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戰車是什麼時候開始退出冷兵器戰爭的,以及其原因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中似乎經常提到戰車,電影荊軻刺秦王里也有秦始皇乘戰車殺敵的的場景,但兩漢時期的戰爭就很少有提及了。所以,很想知道古代戰車是怎麼退出冷兵器戰爭的,請有識之士代為解惑!


1、首先搞清楚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就是戰車最大的敵人是什麼?

這張貝繪大致是春秋時期的,如果我不解釋你可能看不懂,這是兩個相向而行的戰車,下面這張戰車的射,射出一箭,正中相向而來戰車的射,這張貝繪記錄的就是對方射手被擊中的一剎那。

如果你玩軍事論壇很久,一定會知道一句耳熟能詳的句子,叫做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實際放在古代戰爭中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古代戰爭中最好的反戰車武器就是戰車,戰車最大的敵人也是戰車。

這裡引入第一個概念:戰車就是先秦時期的『坦克』,有無戰車和數量多寡,是衡量國家陸上軍事實力的硬標準。所以但凡有實力的國家,都會拼了老本造戰車。你沒有,你的下場就是被車成狗。(好像什麼東西混了進來)

2、戰車是什麼時候開始退出冷兵器戰爭的?

點擊可以查看大圖,這個圖是我2012年的時候做鉤弦器形制時做的比照圖。有人會說弓箭的鉤弦器和戰車衰落有什麼關係呢?

好,看這個圖的時候注意隨時代發展的主力兵種變化,然後注意主要弓種的變化,後面我們要講。

看清楚了裡面幾個重要信息了么?

1、戰車作為主力兵種,是集中在商~春秋這段時間

2、春秋中晚期,步兵興起;戰國時期,騎兵興起

這裡要打一個不深的埋伏,我編的那張圖後面還有用,先解決這個問題,引入第二個概念:樓主問的是戰車什麼時候開始退出,而不是什麼時候完全退出冷兵器領域,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戰車開始退出冷兵器領域,是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這段時間,而且這段時間,恰恰是戰車使用的巔峰時期。

如果不好理解這句話,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理解,請問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是在什麼時候,沒錯,庫爾斯克會戰。

請問大規模投入坦克的巔峰是在什麼時候,沒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再也沒有如此大規模坦克會戰了,庫爾斯克會戰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戰的巔峰,同時也是坦克會戰衰落,坦克開始逐步退出現代戰爭(這個過程很漫長,雖然還出現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等大規模採用坦克作為陸戰兵器主力的戰爭或戰役,但是使用頻率和現役裝備總趨勢是在不斷下降的,比如現在的德國,有資料顯示一線執勤的豹二坦克只有200輛左右,先不說技術水平的革命,單就規模說,200輛坦克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連打一場像樣的戰鬥都不夠)。

戰車也是一個道理,當它迎來了使用和裝備的高峰,那麼恰恰這個時候是它衰落的開始,古今皆同一義。

3、戰車為什麼衰落?

這是這個題最高難度也最難讓人接受的部分,要把這個問題分解成這個幾個小解答,聽我細細道來。

3.1 春秋中晚期步兵集團的興起,讓單純以戰車對戰車的傳統車戰模式受到空前挑戰,從戰術層面上來說,純步兵結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戰車的衝擊優勢,兵器方面,較長長度的戈戟長兵抵消了戰車近戰優勢,較強威力的弩抵消了戰車射遠優勢。

弩的地位,相當於古代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個是戰國時期的單兵弩殘件,從已經不存的弓臂厚度我們就可想像其威力不可小覷。而且這段時期正好是多層複合結構弓弩大規模普及的時候(參考本答案二我那張鉤弦器發展圖)。而戰國時期弓弩磅數空前提高,特別弩的磅數折算今日磅數已經輕鬆在75磅甚至以上,請看:中國古典傳統弓折算磅數考【前篇 先秦兩漢至唐五代篇】,所以作為遠程破甲殺傷兵器其效果已經遠遠超出弓,對於戰車上的甲士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威脅。

又有什麼東西混了進來。其實弩和反坦克火箭筒在實戰中遇到的尷尬是一樣的,就是威力巨大,但是裝填緩慢。但是對於戰車上的甲士來說,尼瑪,被這種造價還不到戰車零頭的東西給敲掉,不值當的啊!

3.2 戰國中期開始大規模的騎兵集群應用,騎兵集群部分取代了戰車集團的集團衝鋒和快速切割合圍的戰術任務。而這些任務恰恰是戰車之前最主要的作戰任務。而且單純的騎兵要遠比戰車性價比高,成本要遠低於戰車。而且騎兵更靈活,可配置武器種類更多,甚至可以當做下馬步兵使用。

這讓我們想起現代戰爭中的什麼?沒錯

模塊化、靈活配置、機動性高的裝甲運兵車。

到西漢初年,軍隊指揮官再問戰場上的軍隊配置時,約定俗成的是:步兵第一,騎兵第二,車兵第三,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搭理戰車。

3.3 戰車的衰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古代兵器的更新換代是緩慢的,非劇烈的,有的武器甚至更新換代需要幾百年時間,這期間不斷有該型武器的改型,最新型號出現適應戰爭的變化。所以無論秦始皇兵馬俑,還是兩漢時期,還是有戰車出現,但是戰車已經不再作為典型戰爭武器使用,而是作為指揮車輛、軍事通信車輛、軍隊指揮中心的角色出現。雖然不斷被擠出戰爭舞台,但是越靠後的戰車越精緻、功能越完善,威力也更強。所以不要奇怪為什麼威力變強了還被淘汰出實戰領域。

漢代的兵車,武器和裝備已經及其完善。

但是重要的話說三遍:因為它不適應新戰爭形勢需要了,因為它不適應新戰爭形勢需要了,因為它不適應新戰爭形勢需要了。就和這些鐵甲怪物一樣。

我們絕不吝惜任何辭彙讚頌這些武器神話的英武颯爽,忘記歷史就是沒良心。

我們同樣知道這些武器在現代我們當下所處時代戰爭的尷尬,必須尋找到最適合時代的武器,奮勇前進必須要有頭腦。

古人不是傻子,在武器的發展認識歷程上驚人的遵循著武器發展的規律:不要最強只要最合適的。

這就是戰車衰落的根本原因。


開門見山,多圖預警(1月18日修改資料)

嚴格意義上「由畜力驅動的戰爭用投射/衝擊的戰車(以下簡稱戰車)」(不要把後世的運輸車或者車壘搬進來)

是在541BC的晉與狄的大原之戰到484BC的齊與吳,齊與魯的戰爭開始,被步兵反制

同時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出現了我國目前考古可證的騎兵部隊,戰車的替代品也開始出現了

最後戰車是在漢武帝時期的馬邑之戰徹底退出中國戰爭舞台的

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入塞,覺之,走出。六月,軍罷。

由於馬王堆帛畫和東海郡武庫中仍有一定量的衝擊戰車(後者可能是存貨,就像蘇聯和大毛子還有IS2和IS3的存貨一樣),故可以認為這個時候的輕車將軍還是實職

之後宋代所作偽書《李衛公問對》里提到的三國車戰完全是不看三國志原文和亂腦補曹老闆原話的結果,在此不過多的展開。

133BC,中國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淘汰戰車的文明了,其他國家的車騎並用時間都比中國長

這裡為什麼這麼講?

不算邁錫尼和新埃及那資料還不如商朝「騎馬隊」豐富的「騎兵」

從新亞述700BC左右開始搞車騎混編,到公元前2-1世紀左右,本都的米六和繼業者的安提柯還在用卷鐮戰車來對抗羅馬軍隊

這裡有人要拿秦始皇兵馬俑說事,兵馬俑的戰車好歹也是馬甲+卷鐮的重型戰車,車上甲士乾脆不用投射了,而兵馬俑的騎兵平心而論還不如繼業者的鐵甲騎兵隊。

結果兵馬俑車騎混編,你繼業者也車騎混編還用的久些,然後一票人過來指責兵馬俑的戰術落後?刻板的中國人死抱戰車不放?

至於把阿拉伯人,高盧人和不列顛人的「車騎混編」算進來時間就更長了

一直到公元1世紀的布狄卡女王起義期間,西方人還在使用戰車

中國從500BC左右開始搞車騎混編,搞到漢武帝時期基本不搞了

地中海車騎混編時間:700-47=?

不列顛高盧地區車騎混編時間:700+60=?

中國車騎混編時間:500-133=?

算一下這道算術題,車騎混編戰術到底是誰家的優良傳統?

OK,我們來談一下

為什麼戰車這樣一種「既能衝擊,也能投射,還在某些人心目中特別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會被淘汰呢?

任何一類兵種的淘汰,都是其原有功能被替換了,但是新的兵種開始替換,並不代表舊的兵種會馬上淘汰,比如說,戰列艦在二戰變成高速戰列艦,戰列艦在二戰之後還加上了戰斧導彈

戰車的核心功能是什麼?投射弓箭、衝擊敵陣

中國最早的投射和衝擊戰車都出現在商代

當然我這裡插一句嘴,國內的有些人啊,老是喜歡雙標

比如商代的戰車護欄矮,不能衝擊,那高加索一模一樣的車還有和邁錫尼的滑板車怎麼就能車戰了?

這玩意怎麼根據考古資料復原出來的?

而且就算復原圖

問小腿有多長?

扯遠了

扯回來,中國戰車的發展是很迅速的,很快就點出了馬鎧、卷鐮戰車(世界上最早)、裝甲板、重型長柄武器等技術

這種不顧事實的我也懶得說什麼了

當然,鄙國的考古和軍事工作者強行把戰車復原成這樣,省略了馬護甲、卷鐮、戰車護甲

你見過這種坦克,乘員全部穿防彈衣,結果坦克不加任何護甲,還把主炮鋸短的嗎?

有,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古代戰爭展廳

OK,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中國的衝擊/投射戰車,在春秋到戰國的時間就已經發展到巔峰狀態了,再也點不了更新的科技樹了,除非燒柴油。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反戰車部隊和替代戰車的部隊出現了

首先是反戰車部隊

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師及齊師戰於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如之,眾從之。師入齊軍。。。。。。師獲甲首八十,齊人不能師。。。。。。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左傳·哀公十一年》

(吳軍)大敗齊師,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將戰,吳子呼叔孫,曰:「而事何也?」對曰:「從司馬。」王賜之甲、劍、鈹,曰:「奉爾君事,敬無廢命。」——《左傳·哀公十一年》

(吳軍)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三軍皆嘩釦以振旅,其聲動天地。晉師大駭不出——《國語·吳語》

在《左傳·哀公十一年》的記載之中出現了這麼兩場戰役,第一場,齊魯之戰,孔子弟子冉求找了三百個步兵,拿著長矛,在魯軍右軍被齊軍打崩潰的不利條件下,衝進齊國中軍摧毀了齊國的指揮系統,贏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因為這件事情過於驚世駭俗,所以孔子都要出來替弟子背書

在整部左傳里,孔老夫子為武器背書還是第一次

冉有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孔子曰:「義也。」

就是因為一群光腳板的步兵拿著超長矛(估計是從車上搬下來的,因為商代的2米矛結陣被周軍的戰車沖的媽都不認識了)干爛了戰車上的大爺,在當時過於驚世駭俗,所以孔子才要急急忙忙出來欽定「步兵拿長矛干戰車是符合道義的!」

當然,有些人可能非要解釋成「勇猛的衝進敵人中軍是忠義的表現!」

我只能說,要麼是春秋打仗不許沖別人中軍(楚王、隨侯:are you 玩我?),要麼是孔老夫子和左丘明老前輩都吃飽了沒事做還浪費竹簡寫這個,這種話還用孔老夫子說?還要左傳專門拿一段來記?瘋了?

但是這件事還不夠慘,在之後的艾陵之戰里,以戰車為主力的齊國部隊被吳軍步兵預備隊包抄夾擊,一戰陣亡甲士三千人

一個戰車才三個甲士

相當於千乘之國就這麼完蛋了

吳國步兵那段時間幾乎是耀武揚威,除了和楚軍打仗的時候被秦軍拿戰車陰了一次外(秦軍還特意指著吳國的步兵陣對楚國說:「哎呀,楚子啊,俺們看不懂那群中分頭的吳國人的戰術啊,你們先上吧」)「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而自稷會之」——《左傳·定公五年》

然後我們再打開一本兵書

《六韜》

六韜裡面明確提到,戰車什麼時候能衝擊敵人?

敵之前後,行陳未定,即陷之。旌旗擾亂,人馬數動,即陷之。士卒或前或後,或左或右,即陷之。陳不堅固,士卒前後相顧,即陷之。前往而疑,後恐而怯,即陷之。三軍卒驚,皆薄而起,即陷之。戰於易地,莫不能解,即陷之。遠行而暮舍,三軍恐懼,即陷之。此八者,車之勝地也。將明於十害、八勝,敵雖圍周,千乘萬騎,前驅旁馳,萬戰必勝

翻譯:

敵人的前後行陣尚未布定

敵人旌旗紊亂,人馬不斷調動

敵人士卒有的向前,有的退後,有的往左,有的往右

敵人陣勢不穩,士兵在前後相互觀望

敵人前進則猶疑不定。後退時恐懼害怕

敵人全軍突然驚亂,擠成一團

敵人在平坦地形上與我交戰,至日暮時還未結束戰鬥

敵人長途行軍,至大黑才宿營,三軍恐懼不安

看出來沒有?沒有任何一種情況下,戰車可以拿來衝擊堅實的步兵陣型的

往而無以還,車之死地也

但是為什麼戰車還是沒有淘汰呢,因為步兵沒有戰車的爆發衝擊力

需要一種部隊來代替他

是什麼呢?

騎兵

騎兵的衝擊力一對一可能不如戰車,但是四馬三人加一車的衝擊力是肯定不如四個具裝騎兵的,騎兵的靈活性還更強

騎射的靈活性更不用說了

中原地區最早的非文獻記載,而是出土實物的騎兵出現在齊國

在春秋末期的齊國墓中,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騎馬俑(商代騎兵的問題比較複雜,不展開講了),原圖爛成一坨,還是黑白照片時期的考古報告,我也就不放圖了。

最早的騎兵俑也是在齊國發現的,同墓沒有車器,但是有矛和劍

出土時間在戰國早期

已經有馬鞍了

順便提一下這個墓可是上世紀60年代就發掘出來的,報告掛在中國知網好多年了,居然還一大堆文章說胡服騎射之後中國才有馬鞍的,我也是無語了。

至於齊國的其他一些騎兵文物

這裡也有不少

持不明長柄

持不明短兵

不知道在哲學些什麼

騎射的

站在馬背上玩雜技的

原物皆藏於齊瓦當博物館,就在山東,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至於秦國,更是春秋剛開始就有或者就接觸到騎射手了

那為什麼戰車一直淘汰不了?

因為騎兵還不夠強大啊,即便足夠強大了也有一個拖延症啊

亞歷山大的騎兵戰術高超不高超?

高超

那你繼業者用啥卷鐮戰車?

米特拉達第有沒有大量具裝騎兵?

那你用啥卷鐮戰車?

美國航母多不多?

你還要衣阿華幹嘛?


戰車是古代的流行兵種,從古埃及到古中國都有流行。

戰車從春秋末年開始衰落,並最終在漢朝消亡。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再適應戰爭的需求。

戰車盛行的時代,還是貴族時代。因為只有戰車的成本很高,製作困難,維護也難,只有貴族才玩得起。戰車也不是單獨作戰的,而是有隨行的步兵協同作戰,如果沒記錯的話,春秋時期一輛戰車的標配是72人。

當時是青銅器時代,青銅兵器普遍短小,戰車對於步兵有很強的殺傷力。既有更高的機動能力,又有更高的衝擊能力。揮舞不到半米長的青銅劍的步兵,幾乎是無法對戰車造成傷害的。想像一下,一戰時期步兵面對坦克裝甲車時的無力感。為了對付戰車,只有戰車,只有比敵方更多的戰車。這樣,戰車的數量就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力量最直觀的標準。比如史書上寫的「千乘之國」「百乘之國」等等。

到了春秋末年,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升級,戰爭已經不再是在城邦之間進行,對象也不僅僅是敵方的戰車。比如以往被動防禦的山戎之類,也納入了討伐的範疇。戰車對戰場挑剔的缺陷也越發明顯。

最終,魏武子還是誰,討伐山戎的時候,直接拋棄了戰車,讓車兵也下車步戰,從此步兵的優勢發揮出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騎兵兼顧了機動性和遠程攻擊能力,也開始獨立作為兵種出現在中原的戰場上。

隨著分封制度的瓦解,貴族也紛紛破產,戰車的兵力也後繼乏力。

戰車越發顯得過時,其原先不可替代的優勢都有了很好的替補,而固有的劣勢又被放大,最終導致了戰車的衰落。

戰車在歷史上並沒有徹底退出舞台,總在一些時候為了應付特定的戰爭形態而被重新拾起來。比如明朝的兵書里還有戰車的記載。這裡戰車是作為移動的堡壘而使用,為了抵禦敵方的騎兵而存在。


我分析,戰車是被戰術消滅的。

那種找開闊地帶,兩軍對壘,當面鑼對面鼓的「君子之風」被孫武、孫臏這些滿腦子陰謀詭計的臭流氓把風氣都帶壞了。

車的缺點比優點鮮明的多:造價高昂、行動不便、維護麻煩、故障率非常高、地形挑剔、天氣挑剔、害怕火攻……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除了抗刀(金)砍之外,剩下四個都怕,所以臭流氓們隨便想出個壞點子就能搞死戰車。

有同學說坦克也算戰車,但坦克和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坦克的越野能力多強大啊。小水窪、小土坑都能平趟,也不怕惡劣天氣。普通的火也燒不著坦克(打壞了用汽油彈燒另說),故障率低,可靠性高。五行之中,只怕木(樹林)。


如果一定要說一個節點的話,就是馬鞍被發明的時候。

最早的騎兵就是在馬背上鋪條毯子就騎了,沒有馬鞍也沒有馬鐙。這種騎兵你要是端著騎槍去開全速戳人家,啪一下戳中了人死了,你也被反作用力帶下馬了,所以騎兵衝擊力很爛,沒有馬鐙如果你放開雙手拉弓,相當於騎自行車雙脫手,一不小心就摔了,所以騎兵也不能騎射

那麼想要衝擊對方,想要騎射對方怎麼辦。戰車唄。

埃及小馬車,波斯小馬車,車軸外面裝上刀片,騎手中一個人負責操縱,其他人射箭,兼顧了衝擊力和射擊,妥妥的小坦克啊,哎我去迦太基人的大坦克來了大家快跑……

但是戰車缺點更明顯

1、造價和維護費昂貴,造戰車修機器已經夠麻煩了,一台戰車要養好幾匹馬,實在太貴了,一個大國也就千乘頂天了;

2、對地形要求高,戰車對路況要求很高,最好是在道路上,平原地區勉強能打,要是山區……戰車列隊!全速衝鋒!哎我去這麼大塊石頭右轉右轉卧槽交通事故了……

所以實際上把戰車打沒的不是弩,因為就算有了弩,遠程對射到一定程度還是需要衝擊型兵種衝垮對手,你還是需要遠程機動兵种放對手風箏,雖然重要程度在下降,但是並不是戰車消亡的原因。戰車消亡是因為馬鞍和馬鐙的發明,戰車被騎兵取代了。

一個人一匹馬,一桿騎槍打天下,騎兵列隊!騎牆衝鋒!有塊石頭?跳過去就是了。當騎兵的衝擊力得到提升,其價格便宜、機動性好、地形適應性強等特點強力碾壓戰車,戰車顯得毫無優勢可言,戰國各國紛紛開始」胡服騎射「,就此開始淘汰戰車。


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公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

百度古代戰車


李陵用的也是戰車,清朝征討准格爾依然用戰車。戰車從來不會徹底退出古代戰爭。退出舞台的是西周發明的戰車衝鋒戰術


哎呀,還是我正面回答問題吧。戰車的局限性和被棄用第一次正式體現:

上料 《左傳 昭公元年》

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於大原,崇卒也。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厄,以什共車必克。困諸厄,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即卒,斬以徇。為五陳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翟人笑之。未陳而薄之,大敗之。

「卒」就是步兵,「行」是步兵的軍團單位。

精確到年份,戰車是在公元前541年開始退出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戰車不適應山地作戰,不如步兵靈活。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答案回答的很好了。

另外補充一點,雖然《司馬法》寫的是戰車每乘有步兵七十二人,但這個數據明顯靠不住。我讀童書業老師的《春秋史》,明確認為每乘三十人是比較可信的數目。晉國在春秋後期一次會盟能拿得出五千乘,如果每乘車兵和步兵加起來七十五人,那就有三十多萬士兵,以春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即使是最強大的晉國也根本做不到。


應該是漢武帝時期,準確的來說,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胡服騎射就不說了,項羽對騎兵的運用也很靈活,而且漢初缺馬匹,駕車用馬和騎馬不太一樣,需要整體水準差不多。騎兵的優勢很大,首先是保養難度低,解放了駕車的人員,保養的人員。漢朝金屬冶煉技術有了質的提高,短兵器殺傷力迅速提升。面對的敵人不是國內的農耕民族,而是馬背上的民族,對機動性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草原上決勝千里,戰車簡直無法想像。漢武帝時期還專門划了一大片土地培養騎兵。另外最重要的是,騎兵天然的比戰車先進更適應於戰爭,替代戰車是大勢。戰車發源於以前體育活動式的戰爭,即兩軍擺好陣勢對沖。戰爭從春秋時期到漢朝,無論是軍事理論,軍事技術,戰爭強度,都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種改變甚至可以說大於鴉片戰爭和二戰的區別。更強大的騎兵替代車兵是必然的。


補充一下吧,春秋的戰爭是貴族的戰爭,交戰雙方都排好陣型,堂堂正正的交戰;到後來戰爭規模擴大,各種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神馬埋伏呀,穿插呀,騷擾呀等等,戰車已經不能滿足新的需求,自然就漸漸退出了。


在中國古代,戰車有三種:一種是衝鋒陷陣的衝擊戰車,一種是負責發布命令的指揮車,還有一種是作為裝有大型連弩床弩的自行弩炮。我發現很多人都把這三者混為一談。

衝擊戰車最輝煌的時代是春秋,後來隨著 魏舒毀車為行,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等改革以後逐漸退居二線,到了秦末漢初的時候就徹底被更靈活的騎兵取代。

後兩種不斷被改進一直用到明清。比如說明朝的火炮戰車。


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前,作戰的大多是步兵戰車。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使得趙國成了除了當時的秦國以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騎射機動靈活戰鬥力遠勝戰車。

也就是從這以後,騎兵的戰鬥力開始被其他國家所認識,騎兵也慢慢開始代替了戰車。

文筆不好,詳情百度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文化意義。它揭開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由 《車戰轉變為「騎射」的》 重要一頁;體現了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改革。趙武靈王勇於變革、堅持變革的精神,善於變革的智慧,現代社會看來,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學習


知乎首發

漢武帝時四馬單轅的戰車才消失於戰爭舞台。直到宋代時期創新的戰車才被不斷製造出來。

《六韜●犬韜》指出了十種不利車戰之戰場地形和八種戰車在車戰中最佳的進攻時機——八勝

即死地,竭地,困地,絕地,勞地,逆地,拂地,敗地,壞地,陷地

春秋以前地廣人稀,打仗都在平地(如後]兵家稱頌不絕的牧野之戰),後來地漸開闢,打仗也漸趨于山險地方。

敵之陣勢不定,旌旗紊亂和人馬嘶叫不息,敵軍士卒往來遊動不定等八種勝機(爪機無力,自行百度)

指揮員必須全力捕捉這八種戰機才會必勝無疑。

騎兵步兵,騎戰步戰的興起,晉魏舒的毀車崇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中國軍事科技通史》

《六韜》

《左傳》

《春秋大事表》

待續


漢景帝時期晁錯言:

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橈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可見在那時候,漢軍的戰車配合騎兵,在平原上對付匈奴騎兵,效果還不錯

戰車的一個好處是士兵可以站在車上儘力揮舞兵器,而不用像無馬鐙時代騎兵那樣擔心自己被帶下馬,那麼至遲隨著馬鐙的出現戰車應該就退出戰場了

這是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的拓片,右側有一輛馬車,但車上沒有手持武器的士兵,可能只是將領的座駕,三國志也有記載關羽殺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當時顏良可能就乘在這樣的車裡,甚至墓主人據我猜測就是顏良

仔細想想,「輕車」可能指的是以弓弩遠射為主的戰車,近戰能力較弱;而「突騎」應該是以近戰為主的騎兵,漢景帝時代的漢軍騎兵已經有一定的近戰能力了,在近戰方面已經取代了戰車,而戰車的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上面使用蹶張弩


不太同意簡單的騎兵興起替代說。北方的戎狄是一直有騎兵的,所謂胡服騎射不過是向敵人學習而已。如果當時的騎兵真的對戰車有決定性優勢,哪諸侯就不是向西、向北開疆拓土了。可是事實是恰恰相反,即便是實力靠後的燕國也在吊打北方鄰居,更不用說秦、趙這種角色了。至於馬鞍、馬鐙的出現增強中原騎兵戰力一說,可以參看馬具興起的時間和戰車沒落並不同步。

至於武器克制,覺得有一定道理。強弓硬弩射住陣腳,騎兵環繞兩翼。這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會戰模式。

但是個人更傾向於認定這是一個綜合作用的結果。井田制崩潰,分封的貴族逐漸成為國家官員,並且喪失豢養私人軍事人員的經濟實力和動力;戰爭規模變大,貴族戰士不足以支撐,相應普通的國人政治、經濟地位上升。大量經過訓練,有戰鬥意志的步兵成軍。順理成章的各種技術兵器可以交由步兵使用,很難想像以前跟著戰車跑的步卒、徒兵會使用弓弩克服內心恐懼來直面敵方戰車。從各種文獻中描述的戰鬥來看,戰車時代主要殺傷輸出都是車上的貴族戰士。步兵似乎只是提供戰鬥輔助和後勤。

其實設想一下,如果一場古代戰爭中雙方出動人數相同(譬如幾百、幾千),能夠在適當的平原(譬如井田之上),哪戰車是不是還很有市場?


馬鐙的發明。在戰車上能做的,騎馬都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後面拉個板車?


春秋中後期開始淘汰,直接原因很多,對地形要求高,對乘員訓練要求高,要求大量護衛,作戰效能低,容易損壞,轉向不靈活(所以當時車夫既要驅趕挽獸,又要下車抬輪子,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職業)

但根本原因是戰術作用分別被騎兵和重步兵所替代。

之後作為指揮中心和身份象徵一直延續到西漢早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上面的寫得很細了。我補充一個我看過的紀錄片,好像說有一種戰車車軸上上的銅劍,裝在車軸兩邊。相當於加強的車軸,兩頭尖。聽說主要是用於對付戰車的。這個東西一過,戰車就被肢解了。但是,對手沒有了,兔死狗烹,戰車殺手也就沒有了。打個比喻,好像紅警里,坦克殺手殺坦克很牛,所以大家都不造坦克了;可是如果沒有坦克了,坦克殺手也就沒有價值了。所以就一起消失了。

我覺得這是一種猜測而已。實際上,我更認同騎兵的替代作用;另外,我懷疑是戰場環境變化了,聽說以前打仗還要約的,約好一個平坦的地方,然後大家排好陣式再打。如果正好在那個時代,有人發現,原來可以不應戰,可以選山地;那戰車的價值就消失了。

另外,弩,長槍,這些東西的發明應該有作用。


自從白起打野戰之後…


咳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安利一款遊戲,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也就是文明5。我的看法和這款遊戲密切相關。

=======================================================

戰車的起源。

戰車在遊戲中被稱為弓弩戰車,是遠古時代的強力作戰單位。下面是遊戲中的介紹。

從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弓弩戰車的優勢是有較高的機動力和戰鬥力,劣勢是在惡劣地形中處境艱難。

然後文明5中特殊文明還有弓弩戰車的變種單位:

埃及的驢拉戰車(額):

匈人的騎射手(遠古噩夢啊):

然後,特地進遊戲截了武媚娘的科技樹:

按照文明5遊戲的介紹,戰車的出現時間是遠古時代後期,古典時代之前,科技要求是輪子。那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遠古時代:遠古時代_百度百科

古典時代:古典時代_百度百科

夏:夏朝_百度百科

商:商朝_百度百科

西周:西周_百度百科

春秋:春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戰國:戰國(中國歷史時期)

漢朝:漢朝_百度百科

通過百度百科我們了解到,中國的遠古時代大概就是三皇五帝那個虛無縹緲的時代了,古典時代則應該對應春秋戰國到漢朝(以及後面的魏晉南北朝)。而百科上也說了,夏朝時已經有車兵出現,所以遊戲設定的遠古後期古典之前弓弩戰車出現這個時間點確實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

說完了起源,接下來就是簡單介紹一下戰車的沒落。

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弓弩戰車的劣勢,就是崎嶇地形的不便。其實戰車的機動力在輕便的騎兵面前完全不夠看。所以當騎兵大規模出現的時候,戰車道自然就沒落了

這裡提兩件事,一是都被說爛了的胡服騎射,二是漢武帝征匈奴。

胡服騎射:胡服騎射_百度百科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漢武帝征匈奴顯示了中國騎兵的大規模運用,相對笨重的戰車已經快被丟到垃圾桶了。

=======================================================

最後,說一下戰車的消亡(偽)。

在一開始給的第二幅截圖中,有弓弩戰車的科技晉陞,下面再截取貼出來:

文明5中,弓弩戰車晉陞為騎士。

這裡的騎士,並不是西方的騎士階級,而是重甲騎兵。它出現的時代是...中古時代後期文藝復興前。

繼續貼出武媚娘的科技樹:

然後中古時代後期文藝復興前又是個什麼時間概念呢?

再次求助雖然不靠譜但仍然偉大的度娘:

中古時代:中古時代_百度百科

中世紀:中世紀_百度百科

文藝復興:文藝復興_百度百科

重裝騎兵:重裝騎兵_百度百科

那麼我們可以得到這麼一個時間段,大概是10世紀到14世紀,對應中國的宋元明。

是不是到了這個時間戰車就消失了呢?

並不是這樣。

胡司戰爭:

胡斯戰爭_百度百科

乙女戰爭_百度百科

可見,在歐洲,到了15世紀這個時代,戰車不但沒有被取代,反而通過改裝的方式,吊打了重裝騎兵。

那麼中國是什麼情況呢?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戚繼光。

戚繼光: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練兵實紀:練兵實紀_百度百科

戚繼光在他的練兵實紀中提及了車兵的訓練方式,說明戰車在明朝後期仍然沒有淘汰。並且被他玩出了花樣,用來欺負曾經稱霸亞歐的蒙古人。

所以呢,文明5中弓弩戰車晉陞這一點並不是很符合實際。同樣的,戰車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台,並且通過改裝展現出了新的活力。


車兵是技術活,跟飛機師差不多,都是騎士階層。


我第一次在歷史書上了解了戰車的存在,就一直在想,古代人是怎麼想的?這玩意兒這麼笨重,不能抗傷害不能打輸出的,還不如多練練騎兵呢﹋o﹋


推薦閱讀:

戰亂時期,黃金值不值錢?如果不值錢,什麼可以儘可能保值?
如何解讀項羽砍殺百人的真實性(之前誤為八百)?
古代士兵的身高體格與現在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如何評價美軍出兵打擊isis,中國網民罵聲一片?
為什麼中國火槍沒有代替弓箭?

TAG:中國歷史 | 戰爭 | 戰爭史 | 冷兵器戰爭 | 戰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