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個時代讀高爾基的《童年》,非要找個意義的話 意義是什麼?

最近的枕頭讀物是它,已經快看完,還準備三步曲的另兩本。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它是一個已經被證明失敗的朝代的文學作品。蘇聯作為一個政治產物,算不算失敗不在這裡討論。


在閱讀這三部書的時候,你可以採取兩個視角。

第一個視角,是阿列克謝·彼什科夫的歷史,是把小阿廖沙當作一個單純的人,當成一個任何時代都會有的一個幸運而又不幸的人。他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受過家人和鄰居孩子的氣,又不得不在少年時代流浪在社會各處;他覺醒之後,也曾彷徨過,和各路人打過交道,受過不少白眼,為了樸實的政治理想下過農村,還自殺未遂過。但是他畢竟還是從未離開過人世間的真和善,遇到過外祖母、「好事情」、「瑪戈皇后」這些照亮了他一段路程的人。苦難和希望並存的生活把他從泥胎燒製成雕像,石頭割削成璞玉。他掙扎過,絕望過,然而還是繼續向前行進。

第二個視角,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歷史,是帝俄最後一代人的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記錄,是一個在歷史上寫下一筆的人進行的口述。故事的開始是1872年,小阿廖沙失去了他的父親,似懂非懂的他被帶上船到遠方的外祖父家。九年後,亞歷山大二世死於民粹派的刺殺。33年後,俄國爆發了革命,以失敗告終。40年後,斯托雷平倒在了劇院的椅子上。45年後是1917年,那一年發生過什麼,我想我不需要重複了。這些都是他們這一代人的事業,是他筆下的那個俄國結出的果實。這段歷史是舊俄國的歷史,也是舊俄國孕育他們這一代人的歷史。

但是這兩個視角,其實又可以是一個視角——只有意識到這點,對於我們,這部書才有全部的意義。時代記憶是所有個體記憶的融匯,宏大敘事是所有微觀敘事的總和。專橫的外祖父、慈祥的外祖母、被排擠的知識分子、高傲的托爾斯泰派,他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告訴小阿廖沙、告訴高爾基、告訴那一代人,什麼是需要銘記的,什麼是需要珍視的,什麼是需要與之戰鬥的。他們這樣做了。1917年,有無數這樣的人最終匯成了洪流,他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記憶,被舊俄國上過這樣的一課,正是他們組成了一個激進姿態向前的新俄國。誠然,他們的自相殘殺是他們的不幸,他們最終的失敗更是他們的墮落,但在那之前,他們已經在這兩個視角上做到了優秀——

對世界而言是發揚了最大的善意,對自己而言是完成了最終的造就。

許多年之後,人們會記得那個時代,那個和平而動蕩的時代。外祖父的故事裡法國俘虜叫他的母親Madame,外祖母仍然記得1848年一位親戚在匈牙利負了傷。與此同時,喀山各處聚集起來的青年們已經開始了在農民和工人間活動,試圖在那些故事之外找到一條新路,理論家們也開始寫下詞句,改變這個冰冷的世界。那個晚上,亞歷山大二世被刺的消息傳遍了全城,他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是一個新的時代,從那一天開始對他敞開大門。他還記得他被壓死的玩伴,記得鄰居家的知識青年,記得給他書讀的女人,記得航船上的歌謠,記得虔誠的聖像師傅們。對繼父的怨恨在若干年後的重逢後已經煙消雲散,粗魯的軍官教他們唱的《天佑沙皇》也已經默然無聲,只留下一個又一個覺醒了的人,背著這些回憶,不斷向前。

那是他們命中注定背負的十字架。

那是他們的希望。

P. S. 赤色俄國縱然失敗,也是比之前成功的。如果說赤色俄國的失敗是罪,那罪誠然不在他們的覺醒,而在他們覺醒不夠。


用了10年時間才讀完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剛上初中的時候讀了《童年》,王志斌翻譯的;高中的時候買了六角叢書的《在人間》;最近又斷斷續續讀完了王志棣翻譯的《我的大學》。說起來讀書時的年齡倒是與書中高爾基的年齡吻合了……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描繪了一幅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沙俄社會生活的畫卷。小說中人物眾多、性格鮮明。高爾基著力刻畫了兩種不同人物的之間的矛盾衝突。一種是灰色小市民,高爾基以辛辣的筆鋒展示了他們的庸俗、自私、虛偽、保守、落後、懶惰、處事消極、毫無追求、得過且過。不敢反抗剝削壓迫自己的當權者,只會對強者奴顏婢膝,卻對弱者大加迫害,並以此為樂。與魯迅筆下的「麻木的中國人」頗為神似。因為有太多這種村井市儈的存在,不願隨波逐流、苟且偷安、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們才顯得尤其可貴。他們熱情、慷慨、樂觀、堅強、團結、勤勞,同情弱者、無私奉獻、熱愛正義、嚮往光明,充滿了蓬勃的生機,不滿於現狀,致力於改造社會。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許多人充滿甜蜜的童年回憶、風花雪月的青年生活不同,年輕的高爾基備受生活煎熬,做過各種苦役,受盡屈辱,飽嘗辛酸,體驗了底層社會的艱辛。儘管小說中展現出一個非常壓抑、令人窒息的社會,揭露了沙俄專制制度下的黑暗與醜惡,但整部作品仍無處不在地放射出樂觀主義的光輝。高爾基從未被牲畜般非人的生活所擊倒,他滿懷信心、樂觀向上,不斷探索新生活的道路。只有一次,在外婆和好友雅科夫·沙波什尼科夫相繼去世、戰友古里·普列特尼奧夫被捕的煩悶中,高爾基選擇了自殺。但在革命者羅馬西的指引下,高爾基擺脫了精神危機,再次鬥志昂揚地投入到了新的生活當中。經歷了現實社會的種種罪惡,高爾基最終找到了答案,拋棄了天真幼稚的幻想,走上了反抗和革命的道路。

《我的大學》一書中,高爾基用了最多的筆墨,以濃墨重彩對革命者米哈伊洛·安東諾夫·羅馬西(綽號「霍霍爾」)進行了描寫。他處變不驚,無論是被炸彈襲擊、所有的財產被人縱火付之一炬、還是同伴伊佐特被殺,都泰然自若、從容不迫。他成熟老練,富有真知灼見,對社會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力。受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他只是一個民粹派,卻具有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意識到了做出種種劣跡的農民並非本質上邪惡,只是受客觀條件限制,因無知而愚蠢。他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啟發著年輕的高爾基。可以說他是高爾基真正的「大學」導師。

小說寫到1888年高爾基到達裏海海岸後戛然而止。當然,俄羅斯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也都知道了。


先介紹一下俄羅斯文學歷史。

近代文學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領導人物是普希金。早年創造了大量浪漫主義詩歌,後寫了大量現實主義的小說、戲劇,被稱為俄羅斯現實主義之父。而萊蒙托夫和果戈里早年也是浪漫主義流派,後期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的角度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

隨後別林斯基通過對上述三位作家進行了評論分析,為俄羅斯現實主義打下理論基礎,隨後湧現了大量現實主義小說、戲劇、詩歌巨匠。

伴隨社會主要矛盾從農奴制壓迫變成資本主義變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興起與蘇聯建立,文壇湧現大量流派,其中一個獨特流派就是無產階級文學。

高爾基幼年生活貧困,只讀了三年學,完全自學成才。早期創作富含浪漫主義情懷,表達對革命自由的渴望,也有現實主義作品,對資本主義的控訴,抓取人民的時代特徵。中後期在布爾什維克的影響下成為了社會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更加著力與塑造英雄人物,為無產階級服務,童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的自傳。

童年這本書並不會隨著蘇聯解體而變得沒有意義。這本書深刻描寫底層人民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的苦難生活,描寫了作家從生活底層走向革命道路,勞動者尋找真理、追求光明的歷程。你不了解俄國歷史與文學發展,你也無法完全體會三部曲的意義。這和蘇聯是否解體一點關係都沒有。

更何況拋去這些政治與文學歷史因素,這本書在寫作手法上也寫的非常好。難道現在沒有奴隸制,《湯姆叔叔的小屋》就沒有意義了?難道現在已經沒有貴族,不存在處於貴族時代與工業時代夾縫中的人,《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也沒有意義了?清朝滅亡了,《紅樓夢》就沒有意義了?

對我們而言,《童年》最大的意義就是,這本書就文學層次而言寫的非常好。對不關注文學理論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和《呼嘯山莊》,《米德爾馬契》,《到燈塔去》是一樣的,單論小說本身就寫得好。

業餘非科班文學愛好者,如有不對評論區指出,謝謝。


高爾基的童年其實政治色彩不是那麼重,又不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種政治作品。文學作品的意義其實是因讀者不同而可以隨時改變的,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看得出,題主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我高中時接觸的這本書,八塊錢的標價,打完折五塊多。一看就停不下來,很多時候看得我渾身雞皮疙瘩,為什麼,因為困苦是很能引起共鳴的,雖然我的境況沒阿廖沙那麼艱難,但是他的經歷和遇到的人我都能找到自己身邊的影子。有時候我都錯以為他是在寫我,誇張吧,尤其是寫他的外婆捏住他賣破爛賺的戈比流淚的細節,我腦海里一下就蹦出了我奶奶的樣子,喉嚨就疼得厲害(我很少哭,難受時就喉嚨疼)。

文學作品是時代的註腳,它會記錄下某個時期某些人的生活狀態,與之共鳴需要特殊的個人經歷或者較長時間的閱歷積累。很不幸,我能在年紀不大的情況下走進小說里,而題主是幸運的。


很好的現實主義作品,描述當時俄國底層現狀


不知你有多大,我讀這本書,滿滿的都是正能量。體會到了貧窮帶給生活的窘迫;家庭飛遭橫禍的悲哀;不認真對待家庭的後果。高爾基自傳體的小說,講述了自己悲慘的的童年,可是他卻不曾放棄追求美好,形成一顆堅韌而又挺拔的內心。


我念書的時候讀過,看到的是一個在苦難生活中掙扎的迷茫少年。

裡面各式各樣人物的刻畫各有特點。小市民和貧苦農民是截然不同的。

最近我又拿起來了,看到更多的是人性,以及人的矇昧無知。

生活在光明中的孩子啊,你們真的以為這些東西離你很遠嗎?

只是表現形式不一樣啊,現代教育教會人知識,卻並未教會我們理解自己,那些人性的惡,社會制度的殘酷,都一樣存在著,只是表現形式略有不同。

也許過幾年讀,又是另一番感悟。


初中時讀物。約摸08.09年,上個十年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本來來回回看了五遍以上,無論是怎樣的心情拿起書,放下書之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沒有活在那個時代是我的幸運!!!


最最最看不厭的書

通過小阿廖沙的視角看到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引起我們好奇的人 又消失在我們視野中 永遠不知道他們的後來 知道的留在印象中的永遠是模糊不圓滿的 帶有遺憾的 人生無論如何都帶著一絲淡淡的哀傷 可回不去的童年又是色彩斑斕的不想離開的

可以找到童年那種用語言無法說清的無憂歡樂與忘不了的哀思 同時體驗了一把別人的童年 豐富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經歷

每次讀一遍 仿若再次成為一個為阿廖沙童年所喜所悲的孩子

可以說 透過他早早地看到在這世界的不易 不論是生存還是我們所追尋的內心


春秋的韓被滅了,那孔子是不是也非常失敗?《論語》就是一個失敗時代的作品。


如果按照你的標準你的閱讀區域太狹小了。首先排除1900年以前全世界所有的文學作品。因為都是已經證明失敗的朝代的作品。

其次,現在由於政權的平穩更替,你對成功朝代的定義估計能讀懂不會多餘500本。

最後,你不適合讀書,至少現階段是這樣的。

為什麼知乎不審核一下問題呢?


因為個認為將蘇聯或者說整個社會主義運動輕易定義為「失敗的朝代」是非常狹隘而偏離現實的

同時題主明確表示不準對此重要前提的合理性進行討論

所以我認為此題是超級沒有意義的

並根據知乎相關規定予以舉報

跑題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829561/answer/104808649


被證明失敗的朝代的作品,那麼中國從商到清的所有朝代,難道不都是被證明失敗了的朝代(民國還苟延殘喘著),那麼六朝文章,唐詩宋詞,你又該帶著什麼目的去讀呢?要怎麼給他們找一個意義?


現在回答會不會很晚。。

這本書小學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小孩子不懂什麼時代背景,只當做一本作者寫的自己童年故事來看的。

↓沒加濾鏡,剛剛找來發現都看黃了?!

還記得第一遍看的時候很吃力

光這一頁就翻了無數遍。。沒辦法人名太長,誰知道這麼多名字都是一個人。。。

========== 峰哥餡==================

沒什麼意義,只是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會代入其中。我也有一個說話溫柔慈祥信仰基督教的外婆,一個脾氣暴躁的外公,外公家總是有大大小小的爭吵。不同的是我只有一個混蛋舅舅雖然也曾對外公外婆大打出手,外公也不存在破產問題因為只是普通軸承廠的退休工人,外婆也只是個退休的普通小學老師。

我比小阿列克謝更幸運,父母雙全,每年只用忍受一次外婆家的磨難,也沒有那些個皮肉之苦。

不過它對我來說可以算是啟蒙刊物了,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雖然很幼稚,但那種觸動感現在還記得。(讀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應該是第二次觸動(*°?°))

記得《童年》是小學還是初中生的必讀讀物來著,慶幸的是讀的早,沒有在老師的逼迫下以一種完成作業的形式來讀完,只是一種興趣使然。也沒有寫什麼讀後感,總結作者的中心思想和人物性格什麼的。留下的只是對這部經典的純真感受,也算是我童年一筆小小的財富。

所以,說了那麼多,意義就是中小學生的啟蒙讀物吧(*°?°)=3誰讓人家是必讀篇目呢(??????) ?


裡面有一句:至於天使,只要心地純凈時,天使就會出現。

現在讀的意義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看的時候是被當時的生活震撼,這哪是生活,分明是人間地獄。可是現在呢,就真的生活的足夠好,足夠明白嗎?


推薦閱讀:

低價包郵的書籍盈利點在哪裡?
如何評價張承志《北方的河》?
南懷瑾的哪3本書值得推薦?
一個人正常情況下一生能夠讀多少本書?

TAG:閱讀 | 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