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土木系、電機系等傳統工科系有過得特獎的大神嗎?為什麼特獎大神多出自經管、叉院/CS/電子和基科?
如何評價清華特等獎學金得主韓衍雋?
最後就是Professor Weissman的這句話:
So what can I say? I have to keep reminding myself he is still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He is far beyond my best expectation to the best senior Ph.D students in Stanford.和這比,成績看起來都是毛毛雨了...校外還不能看視頻,我默默截個圖吧:
首先,感覺經管和基科沒有經常出特獎啊。電子系倒是從我知道的7字班開始每屆都有人得特獎。
看一下特獎獲選人的Pattern吧:頂尖的GPA+科研+社工+文體
GPA,院系的推薦人基本都是前幾名,所以沒太大差別。社工文體,很多都差不多。所以主要看科研。一個想法是,EECS相對來說更容易發論文。然後這兩個系以及叉院本來就是(入學時)大神雲集的,所以每屆的推薦人展示出來的科研成果都會非常好看。基本都是不止一篇的頂級會議或期刊論文。
經管很多牛人除了成績社工外,很多是牛在實習上,他們的重點不在科研上,這個不太符合清華特獎的價值觀。數理基科的,本科很難發論文。很多高考高分的建築,重點也不在科研上。所以你看這幾年建築學院的特獎推薦人都是建環的。而土木、電機這些傳統工科,就會面臨同質化競爭了,水利、機械、精儀、化工、材料、生物、化學、生醫、工物等甚至人文社科和美院的,他們很多時候都會給人感覺難分上下。這可能就是給人感覺土木、電機得特獎的人少的原因,尤其是之前特獎每年只有5個人的時代。出過啊,我們年級的(電9)的楊知方
答案是很少。
因為本來高考大神、競賽大神們就最喜歡去經管、叉院/CS、基科班、電子這幾個地方。去其他的就很少。
另外就是這幾個院系做出成績其實比較容易,比起土木、電機這種傳統保守的工科來說。有的是啊,比如馬姐~
特獎是有比例的。電子系每年都出特將是因為電子系人多——別的系哪裡有十幾個班的?電機系不太了解,土木系出過好幾個特獎啊,我身邊的朋友里就有一位0字班的土木系特獎大神。水利、土木、電子、電機、計算機、機械等等這些都是清華傳統的強勢工科院系,在培養學生方面是很有一套的,大多都有特獎傳統。
曾經和電子系一位擔任過新生輔導員的博士師兄聊過,他透漏電子系在學生大二開學伊始,學生組老師和輔導員就會綜合同學們大一一年的表現,挑選3-4名特別出色、特別有潛力的同學作為「特獎」苗子重點培養,在獎學金、社工崗位、實踐鍛煉以及各種榮譽匹配上都會傾斜。
相反,文科院系在特獎競爭方面就會弱勢一些。其中,經管學院情況是最好的,畢竟學院綜合實力雄厚,每年招收的新生質量上乘,有大量的高考狀元、金牌得主們;近幾年,美術學院在特獎競爭上也是異軍突起,9字班的姚同學和0字班的孫同學在當屆的特獎評選中都是排名第一的。除了這兩個院系外,法學院、新聞學院、人文學院、社科學院就沒法保證每年都能輸出有競爭力的特獎候選人了。
其實,實話講,培養和推選特獎也是有套路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候選人的學習成績要好,一定要拔尖,這是完全靠自己的,院系或他人都沒法幫你;有了學習成績做基礎,其他的加分項是相對容易獲得的,比如社工,選不上學生會主席,由院系老師出面安排做個團委副書記還是輕而易舉的;比如出國訪學交流,有院長或系主任的推薦信,拿到國外頂尖大學的邀請函簡直不要太簡單,利用寒暑假出國訪問交流,甭管成果如何,簡歷自然是會豐富不少的。
當然了,我說這些意思並不是說特獎是某種精心塑造或人為設計的產物,沒有任何貶低特獎獲得者的意思。世間萬事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一名特獎大神都是極其優秀的,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可能真的就是智商和情商的雙碾壓。在校園裡,我們敬佩他們,也要努力向他們學習。我想表達的僅僅是,想要獲得特獎,是自身努力、院系推動、機緣降臨三位一體的產物,和普通獎學金的申請是區別極大的。想要獲得特獎,從大一入學就開始努力吧,四年間不要鬆懈,用整整四年的時間,才能走上這樣一條封神之路。土木這兩年都拿到特獎了呀,經管叉院今年就木有拿到,題主覺得經管叉院年年那特獎,是不是可能因為經管叉院拿了特獎的人都特別出名,比如去年的吳嘉俊和黃成…
推薦閱讀:
※結構力學速畫彎矩圖中有什麼奇技淫巧?
※有哪些建築、土木工程行業的「常識」被人用來欺騙、嚇唬外行人?
※我國透水路面的研究與應用現狀是怎樣的情況?
※互聯的今天,建築業應該如何融入?
※從事建築造價應該有個怎樣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