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就Allen的那本,還有拉扎維的那本。?
學了一遍多,沒看懂呀。
這種問題應該多問問eetop或者度娘會更好一些。轉一下eetop的鏈接,以供參考:
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三本經典教材學習經驗分割線以下來自eetop論壇中模擬集成電路設計三本經典教材學習經驗的回帖內容,作者:eetop論壇ID為「飛天白狐」。(不知道這個ID是不是真正的作者,也許是該ID引用自網路其他地方吧,總之向「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的作者致敬!)
——————————————————————————————————————————
三本書後,基本上你算入門了,可以跟大牛做項目了,然後多看IEEE的資料,(基準源,運放,比較器)是要繼續訓練的,(有位大俠談過了,看帖子,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文章結尾有)。然後再從CMOS 到BICMOS等等!!
我再推薦兩本好書(專業性更強)introducation to cmos op-amps and comparators;design of analogy chip 本人剛剛學習,說得不好,不專業,還請各位朋友多多提醒模擬電路的四重境界
復旦攻讀微電子專業模擬晶元設計方向研究生開始到現在五年工作經驗,已經整整八年了,其間聆聽過很多國內外專家的指點。最近,應朋友之邀,寫一點心得體會和大家共享。 我記得本科剛畢業時,由於本人打算研究感測器的,後來陰差陽錯進了復旦逸夫樓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做研究生。現在想來這個實驗室名字大有深意,只是當時惘然。電路和系統,看上去是兩個概念, 兩個層次。 我同學有讀電子學與信息系統方向研究生的,那時候知道他們是「系統」的, 而我們呢,是做模擬「電路」設計的,自然要偏向電路。而模擬晶元設計初學者對奇思淫巧的電路總是很崇拜,尤其是這個領域的最權威的雜誌JSSC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以前非常喜歡看, 當時立志看完近二十年的文章,打通奇經八脈,總是憧憬啥時候咱也灌水一篇, 那時候國內在此雜誌發的文章鳳毛麟角, 就是在國外讀博士,能夠在上面發一篇也屬優秀了。 讀研時,我導師是鄭增鈺教授,李聯老師當時已經退休,逸夫樓邀請李老師每個禮拜過來指導。鄭老師治學嚴謹,女中豪傑。李老師在模擬電路方面屬於國內先驅人物,現在在很多公司被聘請為專家或顧問。 李老師在87年寫的一本(運算放大器設計);即使現在看來也是經典之作。李老師和鄭老師是同班同學,所以很要好,我自然相對於我同學能夠幸運地得到李老師的指點。李老師和鄭老師給我的培養方案是:先從運算放大器學起。所以我記得我剛開始從小電流源開始設計。那時候感覺設計就是靠模擬調整參數。但是我卻永遠記住了李老師語重心長的話:運放是基礎,運放設計弄好了,其他的也就容易了。 當時不大理解,我同學的課題都是AD/DA,鎖相環等「高端」的東東,而李老師和鄭老師卻要我做「原始」的模塊,我僅有的在(固體電子學) (國內的垃圾雜誌)發過的一篇論文就是軌到軌(rail-to-rail)放大器。 做的過程中很鬱悶,非常羨慕我同學的項目,但是感覺李老師和鄭老師講的總有他們道理,所以我就專門看JSSC運放方面的文章,基本上近20多年的全看了。當時以為很懂這個了,後來工作後才發現其實還沒懂。 所謂懂,是要真正融會貫通,否則塞在腦袋裡的知識再多,也是死的。但是運算放大器是模擬電路的基石,只有根基紮實方能枝繁葉茂,兩位老師的良苦用心工作以後才明白。總的來說,在復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鄭老師的嚴謹治學之風和李老師的這句話。 碩士畢業,去找工作,當時有幾個offer。 我師兄孫立平, 李老師的關門弟子,推薦我去新濤科技,他說裡面有個常仲元,魯汶天主教大學博士,很厲害。我聽從師兄建議就去了。新濤當時已經被IDT以8500萬美金收購了,成為國內第一家成功的晶元公司。面試我的是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總經理Howard. C. Yang(楊崇和)。 Howard是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的博士,鎖相環專家。面試時他當時要我畫了一個兩級放大器帶Miller補償的, 我很熟練。他說你面有個零點,我很奇怪,從沒聽過,雲里霧裡,後來才知道這個是Howard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來的, 等效模型中有個電阻,他自己命名為楊氏電阻。 當時出於禮貌,不斷點頭。不過他們還是很滿意,反正就這樣進去了。我呢,面試的惟一的遺憾是沒見到常仲元, 大概他出差了。 進入新濤後,下了決心準備術業有專攻。因為本科和研究生時喜歡物理,數學和哲學,花了些精力在這些上面。工作後就得真刀真槍的幹了。每天上班模擬之餘和下班後,就狂看英文原版書。第一本就是現在流行的Razavi的那本書。讀了三遍。感覺大有收穫。那時候在新濤,初生牛犢不怕虎,應該來說,我還是做得很出色的,因此得到常總的賞識,被他評價為公司內最有potential的人。偶爾常總會過來指點一把,別人很羨慕。其實我就記住了常總有次聊天時給我講的心得, 他大意是說做模擬電路設計有三個境界:第一是會手算,意思是說pensile-to-paper, 電路其實應該手算的,模擬只是證明手算的結果。第二是,算後要思考,把電路變成一個直觀的東西。 第三就是創造電路。我大體上按照這三部曲進行的。Razavi的那本書後面的習題我仔細算了。公司的項目中,我也力圖首先以手算為主, 放大器的那些參數,都是首先計算再和模擬結果對比。久而久之,我手計算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小信號分析計算,感覺非常順手。這裡講一個小插曲,有一次在一個項目中,一個保護迴路AC模擬總不穩定, 調來調去,總不行,這兒加電容,那兒加電阻,試了幾下都不行,就找常總了。因為這個迴路很大,所以感覺是瞎子摸象。常總一過來三下五除二就擺平了, 他仔細看了,然後就導出一個公式,找出了主極點和帶寬表達式。通過這件事,我對常總佩服得五體投地, 同時也知道直觀的威力。所以後來看書時,都會仔細推導書中的公式,然後再直觀思考信號流, 不直觀不罷手。一年多下來, 對放大器終於能夠透徹理解了,感覺學通了, 通之後發現一通百通。最後總結:放大器有兩個難點,一個是頻率響應,一個是反饋。其實所謂電路直觀,就是用從反饋的角度來思考電路。每次分析了一些書上或者JSSC上的「怪異」電路後,都會感嘆:反饋呀,反饋!然後把分析的心得寫在paper上面。 學通一個領域後再學其他相關領域會有某種「加速」作用。
常總的方式是每次做一個新項目時,讓下面人先研究研究。我在離開新濤前,做了一個鎖相環。 我以前沒做過,然後就把我同學的碩士論文,以及書和很多paper弄來研究,研究了一個半月,常總過來問我:鎖相環的3dB帶寬弄懂了吧? 我笑答:早就弄懂了。我強大的運放的頻率響應知識用在鎖相環上,小菜了。我這時已經去研究高深的相位雜訊和jitter了。之後不久,一份30多頁的英文研究報告發出來,常總大加讚賞!。 後來在COMMIT時,有個項目是修改一個RF Transceiver晶元, 使之從WCDMA到TD-SCDMA。裡面有個基帶模擬濾波器。我以前從沒接觸過濾波器,就花了兩個月時間,看了三本英文原版書,第一本有900多頁,和N多paper, 一下子對整個濾波器領域,開關電容的,GmC的,Active RC的都懂了。提出修改方案時, 由於我運放根基紮實,看文章時對於濾波器信號流很容易懂,所以很短時間就能一個人提出晶元電路原理分析和修改方案。最後報告寫出來(也是我的又一個得意之作),送給TI. TI那邊對這邊一下子肅然起敬,Conference call時, 他們首先說這份報告是「Great job!」,我英文沒聽懂,Julian對我誇大拇指,說「他們對你評價很高呢」。後來去Dallas, TI那邊對我們很尊敬, 我做報告時,很多人來聽。總之,現在知道,凡事情,基礎很重要,基礎紮實學其他的很容易切入, 並且越學越快。 我是02年 11月去的COMMIT,當時面試我的也是我現在公司老闆Julian。 Julian問我:你覺得SOC (system on chip)設計的環節在哪兒? 我說:應該是模擬電路吧,這個比較難一些。Julian說錯了,是系統。我當時很不以為然, 覺得模擬電路工程師應該花精力在分析和設計電路上。 Julian後來自己run了現在這公司On-Bright,把我也帶來, 同時也從TI拉了兩個,有一個是方博士。我呢,給Julian推薦了朱博士。這一兩年,我和朱博士對方博士佩服得五體投地。方博士是TI華人裡面的頂級高手, 做產品能力超強。On-Bright現在做電源晶元,我和朱博士做了近兩年,知道了系統的重要性。晶元設計最終一定要走向系統, 這個是晶元設計的第四重境界。電路如同磚瓦,系統如同大廈。晶元設計工程師一定要從系統角度考慮問題,否則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電源晶元中,放大器,比較器都是最最普通的, 其難點在於對系統的透徹理解。在On-Bright,我真正見識了做產品,從定義到設計,再到debug, 晶元測試和系統測試,最後到RTP (release to production)。 Julian把TI的先進產品開發流程和項目管理方式引入On-Bright,我和朱博士算是大開眼界,也知道了做產品的艱辛。-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David Johns, Ken Martin, University of Toronto, John Wiley, Inc. A must read classic book on CMOS. Good circuit cook book and circuit theory. The part of Switched-capacitor PLL parts are very good and you must know it.
- Microelectronic Circuits (the latest edition is 4th). Adel S. Sedra, Kenneth C. Smith, Oxford, 1998 (University of Toronto). A very good book! It is for undergraduate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summery is very good and equation is very insightful. A must-read book before interview.
- CMOS Analog Circuit Design, Phillip E. Allen and Douglas R. Holberg, Published in 1987. A little older but still worth to read. (It has a later edition (2002 ?, but I have not found time to read yet).
- Design of analog CMOS Integrated Circuits, Behzad Razavi, McGraw-Hill, 2001. A textbook used by many schools. It helps you understanding lot of the circuits, but too simple to use in real design. I should say it is a very good theory book. Not ENGINEER book. Anyway IT ALL BEGINS FROM MAXWELL"S EQUATIONS, RIGHT?
先引用Willy Sansen 的一句話鎮樓:這一行入門,
"You need at least 3 years."
自己做了幾年。談不上學得好,但是感覺還是入了門的。簡單提幾條建議吧:
1. 基礎基礎基礎,最重要的事說三遍。在英文里叫fundamental。不管是看書還是上課還是科研,最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基礎打好。打好基礎這四個字對初學者其實很玄乎,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打好基礎。我只能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最簡單的, CS CG SF Cascode Source Degeneration這種基本配置的增益一定要熟到閉上眼都能寫,那些寄生電容的在頻響里的作用完全不用推一遍公式再說。而實際上所有基本單元的東西,你都應該如此,而且遠不止於此,除了頻響,什麼雜訊反饋功耗線性度……你都應該熟。你要知道,實際你處理問題的時候比這個複雜的多。各種blocker,cross talk, 電源地的雜訊,matching……這些很實際又聽上去高級一點的問題,解決他們的基礎,全都在Paul Gray或者Razavi的書里。所以Believe me,Razavi那本書讀一遍是遠遠遠遠不夠的。起碼應該做到你合上書甚至都可以自己把內容重新熟練寫一遍,這個才差不多。
2. 初學者光看書,是體會不了很深的。引用Abidi大神的一句話"Students think they know, but they don"t."
說實在的,只有鑽研了一些實際問題之後你才能知道這些書為啥要討論這些內容,為啥不寫點兒別的。Believe me,他們寫的都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每一個以此為生的人每天都在打交道的。所以,你要是想學好,還需要找個電路做做。比如最基本的,運放設計。
3. 理論與實踐結合。說上去容易,聽上去簡單,但實際沒有幾個人做的好。現在的模擬器極其發達,spectre+成熟的PDK很強大很有效。然而請記住,所有的設計只有到最後一步才是模擬驗證。注意是驗證,不是模擬設計。設計是在紙上。你關注的所有指標都應該是推算出來的,模擬只是驗證。更確切的說,一個好的工程師,每一個管子的寬長比都是算出來的。然而,還要強調的是,實際的BSIM model和測試情況和課本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你可能需要花一些額外的時間figure out他們的關係。但是,最終你的設計永遠是在紙上,不是在模擬器上。
4.系統級電路的知識和通信系統的知識。這些是每個single block spec的來源,也是一些看上去很fancy的電路的來源。這些也非常重要。
已經寫進textbook的東西就是基礎,你要想做這一行,你必須都很熟才行;自己做過的東西應該做到不怕問,任何一個管子一個電容為啥這麼設計都應該理直氣壯言之有據。
我覺得能做到這些的時候,你自己就可以回答你自己的問題了。Gray Meyer 那絕對是經典。 Razavi當入門了,等開始做設計你就會發現這本書沒一個電路能用的。Allen呢,公司里出來的,條理和闡述就不好,但是比較實際。Sansen的我覺得是最實用的,因為他基本上選擇的都是JSSC上的design,都是驗證過的。希望有幫助。
剛好寫了一篇,鏈接:知乎專欄作者:宇文青霜鏈接: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記得作者君本科大三下的時候,第一次接觸Razavi大神的那本書,老師教了前6章,作者君表示完全懵逼,生無可戀的表情請腦補。最後期末考試,這門課考了60過一點……因此,如果你也是完全懵逼的上完了這門課,並且完全沒有興趣,外面的CS世界和digital都在等待著你,請千萬不要跟作者君一樣,「腦子進水了才會選擇analog……」
不過,作者君當時到底為啥會讀研的時候毅然決然的拒絕了老師給指定的digital方向呢?唉,都是年輕惹的禍啊!年輕人,太naive,以為自己討厭coding,學analog就可以不用coding了。結果,完全是扯淡啊!誰說analog designer不要coding的!你出來,我保證不打臉!放眼望去,這滾滾紅塵啊,哪個方向不要會coding?你以為MATLAB就不算coding嗎?現在還有幾個ADC不用back-end calibration?再說,你的ADC跑FFT總要用MATLAB吧?還有,作者君前段時間因為數據太多要處理,坑爹的公司MATLAB的license有限,作者君被迫自學了一段時間的Perl……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啊!
不過,作者君其實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大家都轉CS,那就轉唄!這世上,還是有些情懷在,做起事情來才會覺得有趣。眾所周知,現在的整個semiconductor行業利潤率很低,(高峰期早在二三十年前就爆發過了),導致IC民工的農民工工資和如日中天的碼農們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大家如果可以轉CS,就趕緊轉吧!業界良心的作者君已經在很多問題的回答里真誠的勸說大家轉CS了……)
So what?看看那些利潤率更低的機械、土木、水利行業,人家的行業巔峰是十九世紀。但是,還是每年會有那麼多的學生去選擇這些專業。我不知道迷茫的胡亂選專業的比例有多高,但是我相信,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孩子,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那些專業。比如,我其實也覺得機械土木那些鋼筋混凝土什麼的,雄性荷爾蒙爆棚的感覺,特別man,不像碼農那麼娘炮……個人觀點,掐架就免了,不同意的請隨意。
說到情懷,數年前那篇「模擬集成電路九層境界」的文章,堪稱集大成。此文一出,誰與爭鋒!至於作者君的情懷,那真的要回溯到初中物理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初中物理就是很喜歡,之後的高中物理倒是學得很爛,總之,我算是一位身殘志堅的好青年。就是喜歡搗鼓那些小燈泡啊什麼的,在家拆電話機多出幾個螺絲,折騰家裡的電腦主板,嗯,這些事沒少干,專業破壞分子……
再說了,跟那些毫無美感的0和1相比,正弦波是多麼美好的圖形啊!每次plot像shift register的輸出這種數字波形,cadence也能讓那些waveform變得花花綠綠的,多好看啊!^_^看來cadence應該支付廣告費給我!還有那些堪稱藝術品的layout,果真是The Art of Analog Layout。作者君見過有用metal畫小青蛙的,(*^__^*) 嘻嘻……
說起來,還有一種美感,主題直接拔高到人生:對於未知的期待!怎樣讓流片之後who knows 的模擬電路能夠完全按照我們的設計而工作,並且達到應有的performance,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此處tips:如果可以用digital的back-end calibration,請大家一定盡量用!額,好像很矛盾的樣子哦!咳咳,沒有挑戰,怎麼會有機遇嘛!此處略去千字……
回到主題,再回顧一下作者君的學習歷程,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analog電路需要反覆推敲理解,然後內化,最後變成大家的intuitive,直覺。所謂的基本功,比如單管的結構,其實也可以涵蓋方方面面的內容,從基本的電流方程,Gm計算,到比較複雜的noise,feedback(加上一兩個device就是feedback system)。毫不誇張的說,我可以隨便拿一個Razavi第三章的電路把你問到想哭,毫無誇大之詞。所以,如果你願意的話,完全可以自己隨手畫一個簡單的電路,然後把所有的知識點都cover一遍。這樣的學習方法,我覺得會是比較有效果的。
再之後,就是動手加上動腦。隨便拿個nmos跑跑DC,大致知道了它的Vth之類的參數。那就設計一個簡單的電路,比如五個管子的opamp唄!看看能不能把gain做到50dB?能不能把bandwidth做到100MHz?(加上一個1pF的電容吧,否則算你作弊哦!)算算要燒多大的current?slew rate多少?你自己定吧!……一頓算下來,是不是自信心爆棚?呵呵!那就跑跑simulation唄!很顯然,你算的管子參數肯定不是最終的參數值。說白了,就是你的手算模型太簡單了,BSIM4裡面那麼多參數,人家Berkeley那群人還是很NB的!
推薦一個靠譜的辦法:去IEEE上下載一篇經典的paper,最好就是那種citation上百的那種。按照上面的電路先大致算算,然後在cadence下面搭一下,OK,run simulation吧!能不能拿到paper裡面的performance?你說可以?真的?(比如bandgap)行啊!換溫度,換Corner,nom算作弊,跑fast,slow,sf,fs(有些工藝還有更多的Corner)。比如bandgap那個美麗的在中心溫度附近向上稍稍凸起的曲線,換Corner就不用想了。跑完了這些,咱再試試Monte Carlo吧?global加local一起來,多多益善……折騰了這麼一大圈,想必你可能已經產生了某些仇恨社會的心理,嗯,正常的!誰讓你是模擬工程師呢?人家做digital的,0就是0,1就是1,沒聽說那麼多中間狀態的。活該你的生活比較辛苦一些啊!
好吧,作者君不是要拉仇恨才這麼折騰大家的。困難的先說了,才是厚道人嘛!要不,你就在室溫下跑個nom就去流片,那等你拿到chip去testing,真的就who knows了。那就不好了嘛!
說到testing,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概念?PCB,然後一堆的巨大巨笨重的儀器,連著亂七八糟的線。嗯,差不多真的是那樣的。對了,作者君做temperature sensor要掃溫度,還有個巨大的象鼻子那樣的thermostream,超級占空間。
所以,大家算算,一個analog designer要學些啥?首先,你得知道以後要怎樣package封裝。你的電路如果是高速的,就會很麻煩,考慮很多的loss。然後,怎麼出引腳?(顯然,pad的選擇是design時候的事情)嗯,得會design PCB,板子上怎麼走線,用什麼電阻電容SMA介面,對了,為了不讓自己反覆焊板子,還得弄個socket。還有,得會使用各種儀器,那些線都是自己連的,作者君有時候會貼上一堆的標籤,弄得花花綠綠的。
(這是一位analog designer家裡的照片,大名鼎鼎的Barrie Gilbert。膜拜!)
最後,比如你用logic analyzer拿到了一堆數據,你還得回去跑MATLAB什麼的來處理它們。
唉,光是想想,就覺得要考慮好多好多的東西啊!頭疼!等等,咱再補個刀:之前有個妹子跟作者君說,她之所以決定轉行,是因為有次lab沒有人,她搬一個巨重的儀器(比如RF測試里用的那些spectrum analyzer,network analyzer),愣是沒搬動……一氣之下,覺得這個專業太過於性別歧視了,結果就轉行了……所以說,作為一個模擬工程師,大家記得要好好鍛煉身體啊!妹子們慎重慎重啊!(什麼?你問作者君我?那個,嘿嘿,我有老公啊!我老公也是模擬工程師啊!^_^就是專欄里的另外一個作者嘛,你們不是早就見過了嘛!)
最後,用三個字總結analog學習的至上之道:「別著急」!
這就是作者君的自我修養法則。相信我,bug總是能找到的,電路總是有辦法工作的,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在此,作者君向回答「模擬電路設計中如何debug」的諸位同行們表示感謝。作者君是個典型白羊座妹子,脾氣急躁火爆,analog卻是需要極其細緻功夫的方向,作者君表示,真是一言難盡啊!哼哼!知難而上,才是君子所為!)
千萬不要像一個猴子一樣,(Prof的原話:don"t behave like a monkey)一看到模擬結果不對,隨便找個管子改下W或者L,然後又接著跑模擬。然後再一看,還是不對,又換個地方改,再跑……不仔細思考,就算調出好的結果,大部分原因也只是運氣好。若是不好好思考體會,下次還得花時間,甚至是更多的時間來調相同的電路!總而言之,你是實驗的設計者,你知道實驗的細節和方方面面,你不是那個被用來當測試對象的猴子!角色不要搞錯了!
沒看懂正常,一遍怎麼行。這幾本書哪本都需要看幾遍,基礎不好還得回去翻半導體物理學,信號系統,概率隨機過程什麼的。然後就是看paper。模擬就是大雜燴,什麼都要看一點,數學工具也得會用一點。習題我倒是不太建議全做,基本的思路和手算方法掌握好就行了,很多習題都不太實際。到是模擬的技巧也很重要,對模擬器本身也得懂一點。總之就是苦逼,沒練個五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會做模擬。
razavi影印版那本書600多頁, 你可知solution manual也300多頁. 某種意義上. 這可是一本900頁的書.
這裡我只說下自己的感受. 你僅僅看的話完全是不夠的.我記得看Berkeley的ee142的錄像第一課時候, niknejad說過電路的課有百分之九十都在自己課後做作業. 你光看書不動筆, 那學完以後就和物理學到科普程度差不多.你初學, 看哪本都沒跑. gray的, razavi的, allen的. 這些都是好書, 不過建議一開始看razavi有個了解, 至少他的書還比較直覺, 公式不算太多(不和meyer那本一樣滿篇的字和公式), 後面不同的書結合起來互相印證提高.而一些書偏工程, 一些書偏原理. 而且同樣的電路不同的書也有不同的切入點和分析. 這裡想說的是你的目是學電路知識, 而不是為了看完razavi的書.
這裡提另外兩本, 一本是Jacob Baker的和Tony Chan的. 兩本書都不適合來入門, 但是裡面很多spice的模擬實例子. Baker的http://cmosedu.com里有很多他的online course, 都不錯.前提是沒字幕你能聽懂.
電路從來都不是從書上學來的, 是自己pencil to paper算出來, 跑spice跑出來的. 書上給你一堆公式看懂了不代表懂了, 比如最基礎的CS CG CD和diff pair, cascode, 兩級op-amp這些電路的小信號frequency response, 你看書上給的結論是看完就忘的. 自己拿紙出來算一遍. 再跑一遍. 這才能算勉強明白了。模擬是一門藝術這話真不假。模擬處處體現出折中的思想。模擬的版圖是一門工匠活。
本人大四時在外面公司找了一個模擬實習崗位,說是實習,實際上就是專職,還是主力。因為公司就十來個個人,設計還只有三個。
當畢設答辯時,才感覺到同班的同學已然被甩了幾條大街這話也不假。怎樣學好模擬?首先四大聖經至少得看過幾遍。尤其是拉扎維的。前面7.8章都是基礎。個人覺得重點在後面幾章。然後必須把每一種結構在cadence上畫出來跑模擬,試著優化性能。然後多看看論文,針對某一種類型(比如軌對軌放大器)的電路,多看論文,多收集結構,並比較各種結構的優劣。最後,有條件必須得去外面公司實習。找一個老司機帶,經驗值竄竄的往上漲。在實戰中,才發現,哦,原來是這麼回事。當你這樣感嘆時,就已經學懂了。書本與工業界相差還是很大的。書本只講理論的東西,當你真正要流片一個晶元時,才發現要考慮很多東西,比如介面怎麼設置、ESD怎樣防靜電、各個劃分各個功能模塊、怎樣指導版圖達到自己設計的性能等等。路漫漫。看書,多思考,題目不一定要做,但至少書上的公式能自己推倒一遍吧,各種結論也要推倒一遍。不然你最多只是知道,談自己理解了,那就是扯淡。
模擬必須有。模擬讓你很直觀的明白那些結論,也讓你對各種定義有直觀的理解,並且讓你明白,電路僅按allen那本書算是完全不行的,但不算亂調也是不行的。在計算自身的折中和計算與調試之間的折中需要經驗。
最後當然是系統啦。畢竟我們做的不是一個運放。它必然由多個模塊組成。如何分配指標,以使最終結果達到相對最優,這才是最難的吧。我很同意 @劍吼西風 和 @宇文青霜 的話。最近剛考完electronic circuit,感覺還是做題練得少,之前光看教授的解題步驟,覺得都會,等到自己上手算的時候,就不靈光了。等考完這波了,就要堅持做拉扎維的書後習題了。經過了這半年,發現了2個手算實力超強的教授,決定下學期固定的去拿問題騷擾他們,反正我是交了學費的。
手算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掌握了基礎,才能在此基礎上創新。我工作時間太久了,對這邊很有感觸,所以才想回學校來繼續鞏固基礎。因為之前我是偏微波,也就是smith 圓圖那一派的。
至於書,我個人的搭配是,用Sasen的那本做工具書,然後用拉扎維的那本來做題和鞏固基礎。因為拉扎維的書裡面,有大量的公式推導,書後習題的種類和答案也很多,但是的確新電路比較少。所以很適合你反覆做題。
而sasen的書裡面會給出不少現成公式和電路圖直接用,但是如果你基礎不牢固的話,有時候會看的有些霧水,但這本書的確非常好,也是因為他是我們學校的。
微波的書其實我還是看著很親切,所以我在這裡還是偏題的推薦一下pozar和ludwig的微波書。不一定非要一遍一遍的把一本書看懂才去做電路,那幾本模擬集成電路經典,可以結合起來看,配合做相關的電路,才能有所感悟!基本上就是看書/論文-做電路-再回去看書看論文....循環的過程
推薦閱讀:
※數字IC設計,有必要自己造輪子么?
※開關電源的嘯叫原因是什麼?
※IC後端工程師如何轉為IC前端工程師?
※IC驗證工程師心得有哪些?
※美國RF IC/mems博士未來發展如何?相比於CS的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