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畫到底滿足了人們的哪些需求?

有一個問題是「有哪些出色的使用厚塗手法的當代油畫作品?」,高票答案中列舉的畫明顯都是行畫,而贊同人數非常多。

按知乎的人群構成來說本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但還是發生了。

這說明這樣一個問題:行畫比起純藝術類作品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行畫到底滿足了人們的哪些需求呢?又是哪些方面受到了大眾的認同呢?


高票里那是美術,你說的那是藝術。

知乎的人群構成。。。我在之前的知乎攝影領域就發現這種問題了。

終於找到機會說一說,我就先從攝影來說。

行片明顯是更受大眾歡迎的,行畫行片具體形式一直在變,這裡的行片不同於以前的行片糖水片,80 90 00後現在佔據了網路人群主體,網上的喜好和欣賞水平也是他們在主導。

以前的行片是老法師的糖水hdr風光片,荷花片,艷熟美女片,打鳥片等,當然不會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那看看他們喜歡啥呢,看看微博大v攝影師,小清新人像(現在也開始抵製糖水人像了),那再看看cnu分享的,這總沒人黑吧,各種玩膠片,情緒人像片,加個文案,來首小眾的歌,還有玩構成,拍個建築的一角,尋找生活中幾何形態的物體,玩極簡,玩色調,拍幾個顏色漂亮的東西,套上vsco的各種濾鏡,拍個海面,拍個浪花,旅行,拍個馬,寫上以夢為馬啊等等等。。。。

500px ins lofter等等比較火的圖片app,絕大部分都是這種。

你說這有啥可批判的,的確是好看啊,就是美的東西啊。我不反對它,我也這麼拍過。我只是覺得這種東西我看多了,有些千篇一律。

再從繪畫上來說

有哪些出色的使用厚塗手法的當代油畫作品? - 藝術

最高贊@尖峰視界 回答的 裡面很多作品,微博上很多類似cnu這種畫 攝影 設計大v號都推過,這種行畫也是當代行畫,不像以前的糖水風光油畫等,和我上面說攝影一樣,它美啊,顏色美啊,筆觸炫酷啊,構成美啊。

而看看下面反對的,覺得他俗的回答 @冉大豪 還有題主回答的 @圖像超市

這都是啥,弗洛伊德,里希特,基弗,還有這幾天在我們學校搞展的德國新表現主義 呂佩爾茨,雖然他們被載入藝術史,在藝術圈有一定地位,但當一個不了解當代藝術的普通人來說,這些都是畫的啥,完全沒有上面的行畫好看啊!!

對,表面對好看,美,就是目前大眾的想法,滿足了他們對美的需求,大眾認同的就是這些。這也是挺正常的。

我就暫且當題主不是在明知故問了,知乎的人群構成,有很多高學歷高啥的,但不代表他們美學藝術修養高啊,況且我們的美學教育本來就很缺乏。

當代藝術本來就小眾。


非常正常,藝術要是真的如同「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這種安慰劑的說法的話那就太可憐了。簡單的說話都有人說的語無倫次,更何況藝術這種高層建築。

行畫就是滿足沒有專業素養的人的「精神安慰品」,雖然不算高級,但是總比一點藝術都不能吸收的人還是要好很多,至少有追求,雖然這種追求很淺薄。但是行畫的存在也說明藝術發展的確很成熟,每一層結構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需求的那個審美層次的產品。也說明金字塔效應的確存在。

我打個類比的比方,這地球上有好多人是打不了NBA的,但是不妨礙他們在街頭打球,打的好的甚至可以進入一些cba做個三流替補,但是NBA是可以欣賞的,同時自己也能比劃兩下----此謂之眼高手低,正常也無不妥。而更多人是球都很少碰,卻不看NBA,看了也看不懂,或者看個CBA就覺得這就是籃球的最高境界了,我要那種高級貨色幹嘛,這就有點可怕了。所謂葉公好龍不過如此。

而畫畫和打球不同的是,有些東西,你自己不畫到那個份上,就是無法參透那些更高級的東西,尤其是近現代藝術。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梵高,知道印象派,可是印象派出了除了梵高莫奈,還能數出幾個?他們之間的傳承關係是怎樣的?對後世的野獸派,立體派和現代主義的啟迪何在?我相信沒幾個人能說出來,有些人可能會說:哎呦畫的好就行了唄何必在乎那些文縐縐的東西?對了,這就是業餘和專業之間的差距,愛好者只需要感官愉悅,而作為有追求的從業者,則是研究。


有的人太抬舉行畫了。

工業時代量產的文化消費品是印刷書籍,版畫,唱片,照片,電影,數碼媒體文件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的特點就是可以大量複製,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複製起來越來越容易,甚至容易到按兩下快捷鍵就可以了,因此我們可以以低廉的價格或者甚至免費分享這些製作精度和深度上並不亞於其他由於無法複製而價格昂貴的作品的作品。這是一條通過對原始底版進行複製來減少每一件複製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來實現低價的路,也就是把高昂的生產成本分攤在了每一件複製品上以降低價格的路。

行畫走的是另一條路線,減少的是製作上的精度,缺失的是文化內核,通過減少創作者的藝術探索,經驗積累和腦力勞動時間來縮短整體生產時間以實現每一幅畫的低價(有的甚至因為冒充藝術品而價格不低),大幅降低了可讀性和耐看性(題中講的那個高票答案中有的其實應該能算高級行畫了,還稍微帶點讓人可以斟酌那麼一次兩次的地方,不過可讀性是一點都沒有)。

綜上所述,我真不知道行畫的優勢到底在哪?美?那種行畫的美感實在是太一次性了,第二眼就覺得難看,而且千篇一律缺乏變化。


你現在上知乎使用的手機或者電腦,它的外觀,和題主所說的行畫,是同一類的東西,它們都屬於文化消費品。你住的房子的外觀也是文化消費品,你身上的衣服的外觀也是文化消費品,它們都屬於美術產品。一個產品,即使是劣質的產品,能在市場中立足就說明了它的價值。我不認為離開文化消費品在當代是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

工業時代量產的廉價文化產品打破了精英對文化品的壟斷,這引起了精英的擔憂。後來的歷史讓我們看到,這種擔憂是不必要的,大眾文化的興起恰恰會促進精英文化的發展。


個人認為,藝術其實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精英意識」。

藝術是實驗性質的,是先鋒的,是要起到引領未來文化的作用,所以它註定小眾。

看了之前 @爾格呂 和@青騎士等人的回答都很好。題主說的那個問題我也回答過,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吧。

你看好萊塢電影那麼多大片,票房每天都那麼好,是受大眾喜愛的多吧?就把它當成是行畫唄。很多有藝術價值的影片都很小眾,甚至不被大家接受。

像《2001太空漫遊》這種片子要是放在現在國內上映,多少觀眾會在前面20分鐘就呼呼大睡?

現在國內的普羅大眾多少人為了觀摩范冰冰馬震而去看《王朝的女人》?這兩天剛上映的《前任2》又有多少人是沖著裡面XX段子去的?舉不勝舉。

這是因為,人們消費這些東西,只是為了愉悅、娛樂,所謂愉悅,首要的就要有感官刺激。

上面所說的那些電影,就包含了各種感官刺激。

行畫也是一樣。普羅大眾再觀摩畫面的時候,單純通過欣賞畫面帶來的視覺效果而產生最直接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所以覺得行畫好看。

美術從業者們因為受過美術教育,對這些人群來說,產生愉悅的方式與愉悅點自然與沒有受過教育的觀眾們不一樣。受過美術教育(其實不應該是美術,而應該是藝術教育)的人你覺得他在看畫,實際上他看的是超越技術背後的、那些超越了感官滿足,達到了一種對精神與哲學的探究的某些東西。

美術只是技術,而藝術不僅僅是美術那麼簡單。

(當然還有其他門類的藝術,道理相同)

所以行畫受眾不同,所消費與追求的愉悅感受和本質不同,自然會有其存在價值。恰好這些符合普通大眾的所追求的審美愉悅而已(這裡悲哀的感嘆一下高考害人美術教育普養了很多不良的審美情趣,題外話了)。

甚至有時候,審丑也是大眾宣洩情感的好方法。所以某些網路神曲的洗腦流行啊,3俗電影的火熱人氣啊。這些都有消費他們的可以欣賞他們的人群存在。

最後說明一下,這些統稱為文化的範疇的討論,也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說的清楚的,(要是能簡單說的清楚的話,我會苦於沒有論文寫╮(╯▽╰)╭),所以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大家求同存異共同探討唄。


你說的對。

作為一個自認為能區分品質好壞的藝術愛好者而言,那些畫真的沒什麼勁。

不過沒關係。

米粒兒上刻二百多個小人個個神態各異也是功夫。

這些東西就當工藝品來看就行了。

用刀畫的牛逼,那就讓他牛逼去。

有人買,有人畫。

都是正常。

掛著屎賣屎總比掛著羊頭賣屎要真誠些,不是嗎?

至於你的問題,寶貝兒你自己是有答案的。


滿足審美需求,出錢買了掛到家裡牆上不就是想著天天看著舒服。

藝術家畫他想畫的,買畫人買他喜歡看的,前者滿足自己創作表達的慾望,後者滿足自己身心愉悅的需求,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早知道人是環境的產物,審美水平取決於人的成長環境和個人偏好,是長時間累積出來的。現在的環境就比前些年就好的多了,以後還能更好的。


我覺得行畫對於牆上掛個隨便什麼東西來說,是滿足需求的

(啊啦啦,這面牆空著不好看啊,弄點什麼掛掛好了,掛個鐘啊表啊畫啊之類的。海報不行的啦沒逼格看著就窮啊。

嘿。你看這種怎麼樣。油畫!別管好看難看,起碼別人問起來,說著不丟份,還便宜。)


別人什麼需求不太確定,以個人而言,裝bility的動機確實要大一些。

另外我認為行畫能吸引大眾的兩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感官刺激和能看明白。


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那麼高的審美水平。很多人喜歡古典音樂,但更多人喜歡流行音樂,因為聽起來更舒服。我就很喜歡高票回答裡面第一位那個瑞士畫山的畫家的作品。(你看看我是怎麼形容他的)

另外我覺得你們都覺得知乎用戶水平高這一點很奇怪。


推薦閱讀:

對珠寶首飾的消費心理,是有怎樣的需求?
如何理解「產品需求」和「用戶需求」?
怎麼知道別人的需求?
需求與痛點是什麼關係?
需求和需要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TAG:繪畫 | 需求 | 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