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近外媒BBC關於芝麻信用的報道如何看待?

所謂的芝麻信用, 說穿了就像他們自己所說的 : "芝麻信用是依據方方面面的數據而設計的信用體系", 這個系統可以追訴到 2014 年 6 月 14 日中國國務院發佈的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 (2014-2020)" 開始, 但真正開始實作使用是在半年後的 2015 年 1 月 5 日, 只是當時注意的人不多, 但漸漸的當系統越來越多人使用, 越來越多人討論時, 問題就跑出來了...

這系統採集五種資訊:

信用歷史:過往信用賬戶還款記錄及信用賬戶歷史

行為偏好:在購物、繳費、轉賬、理財等活動中的偏好及穩定性

履約能力:享用各類信用服務,並確保及時履約

身份特質:在使用相關服務過程中,留下足夠豐富和可靠的個人基本信息

人脈關係:好友的身份特徵,以及與好友互動程度

但當時就有人發現這不是好玩的, 其中最麻煩的是行為偏好與身份特質, 這個最後可能造成你的芝麻信用分數高不是只有你的財經能力, 而是你對黨意的配合度, 變成另類的 "忠誠檔案".

若這個芝麻信用不只是證明你的財務階級, 而更可能是種政治階級, 畢竟靠著人脈關係, 一些政二代與富二代已經是無往不利, 靠著這個系統就可以暢行無阻, 變成另一種位階的證明, 這也是因此一定會受喜歡威權與特權統治的國家所喜愛.

12 月 16 日有一個 Youtube , 是由 Extra Credits 所做的, 他們是以一個遊戲的角度來看, 認為這種實境遊戲, 可以說是相當危險的 "遊戲化" 導向:

原文所講的危險性, 主要是靠所謂的 "社群力量", 原本只是一些經濟階級的制裁力, 現在轉化成人際關係, 看似無害的遊戲系統, 變成具有強制性, 除非想要抽離或不管整個社群網路...

因此就慢慢的流傳出來, 事實上在 10 月 6 日的科技新報也講了 "政治傾向也可能列入個人信用紀錄?中國政府全方面「評量」人民生活" 這件事, BBC 也說了 "China "social credit": Beijing sets up huge system" 這篇文章.

事實上這系統更可怕的不是透過這種包在看似 "金融體系" 的信用而已, 而是納入了生活行為模式控制的 "思想引導", 透過某種行為分類才能夠提升芝麻分或因為不合乎規範而扣分, 更是用這系統劃分階級, 結果很多科幻小說用 "基因" (出身) 來決定一個人還沒實現 (如千鈞一髮 GATTACA), 或者是像 1984 不是靠著無數的攝影機, 芝麻信用用的是把發生在實際生活的 Offline Data 轉化成 Online Data 後, 去計算出來, 也就是 Big Brother Data (老大哥數據) 就先實現了極權國家的美麗新世界.

你想要租車嗎? 有人靠著亮出芝麻信用就甚麼都不用說的把車子開走, 你以為這是累積的信用而以嗎? 不, 這靠的是階級與思考控制, 甚至想要結婚生小孩, 靠的也是芝麻分時, 這就真的不好玩了.

就像科技新報文章所說的:

中國政府在做的,正是將個人的獨立思考行為能力從他們龐大的人口中逐一剔除,他們也藉由這樣的一種信用紀錄的制度挑選順從他們的人,並提供他們適當的社會 生存能力繼續扶養並教育他們的下一代。這樣的手法雖高明,卻也顯示出中國共產主義政府的魔手正無孔不入的入侵並影響人民的生活。

的確, 大數據有人說還很遠, 或者以人說說實作與實用還很困難, 但事實上已經有統治者透過 Big Data 建立一套 Big Brother Data 老大哥數據系統想要控制著人民, 而說不定有許多人更期待如此說.....

(首圖來源:芝麻信用)


國內目前的&<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四條:

禁止徵信機構採集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徵信機構不得採集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保險、不動產的信息和納稅數額信息。但是,徵信機構明確告知信息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並取得其書面同意的除外。

其中並沒有提到目前大數據常常提到的社交,消費以及網路行為產生的個人信息是否視為徵信數據予以採集以及採集的方式,更沒有提到是否可以將此類數據作為信用評價依據。因此,此類信息的使用存在法律真空。

但個人信用評價從國際慣例來看,使用的信息緯度有法律上的限制,這些限制多從個人隱私保護和公平角度出發,使用社交,消費等數據就會存在可能的歧視因素。

個人觀點,徵信機構的存在不同於一般授信機構,授信機構可以在法律許可範圍內更多維度的使用個人信息,進行客群的偏好選擇。但徵信機構必須嚴格遵循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收集個人信用數據,並審慎進行個人信用評價行為。


腦洞真大

私以為

這跟國內媒體喜歡宣傳美帝陰謀是一回事


同樣的憂思。如果引用體系成為一種權力意志的保障而悄然成為公民的日常以及日常傾向,那真的太可怕了,從一種潛移默化中控制民眾思想的手法太尼瑪黑了。創出另一個體系?我深深認為開民智是不可能的事。或者選擇偽裝?但是如何才能革命呢……


推薦閱讀:

Google 會智能分析 Gmail 私人郵件信息,你怎麼看這個事?
為什麼郵件中下載圖片就會危害你的隱私?
在個人信息較為公開的國家和地區,如何預防類似利用信息進行的詐騙?
Twitter 推出的 DNT 功能是否是形同虛設?

TAG:網路安全 | 隱私 | 信息收集 | 徵信 | 芝麻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