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

宋代經濟文化都很不錯,但是軍事外交比較可悲。

除了開國兩個皇帝尚可和遼分庭抗禮以外,其他的時候都是靠割地賠款,來保證暫時的和平。

說到宋的軍事和外交,不得不提其遠交近攻的策略問題。先是聯合金國滅了遼,結果很快被金滅北宋。然後聯合蒙古滅了金,結過很快被元滅南宋。

問題來了。其實宋有相當長的時間可以備戰反擊(北宋和遼有百年未戰,南宋和金也有百年的對峙時間),而且宋的人口和經濟優勢巨大,為何始終出不了一個能夠勵精圖治的皇帝,能夠北上收復燕雲(當然,宋金滅遼後,曾經暫時得到燕雲)? 趙家王朝和前後其他的漢人王朝到底有何不同呢?

-------------------------------------------------------------------

看到一些不錯的回答。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宋朝重文輕武,從開國皇帝起就特別猜忌武將,同時自己的實力又不夠,沒有在開國初期的時候拿下燕雲要地。這導致的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北宋無險可守,也無大將可用。中間雖然出現了岳飛這樣的戰神,可惜有一幫豬隊友拖後腿,也是沒有辦法啊。

一味強調宋沒有騎兵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元朝,中國大部分朝代騎兵都不是主力兵種,但是宋是被虐得最慘的。

宋以前,如漢唐,一開始也被虐過,主要還是有武帝和太宗這兩個皇帝比較猛吧。漢武帝可是親自培養衛青霍去病,建立強大的騎兵才滅匈奴的。太宗更是也是強滅了北邊一大批游牧民族。

宋以後,如明,主要是洪武永樂兩個皇帝特別猛,洪武朝藍玉一直追到捕魚兒海,滅了北元。而永樂北伐,進一步打擊韃靼瓦剌等殘餘勢力,而且建都北京,保證了進可攻,退可守。永樂絕對軍事天才,攻守俱佳,恩澤後世。明如果不是亡於李自成,清是很難入關的。

中國古代的歷史往往是由某些彪悍皇帝改寫的,而宋就缺足夠彪悍的皇帝。

---------------------------------------------------------------------------

強調幾點:

防守是比進攻容易的,特別是宋朝有錢有人有糧,可以築高城,廣屯軍糧,防守應該更加的強。

金,元打宋朝的大的城市時是非常困難的,元還搭上了一個蒙哥,按道理打宋的首都應該更難。北宋防守得當的話,開封也不容易拿下的,最後覆滅還是戰略戰術上的諸多錯誤導致的。

以宋的經濟和人口優勢,如果守了幾百年,沒有割地賠款,只是最後被蒙古滅,還不能說軍事太弱。但是割地賠款幾百年,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不是可以稱之為強的理由,而是更加的丟人。

宋並非沒有能打仗的人,只要逼急了,兔子也會咬人。北宋末,南宋初,出來以岳飛為首的一批將帥,是他們把金的主力部隊徹底打垮,這才有和談的基礎,這才保住南宋百年江山。而且他們是陸戰打垮金兵主力的。如果不是他們,趙構可能要跑到台灣去才能算安全,簡單的靠江南水網是擋不住金兵的。就岳飛這樣有功於社稷江山的人,還是被趙構殺了。

殺忠臣,還喜歡用奸臣,宋朝的奸相也特別多。可以說宋皇帝做大死方面真是有特別的技巧,從南宋到北宋,花樣不斷翻新。

---------------------------------------------------------------------------

好多答主強調遼,金,蒙太強大了,騎兵太恐怖,宋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被欺負幾百年,最後當大元的炮灰。這種說法簡直是把我大宋當成似朝鮮,越南這種小國了。

要是這麼說,從漢開始,中原王朝就註定被虐幾千年才對。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的。這種註定論的說法太經不起推敲了。

即使是宋朝初年,軍事實力也不太差,至少和遼不相上下,後來會越來越差,還是很多昏君和姦臣導致的吧。


提示一:挖坑 不知道什麼時候填

提示二:文章整理自閹黨的多篇文章 直接引用史料篇幅較多 圖片巨多 文言文恐懼症 密集恐懼症 慎入

提示三:對於知乎大部分小清新來說 研究歷史給個結論可以 多看一點史料就頭疼 所以這是你被反覆洗腦 形不成自己歷史觀的關鍵

另:求問如何在知乎使用不同的文字格式 只有加粗和下劃線不太夠

=================================================

首先說明 歷代漢族王朝建國之時 只有宋朝面對的是一個漢化成熟的 擁有廣大牧場的半游牧國家

宋代所面臨之對手,已不是死了首領就分崩離析,一場世紀寒潮就體系崩潰的部落聯盟了。

少數民族的生產力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極快的發展,從連鐵器都靠從唐朝走私,進步發展到可以鍛造天下聞名的鑌鐵。

光看到漢族地區的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進步,而看不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係的進步,更看不到他們的政治體制的進步和帶來的影響。

党項從唐時沒有鐵甲的一個小型部落,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繁衍和進步,到北宋時期就以神臂弩夏人劍聞名,並仿中原王朝建立了封建政權。

吐蕃從藏地的農業區開始拓展,搶佔了吐谷渾的故地,之後就建立了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生產基礎的類似封建政權的組織形式(噶廈),從而具有了對整個藏地進行軍事動員和徵發,對軍隊進行武裝和訓練,對包括繼承人在內的政治形式進行組織等諸多能力,所以能對唐朝造成相當的威脅。

這都是因為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的緣故。

這些政權之所以能長期屹立不倒,他們的基礎就在於:

1、能對人口進行組織動員

2、能對組織動員後的軍事組織進行武裝、訓練

3、能在超過一個人的正常壽命的較長時期里保持政權存在,穩定政治秩序。

這就是他們和突厥 柔然 匈奴最大的區別

===============================================================

看看衛霍破匈奴和宋遼戰爭的對比就知道了。

《漢書》:

票騎之出代二千餘里,與左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人,左王將皆遁走。票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古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地接匈奴以北。主初,漢兩將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物故者亦萬數,漢馬死者十餘萬匹。匈奴雖病,遠去,而漢馬亦少,無以復往。

衛霍大舉出征砍了匈奴十萬多人以後,對人口不過百萬多的匈奴來說恐怕已經是精壯都快殆盡了,所以自然連漠南都呆不下去了。

而宋遼之戰僅僅澶淵一戰城下的遼軍就付出了傷亡十餘萬的代價,但是就算這些人都死光了,也不過是三十多萬南侵軍隊的三分之一,硬要徹底撕破臉皮魚死網破,恐怕宋人局面也很不好看,這就是關鍵所在。

嗯,那麼再來看看當時僅僅是南方常備用作南侵遼軍的情況:

國中所管幽州漢兵,謂之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約萬八千餘騎,其偽署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後四鎮諸軍約十萬八千餘騎,內五千六百常衛戎主,餘九萬三千九百五十,實時入寇之兵也。

再看看漢唐時候畜牧業對於國力的影響

其實對於西夏 後期宋朝也是佔上風的

宋朝軍事的疲軟 本質在於後勤

以下文字是關於宋代軍事遠征的一些論文

從總體上看,宋代對北方民族的劣勢是越來越大的。

關鍵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戰術性的勝利要轉換為戰略性的勝利,在技術上是極度困難的。

所以局部勝利再多,也難以影響全局。

看看幾場宋人以主力進攻對手的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案例一:

宋太宗雍熙北伐

三月,潘美出雁門,自西陘入,與敵戰,勝之,斬首五百級。逐北至寰州,斬首五百級。神衛右第二軍都指揮使平城薛超體被金瘡,數處流血濡甲縷,部分軍士自若。庚辰,刺史趙彥辛舉寰州降。詔以彥辛為本州團練使。

曹彬進壁於涿州東,復與敵戰,李繼隆、范廷召等皆中流矢,督戰愈急,敵遂敗,乘勝攻其北門,克之。辛巳,取涿州。

潘美進圍朔州,其知節度副使趙希贊舉城降,詔以希贊為本州觀察使。

田重進至飛狐北界,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等帥眾來援。行營西上閤門使袁繼忠謂重進曰:「敵多騎兵,利於平地,不如乘險逆擊之。」蘄州刺史朝城譚延美曰:「敵恃眾易我,若出其不意,可克也。」於是重進陣壓東偏,數交鋒,勝敗未決。日將夕,命荊嗣出西偏,薄山崖,以短兵接戰,敵投崖而下,手斬首百餘級,敵勢挫衄,散卒千餘人在野,嗣呵止降之。敵退屯土嶺,裨將黃明與戰不利,嗣謂明曰:「汝第頓兵於此,為我聲援,我當奪此嶺。」遂力戰克之,追奔五十餘里,抵蒼頭而還。拔小冶、直谷二寨,嗣因留屯直谷。居數日,敵遣騎挑戰,勢頗張,重進召嗣合兵擊卻之。敵乘夜復圍直谷、石門二寨,重進遣嗣往救,嗣曰:「今所部才五百人,敵眾二萬餘,力不敵矣。重進憂之,問嗣計策安出,嗣曰:「譚延美方屯小冶,有兵二千,願間道往,邀其策應。」遂馳見延美,言美曰:「敵勢如此,何可當也。」嗣曰:「但願以全軍就平州列隊樹旗,別遣三二百人執白幟於道側。嗣乃以所部五百人疾驅往斗,彼見旗幟綿互遠甚,疑大軍繼至,敵雖眾,可破也。」延美許焉。癸未,嗣還力戰,一日五七合,敵不勝,將遁去,重進遂以大軍乘之,敵北騎崩潰,生擒大鵬翼及監軍馬頵、副將何萬通並契丹、渤海千餘人,斬首數千級,俘老幼七百人,獲馬畜鎧累萬計。大鵬翼貌壯偉而勇健,名聞邊塞,既禽之,戎奪氣。

曹彬入涿州,遣部將浚儀李繼宣等領輕騎渡涿河覘敵勢。乙酉,敵師眾來攻,繼宣擊破之於城南,斬首千級,獲馬五百匹,殺奚宰相賀斯。

丁亥,潘美轉攻應州,其節度使艾正、觀察判官宋雄舉城降,即授正本州觀察使,雄為鴻臚少卿、同知應州。雄,幽州人也。

田重進圍飛狐,令大鵬翼至城下,諭其守將,定武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郢州防禦使呂行德尚欲堅守,重進急攻之。辛卯,行德乃與其副都指揮使張繼從、馬軍都指揮使劉知進等舉城降。詔升其縣為飛狐軍。以行德為左驍衛將軍、順州防禦使,繼從為右屯衛將軍、檀州刺史,知進為左監門衛將軍。重進又圍靈邱,丙申,其守將步軍都指揮使穆超舉城降,以超為右監門衛將軍。

夏四月辛丑,潘美克雲州,斬首千級。

田重進破敵援軍于飛狐北,斬首千級,俘四百餘人。

壬寅,米信破敵於新城,斬首三百級。敵眾復集,信兵稍卻,信獨以麾下龍衛卒三百人御之,被圍數重,矢下如雨,信自射殺數人,麾下多死。日將暮,信持大刀,率從騎百餘大呼突圍,殺數十人,會曹彬遣李繼宣等援之,遂破敵於新城東北,斬首千級,獲馬一百匹。

乙巳,田重進遣牙校部送大鵬翼等至闕,上責而宥之,以鵬翼為右千牛衛將軍、領平州刺史。

丁未,以駕部員外郎梁裔知應州,監察御史張利涉知朔州,右贊善大夫馬務成同知寰州。

乙酉,田重進又破敵眾于飛狐北,殺酋長二人,斬首千級,獲馬三百匹。

乙卯,田重進至蔚州。左右都押衙李存璋、許彥欽等殺敵酋蕭啜理及其守卒千人,執監城使同州節度使耿紹忠,舉城降。以崇儀使魏震知蔚州,授存璋順州團練使,彥欽平州團練使、同知蔚州。

初,王師入北境,所向皆下,多羅、紹忠等懼不自安,謀欲殺城中將吏,盡率其豪傑歸敵中,存璋等知其謀,乃先事而發。紹忠父美為敵奉聖節度使,弟紹雍為三司使。紹忠領同州,州在西樓南數百里,方從戎主至遙樂河,聞王師至,遣為蔚州監城使,於是被執。

存璋等初請降,重進疑之,先命荊嗣率猛士數十人縋而入,得實,乃納其款。重進軍乏食,嗣部降卒輦州廩給之。存璋等既殺酋黨,慮孤城難守,乃盡率其吏民奔重進軍,重進厚撫之。敵援兵大至,副都指揮使江謙妄言惑眾,嗣即斬之,悉收城中輜重,還集重進軍,與敵轉戰。時軍校五輩,其四悉以戰死,至大嶺,嗣力斗,敵始卻,遂空蔚州。

直到這裡,宋軍都是勢如破竹,看起來幽燕唾手可得!這時候要命的問題來了!

初曹彬與諸將入辭,上謂彬曰:「但令諸將先趨雲、應,卿以十餘萬眾聲言取幽州,且持重緩行,毋得貪利以要敵。敵聞之,必萃勁兵於幽州,兵既聚,則不暇為援于山後矣。」既而潘美果下寰、朔、雲、應等州,田重進又取飛狐、靈邱、蔚州,多得山後要害之地,而彬等亦連收新城、固安,下涿州,兵勢大振。每捷奏至,上頗疑彬進軍之速,且憂敵斷糧道。

彬至涿州,留十餘日,食盡,乃退師至雄州,以援供饋。上聞之,大駭曰:「豈有敵人在前,而卻軍以援芻粟乎?何失策之甚也。」亟遣使止之,令勿復前,引師緣白溝河與米信軍接,養兵畜銳以張西師之勢,待美盡略山後之地,會重進東下趣幽州與彬、信合,以全師制敵,必勝之道也。

而彬所部諸將聞美及重進累戰獲利,自以握重兵不能有所攻取,謀畫蜂起,更相矛盾,彬不能制,乃裹五十日糧,再往攻涿州。敵當其前,且行且戰,去城才百里,歷二十日始至。有敵酋領萬騎與米信戰,相持不解,俄遣使紿言乞降。上蔡令大名柳開督饋餉隨軍,謂信曰:「此兵法所謂無約而請和者也。彼將有謀,急攻之,必勝。」信遲疑不決。逾二日,敵復引兵挑戰。後偵知,果以矢盡,俟取於幽州也。[詐降事,柳開傳雲將至涿州時,今附見於此。彬雖復得涿州,時方炎暑,軍士疲乏,所齎糧又不繼,乃復棄之,還師境上。[實錄云:軍士疲乏,所齎糧且盡,上憂之,令還師境上。據契丹及曹彬傳則再往涿州,復還境上,非有詔旨也。]

彬初欲令所部將開封盧斌以兵萬人戍涿州,斌懇言:「涿州深入北地,外無援,內無食,丁籍殘失,守必不利,不若以此萬人結陣而去,比於固守,其利百矣。」彬從其言,令斌擁城中老幼並狼山而南,彬等以大軍退,無復行伍,為敵所躡。

五月庚午,至岐溝關北,敵追及之,我師大敗。彬等收餘軍,宵涉巨馬河,營於易水之南。李繼宣力戰巨馬河上,敵始退,追奔至狐山,方涉巨馬河,人畜相蹂踐而死者甚眾。知幽州行府事、右諫議大夫劉保勛馬陷淖中,其子開封兵曹利涉,督芻粟隨軍,常從其後,儘力掀之不能出,遂俱死。殿中丞孔宜亦隨軍督芻粟,溺於巨馬河。

結局:耗盡補給飢腸轆轆的宋軍在遼軍騎兵衝擊下潰不成軍。

曹彬軍的失利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北伐失敗。

案例2

元豐西征

禹藏花麻走興慶府,部酋訛勃哆等以西使城降於熙河經制使李憲。

禹藏花麻聞李憲出熙河,已與西蕃首領洛施軍篤橋阿公等將兵入境,率所部出戰,佯敗西走。訛勃哆等三人及首領廝都羅潘二十餘人、兵萬餘舉西使城降。乙埋遣兵數萬出女遮谷援之,知城已失,登山逆戰,大敗,退伏壘中,半夜潛走。

李憲兵破龕谷。九月,入蘭州。

女遮之敗,殘卒退保龕谷。龕谷城堅,多窖積,夏人號為「御庄」。聞李憲兵至,戍守奔潰。憲發窖,取谷及弓箭之類,進兵取蘭州。令新順首領巴令謁三族分所部攻撒逋宗城,破之,遂上言:「蘭州古城,東西約六百餘步,南北約三百步,距西使城約百五十餘里,將至金城,有天澗五六重,僅通人馬。自夏人敗衄之後,所至部落皆降,今招納已多,請築城建帥府,以固羌夏之心。」神宗從之。版築方興,夏人隔河而營,憲令死士絕河斫之,遂引退。

遣梁永能帥師援米脂寨,敗績。冬十月,米脂守將令介訛遇以城降,石州亦不守。

梁氏聞漢兵四齣,分遣諸監司兵,委大帥梁永能總領拒之。永能析作三溜:一以當戰;一以旁伏;一以俟漢兵營壘未定,伺隙突出。又於通道塹絕山谷,設為阻險,守備甚謹。及中國師期屢改,永能屯御,久不得一戰,使人持際櫫而謊泳成霞ぶ。種諤遂率本部及畿內七將、兵九萬三千出綏德路,攻米脂。甫三日,永能兵八萬赴援,諤張左右翼奮擊,永能大敗,兵士相蹈藉於無定河,水為不流。城中將令介訛遇猶堅守,諤密遣諜,說降東壁守將,衣以文錦,導行城下,訛遇乃出降,獻戎樂四十二人,諤送之京師。進圍石州,州將棄積年文案、簿書、器械,引眾遁。

清遠軍守將嵬名訛兀降於環慶經略使高遵裕。遵裕取韋州。

梁永能遣兵攻德靖寨。

永能從米脂敗後,知德靖弓箭手盡隨種諤自東路出界,乃潛遣兵從西路入犯德靖。知延州沈括以兵拒卻之。

樞密使都按官麻與首領女吃哆等七人,米脂之戰為種諤所擒。諤以其熟知興靈道路、糧窖所在及十二監軍司兵數,使補三班借職,與蕃官劉良保、麻乜訛賞為軍前嚮導。抵夏州,九思已遁。諤入城,留一宿,率兵趨銀州。遣官麻等以利害說守將,降之。又使部將曲珍領兵通黑水、安定等堡,夏兵御之,不勝。至蒲桃山反斗,又敗,於是諸路皆斂兵退保。

宥州潰,河東兵入屠之。

先是,王中正獻策,言涇原、環慶會兵取靈州,進搗興州。麟府、謊酉然嵯鬧藎取懷州,渡河會興州。及所部河東兵六萬出麟州,蝕茄浴俺賈姓代皇帝親征」。才行數里,即奏已入夏境,屯白草平九日始渡無定河,循水北行,地皆沙濕,士馬多陷沒,遂繼種諤趨夏州。糧糗不繼,月余始抵宥州。守城兵棄城走河北,城中所遺殘敝五百餘家,中正入而屠之。夏兵千騎屯城西左村澤保守窖粟,中正擊敗之,皆棄窖走。

遣兵拒李憲軍,敗於高川、石峽。憲至天都山,盡焚南牟諸宮殿。

梁氏聞蘭州破,令民盡起諸路窖粟,悉眾走高川、石峽,據險以待。及憲兵至,拒戰而敗。憲兵進取屈吳山,營於打羅城川側。酋豪禹藏郢成四率旺家族大首領六人並蕃部及母、妻、男三十餘人,各齎銅印、告身請降。憲令郢成四隨軍行,由天都山趨南牟城。南牟,國主游幸處,內建七殿,極壯麗,府庫、官舍皆備。憲入,悉焚之。

遣使乞援於遼。

遼國數年來,歲常三、四以拜禮佛塔為名假道興州,窺闞徑路,梁氏患之。至是,恐其夾攻,遣使貢駝馬結好,因告宋肇兵端,志在盪夷西北,乞賜應援。

復潛兵襲順寧,不克,遂棄浮圖城及吳堡、義合諸寨。

夏兵屢敗,殘卒緣路嘯聚、殺掠行人,道路埂塞。梁氏令萬騎招集潰散,合圍順寧。官軍欲閉壁入保,沈括謂示弱驕敵非策也,使前鋒將李達以三千人出城,具十萬人食;又使騎將焦思耀兵綏德城,僉曰大軍且至,夏眾懼而退。於是浮圖城及吳堡等寨戍卒皆空壁散。

都統軍梁乙埋以大軍扼磨移隘,與涇原副總管劉昌祚戰,敗績。十一月,靈州被圍。

至此宋人雖然過程有些磕磕碰碰,總體依然是幾乎戰無不捷。

梁氏聽諜者言,知環慶、涇原合兵擇利進取。環慶路阻橫山,必從涇原取葫蘆大川出塞,故悉河南之甲以支涇原。劉昌祚率本路蕃、漢兵五萬入界,距堪哥平十五里,乙埋督十萬眾扼磨移險隘以拒。昌祚先遣牌子軍渡葫蘆河決戰,盪跳閃爍,振以響環。夏士馬驚潰,遂失隘口。乙埋督親軍復戰,又敗,奔二十里,大首領沒羅卧沙、監軍使梁格嵬等被殺,乙埋侄訖多埋等二十二人悉為所俘,喪失二千餘級及銅印一。官軍次賞移口,口有二道:「一北出黛黛嶺;一西北出鳴沙州,路稍迂,然系積粟所,國人謂之「御倉」。昌祚乘勝取之,得窖粟百萬,進薄靈州。城中惟僧道數百人,昌祚先鋒奪門幾入,高遵裕忌其功,馳使止之,乃按甲勿攻。遵裕至,仁多崖丁率數萬眾赴援,前鋒羌酋乘白馬,奮馳突陣,為昌祚驍將郭成所斬。官軍爭發神臂弓,昌祚又自出陣射之,崖丁中矢走,失器甲無算。遵裕益忌昌祚,盡奪其兵,自將攻城。軍中無攻具,亦無知其法者。遵裕令采木為之,皆細小不可用。令人周呼城上曰:「何不速降?」城上應曰:「我未嘗叛,亦未嘗戰,何謂降也?」。

礓砟寨蕃官香都舉寨內附。

梁氏遣人追礓砟寨兵三千餘人入衛,香都乘戍卒單弱,盡焚本寨樓櫓,與妻屈名舉寨內降。環慶經略司令副將傅諫收其地,遣兵戍之。

遣兵襲涇原,饋運於鳴沙州。謊泳潰,複決河灌環慶軍,遂解靈州圍。

初,諸路兵不勝,梁氏問計於廷臣。諸將咸請戰,一老將獨曰:「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興、靈,而以輕騎抄其饋運,諸軍無食,可不戰困也。」梁氏從之,盡調十二監軍司及龕谷、桃堆諸寨精兵十餘萬,並駐興州要害以為捍衛。已,聞靈州被圍,種諤自黑水降橫河平人戶,破石堡城,駐軍夏州索家平,候糧運,乃遣兵於清遠軍、韋州烽火平諸處把截。又以兵潛至鳴沙州,掩擊涇原總兵魯福、彭孫護餉兵,三戰盡奪之。諤眾次鹽州,會大雪,以無食先潰,入塞者才三萬人。王中正由奈王井至牛心亭,糧亦盡,士卒死亡已二萬,亦退歸。遵裕圍靈州方十八日,梁氏令人決黃河七級渠水灌其營,軍士凍溺死,余萬三千人走免。

涇原軍殿,逐之,至韋州而還。

高遵裕既敗,將吏任成、俞平等戰死。劉昌祚以涇原兵殿後,渡葫蘆河。昌祚手劍坐水上,待眾濟然後行,夏眾追及,揮騎攻擊。昌祚力戰累日,抵韋州。士眾爭入寨,夏師乘之,大潰。李憲大兵至滿丁川,嵬名統軍復以眾御,憲擊敗之。既聞諸軍潰,亦引歸。司馬光曰:「是役也,卒疲食盡,失亡甚多。夏人知中國兵力所至,自此益有輕慢之心。」

結局:耗盡補給飢腸轆轆的各路宋軍被迫狼狽撤退。 儘管攻佔了西夏大量土地城鎮,包括中唐以來喪失的軍事重鎮蘭州,但結局顯然與原先的戰略目標相去甚遠。

案例三

紹定入洛

端平元年甲午,史嵩之子申,開荊湖閫,遂與孟珙合韃兵夾攻蔡城,獲亡金完顏守緒殘骸以歸。乃作露布以誇耀一時,且繪八陵圖以獻,朝廷遂議遣使修奉八陵。時鄭忠定丞相當國,於是有乘時撫定中原之意。會趙葵南仲,范武仲,全子才三數公,惑於降人谷用安之說,謂非扼險無以為國,於是守河據關之議起矣。

  乃命武仲開閫於光、黃之間,以張聲勢,而子才合淮西之兵萬餘人赴汴。六月十二日離合肥,十八日渡壽州,二十一日抵蒙城縣。縣有二城相連,背渦為固,城中空無所有,僅存傷殘之民數十而已。沿途茂草長林,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蹤。二十二日至城父縣,縣中有未燒者十餘家,官舍兩、三處,城池頗高深,舊號小東京雲。二十四日入亳州,總領七人出降。城雖土築,尚堅。單州出戍軍六百餘人在內,皆出降。市井殘毀,有賣餅者云:「戍兵暴橫,亳人怨之。前日降韃,今日降宋,皆此軍也。」遂以為導,過魏真縣、城邑縣、太康縣,皆殘毀無居人。七月二日,抵東京二十里紮寨,猶有居人遺迹,及桑棗園。初五日,整兵入城。行省李伯淵,先期以文書來降,願與谷用安、范用吉等結約。至是,乃殺所立大王崔立,率父老出迎,見兵六、七百人。荊棘遺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餘家,故宮及相國寺佛閣不動而已。

  黃河南舊有寸金堤,近為北兵所決,河水淫溢。自壽春至汴,道路水深有至腰及頸處,行役良苦,幸前無敵兵,所以能盡進至此。子才遂駐汴,以俟糧夫之集。而潁川路鈐樊辛、路分王安,亦以偏師下鄭州。二十日,趙文仲以淮東之師五萬,由泗、宿至汴,與子才之軍會焉。因謂子才曰:「我輩始謀據關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趣洛陽、潼關何待邪?」子才以糧餉未集對,文仲益督趣之,遂檄范用吉提新招義士三千,樊辛提武安軍四千,李先提雄關軍二千,文仲亦以胡顯提雄關軍四千,共一萬三千人。命淮西帥機徐敏子為監軍,先令西上,且命楊義以廬州強勇等軍一萬五千人繼之,各給五日糧。諸軍以糧少為辭,則諭之以陸續起發。於是敏子領軍,以二十一日啟行,且令諸軍以五日糧為七日食,蓋懼餉饋或稽故也。

  至中牟縣,遂遣其客戴應龍回汴趣糧。且與諸將議,遣勇士諭洛,獨胡顯議為不合。敏子因命顯以其所部之半,以扼河陰。二十六日,遣和州寧淮軍正將張迪,以二百人潛赴洛陽。至夜,逾城大噪而入,城中寂然無應者。蓋北軍之戍洛陽者,皆空其城誘我矣。逮晚,始有民庶三百餘家登城投降。二十八日,遂入洛城。二十九日,軍食已盡,乃采蒿和面作餅而食之。是晚,有潰軍失道,奔迸而至。云:「楊義一軍,為北兵大陣衝散。今北軍已據北牢矣。」蓋楊義至洛東三十里,方散坐蓐食,忽數百步外,山椒有立黃紅傘者,眾方駭異,而伏兵突起深蒿中,義倉卒無備,遂致大潰,擁入洛水者甚眾,義僅以身免。於是在洛之師,聞而奪氣。

八月一日,北軍已有近城下寨者,且士卒飢甚,遂殺馬而食。敏子與諸將議進止,久之,無他策,勢須回師。遂遣步軍兩項往劫東西寨,自提大軍濟洛水而陣。北軍衝突,堅勿動。初二日黎明,北軍以團牌擁進接戰,我軍分而為三,並殺四百餘人,奪團牌三百餘,至午不解。而軍士至此,四日不食矣。始議突圍而東。會范用吉下歸順人楚?並者獻策曰:「若投東,則正值北軍大隊,無噍類矣。若轉南登封山,由均、許走蔡、息,則或可脫虎口耳。」事勢既急,遂從之。北軍既知我遁,縱兵尾擊,死傷者十八九。敏子中流矢,傷右胯幾殆,所乘馬死焉。徒步間行,道收潰散,得三百餘人。結陣而南,經生界團,結砦柵,轉斗而前。凡食桑葉者兩日,食梨棗者七日,乃抵浮光。樊顯、張迪死焉。

  敏子前所遣客戴應龍,自汴趣糧赴洛,至半道,逢楊義軍潰卒,知洛東喪衄之耗,遂馳還汴,白南仲、子才。二公相謂曰:「事勢如此,我輩自往可也。」帥參劉子澄,則以為無益。抵暮,下令促裝。翌日昧爽起發,眾皆以為援洛,而前旌已出東門,始知為班師焉。

  是役也,乘亡金喪亂之餘,中原擾之際,乘機而進,直抵舊京,氣勢翕合,未為全失。所失在於主帥成功之心太急,入洛之師無援,糧道不繼,以致敗亡,此殆天意。後世以成敗論功名,遂以貪功冒進罪之,恐亦非至公之論也。此事得之當時隨軍幕府日紀,頗為詳確。近於忠信嘗編《三京本末》,與此互有同異焉。

結局:耗盡補給飢腸轆轆的宋軍被蒙古騎兵一舉擊潰。

對比 :你知道什麼叫人比人氣死人嗎

文章出自 宋代軍事後勤研究

宋真宗時期,北宋官馬數量一度達到二十多萬,按說也可以了。但是和北面比起來,純悲劇。

遼軍在燕雲一地就有超過十二萬隨時備戰的國家常備騎兵:

《長編》卷55:

國中所管幽州漢兵,謂之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約萬八千餘騎,其偽署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後四鎮諸軍約十萬八千餘騎,內五千六百常衛戎主,餘九萬三千九百五十,實時入寇之兵也。

而遼軍標準配備是一人三馬,自己可以算算這個差距有多大。

遼軍以騎兵為主,所以,戰馬為其必備的軍需之物。遼軍所用之馬,大部分屬軍卒們自備的私馬.每正軍一人,即要備馬三匹,其中一匹為戰馬,以供臨陣衝鋒交戰時騎乘,另二匹為備用馬,供平時行軍時騎乘。即如《遼史·兵衛志》所云:「未遇大敵,不乘戰馬;侯近敵師,乘新羈馬,蹄有餘力」.所謂新馬,即新從馬群中挑選出來、剛被馴服尚余野性的戰馬。因為每一名正軍還配有二名管後勤的家丁隨軍從征,此二人也各有一匹馬為坐騎。因而,每一戰鬥單位(一名正軍二名家丁),要自備五匹馬。因遼朝騎兵多為契丹族人,而契丹人又都從事畜牧業,因而軍卒自備幾匹軍馬是不成問題的。

遼軍所需馬匹除軍卒自備之私馬外,遼朝政府也畜有大量的官馬,以供非契丹族軍士騎用,並以備急用。遼朝官馬數目很大,如,遼道宗年間,「以牧馬蕃息,多至百萬」。至天祚朝,儘管「累與金(女真)戰。番漢戰馬損十六七」,但仍有「數萬群,每群不下千匹」。遼亡後,除被女真掠得外,塞外尚有馬數十萬匹,被西遷的耶律大石所得。遼朝政府經常從如此多的馬匹中挑選出優良者集群而牧,充備軍馬。如,《遼史·食貨志》即雲:遼「常備南征馬數萬匹,牧於雄、霸、清、滄間,以備燕雲緩急」。因為在遼代前中期,遼常與中原五代各朝及北宋交戰,因而,便在燕雲地區放養戰馬,以備戰時急用。遼代契丹馬很有名,與稍後的蒙古馬相似,都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上的良種馬。據使遼的宋朝使臣說,契丹馬形體瑣小,「不中相法」,蹄毛又多不加剪剔。但一坐「驅策而用」,則「終日馳驟,而不睏乏」。

===============================================================

某貼吧的毛病就不要帶到知乎了 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跟人吵架是腦子裡進水了嗎

我對於歷代王朝沒有預設立場 只是強調和歷代中原王朝建立的時候相比 宋朝的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力量對比處於相對強勢的一次 同時由於開局幾次關鍵性戰役的失敗 宋朝始終處於一個劣勢的態勢 不管是國力還是地形上 而宋朝也始終在努力改變這種態勢

和後期遼被滅有什麼關係? 哪一個王朝經過了兩三百年的內卷化不是上下糜爛 不管是橫向對比西方國家 還是縱向對比歷代王朝 都是有著同樣的問題

女真初起時的眾將,大部分都擁有很強的戰術能力,但是論戰略能力的,一個都沒。

說句實話,假如沒有李相公等腦殘作為內應,以种師道這種宿將的閱歷,基本可以把他們都給日出翔來。

女真初起,就是依靠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冒險,抓住了對方官僚主義的低效率而獲得冒險成功的典型案例。甚至於南下初期並沒有滅國的打算 只是為了劫掠

等到南宋初有摸樣了,出了幾個比較有工作能力的正常人,馬上就原形畢露了。

歷史是同時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某些人吶 自己數個靶子自己打high的真快....

===============================================================

我還奇怪說宋軍戰報造假是不是看普法戰爭小說看多了

原來是澶淵之盟啊?

憋了一天就拿出個這個來?

樓主問宋朝軍事為何疲軟 我回答說宋朝軍事因為xxx所以疲軟。

那你拿這個意思是什麼呢,什麼low逼邏輯

借用飄香的話

"宋遼都不可能殲滅對方。

遼軍如果放棄直入東京的計劃,而改為兵分兩路繼續突擊縱深的話,宋朝的局面會非常難看,說遷都南京或者四川不是誇張的話。

宋軍如果王超部全軍南下在遼軍改變作戰突擊方向以前抄了遼軍的後路,那麼遼軍的局面也非常難看,說匹馬不回是誇張了,但是能回多少人是個很難說的事。

雙方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各自有各自的麻煩,但各自都有點優勢,最後和談實在是不得已為之。

打到這個程度,實在是因為遼軍戰略規劃太挫,宋軍的戰略調度稀爛,雙方稍微有一方有點手腕,都能讓對方吃不了兜著走。

結果是只能比爛比到沒下限,又都不敢砸盤子賭一把,只能和談咯"

談宋代歷史,就從宋代的史料出發來談。

沒關係的史料,就不要列舉了,雙方的背景完全不同,不能做簡單類比。

澶淵之戰,遼軍特意選擇了一條並無宋軍主力防禦的老路進行突破,但是宋朝最終在澶州捕捉到對方的主力,說明宋朝對於對方的突擊方向和戰役決心是有準確的判斷的。

宋朝爛在指揮調度,而不是戰略判斷,遼軍爛在戰略規劃,而不是軍隊的組織。

摸清楚病根在哪裡。

我個人的看法就是 遼國沒有完成徹底解決南方威脅的隱患,宋朝自太宗以來的戰略攻勢被徹底打斷,雙方都在當時的物質生產條件下,交了一份不壞的答卷

你拿出一份似是而非七剪八裁的史料,自以為達到了黑宋的目的

實際上到底抽的誰的臉 還真不好說

==========================================================

以上皆是針對某個在評論里跳來跳去

說資治通鑒 夢溪筆談 漢書是yy

要 找別人 打我臉的某廢柴

歡迎對號入座


主要原因是趙匡胤得朝不正,趙光義和趙構得位不正。趙大和趙二責任都有,很多錯誤做法直接影響了宋朝300年的歷史。趙大犯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得朝不正,趙二犯錯的主要原因是得位不正。(其實趙匡胤排行老二,趙光義排行老三,但很多人還是習慣叫趙匡胤趙大,趙光義趙二。)

一個朝代軍事實力最強盛,統一全國的最好時期大都是開國的前兩任皇帝。趙二就不提了,乖乖的當你的開封府尹去吧,還是別當皇帝的好。就說趙大吧,在位16年,拿他的成就和李淵、劉邦、劉秀、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做一個對比吧。

朱元璋1352年投奔紅巾軍,1368年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用了16年。

劉秀公元22年興兵討賊,公元36年滅掉公孫述,統一全國,用了14年。

劉邦於公元前209年反秦,公元前202年滅項羽,統一全國,用了7年。

李淵617年在太原起兵,622年平馮盎、林士弘,統一全國,用了5年。

而趙匡胤即位時的起點要比上面4位高很多,卻用了比上面更長的時間,都未能一統全國,仍然給他弟弟留下了漳泉、吳越、北漢和幽雲。而且趙匡胤上位時除了北漢和南唐之外,其餘的割據政權都是混吃等死型的,戰鬥力普遍很差。趙匡胤如此成績並不是其軍事才能的問題,而是他的心思壓根就沒放在統一全國這上面。他和趙普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止武將專權上了,不管是樞密院制度、更戍法還是禁軍制、杯酒釋兵權,皆是如此,而這些做法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當然這種問題在趙匡胤時期還不嚴重,因為趙匡胤本身就是個武將,自己御駕親征的話可以讓這些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他弟弟就不一樣了,搞什麼「將從中御」,懶得說他了。

有句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人拿「杯酒釋兵權」來對比劉邦、朱元璋,來讚美趙匡胤是個明君。誠然趙匡胤是仁君不假,但宋朝卻出現了一個中國歷史上非常鮮見的事,那就是飛鳥未盡而良弓藏。劉備會在奪取漢中之後就削掉關羽的兵權嗎?李世民會在滅掉蕭銑之後就讓李靖回家養老嗎?朱元璋會在鄱陽湖之戰後就讓徐達解甲歸田嗎?當然不會。卧榻之側尚有他人跳廣場舞,怎麼能交出間歇性精神病證明書這種殺手鐧,自廢武功呢?而趙匡胤卻這麼做了,因為得朝不正,心中有鬼。

藩鎮割據、武將專權並不是重文輕武的必然原因,唐末五代早已有之。就拿後周和北宋比吧,郭威也是武將奪的江山,可為何郭威沒有像趙匡胤一樣重文輕武,防止武將專權呢。郭威又不是傻缺,怎麼可能看不出武將專權的問題呢。原因就是郭威得朝正,而趙匡胤得朝不正。郭威滅後漢是為了報仇,全家都被殺了,名正言順。從他的角度上講,他沒有防止武將專權的必要。只要自己不像劉承佑一樣傻缺,去主動謀害大將,柴榮是不會做什麼對不起他的事的。

趙匡胤同郭威不一樣,他篡周是名不正言不順。柴氏一族對趙家可謂是是恩重如山,並沒有去謀害他們。而且柴宗訓孤兒寡母也不是什麼暴君 荒淫之輩,未失民心。他生怕自己即使是行若堯舜,廣施仁政,對部下仁至義盡。也會有一個武將像自己一樣,沒有任何緣由就把大宋江山奪了。不管是早有預謀還是逼良為娼,都為後人做了個非常惡劣的榜樣。

宋朝這種通過篡位奪取政權的朝代,在應對外敵上和漢唐明這種自主創業的朝代有著截然區別的。類似漢唐這種朝代,統治者深知創業不易,對外敵有準天生的危機感,眼裡很難容得下沙子,只要有實力,是絕對不會跟你妥協的。漢有白登之圍、唐有渭水之盟,都不過是一時的忍辱負重,不會把送錢當成基本國策,只是在等著自己成為葉良辰的一天。唐朝知道高句麗在,李世民即使冒著「水能覆舟」的風險,也要去做和隋煬帝一樣的事,去征討高句麗。而兩宋,只要你能讓我大宋不成為後宋,只要你能讓我趙構當皇帝,什麼割地納貢稱臣的都好說。 反正這江山都是白撿的,這皇帝能當一天就是一天。這就是在五代十國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的背景下,趙宋王朝矯枉過正的結果。

兩宋的建國策略就是重文輕武,杜絕武將專權的可能,管你功勞大小,絕不能容忍岳飛這樣將領的存在。徵收各種苛捐雜稅,剝削普通老百姓,提高財政收入,用朱熹的話說就是」古之刻削之法,本朝皆備,所以有靖康之亂」。用這些錢高薪養廉,厚待士大夫集團,拉攏知識分子。對敵國能打就打,不能打就送錢,集中精力正壓農民起義。

公元1002年,也就是檀淵之盟前的3年,宋真宗時代州有一個進士,叫李光輔,很擅長刀劍。前往開封見了宋真宗,宋真宗一看這人居然會武術,這怎麼可以,要都像你一樣,我大宋豈不是藥丸?最後沒重用他,讓他回家種地了。「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將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五十二

代州不是別的地方,就是雁門關的所在地啊。邊關的人習個武不很正常嗎,結果中了進士卻不用人家。真宗寧可邊關老百姓都是任游牧民族宰割的柔弱書生,也不願意出現一個尚武的進士。寧可養著幾千萬溫順的綿羊給遼國送歲幣,也不願意讓綿羊們「好劍」。如果真宗能多重用幾個李光輔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有什麼「檀淵之盟」。可以說宋朝不僅是軍事不強,而且壓根就沒想把軍事搞強。一些能把軍事搞強的做法,大宋是寧死都不會做的。

終宋319年,無外戚之專權,無宦官之亂政,無藩鎮之割據。然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就因為其善待文人,如今在網上已經被公知吹捧的神乎其神。不過話說的也是,歷朝歷代凡是善待文人的都會受到吹捧,像漢武帝這樣的卻被司馬遷黑出翔。手機碼字,個人觀點。

———————————————————————————————————————————

有人說宋朝軍事不弱的,請問宋朝319年滅掉了幾個國家?就靠著和蒙古聯盟,撿了個金國末代皇帝的屍體對吧,完顏承麟真是躺槍。給遼金西夏歲幣不說,你真以為越南歷史就是一部完全被中國吊打的歷史啊,豈不知道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叫宋朝?「(熙寧)八年,蠻遂入寇,眾號八萬,陷欽、廉,頗邕四砦。...蠻至,求屍皆不得,屠郡民五萬餘人,率百人為一積,凡五百八十餘積,隤三州城以填江。——《宋史·卷四百十四六》邕州就是今天的南寧,簡直是奇恥大辱!!!有幾次殲敵(俘虜也算)十萬以上的大勝?絕大多數都是些斬首幾千、不過萬餘的勝利。

國土是不是越打越小?西夏獨立的事就不提了。北宋末年想乘火打劫,收復幽雲,結果童貫十五萬宋軍打不過幾千遼軍。和金結海上之盟,惦記了一百多年的幽雲十六州終於到手了。可惜實在是太窩囊,還沒坐穩熱炕頭,不僅幽雲十六州沒了,連太原、河間、中山三鎮都倒貼給金人。最後宋徽宗更是御駕親征,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前往黑龍江實地考察的中原王朝帝王。

至於南宋,國土還沒有南朝劉宋大。一直搞不懂有些宋粉對出賣幽雲十六州的石敬瑭義憤填膺,卻在為出賣整個中原的趙構、秦檜去洗白。石敬瑭出賣的不過是幽雲,而趙構秦檜秦嶺淮河以北都不要了,這可是「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孰輕孰重大家都知道。而且讓南宋軍隊去怛羅斯殺死一隻螞蟻的難度,要比在釣魚城擊殺蒙哥的難度大10倍;讓二戰的日軍跑到賓夕法尼亞州殺一個普通人,要比在沖繩島殺一個美軍中將難度大10倍;讓5個6級的英雄在塔下殺死一個25級的神裝英雄,要比去沖4塔去殺一個1級的掛機英雄難度大10倍。一味的被動防禦,卻沒有深入敵境的作戰能力,本身就是軍事實力弱的體現。

就對外戰績來說,遼金西夏蒙古都是老生常談。就拿很多人引以為豪的三都谷之戰來說吧。宋粉經常拿三都谷之戰來嘲笑唐朝和吐蕃的戰績,來看看大宋三都谷之戰的「輝煌戰果」吧。「九月,瑋又言宗哥唃廝啰、羌族馬波叱臘魚角蟬等率馬銜山、蘭州、龕谷、氈毛山、洮河、河州羌兵至伏羌砦三都谷,(曹瑋)即率兵擊敗之,逐北二十里,斬首千餘級,擒七人獲馬牛、雜畜、衣服、器仗三萬三千計」。「瑋又言永寧砦隴波、他廝麻二族召納質不從命,率兵擊之,斬首二百級」。——《宋史·卷四百九十二》然後曹瑋有個幕客寫了首詩,有一句是「三都谷路全師入,十萬胡塵一戰空」。 讓很多宋粉高潮迭起,說什麼「鐵血強宋」,然而事實上破敵不過兩千,不過這種戰役放在宋朝歷史上真的可以算是大勝了。

又有人說什麼遼金蒙是封建國家balaba的,遠非匈奴突厥可比的這種言論。什麼契丹建國已經幾十年,大宋才剛剛建國什麼的。高句麗不就是個封建國家嗎?然並卵。高句麗唐朝時建國已經600多年了,而大宋開國時遼國連60年都沒有。比起遼金來,高句麗只強不弱,而且從地理上講,征討高句麗的難度要比北伐幽雲要大的多,後勤補給線更長,天氣更加寒冷。隋唐和高句麗打仗由於後勤、天氣、內亂等種種原因勝率的確不高,楊廣李世民多次無功而返。

然而這就是主動出擊和被動挨打的區別,隋唐失敗這麼多次又如何?李勣一次勝利就足夠讓高句麗滅國了。而開封、釣魚城、襄陽打退敵人100次都沒用,你得消滅其有生力量,而且反打到它的地盤上才行啊。只要有一次守不住,你就思密達了。就拿離宋朝最近的說,北漢對北宋勝率75%,四次贏了三次,然而有用嗎?一次失敗就亡了。


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別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強大外敵,內部割據強敵混戰,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宋朝被滅更是留下個蒙元,元末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等。漢、唐、明怎麼不怨秦、隋、宋?

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很小,不但沒有幽雲等戰略要地,而且其地盤、實力都小於後周留給宋朝的地盤、實力。但是後來漢、唐、明打敗了內外多個強敵,佔據了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還擴張出比較大的疆域。

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這種情況下,宋還用了快20年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正是宋朝自己的能力問題,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說到開國,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實力都遠小於宋篡取的後周。

宋朝聯金滅遼,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竟然還被遼打的慘敗。

漢、唐對外有失敗,但是後期還能取得多次對外的大勝,丟的疆域本來就是漢、唐自己擴張佔據的,而且漢、唐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

而宋朝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被外敵蒙元打的連南方也丟了。宋朝不僅把自己擴張占的地丟給了外敵,連接手的後周的地盤也丟給外敵了。口口聲聲怨前朝,難道被金、蒙古打的丟中原、丟南方也能怨到前朝?宋朝皇帝后妃沒有被金人吊打?

宋朝軍隊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布置在國防線上的數目卻並不多,而由於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

呂祖謙曾在其《歷代制度詳說》中對北宋的這等軍事布置和措施提出批評說:「

警備於平居無事之時,屯守於閫奧至安之地,未嘗有一日之戰,……此所謂斥地與敵,守內虛外,以常為變,以易為難。(屯田篇)

循目前之弊而狃於後世兵農之即分,則真以為兵者所以衛民而民者所以養兵也;天下豈有彌曆數百十歲,養百萬之師,未嘗有戰鬥之事,而飽食安坐以嬉者哉?蓋歷代兵制之失未有過此者。(兵制篇)」

================================================================

契丹和党項等族的發展、學中原制度,沒法作為宋朝的遮羞布。 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多的遼,被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金打垮;而後來金髮展、學中原制度更多以後,又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蒙古打垮。

匈奴、突厥等早就有鋼鐵兵器了,

匈奴人的手工業,最重要的是冶鐵業。從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人就已使用鐵器了,並廣泛應用。如鐵鐮、鐵刀、鐵鋅、鐵鏃、鐵鶴嘴鎬、鐵馬嚼、鐵劍等物,就是有力的佐證。

有記載突厥「工於鐵作」「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

漢唐的少數民族「游擊隊」?如果漢唐的匈奴、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還處於「游擊隊」的階段,那麼遼正是被還處於「游擊隊」的金人打垮的;天眷二年,而還處於「游擊隊」階段的蒙古就曾在金上京之西北打敗金人。

某些人平時把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說的多麼強,結果說到對外戰爭又說少數民族的科技、製造業接近宋朝或趕超宋朝,那麼之前說的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多麼強呢?宋朝占著富裕發達的地區,如果被少數民族在科技、製造業上接近或趕超,那麼更是宋朝自己的問題與責任了。

好意思提契丹起家比宋朝早……宋朝還比金、蒙古起家早呢。結果呢?

秦、隋留下的大亂、不穩定、內耗更嚴重,漢、唐都克服困難擴大出較大疆域。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自己表現差,還要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等還擊敗奚、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前期,李存勖和耶律阿保機干仗的時候,除了佔據山西以外,只佔據了河北,而且河北還不穩定,一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初定,大軍主力和後梁隔著黃河對峙;二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多處叛亂未定,和後梁主力的夾河大戰也沒完。

李存勖的局面無論如何都比宋朝糟糕的多。 後來宋朝佔據的地盤、人口都遠遠超過這時候李存勖的地盤、人口……

五代前期,契丹耶律阿保機「空國入寇」,仍然被李存勖打敗。(李存勖雖然不是漢人,但是其父李克用是唐朝官員,而且李存勖已經融入中原,屬於中原王朝成員,並非外敵)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庄宗討張文禮,圍鎮州。定州王處直懼鎮且亡,晉兵必並擊己,遣其子郁說契丹,使入塞以牽晉兵。郁謂阿保機曰:「臣父處直使布愚款曰:故趙王王鎔,王趙六世,鎮州金城湯池,金帛山積,燕姬趙女,羅綺盈廷。張文禮得之而為晉所攻,懼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阿保機大喜。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馬之富,西樓足以娛樂,今舍此而遠赴人之急,我聞晉兵強天下,且戰有勝敗,後悔何追?」阿保機躍然曰:「張文禮有金玉百萬,留待皇后,可共取之。」於是空國入寇。郁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為後患不可召,而處直不聽。郁已去,處直為其子都所廢。阿保機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聞處直廢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都告急於庄宗。庄宗自將鐵騎五千,遇契丹前鋒於新城,晉兵自桑林馳出,人馬精甲,光明燭日。虜騎愕然,稍卻,晉軍乘之,虜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虜皆陷沒。阿保機退保望都。會天大雪,契丹人馬饑寒,多死,阿保機顧盧文進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乃引兵去。

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契丹「及救王都,為王晏球所敗,喪其萬騎,又失赫邈等,皆名將,而述律尤思念突欲,由是卑辭厚幣數遣使聘中國,因求歸赫邈、荝剌等,唐輒斬其使而不報。當此之時,中國之威幾振。」(記載於《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定州王都反,唐遣王晏球討之。都以蠟丸書走契丹求援,德光遣禿餒、荝剌等以騎五千救都,都及禿餒擊晏球於曲陽,為晏球所敗。德光又遣惕隱赫邈益禿餒以騎七千,晏球又敗之於唐河。赫邈與數騎返走,至幽州,為趙德鈞所執,而晏球攻破定州,擒禿餒、荝剌,皆送京師。明宗斬禿餒等六百餘人,而赦赫邈,選其壯健者五十餘人為「契丹直」。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後周柴榮北伐契丹,連收三關三州,遇疾而返。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物資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

宋朝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何況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

宋朝初期,党項還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控制過党項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還打的李繼遷丟棄母親妻子逃走,但是之後宋朝處置出錯,党項李繼遷力量增強,後來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給了党項李繼遷,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即使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

漢朝對外敵匈奴有失敗,但是之後漢朝打敗了匈奴。唐朝後期對吐蕃、南詔、回鶻有失敗,但是之後唐朝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多次重創吐蕃軍;李晟、宋威、高駢數次擊敗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虛耗」,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驃信送質子入朝;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破,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下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多次擊敗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吐蕃王國、南詔、回鶻汗國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取的大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

如果有足夠多堅定敢近戰的步兵,那麼能抵擋重甲騎兵。但是宋朝兵源素質太低,只能主要是弩手。《宋史·兵志》記載,「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二分習弓,六分習弩,餘二分習槍、牌」。例外是岳家軍,岳家軍提高了近戰兵的比例,其對金軍的戰績就好一些。但是之前與之後的宋軍……

================================================================

宋和秦、漢、唐、明這幾個大一統王朝的區別是,宋接手更好的條件後周,但是宋的擴張卻比較差:

秦在關中,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同時,還滅六國,滅立國之後,又打的匈奴遠遁;

漢、唐、明的建立者劉邦、李淵、朱元璋,在起兵時,地盤遠小於宋朝接手的後周。劉邦、李淵都在面臨強大的外敵的情況下擊敗多個強大割據勢力,擴張、統一,後來漢朝擊敗外敵匈奴,唐朝擊敗外敵突厥、薛延陀、西突厥等。元朝雖然內訌,但是朱元璋這邊也有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勢力要消滅。朱元璋仍然消滅了這些割據勢力,並且驅逐蒙元。而宋朝接手狀況較好的後周,擴張卻不如這幾個王朝。

好意思怨遼、金團結?宋朝沒有給遼、金造成強大的壓迫,還指望遼、金出現大內訌? 匈奴的分裂有匈奴自己的內部因素,也有漢朝壓迫的因素,如果漢朝不夠強大,那麼即使匈奴內訌也不會有部分匈奴部眾投靠漢朝,而是匈奴打出一個最強重新統一。 而遼、金內訌的時候,宋朝沒能很好的利用。

遼國昏庸之主「睡王」耶律璟當政的時候,宋朝去搞先南後北,對遼沒有什麼作為。 遼內部政治鬥爭的時候,宋沒有全力去分化。 遼內訌,金本來是遼的下屬,結果金崛起打垮遼,消滅了遼的主力,北宋趁機攻遼,北宋卻被遼的剩餘部隊打的慘敗。

金滅遼用的時間短,就更說明當時遼的力量的衰弱,但是北宋卻一直沒能靠自己佔據幽雲等州,更不用提讓遼臣服了。

漢、唐、明的建立者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都沒有薊北幽雲、甘涼河套,也沒有長城至河西走廊這個防線。

但是漢、唐、明打敗多個敵人,自己擴張佔據了薊北幽雲、甘涼河套,自己擴張佔據了長城至河西走廊這個防線。

而宋朝自己沒能擴張佔據,反而還把靈武丟了。

中國版圖內的產馬良地,還有靈武以及河東路和永興軍路。

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馬的通道之一。宋初控制著靈武,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了靈武。但是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產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西夏(党項)正是在宋朝真正坐大了。宋初,宋朝控制著靈武,還得到了党項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李繼遷才幾百人,宋朝打的李繼遷丟棄母親妻子逃走。但是之後宋朝處置出錯,党項李繼遷力量增強,後來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給了党項李繼遷,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後來建立西夏。

北宋前期官方擁有的馬,遠多於漢、唐初期的馬匹數量,比朱元璋北伐時還多數倍。北宋前期官方擁有的馬,比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後明朝的馬還多數倍。北宋的擴張遠不如漢、唐、明的擴張,但缺馬可不是宋朝的借口,北宋初期官方馬匹還曾比漢、唐、明初期的馬匹多。

後來漢、唐馬多,那是漢、唐擴張、發展的好的結果,而宋朝卻自己搞砸了馬政。宋朝缺馬,完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明的情況不比宋好。雖然紅巾軍削弱了元,元朝有內訌,但是朱元璋還要對付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勢力,還要對付雲南等地的蒙元勢力,北伐時明軍還要與名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交戰。但是朱元璋仍然獲勝,驅逐了蒙元。後來明軍還深入草原取得捕魚兒海大捷。

而北宋,遼被金打的快滅了,宋早就與金商議約定宋朝攻取幽雲數州,結果宋仍然被遼的剩餘部隊打的慘敗。

隨後北宋還出現2000宋軍被17個金人打的慘敗、13萬宋軍被河對岸的金軍的戰鼓嚇的潰逃的奇葩戰績。(《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和議已定 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 經由磁州 李侃以身為兵官 且承掩殺之旨(初金人抵京師也。淵聖詔河北州軍略曰:种師道姚平仲遠提西兵以助天討云:云: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軍盡行掩殺) 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 欲與之戰 十七騎者分為三 以七騎居前 各分五騎為左右翼 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七》:金宗翰自太原趨汴,官吏棄城走者,遠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時僉書樞密院事李回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敵發數十騎來覘,回報其帥曰:「南兵亦盛,未可輕渡。」或欲整兵俟戰,洛索曰:「南兵雖多,不足畏也。與之戰則勝負未可知,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眾以為然。黎明,河上之師悉潰,遂長驅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陽燕瑛、西道總管王襄皆棄城走,永安軍、鄭州並降於金。」)

後來紹興十年北伐,「燕京以南,(金之)號令不行」,結果宋還是沒能收復中原。

再後來到金主完顏亮金死時,金內部爆發激烈內訌,不但之前伐宋的名將幾乎被金人自己殺盡了,而且金國的契丹等民族也紛紛反抗金人統治,結果宋還是沒能收復中原。

蒙古內訌的次數很多: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貴由繼位,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蒙哥病死於四川,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內部多次內訌,但是宋仍然沒能收復中原。

忽必烈結束與阿里不哥的大戰之後,蒙古帝國實際已經分裂。作為蒙古帝國分裂出的一部分,忽必烈的蒙元,一面在西北與海都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作戰,一面開始一征日本,一面還攻滅了南宋。

宋朝接手比別的朝代好的條件,不但沒有擴張出更大的疆域,連中原都沒統一全,缺了幽雲等州,而且建國才約160年就丟了中原,還沒能收復,最後連南方也丟了,成了首個被外族外敵打的把中原、南方都丟了的王朝。 不怪宋,還能怪誰?

================================================================

這個@原來 說的那些就沒幾句對的。

竟然還能看到有人信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0%左右,遠高於別的朝代」這謠言。實際上,根本沒有證據證明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0%,反而有 戳穿宋朝戰爭勝率70%的謊言 統計出宋朝勝率47.5%,宋朝對外主要作戰勝少負多。 按勝率說,歷史上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朝代是曹魏,勝率在9成以上,而漢朝、唐朝即使對外有失敗,之後還能再取得更多勝利,是勝多負少。

其二,唐朝前半段厲害,至於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而且唐朝後半段,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極個別藩鎮割據。在唐末黃巢之亂以後,才出現大規模藩鎮割據。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開皇時的人口和戶口數」? 比較頂峰,唐朝的人口和戶口數遠超隋朝。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給唐朝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人口、經濟也超過了隋朝。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大量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爛攤子。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06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資治通鑒》「天寶十三年甲午……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

澶淵之盟之後,宋朝是長期每年送財物給遼,遼並不稱臣,而且並不省錢。遼這個威脅仍在,幽雲等州仍然被遼佔據,宋朝養著龐大的軍隊,頻繁調動,花費巨大,花費不比打仗少。

宋朝給金歲幣,仍然沒解決問題,中原還是被金占著。

至於說宋朝「最後皇帝大臣投海而死,比起那些開城納降的王朝不知骨氣硬了多少倍!」 如果你拿明朝說骨氣,還有的說,但是宋朝……請看宋朝稱臣於金,稱侄孫、稱臣於蒙古。

《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二十五:「

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

簽書樞密院何鑄、知合門事曹勛進誓表於金

  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記載,宋朝求著想稱侄納貢、稱侄孫、稱臣納貢於蒙元。但是蒙元仍然滅了宋朝。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戊辰,還。太皇太后命用臣禮。己巳,嘉興守劉漢傑以城降。庚午,同簽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以謝堂為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辛未,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諸關兵盡潰。

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沖,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別把蒙古說的無敵似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多次打敗蒙古。

至於拿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來說宋朝厲害的……南宋佔據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內訌,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麼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

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

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

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

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

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

蒙古忙於內部整頓

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陽。1279崖山海戰,南宋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又有幾年呢?


八月十二日更新

在回答問題以前,我要先吐槽一下題主的問題。

除了開國兩個皇帝尚可和遼分庭抗禮以外,其他的時候都是靠割地賠款,來保證暫時的和平。

兩宋別的和約不談,澶淵之盟前後117年,這也叫「暫時的和平」?

說到宋的軍事和外交,不得不提其遠交近攻的策略問題。先是聯合金國滅了遼,結果很快被金滅北宋。然後聯合蒙古滅了金,結過很快被元滅南宋。

聯金滅遼不談,聯蒙滅金髮生在1234年,南宋亡於1279年。相差45年!

題主知道北宋從立國到統一幽雲以外的地區花了多少年嗎?19年!

元滅南宋那叫「很快」,那北宋的統一戰爭叫什麼?「閃電戰」嗎?

問題來了。其實宋有相當長的時間可以備戰反擊(北宋和遼有百年未戰,南宋和金也有百年的對峙時間),而且宋的人口和經濟優勢巨大,為何始終出不了一個能夠勵精圖治的皇帝,能夠北上收復燕雲(當然,宋金滅遼後,曾經暫時得到燕雲)? 趙家王朝和前後其他的漢人王朝到底有何不同呢?

原來題主知道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未戰」啊?有考慮過自己說的話前後矛盾嗎?

南宋百年對峙,不提南宋的史料,我給你看金史是怎麼評價宋金戰爭的:

初,宋人於國朝君之、伯之、叔之,納歲幣將百年。南渡以後,宋以我為不足慮,絕不往來。故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金史》

迨夫宋絕歲幣而不許和,貪其淮南之蓄,謀以力取,至使樞府武騎盡於南伐。訛可、時全之出,初志得糧,後乃尺寸無補,三軍僨亡,我師壓境,兵財俱困,無以御之。——《金史》

宋人於國朝君之、伯之、叔之」指的是宋金歷史上的幾次重要戰爭。

第一次,紹興北伐,由岳飛、劉錡、韓世忠主導的北伐戰爭,後因秦檜作梗而議和,紹興和議的結局是南宋向金朝稱臣。

第二次,隆興北伐,由張浚、李顯忠主導的北伐戰爭,宋軍最後不幸在符離戰敗,戰後宋金議和,兩國由君臣關係改為伯侄關係。

第三次,開禧北伐,由韓侂胄主持,戰後兩國關係變為叔侄關係。

第四次,紹定北伐,也就是很有名的聯蒙滅金,金宣宗南下攻宋,南宋和當時正在交鋒的蒙古達成滅金聯盟(如何評價南宋的「端平入洛」行動?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結局金朝自己的記載是金軍「士馬折耗十不一存」「樞府武騎盡於南伐」,隨後宋軍北伐,金朝滅亡。

南宋前五位皇帝,除了在位只有5年的光宗沒有北伐,其他四人一共發起過四次對金朝大規模的北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怎麼能叫」出不了一個能夠勵精圖治的皇帝「?!何況也不是沒有成果,金朝末代皇帝的屍骨都被宋人帶回太廟了好嗎!

題主你對兩宋的歷史到底有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宋朝重文輕武,從開國皇帝起就特別猜忌武將,同時自己的實力又不夠,沒有在開國初期的時候拿下燕雲要地。這導致的一個很嚴重的後果:北宋無險可守,也無大將可用。中間雖然出現了岳飛這樣的戰神,可惜有一幫豬隊友拖後腿,也是沒有辦法啊。

恩恩,猜忌武將?

來來來,告訴我韓信和周亞夫是怎麼死的?北宋王朝你找個童貫以外和韓周一個級別被冤殺的名將出來!

還有不要動不動就提岳飛,和岳飛一起同一時期死在詔獄中的還有個廣西經略胡舜陟,人家是大觀三年進士,正牌子的文官!

因為紹興和議和秦檜交惡被搞死的人車載斗量,其中官做得最大的叫趙鼎,人家是宰相,在陰曹地府排座次也輪不到岳飛坐頭把交椅。這就不是一個正常的時代,拿個特例出來有什麼意義?

說句不好聽的,題主」你覺得「的部分基本和歷史一點關係都沒有。

中國人是不是幾千年來一貫都是重文輕武?西方人又是不是幾千年來一貫都是重武輕文?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而且,你叫屈的武人集團到底是什麼德行你真的理解嗎?

文官指揮戰爭,文武分離的背後,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驅動?為什麼?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一味強調宋沒有騎兵是站不住腳的。除了元朝,中國大部分朝代騎兵都不是主力兵種,但是宋是被虐得最慘的。

宋以前,如漢唐,一開始也被虐過,主要還是有武帝和太宗這兩個皇帝比較猛吧。漢武帝可是親自培養衛青霍去病,建立強大的騎兵才滅匈奴的。太宗更是也是強滅了北邊一大批游牧民族。

宋以後,如明,主要是洪武永樂兩個皇帝特別猛,洪武朝藍玉一直追到捕魚兒海,滅了北元。而永樂北伐,進一步打擊韃靼瓦剌等殘餘勢力,而且建都北京,保證了進可攻,退可守。永樂絕對軍事天才,攻守俱佳,恩澤後世。明如果不是亡於李自成,清是很難入關的。

中國古代的歷史往往是由某些彪悍皇帝改寫的,而宋就缺足夠彪悍的皇帝。

什麼玩意?一方面說宋朝不行不是騎兵的問題,一方面還好意思提唐宗漢武?!

ok直接上史料:

【轉載+補完】宋朝軍制初探(增訂版)

恩格斯說:「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馬恩全集》第14卷305—306頁)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騎兵適宜於平原曠野的遠程機動作戰,是古代軍隊中的主要突擊力量。一般說來,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宋人也稱「國恃馬以為強」,「盛世則馬蕃息」。

漢武帝與匈奴對抗,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改變了以步兵為主的陸軍體制,才得以主動出擊,在戰略形勢上轉弱為強。唐太宗是一位偉大的天才的軍事統帥,他最喜選擇敵陣的薄弱部位,親率騎兵飛馳突擊,「必出其陳後反擊之,無不潰敗」。 精銳的騎兵,使唐帝國威震遐邇。然而自中唐以降,由於喪失西北產馬地,唐軍遂轉變為以步兵為主,而又被迫花費大量金銀、絹帛等類,向西北各民族買馬。這種狀況延續到宋代,歐陽修說:「唐世牧地,皆與馬性相宜,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內則岐、豳、涇、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於樓煩,皆唐養馬之地也。以今考之,或陷沒夷狄,或已為民田,皆不可復得。」 北宋時,宋軍的馬源來自與西北少數民族的貿易,需要耗費大量銅錢、銀、絹帛、茶等物資。

唐朝極盛時,牧監養馬達七十萬匹以上。 宋太宗太平興國時,「和市在京及諸州民間私馬,於是得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九匹」。宋真宗「咸平已後」,「諸坊、諸軍積至二十餘萬」, 「祥符、天聖間,牧馬至十餘萬」。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天下應有馬十五萬三千六百三十四」。 這些數字當然與唐朝相距甚遠。

與宋相比,遼朝道宗時,「牧馬蕃息多至百萬」。 遼朝亡國時,「御馬數十萬匹,牧於磧外,女直以絕遠未之取,皆為大實(耶律大石)所得」,成為西遼建國的重要資本。 金海陵王攻宋,「調諸路馬,以戶口為率,富室有至六十匹者,凡調馬五十六萬匹」。 金世宗時,「蕃息之久,馬至四十七萬」匹。

唐太宗時國馬七十萬。北宋極盛時全國馬匹連唐太宗時期的一半都不到。

而橫向比較,宋朝的對手馬匹數量動不動就是四十萬、五十萬乃至百萬級別,也就是說宋軍的後勤和運輸的馬匹長期以來只有遼金,也就是自己主要對手的二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這時候有錢有什麼用?本朝現在還是美國的債主呢!買條企業號回來啊!宋朝買馬的確捨得花錢,能從遼金這樣的大戶手上買個幾十萬馬匹嗎?

衛青霍去病也好,李靖藍玉也罷。哪個遠征不是靠著大量馬匹和人力堆出來的後勤?沒有馬,怎麼打這樣的遠征?

再往後的部分我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吐槽,我只說一點:學歷史不要抱著偏見,最忌諱的就是什麼都是「我覺得」,言出一定要有據,什麼是「據」?就是史料,怎麼獲取史料?要多讀書讀好書。

===============================================================

吐槽結束,準備答題。

兩宋的對外戰爭為什麼打的不好可以從複雜的來說,也可以往簡單了來答。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馬匹不足帶來的後勤和戰略機動能力的嚴重不足。

首先要注意,不是什麼馬都能做戰馬的!國家對戰馬的身高和年齡有比較嚴格的限制,因此大部分的馬匹在戰時的工作是負責運輸。關於戰馬的選拔,古今中外各種文獻都有記載。《三個火槍手》和《靜靜的頓河》這樣的小說里也有敘述歐洲軍隊對於馬匹的要求。

那麼馬匹作為後勤運輸是什麼概念?

舉個例子,很多史料里提到有些(游牧軍隊為多)部隊有「一人兩馬」「一人三馬」的情況,這裡面往往就是一匹做戰馬,兩匹作為運輸。馬匹作為消耗品在運輸上有很大優勢,首先馬走的通常比人要快,其次馬比較笨不會輕易逃跑或者被策反,最後馬可以吃不像民夫,你能吃馬肉,還能頓頓吃人不成?

但是馬匹的缺點也是因為它是個消耗品。一次遠征會消耗大量馬匹。這就要求一個國家的馬政必須能支撐的起這樣的消耗。

那麼北宋的情況呢?北宋一年自產馬大約是三千匹。也就是說,如果在戰爭期間,北宋每年馬匹消耗超過三千,宋軍手裡的馬匹就會出現負增長。那如果這樣糟糕的馬政情況北宋堅持進行漢唐明這樣的遠距離遠征會出現怎樣的後果?

以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和衛青四人率四萬大軍遠征為例,假設四萬人都是騎兵,每人一人兩馬,這就是八萬匹馬。最後結果損失一萬七千人,那就是三萬四千匹馬丟了。以北宋全國馬匹二十萬計,一次遠征六分之一就這麼損失掉了。以宋馬每年三千匹補充計(宋初北宋進口馬匹的數量也不多),這一把遠征以後十年才能恢復元氣。

而這種遠征有卵用嗎?其實一點卵用都不會有!為什麼?因為遼的常備軍動不動就是「三十萬騎」!四萬騎兵丟過去你是打算讓宋軍以一當十嗎?更不要提繳獲,即使韓信、孫武這樣的,也不敢說自己每戰必有繳獲,而且繳獲必然能彌補損失。

所以事實就是,兩宋的馬政根本維持不了宋軍進行長距離遠征。

遠征不行,那就一點點平推過去咯?反正我大宋有錢!從邊境開始修城,一點點修到敵人首都下面去就是了咯?活人還能讓尿憋死?!

事實上,宋朝的確這麼干過,北宋西北戰爭(對西夏和吐蕃)的主戰場很長一段時間就像wow德拉諾那樣不停地修要塞修過去的,效果拔群。

如何評價北宋西軍?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但是這事吧,一個是錢花的更多,還有一個其實依然沒有根治軍事上後勤的問題。

沈括主持過西北軍務,他曾經對西北的後勤是這樣描述的:

人負米六斗,卒自攜五日乾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計復回,只可進九日;二人餉一卒,一支可二十六日,若計復回,止可進十三日;三人餉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計復回,止可進十六日;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三個民夫供給一個宋軍士兵,極限狀態下也只能保證一個月的後勤。這是個低效到可怕的數據。因為兩宋時期東亞的要塞級城市經常動不動就是半年、大半年、甚至幾年打不下來的情況。而宋軍的後勤神tm只能保障一個月!有個卵用?!

恩,我承認,所謂「攻城為下」,攻打城市有很多辦法,不是都靠強攻的。而且宋朝周邊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和西北那樣條件那麼惡劣。但是我們在討論的是戰略上攻城略地的成本,自然要考慮最壞的情況,敵人又不是簡單電腦,怎麼腦殘怎麼來,大家都是成年人,想問題當然要考慮的全面一點。

而事實上,縱觀兩宋的戰略進攻,許多失敗(的原因之一)都可以歸於後勤不足。

①宋太祖攻略北漢,在太原城外成功阻擊了遼軍增援,但是因為後勤不濟被迫退兵。

②高粱河之戰前夕,宋軍後勤達到極限,以至於宋太宗不得不急於將預備隊加入攻城序列導致打援失利,被迫撤退。

③雍熙北伐,東路軍曹彬部糧草告罄,被耶律休哥擊敗導致北伐總體失敗。

④宋太宗時期西進攻擊李繼遷部,因李繼隆等主將不遵預先安排導致糧盡退兵。

⑤宋神宗時期元豐五路西征,只有後勤沒有出現問題的李憲部取得較大戰果。

⑥宋理宗時期端平入洛,宋軍七萬人在收復開封后因為後勤跟不上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大敗。

面對如此多由於後勤不足導致的軍事災難,你和我說馬對於宋朝不重要,馬匹的缺失不是宋朝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大家都是成年人,說話不能昧著良心啊!

ok!進攻後勤不行,那麼防禦呢?

防禦當然也要依靠後勤保障!軍事防禦不是靠著個別孤城進行防禦,通常依靠的都是體系作戰。只有最壞的情況才會進入城市保衛戰。道理很簡單,不是仗打完了就結束了的,城外的農田和村莊被毀棄了,明年國家吃什麼?所以只要在軍事實力允許的情況下,防禦方也會選擇野戰來保證自己的國土受到儘可能少的破壞。

宋軍的軍事防禦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北宋時期的作戰主要立足於進行多個兵團之間配合野戰。

關於彈性防禦_北宋吧

北宋西北邊防研究:以西北諸路的牽制策應戰略為中心

北宋陝西安撫使路協同作戰法探析

這個防禦模式強調的不是守,而是戰。但是隨之帶來的問題是宋軍機動上的劣勢經常性地暴露出來。騎兵少以及馬匹不足導致的就是遼夏的指揮官通常都有選擇戰場的主動權,宋軍一般只有被動接受。因此在大部分宋遼和宋夏的大型戰役里,宋軍通常都需要面對優勢兵力的敵人。

但好在宋軍精於戰陣,步兵方陣在野戰中能發揮比較好的效果,當然前提是糧草足夠、氣候不惡劣以及指揮適當。可惜啊,這種條件也不是每次都能全部具備的。

而到了南宋時期。防禦體系則主要是依靠長江作為運輸動脈,實現四川、湖北、兩淮三個主要戰區(後期還包括廣西戰區)之間的聯動。也就是靠著水運的優勢,宋元戰爭能夠斷斷續續打個六十年。

一旦蒙古或者女真軍隊對南宋邊境任何一個戰區發起攻擊,另外兩個戰區立刻利用戰船把援軍向受到攻擊的戰區運輸。由於水運的效果不輸於馬匹運輸,所以在長江乃至淮河、漢江流域,宋軍的後勤能力不遜於蒙古和金朝。

所以到了最後,蒙古被迫修鍊起水軍科技來,招納了一批漢奸將領幫助自己訓練水軍才把南宋啃了下來。所以說宋元戰爭蒙元的勝利實質依然是依靠國力對南宋進行後勤上的碾壓而實現的。

【蕭啟慶】蒙元水軍之興起與蒙宋戰爭

http://tieba.baidu.com/p/2715215766

===============================================================

看了一下回復,實在是看到了不少有趣的回復。

比如這樣的:

嗯,怎麼說呢?一股滿滿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既視感。

隔壁小明考試考了一百分,你為什麼考了90分?

隔壁小明找了個月薪八萬八的工作,你為什麼只找了個一千八的?

隔壁小明給老婆買了顆大鑽戒,你為什麼只送一塊巧克力當禮物?

對啊?為什麼?蔡文姬六歲能辨弦音,甘羅12歲做丞相。因為「有人做到過」所以其他做不到的人都是無能咯?不要反駁!所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因素都是為無能找借口而已!你自己是這麼說。

還有比如這樣的:

我其實特別好奇,我這篇回答你是怎麼看出我粉宋的?

南北宋」重大軍事失敗「我有不承認嗎?我有說過」宋朝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之類的話嗎?

我全程都說的是:

宋朝軍事上有怎樣的短板?

宋朝採取什麼措施來抵消這一問題?

這樣的措施得到了什麼結果?有什麼不足?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指出題主及其他人觀點中的錯誤。

怎麼就變成了宋粉?變成了鐵血強宋?

熟悉我的哪個不知道我在知乎最愛乾的就是黑一個排行第九的宋朝皇帝?

關於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還手把手地教大家怎麼正確地黑宋仁宗

宋仁宗是個很偉大的皇帝嗎?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你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我在知乎從來都沒有要無腦黑或者粉一個朝代的意思。我只是單純地黑你們這些【黑宋朝都不會黑】的人而已。

===============================================================

什麼叫「黑宋朝都不會黑」的?

下面這個就是:

題主知道北宋從立國到統一幽雲以外的地區花了多少年嗎?19年!

柴榮的功勞也好意思占么

首先,關於宋朝初年的軍制改革某人要好好補個課: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 歷史

這個需要多讀書的部分先略過。我們單說這「柴榮的功勞」,畢竟功勞這種事得看療效嘛。

剛好歷史上有個很好的對照組: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都打過北漢太原城,三次作戰後周軍隊和宋軍都與遼援軍有過交鋒:

先看周世宗: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遼朝在穆宗統治時(951-968),它的軍事實力仍相當強大。高平之戰後,周世宗曾進軍太原,遼穆宗命南院大王耶律撻烈出重兵援助北漢,後周大將符彥卿率兵北上,兩軍激戰於忻口(今太原北面),結果周兵大敗,死傷甚眾,「史彥超恃勇輕進,去大軍浸遠,眾寡不敵,為契丹所殺」。符彥卿退守忻州(治今忻縣)。周世宗不得不從太原班師,是時「自糧數十萬在城下,悉焚棄之。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軍須失亡不可勝計。所得北漢州縣,周所置刺史等皆棄城走」(《通鑒》卷二九二,參《遼史》卷七七&<耶律撻烈傳&>)。後周這次慘敗的情況,似未受到古人和今人的重視。歐陽修說:「世宗南平淮甸,北伐契丹,乘其勝威,擊其昏殆。」 認為世宗若不遇疾,「則十四州之故地,皆可指摩而取矣」(《新五代史》卷七三&<四夷附錄))。這未免過於樂觀了。(徐規《評宋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

再看宋太祖(開寶二年)

初,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石嶺關部署,屯於陽曲。上聞契丹分道來援北漢,其一自石嶺關入,乃驛召繼筠詣行在所,授以方略,並給精騎數千,使往拒之。且謂繼筠曰:「翌日亭午,塤卿捷奏至也。」時已盛暑,上命太官設麻漿粉賜繼筠,食訖,辭去。戰於陽曲縣北,大敗契丹,擒其武州刺史王彥符,斬首千餘級,獲生口百餘人,馬七百餘匹,鎧甲甚觽。己未,繼筠遣子承睿來獻捷,承睿未至,上登北臺以俟,見一騎自北來,逆問之,果承睿也。北漢陰恃契丹,城久不下,上乃以所獻鎧甲、首級示之,城中人奪氣。

契丹兵果分道由定州來援,韓重贇陣於嘉山以待之。契丹見旗幟,大駭,欲遁去。重贇急擊之,大破其觽,獲馬數百匹。癸未,使來告捷,上大喜,手詔褒之。

最後是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郭進言契丹數萬騎入侵,大破之石嶺關南。於是北漢援絕,北漢主復遣使間道齎蠟書走契丹告急,進捕得之,徇於城下,城中氣始奪矣。

要說明的是,太原之戰是周世宗生平唯一一次和遼軍主力交鋒的記錄,柴榮取得關南地前後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會戰。也就是說,僅以面對遼救援太原的作戰來看,周世宗軍隊的表現要遠遠差於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的宋軍表現。

所以宋初軍隊的戰鬥力到底應該歸功於周世宗,還是歸功於宋太祖、太宗和趙普等人的謀劃和操作應該是沒什麼疑問的。當然是宋朝自己的努力更多一些。

南宋幾次北伐,除了岳飛,以及最後沾蒙古人的光,其他哪次不是慘敗?哪怕是金快滅了,打宋的軍隊也是輕鬆加easy啊,

君之、伯之、叔之,嗯,一次次名聲好聽點,話說真的好聽么?

首先,前面「君之、伯之、叔之」是金人寫的,後面半句也是金人自己寫的「故宣宗南伐,士馬折耗十不一存」「至使樞府武騎盡於南伐」

某人可能不知道什麼叫「宣宗南伐」?

占蒙古人的光?的確南宋中期的幾次北伐效果很糟糕。

但講道理,自岳飛收復襄漢以後,金軍哪次南侵不也是灰頭土臉地回去?完顏亮為何從金朝皇帝變成區區一個海陵王和宋金戰爭有脫不開的關係。金宣宗這次南下也不過得個和完顏亮差不多的結果,很奇怪嗎?

還有你從哪看出「輕鬆加easy啊」的?金軍都被打得「士馬折耗十不一存」「樞府武騎盡於南伐」了好嗎?!

再說說蔡州之戰:

大元兵遣宣撫王楫約共攻蔡,制置使謀於珙,珙請以二萬人行,因命珙盡護諸將。金兵二萬騎繇真陽橫山南來,珙鼓行而前,金人戰敗,卻走,追至高黃陂,斬首千二百級。

倴盞遣兔花忒、沒荷過出、阿悉三人來迓,珙與射獵,割鮮而飲,馳入其帳。倴盞喜,約為兄弟,酌馬湩飲之。金兵萬人自東門出戰,珙遮其歸路,掩入汝河,擒其偏裨八十有七人。得蔡降人,言城中飢,珙曰:「已窘矣,當盡死而守,以防突圍。」珙與倴盞約,南北軍毋相犯。決堰水,布虎落。倴盞遣萬戶張柔帥精兵五千人入城,金人鉤二卒以往,柔中流矢如蝟,珙麾先鋒救之,挾柔以出。撥發官宋榮不肅,將斬之,眾下馬羅拜以請,猶杖之。黎明,珙進逼石橋,鉤致生俘郭山,戰少卻。金人突至,珙躍馬入陣,斬山以徇,軍氣復張,殊死戰,進逼柴潭立柵,俘金人百有二,斬首三百餘級。翼日,命諸將奪柴潭樓。金人爭樓,諸軍魚貫而上。金人又飾美婦人以相蠱,麾下張禧等殺之,遂拔柴潭樓,俘其將士五百三十有七人。蔡人恃潭為固,外即汝河,潭高於河五六丈,城上金字型大小樓伏巨弩,相傳下有龍,人不敢近,將士疑畏。珙召麾下飲,再行,曰:「柴潭非天造地設,樓伏弩能及遠而不可射近,彼所恃此水耳,決而注之,涸可立待。」皆曰:「堤堅未易鑿。」珙曰:「所謂堅者,止築兩堤首耳,鑿其兩翼可也。」潭果決,實以薪葦,遂濟師攻城,擒其兩將斬之,獲其殿前右副點檢溫端,磔之城下,進逼土門。金人驅其老稚熬為油,號「人油炮」,人不堪其楚,珙遣道士說止之。

端平元年正月辛丑,黑氣壓城上,日無光,降者言:「城中絕糧已三月,鞍靴敗鼓皆糜煮,且聽以老弱互食,諸軍日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斬敗軍全隊,拘其肉以食,故欲降者眾。」珙下令諸軍銜枚,分運雲梯布城下。己酉,珙帥師向南門,至金字樓,列雲梯,令諸將聞鼓則進,馬義先登。趙榮繼之,萬眾競登,大戰城上,降其丞相烏古論栲栳,殺其元帥兀林達及偏裨二百人。門西開,招倴盞入,江海執其參政張天綱以歸。珙問守緒所在,天綱曰:「城危時即取寶玉置小室,環以草,號泣自經,曰『死便火我』,煙焰未絕。」珙與倴盞分守緒骨,得金謚寶、玉帶、金銀印牌有差。還軍襄陽,特授武功郎、主管侍衛馬軍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統制兼權侍衛馬軍行司職事。《宋史.孟珙傳》

戊申,夜,上集百官,傳位於東面元帥承麟,承麟固讓。詔曰:「朕所以付卿者,豈得已哉?以肌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日捷有將略,萬一得免,祚胤不絕,此朕志也。」己酉,承麟即皇帝位。百官稱賀。禮畢,亟出捍敵,而南面已立幟。俄頃,四面呼聲震天地。南面守者棄門,大軍入,與城中軍巷戰,城中軍不能御。帝自縊於幽蘭軒。末帝退保子城,聞帝崩,率群臣入哭,謚曰哀宗。哭奠未畢,城潰,諸禁近舉火焚之。奉御絳山收哀宗骨瘞之汝水上。末帝為亂兵所害,金亡。《金史.哀宗本紀》

金史沒有明確記載是誰先攻破了蔡州。但宋史有明確提到」南北軍毋相犯「,而金史記載是南門先被攻破,因此蔡州之戰很可能是宋軍先於蒙軍破的城。

當然這是推測,即使不準確,宋軍在蔡州之戰前後不但直接投入作戰,而且取得很不錯的戰果都是事實。」沾蒙古人的光「?你這也太」謙虛"了,孟珙的好安達都不會同意你的觀點。

宋朝不猜忌武將....請問狄青是怎麼死的,韓信周亞夫下場是慘,可人家好歹是鳥盡才弓藏,需要用他們的時候,是近乎毫無保留的支持,宋呢?

我其實特別好奇那些吼著「狄青是怎麼死的」人到底有沒有讀過狄青的列傳。

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於外以保全之,不報。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明年二月,疽發髭,卒。帝發哀,贈中書令,謚武襄。

首先,陳州就在河南,從河南的中央離開到河南的地方上去是有多委屈啊?!

《岳陽樓記》知道嗎?同時代的范仲淹被丟哪去的你知道嗎?寇準又是被送去的哪知道嗎?蔡確去的哪知道嗎?就你一個最慘還是怎麼地?

還有,做了四年樞密使你是嫌少還是怎麼地?敢情這官是只能升不能降的咯?趙普、韓琦、王安石、富弼這樣的北宋大佬哪個不是幾起幾落?讓你掛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出外多委屈似的!

就狄青這樣也能算猜忌?

狄青只怕是北宋時期受到文臣蔑視、中傷、攻擊最多的武將,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在他的成長發達的過程中,受到文臣的眷顧也不少。不應當遺忘,其寬恕者是范雍,其推薦者是尹洙,其提拔者是韓琦、范仲淹,建議其出任廣南經制使的是龐籍力贊其升任樞密使的是梁適,他們均為一代名臣。即使是歐陽修等所謂狄青的中傷者,也並非一定是其冤家對頭。他們大多肯定「其心不為惡」,「未見其過」。狄青與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孫沔在廣南前線,則是文武合作的範例。狄青「尤喜推功與將佐。賊既平,經制餘事,悉以諉沔。」「沔始嘆其勇,既而服其為人。自以為不如也。」狄青與其推薦者尹洙,更是莫逆之交。「尹洙以貶死,青悉力賙其家事。」武將曹利用雖然與某些文臣冤怨作對,但曹利用之死並非文臣心狠手毒,而是宦官落井下石。史稱:「宦者多惡利用。」在其貶官途中。「行至襄陽驛,(宦官楊)懷敏不肯前,以語逼之,利用素剛,遂投繯而絕,以暴卒聞。」總之,不能將武將的遭遇與不幸一概歸結為文臣陷害所致。盡人皆知,在岳飛冤獄的鳴不平者當中,文官甚至多於武將。

張邦煒先生這段話算是點到為止,說明了狄青的生平其實時常得到文官的幫助,不過裡面還有沒點明的,比如:

韓琦早年推薦過狄青,但據野史記載狄青在定州的焦用事件中反覆為貪官求情而不顧韓琦的態度文官指揮戰爭,文武分離的背後,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驅動?為什麼? - 忠武腹心薛直老的回答

尹洙早年是狄青的上司,而後尹洙被貶的水洛城事件中,狄青擔當的是一個頗為不光彩的角色狄青和岳飛的悲劇命運有沒有共同的歷史必然性因素?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說白了,所謂的文官坑狄青其實很多時候是惡人先告狀,狄青坑的文官武將可不少,而且不只是政敵,自己陣營的人也坑過。

還有我非常想吐槽的一點:

你們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充分條件】?什麼是【必要條件】?什麼是常量?什麼是變數?

【某某猜忌某某】【吏治腐敗】這種東西哪朝哪代沒有?!這就像有人問你【為什麼蛇和人不一樣?】你給了一個【因為蛇有兩個眼睛一張嘴】的答案一樣可笑。蛇和人差別那麼多,你偏說個兩者都有的東西,還洋洋得意地覺得自己找到了真理。也是醉得不行。

比如說這個【某某猜忌某某】,只要是上下級關係的矛盾,且下級者有能力的。基本都可以歸類到【猜忌和排擠】。韓信可以這麼說,周亞夫可以這麼說,狄青、岳飛都可以這麼說。但是這是歷史事實嗎?根本不是!

以岳飛為例,我說的很清楚,同時期死的文官一抓一大把。岳飛的死壓根就是政治路線上的結果!

政治鬥爭是個很複雜的東西,什麼人事變動政局動蕩就直接來一句「猜忌某某」與其說是不負責任,不如說是根本不動腦子的不懂裝懂。

我再說一遍:學歷史不要抱著偏見,最忌諱的就是什麼都是「我覺得」,言出一定要有據,什麼是「據」?就是史料,怎麼獲取史料?要多讀書讀好書。

順便弱弱地提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西漢貌似有個叫匈奴的東西吧?周亞夫和韓信活著的時候狼居胥山還沒立碑吧?為什麼好多評論都覺得匈奴未滅就殺大將可以算鳥盡弓藏?而與遼夏金元對峙的宋代你們的演算法好像又不一樣呢?會不會有點雙標啊?

至於馬的問題,宋也好意思說,宋開國時馬可不少,結果自己敗完了;唐不說了,人家漢是能搶回大片產馬地,宋卻是不斷丟產馬地,這怨誰?

自己提出問題以後,不要抱著偏見去思考,這樣你永遠一無所得。

【為什麼宋朝的馬政那麼糟糕】

首先,由於關中農業的衰弱,關中地區的漢唐牧場已經不復當年了。

其次,宋代中原氣候惡劣,宋代氣候比現在要嚴寒得多。同時兩宋時期自然災害極為頻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宋代畜牧業的發展。

另外,人馬爭奪土地的情況很嚴重,宋代河北和陝西人口眾多,很多牧場在接手時就已經存在大量民田,這就存在一個「人吃飯重要還是馬吃草比較重要」的問題。

最後,當然也有吏治腐敗之類的共性問題。

關於馬政的資料匯合

怨誰?】,天時地利人和宋朝都有點問題,思考歷史問題最需要考慮的就是歷史進程,什麼叫【歷史進程】?時代背景、氣候地理以及人為因素等等,這才叫做唯物主義。客觀強調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是唯心主義。

順便,有人問為什麼明朝的情況要好一些?

因為元末的兩淮地區有不少牧場。元朝統治中原以後,中原地區人口銳減,所以【人馬爭地】的情況得到了緩解,這為養馬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宋的體制有他的優點,可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缺點,不善戰就是其中之一,這有得洗?

多少在宋這邊不堪一擊的軍隊、將領,投靠蒙古後全變成了虎狼之師,不就是因為相比宋朝人家蒙古的體制能最大化發揮人的能力?

這話我是不能做沒聽見的,上史料:

滿城之戰:

三戰,大破之,敵觽崩潰,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勝計。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酋長三人,俘老幼三萬口及兵器、車帳、羊畜甚觽。

雁門關之戰:

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觽侵雁門,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觽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觽。

唐河之戰:

至是摧鋒先入,契丹騎大潰,追擊逾曹河,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己丑,捷奏聞,髃臣稱賀。

曹河之戰:

敵方會食,既食,則將進戰,繼倫出其不意,急擊之,殺敵將一人,號皮室,皮室者,彼相也,觽遂驚亂。于越食未竟,棄匕箸,為短兵中其臂,創甚,乘馬先遁。敵望見大軍,遂奔潰,自相蹂踐死者無數。繼倫與鎮州副都部署范廷召追奔過徐河十餘里,俘獲甚觽。州副都部署孔守正又與敵戰曹河之斜村,梟其帥大盈相公等三十餘級。

子河窼之戰:

契丹大將韓德威,率數萬騎誘党項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領馬尾等自振武入寇,永安節度使折御卿率輕騎邀擊之,大敗其觽於子河窼。勒浪等族乘契丹之亂,詐為府州兵躡其後,敵大驚擾,死者十六七,悉委其輜重涉河而遁。敵將號突厥太尉、司徒、舍利死者二十餘人,生擒吐渾首領一人,德威僅以身免。

遂城羊山之戰:

丙子,王顯遣寄班夏守贇馳騎入奏:「前軍與契丹戰,大破之,戮二萬餘人,獲其偽署大王、統軍、鐵林、相公等十五人首級並甲馬甚觽,余皆奔北,號慟滿野。

這時候有人會說:咦?怎麼都是防禦作戰啊?進攻取得的戰績呢?

憲領熙河兼秦鳳,建大將旗鼓以節制諸軍,仿部隊奇正李靖六花陣,蕃漢各為一法。前鋒遇賊,敗之,斬首三千級,獲首領一十一人,馬二千匹。復攻喀木族,討平之。翌日北下蘭州,三日至擦珠川,攻楚隴薩、卜宗二城,拔之。斬千餘級,獲首領十三人,餘黨赴水死,降者三萬七千人。——長編

是日,樞密院言:「自二年八月以後,諸路出界淺攻,除硬探斬獲首級更不計數外,鄜延、環慶、涇原、河東四路共獲一萬一千六百五十級。鄜延五百九十三,環慶四千六百九,涇原三千一百九,河東三千三百四十五。—— 長編卷四百八十五

凡平青唐吐蕃全國,建州四,軍一,關一,城六,寨十,堡十二,降王子三,部族二十萬,俘斬四萬。收復夏國地數千里,築軍一,城七,寨五,堡壘二十四,破賊城八,禽首領三千,降部族二萬,斬首五萬。——定功繼伐碑

還什麼「多少在宋這邊不堪一擊的軍隊、將領,投靠蒙古後全變成了虎狼之師」

可笑,李曾伯聽過嗎?

正月二十四日,古納圖過漢江,據攻襄城,其勢不輕,其謀叵測。敵意本欲哨江陵入均房抄掠,以為攻襄計,幸賴陛下德格皇天、威震殊俗,將士僇(同戮)力思奮,敵兵繞至西柳關、萬山。隨出與戰,敵兵少卻,即乘其渡漢未畢,下營未定,賈勇追剿之。自晡至夜,助以風雨,遂以三千之師,破三萬之敵兵,溺江填港,遺棄資糧器甲三十餘里,奪馬四百餘匹。宋 李曾伯《襄陽獲捷手奏》

賈似道知道嗎?

忽必烈說過「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何忠禮】【鄭瑾】賈似道與鄂州之戰

真的,大膽假設可以,要記得小心求證,你這樣懷揣惡意想事情根本什麼都學不到。

===============================================================


瀉藥~

樓上有人已經答得不錯了,咱家就不用回答了吧?

8-)

謝大爺翻牌子~

PS:

如果非要咱家答,咱家就勉為其難,補充一點看法:

1、後勤的問題,樓上有朋友已經回答解釋過了,咱家不多說了。

2、戰略的問題,咱家以前也回答過多次了,所以咱家就不說了。

3、少數民族的問題,誰回答過?

記住,中古時期,也就是南北朝到兩宋時期,不僅僅是漢族地區的繼續進步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在漢族同胞的帶動之下,周邊各個少數民族一同進步發展的時期。

例如,党項羌原本在青海被吐蕃人壓製得混不下去,於是最終「內附」搬家到河套地區生活,在唐代他們還僅僅只能從中原貿易到鐵器,而到五代-兩宋時期,党項羌已經從部落聯盟後期進入封建國家前期,有政權實體,有封建律法,有組織機構,有成熟的繼承遊戲規則,有規模化的冶金工業,技術實力則有「夏人劍」「瘊子甲」「神臂弓」等武器裝備作為代表。

這還是所謂的「野蠻民族」么?顯然,這不能用簡單的「野蠻民族」的眼光來看他們,而應該認識到,他們已經是進入到奴隸制和封建制過渡階段的混合體制的國家階段了,他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有了極大的發展,他們在國家機器中能動員的力量也更強大了。

相比匈奴,突厥,柔然這些部落聯盟階段的少數民族而言,契丹和党項是不同級別的對手,發展水平也不同,是不能用以前的眼光來看他們的。

歷史在發展,所以看待歷史的發展也要實事求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歷史的發展中的矛盾。

否則,抓不住矛盾的關鍵。


其實看多歷史你會發現一件事:一個朝代開頭兩三個皇帝的行為基本上會貫穿整個朝代而存在:

漢初被呂后專權,結果整個漢朝外戚輪流上,各種後族滅了一茬又一茬。

曹氏篡漢建立了魏,沒幾代就被司馬氏篡走了,司馬氏的後人們紛紛表示我也想篡位,賈南風點了一個贊。

唐初李世民搞政變弄掉了大哥,結果整個唐朝——他女兒高陽公主要政變,被幹掉了、武則天不算政變但是篡了位、張柬之這幫老臣一個神龍政變又搞掉了武則天、沒多久李顯的老婆韋後又鬧政變毒死了李顯、然後李隆基鬧政變又幹掉了韋後,李隆基又被馬嵬坡政變弄死了老婆,讓兒子攬了權——完全就是一個政變朝……

明朝開局倒是不錯,結果朱棣一個漂亮的藩王篡位,叔奪侄位,之後朱高熙、朱宸濠,都是一個套路,沒翻起水花就是了。

清朝開局曰:防漢,一直防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被人干出了翔,依然保持著主官滿臣副官漢臣的策略。

而宋朝的問題就在於,開局的時候兩個皇帝一個是武將奪權,一個是兄弟奪位,為了防止重蹈覆轍,對於藩鎮極力壓制,對於外擴的興趣遠遠小於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一方面太祖做了個壓制武將的好榜樣,一方面太宗打了個高粱河告訴後人親征不靠譜,整個北宋瀰漫著一種安於現狀的氣氛,直到被金兵捅穿,才有了「朝野上下為之一清」的小小改變,也才有了岳飛這樣的平民武將發家的機會。然而不巧的是,南宋作為被一路車到江南的朝代,搞陰謀弄契丹結果主動A出去被艹回來的過程又給後面留下了一種輕易不要打,惹事會死的的傳統。

這也就是樓上 @知北游 說的「得位不正」,也就是一個王朝的「統」。


========================這是分割線=====================================

@榎@本彌代說的非常好了,我只是單純來補個尾刀。

也是夠了,這麼多的黑鍋,不能只讓我宋一個王朝背啊。這樣分裂的看歷史,真的好嗎?我不是來給宋洗地,只是講一下那時期的形勢,要客觀的看待歷史。

口口聲聲盛唐盛唐,莫非真以為藩鎮割據,武人跋扈,西域燕雲的丟失都和唐代那群人無關嘍?唐朝的天子,還在重複著天可汗的軌跡,沒有被大明宮裡的宦官吊打?

安史之亂引發藩鎮林立,再到五代十國和後周的崛起,以北宋的開國結束,用了多少時間?二百年。

晚唐留下的天下明明是一個燙手山芋好嗎,留下的人那都是一群群跋扈無恥的武夫。走馬燈一樣匆匆而逝的梁唐晉漢周,武人亂政不是沒有源頭。唐朝五代政治秩序崩潰的惡果,綿延到了後周乃至於宋。當時武人的驕暴,實屬常見。上上下下都沒什麼安全感。石敬瑭,郭威,柴榮的兒子,都是死於內部的傾軋。

北宋是摘了後周的桃子不假,可是這種悲劇的產生也是那個時代的常態啊,柴榮郭威大點的兒子都在開封被誅殺。再說我們這題是說北宋的軍力,別扯太遠了。

河患,災荒和外敵入侵都是推動大一統產生的原因。如果國家出現長久且不穩定的分裂呢,後果是相當惡劣的。中晚唐以來的藩鎮割據,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第一,分裂的廣度

難以消除的藩鎮割據,其實上是形成了一種「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無奈局面。河朔三鎮,淄青鎮,宣武鎮,淮南鎮,都有著桀驁不馴的因子。北齊北周分割北方,對待北方的游牧勢力柔然和突厥態度就比較和善。高歡的柔然公主,宇文邕的突厥皇后。但一分為二來說,拿著北方的精華部分尚有餘力進擊北方的游牧民族,如進擊的高洋。

但北方分裂為了十個,幾十個勢力呢,那就很可怕了?晚唐時期,諸多節鎮的分立和孱弱的中央是並存的。一個地方勢力,上要應對中央和相鄰的節鎮,對下要安撫屬下那群貪婪兇殘的驕兵悍將。國家,就處在這樣一種不停的內耗之中舉步維艱,不得不依仗外部的勢力和兵馬。分裂太廣,下屬都自帶著反賊的血液,自身難保,豈能有餘力守衛邊土。李克用叛變桀驁,也不得不重用姑息。

西北的党項族定難軍地盤的穩固,沙陀族的做大,契丹族的日漸強盛都發生在這樣的時期。到後來,更有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和盧龍節度使趙德鈞爭先以金帛土地獻媚契丹的事。

這麼多的軍鎮,那個敢和契丹硬碰硬,不還得一個個的去抱大腿。圖為後梁地圖,當時契丹尚未吞併海東大國渤海。

第二,分裂的烈度

安史之亂以來,由於唐庭無力肅清叛亂的安史舊部,河朔軍人的惡習流毒甚廣,愈演愈烈。人心思亂,叛服無常。

以幽州鎮而論,前後兩任的節度使都為部下所弒殺。魏博鎮和盧龍鎮的世襲藩主,也不免有驕兵悍將犯上作亂的那天。

魏博鎮的牙兵後來已經驕橫到了令節度使不堪忍受的地步。羅紹威甚至不得不藉助朱溫的兵馬,來剿滅魏博鎮的牙軍。雖然事後他也非常後悔,聲言自己鑄成了六州寒鐵的大錯。

「以錢買健兒取旌節」,為了使自己的地位穩固,節度使不得不給予兵將們優厚的待遇。但是士兵們往往待價而沽,暴戾如舊。

節度使外要應對本鎮和其他藩鎮,與中央,與游牧民族的關係。在內,還要滿足這樣一群如狼似虎的驕兵,如奉嬌子一樣滿足他們。河朔三鎮實行的政策便是倚重軍人,不行文教,與中央實行的政策不對等。純武力支撐的政權,唯有武人才能享受優厚的待遇。

馬戴的《寄賈島》詩云:「海上不同來,關中俱久住。」

一旦藩鎮倒向中央,政事步入正常的軌道,那麼士兵就很有可能失去自己優渥的地位。歷來節度使倒向中央,反而多是藩鎮的士兵要搶先發難,逼迫節度使獨立。比如魏博鎮的節度使田布,為將士所逼,知道魏博武人不肯降服中央,無奈拔刀自盡。

到了後梁和後唐,魏博鎮天雄軍的兵,一次倒戈讓後梁滅亡,一次叛亂又點燃了李存勖滅亡的火焰。

第三,分裂的時間

從安史之亂,到宋的建立。二百年過去了。百年的內耗,足夠讓異族政權成長到比中原政權還要強大的地步。

長時間的分裂和內耗,根本就沒有什麼力量來阻止邊疆異族政權的崛起。況且,契丹和西夏已經不是單純的游牧民族政權,他們也吸收了農耕民族的一些長處。契丹擁有了燕雲之地,不但有了戰略優勢,更有了能耕戰的大量臣民。

如 @經略幽燕我童貫所言 。異族也在發展,而中原卻處於內耗,西夏契丹和匈奴所處的階段不一樣。

西域的歸義軍多年不聞王化,長久的分離使得中央政權很難在進討的路上獲得支持。宋太宗時期進攻燕雲,尚能取得一些支持。到了宋徽宗的時候,進攻的部隊享受到的待遇就只能呵呵了。

契丹的起家比宋朝還要早,所擁有的實力也不是以往那種脆弱的單純游牧政權所能比的。

對宋朝有很大期望,我能理解。宋朝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這確實也是事實。不過接盤俠後周再到大宋分明也是接了晚唐五代的黑鍋好嗎,它倒是也幻想自己有一個大一統的底盤啊,那裡有那麼容易。

宋的軍事弱,可不是一些人一葉遮目,不見泰山,不能正視歷史的原因啊。宋的悲劇,有很多從前代就已經註定了。

再次強調;請你們認真看完我推薦兩位的答案。說什麼周給宋留下多好底盤的,我不否認。可是石敬瑭柴榮的兒子們是如何死的,不還是死於兵禍。五代政治不穩定的源頭,國家不斷內耗,難道就沒有溯源了?

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ps;資料相關,喜歡的可以點擊看看。

唐朝後期最能叛亂的藩鎮:控制中原地區的宣武軍--軍事頻道

聶隱娘時代的魏博


補充四

評論里某宋粉充分發揚了當年宋粉的優良傳統:不管引用的資料是什麼鬼東西,只要有利於宋粉就必須死咬可信度第一。只要是史料不利於宋粉,就算是親歷者第一手資料也要裝瞎。

高句麗原莫離支總錄軍國阿衡元首滅國事件親歷者泉男生的墓誌明明確確的記載他於666年帶著十餘萬戶投降唐朝,當時他已經是最爾危矣,日窮月蹙了。要是信了三國遺事的說法高句麗盛時才21萬戶當時已經遠遠低於21萬戶泉男生為何帶著全國一大半戶口還危在旦夕

泉男生666年投降,668年高句麗被滅,679年死。他本人是親歷者,墓志銘距高句麗被滅只11年。面對這樣的史料宋粉能不瞎嗎?

補充三

目前最高票答案里有一段話挺有意思:

遼軍在燕雲一地就有超過十二萬隨時備戰的國家常備騎兵

天寶年間是唐最盛之時,范陽軍力雄冠諸鎮之首,清河糧倉號稱天下北庫,常備軍也只有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匹。就算加上平盧軍管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匹,也遠遠不能和遼軍相提並論啊…生產力能僅僅在幽燕就維持十二萬以上的常備騎兵,契丹最起碼也是天頂星科技吧…

補充二

評論里某宋粉在契丹起源地問題上被啪啪打臉後直接打滾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他先挑起來契丹起源地是不是東北這個話題的。

然後又拿三國遺事這種「本為佛氏立教之源流而作,故間有年代之可考,而專事異端虛誕之說」的鳥書來否定高句麗被滅時的69萬7千戶,選擇性引用資料真是某些宋粉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了。

打臉過程詳見評論。

補充一

評論里有個特被高冷的宋粉開始洗地,手段我也是見過無數次了。寫這麼多,難免有疏漏,宋粉拿出放大鏡來挑一個錯,即使這個錯是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他也會高呼「這個錯了,全篇都是假的」。

然而,契丹起源於赤峰和通遼交界處,雖然這兩個都是內蒙的,然而,還是東北。

不得不說某些宋粉這地理知識,堪憂啊。怪不得之前曾有個宋粉說北宋打析津府後勤壓力比唐攻高句麗還難,這個問題下有人說打幽燕打西夏後勤跟不上。我本來還以為是強行洗地,現在想想看,可能有些人真的以為幽燕和河湟離中原很遠很遠,比平壤大非川寅識迦河碎葉川怛邏斯還遠。

——————以下是原答案——————

港真,下面蹦噠的某些宋粉承認宋朝武功不行真的這麼難嗎?這麼多年來還是這麼個調調真是受不了。

還有那麼多拿唐來轉移火力的我也是醉了。本來我覺得朝代粉其實挺沒勁的,但是一票回答里為了捧宋而黑唐的好歹要點臉行嗎?

第一,唐我就不說起兵時太原的戶口了,武德年間除梁師都勢力外全國僅二百餘萬戶,而後周顯德末僅後周境內就有二百五十餘萬戶。光說契丹強突厥弱,怎麼不看看唐宋立國之初的國力差距?

第二,唐立國難而宋立國易。相對於宋來說唐得國正多了,好歹是隋失其鹿天下共逐,李唐從太原起兵一路屍山血海統一天下。柴榮對趙大來說仁至義盡,鐵血強宋轉臉就篡了人家孤兒寡母的位。再者隋末群雄與五代末那幫混吃等死的割據政權可謂雲泥之別。ps.就這樣趙大到死也只打下了大半。

第三,宋粉都說契丹封建化人口多不是突厥可比云云。首先突厥確實是弱雞,但是那得看跟誰比,換了宋我賭五毛絕對宋上宋不行。其次,要論封建化立國久人口多,高句麗不服啊。高句麗到唐初立國六七百年十倍於契丹,高句麗被弱唐打了二十三年數次圍攻平壤被弱唐拔城搶人的情況下滅國時還有69萬7千戶,差不多接近同時期唐全國的五分之一了,貞觀年間唐人口更少而高句麗更多。論遼東之遠地勢之險後勤之艱,強宋打幽雲跟弱唐打高句麗有的比?同樣是發源於東北的高句麗契丹女真,怎麼就待遇差這麼多呢?按鐵血強宋粉的邏輯契丹也就一加強版高句麗。吐蕃在契丹的基礎上還有一個古代中原王朝永遠沒辦法的青藏高原,打不過了吐蕃往高原腹地一縮,唐只能幹瞪眼。

第四,異族政權的技術進步。我弱唐苦啊,你看漢朝時的匈奴,沒文字,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五個才能打一個漢兵。都怪隋朝不給力,突厥人都會打鐵了,高句麗建國六七百年了,西域遍地是漢化政權,吐蕃人都種了幾千年的青稞,大食都打到呼羅珊了,為什麼隋朝沒把地球統一然後留下孤兒寡母讓李淵篡!!!辣雞弱隋!!!辣雞!!!

第五,幽燕,騎兵和產馬地,真是說多了都想吐。第一李唐起兵時有產馬地嗎?河湟銀夏幽燕哪個在唐手裡?這些地方是李淵充話費移動送的?第二,幽燕是石敬塘割的而不是李唐割的,你見過唐粉怪隋煬帝只給了李淵太原一地?便秘別怪地球沒引力。第三,本來党項人都舉族帶著五州(這可是宋粉喋喋不休的產馬地)歸附了,好嘛李繼遷一個不服帶著部分人叛亂不僅五州沒了,還倒賠一個靈州。就這戰鬥力還要啥自行車,弱唐:怪我咯?女真可是正兒八經的漁獵民族,起兵反遼時比之宋遼可原始多了,還不是摧枯拉朽橫掃千軍如卷席,真是啪啪啪打臉。

總結。漢唐起兵時形勢不如宋,立國初國力不如宋。一個封狼居胥遠征大宛,一個從東北亞到中亞滅國無算。唯我鐵血強宋和宋粉,扯這個扯那個,我靠大哥你說出個花來,也架不住「昏德公重昏侯遷都五國城經略白山黑水,送中原送江南飲馬零丁洋華夏被髮左衽」啊。


實名反對樓上所有答主的答案。

看來你們都關注北方的戰事更多一些,為弱宋辯護也都是燕雲啊,沒馬啊,選都啊一類的事情。

我就只問你們一個問題:熙寧年間宋越戰爭,越南殺遍半個廣西,屠我軍民十餘萬,你宋一路損兵折將追至紅河,富良江一戰十死五六鎩羽而歸,跟養馬和幽雲有半點關係嗎?當年讀到這裡的時候整個腦子都快炸了。弱宋是早有的說法,近年流行翻案的太多了,奈何不得人心。

還說他什麼沒有幽雲沒有馬,沒有不回搶回來嗎?但就是搶不回來。道理其實很簡單:趙匡胤懼武將,趙光義不知兵。我國王朝更迭如此之多,宋朝太祖太宗是開國皇帝裡面最廢物的,後者尤甚。祖宗尚且如此,就別意淫什麼中興之主了。

又想起來以前和朋友討論北宋的時候,我們提到了一個觀點:北宋在北方面對的是封建化和農業化的國家遼,而不是匈奴柔然突厥蒙古這些游牧民族,簡直是千年一遇的好牌。眾所周知中世紀時游牧民族對農業民族在軍事上大多數都是佔據主動一方的位置。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遼最後不是演變成其他北方部族或者被其他游牧民族趕走,而是史無前例地被一個漁獵民族平推,其軍事實力之弱也可以縱向比較。不過不知道為啥放到某些答主嘴裡這反倒成了北宋的鴨梨,想起李存勖當年幾千先鋒就可以在幽定兩州城外大破契丹數萬,留著主力和後梁周旋,不知道北宋首都定的再不好能有多困難呢?


國家戰略問題。

沒有繼承中國古典時期自秦漢以來中國非常卓越的地緣環境格局觀,對喪失地緣優勢而帶來的國家戰略安全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國家軍事組織強幹弱枝以文抑武和及其配套政策制度都在國家沒有獲得足夠良好的地緣安全環境下成功實施,造成自身軍事能力極度缺乏擴張性。

在其軍事組織能力和效率低下無法獲得軍事擴張勝利的情況下,宋沒有反思自身的軍事組織系統的問題,反而發明了追求最小成本下的戰略均勢,利用自身絕對的經濟優勢通過輸送利益消解對手的戰爭動機,而非消滅對手的有生力量來保障自身的國家安全。

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高票答案提到宋之所以弱,是因為面對的敵人是掌握封建農業文明資源的游牧民族太強,唐之所以強是因為敵人水平太低。這個觀點貌似有道理,其實並經不起推敲。

女真蒙古崛起之時何曾是掌握農耕文明具備完善的國家形態?西夏崛起之時不過是據有西北荒僻之一二州府成事的, 宋憑國力碾壓數代人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才把党項人趕出橫山以西,這戰力真是醉了。 宋遼拉鋸時契丹早就不復當年赫赫武功草原帝國,武力值已過頂點,景宗不過號稱中興罷了。

宋代限於自身條件,確實在步戰軍團作戰方面,重甲弓弩方面都有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火器這個開創性的發明在戰場的應用雖然沒有啥卵用,但也不能否定其偉大意義。但這些成就並不能改變終兩宋三百年宋一直無法跨越農耕區,兩敗於游牧民族,華夏第一次被外來文明全面佔領的事實。宋朝體制軍隊只能勉強做守成之師,在古代技術條件下嚴格強幹弱枝策略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笑話唐後期的藩鎮化,那北宋後期西軍世代將門,不也一樣自成體系,南宋四川也一樣聽調不聽宣。

把宋的對手說成世界冠軍,也沒有問題,可問題這個世界冠軍是怎麼成長起來的?遼的崛起跟宋沒關係,但遼中後期的戰鬥力其實也就那回事,有農耕區的經濟支撐不假,但也一樣四處走風漏氣,內部問題其實多多,宋還是干不過,一戰就喪失再戰勇氣,被打痛了簽了個檀淵之盟後沒有生存壓力後就再沒有進取心,只撿軟柿子欺負。

而隋唐時期如果沒有中原政權數代人不惜代價屢次失利仍持續打擊下的突厥,吐谷渾,吐蕃,高句麗,這些大學生誰知道哪天就成了世界冠軍。

比之初唐銳意進步,把廣闊的中亞腹地作為馳騁戰場,上層官僚出為將入為相,戮力向外,宋朝軍隊真的只能用守門之犬來評價。

至於唐安史之亂後出現的系統性崩潰,某種程度是李隆基一人任性昏聵的人事任命軍區管理一手造成的,跟宋體制性喪失開拓性的內卷化帶來的必然崩潰相比,我更可惜的是唐的偶然性崩潰。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以為自己金屋錦繡地,邊地苦寒貧弱,賄外國以買平安,以為就可以萬事太平,實在是再蠢不過的想法,兩宋都是如此,不去遏制對手,就等著有一天家門被破,自己越肥下場越慘。

前世之事,後世不忘,毋令宋人不暇哀之而令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矣。

有人說,如果唐末遇到蒙古這樣的對手如何?我們來思考一下。

為什麼唐末西北東北早就失控,唐末被一介鹽梟而土崩瓦解,但同時期契丹崛起攜橫掃漠北之威為什麼還是止步中原,無法立足?而為什麼北宋在剛剛把党項人打的只剩一口氣的情況下在建制完整的情況下居然一戰敗於遼國餘燼,再戰敗於女真兩帝北狩。南渡臨安,起的個名字也算時刻不忘亡國之痛,但數十年生聚蒙古崛起之時端平入洛何其丟人?如果自己稍稍爭氣,偌大北方怎麼會輕易被蒙古佔住變成他的王霸之資。半壁淪落,自然誰都不可能挽天傾。

南宋後期抗元可謂可歌可泣,但如果把蒙元勢力認為是集蒙古四大汗國之精華全力進攻也是扯淡之至,蒙元的核心力量還是整合中國北方的力量形成的戰鬥力,漢族大將都稱得上是主力啦。


@經略幽燕我童貫

契勘太原被圍今已八月餘日城中居民死亡八九守御之卒食侯糧己絕以鎧甲充食者已二十餘日卒多疲病

孝純曰:使我有糧爾,豈能逞其志也。大宋的可食用鐵甲

臣嘗觀金人之軍兵器便利衣甲堅宻所以多勝中國之軍兵器不便利衣甲不堅宻所以多敗#(噴)何以言之金人之軍皆是民兵平時賦斂至薄而緩急以丁軍原注謂如)兩丁一丁之類器甲鞍馬無非自辦平時家居日逐擐甲胄而習弓矢所以器甲各適用中國之軍莫非黥卒器甲從官給身軀短小者或得長甲修長者或得短甲力能挽七斗弓者或授以一石弓力能勝兩石弩者或付之以三石弩致弓弩不適用反與短兵同寒餓之卒無力自辦器甲可勝嘆哉昔馬燧製衣甲必分三等蓋有深意晁錯曰甲不堅宻與袒裼同射不能及逺與短兵同夫驅人於行陣之間以肌肉冒鋒刃而甲不堅宻器不適用良可哀也又北兵遇敵步人騎兵皆全裝所以心固而敢戰漢兵遇敵馬軍全裝步人則衣甲不具所以心怯而畏戰原注步人戴笠子不能禦箭有弇心則無披膞之類是也非特此也金人軍行有車乘牛畜原注多係三五十人共一車搬載器甲所以步人可以全裝我師之行無搬載器甲之具步人全裝則困於負擔矣此又為將者當講議措畫也臣願詔五軍統制官使之講論其事今日合如何措置條具以聞庶使士卒之心堅固敢戰臣所謂分器甲者此也備水戰,大宋打造的鐵甲去哪了?

己酉,宰執奏事,席益請諸軍所造馬黃弩改令造弓。詔從之。上曰:「弩但可守,戰則須弓。」朱勝非曰:「前者李橫、牛皋與金人戰,既勝之,金益兵來,橫等皆無甲,是以敗。」上曰:「無甲何以禦敵?今治兵所先者,器甲。而弓尤急也。」徐俯曰:「臣見張俊云:『近歲軍中,方知帶甲之利。#(淚)』今有甲士十萬,則無懼於強敵。」上曰:「俊隨朕久,士之帶甲者,俊練之也。」依然無甲

近年以來陛下留神軍政揀擇精鋭汰去孱弱今二三大將下兵巳精矣原注臣竊料劉光世韓世忠張俊揚沂中王●下兵數約二十萬人除輜重火頭外戰士不下十五萬人陛下聖性精於器械製作工巧數年以來卑宮室菲飲食而輟那財用修造器甲今器械略備(原注外域之兵自來以全裝衣甲禦敵中國甲士自來止有前後弇心副膞有皮笠子而無兠鍪故怯戰臣在河北嘗觀太宗皇帝於北京武庫排垜下河北十七將軍器並無全裝今日皆不堪用祁溝之敗恐由軍器不全)兵既精器械又備將士之心曽經戰陣膽氣不怯勇於赴敵故頃者韓世忠扼金於鎮江張俊獲於明州陳思恭邀撃於長橋去年金人初到淮南世忠首挫其鋒諸將屢得勝至於呉玠累次大於川口此我之形勢也夫太祖太宗皇帝有兵十四萬而平定諸國遂取天下況今有兵十五萬察賊之勢如彼度我之勢如此若不用兵恢復中原則必有後時之悔豈可少緩哉。外域之兵全裝衣甲,中國甲士的長甲呢?

追加一張宋軍甲圖 摹中興應瑞圖卷

只對西夏吃老本?錯了!盜起浙西,詔以童貫提師 討之。道出淮南,見之,焚香再拜,啟視之,乃弓弩各千,愛護甚至,儼然如新。 貫命弦以試之,其力比之後來過倍,而製作精妙,不可及。士卒皆嘆服。施之 於用,以致成功,此蓋太祖皇帝親征李重進時所留者。仰知經武之略,明見於二 百年之前,聖哉帝也。」剿匪一樣得吃老本,其力比後來各倍,能把前人的東西挖出來當寶貝用的一個滿清一個大宋,暫時想不到其他了,歡迎補充

@經略幽燕我童貫


宋朝缺馬的硬傷已經被提到很多次了,我再補充一點:北宋都城開封地理位置不好。

開封漕運發達,陸路交通也便利,是個十分適合貿易的城市,但因處於黃河沖積平原之上,周圍無險可守,而且是四戰之地,因此北宋的軍力部署必須外虛內實。精銳部隊必須保衛京師,邊境防禦就只能對付一下了。

首都選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選錯了首都,整個國策都是錯的。漢唐為什麼敢派精兵深入大漠,長安天險,背靠巴蜀,堵住函谷關誰也進不來。


1,因為五代石敬瑭割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缺乏戰略緩衝。

2,失去了養馬基地,騎兵起不來。沒有足夠的騎兵,戰場上只能擊敗敵人,不能殲滅敵人,高勝率也無法贏得最終的勝利。

3,宋代之前是五代,自唐中後期藩鎮作亂,到趙匡胤統一全國,亂世近百年。對於從軍閥混戰中掙扎求生,苟活下來的人們,最大的威脅反而不是一下子滅不了自己的外寇,而是隨時可能作亂的軍頭。所以整個宋代,都是重文輕武,對武將格外猜忌。所以武人地位低下。宋初因為兵將都是百戰餘生,畢竟都是精銳,所以還有與遼國正面一戰之力。後來就不行了。

4,北宋的滅亡我覺得更多的是戰略失誤。有多大肚量吃多少飯,明明自己弱成渣,卻跟偏執狂一樣只想著「燕雲故土!」。於是為了戰略緩衝地帶,聯合了強大的野蠻人滅了日漸孱弱的遼國,等於毀掉了另一個戰略緩衝地帶。結果遼國沒了,宋金接壤,人家一看就知道你北宋是個什麼東西。金和遼不一樣,遼國立國數百年,漢化嚴重,多少要點臉。雖然經常打草谷,但撕毀和約大幹一場什麼的還是有所顧忌;但金不一樣,搶個大遼就那麼爽,大宋那麼肥美多汁,哪兒還在乎什麼臉面,打就是了。

5,南宋不反攻,初期有實力上的差距,外加皇帝本人的小心思——迎回了老爹,自己算什麼?後來依然有實力上的差距,一來沒有馬,二來「南人孱弱」,富裕的地區在古代很難出強兵。另外有種說法是南方人對於出兵出糧出餉去解救北方的窮親戚沒有興趣,所以不甚支持。這個展開說就收不住了。

而且南宋比之北宋有個優勢。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汴京無險可守;南宋臨安有江南水網,還有長江相隔,安全係數高了許多。南宋的皇帝不思進取,也是可以理解的。

==================

要說趙家王朝和歷代有什麼區別,大概就是開了重文輕武的先河吧。愛好和平人畜無害整天被人欺負的小白兔形象,大約就是從宋代開始的。

補充一句:宋代軍事實力算不得差,防禦戰打的還是可以的,但進攻乏力,缺乏騎兵難以殲滅敵人。因為重文輕武的緣故,實力也就維持在足以防禦的程度——進攻型的封建軍隊畢竟不能靠不停更換並且沒有足夠地位的主將率領與培養。

以上,拋磚引玉,望輕噴。


結論: 國策使然

一. 得國不正,文人輕軍

因為趙老二得國不正,所以上面講的重文抑武(趙老二混文官的).但是還有很重要的一點, 科舉興盛之後,文官打壓武將的骨子習性(如明中後期,二品武將也得在七品文官前低頭),文人看不起將士,認為只是一群武器,是誰的手拿都一樣,不通軍事,以為看了兩本兵書就是諸葛在世.

二. 無馬,重要呼?

騎兵作為殲滅戰的主要作戰力量,但是攻堅以及破陣依然是以步兵為絕對主力,如果還是在中原大地作戰,馬匹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畢竟農耕民族養每一匹馬的價格太貴了(戰國趙國為了李牧的騎兵把剛長出青苗的麥子都割了去喂馬)

三. 精細管理

宋朝試圖軍事化精細管理,前方打仗後方居然皇帝還在發號施令,連個電話都沒這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在陣地戰中,如果依照陣圖一板一眼的打,勝率並不差,但是如果遇到了突發情況如陣圖無法徹底展開,前方有一道小溪攔路(沒錯我說的就是三川口),敗率非常高.

試圖精細管理的另一個表現自然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也是前面提到的,文人以為士兵將領只是武器,拿到誰手裡算誰的.但是忘了武器有熟練度啊..

四. 兵器混亂

宋朝因為兵員(老弱病殘+降寇等..)問題,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手工業極其發達,兵甲自然穿的比四周那麼窮x絲國家會好一些.那麼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人的一些小行為就開始發作:飽暖思淫慾.這裡我指例如造一把刀.那麼全部做成制式軍刀每人一把就可以..但是我大宋一定要做出雁翎刀xx刀(原諒我記不住名字)等眾多型號,一時間看上去花團錦簇好不熱鬧,戰鬥力自然是大家都看到的.統一管理的確是王道.

五. 內鬥

文人內鬥成風,這就懶得多說了.

六. 戰爭

以對西夏來說,總體還是成功的.雖然早期的三大敗..但是大家在比誰更能擺爛啊..後來童貫童王爺都快收復西夏了..汴京給破了.

至於說漢民族不能打仗.在唐宋之際.五代十國.不管是楊無敵還是柴世宗,都打的契丹等游牧民族不要不要的,那個時候燕雲也不在手裡嘛!該揍不還是繼續揍. 而我寫到這裡,還是覺得趙老二需要負很大責任.如果不是這個傢伙自斷臂膀好大喜功(雍熙北伐親自指揮東路失敗),何至於此!


只是一個割據政權而已。。。就像沒有人拿蜀吳去和大汗大唐相比一樣。


許多人拿強宋和臟唐臭漢胡元萌明韃清比,這麼一整體對比,果然強宋好弱。

但如果拿強宋和其他非大一統的割據王朝相比呢?譬如比一比劉宋、元魏。其實也湊合啊,雖然可能在國際地位上遜色於元魏,但實力比元魏和劉宋強多了啊。

所以說,只要有大遼吊著狐狸尾巴稱帝,鐵血強宋就註定是個割據王朝……不要拿他跟大一統王朝比。


騎兵絕對是一大原因,宋代重甲步兵之強,可謂冠於諸朝。打陣地戰,防禦戰,要多猛有多猛。

但是人家對面那幾位(遼,金,西夏,蒙古),清一色騎兵為主。老子陣地戰打不過你,還跑不過你嗎。一次沖不動你,我退回來再組織一次,反正你手底下清一色重甲烏龜追不上,只能擺步兵陣,等我一波波衝擊破了你的陣,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說白了,有騎兵就有戰場主動權,敗不至潰,贏了還能追殲敵軍。純步兵主力,勝則小勝,敗則大敗。

君不見趙老二北伐,平戎萬全方陣,一開始巨好用,遼軍看這個大王八陣那是無從下嘴,而且剛滅完北漢,士氣正盛,精銳非常的禁軍根本不給對方破綻。結果遼國人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隻大王八,一步步前進。。。

但是,推到幽州後,後勤壓力加大,再加上遼軍主力未損(人家輸了你追不上),玩命阻擊,使得戰事受阻。

趙二幹完了北漢後,根本沒怎麼讓禁軍休息就奔幽州去了。本想著靠士氣正旺,一鼓作氣搞定,然後兩件事加一起封賞。但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戰事一受阻,禁軍疲兵之態立顯。再加上趙二自己又作死把投降的渤海人編入戰鬥隊列。

結果和遼軍在幽州決戰時,陣勢自渤海人部分產生混亂!

對面主帥耶律休哥也是一時人傑,馬上抓住時機讓八千騎兵猛攻此處,結果,陣破,大王八變成了一隻只小王八,還不好殺嗎。。。

宋軍大潰,趙二屁股上還被人來了一發,只能趴著回去,真是丟人丟到家了。。。

由此可見,馬真的很重要,試想如果趙二沒有縱容党項人壯大,把河套收了回來。有了優良的騎軍,加無敵的步軍。收復燕雲不是夢啊。

———— ———— ———— ———— ———— ——

題主說中原王朝除元之外主力皆非騎兵,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的結論。。。。

但咱看看,每個武功昌盛的朝代,那個不是有大量強力騎兵呢,那個不是對養馬極其重視呢。

漢代,武帝拿文景攢的錢都去爆騎兵了,不然腫么追的匈奴滿大漠跑。為了一匹汗血馬發兵去打西域啊,有木有。騎兵不當主力,竇憲, 竇固兩位腫么去刻石記功啊。

唐代,李世民同志手底下最猛的就是玄甲軍啊。而且唐代養馬量歷朝第一,最高時達七十萬匹。是騎兵比例歷代最高,步兵行軍都騎馬的土豪朝代啊。陌刀手更是坐車進戰場啊。

明代,朱元璋和朱棣北伐,沒騎兵怎麼玩啊。三大營里的三千營是擺設嗎。明代要不是為了馬,互市還有意義嗎。

清代,還用說嗎。。。。

手機黨,憑記憶答的亂,求輕噴(??ω??) 。


直接引用國史大綱裡面的見解,那就是宋朝的軍政凋敝在於冗兵和冗員,一方面猜忌武將,不能讓武將掌權帶兵,一方面由於常有北方外族侵襲而不得不保留大規模的常備軍。這樣的結果就是單兵素質差,軍隊協同能力差,最要命的是這樣的差兵花錢太多,導致宋朝的財政一直很緊張,沒錢好多事辦不了。

岳飛的軍隊事實上是岳飛的私兵,不是政府軍,戰鬥力雖然強悍但是不會被推廣(一沒錢,二朝廷文官不會給政策)

總之,宋朝的科技樹點的太偏


源於其本身的國家政策:

重文抑武

強幹弱枝

守內虛外

另外,宋太祖還是比較彪悍的,畢竟武將出身,時常提著把斧頭在封樁庫里溜達,琢磨著若是把錢都賞給手下的那群驕兵悍將的話,每花多少錢能買一顆契丹人頭。

可惜統一大業未成就被他弟毒死了。


北宋的兵都是招納的社會上的無業游民 不是用來對外作戰的 功用是防流寇 和城管大隊差不多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如果美軍全力布防,志願軍的戰術會不會遭受慘敗?
如果美國和伊朗開打,伊朗有能力幹掉美國在卡達的烏代德軍事基地嗎?
我同學說這是他爺爺留下來的槍,是真的么?
輪式突擊炮在現代戰場的定位是什麼?
大家說抗美援朝志願軍和抗日日軍誰強?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