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的火繩槍排隊槍斃戰術,雙方都沒有採用一些防護性的措施(比如鐵板盾車)之類的已減小己方的傷亡?
01-15
首先來講,火繩槍時代步兵有護甲吧。16-17世紀間的西班牙大方陣,火繩槍手和長矛手很多都有穿著胸甲佩戴頭盔的。西班牙大方陣的士兵似乎要自備護甲。往後到了燧發槍時代,火槍的威力提高,傳統的胸甲已經不足以防護子彈射擊,變得沒有意義;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得各國為擴大兵力而壓低投入在單個士兵身上的成本,護甲因而被線列步兵淘汰。
至於推車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你說的這些也不是沒人想到過,在歐洲火藥時代早期的捷克宗教戰爭中曾經有過有名的胡斯車陣。不過隨著十六世紀之後火炮技術的提高,這種降低步兵機動力的東西就會變成敵方炮兵的靶子,顯然「推著獨輪車,前面加裝一定厚度的鐵板」也是無法阻擋炮彈的直射的。隨著戰爭形式日趨近代化,戰術機動的意義不斷提高,士兵被要求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在戰場上機動,這些降低部隊機動能力且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也就不存在於歐陸戰爭中。
首先,防具的目的是減少傷亡,火繩槍時代是有的,但到了燧發槍時代射速威力精度都有大幅提高,步兵的防具意義不大了。這裡需要提醒題主的是,@蘇翻譯答案中提到的步兵胸甲不要跟騎兵胸甲混謠,兩者防禦力不是一回事,重量也不一樣。步兵不可能拿騎兵胸甲來用。其次就是戰術機動性,無論是大盾還是胸甲或是大車都犧牲了步兵的戰術機動能力提升硬防禦力的手段,而近代以來因為火力提升,部隊戰術機動能力的重要性遠高於聊勝於無的硬防禦手段--再強的盾牌也扛不住6磅炮。當然,並不是近代線列步兵就不用,防禦作戰時候肯定會設立胸牆,籬笆等工事。最後就是效費比。有戰鬥力的線列步兵必然是常備軍,這就必然是有相當工業實力的國家才能維持的。這就跟古典時代的貴族騎士?徵召農民的軍隊構成有本質的區別。其中區別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裝備由國家統一配備。這樣的背景下,大規模裝備高品質防具基本上就是完全沒有性價比的事情--量產的盔甲穿了也會被一槍打死。BTW:我是支持戴頭盔的,不過當時的技術條件批量生產有實際意義的頭盔價格恐怕也無法接受。
親愛的,你以為在馬克思的幽靈出現以前,人命很貴么?有錢做盾牌不如做把槍人就是活動盾牌
16世紀的火繩槍威力很大,西班牙的musket火槍用了顆粒火藥之後槍口動能超過3000焦耳(差不多相當於ak47槍口動能的1.5倍),可以擊穿100米外騎兵的2毫米板甲。單用盔甲去防護子彈性價比已經越來越低了。再就是盾牌 日本人為了抵擋火繩槍射擊的竹束有這麼厚,然而這種防具顯然無法抵擋16世紀西班牙12磅野戰炮的射擊。
所以後來大家學會了挖戰壕熱兵器出現後,軍事戰術思想模式從人力密集型變為火力密集型。防禦裝備的進步在火力的進步面前顯得不僅沒有長進反而在倒退。
盔甲擋不住子彈、裝鐵板的推車也擋不住炮彈。有這個錢,還不如多招募幾個人多造幾條槍。
機槍問世後,更是把騎兵這個冷兵器時代的主力兵種和近代以來源自傳統的集群衝鋒戰術全部打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盾車就算能防前面的槍子,能防天上掉下來的炮彈嗎? 你能讓士兵身上穿盔甲,我就能換更大口徑的槍,槍的威力可以越來越大,槍陣不行就改炮陣,盔甲能厚到哪兒去?打造盔甲和發軍響哪個更貴?盾車太笨重了,是炮兵的靶子。
想像一下,對面擺好了方陣,你還在配置盾車,那就是炮兵的靶子了……歐洲的的pikeshot時代,前排是有板甲防護的,這種防禦一是為了防禦肉搏戰,第二就是為了防彈。
但是滑膛槍和17世紀陸續量產裝配的各種早期燧發槍已經到了百碼之外就能擊穿士兵板甲的能力。所以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後期和英國內戰中,很多部隊即使是前幾排也不穿鎧甲。西方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戰車,胡斯戰車就是例子,但是這種東西大大的拖下了軍隊的速度,更糟糕的是,當年面對土耳其大征服的時候,胡斯戰車沒能發揮其作用,所以後期戰車在主力作戰上的作用就越來越不受重視。而鐵板這類的,目前沒見過,但是歐洲人進行圍城戰和攻城戰會使用類似於麻袋一般的土木工事這個玩意兒名字我忘了,攤手。另外就是坑壕,這個早在荷蘭式棱堡出現就已經存在。這些方式要比日本那種木楯或者竹捆要更有效率,而且日本人的鐵炮是由火繩鉤槍發展而來,實際上在威力上不如歐洲的滑膛槍,東亞幾國的火槍都是由兩牙的火繩鉤槍發展而來,只有清代因為西征蒙古,獲得了土耳其方面傳過來穆斯林的贊布拉式,魯密銃等樣式的穆斯林火槍。
網路上但凡是這種題材的一切視頻,總有人覺得別人都很傻就自己聰明,揮叱方遒,指點江山。當然了,一挨齊射就跑路的烏合之眾古今中外都不少,這就是所謂的聰明的烏合之眾吧!對於此問題,上面已經有人講過了,胸甲防禦在燧發槍後期就不頂用了。要在士氣、機動、火力上面找平衡點,車就不適用了
護心鏡和頭盔就拉倒了,板甲頭盔什麼的根本擋不住鉛彈,這是騎士階層對抗持火器的近代僱傭軍時無數的戰例證明過的教訓至於後世佩戴鋼盔,那是戰壕戰陣地戰出現以後,流彈可能從四面八方飛來,考慮到可以彈開一些入射角大的子彈以及彈片才興起來的,排槍線列步兵時代基本子彈都是正面射來至於盾車,倒是清軍圍剿準噶爾部時葛爾丹軍曾經用過以駱駝為盾的駝城戰術
補一個,著甲得不償失。彈丸擊碎鐵甲碎片入體造成二次傷害。
初期的火繩槍精度很有限,作為滑膛槍,能不能打到人還得靠運氣,操作還複雜,基本只用來給步兵和騎兵掠陣。後來終於升了個級,好用一些後,傳統的騎士裝甲基本已經抵擋不住它的攻擊了,同時它的缺點仍然明顯,根據戰場性價比來說為擋它犧牲機動性不值得。再後來,它升級成了線膛槍,恩,之後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中國二戰的時候用過「土坦克」,美軍太平洋戰場用過一點點往前推沙袋的辦法,有些機槍是有防盾的,現在特警的防彈盾牌。但是除非是攻堅戰否則機動性下降了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行軍速度快也可以作為將領為人稱道的特點?
※古代東方的劍是否大多沒有西方劍那樣的護手?
※為什麼說馬略改革之後職業化的羅馬軍團比徵召兵強?
※古代中外軍隊的甲胄經歷了怎樣的演化?
※周瑜的軍事能力,是否超越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