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中文配音應該如何避免「譯製片腔」?

或者換一句話說,什麼樣的中文配音才能夠受人歡迎?現在的中文配音的受眾定位是怎樣的?抑揚頓挫的譯製片腔已經不受人歡迎,今後的譯製片配音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呢?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answers here already, but I"ll also add my answer, to give an extra perspective based on my experience as a voice actor who also works with many different studios in China:

1)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o the audience is. I see too many studios and clients who want to make dubbing that "sounds good to everybody" but that"s really just impossible. In the end, the result sounds good to nobody, and the final project is a failure.

2) The SCRIP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Even though it"s important to find the best voice actors, engineers,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none of that stuff matters, if the script is badly written. About 90% of the scripts I see in China are really not good quality, and that"s why the final product is never as good as it could be. Good scripts = good result. If the script writing, translation, localization, and adaptation industry is not taken more seriously in China... then we won"t see improvements.

3) Young TALENTED creative people are needed in the industry. Unfortunately, most Chinese parents won"t support their kids if they choose a creative career, so it"s hard to get more young people to enter the market. That"s too bad, because I believe there are many talented kids who never get a chance to use their talents this way. Instead, the ones who are doing most of the work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hired as low-level workers who just follow orders and do the work as quickly as possible every day... and they really don"t care about the creative industry or the final results of their projects, as long as they can simply keep their job, not get into trouble, and just try to have a "safe and stable" career! This is poisonous to the creative industry, and it creates a dangerous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older business owners to exploit young people by only using them as cheap labor, and then discarding them if they burn out.

已經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在中國也跟不同工作室合作過,我也會加上我的回答,從一個跟配音員的角度 。

1,了解誰是觀眾群是很重要的。我遇到過一些工作室還有客戶想要配出「適合所有人的配音「但是那是不可能的。最後那個適合所有人的配音,整個項目往往會失敗。

2,文稿是最重要的!雖然找到最好的配音員,工程師,還有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很重要,如果稿件撰寫的很差這些都會變得不重要。現在我中國90%遇到的稿件寫的都不太好,那就是為什麼最後項目的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好的稿件等於好的效果。如果稿件撰寫,翻譯,本地化,產業順應趨勢得不到改變,那麼我們就很難看到提高。

3,這個產業需要新一代有創意的人才。可惜的是,在中國大部分的父母不是很支持孩子從事創意行業,所以比較難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確實很可惜,我相信很多有天分的孩子從來沒有機會用到他們的天分。相反,那些在創造行業做大部分工作的人,作為初級工作人員被聘用,他們聽從指揮每天儘快的完成指令,他們並不在乎這個產業或者手上項目的最終結果,只要能保住工作沒有麻煩,只是盡量有個穩定的工作!這是創意行業的毒藥,它會產生一個危險的環境,允許那些守舊的生意人利用年輕人作為廉價勞動力,等他們承受不了了就換人。


現在的譯製片,問題已不主要集中在配音員身上。

一線配音演員多半有配製電視劇及遊戲的經歷。對他們來說,所謂的「譯制腔」已沒有昔年老上譯那般明顯,如果你仔細聽的話就會發現,目前很多譯製片里的配音,已經在極力避免過去拿腔端調的配音方式和技巧。

因此問題並不在配音的「譯制腔」身上,而是集中在台詞的「翻譯腔」上。一段生硬的翻譯往往會毀了電影的整體效果。比如前一陣子甚囂塵上的婦聯2,就是毀在了那句莫名其妙的「老夥計」台詞上。這種用詞在國語中非常少見,是典型的翻譯用詞,而且與英文原意區別甚大,導致其後的台詞也完全脫節,使觀眾有雲里霧裡之感。

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說法,一些譯製片引進過來之後,翻譯者是需要在不看電影的情況下盲譯台詞的(比如上述的婦聯2),在這種情況下,翻譯者對影片背景的了解和事前預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的是,婦聯2的翻譯者最終並沒有選用漫威指定的谷大白話,而是用了尤大勇,這位譯者顯然對影片本身缺乏了解,同時也不敢過於逾矩,在這種條件下,出現「老夥計」這種生硬的台詞也就不奇怪了。所以歸根到底,譯製片的問題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咎於譯者,很多翻譯者資歷很老,不敢超過已有的翻譯規矩對影片進行接地氣的意譯,台本本身就是翻譯腔,配音演員有譯制腔也就不奇怪了。

還要說一點,就是從一個金髮碧眼的人嘴裡說出字正腔圓的中文,我想無論有沒有譯制腔大家都會覺得奇怪,這屬於正常現象。很多譯製片配音演員在配電影的同時也會配電視劇和遊戲,在這類作品上受眾就會顯的很寬容,所以說譯制腔這東西跟配音員水平沒有關係,很多時候受眾只是無法接受那種聲畫錯位感而已——當然我不是說譯制腔完全不存在,還是有的。只是現在已經不如以往那麼明顯了而已。

至於譯製片的前景,我覺得沒什麼可說的。日本有吹替,俄羅斯有棒讀,針對本國觀眾而做出的國語配音是一定會有而且必須要有的。完全沒必要咒詛它消失,一部分人聽得懂英語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聽懂英語。一部分人能看清字幕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看清字幕。譯製片是針對大多數國內觀眾而產生的必需品,不是誰亂噴兩句就能被歷史淘汰的。如果說非要譯製片做出什麼改變,我想大概就要從譯者入手了吧。把握好接地氣和信達雅之間的度,做出合理的翻譯,同時少請明星配音,多使用正規配音演員,這就是譯製片應走之道。


謝邀,我來Po一個不受歡迎的答案-一些譯制腔是有必要的

我在東方廣播實習,上譯廠的錄音棚就在樓下,剛來的時候因為喜歡配音,就經常過去搭訕配音員…熟了之後就到棚里聽黃鶯老師他們配音。

他們都配過各種類型的作品,包括遊戲,包括廣告,包括動畫片,而「譯制腔」只在他們配電影,尤其是電視電影時會出現。

說來原因也很簡單,就是:

1.配音員需要一種「模式化人物語氣」來應付繁雜的配音工作:

電影電視劇配音採用集中錄音,周期短,標準流程(翻譯、矯正、修改、配音、後期編輯)下來一部片子絕對超不過兩周,配音往往是一個周末就完成的。

同時往往十幾個配音員分擔幾十個角色,除了配音導演,其他配音員都是現看本直接配,按照上面標註的簡單「角色信息」來選個自己設定好的聲線和語氣配出來…所以很多不同影視作品裡我們會聽到同樣的聲音同樣的語氣,都見怪不怪了。尤其對於一人分飾不同角色,有個「模式腔調」無疑可以省去很多溝通上的麻煩

2.相比較而言「古風腔」「現代都市腔」都沒有「譯制腔」更有張力:

這個不難理解,需要配音的大製作國外電影,人物和場面都比較多樣而刺激(尤其是美國電影),這就需要有比國產片更有張力的配音才行。

你可以想像一下范·迪賽爾開著戰車飛馳,我們總不能配一個古風李逵的聲音或者都市霸道總裁的聲音給他…壓低聲音,吐字有力的「譯制腔」反而更適用。

其實總的來說,還是目前影視作品對配音的重視程度不夠,製作周期實在太短,全職配音員人數也不多,大家為了提高效率才發明了各種「腔」。

真正的配音應該和表演一樣,去深入理解那個角色,記住角色的話、角色的心情、當前的場景,體會到了再表演出來,那樣才會有貼合的聲音,而不是模式化的流水線產品。


謝謝邀請,團隊老師已經參與錄製了幾十部電影電視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配音是貼臉,而不是突出自己的特點造成觀眾跳齣劇情。

以前的譯製片配音,是那個年代具體大環境所形成的。拿那個時候的配音風格來塑造現代影視劇人物,當然是不匹配的。要根據具體影片具體分析!


我對翻譯腔的反感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念外文人/地名時的腔調,和正確的英文發音並不一樣(有時候甚至不同演員發音方式都不一樣),浮誇並且透著一股洋涇浜氣。

過去大部分人不會英語感覺不到,現在誰都有點英文基礎了,聽起來就覺得彆扭。

二是為了湊口型的「嗯——」 「啊——」 「我是說——」,當然這個至少有一半是翻譯的鍋


謝邀,說實話。做這一行久了,很多電視劇電影都沒辦法正常的觀看。 基本國產電視劇,哪裡是配音員配音,哪裡是演員自己配音,哪裡是二次補配的,都能聽得出。說實話這樣嚴重影響了觀看感受。

回答題主的問題: 沒有哪種中文配音,能夠使譯製片顯得更佳舒服。正如其他朋友提到的,現在的受眾認知程度已經沒辦法用抑揚頓挫的語調來假裝情感輸出了。所以我認為,譯製片的發展,取決於字幕黨以及受眾對於影片文化環境的認知。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片,我們都選擇觀看外語中字的。 因為不論什麼樣的配音,都是對原作品的二次創作。因此電影出品方最原始的聲畫,才是最貼合電影文化環境地。直接點兒來說。現在的受眾都逐漸開始了解電影的文化環境,因此國語語感配譯製片,自然會顯得不倫不類。

針對於中文配音的發展。 我們從今年上映的《大聖歸來》中,童自榮老師的配音可以看得出。 著重於塑造人物角色的配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追求。童老無疑配的底氣十足活靈活現。但是相對而言,少了一股「真」味兒。 這裡並非妄圖評議童老的藝術造詣。在他們的年代是登峰造極的配音人。

因此發展中的國語配音,未來的方向大致是還原生活場景,傳達藝術訴求。

第一,注重大環境。符合片子的文化背景與文化環境。 這裡文化背景指時代,文化環境指區域。

第二,極度細分。 從之前的 配音員、配音演員。到現在的 古裝劇配音演員,譯製片配音演員,動畫片配音演員。 到未來,按照時代,年齡,性格,甚至生活環境去遠擇最符合劇中角色的配音演員。

第三,從塑造到還原,從還原到創造。

以往的配音,期望最大程度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潛在語言。 現如今已經逐步去根據歷史,或現實中的相似類型去盡量還原角色。 在未來,我們更多的需要演員和配音演員創造角色。因為不論是塑造或者還原,受眾內心實際上都有一個參照原型,並且不同受眾參照原型根據自我喜好,有一定的出入,所以很難高度符合受眾內心標準。 因此,用最符合劇情的其他外部條件和配音演員本身的素質,創造一個不同時空下的同一個自己。

總結來說,好的配音 絕對要具備的 首先悅耳,舒暢,其次是貼近生活,自然而不做作。 再著,把自己演成角色,讓受眾覺得你不是你。最後,講角色演繹成自己。讓受眾覺得,你還是你。

以上


從頂著「全國首屆本科配音專業」這個名字的自豪感,到後來成為一名氣象主播。中間陸陸續續配了一些小作品,發現配音這個圈子換代很慢。要說資深配音演員談不上,不過還是對自己所擅長的地方有過一些思考。以下的觀點一部分來源於老師教授,因為我自己也不能說有多麼充足的配音經驗,望海涵。

1,什麼樣的中文配音才能受人歡迎?

首先,可以脫口而出的是「用心」!語言和聲音是從我們出生開始一直陪伴我們的恩賜,我們能夠聽出同一句話中的任何細微的不同,並且得出可能完全不同的感受。正因如此,其實配音是一門控制起來想當麻煩的藝術領域。我們的目標是讓我們的配音聽起來就像是劇中人物在說話,但人是非常複雜的,這個角色的年齡、性別、體重、身高、人生經歷、性格、對話對象、表達意思、所處環境……甚至今天有沒有刷牙、說話的時候呼吸的空氣質量等等一切,都對所說的話有影響。

將這個角色考慮的越細緻,帶入的越深,配音效果越好。相反,比如國產一些低齡向動畫…………我就不吐槽了,可以自己聽聽。

用心之後呢?接下來重要的是什麼,有的人可能會說真實、貼切、符合角色等等,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區分很多專業和非專業配音演員的地方,那就是「呼吸」!

有的人是不是覺得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但呼吸就是這麼重要,在一個人想著如何貼切嘴唇,如何配出貼近的聲線之前,是需要先考慮,如何跟著人物的呼吸而呼吸的。我們的情感表達、動作表達、年齡表達,在用聲音表現出來的時候,它一切的基礎就是呼吸。同一句話,老年人說出來的時候,就有可能氣息微弱、浮、時斷時續,而年輕人則實、快,中年人穩、沉。

當人物的呼吸把握到位了,我們就會覺得這些配音是真的由電影里的角色說出的話,而不是形式,換句話說,就是聽起來很真實。

當配音用心,並且聽起來真實之後呢?就是最後一項,特色!配音演員常常被誤解絕對不可以擁有自己的風格,因為我們的一切都需要以被配音的角色出發。但其實,配音之所以被稱作一門藝術,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門技術,正是因為它有可以創作的空間。偉大的配音大師,會讓聲音造就角色,而不是完全的角色造就聲音。大家最熟知的——周星馳的配音。

用心、呼吸、特色,它們是受人歡迎的主要因素。

如果有人說是音色、語氣和貼合程度,其實也就是上面幾點的拓展。

2,現在中文配音的受眾定位是怎麼樣的?

兩個字,看錢。自從中國的配音收費標準從國家出資到市場公司按時間結算之後,真正的配音演員們已經很難再和研究受眾定位掛鉤。投資人的審美需求和可供配音的時長,就是受眾導向標。我們配作品,特別是廣告和低領向動畫!(影視作品和遊戲、高齡向動畫作品還會有一些專業需求)基本就是聽投資人有什麼要求,然後進棚,不說話,氣氛凝重的看一遍作品,趕快熟悉,然後第二遍就要出成品。

不知大家可有感覺全中國廣告配音都差不多就那幾樣,全中國動畫配音也都差不多陰陽怪氣,全中國很多小成本電視劇配音似曾相識_(:3」∠?)_。

當然,現在二次元正在蓬勃發展,受此影響,配音的定位有向多方面,多元化,更細緻的方向邁進,相信未來,那種「只要998」的配音能少一些。

3,抑揚頓挫之後,今後的譯製片配音會向什麼方面發展?

配音這個嚴重依靠市場存活的行業,其發展也離不開市場,這裡我只能根據我經歷的實際情況加上圈內老師的經驗略微分析一下。

首先,譯製片配音的總體風格估計不太會變,歐美電影、歐美動畫、韓國片和國產片的配音感覺大體和現在差不多,冷落了幾十年的日本片和動畫會在配音水平上有所增進。這也是日系再次進入中國視野和二次元愛好者增多的結果。

其次,配音演員會更加偶像化,配音中會出現能具有配音演員本人辨識度的風格出現,比如葛平。這就像日本的聲優,實際上中國配音演員們希望國產配音產業能借鑒日本不是一天兩天。配音演員的偶像化,實際也可以增加配音員的受重視程度,提高他們的待遇。

第三,像真實化靠攏,要讓聽眾有一種自己真聽真看真感受的感覺。這其實和表演台詞比較像,也是配音一直在追求的,但根據現在譯製片大量使用原語言的情況看,這樣的進步和探索也不會太大了。小成本配音公司、動畫遊戲配音和小費用配音活會成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配音主流。


謝邀~

第一次被邀請,真是受寵若驚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還是要先向上譯廠的大師們致敬,畢竟所謂「譯製片腔」其實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吧,從無到有的創作給現在的配音提供了基礎和經驗。

作為一個嘗試著以後做配音方面的人,發表一點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不過歡迎各種交流和指教。

回到正題:現在中午配音的受眾肯定還是十幾歲到三十歲為主體吧,畢竟「譯制」的話現在應該是以動漫為主了,電影應該是減少很多了,所以應該是以這個年齡段為主。

至於題主說的「抑揚頓挫」我想應該是那種生活中完全不會用到的腔調,現在的話這種「譯製片腔」已經很少了,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為什麼會慢慢轉變呢~舉個切身經歷吧,學播音的孩子應該都有這種感覺:第一次聽到別人播新聞或者字正腔圓地說話的時候覺得~哇靠,好牛逼~但是真正學會播音腔之後就會感受到很痛苦,因為在嘗試配音去表現不同角色形象的時候就會特別死板,完全沒有靈性,老師朋友都會問你~能不能說人話?!好吧~播音腔這種東西可能類似於以前的「譯製片腔」吧,隨著人們認識的轉變,思想和接觸的內容更加自由,總是會慢慢改變的。

至於現在應該如何配音,我畢竟還是菜雞一隻,所以在這推薦一些比較成熟的東西,例如北京有北斗企鵝,上海有音熊聯萌,這些配音團隊都在做一些積極的嘗試,向人們更能接受的配音方向發展,不妨去聽聽看他們已經做出來的作品。

總之現在的配音可以說是在越來越好了,雖然和日本強大的行業情況不能比,但是確實是一直在學習發展。

最後希望自己能在配音上有所成績,hhhh~


瀉藥。我看的老譯製片不多,印象里最古董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名著翻拍譯製片。待到有基本審美和辨識能力以後,比較反感央視八套的韓劇配音,裹腳布般的家庭倫理劇天天上演,電視傳出高低起伏的韓劇腔實在令人討厭。憶及當時聽後感,稍作總結,引起聽感不適原因應當是:

1. 由韓語,英語,日語劇本譯成中文後一般字數較源語減少,造成配音時「不夠嘴」,即以適宜語速講出的台詞字數明顯少於演員表演中表達的字數。如不能改動劇本,配音員要抻長每個字以求開嘴收嘴同步,另一面,又要兼顧吃上表情,單個字會拉長音,出現拐彎走音,聽上去如同唱歌。總體聽感是,話說的拖沓又黏糊,像上了韻,不似日常生活里的人對話,不真實。一般為減少製作成本,劇本的翻譯由外包機構完成,劇本拿回後再由導配改寫成配音稿。一本好配音稿應當是在最大限度遵照字面原意的基礎上,台詞字數都盡量和畫面中演員「嘴數」相同。大製作電影的中文劇本會反覆推敲,但大量野雞電影湧入內地市場後,後期製作水準實在參差有別,配音稿本身就不好。

2. 配音員本身語調起伏大,抑揚頓挫明顯。私以為這是譯製片腔的核心特色。前述的那套家庭倫理韓劇中有一個年青女性的配音尤其貫徹了九曲十八彎的配音特色。實際該女聲音色很美,她每句台詞也似乎都力圖彰顯自己的音色美。例如「媽媽,快來和我們一起吃飯吧」,第一個「媽」,「快」,「吃飯」就會自然形成其起伏中的三個小高峰,她的每句台詞都是按照幾個字成一個群斷句,每個群的首字加重音的模式念出來的,這簡直是誦詩的方法,我認為也是譯製片腔的典型特徵。不排除這部分配音員本身帶有舞台表演底子,或原先是為動漫,廣告配音,人家本來風格就是誇張,起伏大,咬字重,但從客觀看來,其實如是配音的效果反而是感情流於膚淺和模式化,脫離了人物本來個性。

3. 音色同質化。這一點雖有離題之嫌,但確是我一直以來認為譯製片扇乎著的濃重「譯制味兒」的源頭之一。一部電影,電視劇裡面相善惡,姿色美醜等各色人等張口就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帥哥臉配小生嗓,美女臉配旦角兒嗓,中老年角色就是把小生和旦角兒嗓壓低點說,有時即便是不同配音員演繹的,其音色和不離其宗的主播腔還是造成配音角色的辨識度極低。不完美的音色各有各的不美,美的音色卻總是同一種;不標準普通話各有各的不標準,主播腔卻總是同一種,僅以「美和標準」的說話方式為劇中搖曳生姿的萬千角色發聲真是折煞了大千世界百態好景緻啊!

在這個互聯網+的風口上,電影電視劇實難負荷繁重的文化傳播使命,本來這就是個表達創作者個人心聲的載體,如果順便娛樂了大眾,傳播了文化也只是其副作用,因此我不同意前面答者說的還願源語言的韻律美之說,資深配音前輩反覆糾正過我們,不要美,別給人家上韻,你看人家怎麼說的話,你,給我說人話!


謝喵~

其實關於配音該以什麼方式才比較受歡迎,需要看受眾群,看時代,還需要看環境。

上個世紀的譯製片的配音方式為什麼是主流,因為那時候的人們,對於外來片習慣於這樣的說話方式,端著,華麗,腔調,大家聽著也沒有覺得不適。

我們小時候看許多台灣配音的動畫,例如數碼寶貝,神奇寶貝,也都帶著濃厚的港台腔,我們也沒覺得奇怪不自在。

但是當你長大了,到了新的環境,新的社會處境,對於片子的配音要求自然也不同。

近幾年配音興起的國內動畫,從我有記憶開始,應該就是十萬個冷笑話面世那段時間,第一次有這樣,受眾群不局限於兒童的網路動畫,每集五分鐘,配音自然,吐槽役,生活化,於是你也可以自然的跟著哈哈大笑。

對於古裝劇(不含穿越和惡搞成分),配音者不帶韻,反而讓你覺得脫節。因為在那個語境,需要這樣的韻氣。

我見過很多配音愛好者,有的人就是天生配音帶古韻,配古裝劇信手拈來,配動漫,特別是十萬個冷笑話這類吐槽為主的動畫,只覺得格格不入,發展空間就這樣被限制住。

綜上,還是那句,看受眾群,看時代,看環境。

與時俱進,不斷練習自己的配音技巧,感悟環境,融入環境,是做一個優秀配音員的基本素養。


如果能把台詞翻譯做好就更好啦(?????)っ

To ask why we fight,is to ask why the leafs fall.

It is in the natrue there is better question.

Why do we fight?To protect home and family.

To preserve balance and bring harmony.

For my kind,the true question is...what is worth fighting.

戰火為何而燃,秋葉為何而落,

天性不可奪,吾輩心中亦有惑,

怒拳為誰握?護國安邦懲奸惡,

道法自然除心魔,

戰無休而禍不止,吾輩何以為戰

這是wow熊貓人之謎CG的翻譯,不討論是先寫中文詞還是先寫英文詞,翻譯寫成這樣哪怕是我這種播音入門者也一樣能讀得很有味道不是嗎ヽ(???)?

當然還有國服伊利丹的那句經典——你們這是自尋死路!

英文原聲是you are not prepared.

台服就是直譯【你們還沒準備好】聽起來就弱弱的沒有氣勢——


瀉藥~!
雖然你的問題我很感興趣,但是我只能每個問題的一個部分而已。

1.什麼樣的中文配音才能夠受人歡迎?
配音演員是演員,配音屬於表演的範疇

2.現在的中文配音的受眾定位是怎樣的?

配音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這個受眾定位是由作品決定的。

另外得看作品本身適合什麼,以及觀眾的期望。外國電影(英語為主)大家還是希望能夠聽到原聲的。動畫作品(中文)這類,配音本身就屬於表演的重要部分,觀眾對於配音的期望就很高。

3.抑揚頓挫的譯製片腔已經不受人歡迎,今後的譯製片配音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呢?

個人不看好譯製片的發展勢頭。電影字幕的翻譯這一塊還是很有想像空間的。


本人也是個配音愛好者,有事沒事會用某APP配那麼一小段兒,要問最多的嘗試還是譯製片,現在也慢慢的自己開始開闢一條新路徑,算是一種屬於這個時代的譯製片配音風格吧!個人的拙見是給一個人物配音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讓這個聲音看起來就是這個人物發出來的才行,本身配音員的辨識度不太重要,因為你有了辨識度也就有了局限性,你配的不是這個演員而是這個人物這一點還是蠻重要的,感情要完全的和人物相融合。


有人喜歡譯制腔兒,有人喜歡TVB,有人喜歡大陸配音,每個人一個胃口。

但是呢,我覺得,配音貼臉兒不違和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前面答的都好完善,那就只補充一點,早期很多譯製片配音員是話劇演員出身,有時會不自覺的從話劇表演那裡沿襲來了「話劇腔」。【資料來自《電影電視配音藝術》,施玲教授著】


感謝邀請,以下回答為我個人拙見,僅供參考。1.翻譯方面的問題:

譯製片台詞從原片到譯製成功需要經過約五個階段(台詞的產出從文字到有聲,從翻譯到再配音,在配音的過程中也不一定和文本統一),在從文本到有聲的過程中,文本會一點點發生變化,也就是說翻譯本身會對台詞造成或好或壞的影響,配音的過程也會改變既定台詞內容。(這種臨時的變更可能是由所譯制的語言文化習慣造成的,所以即使翻譯成中文配音也會有多種版本,如《超人總動員》就有原版港版台配和國配多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服務於一部分特定人群)

2.動畫口型問題:

不論是動畫片還是真人片在譯制過後中文發音的口型都是和原片不一樣的,人們觀看時必然違和(不過《功夫熊貓3》的口型竟然是中文口型哦)

3.文化本身差異

文化本身的差異會自然造成違和,這可能是最本質的原因,也最沒辦法三言兩語說清楚。

4.聲場改變造成差異,有時候我們喜歡把原片和譯製版本放在一起聽進行比對,可能會發現有些內容聲場發生了改變,這個是技術問題也是製作問題,同樣是個很專業的問題。

5.另外還有音效,音樂等其他因素。總之我們聽到的譯製片絕不是單純的人聲發生了改變。

綜述:電影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所以我們在思考時也不能孤立的考慮單一因素。

另外我們要感謝每一代的電影人和配音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他們為文化的傳播做著巨大的貢獻,滋養著人們的單調生活。如今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站在新時代看舊時代的文化產物本身就應帶著學習和包容的心態。

另外我認為看原聲電影是一種趨勢,人們越來越能接受聽英看中的方式。

總得來說,不論是原聲還是譯制都有存在的必要,也都有服務的人群。

以上內容為「王子閑著呢」原創內容,轉載註明出處,謝謝。——20160213王子閑著呢


謝邀。說一下個人拙見。

在題主的描述里說到現在的譯制腔已經不受人歡迎,那麼譯製片的受眾定位是怎樣的。

其實譯製片在中國從萌芽,發展,鼎盛,到衰落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

鼎盛在70-90年代,可見譯製片相當受老一輩人的歡迎,其原因已經有人說到了。老一輩人相對比較保守,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外文知之甚少,譯製片的出現是讓他們迅速接納外國電影的最簡單的方式。

還記得小時候就跟著母親看過無數遍茜茜公主,她說那是她的偶像。若是沒有譯制配音演員們的辛苦工作,就無法讓老一輩人感受到異域文化的魅力。

而到了現在的80、90甚至00後們基本都接受了全方位的外語教育,第一就從語言上消減了欣賞原聲電影的障礙,再有就是我們的接受能力之強,思想觀念之開放,讓我們更希望去探究他國文化的原始樣貌。因此譯製片於我們已猶如雞肋。

再說到譯制腔,有人覺得這種腔調矯揉造作,用網路用語來說就是「作」。這我就要為譯制腔鳴不平了。其實一部外文電影的譯制需要考量很多,除了翻譯的準確性,還需要考慮到源語言的發音和韻律。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語音語調,就如同漢語有四聲一樣,拉丁、日耳曼語族一類非常注重語言本身的韻律感,所以當我們在聽到純正的法語、英語等都會覺得像樂曲一樣優雅動聽,那麼在譯制的過程中,配音演員們就需要還原源語言本身的韻律,才更能符合影片的畫面。

大家經常說的譯制腔都泛指成了歐美的影片,其實不同地域的影片譯制腔是有區別的,比如日韓影片,東南亞地區影片和歐美影片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再舉個例子,為何會有TVB腔一說的出現?這正是為了更符合香港本地的語言,為香港影片獨創的。試想若是用官方普通話來給香港影片配音是否會覺得不倫不類?

題主問道:如何避免譯制腔。那麼我想說除非今後我們擯棄了外國影片的中文譯制,而是全盤引進原聲電影,不然我們無法避免譯制腔。


謝邀,第一次答題,只表達個人觀點,並無說服他人之意。

只能說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類型的片子對配音表演有相應的要求。

以前的譯制腔很浮誇,是因為人們心裡潛意識認為外國人說話就是那樣。現在人不喜歡了,是因為我們聽得懂外文原聲,而且有些外國人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距離感沒那麼強。所以就對譯制腔提出質疑了。理解萬歲。

個人認為,現在的譯製片配音更貼臉,更自然。一般少有特別大的違和感。是,有人不喜歡。同時,有人超級愛。遺憾的是,我無法用數據直觀說明愛的人多還是不愛的人多。

當然,我個人站在超級愛的那邊。

偶爾,會在電影或者電視劇裡面聽到一些與整體不太和諧的聲音,我腦中彈幕也會條件反射的吐槽。

但是,

哪個大大成名之前米有黑歷史6666666666666


嗷,個人覺得配音和廣播劇、包括播音最大的不同是要【貼近角色】,聲音和畫面是作為【同一個】藝術作品【整體】出現,因此,配音演員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就是【不齣戲】。早期的譯製片中,配音員大多採取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方式處理音色和語氣,是因為當時廣播的發展比較成熟,大眾審美也比較偏向於渾厚圓潤,換言之,比較【播音腔】的聲音表演。但是,仔細聽來,老譯製片在氣息、吐字上,唇齒間可以聽出非常真摯的情感,伴隨情節轉換,老藝術家們對情感的處理實際上非常細膩,這就使得觀眾即使在口型不對,人種不同,以致於【缺少代入感】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配音員的演繹來彌補。不得不說,一是當時文化生活的匱乏,二是配音員專業的態度,共同成就了很多經典的早期譯製片。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的口味也在不斷改變,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元化】。包括【對於優質嗓音的定義】,包括很多人【更偏愛原聲配音】,包括【希望喜歡的演員參與配音】等等,這無疑對配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音員要更加努力地加強戲感,將【個人特色】適當收斂,最好能夠融入角色。同時,與【影視演員】相比,在中國配音員並沒有那麼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所以片方可能不夠重視配音員的選擇,會為了票房而邀請一些非專業的名人參與配音,也可能為了縮減開支而選擇一些報價偏低、水平不可預估的配音員【此處吐槽一下中國配音行情真不是太好,純做配音幾乎沒辦法糊口】。如此,成品良莠不齊,觀眾也容易對整個譯製片範疇失去興趣。還有,總覺得很多配音員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老天給了副好嗓子,練練普通話,就敢不勤勉練習,不認真閱讀揣摩台本,大概看看就進棚。因為這種事導致成品慘不忍睹,真是被人戳斷了脊梁骨都不過分啊哼!

發展方向的話……感覺配音員偶像化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方面日本發展得還是比較成熟的,包括在華也有很多受眾【再吐個槽,很多人說日語配音比中文好聽,情感細膩什麼的……日語本身口型小,音節短促細碎,很適合表達細膩情感而已,當然了很多聲優水平很高,作品也很好,但是這邊依然覺得中文美呆啊嗷嗷嗷!】。另外,對配音人才的專門培養也可以從更年輕一點開始【又要矚目日本的聲優專門學校】,包括加強影視劇里配音部分的宣傳,包括積極推廣普通話,都是很好的辦法~配音員自身的話,還是要努力努力努力!堅持練習多多精進!把口語能夠藝術化,作品台詞更切合現實生活中的語言狀態就更好了!雖然要適應商業化的某些要求,但是基本功這種東西不管過多久都很重要呀!完全迎合大眾的話很容易失去方向,最後還是會被淘汰的【千尋臉:吃太胖會被殺掉的!】!

順便,講真喔,有些作品的中文台詞翻譯得確實幹癟,不提信達雅,準確都做不到…………這種情況也是苦了配音員們,畢竟大家拿到台本時可能都不知道本來要表達的意思╮(╯_╰)╭

希望以後可以看到配音行業熠熠生輝!大家一起加油吧喵!


謝邀

配音講究的是情感的代入和貼近人物角色

說實在的就是一種表演,只不過把肢體動作和表情的展現,用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

也不見得所謂的譯製片腔就沒人喜歡聽,我就還蠻喜歡的

覺得它就是代表了一種配音風格,大家一開始接觸這種風格,就很容易接受

就像我們看日漫聽日配聽多了,再來看中配的日漫就感覺很彆扭

說著說著感覺扯遠了

既然配音是一種表演形式,那做到真情實感,表達自然就是好的了

沒有必要糾結用什麼什麼腔

越刻意去避免,越顯得不自然

另外我覺得要配好音,尤其是給動漫影視配音,生活要經常和不同的人交流

多走走多看看,豐富個人閱歷

這樣配音的時候更能把自己代入不同的人物性格,理解不同的場景需求

至於今後的發展方向,我是不懂,觀眾喜歡,自己開心就好

啊還有提到受眾定位啊,我覺得就像吃菜吧,每個人口味不同

你要做得大家都能接受,那就像食堂,能吃,但嘗起來味道不好

想讓人喜歡,讚不絕口,那就得有特色,這樣就免不了有人不喜歡

所以定位吧= =,我覺得也沒什麼定位吧。。。


推薦閱讀:

哪些影片爆炸場景讓你眼前一亮?
如何評價電影《妖玲玲》?
中國老一輩導演經受得住新時代IP電影,甚至只是新貴導演的衝擊嗎?(第五代不準確)?
如何評價電影《綁架者》?

TAG:電影 | 配音 | 譯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