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書怎麼樣?


1、作者是專家,官網做得不錯。Jerusalem The Biography

BBC還拍了紀錄片 BBC Four - Jerusalem: The Making of a Holy City

2、國內版本翻譯罵聲一片,竟然也能獲得第十屆文津圖書獎,可見國內評獎有多不靠譜。

隨便翻翻可以,認真研究就算了吧。

兩位署名的譯者如下,真是侮辱斯文。

張倩紅,鄭州大學副校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兼任河南大學猶太—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等職。主要從事猶太—以色列及中東問題研究,出版《以色列史》《猶太文化》等。

馬丹靜,法學博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現為河南大學猶太—以色列研究中心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猶太—以色列史研究。

補充,國內譯本加印時做了些許修正。如確定買國內譯本,注意買最新版。


無論你是否要去耶路撒冷,我都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耶路撒冷是世界歷史的重疊點,拿住這一點,可以提起人類歷史的這張大網。這本書就是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里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Jerusalem: The Biography,這本書的名字被翻譯得充滿詩意,但是讀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這本600頁大部頭定位很清晰,就是一部「Biography」,一部「耶路撒冷的傳記」。一定不要錯認為《耶路撒冷三千年》會像 《人類簡史》一樣讀起來酣暢淋漓,《耶路撒冷三千年》並不是這樣的書。

本書沒有解釋為何偏偏這裡是三教聖城,沒有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甚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明確的立場,西蒙·蒙蒂菲奧里只是完成了一個歷史學家最基本的任務——用儘可能全面的資料撰寫歷史事件。客觀冷靜的事實,這已經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而且非常有價值。我大概算了一下,作者在最後列出的參考書籍就有700多本。畢竟,這裡是耶路撒冷。

如果你想讀完這本書,那麼拿起來之後就最好別放下,這本書太容易讓人放棄,停下來之後很可能就再也拿不起來了。你不妨把《耶路撒冷三千年》當作一部十小時的電影,嘗試一口氣把它讀完。讀吧,讀完之後,會有時光交錯之感。

版本選擇:個人讀的是簡體中文版,因為是非常快速的閱讀,翻譯的問題也會被沖淡不少,對照的是美國版的英文版。原版的文字洗鍊,可以讀一讀前言和後記。整本讀下來,肯定受不了。。。

附一篇我寫的書評《耶路撒冷三千年》 | 混亂、荒謬,這裡是耶路撒冷

「做一個耶路撒冷人並不容易,在耶路撒冷,痛苦與歡樂並行,偉大的人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裡會顯得渺小。教皇、主教、國王都摘下了他們的王冠。這是王中之王的城市,世俗國王和君主,都不配做她的主人。沒有人真正擁有過耶路撒冷。 」 -- 約翰·提勒

今天Roger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英國歷史學家西蒙·蒙蒂菲奧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無論你是否要去耶路撒冷,我都建議你讀一讀這本書,因為耶路撒冷是世界歷史的重疊點,拿住這一點,可以提起人類歷史的這張大網

我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大部頭,刷新了我對耶路撒冷的觀感——耶路撒冷不再是一個讓人如夢如痴的城市,如果讓我用兩個詞形容它,就是「混亂」「荒謬」

我警告過你,這裡不是天堂

也許我們根本不該去耶路撒冷。現實中的耶路撒冷與幻想中的聖地相距很遠,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因為這種落差而罹患「耶路撒冷綜合症(Jerusalem syndrome)」

偉大的聖殿也許是猶太人的意淫和誇張,蕞爾小國能修建多壯麗的建築呢?聖殿再威嚴,也早在公元70年被提圖斯拆毀;聖墓教堂再重要,也沒法與聖彼得大教堂的宏偉相提並論。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綜合症我還未有機會領教,但是我已經得過另一種「大衛綜合症」。我也許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冬日下午,我來到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大衛就站在走廊的遠端,玻璃穹頂照亮了這座3米多高的雕像,儼然一座人文主義的神龕。他目光冷峻,身材結實。不必爭論,他比任何世界上任何一個真實的男人都要英俊。

16世紀的佛羅倫薩,有多少藝術家來到過耶路撒冷?也許一個都沒有。有多少人見到過大衛王的城堡?它早已是斷壁殘垣。

「但是當《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拉丁文和英文之後,它成了世界上每個人都在閱讀的書籍。每個國王都成了大衛,每個特別的民族,每種高貴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

佛羅倫薩,16世紀的耶路撒冷

以色列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是最早的人文主義,雖然狹隘到容不下別的任何民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歌頌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佛羅倫薩人。那個時候,這個托斯卡納的城邦是世界的一極,掌握著最多的金錢和權力,他們認為自己也是上帝的選民。

橫渡大西洋的數千名新教徒在《聖經》中讀到了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人,便也把自己看作是受到上帝的選民,要在美洲這塊荒原建設一座新錫安。當威廉·布拉德福德走下「五月花號」的時候,他像這樣祈禱:「來吧,讓我們在錫安宣布上帝之道。」

《黑客帝國》中,孟斐斯的戰艦叫做「尼布甲尼撒號」——這個名字也屬於那位摧毀了第一聖殿的新巴比倫國王,在末日中他們守護的人類城市叫做錫安(Zion),基努·里維斯飾演的尼奧(Neo)被認為是「救世主(The One)」,這些也不是巧合。

聖墓教堂的穹頂

《黑客帝國》中的錫安城,酷似聖墓教堂

「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想像之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這座城市的魅力。」

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伺奉

就算是上帝的選民,也必須面對「凡人皆有一死」。三大亞伯拉罕系宗教都相信末世,這絕對不是巧合。

彌賽亞是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解答,就是為了彌賽亞來臨的時候能更早進入天國。數千年來,有很多人來到耶路撒冷,不是來朝聖,也不是來觀光,他們的目的很單純——他們準備死在這裡

這是一座啟示錄的城市,它「被墓地包圍並且就建在墓地上」。用福樓拜的話說,這裡就是一個「停屍房」。「這裡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們只是在那裡等待復活。」

十字軍東征時期,當朝聖者生病時,醫院騎士團的成員會在醫院裡為他們治療,但是在12世紀爆發的瘟疫中,每天都有超過50個朝聖者死去。

電影《天國王朝》對十字軍時期耶路撒冷的想像

如果不理解末日,就無法理解宗教。因為「凡人皆有一死(Valar Morghulis)」,所以「凡人皆需伺奉(Valar Dohaeris)」。

為了讓自己更相信末世的預言,這裡的人們陷入了癲狂——六日戰爭之後,戈倫拉比建議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炸掉聖殿山以加速彌賽亞的到來。

義人西門的時代,「聖殿是猶太人生活的中心......7個銀質號角一天4次吹響,召喚猶太人到聖殿跪拜。每天早晚兩次在聖殿的祭壇上供奉一隻沒有瑕疵的公羊、母牛或鴿子,與此同時,香壇上的香火連綿不斷。」

第二聖殿電腦動畫復原,聖殿中央的至勝之所正在燔祭

動物燔祭時的煙向上飄往上帝,整個城市都能聞到聖殿祭壇散發的味道,難怪人們往身上塗抹大量沒藥、甘松和香油作為遮住臭味的香料。節日的時候,在聖殿北面的羊門,牛羊杯聚集起來一起放牧,為祭祀做準備——逾越節期間要屠殺二十萬隻羊。

公元391至392年間,狄奧多西一世使基督教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這促使朝聖者發瘋般湧向耶路撒冷,這時候真十字架需要被特別看護,因為朝聖者在親吻十字架的時候,會試圖啃下來一塊。

最具傳奇色彩的還不是真十字架,而是一種令人瘋狂的宗教儀式。耶穌受難日之後的神聖星期六,成千上萬名基督徒會聚集在聖墓教堂。

這一夜,聖墓被封起來,油燈統統熄滅,主教在神秘的氛圍中抹黑進入聖墓,在長時間的、扣人心弦的期待之後,火花從天而降,主教手持一盞以神秘方式點亮的油燈出現在眾人面前。接下來聖火將一根根蠟燭點燃,分得聖火的人群尖叫歡呼,舉止近乎癲狂,基督徒將這種宗教儀式視為耶穌復活的神聖證明。

東正教復活節,在聖墓教堂舉行的聖火儀式

1834年的5月3日,默罕默德·阿里的兒子、大敘利亞總督,「紅色」易卜拉欣主持了當年的聖火儀式。當奇蹟般的火焰出現,並傳到了那個「為此番榮耀掏錢最多的」朝聖者手裡的時候,「一場猛烈的戰鬥」因為聖火而爆發,數位朝聖者因狂喜而昏厥倒地,三個朝聖者從高處的走廊掉下來摔死了,刺眼的厭惡充滿了教堂。

點燃朝聖者手中的蠟燭

易卜拉欣試圖離開,但是挪動不了半步,他昏迷了好幾次,直到他的衛兵抽出劍,在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殺死了很多昏迷的無辜者。牆上濺滿了人們的鮮血和腦漿,地上流淌著被人群踩爆的內臟,屍體「堆成了堆,甚至堆到了膏油禮石上」。這一場災難,有四百個朝聖者殞命。

1846年4月10日,這一天是耶穌受難日,而這一年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復活節正好在同一天。兩方的修士們不但準備好了焚香要用的香爐,還準備了手槍和匕首,藏在袍子下面。為了爭奪優先祭祀的權利,雙方發生了口角,互相質問對方有沒有得到蘇丹的准許,直到他們離得太近以至於開始揮舞身邊能夠找到的所有武器,十字架、燭台......直到拿出匕首,槍戰開始。奧斯曼士兵艱難地進入教堂,試圖制止這場戰鬥,結果有四十名士兵當場死亡。

1873年11月21日,美國人安娜·斯帕福德(Anna Spattord)及其四個女兒在乘著「維拉·德·哈瓦里」號輪船橫渡大西洋時,與另一艘船相撞。船沉水之後,她的四個女兒全部溺水而死,只有安娜一個人活了下來。

安娜·斯帕福德相信自己「之所以能夠被寬恕而活下來肯定是有原因的,他和丈夫來到耶路撒冷,成立了自己的救世派別,該派被美國媒體稱為「勝利者」,他們相信在耶路撒冷好好工作、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地並改宗,將會加速即將發生的基督再臨。

美國媒體稱,這些勝利派的僑民每天都在橄欖山上沏茶,為迎接基督再臨作準備。《底特律新聞報》說:「他們時刻保持著牛奶的溫熱,以免上帝突然來到;馬屁股上也時刻裝有馬鞍,以免耶穌突然出現......」

沒人能從我手中奪走耶路撒冷,除非我被殺死

為了擁有離天國最近的城市,人們不惜一切代價。正像本-古里安說的那樣,「巴勒斯坦就像一個沙發,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個民族」

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後,約旦控制著約旦河西岸地區和東以色列,約旦國王阿卜杜拉(Abdullah I bin al-Hussein)發下重誓:「沒人能從我手中奪走耶路撒冷,除非我被殺死」。

1951年,7月20日周五,阿卜杜拉和他的孫子海珊來到阿克薩清真寺,當阿卜杜拉走進門廊時,清真寺的領袖吻了他的手。這時一個年輕人突然從門後出現,舉起手槍,頂著國王的耳朵,開槍殺死了他。子彈從眼睛裡射出,阿卜杜拉倒下了,他的白色頭巾隨之滑落。

海珊失去了理智,猛地沖向刺客。刺客轉向海珊。「我眼睜睜地看著他此刻用槍指向我,然後是一股煙,聽到『嘣』的一聲,接著感到子彈射到我的胸口——這就是死亡的感覺嗎?他的子彈射中了勳章。」多虧行前祖父命令他佩戴上的勳章,海珊挽回了一條命......

刺殺阿卜杜拉的刺客被當場打死,躺在地上

新耶路撒冷,我們的數據錫安

如果說農業革命使得新月沃土上爆發了人類文明,而耶路撒冷正是新月沃土的中樞。它連接著兩河流域和尼羅河三角洲,是8字中間連接上下的關鍵部分。

農業革命導致人口爆發,人類為了大規模協作,發展出了金錢、宗教、帝國,這些虛構的故事和想像的共同體,而耶路撒冷正是這些想像的核心。聖殿山和聖墓教堂是三大宗教的精神支柱。

世界在這裡重疊,英雄在這裡碰撞,也讓這裡充滿了混亂和荒謬。

但是如今,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這個世界,中東早已經不是人類文明的核心,歷史好像已經離耶路撒冷遠去,我們研究耶路撒冷的歷史是否就失去了意義?

互聯網奇蹟般地將所有人前所未有地聯繫在一起,然而同時,人們也被前所未有地孤立——互聯網把世界變成了一座新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阿拉伯正統派、阿拉伯穆斯林、塞法爾迪猶太人、阿什肯納玆猶太人、哈雷迪猶太、世俗猶太人、亞美尼亞東正教徒、喬治亞人、塞爾維亞人、俄國人、科普特人、新教徒、衣索比亞人、拉丁人生活在同一座城裡。

而在現在和不遠的將來,科學主義者、自由主義者、社會人文主義者、進化人文主義者、技術主義者,數據主義者、演算法崇拜者,他們將如何在互聯網連接的世界上彼此相處,他們之間的碰撞又將如何影響人類命運的走向?

舊玩家下場,新玩家上台,權力的鬥爭永遠不會停止。歷史不會告訴我們該如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讓我們想像不同的命運,尋找未來社會的生存之道。

而我預感,未來的世界會與昔日的耶路撒冷一樣,充滿混亂與荒謬。如果彌賽亞真的有一天會降臨,誰才是救世主?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大主教」孟斐斯的聖火儀式

Neo, The One

也許真應該把《黑客帝國》列為去以色列前的必看電影。


看的是簡體版,不知道有沒有刪減。這本書六百多頁,記錄歷史同小學生寫流水賬一樣。針對任意君主,涉及到的內容包括家庭背景,外貌,情史和亂倫史,在任期間的軍事行動和宗教行動。全書看完一大半,腦袋裡除了留下點感性認知外啥都不剩,只記得戰亂頻繁和性關係混亂。

另外翻譯是由河南大學近20人共同完成,有碩士生有博士生。強烈懷疑是不是把這書的翻譯當做課堂作業留下去的,整本書的翻譯水平很堪憂。

不建議買實體版,願意看的買個電子版得了,無收藏價值。


這本書絕對是好書,我對比了繁體版和簡體版,發現簡體中文版翻譯的非常不好,讀起來生澀拗口。但是因為書太厚了,電子版讀起來會方便很多,現在有電子版的只有英文原版和簡體版(亞馬遜有售),所以在將就讀簡體版的。

這本書對於了解三大宗教歷和中東的一些歷史淵源很有幫助~還是值得閱讀的。


我覺得翻譯得還可以,也不難讀。跑知乎一看都說翻譯不好,怪哉。讀這書要些基礎。

現在看了一部分,主要感受2個:一是地理位置不好,耶路撒冷在亞歐非三大洲的地方,大國一崛起,哪怕是征戰路過就會滅耶路撒冷一遭,埃及人、亞述人、希臘人、羅馬人......來來往往,基本每頁都記載戰鬥,殺戮、陰謀、破壞。

第二是宗教產生和衝突,生活在這地方的人太痛苦,環境太不安定了,沒個先知給未來畫個餅,沒個宗教去安慰下活在殺戮陰影下痛苦的心靈,這地方呆著真是煎熬。於是宗教產生後就茁壯生長,祭司階層一般取得領導地位。

而宗教的狂熱性、排他性、凝聚力、組織性、積聚財富方面又挑戰統治秩序,導致騷亂、反叛、起義,戰鬥又開始了……周而復始。


什麼叫渣翻譯?就是簡單的從句都翻譯不好。小學生作文都不會犯的用詞錯誤也能出現。


入手不久,剛開始讀,民主與法制出版社出的,600多頁的書,翻譯渣成這樣,讀起來好辛苦,就目前讀感來說,就是一部耶路撒冷流水賬,但可以了解歷史,翻譯,就姑且略過

————

低調的分割線———

英文太渣了,不然誰願意看這渣翻譯的書啊


我會告訴你600多頁讀了一年才看到39頁是因為翻譯不好?(明明自己懶)

每翻開書籤位置開始讀發現讀不下去

薩爾貢?以賽亞?亞哈斯?——艾瑪,都誰啊……

「希西家蟄伏了二十年以等待反抗亞述的機會:首先……」——這又誰跟誰?為什麼要反抗?

來,隨手拍幾張~

一句話不要同時出現這麼多複雜的名字好嗎?( ?????_????? )我很蠢,會反應不過來誒。亞他利雅就亞他利雅嘛,非要直譯成耶洗別的女兒……思考了3秒啊摔!

各種引用直接穿插確實很省事……

讀起來一點都不會累!

各種陌生人名+引號

(封面很好看不是嗎)

不過話說回來,才讀39頁好意思評價嗎你?這麼神聖的耶路撒冷豈是你隨隨便便就能讀懂!歷史讀物難道不就應該這樣嗎?英語不好就該看譯本啊你!

最後……實在讀不下去……那就去旅遊吧ㄟ(▔ ,▔)ㄏ


我家距離距說中國稀缺的猶太聚集地不遠,那兒有家寺門羊肉湯館是我最愛。寺門是上百年的老店。館裡的老夥計說劉燁的老婆安娜來過,其他國際友人也來過。其實老夥計大多數都不認識,他只告訴我有男有女有老外也有腐儒登徒子。不知道裡面有沒有波特曼、安娜、蒙蒂菲奧里或者希特勒的黨衛軍。

我坐在東大寺門前吃著泡鍋盔,被初晨的陽光耀得眯著眼,分辨不出漢人、回人、猶太人,更看不出誰是混血、誰是聯姻。我不禁想起史派西的k星異客,那些流淌著猶太智慧的族人也許有旁邊大快朵頤的大叔,也許是熱火朝天炸糖糕的藝人。

千年的變遷,是融入還是同化。嘈雜的衚衕,半掩的銅門,慵懶的狗蛋子,線網上還曬著小兩口的衣物。市儈式的閑聊,讓根利群,慢出縷縷煙。那種似有非有的疏離感令人肅然起敬,猶太有一族能夠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安安靜靜生存,可能已經拋離了所謂的猶太性。他們用千年給自己定製規則,用千年適應了新的生存規律。這種寓言和先知同微不足道的人類命運如此相似。

每個人的生活的二維展開,信息會被壓縮,但並不意味丟失。二維的紙張上印著耶路撒冷有三千年,當試著展開一個人,展開一段歷史,我能聽到十字軍的吶喊,文工團的呻吟。恐怕我們需要五千年才「讀」的完。


風聞中文簡體版翻譯渣,所以沒敢一睹芳容(簡體譯本有風險,閱讀需謹慎!)

手裡有一本台版(黃煜文 譯),台幣定價590元,購買渠道是京東,價格¥144.00。

裝幀不錯,有四頁插圖,插圖內容從圓頂清真寺、聖殿山、聖墓教堂、西牆、到東門。

後面結尾有五頁左右的地圖,從大衛王時代到二十世紀耶路撒冷以及整個如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的變遷。

最後有一張DVD,稱為信仰,是當地穆斯林以及猶太教徒的採訪內容。

話說繁體版翻譯名稱習慣也有點不適應,舉幾個栗子:鄂圖曼帝國(猜猜!)、烏瑪雅德王朝(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阿巴斯王朝,這些在中文簡體領域廣為人知的可以迅速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文中一些小人物名稱翻譯與簡體並不相同,考驗使用簡體的讀者的能力時間到了!尤其是一些名詞、動詞的翻譯不一樣的時候。(沒有興趣,怎麼看書!

有知友說:就是一本流水賬!(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無法反駁!)

有人說:世上十分美麗,有九分在耶路撒冷(不知道這人什麼時候瞎的!)。

有人說:這是三個宗教的聖地(這個確實是!)

有人說: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知道世界為何演變成今日模樣(別騙我,我看過好多部冰河世紀!)。

內容從大衛王、所羅門王時代到六日戰爭前後(1967年),時間跨度2967年,所以書名耶路撒冷三千年。

----------------------------------------我是分割線----------------------------------------------------------------

扉頁

目錄

正文

地圖

世界歷史、政治、文化愛好者,此書值得推薦!我是結尾~~~~~~~~~~~~~~~~~~~~~~~~~


差!(簡體版)

買了就後悔。

翻譯掛名鄭州大學副校長。

目測是她的研究生翻譯她掛名拿錢。

看看電子書就行了。忍得了繁體一定要買繁體版。


曾經在豆瓣上有評論說這本書翻譯得很好,於是買了一簡體中文kindle版,翻譯渣得看哭了…怒下英文版……


原著很好。

台版的繁體版也不錯。

然而簡體譯本就是坨屎

上面有答主提到的,文字的流暢度很差啊流水賬啊閱讀體驗很糟糕啊……這些都不說了。最糟糕的是,由於譯者功底極差,很多地方相當不準確。

對於一個偏學術性質的著作譯本來講,這點才是致命的。

關於譯者功底的問題,我就簡單舉一個例子——

「塞繆爾?克萊門斯是一位來自密蘇里州的新聞記者,他的寫作方式像馬克吐溫。」

這個梗,被我和我的同學笑了一整個學期。

就這樣的譯本,據說還拿了國內的什麼翻譯獎……

微笑。微笑。


我買了簡體中文版的,看了第一句話就很不滿意,「猶太歷阿布月8日」,拜託,你不要這麼輕而易舉地甩出個阿布月,就算不翻譯成5月,也要有個注釋啊。這本書從頭到尾沒有幾個注釋,可見是多麼不走心了。前面有個答友說是研究生翻譯掛導師的名字,有這個可能,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張校長出於學者式的傲慢故意不做注釋的。講真,書譯得好不好,不是憑几個人上台評個獎就了事的,不好就會被戳脊梁骨。


耶路撒冷演義……不是耶路撒冷志。

我入手了繁體版和英文版,對於耶路撒冷歷史本來也有一定了解。我認為看該書還是要去掉各類光環的看比較妥,實際上我感覺作者其實原先就是寫各類通俗小說的范兒,遠非真正學術派。

然而必須吐槽的是,為了避免不明就裡的群眾被忽悠,就是這本書不是學術,卻故意在格式上做得特別像學術,不乏諸多註解引用,以及在簡評上拉大小人物來站台;可事實上,文中真的雖然談不上充斥,但也是不乏一些實際上是作者認為和臆想的角度觀點和解釋乃至一定腦補,畢竟歷史記錄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負責的學者會針對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專攻及採用不同的方法及思路來研究歷史,可是該書中很多地方都有註解和出處,唯獨一些關鍵的腦補情節---然而,並沒有。這是我比較不能接受的地方。

最後得提一下,感覺該書有一定傾向性,難以說是中立的,有前面的回答說作者是傾向猶太人,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覺有一些較重要的歷史動因直接略過,作者基本上是繪說了流水賬(非貶義)的歷史事件和軼聞。同時缺乏對關鍵歷史事件,或者說其腦補的歷史事件的推理闡述---如何得出這些腦補和觀點等等。

總結一下,就當小說看還是比較引人入勝,切莫等真歷史。


求推薦一個好的翻譯版本,個人覺得時間簡史的翻譯也很渣


實在看不下去這本中文翻譯,來知乎上一查,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這本書翻譯爛成渣。


只講下大陸版渣翻譯問題。這本書檯面上的譯者是副校長,一般在學校里坐到這個位置的人已經完全不搞學術了,這本書一看就是研究生們做免費苦力(遇到導師大方的可能有分點稿費殘渣),諸無恥導師掛名又拿錢的典型產物,苦逼的研究生們要上課發論文還得設法養活自己,能翻譯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但對於我們讀者來說,如果看不了原版,等有負責任的國內個人或團隊翻譯出新版再看是最優選擇。


讀這個書最好預先看過聖經。

翻譯確實有問題,但是更大的問題不是出在行文生澀,而是很多用詞和句式與和合本太過雷同,讓人感覺譯者不是直譯英文而是在複述甚至抄襲和合本。

和合本中的生澀行文,在國內主流宗教人士看來就是優美典雅,長期奉若圭臬,一點都批評不得。到這本書,沒有了光環加成,這種文體終於得到了相對公正的評價。


英文版絕壁經典...行文流暢,句式優美……就是中文版看了幾頁,覺得大有百度翻譯的味道,趕緊轉英文版了


推薦閱讀:

在耶路撒冷旅行是種什麼體驗?
1099年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主導的,那為什麼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也反對且參與了最後的戰爭?
電影《天國王朝》里,耶路撒冷對薩拉丁意味著什麼?
基督徒在性方面是不是越聖潔、忠貞,將來耶穌再來時得到的新身體就越完美?

TAG:書籍評價 | 耶路撒冷 | 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