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派音樂不被聽眾接受,但作曲家還在創作是為什麼?

一道題目 並非個人觀點 請大家談談看法 這道題的觀點我認為並不空穴來風


實際情況是:聽眾不能接受的是很糟糕的現代音樂。優秀的現代音樂,還是有市場的。

其次,有一部分「學院派」作曲家,寫作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面相音樂市場,而是把音樂作為一個嚴肅的藝術形式,以創作的方式來進行研究。所以創作的目的,是為了探尋音樂這門藝術形式的表達方式的邊界然後再不斷突破這種邊界。說白了跟某些科學研究是一個道理。有些研究大眾看起來完全是沒意義的,但是後來都可以用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讓大眾受益。比如幾十年前的最實驗的電子音樂創作,直接導致了各種現代音樂播放設備比如磁帶CD的發明,以及合成器和電腦音樂製作等的成熟。要不是那幫搞電子音樂的,今天的流行音樂聽上去完全不可能是這個樣子(這個話題太大了,一兩句說不清)。再比如,觀眾覺得尖銳刺耳無調性音樂很難聽,但用在恐怖片配樂中,就非常贊了吧?總不能恐怖片配樂也只能配和諧的莫扎特。


你以為古典音樂被大眾接受了?


當初曾經問過一個老司機(大霧),我說先鋒派聽著像有病一樣(霧)~~他說那時候的人就是這麼看貝多芬的⊙﹏⊙b

然後我就深深為古典音樂以後的發展感到擔憂=_=

(貌似偏題了)


如果沒有這些contemporary在一直探索人耳的審美,樂器的極限,配器的新意,創作的方法,音樂這個行當要怎麼進步?

和科研一樣,音樂永遠不可能停留在滿足市場需要就止步的,總有人在不斷嘗試,只不過這些contemporary走得很遠,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審美而已。

plus,雖然現在已經不太寫contemporary了,但是我永遠對contemporary抱以崇高的尊敬,永遠是contemporary的忠實聽眾。


作曲家的創作不是為了聽眾,是為了表達自己!


謝邀!霍金的時空觀,大眾並不了解,不被大眾接受,他還研究這個幹嘛?為什麼?

月球、火星還不能供大眾使用,探月,探太空為什麼?多無聊!!

莫言的小說讀者數量還不如韓寒,別讓他寫了。

如春作品還不如周傑論的好聽,也別創作了。

現代音樂探索的是聲音最多樣的價值與意義,聲音組合最豐富的樣式,探討音樂與經濟、文化、人性本惡發展的相互協調,探討人類認識聲音與聲音組合的的各種可能性……

現在音樂的存在意義巨大,就像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如何運作你並不懂,但你卻在用手機終端。

假如世界都是吳杰倫,麒麟傳奇時候,作為普通人的你也許才意識到現代音樂的核心價值。


見證新的創作方法


因為有大學養著。


這個問題得兩說。

首先,它部分的來自於現代主義傳統自身的邏輯。在現代主義傳統中,個別的作品並不能夠自足的存在,它必須比照於之前的傳統和整個由過去到未來的序列才能夠存在和被理解。由此,欣賞現代派(不管是音樂還是其他)所需要的知識背景比欣賞之前的藝術來得更多,而這自然就導致受眾的人數降低,畢竟沒有那麼多人有意願去了解更多的東西再來聽音樂或看繪畫。而在這種情形下,藝術家的創作也與之前發生了斷裂:它針對的是傳統和媒介本身,而非迎合大眾既有的接受模式,而由此又從客觀上形成了行內人和行外人的區分:很多現代主義藝術家的創作,實際上並不那麼多的考慮行外受眾的感受,畢竟他們也不像之前的創作者一樣,需要靠大眾養活。

其次,並非僅僅現代主義,之前的藝術家很多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雖然這背後並不一定是同樣的邏輯,並不一定是因為其「超前」或者「先鋒」,或許描述為「與其所處社會的普遍接受模式存在斷裂」更為恰當)巴赫被認為「被華麗風格橫掃」,用過時的復調創作而成為老朽,所以直到八十年後,當新的情形出現,他的作品才因面對類似的問題而被重新重視,並真正成為不朽傑作。布魯克納和馬勒生前也不被認為是傑出的作曲家,而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之後才漸漸迎來了自己的時代。他們為什麼還在創作?或許不能一概而論,但其中總是有某種共通點:他們都有某種使命感,而並非以名或利為出發點。


現代先鋒派作曲家不必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如莫扎特、貝多芬)那樣靠聽眾賞飯吃了,莫扎特貝多芬時代,你的作品寫的大家喜歡聽,才有觀眾,作曲家才有飯吃。

現在的先鋒派作曲家被學校、政府養起來,不愁吃喝,所以不必顧及聽眾是否喜歡自己的作品,反正餓不死。所以他們的創作逐漸和學校里其他搞科研的教授們看起,為了逼格高,音樂也要「科研化」,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前衛而前衛,大家寫完後在小圈子裡相互吹捧一下,政府、學校的研究經費就到手了........這樣的音樂早就背離了藝術的初衷,所以呢,不被聽眾待見很正常。不過這些清高的前衛作曲家才不管聽眾怎麼說呢,他們對聽眾就一句話:你們不喜歡,你們聽不懂,是因為你們審美層次太low,音樂欣賞能力太差。

所以你會發現支持現代派音樂的大多數是有學院派背景的人(為了飯碗和位置,屁股決定腦袋)。

諸不知,以大部分先鋒派作曲家的那點可憐的才華,讓他回到貝多芬時代,大多會餓死的。


這個問題就像問「為什麼化學、物理的基礎研究如此遠離實際生活但還是在進行?」一樣


這問題多簡單啊,就倆字,喜歡


現代派音樂確實應該經得起市場考驗,被更多人聽到的話,才有傳播價值嘛…

很多現代派音樂不走心,大搞神秘主義,快成玄學了。不過還是有好聽的作曲家(老肖和普不說了),比如:

1. Bartók

他的鋼協聽眾是現代派里除了肖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最出名的,concerto for Orchestra也厲害。

2.Martinu

2、4、5號交響不錯

3.Hindemith

《畫家馬蒂斯》是20世紀最出名的現代交響之一。Nobilissima Visione》《Symphonic Metamorphosis》與鋼協也很不錯

另外三個20世紀但是現代性不太強的作曲家:Sibelius,Ives,以及Nielsen。

至於Ligeti,Lutoslawski,勛伯格,Berg,Webern這些…額我也不太懂。誰愛聽誰聽唄


並沒有不被接受,只是小眾而已。但凡超越時代的作品與思想,都是小眾的。先鋒派音樂也屬於超越時代的音樂。與貝多芬時代的貝多芬音樂是一樣的。fivemimi。


自我心中擁有的那份無法抗拒的情懷


只要還有人喜歡,這種東西就會一直存在。


也許是下一個雅俗共賞,喜聞樂見流派的必備技能點


不懂音樂,但是一個作品只要還有一個人喜歡,還有一個人在創作,它就是有意義的,它一定就在喜歡它的人眼中有獨特的價值。為什麼不被大眾喜歡的東西還有人堅持?因為大眾的喜惡絕對絕對不是衡量一件東西該不該被捨棄的唯一標準。

文學、某些民間藝術同理,,哎,轉基因食品好像也同理耶。


現代音樂家就是為了讓那些沒有學夠20年的人也能聽懂這些音樂。


推薦閱讀: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曲水準如何?可以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繼承者嗎?他的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哪部藝術水準更高?
困擾我很久的問題,作曲一直都沒有很明顯的進步,我應該怎麼找尋自我?
一首編曲的價格是從哪些方面如衡量的?
音樂理論(和聲、對位等)的學習對演奏者有什麼樣的幫助?
如何評價徐夢圓、邱有句、四季音色、羽腫、千坂、石進、飯碗的彼岸、胡海德、十指流玉等國內新生純音音樂人?

TAG:古典音樂 | 現代音樂 | 作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