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什麼會戰敗?
01-15
從時間上來說,德國已經錯過了瓜分世界,佔領大量殖民地的時機,要爭奪更多陽光下的地盤,與傳統殖民勢力英法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大前提,是歷史的進程。從國家戰略上來說,形成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未必要開戰,更不一定戰敗。但德國的崛起是容克地主軍事集團的崛起,在崛起中嘗到了戰爭的甜頭。俾斯麥可以把軍事和外交玩那麼溜,事實證明,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達到俾斯麥的水平。外交上和以前相比逐漸拙劣,為了歐陸霸主地位,為了陽光下的殖民地,於是自顧自的走上了與周邊俄國法國英國軍備競賽的道路,形成了徹底的東西兩線都是敵人的態勢。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對內消耗了德國大量的生產力,對外徹底把英國這個觀望者推向了對立面。
把所有能爭取,可能爭取的對象都弄成了敵人,這些敵人的經濟總量之和是遠遠超過德國的,即使德國短期軍事優勢,也無法改變消耗戰總體戰失敗的命運。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歷史的進程也是很重要的。更新:補充下國家戰略,不可調和的矛盾不一定要開戰,更不一定會戰敗。俾斯麥是德國的戰略家,能夠看清德國的敵人和朋友,對於法國俄國盡量爭取,對於奧匈也防止被弱者綁架,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結盟、條約,在鋼絲上跳舞,巧妙的維繫德國與周圍各國的關係。直到威廉二世親政,改變了這個戰略格局,德國才走上了那條路。有回答說因為德國戰敗了,所以我們今天會拿出各種理由說德國為什麼戰敗。事實上,德國的地理位置位置是非常不好的,周圍都是大國強國,出海口也是很容易被封鎖的,法俄兩線作戰加英國封鎖出海口,這是最差的局面,我想不到到不失敗的理由。德國把自己經營到這種田地,難道要怪德國軍人指揮差作戰素質差?
《無畏艦》
德國的大多數人,都確信他們國家的要求是公平的,相信這個世界應該能適應德國的要求,如果其他列強(例如英國)從中作梗的話,德國有能力擺平他們。1897年1月6日,柏林大學的一位教授希曼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聲稱:「英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應該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德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如果需要的話,她可以強迫其他國家承認這個事實。」
在全德國,教授們都在頌揚霍亨索倫家族的光榮歷史,這種愛國性的腔調出發,德國的擴張是則歷史的必然。學界最有影響的人物,柏林大學歷史學教授海因里希?馮?特梅奇克,在他的5卷本著作《德國歷史》以及他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演講中,一直呼籲建立強權的思想體系和國家霸權。出身於薩克森貴族家庭,由於聽力不好沒能從軍的特梅奇克把戰爭看成是神聖的意志所使用的手段。「只有在戰爭中,一個國家才能成為真正的國家」,他聲稱:「只有公眾的意志成為國家的意志,才能使這個國家的民眾團結起來,……,社會利己主義必須被剷除,……,個人主義必須被放棄,必須融入集體之中。一個人必須認識到,與集體比較起來,個人的存在是多麼的渺小,……。」特梅奇克又說:「國家的最高職責在於發展和強化力量。」「國家是什麼?」他簡直是在吶喊:「不是藝術學院,她代表的是強權。」這些言辭,以近乎發瘋般的咆哮聲傳送出來,激起了山呼般的掌聲,大家以掌聲和頓足以示擁護。特梅奇克的言辭,披著德意志帝國新政策的外衣,以花言巧語使聽者如痴如醉,達到了他的最終目的。
自作孽,不可活
自從威廉二世把德意志的征程設置成「星辰大海」就已經一切註定了……
「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可以這麼總結,歐洲在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有2.5個壯麗輝煌的民族運動,一個是義大利統一,半個是中道崩猝的希臘偉大理想(丘吉爾語:「一隻猴子害死了25萬人的性命」),另外一個就是德意志的統一
所以,以上有一個答案說「生於不義必然死於恥辱」完全不著邊際,笑笑就可以了
但是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也給這個新生的國家埋下了巨大的危機,並且這種危機伴隨著她的末代君主——熊孩子威廉二世的執政而加劇,並最終以國破君主跑路荷蘭而悲劇收場德國為什麼戰敗主要有外交和軍事兩個原因:首先,歷史上的普魯士王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外交政策的國家,威廉.腓特烈一世時,普魯士非常重視和法國宮廷的友誼,後來腓二爺雖然因為嘲諷蓬巴杜夫人和法國人崩了,但是卻和英國人結成了聯盟。而在1848年革命後,在維多利亞女王政府眼中的普魯士是一個「依靠俄羅斯軍隊才勉強維持了統治的小政權」。普魯士有著和俄羅斯的極其重要的友誼,從七年戰爭末期的俄羅斯彼得三世崇拜偶像而引起的臨陣倒戈到一起瓜分波蘭,好事一起做,壞事一起做,而且葉卡捷琳娜後的俄國沙皇幾乎都有德國血統。
當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後,最正確的事情是應該保持既定的和俄羅斯的聯盟友誼——這在三皇盟約以及俾斯麥簽訂再保險條約的時代,的確是這樣的。當俾斯麥在處理巴爾幹問題時,德國是奧俄分歧的中間人,維持著脆弱並必須的德俄關係,這不僅是為了防止法國人復仇,也為了歐陸的平衡。正常情況下,德國的目的其實和英國是一致的,那就是歐洲大陸的平衡,但隨著在俾斯麥下台後德國在巴爾幹問題上對奧匈的偏袒,德國把俄羅斯逼成了法國的同盟者。再討論英國方面,德國最初的牌不好嗎?維多利亞女王是威廉二世的外婆,然後上台的是威廉二世的舅舅,接下來的是他的表兄,英國成為德國的敵人那隻能說是威廉二世自己作死,南非布爾人鬧事,威廉二世發過去祝賀電報,搞得英國政府灰頭土臉;德國推崇「世界政策」和英國比造艦,甚至一戰時期威廉二世幾乎成了整個英國都討厭的人(我度過一個段子,說William在一戰的英國代指男性生殖器……)人不作死不會死,在一戰前德國在歐陸的朋友只有奧匈和土雞,不幸的是二者都面臨巨大的民族問題以及都是戰五渣。接下來說的是軍事問題:未完待續……《脆弱的崛起:大戰略與德意志帝國的命運》,雖然講的是1871-1914年得德國,但對本題有一定參考價值,本人強烈推薦。另外,網易公開課上《德國人》系列紀錄片也不錯。
在我看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是歐洲的秦國
沒有公主命得了公主病
1913年,奧匈帝國4734萬人,法國3977萬人,德國6698萬人,英國4565萬人,沙俄17090萬人,義大利3842萬人。其中英德法是一流強國,俄意奧是二流強國。後來又加上了一流強國美國。德國一方不能速勝,那麼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德二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為這一次大戰做好萬全的準備。我們以後人的角度來看,這就會顯得非常明顯。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很明顯是以陸地戰為主,空戰以及海戰為輔,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大規模戰爭。德國在戰前的準備是大規模擴張殖民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德國開始大量製造戰艦,這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德國為此甚至還加了一項新的稅—香檳稅。這樣的戰略就是錯的,明明一戰是以陸地戰為主的,要那麼多戰艦幹什麼?第二,德國工業也沒有為一個長期的戰爭做好準備,所有德國人都認為施里芬計劃會幫助德國閃電擊敗法國。這樣,德國工業對各種工業資源的儲備是不夠支持一個持久戰或者說消耗戰的。雖然別的國家都以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短期戰爭,但戰爭拖入長期後,英法的海上優勢彌補了她們工業儲備不足的問題,鋼鐵與原油源源不斷的注入英法,英法就相較於德國更耗得起,也就能贏得這場大戰。
一戰的失敗,某種程度上來說,標誌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失敗。一戰之前的第二帝國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國內固然有反對派,即使他們想過,他們也難以撼動霍亨佐侖家族的統治。但是他們卻參入並且主導了一戰,強大的對手加上豬一樣的隊友,還惹怒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當然,他們或許軍事上有獲勝的可能,但自卑而又猜忌的威廉二世莫名的干涉和不時更換將領,最終吹滅了任何希望。外交上,也沒有一個俾斯麥式的政治家能游刃於列強;戰爭更是讓潛在的矛盾激化。這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它也註定了第二帝國的失敗。
德國戰勝了美國怎麼做生意?
找錯對手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碰上錯誤的敵人
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一遛夠,也就威大大v2.0有這種本事……
推薦閱讀:
※嶺南籍華人為中國人在美國獲得今天的成就,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閉關鎖國真的是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嗎?
※近現代有哪些短命的國家?
※二戰德國走上戰爭侵略擴張是否是必然?
※以前國民黨(台灣)在國際如何對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