國產手機在品牌建立上採取了哪些不同的策略,結果如何?
最近想買個國產手機當備用機(過去我一直用蘋果),看了一圈產品品牌,包括買了就能當原告上直播的鎚子,可以煮火鍋的小米,還有五分鐘充電通話兩小時的oppo,經常出沒紙牌屋的一加,貌似我們國產手機好像也開始走向高大上路線,開始樹立品牌意識了,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品牌個性,想具體問一下這些手機品牌的品牌策略是怎麼樣的?有木有內行的來說說?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些不得不說的廢話。之所以說是廢話,因為講的都是常識。但之所以不得不說,因為很多人不明白其中關係。
------------------------------------------------------------------
1.
定位決定策略!定位是戰略,策略是戰術,是手段。
談策略前,不得不先講定位。特勞特那一套到底有沒有用,以及到底有沒有公司品牌被坑,答案是肯定的。
定位的確有用,但被錯誤定位定死,以及被雖正確但是執行不到位的定位毀掉的企業品牌也不在少數。
我見過花上一兩百萬請人來做定位,歷經大半年時間,最後把結論束之高閣最後消亡掉的公司。同樣我也見過花上幾十萬來做VI,最後把手冊鎖在總經辦書櫃里最後品牌形象混亂不堪的品牌。
執行力,以及對現在所做事情目的理解是否透徹一直是很多對定位理論爭論不下企業的短板。
一套好的定位,若執行到位,不只是對企業的營銷,對該品牌在客戶心中的形象有幫助,更是可以直接指導到很多細節的方面,例如產品開發,銷售渠道建設,甚至用什麼樣的風格打造門店等等。
我在這裡,講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給自己品牌目前的定位是redesign(再次設計),把原本已經經典的東西拿來做二次再設計,使之更合理,更適合大多數人的使用習慣。我有一位同事,專門負責產品開發以及尋找供應商的,在早期,他會時不時的發一些產品給我看,問我要不要做這個做那個,我都會問他:你覺得你拿給我看的這個東西,怎麼樣做可以將它二次設計再改良?
當我還沒有向同事解釋清楚我需要的定位概念前,同事的工作是無章法很混亂的,因為他不明白我需要的是什麼。可是自從我明確的告訴他redesign的產品設計定位後,他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也不會再拿一些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評價的東西來給我看了。他會自己去先琢磨一下所挑選出的產品是否可以被再改良。
這就是定位對於企業多方面的幫助。它除了在外在上讓消費者可以感受的到,更是會在企業內部指導每個人的工作。因為大家明白,公司要什麼。做什麼事情,才是符合公司定位的。
以上大段算是廢話,但在這個問題下卻又不得不花些時間來說。
------------------------------------------------------------------
2.
接下來,是第二個算是常識性的廢話。
在營銷里,沒有事實,只有認知。
商家做了很多,但所作的這一切到底會不會被消費者買賬,這是兩碼事。
「我們的品牌定位的是中高端人群」,「主要客戶是XX到XX的都市白領女性」。這樣聽起來格調滿滿的廢話,我每隔幾個禮拜就會聽到一次。誰在乎你定位中高端還是什麼?消費者只會相信自己可以看到且感受到的。
看到的,感受到的,對消費者來說才是事實。
我常講的一個例子:
各類奢侈品從來不會用大號的黑體告訴它們的客戶們,我的定位是高端。它們只會在各種無處不在的細節上,例如門店開在非傳統意義的商業區,而選擇更高大上的CBD,例如店內的裝潢陳設,店員的態度話術。這些所有的細節配套下來,無不使得消費者打心底認同它們才是真正的高端奢侈。
------------------------------------------------------------------
3.
第三個不得不說的廢話。產品定位or品牌定位?不要說它們之間沒差別。
定位決定策略,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是講到過的。
作為一個一般普通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可以隱約的感受到定位與品牌或產品的差異化,但他們不會自主的去仔細分辨,他們所感受到的到底是品牌的定位還是產品的定位。
這話怎麼說。
拿善玩子品牌的寶潔舉例。
一般消費者可以隱約感覺到認知到,當需要去屑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海飛絲,希望發質柔順會選擇潘婷或沙宣,居家過日子的會選擇飄柔。消費者這些印象的產生來自於產品。至於他們對寶潔什麼感覺,信不信很多年紀大的人,連寶潔是什麼都不知道。某些行業里,產品印象等於品牌印象。
接下來,再看一個例子,同樣是玩子品牌的。你要穿鞋子,想走高端一點玩出逼格,你換選擇jordan,如果想搭配衣服什麼的,會選擇nike生活系列,運動裝備什麼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nike。但是,人們對於以上這些感受的理解則直接來自品牌,而非產品。在另一些行業里,品牌印象大於產品印象。
以上兩組例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寶潔的產品沒什麼迭代,海飛絲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海飛絲,但是服裝類的產品迭代很快。
所以,產品迭代很快的行業中,大多企業的做法就是先去打造品牌印象,而不是產品印象。
當然,在我的印象里也有幾個例外。那就是早期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以及法國的汽車品牌標緻。
但是,它們都是通過特別有規則感的命名,來使消費者感受到其中差異化的。
如諾基亞主打年輕時尚的3字頭,運動至尚的5字頭,科技為主的7字頭,商務為主的6字頭,還有高端為主的9字頭。至於標緻的2、3、5這三個字頭的不同,在此處就不細表。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這些手機廠商不同策略的時候,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他們的策略究竟是針對整個品牌的,還是單獨某個產品的。
------------------------------------------------------------------
4.
第四個不得不說的廢話。
這個認知,誰說了算?
定位從來都不是單一的。你的立場,決定了你如何看待企業品牌的定位。
你的身份是代理商零售商,你或許會知道代理的air force 1是第一雙內置氣墊的球鞋,但你更關心的定位是,這是一款經典不衰且四季都可以賣,還能保證你利潤的商品。
因此,我們在這裡談各廠商策略的不同,就不能把自己單一的站在消費者角度去看待。
------------------------------------------------------------------
然而接下來,才是進入正題的回答,國產的各手機品牌在品牌建設上都採取了哪些策略,以及效果如何。
在今年的4月,賽諾中國公布了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報告。國產手機品牌悄無聲息的完成了逆襲。
排名第一的是OPPO,vivo和華為排名第三第四,其他進入前十的還有金立、榮耀、酷派、小米和魅族。
我只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品牌。 一個是讓很多人意想不到佔據市場份額第一的OPPO。 另一個,是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突然就掉隊了的小米。
------------------------------------------------------------------
小米數據的下滑與該品牌一貫的定位有關。
談到小米,很多消費者都會講出追求性價比,互聯網手機等關鍵詞。但也正是這樣根深蒂固的標籤,讓小米成也性價比,滑也性價比,咱們不能說拜這個字,因為窘境不會是長久的。
在功能機向智能轉變的時代,小米順利搭上互聯網這班車,充分利用了網路的營銷推廣銷售渠道,在宣傳策略上,把一台手機拆的明明白白,告訴用戶這個是什麼配置那個的成本是多少。
這一點,雷軍本人也是講到過的。 (以下內容來自雷軍本人,出處:如何評價 5 月 6 號的小米 Note 頂配版鑒賞會? - 雷軍的回答)
在4年前,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中國手機用戶正處在從功能手機逐步換機到智能手機的時代。那個時候智能手機產品不透明,消費者不明白到底什麼樣的智能手機更好,大家挑選一款手機更多的還是在挑外觀。小米從那個時候決心做手機,決心推動行業透明,把手機裡面的門門道道都擺出來,曬給大家看。CPU有多快,內存有多大,相機有多少像素…在那個時候,有了這些主要的參數,消費者就能對當時的智能手機做出最基本的判斷。
線上銷售的確是一種相對低成本的運作方式,但小米的低價策略,這種對互聯網渠道的過分依賴,甚至直接傷害到了小米線下渠道的建設。
沒有零售商會願意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不能給自己帶來利潤的產品上,這是常識。
當一件產品的利潤空間被一再壓縮,甚至是負利潤時,線下的零售商們只好用所謂的黃牛價來進行銷售,而小米在不願意放下自己互聯網大旗的同時,又不得不向線下零售商們妥協,於是只好自導自演一次次的斷貨,讓黃牛和終端有利可圖。
再看現在小米在一些城市開設的自營實體店,隱約可以看到,小米已經打算自建線下銷售渠道的動作、
與其說,現在小米在嘗試做高端機,不如說是在通過高端的定價來為線下零售商們留出更多合理的利潤。否則現在終端這條路,只能眼巴巴的看著都被對手走通走完。
------------------------------------------------------------------
講完小米,再來說OPPO。
除了R7/R9這樣迎合市場走量的機子,OPPO也有做更具品牌基因的產品嘗試,比如find7和N3這樣有標誌性的機子。
對於線下渠道的布局,OPPO很早就在發力,但這並不是OPPO穩居第一的絕對因素。對價格的控制保護,產品利潤的合理分配,甚至連門店燈箱的材質都精挑細選,所有的細節走做到都做好,才是OPPO佔據第一的主要因素。
在OPPO現有的銷售中,僅有不到10%的市場份額來自在線銷售,更多的份額則來自渠道商零售商和終端門店。
OPPO的產品設計思路,從不刻意的追求純粹的硬體性價比,而是將性價比的關注點放在用戶呼籲最高的功能和質量把控需求中。如快充,拍照,開機的流暢等等。這些細節都為產品在終端銷售中立下不少功勞。
對於零售商們來講,OPPO的手機,是一款很適合被把玩,併當面推銷的手機。
你如果是零售商,小米不給你利潤空間,而手上又剛好有另一款讓你可以賺錢,並且在推銷起來不需費太多口舌,可以通俗易懂向消費者解釋清楚好在哪裡的手機,你會選擇推哪一個?
但,OPPO也有令人詬病的地方。
為什麼我在談OPPO的時候,偏偏避重就輕的直接講到了OPPO對於零售商角度的定位,而沒有講在普通消費者眼中的定位呢。
因為沒有定位導致的策略不明,是OPPO接下來面臨,且急需改變的主要問題。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味求穩且迎合大眾的口味,這是OPPO產品從硬體到軟體系統的設計主線。
然而一款各方面都不錯,但始終讓你記不住的品牌,是無法順應嚴苛且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的。
在一線城市開設「OPPO Store」,是OPPO目前已經在做的第一步,先改變品牌在一線城市的品牌影響應該會是OPPO接下來的重要目標。
品牌沒有清晰的定位,與競品形成不了差異化認知,這對於OPPO來說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接下來,再講OPPO的一個並不循規蹈矩,但是卻在短期內收到了不錯效果的營銷策略。
OPPO沒有清晰的品牌定位,但是最新熱銷的R9卻有著極其清晰,並有別於友商品牌的差異化重心。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句話是不是特別熟悉?沒錯,這就是OPPO對R9宣傳的側重點。
但是,各位,是否還記得我在一開始就講過的,產品迭代迅速的行業里,很少有廠商會在品牌定位還不清晰的時候去做產品的定位。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推廣營銷的前期太燒錢,而且一旦產品迭代,用不了多久,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印象就會被忘記。
翻看OPPO過往的營銷側重點,快速充電這個概念已經不是第一次被用到了。
早在find7時代,就曾經相當隱約的宣傳過這個方向。所以,OPPO目前的現狀,是在通過R9的成功,不斷摸索真正屬於自己專屬的,有關策略有關定位的道路。
我在實際工作里遇到過大量的客戶以及案例,往往都容易陷入一個營銷常識的誤區。他們希望把自身的優勢一股腦的全部灌輸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在短時間接受了大量信息,最後卻一個也記不住。
1. 沒有優點會被當做平庸;
2. 優點雖然很多,但始終讓人記不住,也會被當做平庸; 3. 向人展示出了別人壓根不關心的優點,也會被理解為平庸。 所以,定位營銷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 就OPPO而言,從硬實力上來說,拿得出手的東西其實並不少。6000多件發明專利,近200件外觀設計,以及「in house」比例達到了100%。這些都是可圈可點被拿出來講的差異化特點。但是在OPPO的諸多廣告宣傳品中,我們可以發現OPPO對於到底把自身哪方面優勢做加強化處理一直是猶豫而且謹慎的。至於未來OPPO對自身品牌的定位結果,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
最後,祝國產大賣,也希望OPPO千萬不要把自己定位成了智能機中的快速充電典範,畢竟OPPO還是有很多不錯的黑科技的。首先是小米,小米剛開始採取的策略是「為發燒而生」,我發現很多人喜歡嘲笑小米,事實證明,小米的策略是對的。當小米1剛出來的時候, 同樣採取MSM8660的有I9103,HTC G19,價格都在3000以上,唯獨小米打出了1999的價格,與其說是「為發燒而生」,不如說是「廉價也可以發燒」,他給消費者以暗示:只用一般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旗艦機器的配置。
而隨著這些年來手機行業的同質化,小米已經很少再打「為發燒而生」的旗號了,小米心中也知道,晶元大家都是高端的驍龍801、810、820一路過來,低端的驍龍6字輩、聯發科,屏幕用夏普、JDI、三星,攝像頭用SONY,內存DDR3和DDR4一路走過來,大家都用的同樣的供應商,雖然在驍龍820的發布時間已經遙遙領先於對手,但是要談發燒,真的是談不上了。雷軍很聰明,乾脆改改,不叫發燒,叫黑科技。雖然他自己很明白,這個不是黑科技。
事實上,小米真正建立起他的品牌建設,靠的都不是這些,而是兩個:MIUI和社群。
我記得我第一次用的安卓手機MOTO DEFY,刷了幾個UI都不行,不是容易卡死就是功能不到位,直到我刷了MIUI,真是被感動壞了。無論是UI設計還是功能性,還是流暢度,都高出原生系統以及其他第三方系統一截。一些想要的功能全都有(雖然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很普通的功能):比如將簡訊、消息提醒、來電聲音分隔開、後台控制網路流量、內置來電識別功能,這也是後來我後來換手機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買小米2S的原因。
最初小米是沒有自己的手機的,他做的就是MIUI,當時MIUI可以適配當時的很多主流機型,而且在安卓2.1—2.3時代,真正做系統做的好的沒幾家。MIUI可謂是一枝獨秀,靠著MIUI他又形成自己的粉絲群——米粉,雷軍為了建立起自己的社群,還將每年搞了個米粉節。
事實證明,小米的用戶黏性是很大的。即便設計出小米3這麼丑的機型(並且還用Tegra 4的晶元)、遇上天馬屏事件、WIFI手機門,即使從小米4到小米5,中間間隔將近一年半的時間(當然,這個不能怪小米,怪被高通給坑了。),銷量依舊名列前茅。
小米的結果就不用說了,小米作為國產手機標杆性企業,是友商們爭相追趕的對象。即使在2015年,沒有旗艦機型,小米NOTE銷量慘淡的情況下,小米依舊可以排行前幾名。
同樣是被高通坑,羅永浩就沒那麼幸運了。
羅永浩是我看著他宣布做手機那天一點一點成長的。羅永浩原本是想做高端的,他曾經說過:低於3000塊錢我是你孫子,但是迫於壓力,又將價格降到了2500。
羅永浩一直想將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一個有科技又有溫度的公司。正如他在他的演講會上講的那樣:我來到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鎚子科技不僅僅是以設計為主導的一家公司,同時也是一家有輸出價值觀的公司。
羅永浩的宣傳確實牛,他的創意,他的發布會,讓你感覺其他公司就像是文盲。當別的公司發布會連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的時候,羅永浩開始在發布會上玩起了文化,更絕的是,這個有文化的創意,在一定時間內起到了傳播作用:
從這一點上來看,羅永浩在鎚子上的定位和營銷,都是相當成功的。他依靠這一己之力,將整個公司的營銷工作給撐了起來,然而,在做手機方面,羅永浩還是顯得嫩了點。
鎚子T1,好歹也是曉龍801,2g內存,這在當時來看不輸於任何一家旗艦,4G版2500,3G版2000,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畢竟他的做工擺在那裡。
可惜一部分因為生產廠商不爭氣,一部分因為羅永浩自身的執拗,t1的工藝異常複雜(確實很複雜,比同時期的小米4的工藝複雜多了),生產一直拖拖拖,拖到4個半月才能正常出貨,當初下單預定的用戶都等得沒耐心了,更不用說他那個遲遲都出來的白色鎚子了。為此,鎚子科技損失了很多訂單。一個手機的周期總共就一年,4個半月的時間可以說是致命的。
如果說鎚子T1給了羅永浩一個教訓,那麼羅永浩顯然沒有去好好地接受這個教訓,似乎有越變越烈的趨勢。
到了鎚子T2,羅永浩可以說是徹底失敗了。
同時期的一加2,驍龍810,出來的時候是2015年7月,而鎚子T2,搭載的是次旗艦808,等他出來的時候,已經是2015年12月了。當然,用驍龍808不能怪羅永浩,主要是810的發熱坑了一批隊友。出於前車之鑒,使用次旗艦也沒什麼。但是你定價在2500就是坑了,人家7月份出的機器,搭載的驍龍810才賣1999,而你遲了半年來,還賣2500。更致命的是,同一時期推出的小米4C,同樣是搭載驍龍808,只賣1299。
這些也就罷了,賣這麼貴,旗艦手機應有的指紋識別、快充,您一個都沒有。
即使不考慮當前,往後推,再過2個月,搭載驍龍820的小米5又要出來了。T2可以說是前有狼後有虎。
T1的銷量官方有公布,總共25萬台。而T2的數據,官方至今都沒敢公布,我覺得應該是很慘淡的。
羅永浩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的執著和追求,全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比如他會跟你說:你看,我把手機斷點給消滅了,牛逼吧?喬布斯都沒完成的任務我完成了。你看,我的把這個SIM卡卡槽也消滅了,藏在這個按鍵里了喲!你看,感應器放在聽筒里了喲,美不美?
然而最重要的事情,比如時間節點、手機信號、待機時間、手機定價,羅永浩一個都把握不住。
這種感覺就有點像你高考跑去填報學校,你攤開一打獎狀跟招生的人說:「我會唱歌,我會發明,我還是全市十佳少年。」
「你今年的成績多少?」
「我離錄取線還差100分……」
我感覺你這種精神拿來自己玩兒行,但是拿來做企業是不行的。畢竟公司不是你一個人的,那麼多人等著吃飯。
同樣的事情還在情懷這個事情上,羅永浩總是說自己有情懷有情懷:咱們手機搞了分期付款,然後大學生每個月幾十塊錢也能買手機。咱天生驕傲,在背後非常誠實地標註只有4.95英寸,咱把錢捐給OpenSSL,一分不剩。
但是在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身為聽著他演講長大的人,我完全感受不到他的情懷。作為T1的用戶,第一批支持他創業的老粉絲,在他SMARTISAN OS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我就掏錢買了他的產品,可以說風險是很大的。然而,時隔兩年,他就完全拋棄了我們這批用戶,公然宣稱T1將永久停在安卓4.4。
身為一個初創企業,我覺得你沒錢、沒資源、沒技術、沒人才,我能理解。你說你公司困難用戶體量太小所以更新不了了,我也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誠實,說安卓5.1相比4.4提升不明顯,這就是你的錯了。你不誠實也不要緊,但是你不要說自己有情懷。
現在已經離第一部驍龍820手機小米5發布的2月份過去了4個月,羅永浩還是像往常一樣,T3的消息一點都沒有。羅永浩如果T3這一把還把握不住,鎚子科技這個公司恐怕岌岌可危。
跟鎚子比較,OPPO還是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品牌建設策略,結果如何呢?
從機器配置上來講,oppo將產品線分為三條:N系列和find系列主打高端,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N系列的旋轉鏡頭,find系列的閃充,;而R系列其實只能算中高端,主要使命就是走銷量,市場喜歡什麼,就做什麼。以旗艦機型R9為例:指紋解鎖、快充、雙卡雙待這些旗艦機上的配置,一應俱全,而晶元,由於高端線的find跟N都用了驍龍頂配的晶元,所以R系列可能是為了不傷害到高端線的產品,所以採用的晶元是聯發科,價格也賣到了2799。
在線上,和鎚子科技、小米這些公司不同,OPPO 走的是娛樂營銷路線,微博明星轉發就不說了,到了電視上,請的一線明星代言,李易峰、楊冪、TFBOYS,誰紅誰代言,電視節目上,從天天向上、跑男、極限挑戰,到哪火給哪贊助。
為什麼呢?因為OPPO的購買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歡在門店購買手機的年輕人,這些明星、節目他們喜歡看,能夠吸引到他們。針對這部分群體來說,門店實際使用體驗和顏值高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的產品,關鍵突出兩個重點:充電快、美顏好。驍龍和聯發科的差距可能沒那麼科的差距也許並不影響實際使用體驗,大,然而,充電、美顏兩個功能,可是近在眼前的。
為了迎合受眾,OPPO一方面深耕自己的線下店面, 一方面優化外觀與實際上手體驗。到2015年,OPPO的線下門面數量達到了20W之多,銷量的爆髮式增長,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因為跟鎚子以及小米針對的購買人群不同,OPPO的定價策略也不一樣,售價,一直是OPPO飽受爭議的方面。但是為了保證經銷商的利潤,統一定價,這也是OPPO所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相反,像小米在線下反而受到了阻礙,線上過低的定價,一是造成了線下售價的不統一,二是分攤給經銷商的利潤過少,使得這些互聯網品牌反而沒有OPPO那樣吃香。
娛樂營銷也存在問題,娛樂營銷能走多久?明星爆負面怎麼辦?鎚子、一加甚至小米華為這些手機品牌在做品牌建設時引發的反響都很大,無論正面負面,而oppo做娛樂營銷實際上是比較難去從精神上溝通客群的。這些都是問題所在。
毫無疑問,OPPO的品牌建設是非常成功的,從2016年IDC的手機行業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OPPO甚至超過了小米,一躍成為第四的位置:
手機行業跟別的行業一樣,論品牌建設,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喬布斯,比如說羅永浩,覺得自己能改變市場,而喬布斯,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事實上喬布斯也有妥協於市場呃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做蘋果一樣的高大上,也不用做山寨機,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好自己的品牌策略,分食屬於自己的市場就行了。作為一個企業,沒什麼比賺錢來得更光榮。謝邀。
國內各手機品牌策略一覽
小米(起量前):如何讓等貨的用戶少罵我;
小米(起量後):如何讓黃牛不罵我;
小米(現在):如何低預算地頂住瘋狂開罵的同行。
魅族(早期):中國的蘋果與喬布斯;
魅族(拿阿里錢前):雷軍你麻痹;
魅族(拿阿里錢後):蘋果與喬布斯抄襲我。
華為(轉型前):4A說啥我幹啥;
華為(轉型中):小米幹啥我幹啥;
華為(現在):老子用錢砸死你們。
Oppo(前期):我是韓國品牌;
Oppo(中期):我是韓國音樂品牌;
Oppo(現在):還是談談經銷商分成吧。
Vivo(前期中期現在):乾死Oppo!
一加(1代):海外版小米;
一加(2代):海外版小米;
一加(3代):操預算不夠了。
(當初寫到這我就在想,會不會有2B得意洋洋地指點我這三家是一家?然後,果然不負所望。不知道Oppo和Vivo內部競爭的朋友,少說話,多學。)
酷派(早期):運營商爸爸;
酷派(中期):老周,老賈,老子不幹了;
酷派(近期):分田分地真忙。
TCL(早期):我愛阿爾卡特;
TCL(現在):我就是阿爾卡特。
中興(早期):運營商爸爸;
中興(前期):國母木哈哈;
中興(現在):至少還有非洲。
聯想(早期):什麼意思,老子不幹了;
聯想(前期):老子還是干一下意思意思;
聯想(中期):小米你幾個意思;
聯想(近期):摩托你幾個意思;
聯想(現在):沒意思。
樂視(早期):打倒蘋果!
樂視(現在):生態大法好。
鎚子(早期):你們都是垃圾;
鎚子(現在):幸好沒罵馬雲。
360(早期):我最懂小米;
360(現在):賈躍亭你麻痹。
美圖(早期):女人是第一消費力!
美圖(現在):全世界女人是第一消費力!
我的老同事基本遍布以上每個品牌,所以寫個小段子樂呵樂呵得了。寫的太細,離職群里是要罵娘的。
裡面的梗,干這行的應該一眼就懂了。
其他答案的很多分析屬於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寫八股參考一下格式可以,真要做這行的別看,和朋友圈的東西差不多。
在公司這個大架構里品牌豈能獨善其身,掣肘太多變數太多。活到今天還被人記住的品牌,戰鬥力都是一線。局外人幾句霧裡看花的點評,笑笑就好。
不過嘛,發布會的keynote實在是越來越像了...謝邀0.0
4年前,還在念書的我站在北京西單天橋上,看著夕陽下君太百貨樓上,那巨大無比的范冰冰諾基亞廣告,哀悼了這個品牌三秒鐘,就像跟廣告牌後,那半個身子已經藏在地平線之下的太陽告別。今天,跟過兩三個產品從無到有的過程,也經歷了整個中國科技品牌最烈火烹油的三年之後,我覺得我可以聊聊在這個行業了。手機行業,或者說幾乎整個中國科技行業,有個很好玩的轉變:3年前,很多人在討論2020年之前,互聯網手機能不能幹到市場出貨量的80%以上,把那些搞線下的徹底按死在地上;3年後,很多人在討論如何把手往線下伸,在線下開體驗店,和賣場合作上櫃檯。因為翻開2015-2016年度的出貨排行,在互聯網上被強貼「高價低配只走線下」標籤的綠藍二廠赫然高歌猛進勢不可擋。再互聯網思維也得看清現實不是嗎?==================正式回答===========================品牌由兩部分組成,產品和營銷策略。
先來聊聊產品
普通用戶看到的產品,普通極客看到的產品和行業里真正在做手機的人看到的產品是完全不一樣,完完全全不一樣。舉個例子,前置攝像頭。
普通用戶——自拍效果怎麼樣?普通極客——有沒有廣角?像素麵積多大?光圈多大?......產品經理——自拍效果怎麼樣?(美顏是不是要默認開啟?要不要分級?這個button放在哪裡比較合適?.......)產品經理的天職是為用戶體驗負責,為最終結果負責,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像基數最大的消費群體——普通用戶一樣,去思考,然後去做選擇。
明確了這個前提後,既然問題提到的是全國而不是特指互聯網(可以,這很清真),那我就挑一個可能是我比較熟悉的,並且很不互聯網,而且銷量有很大的產品來說一般產品大概是怎麼誕生的。
綠廠的R9。我知道,很多人覺得手機外觀就是設計師和老闆在某個會議上一拍腦袋敲定的......怎麼可能?在定外觀的時候,項目團隊是要拿著幾套方案的打樣和主流競品到各大城市做線下調研的,更不用說基於大數據的材質、色彩等因素受歡迎程度的分析,還有對產品銷售期間市場環境及偏好的預判,以及手機內部空間堆疊的反覆調整測試......這個極為複雜並且非常痛苦(相信我真的很痛苦)的過程,任何一家對品質和外觀稍微有點追求的廠商都經歷過。一個過度用切邊亮線還是弧線,這個弧度要多大,金屬噴砂顆粒大小選什麼級別的........我這麼說吧,手機外觀並不是一道主觀題,在很大程度上它一個80%的命題作文,寫出來什麼的東西受到市場、技術很大很大的限制,而願不願意在剩下的20%上死磕,決定了你拿到的一台全金屬機器感覺像是一整塊金屬雕刻出來的,還是金屬皮貼上去的。舉個例子,一種天線設計,誰都可以用,但在計劃的上市時間內,信號調試不到出廠標準(注意是各公司自己的標準),低了幾個百分點,大部分用戶的大多數使用情況下都遇不到,你上不上?就我所知,某廠是能上就上的,你翻開他們這兩年的產品,激進的一塌糊塗。有的廠是肯定不會讓上的,並且其標準一般都要比行業普遍標準高,OPPO算一家,一加也算,花廠的某些系列也算。R9這個系列開發樣機超過2W台,如果你是真的了解EVT/DVT/PVT這些詞是什麼意思的話,那你應該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非常可怕,甚至恐怖的數字。不吹不黑,作為為數不多的100%自己掌控產線的廠商(國內沒有一隻手),還捨得花這個錢只能說良心。
#我知道看到這應該已經有人在評論里排開架勢罵我了,畢竟知乎吹某牌才是政治正確嘛,沒關係,大家開心就好。#
說一個我覺得絕對正確的話:任何產品,包括但不限於電子產品,你上手體驗5分鐘都絕對超過看測評5小時。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用戶,在產品這塊,你看到的是五花八門的功能和五顏六色的logo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極客,在產品這塊,你看到的是耳熟能詳的配置和似曾相識的外觀如果你是一個從業人員,在產品這塊,你看到的是千奇百怪的需求和千變萬化的方案而企業要做的,就是選出那個最適合目標人群的方案,然後認真做好。所以,好產品是一個品牌的基礎,有的產品可能不是你的菜,但當它在其目標人群里廣受歡迎時,它都是一個好產品。「只是營銷做得好,產品一無是處」這種話可別再說了,怎麼可能呢。
再說說營銷
2015-2016行業內聽到最多的詞就是「打透」。簡單來說,就是圍繞一個點,不停地,反覆地,變著花樣地,滿地打滾地,說。聽著很簡單?不不不,非常非常難人都想變著花吃你面前有兩個選擇,三盤東坡肘子,一盤東坡肘子+一盆西湖牛肉羹+一盤酸辣土豆絲,你說你會怎麼點吧?所以人性就是想吃多種菜的,營銷人的本能也是把好的全說出來,所以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X大黑科技、又X又X、X大突破這種想把好全說給你聽的口號。這是本能,還是很難拒絕的本能。舉兩個優秀的例子
清揚男士。看到清揚這兩個字你第一反應是什麼?我猜不是無懈可擊,就是去屑洗髮露吧?去屑去屑去屑,清揚的手段有很多,但是就這兩個詞,往死里用,讓你看到一個,就想起另一個。王老吉,也是把「不上火」這個詞打透的品牌,據說每年花的諮詢費,就是用來讓高層堅定繼續把這個詞用下去上面的。除去本能,說到底,手機行業是科技行業,你得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來打透。
所有營銷人員問都會問產品這麼一個問題:最大的一個賣點是什麼?對,就是這個「最」攔住了大部分企業想圍繞一個點打透,公司的技術形成不了面對競品「人無我有」的巨大優勢,只能去X大XX。還有就是高層的決心夠不夠大,很多廠家每個系列都有一些特色,但是很難去把一句話或者一個詞,像上面的清揚和王老吉一樣與自己的品牌死死綁在一起的。這真的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執行力。國內手機行業里,我覺得有兩家是能夠這麼做的。
vooc閃充。同時植入時下最火的兩個王牌綜藝「極限挑戰」」奔兄」,還有數不清的廣告、代言,你猜OPPO在「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句話上花了多少個億........也基本做到了提到品牌,立馬出這句話的效果。華為的信號。說實話我是比較佩服華為的通信功力的,但是不知道是包裝不好,還是系列太多亦或是優勢不夠差異化等原因,華為並沒有把「華為手機,信號最好」之類的形象鮮明地綁定在品牌上,略遺憾。OK,總結,一個品牌的塑造,產品和營銷是分不開的
產品+打透的營銷,是最理想的品牌塑造產品+大而全的營銷,是很多品牌不得已的選擇產品是土壤,營銷是樹,品牌是最終的果實
這就是一個從業者這幾年來的小感悟,肯定有很多不足和不準確,希望大家不吝賜教,謝謝這一切要從小米說起,畢竟小米的出現攪亂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
初生牛犢不怕虎——小米
小米初期的品牌策略,就是性價比。除了MIUI早起的累積用戶,1999元的定價,在當時所有國產手機都在艱難轉型的時候讓小米搶佔了先機。後來的米2、米3甚至是分支下的紅米系列,全部走的是性價比路線。早期大多消費者對小米的品牌認知就是,性價比。
後來的小米手機在銷量上雖然已經跌落神壇,但那也是可以預見的結果。除了手機作為公司基石,此時的小米品牌策略已經轉向了智能家居——生態鏈。從早起的紅米電視到最近發布的體脂秤,小米的野心彰顯無遺。
群雄並起時代——牛鬼蛇神
在小米迅速發展的同時,其他的國產手機品牌看到。當時一併湧現出了很多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除了多年低調的魅族,還有靠山寨發家的k-touch(天語)、 之前做MP3的紐曼、小有名氣的「四葉草」樂phone等等,還有在當時已經布局線下的OPPO、vivo也在艱難轉型中的等等國產手機品牌。他們的品牌策略有個相同的目標,無非是想從智能手機市場這塊兒大蛋糕里分一杯羹。
後來者居上——中華酷聯
在小米版圖擴張的時候,國產手機品牌中反應最快的當屬華為。榮耀一出,學小米學到骨子裡。不論是產品定位、營銷模式還是價格把控,牢牢盯著小米。而且華為憑藉多年跟電信運營商的合作經驗,在線下的銷售渠道中佔盡了優勢。比如當時聯發科和高通的CPU對於網路制式的支持並不完善,華為抓住機會早早地布控了「偽全網通」的機型。除了華為,還有中興、聯想、酷派緊隨其後,這四個國產品牌瓜分了跟電信運營商的合作資源,成就了當時的「中華酷聯」組合。利用手頭的優勢,多渠道發展,是當時這些國產手機品牌的重點策略。
暗渡成倉——OPPO、vivo
在華為一度登頂之時,OPPO、vivo的專賣店已經是多點開花,開遍了縣級城市的犄角旮旯。如果問哪個國產手機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品牌策略,那麼非OPPO、vivo莫屬。打廣告,瘋狂打廣告;請大牌,哪個當紅請哪個,明星效應開始奏效,終於在過去的2016年霸佔了國產手機銷量排行榜頭牌。除此之外,還有跟OV同期做手機起步的koobee(酷比)、GIONEE(金立)等等,在三四線城市的手機賣場,品牌專櫃仍然佔有明顯位置,正向的銷售策略,商家有高額的利潤,員工有高額的提成,一度帶動了近幾年奄奄一息的傳統線下渠道。這些在縣級城市有豐厚渠道經驗的手機品牌也開始崛起。總之,OV怎麼干我們就怎麼干,你吃肉我們喝湯,先填飽肚子再去搶蛋糕。
結果嘛,還是市場說了算。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說不一定下一個老大是鎚子呢?
我勸你買個moto,有情懷,有格調,又是黑科技
或者是我家索尼,有信仰,有品質
漸漸的各大手機廠商的品牌營造越發特定化和市場化。 華為用mate8p9圈了很大一波商務人士。步步高雙雄在專攻屌絲和傻白甜的道路上愈發堅定。小米一直是搞機參數族的首選。而聯想tcl國內打不下地盤跑出去大力開拓海外市場。還有那些小清新文藝范找到了魅族主打的精細做工品牌形象也吸引了一眾小清新文藝范。 剩下的市場就被那些小品牌瓜分了。論品牌形象,最近友商們看到了步步高雙雄嘗到甜頭,以後也會注重廣告投放和形象代言人吧。
1.什麼是品牌?什麼是品牌印象?
2.品牌包括哪些要素?什麼叫品牌資產?3.如何衡量一個品牌,品牌健康度的指標是什麼?4.品牌和營銷有什麼區別和關聯?5.品牌戰略還是品牌策略?6.品牌是靜態還是動態?這個回答下面,絕大部分人談的自己是對品牌的印象。
這是討論品牌的大忌。華為不說了,國產的翹楚,也是國產的未來。
小米用閃電戰迅速佔領市場,當大家都學會了小米的打法,小米線下劣勢終於暴露出來,小米不會死,但未來的日子不好過。
OPPO,用本土化打敗了諾機摩托HTC,用傳統線下渠道干翻了小米魅族等,用農村包圍城市分了三星的蛋糕。就這樣一個最LOW,參數黨最嗤之以鼻的品牌,是除了華為,最成功的國產手機品牌。說出來你們別不信,OPPO在縣城的口碑不要太高。
魅族,在高通青黃不接,國產全線趴窩的驍龍810時代,魅族佔盡天時地利人和,PRO5的銷量依舊不如人意。看到R9的銷量,黃章哭暈在廁所…我是煤油,只嘆傷仲永吧。
另一個悶聲發大財的國產手機品牌:金立。作為一加老用戶:老闆劉作虎不誠信,只會吹。買一加就是買硬體,買折騰。想舒心用的,不要買。詳細的去一加社區看。1、2、3三個板塊都可以看看。
留個坑,最近市場變化比想像中還莫測些,得梳理梳理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得不提到四個品牌,小米、華為、OPPO、魅族。這四個品牌路數各異,有著鮮明的的區別,小米自不必說,而華為、OPPO作為目前市場前兩名不得不提,而魅族,一間我提起來百感交集的公司,值得寫一寫。
小米
感謝Android的開放,給了國產手機百花齊放的機會。
感謝GFW讓國內android自成一派,沒有被谷歌服務拉回到同一個體驗層面。國內的Android是那麼不像Android,這有些詭異,卻也造就了國內手機行業的機遇,MIUI應該是第一個嘗到甜頭的。而MIUI的崛起,造就了一家互聯網手機企業——小米,這個差點被神化的「獨角獸」,然而小米的成長快得超出我們的想像,但冷卻得也極為意外。小米最初基本上就是一個玩家發燒友的定位,「為發燒而生」在android基本體驗不完整的時候俘獲了不少智能手機玩家的心,一個屬於玩家的小米誕生了。然而,這個優勢現在已經逐漸被其他廠商拉平,硬體由上游廠商把控,手機從發燒玩物變成最常用的隨身設備,小米並沒有很好的適應這個過程,有種「不成熟」的感覺。產品ID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硬體上缺乏品牌基因。而主打高配低價互聯網遊戲規則的後遺症是小米整體的品牌定位就是偏低端,甚至和屌絲形成自然關聯,有人覺得小米正面最大的敗筆是logo。小米NOTE上來就遭到滑鐵盧,2500價位都挺不住,想要在配置以外尋求價值認同很困難。
華為
華為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個品牌的手機在簽約機時代簡直是辣雞,開寬頻送華為手機,充話費送華為手機,我回大理度假的時候掉進洱海里,兩台手機歇菜,回家之後老媽翻出一台很新的華為手機給我臨時頂著用,說是裝寬頻送的,白送的放這沒人用,告訴我可以帶回深圳。那體驗叫酸爽,好在開得了微信,不過真的聊微信都痛苦,最好用的就是用UC瀏覽器看小說·····
即便如此,華為依然能夠轉型成功,500強,民族企業的大旗一直迎風飄揚,挽回劣勢的這場翻身仗打得不錯,Mate7就是一個大的拐點。新的華為P9整體設計並不算是在設計領域比較前沿的,但是小圓角配合各種紋理打磨符合國內「商務」「高端」的理解,相比於極簡中性的設計,這種看得到摸得著的「檔次感」在國內明顯屬於討喜的。說這些我不是想吐槽國內中老年消費群審美,只是華為對於自身品牌定位很明確,對於消費群的理解也很透徹。同時選擇斯嘉麗以及亨利(超人)這樣歐美影星作為代言人,烘托出品牌高大上的品味,這步棋走得好。
OPPO
很有意思,OPPO這家被看做是老古董,有可能被互聯網幹掉的傳統廠商緊隨華為的步伐銷量位列國內第二,全球位列前五,不少人跌破了眼鏡。what?除了線下渠道吊打其他品牌,還有什麼原因?還是說品牌建設吧,看看OPPO的發展歷史,你會發現很有趣,OPPO這家公司在品牌建設上也是做了些很萌的事情。OPPO究竟是家怎樣的公司估計OPPO自己人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ulike應該是最早被熟知的OPPO智能手機,俘獲了不少愛美人士。而早期做OPPO real主打音樂更是深入人心。
然後想走高大上,從萊昂納多到宋慧喬到Super Junior,OPPO早期也喜歡高大上。產品上喜歡做一些有突破的旗艦,被熟知的Finder、find5、find7、N1、N3,那時候OPPO多少有些任性,什麼息屏美學什麼旋轉攝像頭,挺有性格。值得一提的是,OPPO是少數具有自主開發和生產能力的企業,所以在工程結構和設計上都有著不錯的把控能力,OPPO也確實可以任性。後面OPPO摸出路子來了,用戶喜歡的是精緻均衡的機子,開啟了走量的R系列,然後走爆款模式,OPPO R7一炮而紅,2015年就圍著這一台手機轉,2016年又造就了爆款一般的OPPO R9,代言人都是各種小鮮肉,好看精緻的外觀配合極為突出的vooc閃充技術,一台適合年輕人的手機就這樣一路高歌。
魅族
這個我以前認為最小清新的科技品牌就被李楠搞的很三俗了,主打設計主導的科技企業就這樣變成了小米的挑戰者。他們是想學百事可樂當年挑戰可口可樂來個快速崛起的節奏,各種對標來戰,通過話題營銷低成本的推廣。見效快,容易成為話題焦點,魅族也確確實實走到了公眾的視野。但是,估計魅族自己沒在乎過自己品牌調性暴跌的風險,加上基於增加存在感加速迭代,整個產品品控跟不上。白白葬送了一個不錯的品牌,有點可惜。國產機配置上大差不差,區別主要在於UI真想買安卓可以買Sony或者Nexus,用好原生安卓,秒殺一切國產ROM
看了一圈手機,華為,聯想,中興這些都沒有提,你當真是想買國產機?
手裡牌最好的是華為。 牌打得最好的是小米。 沒什麼好牌假裝一副好牌的是魅族。 牌打得一般但是麻將打得好的是樂視。 牌打得一般但是打牌者長得帥的是oppo,vivo。 牌不錯不怎麼會打的是一加。 經驗老手卻總是輸聯想 一手爛牌還瞎打的是鎚子。 看人家打牌自己也想打的是格力。
題主的描述很有意思啊:「買了就能當原告上直播的鎚子,可以煮火鍋的小米,還有五分鐘充電通話兩小時的oppo,經常出沒紙牌屋的一加,貌似我們國產手機好像也開始走向高大上路線,開始樹立品牌意識了」。前倆牌子都是黑,到了OPPO和一加就。。。而且以OPPO和一加的關係,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啊。
iuni死了
小米 同價格性價比最高的魅族 同價格顏值最高的華為 同價位最愛國的鎚子 同價位最有情懷的oppo vivo 買不起iPhone 三星旗艦的選擇。金立 沒到爵士境界的商務人員的選擇。樂視 360等 搶不到小米時的選擇。zuk 情懷不夠的錘粉,魅友的選擇。一加 信仰不足htc粉的選擇。
最近兩天被《這些笨公司為什麼能做到年入數百億》刷頻了,如果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下面截取的部分:
國產手機在默默的前行,如果沒有比其他競爭者更好的技術,沒有快人一步的素質。從其他方向採取策略,從渠道出發,潛移默化的灌輸著品牌的親和力,讓生活無時無刻都有他們的影子,達到這種效果,也是種成功。
今天也或許是針對這個話題報道了一個相關的新聞,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接著看看作為國人,還是挺欣慰的!!置頂微博結果嘛……
oppo高級暖手寶
推薦閱讀:
※小米是否会因MIX超越华为手机?
※如何評價手機中國在315當天發布的線下手機市場調查報告《暗訪線下手機店:神論層出竟恐怖如斯 》?
※Andriod 手机配置为 1GHz 和 512RAM 后,手机的性能瓶颈是在 CPU 还是在内存?
※HTC U11的實際使用體驗怎麼樣?拍照效果真的能達到DXO90分的水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