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中國和「外國」的區別,中國需要怎麼努力才能趕超「外國」。?

最近關注了許多中國與別的國家的對比話題,從美國到歐盟諸國再到日本緬甸韓國現在到了南美巴西,阿根廷,以及墨西哥,如果這樣無休止的對比,那怎麼不直接讓中國和外國對比,免得一個一個的提問,這樣還有100多個國家呢?

最後,這就是一個吐槽問題,愛答不答。這這脾氣


又是要求中國吊打全世界的節奏?連當今的美國也不過是在軍事尤其是海軍上吊打全世界,或者IT和金融也可以?別的大部分行業都做不到。

這當然是進步是好事,往前倒退十年誰敢說這話就是神經病,敢向全世界叫板乃是大無畏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C類的提議案我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不管對方要求合不合理既然提了要求「中國怎樣才能趕超全世界」,那麼我們就得認真回復——

「聽黨的話、跟黨走,堅持黨的領導,緊密團結在以某某某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貢獻智慧力量。」


《娜拉走後怎樣》是魯迅先生於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上的一篇演講稿。後來收入他的雜文集《墳》。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敏銳地撲捉到了「娜拉走後怎樣」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並揭示出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對於中國而言,改革詳見讓子彈飛,詳見知乎某評論最高贊。改革就意味著給每一個人洗腦,還要把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清理乾淨,這就是政治。

日本就是脫亞後的現代社會,印度就是傳統社會,中國就是在十字路口徘徊的少年。亨利七世、拿破崙、俾斯麥、明治、彼得大帝都以反傳統而著名,反之印度則很好的保留了自己璀璨的文明。印度沒有文化大革命,永遠成不了中國。

如何評價「印度需要一場文化大革命來掃除思想流毒」的觀點? - wuweilxl 的回答

看完以後,感觸頗多,於是決定重新寫這一篇文章。

1、英國對社會的改造。

應該寫伊比利亞主義和薩拉曼卡學派,但是中外研究西方歷史的都是從馬丁路德開講,為了不體現我標新立異的特質,於是開始從亨利七世改宗開始講。現在的人啊,想改革,卻死抱著教條不放,想改變,卻不願去改變。人啊!

什麼是伊比利亞主義?

馬丁路德寫了九十五條綱領,滿滿的都是愛。羅馬派去宗教警察,德國或者說當地的貴族保護了馬丁路德,於是新教誕生。新教在英國的名稱叫聖公會,聖公會的主教不是別人,就是要離婚的亨利八世。對於前面課程拉下的同學,不懂的請去百度。亨利八世要改宗了!

不自由,毋寧死。英國的國王亨利八世為了當國王,娶了他哥哥的老婆,而且這個老婆還比他大六歲。你說見面叫達令,還是叫嫂子?亨利八世就像吃了一個死蒼蠅一樣,成為人們飯後的笑柄。最要命的是聖經教義上寫,兄娶哥嫂必絕後。巧的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王后只有一女,其餘五個孩子均夭折。於是亨利八世開始尋求改變,他向羅馬教皇求助,可西班牙是當時的強權,英國的力量還很弱小,教皇不敢得罪西班牙,於是不批准離婚。

逼急了的亨利八世,干出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自己當教皇,成立了聖公會(即新教)。首先,為了獲得基層民眾的支持,大搞民主,獲得了社會基礎的廣泛認同和支持。其次,利用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大搞排外。最後,啟用一批基層幹部,比如說商人克倫威爾、低級教士托馬斯·克蘭麥等,策動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國王宗教改革導致既得利益者大清洗,導致舊貴族、舊官僚、原有的教會組織和舊的生產關係同時被消除,為英國的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和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對內他利用基層民主和民族主義情緒,堅決鎮壓舊貴族,意外的完成了英國的統一。對外他倒戈法國,利用法國和西班牙的矛盾從中漁利。在宗教改革方面,亨利八世開始刊印英文版的聖經,原來的聖經都是拉丁文,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壟斷宗教的解釋權,這一次教會被徹底的革了命。伴隨著宗教改革的是殘酷的思想清洗,英國共有七萬多人被殺,佔到了英國總人口的2%。由於內戰期間,他發現傳統的政府不能處理大量的內政工作,於是進行了政府改革,現英國的財政大臣等等,就是當時設立至今。為了獲取基層民眾的支持和新興中產階級的財富,他允諾,議會將有更大的權利,議員將獲得司法豁免權,這就是議會政治的雛形。

但是亨利八世絕後是肯定的。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十五歲就逝去,接著愛德華六世的姐姐瑪麗上台。瑪麗有著非常坎坷的人生,所以導致性格扭曲,她又號稱血腥瑪麗,她不喜歡砍頭,她喜歡燒死人。她要在英國恢復天主教的統治,不管死多少都在所不惜。1558年11月17日,42歲的瑪麗逝世。她的妹妹伊麗莎白繼位,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女王大人。他為了英國不被當成嫁妝,出售給其他國王,終身未嫁。當然也有另外一說,是她有一段不幸的戀情,然後看破紅塵。莎士比亞在舞台上辱罵、諷刺、挖苦伊麗莎白,伊麗莎白在台下微笑面對,假如在地球其他地方,早被砍頭了。這也是為什麼只有英國才有莎士比亞,因為他們有偉大的女王伊麗莎白。我們現在看到美國的維吉尼亞州,其實就是「童貞女王」的意思,說的就是伊麗莎白。158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求婚不成,於是派出了無敵艦隊,結果慘敗,自取其辱。1620年,一船載著102個清教徒的五月花號在大西洋西岸靠岸。你不得不說亨利八世是一個偉大的人。慈禧又不找男人,犯得著改宗嗎?

2、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他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必須要放棄的,包括漢語、漢字,在俄羅斯知識分子假如不懂法語,你出門都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他辦工廠,發展貿易,發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他干這些的目的是為了幹什麼?答:出海口。

以前有個屌絲叫俄羅斯,地圖上都找不到他在那。俄羅斯有個君主叫彼得,彼得大帝對現代化非常的仰慕,他親手把自己想恢復俄羅斯傳統的沙皇太子阿列克謝拿鞭子抽死。大帝為了俄羅斯能有一個出海口,和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幹上了。

上圖為彼得一世(沙皇)親自帶隊衝鋒。

最後的結果就是。

然後。

瑞典的少年國王查理十二,用區區八千人,打敗了沙皇彼得的三萬五千人。敗,肯定失敗了,但彼得大帝不投降,最後俄羅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最後用一種另類的方式贏的了戰爭,賴!最後獲的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彼得大帝立刻就把神都遷至空曠的彼得堡。以後的什麼拿破崙、希特勒,俄羅斯都如法炮製,所以都是如此下場。這就是大帝的風采,你再看看那個莫斯科的屌絲,你就懂了,人和人的差距為什麼就這麼大呢?

這是聖彼得堡。

所以我建議廣西、遼寧問彼得大帝,為了一個出海口,搞的國家的現代化陸軍全軍覆沒,差點亡國,有必要嗎?假如廣西和遼寧經濟發展起來了,那才叫逆天,那才叫沒天理。

面對俄羅斯的崛起,反應最及時的就是英國,假如不是日俄戰爭、克里米亞戰爭,那今天統治世界的就是俄羅斯,而不是美國。

3、法國崛起。

拿破崙之偉大,不在於縱橫歐洲,而是為什麼拿破崙可以縱橫歐洲?

法蘭西血腥的大革命相當於中國的文革,類似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終於新的思想和既得利益者的被清洗,為拿破崙的崛起鋪平了道路。拿破崙因為鎮壓反對派有力,而最終登上舞台,他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拿破崙熱衷於軍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改革,最著名是於1804年正式頒布實施了《拿破崙法典》,法典由拿破崙下令起草、制定的,許多條款都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與討論,並最終頒布,基本上總結、歸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時期所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基本原則、精髓。該法典最終成為大陸法體系,成為俾斯麥寫《德國民法典》的基礎,與亨利七世的英美法系並列。法國的崛起源於對傳統文化的鞭笞和破壞。

4、德國崛起。

苦戰勝於強耕。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成立於阿卡,應波蘭討伐異教徒的請求進入普魯士地區。經過五十多年的屠殺,1285年,條頓騎士團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迫使普魯士人改信天主教。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自任普魯士公爵。1809年拿破崙入侵,普魯士公國國滅,條頓騎士團正式成為一個宗教慈善組織。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我們姑且把它稱為普魯士的日耳曼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普魯士的軍械都是外購,於是腓特烈二世免稅補貼發展軍工,組建了總參謀部,發展了戰爭全民動員,都說俄羅斯是戰鬥的民族,我認為這個頭銜普魯士更加合適。隨後是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對於普魯士而言,國王的唯一作用就是戰爭。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俾斯麥一上任,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鼓勵國王:「既然我們遲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體面一些?……陛下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奮鬥!」從此贏得了威廉對他的政策的堅決支持。建立了一個專制帝國,其統治基礎是普魯士軍國主義外加容克資產階級,構建以務實作風和民族沙文主義為精神的現代德國。為統一德國,不惜讓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對內休養生息,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了系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法律的國家。對外謹慎用兵,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都是通過談判桌來獲得。德國從精神上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在二戰後美蘇雖然瓜分德國,但德國仍然還能夠重新統一(歐洲歷史上有多少國家消失就沒有在出現過)。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容克資本。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

德意志蘭的人從來都不是愛好和平的人。俾斯麥上台後,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的意思是一個地區不同民族的雅利安人,沒有民族的意思更不是地名,公元920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改國家名稱為德意志王國,德意志在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的形式出現,法俄1807年提爾西特合約,以易北河為界瓜分了德意志的土地,英、法、俄、這些國家之間雖然矛盾重重,但在德國統一問題上驚人的一致就是絕不容許德意志統一。儘管德意志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後統一了許久,面對德國不同的民族,席勒還一再的高呼德意志在那裡?順便掃個盲:德意志不是德國的意思(就像把中國叫瓷器一樣),假如一定要牽強附會,德國人把德國叫德意志蘭的,意思是德意志的土地(德意志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建國又短沒有明顯的國境概念,這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邊境問題)。

羅馬的強大和奴隸有什麼關係?這個時候整個德國就是一部專制的軍事機器,1625年普魯士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天朝不一樣的是農民起義被殘酷的鎮壓了下去,等待農民的是更加殘酷的統治。當德國剝削完最後一個農民,德國進入了現代化國家之列。與之相對應的是,普魯士的容克集團多為貴族、地主、大商人出生,所以鮮聞貪污,行政效率極高。條頓騎士團為了吸引外來移民,採取的經濟政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不是英國式的保守主義市場經濟,他的具體措施就是自由市,充分利用了周邊國家的人口紅利。在自由市的經濟基礎上,對於城市普魯士管理相對寬鬆,對於農村普魯士剝削農村發展城市。因為普魯士需要軍械,所以第一批現代化工業和中國類似都是師夷技長以制夷的軍工。對於有一技之長的外國移民普魯士也是熱烈歡迎,當法國迫害異教徒(新教)的時候,信奉新教的普魯士熱烈歡迎之,這也是普魯士第一批手工業者。對於勞動力不足,普魯士動用了大量的囚犯,這個並不是二戰才有的,德國對人力資源有著特別的認識,原始資本積累都是帶血的。

話說德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民族,也不是一個國家,甚至沒有統一的文化和制度,德意志的意思是日耳曼人(種)的土地,在德意志這個地區有兩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布魯士和奧地利,他們都希望借船出海,形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參與世界競爭和角逐。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純熟的使用外交手段,利用英國光榮孤立,割地換取法國局外中立,與俄國達成准同盟,與義大利形成攻守同盟。一次次吞併周圍小的國家和地區,等法國和英國反應過來,德國已經彪悍的無以復加,最終德意志帝國形成了。奧地利則走上了另外一條路,利用奧斯曼對匈牙利的入侵,獲取匈牙利貴族的支持,行成了奧匈二元帝國。俾斯麥在普法戰爭後,為了防止法國報復,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匈帝國、義大利形成複雜的同盟關係,達到了包圍和孤立法國的目的。1888年3月9日,與俾斯麥共患難的威廉一世病逝,99天以後,威廉二世即位。蠢貨就有蠢貨的特徵,他不甘心與首相分權,首相反對的他全部支持,比如說推翻他的統治,組建魏瑪共和國的社會黨人;他不甘心首相打壓軍部,給軍部更多的權力和財力,乃至最後軍部尾大不掉,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德意志的國家戰略一直以外交為主,軍事為輔,他上台後大肆擴充海陸軍,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是合理、有限的使用武力,他的鐵血政策向全世界宣戰;他也不甘心英國騎在他頭上稱霸海洋,他要打造自己的無敵艦隊,雖然他需要維護的海外領地少的可憐;他還認為普法戰爭後法國割地太少,他向俄羅斯宣戰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法國割讓土地,並保持局外中立;他認為俄羅斯太貧弱根本不能稱之為盟友,盟約到期後他懶的知會俄羅斯,他甚至認為假如他對俄羅斯宣戰,英國、法國都不敢參與其中;可事實卻是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想的不一樣。戰後這兩個自視甚高的帝國,一個被肢解,另外一個被削弱。法國要求把德意志也像奧匈帝國一樣肢解,英國人卻擔心德意志被肢解後沒人制約法國,這個時候德意志的命運不過是人家手下的小算盤,想存既存,想滅即滅。只是英國人沒有想到德國的再次崛起,會把一個曾經的超級帝國拉下馬來,並把幾百年來人類建立的日不落秩序破壞的一乾二淨,否則德意志將在1918年11月11日將被英國毫不留情的肢解。作為戰犯,曾經的威廉二世躲在沒有引渡條約的荷蘭,拒絕出庭受審,在那個無人問津的小城堡里度過自己無聊且悲慘的一生。

俾斯麥之後的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但德國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強國,因為俾斯麥留下了《德國民法典》。

5、明治維新

講明治維新前,我們先要講倒幕運動,倒幕運動相當於彼得大帝用皮鞭抽死自己的兒子,類似於亨利七世的宗教清洗,法國大革命的既得利益者清洗,這才是問題最關鍵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洋務運動會最終失敗的原因,道理很簡單既得利益者的改革,勢必不能與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觸動。中國的清王朝沒有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為清朝的滅亡鋪下了最後一塊磚。

日本資本主義革命:黑船來航(1853)——安政大獄(1858)——櫻田門事變(1860)——文久政變(1863)——池田屋事變(1864)——禁門之變(1864)——功山寺起義(1864)——四境戰爭(1866)——明治天皇登基(1867)——小御所會議(1867)——鳥羽、伏見之戰(1868)——江戶無血開城(1868)——北越戰爭(1868)——「奧羽越列藩同盟」瓦解(1868)——箱館戰爭【五稜郭之戰】(1868——1869)——西南戰爭(1877)

《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大展經綸;

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

四、破歷來之陋習,基於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力振興皇基。

表現了新政府改革封建舊制度的和積極向西方學習的決心,和維新政體書一起明確了日本走現代化道路的方向。


這些東西本來是公知寫出來貶低中國人民族性的,告訴你,覺悟吧,你怎麼努力都不行。

結果起了反作用,打了公知的臉。


推薦閱讀:

中國除了 56 個民族以外,還有哪些少數民族?
如果中日結盟會怎樣?
南山子先生所表述關於中國經典書籍少看不看的理論支撐是否靠得住?
中國被西化的趨勢是否已不可阻擋?
如何評價 台灣旅客訪聯合國總部被拒 ?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