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華為的hilink計劃?
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在此感謝微博程貴鋒gui的微博的資料圖。你想要的全部資料都在圖裡。
首先,個人認為華為是一家很有戰略眼光的公司,榮耀已經不局限於手機,開始搞家居了。
手機市場上,通常可以分為蘋果系和Android系(WP太少了),蘋果依仗自己的系統和設計在高端市場無往不利,雖然市場份額比不上Android手機但是市場利潤份額卻高達百分之94。
一枝獨秀 蘋果利潤占智能手機市場94%|蘋果
沒有自己獨有的系統只能和眾多其他廠商競爭,這些公司包括大三星、小米、魅族等等。然而為了搶佔市場份額,這些公司不得不想盡辦法提高硬體水平,說自己家工藝好,別人家都是糊弄你,然而技術發展不是一朝一夕,況且現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你弄出來點什麼別人都能知道點,所以很難在硬體上絕對碾壓對手。然後就有一些公司用低價甚至虧本的方式來搶佔市場份額,就像火爆的O2O市場,所以現在想在手機市場分得一分羹已經是很難了。說實話我覺得華為榮耀已經做的很不錯了。起步比小米晚,用了小米的策略加上自身的技術積累,現在已經成為國內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不過華為並沒有局限於此,他和小米一樣都看到了智能家居市場的廣闊前景。
技術最終要為人類服務的,我們一直說的智能機器人、智能掃地車、包括智能語音其實離智能還差的很遠,甚至沒給我們提供什麼便利。Hi SIri,幫我掃一下地,你以為你的淘寶爆款會聽話么?技術終究要為人類服務,實現手機和機器人的連接並不難,只不過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華為想做這個標準,HiLink推出了。華為要制定智能家居行業標準,他很聰明的說,華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承諾並不會進入傳統家居市場,因此包括海爾這樣的企業也放下顧慮願意和華為合作。小米之前投資的生態鏈企業,多是一些小型創業公司,然後貼上小米的標籤低價銷售搶佔市場,2014年底,小米也已經和美的有了合作,但是依然推出了自家的小米電視,這樣有可能侵犯傳統家居行業的產品難免讓傳統企業產生戒備。估計是小米忘了家居市場並不像手機這樣風起雲湧,老牌的家居企業更多是以質量取勝,相對手機市場更加穩定,一時間還很難撼動。所以我覺得華為這步棋走的既聰明又穩健。
明年Sdk就要開放了,當眾多企業採用這套標準,當這套標準成熟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沒有和華為合作的企業也會採用這套標準,畢竟他們自己研發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難以估計,此時,華為的生態圈就建立的差不多了,你想顛覆它就像你想顛覆現在的微軟一樣,不是說沒可能,只是這樣一個完善的生態圈,成熟的技術和標準,你拿什麼顛覆呢?
這次榮耀在花粉年會上發布了HiLink,LiteOS,智能家居雲。雖然並沒有太多宣傳,不過我認為如果物聯網真的火爆起來,那這個發布會就是華為在物聯網領域有所作為的起點。這是一整套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可以直接拿給其他電器廠商做OEM。現階段物聯網還是混沌狀態,沒有統一的標準,華為這個布局把自己放在標準制定者的位置上,戰略意義很大。
家電的普及工作已經大致完成了,在這個過程中,國內廠商獲得了很大的市場份額。下一步家電廠商的增長點是通過家電智能化換代來實現新的增長點,而華為在ICT領域的實力和特殊地位,恰好能給國內的家電企業提供一套物聯網解決方案,避免各大家電企業各自為政;家電企業的巨大市場份額也能為華為實現標準制定者的目標提供支撐。互利互惠吧。靠運營商和企業市場發展壯大的華為,在消費者市場一直很笨拙,近兩年好不容易通過學小米營銷(耍猴),找到了節奏,但也收穫了惡名(水軍),搞得華為終端比小米還招人黑。這次華為推HiLink協議,國內的對手就是小米的智能家居了。但是物聯網這是個華為拿手的企業業務,華為一定能佔上風。目前,華為已經與包括海爾、BroadLink等在內的40多家企業合作,打造「Hilink inside」生態模式,市場影響力應該是很強的。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智能家居根本火不起來,華為不管做什麼都是在練兵
家庭是物聯網的應用場景之一,類似的場景還有汽車、工廠、零售店、辦公室、室外工作場地等等,考慮到可穿戴設備,人體也算是一種
家居是場景下物理世界的表現形式,通過在物體中嵌入的感測器、執行器,被網路連接到計算系統中,並檢測和分析網路中的數據,產生更深遠的意義。
- 我想說的第一點,不同場景下,物理世界對連接的需求是不同的。
舉兩個例子。在工廠中,連接是高度自動化的必然要求,連接的愈無縫,效率愈高。在城市交通管理中,汽車和地鐵系統的數據洞察帶來的些許換乘時間減少,對成千上萬的人流量就是巨大的經濟價值。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連接的需求可能來源自動化,也可能來自蝴蝶效應。在家庭場景下,每個物體只有一件或者很少,攤子大,種類多,數量小,蝴蝶效應不明顯,自動化需求來源於改善生活品質的渴望,也沒有工廠逐利驅動下那樣高。對連接的需求小,自然經濟價值低。
-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商業障礙。
和智能手機一樣,智能家居的爆發是硬體和軟體的協同發展,低功耗晶元、高速互聯網等硬體價格的降低提高了普及度,同時應用商店軟體的豐富又反過來激發了硬體需求。目前連接需求少帶來的智能家居殺手級應用的缺失,導致巨人少了一條腿,自然也就跑不快。而且家庭是私人場所,畢竟與工廠、辦公室、零售店等公共場所對隱私的要求不同。人們對場景中數據濫用會引起尷尬的擔心,遠超其它。既然場景下的數據都不能自由共享,物聯網也就沒有了意義。
綜上兩點,智能家居現在火不起來
現在看這問題下的回復真好笑。
恰巧因為現在碩士論文方向是智慧家庭方向,而且一直關注智能硬體發展,斗膽一答。
我一直在看華為的Hilink和小米智能家居還有Smart Things之間的區別。相比於Smart Things和小米智能家居,我看到Hilink在兩塊上有所進展:
1. 合作廠商更多是傳統電器企業。依託於大企業打造產品的思路、自身的品控以及銷售渠道,在線下推廣上其實很有渠道。其他回答有提到,阿里和京東有線上渠道可以幫助銷售,但是線下渠道。2. 相比於小米SDK、蘋果Homekit,Hilink的實現更加底層?不過這個點是推測,具體的實現得看華為如何投入。在技術方面我對華為充滿信心。現在的重點就是,硬體統一了,整合了,下一步呢?
更多的廠商被接入,更多的設備接入雲端,但是系統如何變得更智能,自己有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單獨使用用戶定出的rule,這個是考量智能家庭「智能」這一方面的——而不是呆板的聯通系統。商品化的產品中,Nest做出了堅實的嘗試,但是在學界也是褒貶不一。而其他廠牌?可能光除了開發者,也需要很多廠商需要自己運營研發團隊或研究院,能夠完成這一點。撇開智能家庭中全自動分析辨識推斷這個「終極目標」,在用戶的干預下進行一些自主判斷其實就已經不太容易。我個人很希望華為能夠在讓系統「變智能」這方面也能有所發展,真正的中國質造啊。華為業務三塊:運營商、行業/企業、消費者。
三者有主次,華為下一個目標其實是行業/企業市場,現在華為在智能農業、智能家居、智能交通都有布局,而且大都是和傳統行業巨頭合作,進展還是比較快。單純說智能家居領域,其實簡單地聯網、控制很容易實現,但是深層次探究的話,安全、可靠性才是智能家居的重點,現在很多小廠「智能家居」產品在安全上漏洞百出,已經成為行業隱患。
技術而言,智能家居確實需要一定深度的技術支撐、而未來一定會有一個軟硬體兼顧的公司能在智能家居領域取得統治地位,目前看尚未有公司能跟華為競爭。
但是華為離取得這個統治地位、為時尚遠。華為在國際上牽頭搞標準,不是一次兩次了。國內要想搞一套自己為主的標準,也只有華為帶頭了。畢竟華為的研發經費,比國內這40多家廠商的總和還多!
交作業,直接交給老師,不如由組長、科代表收齊後交給老師效率高,這個誰都懂。
華為這個hilink就是起到了科代表、組長的作用。
目前的hilink還只是孤身一人的科代表,但隨著智能設備的增加,分級控制一定會出現。
說實話,小學的時候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沒想到這麼快就要被實現了。大四狗前來回答 求輕噴自我感覺真正的智能家居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出來的,生態這種東西不是僅憑一兩家公司就能做下來的,我覺得華為做的HiLink作為一種連接手段而不做產品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相比米家,做出一堆智能產品,活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一個雜貨鋪。連接用得Zigbee協議的JN5168感覺也是半死不活,Zigbee協議的初衷是很好的,組網方便,拓撲結構好,但是最大的局限性在於傳輸速率跟不能與互聯網直接相連。而NB-iot好像就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偏見,還望各位知友大神指點一二
前景客觀,值得期待戰略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其實這一塊國內已有很多在嘗試,目前只是一種構想,作為一種發展的潛在趨勢,華為這項還是很都獨到的。
米家的平台現在其實也是開放的。要知道,只有你有一定話語權了,廠商才會認可你的平台。如果不是政府出面搞一個調度,華為的這種一上來就讓所有人都聽自己的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一部分用戶知道物聯網和智能家居好,每一家都想做平台,但沒有完成組網的物聯網是不具有吸引力的。不具有吸引力也就意味著用戶數量與偏好無法擴大,但是每一家都無法完成組網建設,每一家都想當老大,都會想去組建平台,結果就是一個平台支持一部分產品,華為的Hilink計劃是這樣,難道BAT和京東就不想做??小米實際上在做一個開拓市場的工作,他讓用戶意識到物聯網的好處,但是其旗下的米家產業鏈是無法滿足所有用戶的,小米的冰箱洗衣機電飯煲什麼的真的能滿足所有人?不可能的。當他生態鏈做到一定的程度,開放平台,廠商能夠看到加入帶來的立竿見影的好處,自然也就願意拉下面子來加入了,而華為的那套模式,除非哪一天小米把整個市場的口子撕開了,廠商感到威脅太大,可能抱團加入華為,所以至今來看,華為的模式短期不可能有什麼起色,但是結局還沒定呢,拭目以待吧……
不過有一點可以預料的是,只要小米加強把控其生態鏈廠家,不出質量醜聞,即使最壞的情況發生了,即華為或者BAT的平台建立起來了,以米家現在的成長速度,米家是不會失敗的,至少也能分庭抗禮,秦滅六國的好戲,大概會再來一次吧,沒有唾手可得的利益,一堆大佬聯盟?不存在的……資本短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且雷老闆也不是傻子,只要在一個新的快速平台建立起來之前(也只能是快速建立,越慢越看不到規模效應),趕緊逐個擊破,說服廠商加入米家的平台就好,實打實的流量可比不一定建立得起來的聯盟靠譜多了
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最後,小米的模式還有一些可以預見的好處,米家口碑的培養,以及聯動性,至少,在物聯網初期,你叫一眾傳統大佬去跟小米這個互聯網公司一樣招一堆程序員去開發貼心的小功能?這也是不存在的…可以預見,如果米家不崩盤,一些技術壁壘不夠高的傳統的大廠會被米家的小廠幹掉的……
作為hilink的合作夥伴之一,匿名說幾句真實感受。
1、商業角度上,hilink的大方向是對的。華為的手機和智能路由器已經大量進入了普通家庭,入口已有,流量現成。hilink要做的,就是要把苦於沒有渠道發布的智能硬體廠家集合起來,給它們提供多一個大流量出口;對於華為平台而言,不用自己去做終端產品,就能把流量變現,雙贏。
對於華為來說,還有另一個戰略意義,就是為人工智慧服務。行業內都知道華為鐵了心是要做AI的,AI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有大量數據去訓練,數據哪裡來? 智能家居就是一個重要的來源。
2、用戶體驗做得還很差。坦白說,hilink的產品經理(包括硬體和APP)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設計時還帶著濃郁的2B業務的色彩,對用戶的需求基本靠蒙。具體到某個產品上,對於該領域的理解並沒有仔細思考,
另一個不太好的風氣是,大領導隨口提提自己的使用感受,底下的人就會當成第一優先順序集中資源去處理,導致做了很多用戶其實並不關注的功能,反而是一些用戶集中反饋的問題沒被及時響應。
(刨坑,稍後再更)
有人提到了小米,其實小米的智能家居貌似不太順利,花了N個億入股美的也沒了下文。小米推行「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 來自雷軍(或許是和他們打造自己的生態鏈有關吧)
反而是阿里巴巴和京東「略顯低調」地把這事做成了(阿里小智微聯智能館),最起碼領先一年吧,尤其是大阿里,現在在淘寶上都可以買到很多智能電器了。下載他們的app,也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電器已經加入,款式還不少。
Google Weave ?
符合華為發展主管道戰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華為手機在湄公河行動影評中大受讚譽?
※華為、oppo 和 vivo 手機比較哪個使用體驗更好,哪個硬體配置更好?
※華為mate8和麒麟950會對國內手機廠商造成什麼影響?
※如何看待华为针对P10闪存等问题做出的官方回应?
※華為終端在 2017 年上半年的一系列事件,是否是由盛轉衰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