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黨報刊文談李冰冰上協和:反映中澳醫療體系差別而非醫生水平?

為了鼓吹私有醫院,黨報甚至給澳大利亞洗地,真是夠可以的了。

今天(1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以《假如李冰冰沒有上協和》為題刊文。文章寫道,假如李冰冰沒有上協和醫院,而是隨意去了家門口的小診所,倒是可以說明中國醫生整體水平「不是蓋的」。而澳洲醫院急診的重點是危急重症,常見病反而是其「短板」。這主要反映了中澳醫療體系的差別,而非兩國醫生水平的高低。

黨報刊文談李冰冰上協和:反映中澳醫療體系差別而非醫生水平


謝邀

前半截的結論很正確。一個中國人在社區診所沒看好的病,跑美國的Mayo Clinic看好了,能就此一例說中國醫療比美國差么?後半截也沒錯啊,看價值判斷的問題了。

不是所有的私立機構都是莆田系。基層醫療機構既要政府投入,也要向社會上行醫的個人和組織購買。多種渠道確保供應,能讓社會資本自帶乾糧來服務民眾,就不要財政出錢。之前有人計算過,如果把土地成本和基建費也算上,小區里的社區衛生中心的實際成本比卓正診所這樣品質較高的民營醫療集團提供的家庭醫生都貴(天朝的租售比啊……)。

中國有一半的醫生沒有大學本科(含)以上文憑,19%的醫生是中專及以下學歷(2013年衛生統計年鑒)。不要把一小撮人身邊的醫療水準,想當然成為全國的平均值。從醫療水平的均好性上看,中國比西方發達國家不知道差到哪裡去了。

這個文章唯一扯談的地方是,中國的培養體制,大醫院的醫生都是專科醫生,看不了全科。讓一個在大醫院一天看近百個專科病的醫生,跑到社區一天看幾十個病人,還未必是他專業的病,還不一定有能幫助他診斷的高端設備,他不一定會看這些病、把這些病看得好,這妥妥的資源浪費。其實就是以此為由頭,說掌握資源的人想聽的話而已,跟基層醫療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現在偉大首都、全宇宙人民的魔都等地搞醫聯體,成天吹大醫院的主任級專家也能去社區坐診了,其實做的都是浪費資源的事情。

至於自由執業,大家已經過了十多年前,看了一個央視一套8點檔,劇情說「國企改革一股就靈」,大家都相信「一股就靈」的年代了。自由執業,醫生就能滿世界的跑了?病人病情隨時變化,工作任務繁重,你跑得脫么?跟牛逼醫院簽勞動協議,牛逼醫院照樣可以要求不得兼職。牛逼醫院也可以成為醫生集團,要求醫生兼職只能被自己當勞務派遣工,派到跟自己有業務往來的醫院。自由執業,只是讓掌握資源的法人組織及他們的人格化具象比較方便而已,對業者來說不過就是獲得了一定的勞動力議價權,算是多少改變了一些境遇。

至於有人擔心莆田系藉此會做大,拿衣服。根正苗紅的央企都運籌帷幄了至少一萬億了,有不少還是國家開發很行放的貸,本地挖煤的國企都成立了子公司融資幾十億準備找個區級三甲醫院投資投資(更高級的他沒門路),莆田系這種算啥啊。


澳洲醫院急診的重點是危急重症,常見病反而是其「短板」

常見病普通人患的概率更大、患病人數更多吧,所以對普通人來說中國現在的醫療體系應當更符合普通人的利益吧?

這是要忽悠老百姓嗎??

這篇報道居心何在??


推薦閱讀:

為什麼分眾傳媒宣布私有化後,其股票價格一直低於私有化要約的價格?
「價值被低估」是中概股回歸 A 股的合理原因么?
中概股私有化交易的模式、流程、關鍵點在哪裡?
為什麼已經在美上市的公司最近要實現私有化,這個私有化由 CEO 向全公司發出邀請,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一家上市公司為什麼需要私有化再在另一個交易所上市?為什麼不能在兩個交易所同時交易?

TAG:醫療 | 醫療改革 | 私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