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戰場殺敵弓箭的拉力?

清朝武舉人進入校場的資格考試有一項是開硬弓。10個勁以上是硬弓,一個勁是九斤十二兩。近代練習中國式摔跤(清朝善撲營傳下)的會練習開硬弓,弔膀子,開弓和摔跤的對撐勁相似。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在戰場上的大將使用的弓,會是硬弓么?和現代弓比起來怎麼樣?準確度呢?或者硬弓只是力量練習的工具?


基本補充完畢,涉及到其他方面我再問一下其他前輩。首先瀉藥@錦真

同時聲明:我本人確實只能答到這個程度,一下大部分關於清代弓箭的知識要感謝北京周曉初先生的指導,清射方面感謝李青陽先生指導。

1.幾個勁兒幾個勁兒是並不是清代度量衡,而是民國時期弓箭鋪子(北方)的叫法。9斤14兩其實是靠譜的,跟營造庫平數據差不太多,不信您可以換算一下。

清代營造庫平數據:

毫 10絲 0.0001兩 0.00373克

厘 10毫 0.001兩 0.0373克

分 10厘 0.01兩 0.373克

錢 10分 0.1兩 3.7301克

兩(主單位) 10錢 37.301克

斤 16兩 596.816克

力 158兩 12.9930713磅

2.清代弓力的度量單位是力。按照清代營造庫平的數據及成都弓箭報告的考證,一力約合13磅(如上,感謝河蟹編輯整理)。

這個文獻,錦真先生有。

3.力弓是力弓,戰弓是戰弓。力弓是輔助訓練器具,戰弓是實用器,兩者有區別。具體形制上,力弓沒有牛角插稍不貼出箭點,一些需要做細的地方不會刻意做細。

武舉:

在法國人記載的清末江南武舉的一份資料里,晚清的武舉將12力力弓為統一標準,上限15力。參加的人都能開。

而清早清中的武舉,不設上限,開16力往上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開得不好,勉強是不行的,就像愛情一樣。後來。。。。。。

馬射,步射的標準是馬三步五(馬射39磅,步射65磅)為下限(清末)。

以上是武舉里關於硬弓的基本情況-----------

我們看個圖,這裡面隨便挑出來一個,能放倒知乎一大片:

至於實戰:

清早8力(104lb),乾隆改為6力(78lb),道光改為4力(52lb)。

這些都是當時的最低標準!也從這裡看出弓箭地位的下降和王朝衰敗的跡象。

而具體磅數使用習慣還是看個人,能者任憑,康熙能玩得起11力半的弓,是能玩不是能開………可見他還是很屌的!畢竟是一天能射100多隻兔子的人。

(那張11力還是通面弓,就是是一隻牛角不是一對兒。。。。一側弦墊丟失)

「官八力」實物遺存是比較多的,方正的粗稍,坨花或者葡萄面畫活兒。

比如這位巴圖魯,「弓能擔水箭如犁鏵……」(弓時葡萄面)

補幾張現有的圖。

以下是過手一張晚清民國的老弓,再次感謝錦真先生、還有逗比張圓圓,沒錯,就是上非誠勿擾那位,嘿嘿嘿。這張弓已歸周曉初,收藏價值對於我來說意義不如實用器高,所以他即將到更好的位置。

再說這張弓,分水貼花。棒槌稍,有點倒耙子,插稍一側有疑似定元字樣。預計80lb往上,但沒掛弦不準確。另一把葡萄面畫活是新做的,仿清中戰弓,5力(原諒我弱雞,關鍵是箭配不好……):【大家跟我一起讀------哇塞!老弓!】


謝邀

最近要忙高級項目經理考試和驗收,所以上知乎時間不多。

我推薦一個人,@晚上不睡早起不起,大家對他多加關注並多給與點贊,有很多一手的專業資訊。直接點這個鏈接即可:

古代戰場殺敵弓箭的拉力? - 晚上不睡早起不起的回答

我寫的看看即可:清代實戰弓分布在五力到十二力,被大量使用的主要集中在六力到九力十二和超十二力的弓,一般屬於力弓(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拉力器),雖然存在特殊群體的情況,比如所謂的十五善射處,以及一些特別開掛的人能開到十八力,但是從清朝存留史料看,主要軍用弓還是集中在65~100磅這個區間。準確度方面,較為勤練的兵丁可以做到步射40~60步50%以上上靶率,武舉中經常有全中或只偏差一箭的情況,在今天我們常用的30米到50米距離,一般認為可以做到80%以上上靶率,當然不勤練的另說。也就是說武舉裡面的習武人員,如果使用現代弓,至少現在可以達到省級運動員的水準,古典傳統弓最受限制的就是因為沒有箭台沒有瞄具沒有工業標準化來批量調製精度,每張弓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射箭者本身有極強的技術功底和適應性,所以如果讓古代射箭人員用現代弓只要稍稍調整就能打出不錯的精度。


推薦閱讀:

台灣拍過哪些抗日和內戰時期的歷史劇、諜戰劇?
為什麼昭和日本被當成「真支黑」?「支那歧視論」是否和「黃皮肥皂論」一樣是無稽之談?
抗戰時期,東北偽滿洲國內中國人和日本移民的關係大體上是怎樣的?

TAG:歷史 | 弓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