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好多美國電影有意無意的都要把金門大橋來做場景?

為什麼好多美國電影有意無意的都要把金門大橋來做場景,太多了,猩球崛起,大白,哥斯拉,終結者2018。只是為了讓人知道這是美國片?


沒什麼奇怪的。因為金門大橋所在的舊金山和好萊塢所在的洛杉磯同屬加州,而且是離得最近的超級大都市。

一、美國很多製片人、編劇、導演住在加州,把故事寫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點不奇怪。

二、這些地方因為離得好萊塢比較近,人員設備交通費用等等較低。

三、經常被拍攝,很容易找到各種各樣的素材,比如,缺一個金門大橋的大全景,或者說自己航拍太貴了,很容易可以從別人那裡買到素材。

四、同樣是經常拍攝的緣故,外聯製片工作更容易做。當地政府部門,主管部門之類的大家都很熟悉劇組的要求、手續辦理流程。

五、民眾對拍攝見怪不怪了,不會大量出現看鏡頭之類穿幫。

同樣道理,一拍山道或者山區的戲就常常是內華達山脈,賭城拉斯維加斯也經常出鏡,都是因為離得近,經常拍戲,所以在電影中出現得多。


知乎第一答,之所以感興趣,是源於最近一次去金門大橋朝聖,至於個人感受,放在最後啦。

關於金門大橋,大眾的關注點主要有二,自殺聖地和三藩甚至是美帝地標了。可以說,對於一座橋來說,對比它的建築成就和美學觀賞性之外,可以說這兩點可以說是它的八卦了。(作為一座橋,還要被你們八卦也是夠了)

(當然在八卦人家之前,還是來了解一下正事!)

先貼一個紀錄片:建築巨作 第7集(關於金門橋建築歷史與工程技術)

大概對理解有用的信息的是:金門大橋他很不容易,在海風、寒霧、洋流和入海河水的衝擊以及地震的侵襲下,它自巋然不動,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在建造之初(上世紀30年代),就曾創下過多個第一,比如有史以來最長的斜拉索橋、擁有最高的橋塔、使用了13萬米的鋼絲,奪去了11條生命,經歷了n 次重建,但這一切張揚的是美國人民(不管是創始人施特勞斯{就是橋頭那個雕像},和每個普通的建橋人)那種改變一切、征服自然的理想(《老人與海》有木有),本身它也被視為現代建築七大奇蹟。

(好了,不是工科大神,文科狗還是看看別的吧)

除了建築奇蹟與其中包孕的自豪同優越感,某些人感受的是一種無力感,「可它們最終看上去都是一堆死物,與人類粗糙的手工相當般配;只有金門大橋,精緻邪惡得需要祭品。」

「人類僭越了造物主,蓋了不該蓋的工程。自從巴別塔通天工程在神的干涉之下失敗以後,人類還是繼續嘗試偉大工程。」

自金門大橋貫通三個月之後一戰老兵縱身跳下大橋之後,據統計有上千人從那裡跳下,2007年英美聯合拍攝的紀錄片《金門大橋》則著眼於這一點:

照例,地址:金門大橋-原創視頻(紀錄片拍得相當壓抑和現場。親歷者以及親友的採訪,面對他人的死亡,恐怕你我都不知如何自處,但那是金門大橋;我居然把它看完了)

筆記:

1.某些自殺者,他們有親友是選擇在金門大橋結束生命的;

2.有自殺者提到,他在網上查找到金門大橋,認為在那裡自殺是最好的方式;

3.自殺者都在之前有長期的心理疾病史,努力尋找與世界相聯接的點;(猜想或許金門大橋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與世界、與天堂聯接)

4.自殺者對金門大橋在生前表現了痴迷和喜歡;

5.外界的強烈對比,沒人在乎依託,強烈的內心空虛感;

6.有自殺者在生命最後一刻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慾望,最終被海豹救起(?嚇壞本寶寶了),最後他提到自己的信仰。

與其說片子在診斷金門大橋,不如說在試圖剖析自殺者心理,尤其在採訪曾經有關嚴重心理抑鬱的患者來說,說到這裡我意識到我又偏題了。

最後說到電影以及icon這回事,正如長城作為中國形象一樣,美國人、美國導演對於金門大橋的偏愛也是可以解釋的。

首先先上統計數據: 隨著末日崩塌上映,有哪些電影中金門大橋被毀了? - 末日崩塌(電影)

真是各種破壞的法兒:(

相比之下,長城,有些相似的是它當時是剝削壓迫人民的產物,卻最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基於以上諸多事實,可見美國人對金門橋的情結,也是複雜的。一方面,它在建築技術和美學上無疑是值得驕傲的;可在一些悲觀主義者看來,它卻是另一副面孔。

巴別塔的故事,恐怕都聽說過,來自《舊約·創世紀》:

創11:1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創11:2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創11:3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創11:4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創11:5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創11:6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創11:7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創11:8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創11:9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這是虛妄自大的人類欲違抗天命,最後得到神的懲罰的故事。雖然看類型電影看得少,但是私以為這恐怕是災難電影的內核。在科學進步主義的鼓吹之下,人類彷彿走向了新的巴別塔的建造之路,比如金門大橋,勢必會受到超自然力量或是自然的報復,於是電影鏡頭頻頻現金門大橋的各種死法。。不知為什麼我想到了波德萊爾了(就是《惡之花》那位),他同樣對世界與社會持某種悲觀主義態度,因而他看到了當時眾人看來璀璨的現代文明的醜惡的一面。

之所以提到自殺的話,個體的殞滅與整體意向的毀滅是指向同一方向的。個體在橋上感受到的是世界與自我的巨大對立,看著其他人的歡笑、嬉鬧,以及頭頂上巨大的物體,他感受到的是個體的渺小與無意義。本來脆弱的心理很容易想到結束自己的生命。

四(還有必要有么)

感覺像是在先是不斷挖坑,又不斷填坑的過程,還有一點就是「排隊自殺」給的啟發,就是一種這些導演也是一種延續和跟風。

最後插縫說一點,去朝聖的感受(以上圖片是去的時候,愛瘋拍的)騎腳踏車穿過的:確實自有一種美和大氣,如若不了解這些背景的人也被他的美所吸引。尤其是他的顏色,橘紅色同蔚藍的天色相互映襯,格外耀眼。在塔樓處往底下看了一眼,腿肚子立馬發軟了。

以上引用,如若侵犯作者權益的,立即刪除。(人家還小,不懂規矩啦)


推薦閱讀:

可以欣賞淋漓盡致的演技的電影有哪些?
為什麼照片、電影的形狀都是矩形,而不是照相機、攝像機的鏡頭形狀——圓形?

TAG:電影 | 電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