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上國家級貧困縣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國家級貧困縣大多位於西部地區,位於東部的國家級貧困縣也大多位於山區,如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大別山區,等等。但在華北平原上,從北京往南,大致沿著京九線的方向,有一系列的國家級貧困縣,大致呈L形分布於冀魯豫皖蘇幾省邊界。這些縣區都是位於平原地區的,交通也算髮達,為什麼還是國家級貧困縣呢?

見圖,我用綠色圈起來的部分即為我所問的:

我的老家也「光榮」地位列其中。

目前我有一個不成熟的解釋:這個L形正好是黃河走北線和南線時的路徑,也就是歷史上黃河泛濫最多的區域(山東半島本身有山,黃河不走)。黃河泛濫首先會造成泥沙淤積,影響土地肥力和產量;其次不定時的泛濫影響居民財富積累的過程,進而影響民眾的文化素質和生產力。

求問更靠譜的答案。謝謝!


對比一下兩張圖你就明白了:

這是黃河改道圖:

這是你圈出來的地區:

黃河反覆改道,在黃淮海平原上製造了大量的沙化、鹽鹼化地區。北面那一條線是黃河入海口反覆擺動的結果,尤其是沿海一帶,被稱為黑龍港地區。百度百科就能提供很多信息:

黑龍港流域_百度百科

黑龍港流域包括衡水、邢台、邯鄲、滄州、保定、石家莊六市的50縣(市、區),面積3.4萬平方公里,人口1850萬左右,分別佔全省18.5%、26.4%。該地區地處暖溫帶,光、熱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農業種植區。由於地勢低洼,泄水不暢,加之受季風氣候和低洼沖積、海積平原地學條件的影響,歷來是海河平原旱澇災害最頻繁的地區,也是黃淮海平原鹽漬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另外,該區域歷史文明源遠流長,民主革命戰爭時期多屬革命老區,民風淳樸、吃苦耐勞、人心思變是其典型的人文特點。

黃沙地上的追夢人

地處黃河故道黑龍港流域的威縣,曾土地沙化貧瘠、風起黃沙遮天,農業以種植棉花為主,長期以來形成一棉獨大、群眾收入低的現象。

南面這一片么,你打開任何一張中國地圖,都能發現黃河在河南省邊上有個大轉彎,此處如果決堤(或者被國軍炸開),黃河會帶著天量的泥沙沖向淮河流域,泥水衝過的第一個縣城就是問題中綠圈左下角的一塊紅色——蘭考。小時候看書,看到焦裕祿在河南省帶領農民戰天鬥地封流沙,種梧桐樹(徐馳同學指出是泡桐樹才對),心想這河南怎麼會有沙漠呢?後來才知道黃河泛濫的威力。

從蘭考縣開始,紅色塊連成斜線掠過徐州,這是在大比例尺中國地圖(不用地形圖)上能找到的一條虛線——廢黃河的走向。廢黃河雖然歷史上是黃河「合法」的河道,但首先是黃河泛濫的結果,沿途堵塞溝渠,阻礙排水,時不時還要決堤泛濫,弄的平原上到處是積水和鹽鹼地,是很多縣連農業都搞不好。

當然,農業搞不好,工商業未必就會差,黃河故道上也有繁榮的城鎮。但總的來說,農業基礎決定了近代早期商業網點的分布,也影響了早期公路、鐵路幹線的走向,這必然會影響到工商業的發展。此外,水害頻繁的地區,由於收成不穩定,農田邊界屢屢被沖毀,導致民風剽悍,盜匪比例高,在工業化早期也會「趕走」投資。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前幾天的回答:

為什麼秦嶺淮河一線被賦予了那麼多地理意義? - 馬前卒的回答

淮河流域原來土地肥沃,宜農生產,據《禹貢》記載,徐州土質「上中」,納賦「中中」,後來由於歷代對該地的水利開發,土壤越發肥沃,故有民諺「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之說。但是,自黃河陽武決口南流之後,黃水在淮河流域內地,沿洪水漫流地區,形成大量泥沙淤積沉澱,使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受到覆蓋,沉積了數層甚至數十層的沖積土,使原來肥沃的青黑土(又名砂礓黑土)變成了潮土土壤,在河床和近河處較砂,遠河處較粘。

……淮陰不必說了,沭陽因沭河而得名。沭河不僅是丟失了入海通道的淮河支流。還在黃河泛濫中失去了入淮通道,是淮河水利問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所以封建秩序從潛規則走向明規則,不再通過士大夫官僚來代理體現,比其他地區更野蠻、暴力:

總之,中國進入工業時代還不太久,農業時代的積累對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影響很大。黃河故道上的的貧困縣比例比其他平原地區高,屬於正常現象。

相關回答:

史書上「南方瘴氣」是什麼?現在還有嗎? - 馬前卒的回答

美國是否有其特殊性?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高級智慧生物產生在陸地而非海洋? - 馬前卒的回答


樓上都說什麼黃河改道,貧困縣就沒山東省的。

很榮幸,我的家鄉就是樓主說的那一片貧困縣裡面的一個。河南省台前縣,就那個河南插進山東的紅色的縣城,東邊那個是我們縣,西邊是范縣。全縣沒有山,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說到窮,從小我就有深刻認識,記得小學來縣城上學,全縣只有一個紅綠燈,在我們縣城正中間最大的那個路口哪裡,直到現在哪裡都是我們的地標,比如打的或者坐公交車,我就會說到紅綠燈下車,雖然全縣已經有很多紅綠燈了!98年修了京九鐵路,在我們縣城設了火車站,也是整個濮陽市唯一的客運火車站(16年濮陽市區通火車)雖然有了火車,縣城的交通基本沒有什麼改觀,往東和往南,只有幾座浮橋可以渡過黃河到山東而且過了河,到梁山和鄆城開始一段也好走不到哪裡,黃河大橋修了一半現在仍在黃河上面掛著,據說這幾年又要修。往西只有一條省道去鄭州方向,記得小時候坐客車去鄭州要從早上6點坐到下午3點(300公里)往北隔著壽張大堤就是山東,穿過大堤連接一條山東的省道到陽谷縣,大堤比山路都崎嶇,直到15年西環通車,才改觀。這是我們縣城的交通,可以說尷尬的一逼,處在一個平原地區,比山區都落後,往東往南幾乎是死路,因為黃河汛期浮橋都要拆掉,只有渡船。

再說我們縣城的產業,這幾年感謝黨中央和政府的投資有了一點工業基礎。原來我們縣城就是造假窩點,假證,假錢,假髮票,販毒,假藥,遠近聞名。還有偷孩子偷衣服各種偷的。尤其是假證最出名,行車證,駕駛證,畢業證,要什麼有什麼。身邊隨便幾個人都因為涉嫌上面的事情坐過牢。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很多人都已經洗白,做點正經買賣,搞點房地產,開個工廠什麼的。濮陽到是挖出了油,捎帶把縣升成了市,但是到了我們縣一口油井都沒有,現在濮陽的油也基本幹了吧!天天打造旅遊城市,連火車都沒有。

樓主要問為什麼這麼窮,那就是娘不親,爹不愛吧,隔壁的山東陽谷和梁山,看看人家那大馬路,滿街的公交車,到處都是商場,無非就是人家山東有錢,可以多點投資給他們。像我們這到現在都沒有通高速,樓上都說黃河改道,我想說只要政府狠下本都能脫貧,看看黃河南邊的梁山,鄆城,鄄城。本人感覺要想富先修路真的是一句大實話,整個河南平原窮的還有就是周口,周口的交通我就不想說了,很多周口的同學和濮陽的一樣沒坐過火車,沒坐過火車無非就是地方窮然後上面也沒什麼資金投資,然後就是越來越窮,從鄭州到家坐火車,沿途的開封,商丘火車站跟山東菏澤還有聊城的火車站根本沒法比,現在要建高鐵了,商丘火車站才建的有模有樣。以上,想到在寫,有什麼不對的歡迎指出。


黃土高原生態惡化之後,黃河下遊河床淤積成為懸河,每一決口便將衝擊平原上的農業和文明毀滅一次,再加上宋代以後兩淮的頻繁戰亂,此一地區從中華文明的核心區變成了文明邊緣區。

今天的黃淮海平原南部——大致是魯西丘陵、黃河、京廣鐵路、淮河這個圈子裡的地區,就是歷史上黃河泛濫的核心區,遠到銅瓦廂決口,近到花園口炸堤,每次黃河泛濫都會殃及這一地區。黃河帶來的大水和泥沙不僅淹死了莊稼和居民,也讓本來發達的淮河水系變得排水不暢,土地變得沙化鹽鹼,不再肥沃。鄭州市區就是這個泛濫扇形的頂點,現在還有『海灘寺』、『沙口』、『沙門』、『白沙』這樣標誌著土地沙化歷史的地名存在,向東的黃淮地區的土地更是鹽滷不可耕;環境的劇烈惡化的結果就是人口的野蠻化,曾經是『何潁川之多才』、曹操出身的豫州譙郡,後來變成了民風獷悍、要靠獸性才能生存的地區,遠到南宋的淮西軍、近到清末的捻軍都是此一地區的產物。

這個地區對應下來,就是河南的黃淮四市(周口、商丘、開封還有笑話主角駐馬店)、安徽的皖北地區(亳州、阜陽、宿州、淮北)等地,包括焦裕祿曾經治過沙的那個蘭考縣。惡劣的環境下,人民只能靠沙地上的瘠薄產出勉強過活,一遇荒年還會大規模外出逃荒,而文教事業則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發展,大量的低素質人口在河患被控制後又成為發展中難以得利的人群,本地沒有產業就只能外出打工,現在外出闖蕩的、操著中原官話的那些、北京人上海人目中典型的河南人、安徽人,偷井蓋、收破爛、拍花子、賣孩子之類行業的從業者,也有很大比例出自這一地區。

今天的這個地區的貧窮在考慮以上原因之後並不奇怪,雖然土地沙化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人口過多掣肘著其進一步發展的可能,而且本地又不存在任何規模化的產業,只能靠農業產出過活,循環的結果就是這些人均gdp2000多美元、貧窮得絕望、出產』河南王德彪『和』安徽硬碟『的國家級貧困縣。

利益相關:有四分之一豫東血統。


老家離黃河20里路,

來強行答個題

不說別的地方了

說自己老家吧

老家菏澤鄆城。不得不說現在比以前發展要好,雖然還是土裡刨食,但是只是刨食了,大部分的收入依靠打工等了。我老家村子裡的人大多進周邊工廠或者自己做著個小生意。

為什麼以前這麼窮,以前發展不起來,沒有工廠,沒有企業,技術落後,科技不行,再者當官的也不行。這應該是比較現實的原因。

再者,黃河的影響雖然還有,但是沒有那麼大,事事都賴在黃河頭上,黃河也是黑人問號好吧

比起longlong ago,現在的黃河沒有出現像60.70年代的泛濫吧?

所以,還是歷代以來的農耕方式限制發展,土裡刨食,技術落後,官員思想不開放,甚至是國家為了保護耕地紅線做出的貢獻,導致了對農業的重視,當然這沒有錯,還非常正確,但是和其他地方依工業起家的經濟發展速度怎麼能夠相體並論。

一戶人家一年的農業收入能有多少?以前的就業機會少,副業收入自然也不高,然後刨去一家人的吃喝花費。最後能有多少錢?

所以和別的地方差別真的好大。

再者交通不便利,雖然是平原地區,但是交通不便,我老家鄆城還算不錯,鐵路線有京九先通過,當時可以南下北上,偏偏其他方向就不方便,舉個例子,我到煙台上學,大一的時候還需要去臨縣坐車,最近一年,才有了鄆城直達煙台的火車。我對門舍友聊城,每次回家要到濟南,然後汽車回家。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真的沒有錯。

還有就是沒有好機遇,你學過改革開放知道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可是這些地方沒有我們這黃河沿線且在內陸的吧,

不過現在真的在發展,畢竟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雖然還是不富裕,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普通人賺錢機會多了。

我覺得我看問題可能也不夠全面,無論哪個問題,都需要全面來分析。導致一個問題的原因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不是一人之力,所以答案自然也不是一家之言。

個人的一點看法吧。


豫東西華人。

二十一世紀了,諸位談發展問題還在看農業,真是*#$%*@【不友善】。

而且,動輒拿花園口決堤對農業造成影響來說事的估計從沒去過這些地方,農業在建國後不多年已經恢復了,即使是受人類永遠の敵 蔣中正荼毒最甚的河南,可見黃泛區農場_百度百科。70年代大化肥裝置的引進以及後續密集的縣化肥廠的投產也解決了國民的吃飯問題。改開伊始的黃淮海平原的農業水平跟沿海貧瘠地區如溫州莆田等地相差能有多大呢?為什麼短短兩代人的時間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因為包產到戶式的農業沒有利潤可言,致富只能靠工業和服務業。題主提到的地區無原料、不靠近能源、不靠近市場、人口眾多但稀疏分布、勞動力素質低下,導致城市化率極低、第二三產業極差、人口外流極大,高端人才極少(985/211理工科基本無法在家鄉找到工作)。

歸根到底,極差的工業區位因素導致工業無法發展,遑論第三產業。

當然產業需要依託城市來發展,或者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以河南黃淮四市為例,雖然人口眾多,但是非農戶口人數比率(城鎮化率)極低。雖然農業戶籍人口也只有基本只有老弱婦孺守在土地上,但是當地縣市提供的工作機會太少,大量的農民工還是要像候鳥一樣遷徙。那麼這種惡性循環始於何時?和豫北豫中同樣是農業地區,怎麼就落後了?或者說這一人口數千萬的連片地區怎麼就沒有形成相對較大規模的中心城市?

還真是黃河的問題,不過以現代的眼光看,仍不是對農業的影響佔主要地位,雖然當時沒有化肥,農業的恢復需要更長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對受遭害城鎮物流交通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會綿延持續很長時間,甚至直接殺死一座繁榮的城市。近現代化的過程中,佔據官道河運節點的城市具有吸引更多的人口、自發地形成商品市場等先天優勢,往往又因之能吸引更多地資源向它聚集,比如鐵路將會取道此處。比較著名的例子是揚州因運河興廢而盛衰的歷史(不意外地也失去了鐵路),豫東的周口的今昔也是一個類似的故事。

明朝後期和清朝前期周(家)口是河運的重要節點,並因之成為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有相近作用的還有同樣有穎沙交匯的逍遙(沒錯,就是胡辣湯之鄉)、漯河,三津被臨近地區的人稱為「三上」——口上、街上、河上。但清朝中後期海運開始,周口失去了漕運中轉的作用;再加上中牟黃河決口,賈魯河淤塞,北上開封的路線被堵,河運的內陸商品貨運功能亦漸減弱,周口的商業迅速衰落。直到後來,京漢鐵路成為內陸貨運的幹線,臨近的漯河崛起,取代周口,更不用說小渡口逍遙鎮。最近開建的鄭阜高鐵跟當年的明清河運路線重合,但是意義不大了,因為高鐵沒有貨運的人口聚集作用,甚至更方便把人送走。

河南有希望的仍然只是一橫一豎,豫北城市群,豫中舊潁川。


提供一個思路:因為這些地方大多是革命老區(晉察冀邊區)所以有政策優待。

例如西柏坡現在已經建設的很不錯了,早就脫貧了,平山部分地區的房價快趕上附近省會城市石家莊周邊郊區的房價了,依舊年年貧困縣,政府敢不批?

貧困縣 = 100000-10000000不等的扶貧資金+項目繁多的政策優惠


國家級貧困縣這個稱號可不是那麼容易爭取到的啊


題主一個圈把山東大部分都划進去了,差點以為你說山東很窮,好像圖裡山東還有個紅點,其實按2016的國家標準,山東是沒有貧困縣的。

河南、河北、山西這一片地處平原,土地肥沃、物資豐富,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文明的中心,現在卻有那麼多貧困縣,說來是挺憋屈的。

那麼是為嘛呢?

古代是農業社會,人民朝廷的稅負交的都是糧食,生產力的來源是農業和農民。所以平原大就意味著土地多,土地多就意味著收成好,收成好養的人口就多。一個國家人口多而且糧倉物資充足,往往能稱霸。所以商周三晉這些上古霸主的中心基本都在華北平原。然而一時的優勢未必是永遠的優勢,黃河貫穿的華北平原養育了廣大的人民,也成了未來的隱患。自秦漢以來,人口增長越來越快,黃河流域開發增快,歷朝歷代建都無不沿河無不大興土木,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進而導致明清以來黃河的多次決口。黃河泥沙增多,再也沒法哺育流域的子孫,我小時候的課本里還引以為豪的三門峽水電站在2004年已經徹底停止蓄水了。過多增長的人口也不利於現在進行扶貧工作。

現代是工業社會,一個區域的發達程度決定於貿易的發達程度。生產資料、勞動力、消費市場都可以從外地獲得,本地不一定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交通便利是必要條件。大家仔細觀察題主的圖會發現,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幾個海岸線長的省都沒有貧困縣。這是因為這幾個省有充足的港口可以進行海上貿易。古代華北平原的人口多物資豐富,產品是向外輸出的。而近代閉關鎖國,中國國力遠不如西方,財富是向內輸入的,財富和物資很大部分來自於海外,也就導致沿海港口的地位進一步升高。另一方面,沿海省市尤其是南方氣候高溫陰濕、蚊蟲較多、平原匱乏,還經常刮颱風下暴雨,在古代是不太利於居住的,所以隋唐之後長江以南才逐漸被開發,長江流域自然破壞程度較輕,資源保存較好,人口相對華北平原少,平均資源也會更多,目前江浙滬人口也多是近些年流入的。古代南方的劣勢反倒成了現在的優勢。

有些地區其實還不如河南河北的平原地區,比如魯西多山,但是同一省市統一規劃,政府會把資金略微傾斜於欠發達縣市以維繫地區平衡。所以沿海省的很多非沿海區域實際是佔了沿海省市的光,如果魯西划到河南去,可能又要多好幾個貧困縣了。而河北廣西雖有沿海,還是海域不夠,位置欠佳,不能造福全省。

當然,鐵路也是很重要的,可謂水路不夠、火車來湊。相對而言,有火車站的地區往往擁有更多輸出產品、文化、旅遊和知名度的機會,往往更加發達,所以好多縣市爭破頭皮要建設高鐵站。這裡想到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雖然已經作為大老虎被打掉了,不過他任內推行高鐵,還是很值得大家肯定的。高鐵雖然略顯勞民傷財,但是功在當代立在千秋,縮短了回家時間的各位漂泊遊子節假日必有體會,比炒房地產這種利在當代流毒甚遠的行當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好氣啊,樓主你畫的那地方我們家被包圍了, 但是為啥我們不是啊!


1. 交通不便。雖然說平原地區適合修鐵路公路,不過由於不方便說的原因題主所說地區在過去公路鐵路網並不發達,與北德意志平原或者佛蘭德斯平原不同。最近雖然交通有所改善,奈何製造業已經開始向東南亞轉移,人口也開始老化,時機已失。

2. 在中國,種糧食不可能賺大錢,原因你懂的。題主所說的地區,既不能靠農業積累資本,又不沿海趕不上90年代的走si潮,地方上企業發展不起來,所以一直窮。

3. 大平原的核心區,往往發展不起來大城市。反倒是平原的邊緣地區更容易發展起來。

黃淮海平原與燕山的交界處:北京

與泰山的交界處:濟南。

與膠東丘陵的交界處:青島。

與江南丘陵的交界處:南京。

與豫西山地的交界處:洛陽。

與太行山的交界處:石家莊。

4. 窮導致思想封閉,導致農民種糧食不種菜種花,繼續窮,惡性循環。


想到哪裡說道哪裡,不僅僅是華北平原,看題住的圈圈都到了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了,所以就從一個圈圈邊上的地方說下自己的觀點。歡迎討論,不喜歡拍磚。

1、傳統的農耕思想不適應現在的市場經濟。自古以來,黃河地區就是中國歷史的發祥地,東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活動的主要地區就是黃河兩岸,核心以外的人被稱為胡,蠻,夷,狄,羌等等,反正都是正主瞧不上的人,能給你拉個親戚,有點往來就不錯了。當時經濟的核心從游牧到農耕,從不斷的變化和不確定到逐漸穩定下來,那時的正統的思想認為農業是主要的,工商都是次要的,是陪襯而已。歷史上,這些地區以農耕文化為主,瞧不上工商,士農工商是漢朝的順序,當官的瞧不上種田的,種田的說手工業者是小手藝,小加工者說做買賣的是盲流。這樣的思想到現在在黃河兩岸的地區,甚至蘇北,皖北,豫東,魯西南還有市場,只要穩定就行了,錢少點就少點。所以,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在思維方式有差別,導致經濟上有差距。浙江的人認為他們有商業頭腦和商業精神,能夠發現商機且撈到金子。淘寶在浙江的發展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浙江的五金加工之鄉,羽絨之鄉,等等都是這樣的例子。另外就是他們說的商業精神,也就是說到做到的契約精神,我們的確差一些,也不適應市場經濟。比如,黃河兩岸的人好面子,什麼事都是做酒桌上說說就行。但是一到遵守合同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這也是南方的人到北方做生意最怵的地方。

2、黃河多次改道導致農業發展環境惡劣。以前徐州地區的豐沛有個自誇的說法,豐沛收,養九州。黃河故道地區在秦漢時期應該是河網多,森林多,氣候條件比現在好,農業經濟也比現在好,但是黃河的多次改道導致了沙土多,耕作條件差。我們自己都說,明代的東西都被淤在了5米以下,現在老城施工能挖出來的東西都是明朝,清朝的多。就我看過的地方來說,蘭考走馬觀花的去過,真的是黃沙土,特別是離黃河近的地方土真是一粒一粒的,不適合耕作,就是長莊稼也收不好。蘇北地區的徐州的黃河故道地區橫跨了豐縣,沛縣,銅山,睢寧。上世紀5、60年代以前是荒草遍地無莊稼,經過5、60年的努力成了果海,改變了面貌,但是現在去那地方看看還是沙土地,旱田的時候沒過腳面,只適合中果樹,不適合種莊稼,這種小區域的不同導致了一個縣裡面的南部是果樹,北部才是莊稼。但是現在這種面貌正在改變。但是,僅僅是農業的發展是不能讓區域經濟發展起來的,畢竟農業僅僅是基礎。農民不缺口糧,但卻錢,恰恰農業不能提供這些,所以這也是這些地方相對貧困的原因之一。附帶說下,和內陸地區相比,這些地方是相對貧困,不是絕對貧困,就好像浙江的浙西,廣東的粵西一樣,內陸地區比沿海貧困。

3、地理位置的導致的差異。這個不再多說,這些地方都是所謂省份的盲腸端,交通閉塞(有道路沒人流,沒物流),以前鼓勵先富帶後富的時候,先富的沒管後富的,所以沒有共同富裕。一個省內的內鬥和爭吵往往是他們在吵。還是說地理位置的差異,沿海地區有先天的優勢,比如山東的膠東半島,江蘇的長三角,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從南宋以來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就好像說農耕經濟的時候就得說黃河沿岸,上海的輻射讓蘇州,無錫得益很多。山東的東西聯動,江蘇的南北掛鉤都是這個意思。

4、形勢所迫。農業的穩定讓很多人只要吃上糧食就行了,能有肉吃更好,沒有也無所謂,所以只要辛苦點,收點糧食還是行的。現在的江蘇北部,河南幾乎全境,山東仍然是產糧最厲害的地方,現在仍然陶醉於糧食生產的連年增長。但是,現在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在上世紀7、80年代恰是難以種田的地方,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有的地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條件的惡劣不得不自找生路,1980年代的大江南北走街串巷做小生意的,不少是浙江的,後來的他們無中生有做的有聲有色,義烏小商品,淘寶,橫店等等都是例子。我們到浙江去,人家說你們比我們條件更好,沒有理由不發展好,因為你們都是平原,地多的用不了。但是,現實卻恰恰相反。

總結:貧困是相對的,原因是多方位的,敢想才能幹出來。


有些人覺得工業時代還扯黃河不對。不過中國進入工業化不久,從地域上講工業化很不全面。所以可以理解為工業區位的不利讓這些地區依然沒有擺脫黃河改道泛濫等負面影響的能力。


要啥啥沒有,幹啥啥不行,種糧食都長得不好。


農業時代你的說法也許靠譜 但工業化開始後,這樣的解釋與現實就不太一致了


倒推吧:

目標:不貧困。

手段:工業化或商業化

前提:資本+廉價勞動力

——————————以下

那你看看這兩個地方的地形圖,是不是全是土地?全是地是不是,能種糧食的那種地方。

你再看看兩個地方人口密度圖,是不是全是人?全是人是不是,能吃糧食的那種地方。

話說,僅僅這樣也不能窮啊,一邊種地一邊生產不行嗎?

不行啊!!!

——————————以下

沒有資本啊!!!話說怎麼會沒有資本?農產品賣了不是資本嗎?

這兩個地方的主要作物是小麥和玉米啊,特別是河南,糧食主產區,國家不讓你在土地上搞工業啊,只能種小麥 玉米啊!! 小麥和玉米賣了不是資本嗎?

不是啊,這兩個地區黃泛區的土壤,能支撐小麥畝產1000就不錯了啊,什麼概念?年景好的時候(就是不用澆那麼多水)扣除成本每畝的利潤是300元左右。等到大旱年景需要不停的澆水的年景,呵呵呵呵呵呵。

——————————以下

只是成本和利潤的問題嗎? 你知道芝加哥期貨玉米價格飆漲的時候,國內玉米價格能上浮2毛錢老百姓的心情就bulingbuling的閃耀了。為啥,因為糧食價格是管控的啊,有最低收購 但是最高也限制著呢,限制著呢。翻譯成人話就是:牲口們,你們活著就是給國家種糧食,餓不死你,但也別指望發財。

——————————以下

但只是價格問題嗎? 答主讀初中的時候,老爹把地里產的所有糧食的1/2都拉到鄉里去交公糧了,(別污啊,不是你們天天交的公糧),那東西叫三提五統,後來改成三提六統,只要上面缺錢了就巧立名目交糧。那個年代農民就是國家發展的提款機,以剝削農民來籌集資本,你以為我黨不說就不做嗎?那位說了,不是取消了農業稅嗎? 是胡溫取消的好嘛,好嘛!!才幾年!!!

——————————以下

只是說的這些問題嗎?

國家的建設資金有多少投入了這些地方?我草算過,只要把每年政府對北京或上海的投入,按人均投入到這幾個縣,妥妥的脫離貧困縣。我草算的啊,我草算的,我草算,我草!!!

————————————老子是分割線啊——————————

扯啥文化素質,要啥自行車!!! 文化素質以什麼來衡量? 曲阜孔孟之鄉有文化素質,蘇杭吳越文化有素質。用啥衡量?高考嗎?你知不知道你畫的圈圈裡面,有全國統一卷全國排名前500名的1/2強,然後他們大學畢業去哪了?北上深啊。有個詞叫做 虹吸效應,上深吸不吸我不知道,反正北京吸得河北,那是連尿液都吸得乾乾淨淨。


那一片吧,大概是世界上費拉化最嚴重的地區了。

民風敗壞得難以形容,極富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聽親戚說起過商丘一件事每次想起來都忍不住笑。

一個商丘人在大街上走,往一家飯店裡瞅了一眼,飯店老闆就跑出來問他吃飯不吃。他說不吃,「不吃你看啥看?」於是飯店裡衝出一伙人將他痛扁一頓。

說起來東北人那「你瞅啥」實在是太娘了。


樓主的問題有問題。

農村的貧困是普遍現象,富裕才是特殊現象。

哪些地方的農村富裕?或者是交通要道,或者是一線城市周邊,或者是資源密集區域。

絕大多數的農村都是三不靠地區,或者即便是靠上了其中一條,往往收益也被xxx拿走了,比如很多地方的煤礦金屬礦的利益根本沒到當地人口袋裡,當地人反而要承受生態破壞的影響。

華北平原上那些國家級貧困縣,恰恰都是三不靠地區,既無自然資源,又無旅遊資源,生態破壞程度又屬於最嚴重的,不窮才怪了。

從宏觀上分析,未來中國經濟會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不光是貧困縣,所有的三四線城市經濟會進一步萎靡。


偷偷說一句,我的家鄉豫南某地,59年信陽事件死那麼多。這能算一個原因嗎?


我就說一個地方。給你提供一個思路吧。

張家口,河北省最窮倆地方之一吧。倒數的。四區十三縣,當年十一個是國家級貧困縣。現在貌似也是。

但是,

《張庫通商》中記載:1918年,張家口的商業貿易出現鼎盛,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加到1600家,年貿易額1.5億兩白銀,張家口成為中外商賈的聚集地。

1942年北京出版的《立言畫刊》中有文章稱,張家口商號之繁榮「不在天津以下,或者還過之。僅次於上海而已。

1.5億什麼概念呢。當年八國聯軍侵華,賠款:清政府向各國共賠款4.5億兩,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

所以。洗洗睡吧。

有人說是革命老區。我記得在哪個論壇有人說,為什麼沒有河北的人在znh當大頭頭的,底下有人說: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造反兒混蛋。


土地問題,人均一畝地667平方米年收入1千塊,對比下房價是不是很搞笑

土地是人民的 但是你做不了主.

為了糧食安全,被綁了


推薦閱讀:

中國人均收入即將超越俄羅斯?
實體經濟不景氣,而房價卻在飆升,這種明顯的虛火背後的原因為何?
经济 Geek 们,你们怎么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利弊以及影响?
既然中国基本各个方面都不差,那么为啥富裕阶层想要移民?
「先富帶動後富」是不是提高富人的稅?

TAG:歷史 | 經濟 | 地理 | 中國經濟 | 經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