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記」為什麼最近這麼熱門?

最近幾天火的一塌糊塗。


------------------分割線----------今天http://dafork.com 推出fork,更新一下答案!

在之前足記app的一陣火之後,最近flypig飛豬(林嘉澍)推出了最新的圖片塗鴉應用Fork核心功能包括:文字氣泡,無損貼紙,改圖轉發今天Fork榮登蘋果應用商店的優秀新App的精品推薦榜,很興奮的用了一下,Fork絕對不是下一個日拋,秒拋的App!

先說細節:Fork創建了一種新型的用戶互動和社交模式,雖然也整合了圖片塗鴉相關的功能,但是Fork是一個比足記更有意思的一個產品。如果說在足記上PK的是裝逼能力,那個在Fork上考驗的是你的幽默感,機智對話,是更接近生活的一個產品。也可以把他類比成一個改良版的暴走漫畫,只是他的圖片更精美,支持多人共同塗鴉;也可以把Fork看成是一個圖片、內容分享的新形式,和之前的Blink有些類似。 同時Fork也是一個文化創意產品變現的一個很好的平台,類似微信的標籤庫,Fork有限時貼紙,讓很多溝通能夠和時下的熱門事件,相關場景對接。

產品方向上來說有兩個方向:

a)新型圖片內容分享社區:適用大眾群體的新社交(類似facebook),凸顯的社交平台;

b)文化創意產品的變現和營銷平台:適用於傳媒和創意人群,凸顯的是內容平台(類似微博)。 方向上,相信flypig老師和團隊肯定更有話語權。

下面諸葛io從數據的角度來做點分析吧:

1.用戶量化分析:粉絲數,關注數,圖片數;其中互相關注,及平均數決定了是否是一個偏社交的的平台,還是一個偏內容的平台。是否有類似facebook的那種10天7個好友的效應產生,激發後續的留存和用戶之間的互動率的保證。

2.圖片量化分析:標籤數,點贊數,被改圖轉發數,改圖傳播路徑,熱門圖片的比例,熱門圖片的互動數占所有互動數的比例,是否形成話題和KOL效應,這些決定了是否Fork會變成一個類似微博的內容平台。

---------/-----------

足記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個有情懷的app,最贊的feature是給出圖片後會自動匹配相關的電影台詞。這個功能讓絕大多數的理工男,也是那些開發者,或者部分的投資人興奮,因為他幫我表達了我們不善於表達的部分,而且顯得那麼的高大上。這也符合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還是在微博,fb,twt上經常看到大家想表達自己的心情,心態的時候總是希望引用一些名言,這樣顯得自己不是那麼做作也不失高大。所以,足記在這個點上打動了一幫用戶,幹得漂亮!

通過朋友認識了足記的創始人,所以吃飽了作為創業者也在替朋友想想這樣事情的價值和最後的商業邏輯。 有很多的app可以和足記類比:之前的短視頻類的app,之前的圖片處理工具,之前的圖片社交,甚至看圖工具和社區,也有簽到的工具,旅遊目的地相關的社區等等。 那麼足記到底是:

1)圖文工具:基於圖片擴展出來的圖文內容生產工具類似臉萌,美圖,也就是說最終內容的傳播會是在第三方平台為主, 目前在用戶體系上是在使用微信,微博,qq等形式為主;內容也是輸出在這些第三方媒體上;潛在的風險是第三方的內容平台上會整合此類功能,比如微信的短視頻,還有就是用戶使用的頻次,比如臉萌這種;

2)內容社區:純工具的粘性和用戶增長會受限,所以相信足記自己的定位不只是一個工具,好友關係,通訊錄已經在目前的版本中體現了,作為一個社區類似Nice,pinterest等;此類社區的核心是用戶的活躍度,試想朋友圈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會經常去刷,現在呢?寫的人也少了,大家刷的人也少了,如何驅動社區的活躍度?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活動和熱點來實現的,比如特殊的旅遊景點和季節,特殊的電影上線前後等;

3)社交平台:社區和社交的核心差異在於社區更多的是歸屬感和存在感,而社交更多的認同感和個體關係維護。 也就是百度貼吧和微信聊天的差異;在這個方向上足記需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在目前的競爭環境下,做一個基於電影+旅遊的社交平台的希望還是蠻大的。

上面噴了半天,具體方向看創始人楊柳同學和資本的判斷,目前對外定義也不是特別清楚:一款基於電影場景圖片的旅遊社區? 其實還忽略了另外一個維度,對於這種高速用戶增長的app,最終是要看用戶群和用戶的使用習慣的。也就是說用戶如何使用這個app,比如是否會快速出現一個人導入通訊錄在足記上實現10個以上的互相關注關係?比如用戶最終分析到第三方帶來的流量和本平台的流量的對比情況如何?比如用戶使用app的頻次,在app的行為的頻次比如點贊等?比如用戶綁定第三方賬號的比例和綁定賬號的個數(綁定單一平台還是多個平台)?用戶通過足記拍照和從相機中取出來照片的比例如何? 因此需要系統的數據分析來輔助團隊完成最貼切的產品設計和方向的優化。知客數據


這兩天朋友圈要被足記的「大片模式」照片刷屏的節奏。因為它突然就火起來了,不得不讓人想到魔漫相機和臉萌這種現象級應用。但自己玩了一把之後發現跟魔漫和臉萌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沒捨得刪,所以覺得這款APP可以長久火下去。

逼格需求:牛逼好用的圖片濾鏡功能。

足記的核心功能當然還是圖片處理。首先它濾鏡樣式豐富好用,比如有個「甜蜜蜜」的濾鏡可以把你的照片做出很文藝清新的感覺,這個美圖秀秀什麼的都做不到。另外,提供了「大片」「對比」「畫中畫」等處理模式,都挺好玩。還有,文字樣式的添加也都很文藝范。拍照片沒人願意拍成綠茶婊的感覺,文藝清新范是所有人的最愛,足記出來的照片彰顯逼格,這很符合大眾的照片處理需求。

虛榮心需求:「大片模式」滿足了普通人進入熒幕的遐想。

在朋友圈看到的足跡處理的照片基本都是「大片模式」,可見人們對這個功能的鐘愛。足記裡邊的「發現」功能,進去都是各種影視劇的劇照和拍攝地,並且會顯示距離,意思很明白,你離得近的話也可以到這些地方,站在明星站過的位置拍張照片,然後把自己的照片和明星的照片做一個對比,曬到朋友圈,虛榮心一下就滿足了好不好。

分享需求:發布照片默認分享到朋友圈。

足記上的照片可以分享到各種主流的社交網站,但首先是默認分享到朋友圈的,誰都知道現在朋友圈是最火的社交平台,這個細節的把握很容易引起傳播。

社交需求:可以關注你感興趣的用戶。

這個對於足記來說基本是比較邊緣的功能(以後也可能進行深挖),因為足記上關注一些陌生人,曬給他們看也沒什麼意思,但可以看看別人是怎麼拍攝的,互相交流一下經驗。而且,直接能發布在足記平台上也和美圖秀秀這樣的軟體有了區別,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不僅僅只是一款圖片處理軟體,它比別的軟體更好玩。

另外,足記的整個UI設計的也很乾凈,文藝清新體驗棒,操作簡單,五分鐘學會,這當然也是受到歡迎的原因。

這些都是火起來的充分條件,至於為什麼突然一下子火了,我覺得團隊人員應該也在宣傳營銷上做了一點努力,起碼朋友圈就有個做設計的美女每天發布足記下載排行,很多天之前就發,然後突然火了。

————————————————————

另外,我在知乎搜索發現這個(下圖),還是希望知乎上不要出現團隊或者公司運作的賬號,知乎專欄也需要限制,別老發營銷文,知乎上,你首先必須是一個人,然後才能代表一個公司,而不是首先是個公司或者APP,否則知乎也將淪陷在企業營銷戰中。不知是否同意? @周源@黃繼新


火起來的很大原因: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作為一名「照騙」愛好者,也不小心用了足記,對於其中的「大片模式」效果非常驚艷,就利用自己手頭的照片和朋友一起自製大片,分享到朋友圈,引來好多朋友的詢問了解,然後朋友圈也紛紛用起了足記,不小心把身邊的朋友推進了這個「大坑」!

在個人看來,足記有兩大功能比較吸引人:

(1)輕鬆製作可以講故事的電影照片!

如製作者本人的回答旅遊APP【足記】是怎樣誕生的? - 匿名用戶的回答里提及某位用戶的評論: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台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正是這種非常容易就製作有bigger的電影照片模式,讓很多習慣了美圖,instagram的用戶有個眼球刺激!於是出於好奇,開始製作屬於自己的電影故事照片!(雖然很多人製作得不怎麼樣,但是自古朋友圈裡多牛人,還是有很多人把精美的照片,加上一些電影台詞把照片製作得非常吸引人!)

(2)輕鬆添加有內涵的電影台詞!

製作照片的過程中,總是想要通過一些文字來提升照片的bigger!而且經常要想很久,或者說文字數量限制!足記裡面的台詞是可以自動從菜單里添加的,我粗略的翻了十幾次,裡面的台詞大多來自電影台詞,一些流行段子等。這種用添加電影台詞的模式或者說照片形式,對大眾來說並不陌生(誰都看電影或者經常看到一些電影截圖不是么?),製作者製作簡單,觀眾看起來也容易理解!

還有照片里的雙語台詞是可以自己DIY的,這樣就更方便了!可以自己製作自己喜歡的台詞,來給這張照片講故事!

有了以上兩點後,於是很多人開始使用「足記」分享照片!真是自古朋友圈裡牛人多!很多分享的照片都是很有故事感和畫面感,與那些ps過度的照片不一樣!

以下是分享自朋友圈or足記的一些有bigger的電影照片:

(1)通過給一些照片添加台詞來講故事,提升照片bigger:

(2)通過一系列照片,來講述一個主題的故事:《起風了》系列

當然還有更多瀑布流的故事系列,這裡就不刷圖不消耗流量了,我相信應該會有更多人用更多創意的玩法可以玩得更有趣,就像天才小熊貓的照片瀑布流那樣,通過照片講述一個有趣好玩的主題!(鏈接通道:http://weibo.com/1563926367/C7UodBSfq)

(3)電影取景地的人物代入,重現的電影場景:(此類比較少,只能提供參考)

你們有哪些可以「炫耀」的照片? - 趙亞飛的回答

非常簡單的好玩有趣,直擊人心,讓人瞬間就想分享!正是應了那句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最後,雖然現階段其產品有諸多不便利,例如台詞的英文翻譯慘不忍睹大片模式的入口太深不能查看所在地的他人照片分享等等,但我並非足記的重度用戶,僅僅只是喜歡使用「大片模式」(就是當成一個方便照騙PS的工具),而且考慮到製作者團隊貌似也不大,我也就不求太多了。可能火了一段時間,新鮮感過去了,就會消退了。我自然不希望足記是款類似臉萌那樣火完即死的產品!同時,製作者也提及:大片模式會審美疲勞的,不會永遠火下去,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沉澱用戶。人家應該會好好走自己路,按照自己的打算和規劃,走得更加踏實,外行人就不做太多討論了。

另外,非常贊同帝哲最後提及的一點——希望知乎上不要出現團隊或者公司運作的賬號,而我之所以在此文中引用足記君的文章,只是因為我也非常想了解其本人在製作這款爆紅的軟體下,如何看待,如何應對等這些爆紅之後問題的方法!文中的觀點引用只是用於參考,並非為其做推廣!在此話題中討論足記,僅是因為自己玩過了,而且覺得可以分享!


利益相關 最美應用編輯。

最美在2月初發現並推薦了足記,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就上了 AppStore 免費榜第一,真的是挺意外的~

http://zuimeia.com/app/2556

僅從產品功能上分析,我想是因為寬屏模式這個功能點帶來了爆髮式的增長。

剛試用足記的時候,第一印象其實挺差的,視覺與交互上都相當一般,而且 Bug 一大堆,但是功能倒是挺有意思,將旅遊與影視劇的取景地結合起來,為用戶的旅行提供更多選擇,賦予更多意(bi)義(ge),無論是「發現」還是「飛呀」都圍繞這個功能提供了不錯的體驗,但是都還不夠,真正打動我們的是寬屏模式,利用寬屏模式做出的電影畫面的效果非常有感覺,當時在市面上的修圖應用都沒有類似的功能,就是這個功能讓我們覺得必須推薦!

推薦後從文章下面的評論來看,主要都是贊寬屏模式這個功能,還有吐槽 bug

先寫這麼多,晚點補充~


沒感覺到身邊有朋友在用,產品發布會的意味好明顯。


本來打算裝一個,看到它要讀通訊錄要建立賬戶,默默按了取消


少年,這種推廣形式用的有點早了

少年,我又回來了。。因為它確實到我朋友圈了

可是這確實要曇花一現的


一,好看

二,保存即發布,默認同步朋友圈


我今天才知道,沒有安裝的打算。


XX產品知乎發布會,低碳啊!


之前找lightroom電影風格濾鏡發現超級麻煩 這個app只要幾個操作就能完成把照片變成電影風格再加上字幕的功能,贊一個。

吐槽的地方:我知道創始人肯定把它定位成一個社交app而不是一個照相app,但是最吸引我的還是電影濾鏡的功能。對於社交以及那個產品slogan,完全無感。圖片社交的app已經很多了,不想再多維護一個。

再就是隱私問題,很多國產app的通病

我知道團隊只有8人,很忙,有一些細節會顧不上。但是一上來要求通訊錄許可權真的很讓人反感,而且在ios下對位置的授權要求是「在我不使用該app的時候提供位置信息」,並且當你拒絕提供位置信息的時候不斷提示你,到令人厭惡的地步。

用豆瓣登陸你會發現這傢伙要求豆瓣授權全部數據讀取的許可權 第一次看到要求授權的許可權一屏顯示不完的。如果足記的程序員看到這個回答,麻煩改進一下隱私方面的設置,而不是偷懶直接要求全部許可權。


  1. 產生內容門檻低
  2. 內容傳播成本低
  3. 內容可消費種類多
  4. 產品本身具備一定的功能性

  5. 可拓展性高


洗腳軟體嗎


沒聽說過呢


讓我突然一瞬間很熱愛生活。


免費榜第一,下了 p6一堆bug

以功能為亮點,註定曇花一現

如果誕生在美國可能成為第二個instagram

在中國,呵呵

總之,感謝足跡為我們貢獻了「瀑布流」一樣的好idea


也許無法把生活過成詩,但可以把生活過成電影~


為什麼這種文(zhuang)藝(bi)的APP就那麼有市場呢?


用了這個App ,你們沒發現可以鍛煉英文翻譯嗎?


就是好玩。

我甚至想,把我日常生活拍下來的照片,按照一定的情節都通過足記弄成大片既視感的圖片。然後放出來,告訴大家,這是我新拍的電影。


推薦閱讀:

有沒有像日記本一樣的日曆應用?
iOS平台有什麼好玩的VR App?(用Google cardboard玩的)?
很多人說LumiaWPAPP少。可是我覺得夠了啊?
如何評價扇貝網新出的APP扇貝口語?
哪些安卓App最值得留著不刪?

TAG:移動互聯網 | 用戶體驗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足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