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稱霸叢林,趕走其他動物,圈出自己領地的呢?

是會使用工具?貌似這也趕不走獅子、老虎,火的使用?這個就能和狼群、獅群抗衡了?我覺得貌似應該是軍隊的出現,人類大概在軍隊出現後開始稱霸叢林的。大部分動物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團隊,而人類的軍隊卻並不一定都是有血緣關係的,卻能夠成千上萬在一起聽從將領的命令而形成強大的力量!請問這種說法有考古方面或者史料方面的依據么?


這種泛泛的提問很難有具體的答案,因為早期人類並非如現代社會一樣是一個高度密切聯繫的世界性社會,不同人群和文化差異很大,我對其他國家的考古學不了解,只能以中國的考古學材料為基礎來回答。

首先我們選定一個有代表性的個體——北京猿人。北京猿人遺址是一處很大的洞穴,與廣大的自然環境來說算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適合一定規模群居動物聚居,我們挑選這個山洞的演變來詮釋一下提問者問的問題——北京猿人是在什麼時候趕走這一洞穴的原住生物,獲得對這一洞穴的獨佔權呢?

通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把這一洞穴的堆積物劃分為17個層次,編號大的層次位於底部,表示年代越久遠。

第14~17層沒有發現生物活動的痕迹。

第13層堆積了厚厚一層鬣狗糞便,推測當時有成群的鬣狗在這裡面活動。

第12層堆積的小礫石和零星化石帶有流水沖磨的痕迹,沒有文化遺物,估計這一時代洞穴因為種種原因進水,鬣狗群被流水趕走

第11層堆積有鬣狗糞便,也有少量化石,但是1929年出土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就在這一地層,很可能北京猿人和鬣狗為了搶奪該洞穴居住權已經發生了衝突。

第10層堆積有一層灰燼,有少量動物化石、石器和人類化石,不見鬣狗糞,推測人類已經佔據優勢,是否全勝未知。

第8~9層堆積了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物與動物化石,夾雜了數個灰燼層。我覺得這一階段人類已經全勝。

後來考古學家採取了鈾系法對地層進行了測年,第13層約距今70萬年前,第12層約距今50萬年前,第8~9層約距今40萬年前。

以上的材料是否能夠說明,約距今40萬年前,北京猿人在使用火和石器的條件下,趕走了鬣狗,稱霸了洞穴呢?答案依然是有爭議,一些外國考古學家認為洞穴中的灰燼層可能是流水將洞外的野火灰燼帶進洞穴中並平鋪,可能不是北京猿人能夠使用火的證據。

那麼洞穴中的動物遺骨和石器能否說明北京猿人已經是很厲害的獵人了呢?同樣有爭議,很多專家認為北京猿人的食譜中,仍然以其他食肉猛獸吃剩的食物和自然死亡的動物為主,自主狩獵所獲的獵物並不多。換句話說,當年的北京猿人,可能只是從鬣狗手中搶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城堡,還沒有能力戰勝其他的大型食肉動物。考古學家推測,人類成為出色的獵手並爬上食物鏈頂端部分的時間,不會早於中更新世(距今78.1—12.6萬年)。


人類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叢林里的親戚還在樹上爬著呢


我覺得是農業的產生。有了農業,就有了固定活動區域,相當於根據地。有了星星之火,才可能燎原么。

為什麼不是畜牧業呢?因為相比之下農業能解放更多的勞動力的時間,去完成驅趕的工作,農業也更需要把其他動物從人的活動區域趕開。


了解於《人類簡史》——

人類是在認知革命之後,農業革命之前開始稱霸叢林。

在認知革命之前,所有人類都只居住在亞非大路上,認知革命之後,人類開始發展智力,得到新的技術,比如學會了建造能在海上航行的船隻,組織能力也空前強大,然後開始走出亞非大陸。

人類第一個擴展到達的是澳大利亞,在歷史上,首次抵達澳大利亞是一件大事,從剛之後,人類正式成為這片大陸的食物鏈頂端,成為地球史上最致命的生物物種。

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之後不過幾千年,很多巨型動物都遭遇滅絕,澳大利亞生態系統遭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轉型。原因在於:

1,大型動物(澳大利亞物種的主要受害者)繁殖非常緩慢,繁殖速度趕不上人類獵殺的速度;

2,那個時候人類已經掌握了火的運用,燒毀一片叢林非常容易(電影《幽靈公主》中有體現);

3,氣候因素的影響,讓整個生態系統失衡。

而為什麼人類可以站在食物鏈頂端,戰勝幾頓的巨型動物?

1,在人類最初進入澳大利亞叢林時,從大型食肉動物的角度講,沒有鋒利的牙齒,強勁的四肢的人類,對他們是沒有威脅的,所以不會形成警惕;

2,人類智力已經開始發展,相互間信任和陌生人之間的合作也因為語言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所以打獵技術,策略等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付巨型動物輕鬆了很多,甚至可以說勢在必得;

3,智力發展帶來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性,比如抵抗嚴寒。人類那個時候已經學會了用動物皮毛縫製成禦寒的衣物,面對寒冷的澳大利亞也能很好的適應;

3,火的運用;

這些因素促使人類能夠稱霸叢林,殺死其他動植物(注意是殺死,人類每佔領一片領域,該領域的動植物就會遭遇大量滅絕),圈出自己的領域。

繼人類擴張到澳大利亞之後,人類又相繼擴張至美洲,以及逐漸向東,向南,向北席捲,侵入太平洋的心臟地帶,考古發現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地中海的數千座島嶼,無一倖免。


一個有關美洲文明的問題下的答案,我覺得滿切合的

為什麼北美那麼優越的地貌條件卻沒有產生本土的較高級文明?

馬前卒,山楂糕、棗泥餅、酸奶冰棍

上面大多數人都看過《槍炮、病菌與鋼鐵》那本書,幾個認真的答案都至少提到了下面三個原因其中的一個:

1 歐亞大陸是東西軸線,非洲和南北美洲都是南北軸線。原始文明要靠農業起家,農業依賴於氣候,而氣候帶大多是東西向延伸的。

2 美洲缺乏役畜,沒有牛馬來幫助發展農業、建立國家。原因是被原始人吃光了。

3 人類進入美洲較晚,技術積累慢。

但看下來,有幾個細節不太充實,相互之間的關聯說的也不太清楚。我補充一下。

一 大陸交通問題

首先,南北軸線——東西軸線的說法是正確的。另外南北美洲還有個致命的問題——最窄的地方(巴拿馬地峽)正好處於中段,而且是文明社區最難通過的那種超密集雨林。處於採集狀態的小部落可以通過雨林,但雨林外農業文明在發明鐵器之前,絕不會把觸角伸入密集雨林;雨林內部的文明也很難向外拓展。因為如果普通農民沒有金屬工具,砍樹是一件大費周章的事情,清除樹根的難度還要乘以五。青銅時代的金屬太貴,一般用於兵器禮器,日常生產用的還是石器,沒法開墾雨林,更何況是最麻煩的密集雨林。歐亞大陸的人類把恆河雨林砍成連片農業區也是鐵器時代的事情,和石器時代隔了兩個時代。

(墨西哥叢林諸文明喜歡低效率燒荒輪作,但巴拿馬年均降水量3米多,而且燒荒輪作很難支持大型城市,糧食供應也不穩定,瑪雅文明可能就是這麼掛的。事實證明,北美洲的那幾個熱帶文明範圍都很小,沒什麼傳播性,遠不像雨林之外的印加文明那樣縱貫千里。)

??請允許我用簡筆畫來表示世界地圖……畢竟簡筆畫很說明問題

?世界雨林分布圖

?被巴拿馬地峽和雨林分隔的美洲文明分布圖。

對照上圖,可見印加文明從未伸入雨林,北面雨林邊緣的文明從未離開雨林

美麗的誘惑:巴拿馬熱帶雨林的危險毒蛇

巴拿馬熱帶雨林是毒蛇生長繁衍的天堂。在炎熱潮濕的巴拿馬地峽,共生活著約130種蛇,其中21種為毒蛇。這些危險的毒蛇當中,三色矛頭蝮最為兇悍,是當地人遭蛇咬傷致死的元兇。

插一個段子。當年看美國參聯主席鮑威爾回憶錄,他手下最勇猛,最有責任心的士兵,因為怕蛇去參與了拳擊賽。這麼一個勇敢的戰士寧可上拳擊台挨專業選手的揍,也不肯去巴拿馬訓練,就是因為那裡的毒蛇。

「榔頭」漢克做了偵察,發現全坎貝爾堡也找不到一個120—125磅次輕量級的拳擊手。我們只需要選一個人上場就能以輪空贏得師的次輕量級冠軍。這倒是真的,我贊同說。不過,我指出我們也沒有次輕量級的選手啊!「上校,」哈勒姆接著說,「你記得五○六營那個小夥子嗎?為修建聯合大路捐款時他一下子捐了上千美元,他名叫『小不點』什麼來著?」我當然記得他。當時大部分士兵每人只捐了一美元,而這個小夥子捐的數目卻如此之大。我讓哈勒姆叫他到我辦公室來,我要看看他是否精神正常。他的名字叫羅德尼·「小不點」普賴斯頓。原來他是一個靦腆的小個子,浸透了水體重也不過120磅。他解釋說他的樂善好施是因為陸軍已經滿足了他的全部需求,所以他應盡全力幫助別人。

「我們就讓『小不點』參加次輕量級比賽。」哈勒姆說。

「他練過拳擊嗎?」我問。

「這又有什麼關係,」哈勒姆回答說,「他用不著打,只要等輪空就行了。」

哈勒姆設法說服「小不點」參加了拳擊隊。他最有說服力的一招是說明這樣他就不必隨隊參加在巴拿馬進行的熱帶叢林訓練演習,因為他最害怕蛇。即使「小不點」不必真地打,「榔頭」漢克還是講道德的正派教練,他要求「小不點」 必須像其他選手一樣參加訓練。

拳擊循環賽開始了。我們的戰略很靈驗。每一輪比賽「小不點」都輪空,直到他要參加師的次輕量級冠軍爭奪賽之前,他沒挨過一拳。在冠軍爭奪賽中,我們旅的選手遇上了保障司令部的選手。保障司令部的司令官聽到了關於我們的小計謀的風聲,便在他的下屬單位找到一個次輕量級選手。這樣,當那天晚上「小不點」登上拳擊台時,只見一個酷似微型羅伯特·杜蘭的巴拿馬小夥子從斜對角爬上賽台。這個小夥子四處蹦跳,發出公牛般的聲音,像發動機活塞一樣做著熱身出拳動作。與此同時,「小不點」站在自己的一角,看上去像屠宰場里的羔羊。我和哈勒姆坐在第一排觀看,我轉身對他說,「放棄這場比賽,我不想當謀殺同謀犯。」我又走到「小不點」的台角,告訴他可以棄權,並非一定要打這場比賽。

「不行,長官,」他說:「我非打不可。我們五○六營的人全在這兒。」

的確如此,「小不點」所在營的全營官兵身著作訓服都在現場觀看,因為他們看完這場比賽就要直接出發去巴拿馬參加演習,「小不點」是練拳擊才逃避了演習的。我真不知道他們看這場比賽會是哭還是笑。

第一輪開始的鈴聲響了。巴拿馬小夥子跳到台中央便揮起拳頭進攻不止。「小不點」簡直就像個挨打的吊袋。我的心都揪起來了。「小不點」按著「榔頭」漢克教給他的樣子去做,雙臂收到身體兩側,用手套保護著臉部。他不停地向左兜圈子,承受著來自對方的攻擊,直至鈴響第一輪結束,「小不點」雖一拳沒打但還站立著並且沒有受傷。我們一側的觀眾發出了低調的歡呼聲。「小不點,加油!堅持住!」

第二輪和第一輪一模一樣。巴拿馬小夥子向「小不點」發起攻擊。「小不點」防守好自己,兜圈子但不出拳。不過我已注意到他的對手在第二輪臨近結束時動作較前遲緩了,似乎攻擊「小不點」花費的力氣使他感到疲憊了。第二輪也結束了。此時,為「小不點」加油的呼喊聲變得熱烈而高昂。我們看到對方角落裡的對手搖搖頭像是在對他的教練抱怨著什麼。與此同時,「榔頭」漢克卻在一遍又一遍用乞求的語氣對「小不點」說:「出拳打他,就打他一拳,怎麼打都行!」

第三輪,即最後一輪開始了。兩位拳擊手從各自的一角走出來,巴拿馬小夥子動作遲緩。很顯然,他拳擊技術不錯,但體力消耗很大。突然間,「小不點」一個右勾拳擊中對方腮部。巴拿馬小伙當即雙臂一垂倒下了。全場觀眾像發了瘋似的,全旅人員都在喊著「小不點!小不點!」裁判宣布擊倒獲勝。「小不點」名副其實地成為一○一空降師的次輕量級拳擊冠軍。他們營的戰友都撲向他,擁抱他,親吻他,把他抬在肩頭。

言歸正傳,因為巴拿馬的雨林和蛇,南北美洲中段存在一片對農業文明缺乏誘惑力的「低價值」土地。南北美文明因此卡在了一個死結上:

沒有煉鐵技術——沒法開墾雨林——文明之間無法溝通——包括冶金術的技術發展緩慢。必須等待某個文明獨創出冶金術的全部前奏技術,再自己開發出鐵器才能打通雨林。而冶金術恰恰是一個需要很多前奏技術的科技,比如高溫火爐、採礦和燒木炭。鐵器更是需要青銅技術作為前導。

?——《資本的年代》

歐亞大陸的中部並沒有蜂腰,而且雨林只存在於南部邊緣,所以部落之間的溝通要容易的多,這對冶金術的出現非常有利。A氏族發明了高溫燒陶,B氏族發展了採礦,交匯到一起就可能出現冶金術——而且出現冶金術的地點完全可能在AB氏族之外。真實歷史中,最先出現文明和冶金術的地區是歐亞大陸中部的兩河流域,證明了史前時代文明進步與地理條件相關,交流越方便的地區進步越快。中國文明的青銅、煉鐵技術都來自5000公里外的西亞,也是一個不錯的佐證。

二 役畜馴化和輪子問題

馬並不是發展到文明社會的必需品。實際上,人類馴化馬很晚,游牧文明的出現比農業文明還晚。馬牛羊當代種群的馴化歷史都在一萬年內,比最早的城市晚的多。

1.1萬年前的耶利哥城

?(請忽視上面網址中的神棍言論)

牛馬的確對農業文明有很大促進作用。因為奴隸吃糧食,牛馬只需要吃草就能工作。最早的馬是野驢一類的東西,沒法負擔人,但是三四匹馬湊在一起可以拉車。從這一點來說,美洲的羊駝雖然弱了一些,但也不是不可以用來拉車,為什麼他們不搞羊駝車呢?北美還有大批的野牛從未滅絕(最後是被歐洲人的火槍殺光的),為啥不搞牛車呢?

因為輪子不是你懂幾何就能用,甚至有了陶器(陶輪 陶鈞)也不等於你有馬車。輪子一方面有幾何要求,必須圓;另一方面有硬度要求,必須耐磨;最後還有密度要求,密度太大意味著啟動剎車會浪費太多能量,所以輪子不能是一塊圓木板,必須是空心的圓環加上輻條。

?

綜合下來,輪子必須用硬木製作,還有精巧的內部結構。但硬木很難加工,如果沒有金屬工具,製作一個輪子的成本高的可怕。用石器加工的話,磨損的石器也需要大量人工來替換,得不償失。舊大陸的青銅文明雖然金屬太昂貴不能普遍做農具,但貴族作坊用來切削馬車配件還是可以的。所以青銅時代的軍隊都是馬車交戰。(此時的馬不能負擔騎兵,後面會提到)美洲人如果手工一點點磨硬木輪子,用輪子省下的人工還不如製作輪子浪費的人工。所以美洲即便有勉強能用的役畜,還有許多用來殺的奴隸,但就是沒有車輛。原因就在於上一條原因——沒有交流出冶金術。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美洲為何沒有馬呢?上面有的同學沒提這個問題,有的說的不夠準確。準確的說法是,人類來到美洲太晚了,是帶著全套狩獵技術進入的。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不適應人類這種中型哺乳動物的捕獵能力,在基因中沒有留下逃避人類的本能,所以在低人口密度下,依然滅絕的很快。等到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美洲人發現已經沒有多少可馴化的動物了。

我們看這兩張圖

假如沒有人類,大型哺乳動物將統治全球

?

?上面那張圖是人類全球擴張之前的大型哺乳動物密度圖,下面是人類擴張之後的密度圖。在非洲這個人類和智人最古老的故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存了幾百萬年,經歷了人類的捕獵能力逐漸上漲的過程,最適應人類這種「危險品」的存在。早在人類還沒有能力吃光某個物種的時候,這些哺乳動物就進化出了逃避人類的本能(不擔心人類接近的生物,基因優先淘汰),所以在人類擴張後,非洲哺乳動物反而留存最多。人類在一兩萬年之前才到美洲,已經擁有木矛、弓箭、陷阱和網,還能鑽木取火,這時候對大型哺乳動物就是秒殺了,所以把北美洲接近吃成藍色。

? 非洲人從獅子嘴裡搶食 簡直是霸氣外露有木有—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wMDM1OTMy.html 獅群已經形成了懼怕人類的本能,所以三個長矛手能嚇走一群飢餓的獅子。

(非熟練獵手勿試)

但無論如何,歐洲人到來之前,北美洲還是有野牛和羊駝這種潛在的馴化役畜,所以我認為這是個相對次要因素。關鍵因素還是交通不便,導致美洲沒有及早發展冶金術,而沒有青銅器就沒有實用的輪子。沒有輪子,早期役畜就無法用於交通——最早的馬也是多匹一起拉車,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足夠強壯,能負擔一個人騎在上面。美洲文明沒有輪子去開啟這個緩慢發展過程,就用不上交通役畜。

三 技術積累問題

上面 @彭海星同學提供了一張不錯的圖:

?

但 @彭海星 同學想藉此說明人類到達美洲晚是技術積累不足的原因,這一點我覺得要商榷。因為美洲人在公元前15000年才進入美洲,恰恰說明他們帶著全套史前時代的石器技術過去了。(公元前1.1萬年出現最早的農業文明社區)。而且農業文明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此前積累不足以說明問題,否則的話,非洲人類已經積累了幾十萬年,智人也積累了十幾萬年,為啥沒最先發展出農業文明呢?

前農業時代,技術交流慢,但偶然出現的技術突破更慢,每個文明的技術水平不是取決於自己的研發或者積累,而是取決於你是否能和大範圍的其他部落進行間接接觸,這也是一種緩慢的全球化。在這個時代,全球的技術水平可以說是「均勻」的,很難說哪裡的石器部落更發達或者更落後多少。但一旦你離開了全球最大的一片石器部落群體,具體來說就是歐亞非大陸,那就會出現相對的落後狀態。比如說馬達加斯加和復活節島的居民。

東北亞部落遷徙到美洲之後,白令海峽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美洲人等於被隔絕在歐亞非大陸之外,同時內部交通不便,交流困難(參照第一條),所以技術發展慢於歐亞大陸,是進入農業時代晚了那麼幾千年的原因之一。

其實,仔細想想,值得驚訝的不是美洲農業文明比歐亞大陸落後了大概4000-5000年,而是他們居然只落後了四千多年! 人類進入美洲之前,已經在石器時代以採集方式生活了幾百萬年,1萬五千年前分化成舊大陸和新大陸兩個石器時代種群,都是依賴於採集和狩獵的原始部落,完全看不出文明的跡象。按照一般的看法,其中一個種群打破過去幾百萬年的採集狀態已經是小概率事件,兩個都突破了文明社會這道坎,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然而,這個雙重小概率事件真的就發生了。在一萬年內,兩個互相沒有任何溝通的種群居然都拋棄了過去幾百萬年的蠻荒狀態,獨立地發展了農業,並在農業基礎上創建了文明社會,建造了城市、階級、宗教和軍隊。

讀到美洲征服史,了解哥倫布和皮薩羅等人來到美洲的過程的時候,一般讀者會為他們所向披靡而驚嘆,一百多火槍兵在少量騎兵的配合下就能攻陷帝國首都,幾千軍隊就能打平半個大洲。而我驚嘆的是——美洲居然有一種哺乳動物的群落需要幾千帶著火炮的軍隊去攻打,即便有神話帶來的戰鬥力光環,也一度打的旗鼓相當。這絕不能看成先進人類對原始人的圍獵(對付什麼樣的獵物需要火炮和方陣呢?),而是兩個文明之間的正式戰爭。不派出真正的軍隊,舊大陸文明是無法征服新大陸文明的。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摘錄

p6

他們打得很英勇,而且他們身強體壯,又人多勢眾,隊伍不時換班,即使有一萬名特洛亞的赫克托耳,再加上同樣人數的羅蘭,也抵擋不住他們的進攻,因為大炮、火槍、弩弓都制伏不了他們,雖然我們每次攻擊都要殺死他們三四十人,他們卻比開始時更加頑強,更加鬥志昂揚。

P9

我曾在墨西哥人和特拉斯卡拉人中,多次見過他們繪製的有關這場戰鬥及我們攻上大神廟的畫,他們把這一事件當作了不起的英雄事迹;儘管在他們繪製的畫面上我們個個身負重傷,血流如注,並有許多人戰死,可我們還是火燒了神廟;此事令他們頗為佩服,因神廟上有無數武士守衛,在牆垛和凹面上、在神廟下邊的地面上都有許多印第安人,院子內也滿是人,邊上還有許多人,我們的塔形戰車又被打壞,可我們還是登上了神廟。

P10

蒙特蘇馬同許多看守他的兵士一起上屋頂,站在工事後邊,開始十分親切地對印第安人說話,勸他們停戰,說我們將離開墨西哥城。許多墨西哥首領和統領看清是他,立刻命令部眾安靜,不要投射投槍和石彈,也不要放箭。他們中的四個人來到蒙特蘇馬能與之交談的地方,哭泣著對他說道;「啊,君王,我們偉大的君王,您和您的兒女、親戚所遭受的一切不幸,真叫我們難過!我們現在通知您,我們已經把您的以為親戚立為君王。」他們告訴蒙特

p11

蘇馬,這個人名叫奎特拉瓦克,是伊斯塔帕拉帕的酋長。他們還說,這場戰鬥一定要進行到底,他們已向他們的神明許願,不把我們統統打死決不停戰;還說,他們天天祈求維奇洛沃斯神和特斯卡特普卡神,保佑他健康並從我們的手心裡獲得自由。

P13

眼看我們的兵力日漸削弱,墨西哥人的兵力有增無減,我們有許多人陣亡,餘下的人也都個個負傷;儘管我們英勇戰鬥,卻無法打退他們,也不能擺脫夜以繼日向我們進攻的成群結隊的武士;我們的火藥日漸短缺,糧食與水也是如此,而蒙特蘇馬已經去世,我們派人向他們要求議和與停戰,他們概不接受;總之,眼看死亡近在面前,橋樑也已被他們吊起,科爾特斯和我們全體官兵決定在夜間趁武士隊伍最為鬆懈大意之時逃走。

P18

我們當時個個負傷,逃出的僅二十三匹馬。大炮、小炮和火藥,我們一樣也未能救出來;弩弓所剩不多,我們很快修好弓弦,還造了箭。

P21

這場著名激戰發生的地點附近有個村落,叫奧通巴;這場戰鬥以及我們佔領墨西哥城之前的許多戰役,都被墨西哥人及特拉斯卡拉詳詳細細畫下來或雕成像。此次著名的奧通巴戰役發生於1520年7月14日。

我要說大約五天內被殺害和被捉去祭神的兵士,當在八百六十人左右,包括在圖斯特佩克村被殺害的七十二人,還有五個西班牙婦女;那些被殺害於圖斯特佩克村的都是納瓦埃斯的人;被殺害的特拉斯卡拉人約一千二百人。死傷如此慘重,所以分給我們的那份黃金大家都無法受用;在橋上,納瓦埃斯的人所以比科爾特斯的人死得多,就是因為他們動身時身上塞滿黃金,金子的重量使他們跑不動也游不動。

P28

當時墨西哥城推選出另一位君王,因為將我們趕出該城的那位君王因患天花亡故。他們推選為君王的是蒙特蘇馬的侄子或近親,名叫瓜特穆斯,是個年約二十五歲的青年,在印第安人中算是十分英俊的了,而且勇敢無比,使人害怕得不得了,他的百姓在他面前全怕得發抖。

P73

1521年降靈節後的次日在特斯庫科城內最大的空場上清點兵員。清點結果共有八十四名騎兵、六百五十名執劍持盾的兵士、一百九十四名弩弓手和火槍手,將從這些人中選派一部分到十三條雙桅帆船上去。

P95

我們正在撤退時,聽見從高聳於雄偉城池之上的那座神廟傳來一陣鼓聲,有如魔鬼的樂器所發出的極其悲涼的聲音,悠悠回蕩,二西班牙里以外都可聽見,伴隨這鼓聲的還有無數銅鼓聲,螺號聲、喇叭聲和唿哨聲。據我們後來所知,當時他們正那我們夥伴的十顆心和大量鮮血祭神。

?

?美洲文明城市

為何我對這個差距感到驚詫?因為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指數加速過程。在文明社會之前,人類各個技術之間是相互孤立的,一個技術的出現很難帶動另一個技術的出現,技術發展是線性增長。但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技術進步開始聯動,前面談到的金屬工具帶動了車輪的出現就是一個例子。這意味著文明社會的發展開始進入指數階段,前面發展的科技越多,你獲取新科技的速度就越快。指數增長中的壓倒性優勢,實際可能只意味著很短的時間差距。

指數發展速度下,衡量文明社會發展水平應該用對數坐標,而不是一般的線性坐標系。即1和10的差距,10和100之間的差距是一樣的。粗略估算一下,分道揚鑣1.5萬年,舊大陸比新大陸領先了5000年的文明史,相差1/3,這聽起來差距很大;但在對數坐標系下,ln15000=9.6 ln10000=9.2 差距只有0.4/9.6=1/24,是不是就沒那麼驚人了?。舊大陸的人架起火炮,披上鐵甲,打敗比自己落後四五千年的對手很爽,但如果人類不滅亡,我們面對4000年後的人類軍隊,幾乎肯定打不出阿茲特克或者印加文明那種戰術勝利。想到這一點,就能理解哥倫布時代的新舊大陸文明發展水平實際上差距不大的事實了。

人類在石器時代停留了幾百萬年,在1萬多年前,新大陸和舊大陸人類在白令海峽分道揚鑣,隨後各自迅速發展了農業文明。人類進入新大陸和發展農業文明兩者之間的時間如此接近,在幾百萬年史前史中很難用巧合來解釋。有極大的可能性是一兩萬年前的同一件事情促成了人類進入美洲和農業文明的出現。這樣雙重小概率事件就成了一個符合邏輯發展的正常事件。

我個人理解,這個起因就是人口壓力。人類在石器時代緩慢的發展,技術進步速度是絕對趕不上人口增長的,所以人口繁衍只能靠多佔地盤。而採集-狩獵需要很大面積才能養活人口,往往幾個平方公里的肥沃草原都沒法養活一個獵手,寒冷地帶可能要上百平方公里養一個人。歐亞非大陸8000萬平方公里,當人口從幾十萬繁衍到幾百萬的時候,看似人類還很稀疏,但按照採集-狩獵經濟的水平,舊大陸已經很「擁擠」了,再繁衍人口,再想吃飽,還不願遷徙的話就必須和其他部落決一死戰。所以人類必須前進到此前不願去的地方,比如貧瘠的海島和冰原。歐亞大陸的東北角雖然寒冷,雖然可捕獵的動物很少,但對於會用皮毛禦寒,會生火的人類來說,這時也算個去處。所以人類走進了冰原的最深處,和東北虎北極熊為伍,一直走到白令海峽的冰蓋上,步行或者用獨木舟進入新大陸。

通過這個冰蓋進入新大陸的人很少,而且白令海峽很快就重新融化了,所以這條通道並沒有釋放太多的人口,舊大陸的人類還是面臨強大的人口壓力,必須用更少的土地生產更多的食物。而人口密度增加,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相對的定居狀態,各個部落的採集地開始有了明確邊界,越界就要發生戰爭。

這產生了兩個效果,一是人類反覆在同一塊土地上採集,注意到此前不小心丟下的種子能否發芽長大,從而有了「種東西」的想法;二是率先發展出新的食物生產方式的部落會取得極大的競爭優勢,一方面養活更多的人口去擴張,另一方面可以養活專職人員比如士兵和牧師,打敗那些沒有分工的原始部落,文明由此產生。這也符合一般歷史學研究者對農業起源的認識。比如那本已經普及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版《全球通史》

第二章 人類――食物採集者

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產者

據估計,舊石器時代初期,原人的人口數為125000人,而到了距今1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即農業革命前夕,人類的人口增為532萬人。人口增長42倍以上,可見比得上後來隨歷次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人口爆炸。

…………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並不是受飢挨餓的生活。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相反,倒是採取墮胎、停止哺乳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態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只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採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丕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狩獵、採集者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享有大量的空閑時間,而且事實上,比現代產業工人、農業工人、甚至考古學教授所享有的還要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問題自然不再是人類為什麼要長期地過漁獵、採集生活,而是為什麼不再過這種生活。

…………

一夥又一次的遷移使農業傳播到全球各地。遷移的最後結果是,1O000年以前組成全體人類的狩獵者,到公元1000年時,減少到僅占人口的1%。職業的轉變轉而又導致種族的變動。全球種族分布圖表明,10000年以前,高加索種人、蒙古種人、黑人、布希曼人、俾格米人和澳大利亞種人這六個種族之間大致是平衡的。(見圖3「全球種族分布。』)但到公元1O00年時,這一平衡遭到了劇烈的變動,此變動有利於從事農業的蒙古種人、高加索種人和黑人,而不利於仍過漁獵採集生活的布希曼人和俾格米人。澳大利亞種人之所以能維持原狀,只是由於他們居住在與世隔絕的島嶼上,還沒有被任何從事農業的人發現。這些島嶼直到18世紀時才被歐洲的探險者發現。當這一發現遲遲地但終於來臨時,島嶼上不幸的土著居民遭到了更加悲慘的結局。

另一方面說,擴散到美洲的原始人數量雖然很少,但正如前面分析的。新大陸的野獸太「傻」了,根本不怕人,所以原始人一旦越過冰原來到北美溫暖地帶,就迅速擴張到整個大陸,吃光了大多數哺乳動物。在近乎無窮無盡的廉價肉食供應下,一小群人用了幾千年就用指數方式繁衍出了數千萬後代,人口增長率比舊大陸大得多。結果,不到一萬年,在食物緊缺和哺乳動物大批滅絕的情況下,吃肉吃嗨了的美洲人也迅速遇到了人口爆炸、土地不夠的問題,僅僅比他們的舊大陸親戚晚了幾千年。

?

(美洲本土人口幾乎全都是o型血,這說明越過白令海峽的祖先群體一定非常小,基因非常單調。指數增長好厲害啊)

在這個壓力下,美洲人類也不得不選擇辛苦的農業,或者說,率先開始種東西的部族能搶佔其他部族的發展空間。所以,美洲人類也緊跟著舊大陸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並在舊大陸造船過來的時候,擺開一支職業軍隊迎戰,還能派外交官和僧侶上去說教。這和最兇悍、最聰明的野獸相比也有本質的不同。打個比方,巴西足球隊登陸中國,上來迎接的雖然是一支弱隊,但也實實在在是職業球員,絕不是可以灌個幾十比零的外行。這時我們就可以判斷,巴西的足球運動很可能與中國足球運動同源,因為兩者的分化程度不大,水平還屬於同一個物種。

總結一下,我對問題本身的回答就是:美洲文明並不「低級」,和新大陸的差距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大。如果沒有巴拿馬雨林地峽限制,他們完全可能和西班牙人打一場火槍大戰,或是至少派出幾萬牛騎兵壓倒登陸的少量部隊。(當然還是對抗不了更稠密的人口用幾千年瘟疫積攢的病菌)此前我曾經寫過一個半途而廢的坑:《美洲來的皮薩羅》探討過美洲文明反過來「發現」歐亞大陸的另一種歷史。

?

最後,雖然不贊同「奴隸制」社會的提法,但你絕不能說阿茲特克人或印加帝國沒有奴隸制。實際上,他們最喜歡抓奴隸,最喜歡用貴族——屬民制去組織政權了。

相關回答:

為什麼高級智慧生物產生在陸地而非海洋? - 馬前卒的回答

外星人造訪地球,你會送他什麼禮物以展示地球人的工業制科技水平? - 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相互隔離的不同文明各自獨立發明出的完全一樣的東西? - 馬前卒的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41197/answer/61696615?utm_source=com.google.android.apps.docsutm_medium=social


火的使用。

遠程石頭或者矛的使用。

以及集體作戰。


使用火


人類從來就沒有稱霸叢林,這種兩足行走的動物怎麼可能比猴子猩猩更適合叢林?


人類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經是地球霸主,無數大型動物在人類的石斧下滅亡,美洲那麼多大型動物,人類到了之後,十不存一


從石器和長矛開始,群居人類已經開始捕食劍齒虎和猛獁象了。石器是把大石頭雜碎得到的尖銳石塊;長矛是取直的長樹枝,一端磨尖或者安裝石頭矛尖。


應當是從人類被迫下地生活開始,那個時候他們需要地面上的安全感,來繁衍生息。

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許持續良久,也許許多族群失敗了。


人類是被趕出叢林的吧。 否則路徑依賴在樹林里,也失去了進化的動力。


因為從中國一些古代神話中,確實有遠古祖先敲鼓、打啰等帶領軍隊與象群等進行鬥爭的傳說,所以我覺得軍隊在人類稱霸自然界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補充,先前的問題確實欠考慮。人類早期的組織還是部落,部落也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在人類之前很多動物就懂得協同作戰,但並未有軍隊的形成。人類主要還是依靠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增多與軍隊的形成,所以在這之前我覺得還是因為工具的發展導致的生產力的進步。歷史課本上的說法還是對的,確實是火的使用與工具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稱霸世界的步伐。


推薦閱讀:

中國的跪禮蒙元以前是沒有的嗎?
為什麼馮道的歷史評價會如此?
如果可以穿越到過去,你希望搞清楚哪些歷史迷霧?
中國古地名都是怎麼來的?(如趙城、姜水、姚虛、姬水、漢水、冀州、兗州等)
如何提高歷史文化素養?

TAG:歷史 | 生物進化 | 考古 | 人類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