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掉「自我感」或使之變淡?

「自我感」的存在影響我對世界的認識。當改變自我習慣觀念之後的新我算不算另一種死亡。


謝邀。

佛教裡的「我」和「我的世界」

從佛教的角度,自我感的形成,有「我」及「我所」。

佛教裡面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無常」,就是說沒有恆常不變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這個「我」也是一樣,這個「我」的概念是通過外面的境,自身的根,以及內在的識所產生的。這個「根」,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這個六根對六塵(所謂「境塵」)的「色、聲、香、味、觸、法」,再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而得到一定的認知。尤其是第六「意識」,在為前五識貼標籤,作出認知。而佛教裡面認為還有第七「末那識」,作用是認定第八「阿賴耶識」為我,而對前六識取捨,揀擇分別。因為認為第八意識為「我」,而第八意識是儲存了我們現在過去一切所做所為的種子,也是我們習氣的儲存地,所以很多人會對某些東西喜好,某些東西厭惡。這個「我」的成立,也就使到我們有取捨分別,也因此有痛苦快樂。但是這些快樂或者痛苦不是永恆不變的,也是瞬間即逝,因為這些感覺都是「因緣所生」。

有了「我」的概念存在,也會有「我所」的出現,因為我們慣性地喜歡把自己所能涉及到或者擁有的包攬,「我的財產」,「我的老婆老公」,「我的兒子女兒」,「我的名譽」,「我的名字」,「我的事業」,「我的前途」等等。。。這個世界就因此圍繞著我們「自我」的觀點而出現在腦海裡。

「自我感」影響我們認識世界嗎?

所以,題主問「自我感」的存在是否影響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答案是「是」。以上的就是一層又一層的有色玻璃隔開了我們和「實相」,也是環環相扣的相互影響扭曲。有「我」就有「我所」,有「你」,「他」,「祂」,「它」,「牠」,「Ta」。我們也因為把這個「我」當作永恆存在,一切作為都為了滿足討好這個其實「無常」的我。當達不到預期的目的,自己不開心了,忘了這個「我」也是「無常」的。為了名譽,為了宗教,為了財富與人結怨,甚至打架打仗,敵對者友好者分別對待。其實,這些不過是在滿足「我」的偏好揀擇而已。

去除「自我」感的方式

既然題主問到的是怎麼除掉「自我感」,那麼讓末學簡單的從佛教修行方式上去介紹一些入門方式,可以從(1)思維,和(2)行為上面入手:

(1)思維上的方式

  • 自我尋思那個是我?「我是誰」?通過自我審視剖析的方式,層層遞進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是「誰」?你會發現很難找到這個我們以為一直不變的我。如:
    • 這個肉身是我嗎?那麼肉身死後腐爛了,我是誰?
    • 現在思考問題的是我嗎?那麼睡著了或者昏迷了的時候,我在那裡?
    • 三歲的時候那個是我嗎?還是現在那個才是我?我的身體怎麼不一樣了,以後老了的時候那個還是現在的我嗎?
    • 禪宗參話頭最常用的一些,如:念佛是誰?未生我前我是誰?拖死屍者是誰?等等
  • 觀想方式,在藏傳和南傳禪修裡面經常通過觀想來打破自我的」相「
    • 白骨觀,觀想自身慢慢腐爛,膿水流出,蛀蟲侵蝕這幅軀體,變成白骨等等以便正視這個身體的無常,不要覺得這個」我的身體「是多麼珍貴永恆,將精力都花在打扮修飾,一不漂亮就痛苦難耐。
    • 自他交換,將自己的最好的福德功德快樂都給他人,把對方的痛苦都交給自己,從自己最親最關心的人開始,到一般的朋友,到陌生人,到敵人仇人。把這個因為」偏愛「和」揀擇「分別出來的膈膜給打破,也從心裡把這個對於」自我「的執著給捨去。
  • 隨喜他人
    • 他人的成就和快樂,也是我們的成就和快樂。讚歎他人的善,讓自己感受到其實大家本同根(過去無數世的輪迴中大家都可能是自己過往的兄弟姐妹、好友親朋),這一世相互不認識,其實也是一樣的有很深因緣。

(2)行為上的方式

  • 最直接的就是」捨「,通過」佈施「而樂善好施,目的除了打破自我和他人的自私分別外,更是」捨「掉我們本身認為是對自己重要的,不可割開的。佈施有分:」財佈施「是將自己擁有的財物佈施給有需要的人,」法佈施「是將自己認識的佛法分享令他人有緣從佛法中得益,」無畏佈施「這個很簡單,令人不再懼怕。佈施也從「有相佈施」(即覺得自己有佈施,也有被佈施的財物/法/善言等等)進一步到「無相佈施」(無施者,無受者,無所施)。
  • 懺悔,也是勇敢面對自己所作,跳出為自己辯護,從所作善惡上認識這個「自我」目前的處境是往昔所作諸惡業的結果,發願不再重轁覆轍,令自己輪迴娑婆無有出期。
  • 禮佛,頂禮。通過五體投地(藏傳的大禮拜也是)將這個自以為不可一世的軀體放下,對著佛菩薩像,這個看上去只是雕刻(甚至印刷)出來的形象雙手雙足頭頂都貼地參拜。放下自身,在眾目睽睽下或者自己家裡,一個堂堂男子或者優雅女子下跪禮拜。

這些都是比較基本的方式可以幫助去除「自我感」的。

當然,大家經常聽到的大徹大悟的那些禪師或者成就者,他們所體悟的,包括是「人無我」和「法無我」,因為離開了這個「我執」和「法執」,我們才能真正看到萬物萬法的「實相」。而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就要好好的修行,將這個執著這個「自我感」清除。

在最前面我也簡單說到我們的第七識「末那識」在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自我,所以我們會接觸到一些禪宗修行方式叫做「打七」,或者「打禪七」。其意思是將第七識打掉,不再執取那個「自我」。

希望這些解說能幫助題主了解佛教對於「自我」的基本看法,和一些佛教的除「自我」的方式。


不過颳風下雨日晒寒夜,都希望出去走一走


理性解析感性 理解「感性」的無意義 身體力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越擅長做一件事情反而越害怕去做?
知乎用戶 sense 建的修道群討論了哪些乾貨?
道教仙人都是怎麼成仙?有什麼方法?
練氣練出內丹是什麼體驗?
佛教徒可以修鍊道家的內丹術嗎?

TAG:心理學 | 哲學 | 佛教 | 修鍊 | 認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