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是按照什麼邏輯來寫的呢?

單獨看每章都蠻有道理的,但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順序 有什麼邏輯性呢?


【前言:對於裡面部分哲學流派的了解並非來自於直接的原著(當然某些人的原著壓根就沒了),所以理解有不到位的地方請多指教了。同時並沒有看過《自然哲學》,但是從書裡面可以看出來牛頓確實對斯密有影響,不過這種影響並非是理性主義。那個答主給的文章裡面也是提到有影響,對於書是不是按著《自然哲學》的邏輯來是沒有說的,此外關於這裡後面還會提到亞當斯密與理性主義的態度。】

--------------------------於是按照書的寫作順序開始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版本】---------------------------------

序:

應該說謝宗林在全書中的翻譯是相當到位和容易理解,確實是最好讀懂的版本。不過至於他寫的序嘛,實在是太讀者化了。這個譯者序談了太多自己看書喜歡的內容,反而對書本的基本邏輯缺乏介紹(雖然看完整本書之後回來看序發現他還是有提到斯密在這本書中所要闡述的一些重點,然而這些重點如果不讀完全文的話是很難一開始就看明白的【當然你之前有相關哲學閱讀那就沒啥影響】),相比較之下渠東在《社會分工論》里的那個序寫的簡直是親民的不行,有空的小夥伴可以自行進行比較。不過這個序把讀懂這本書最關鍵的背景給了出來,給我們接下來去理解斯密的表達提供了便利:

1.作為斯密的第一本成名作,這本書的誕生來自於他的大學課堂教課經歷,尤其是他的對象還是蘇蘭格的貴族子弟。因而斯密在全書大多以一種「教人」的口吻以及上課的方式闡述著自己的觀點,所以必然會出現在對觀點解釋時舉例的重複敘述(這點跟本體是論文的專著是一樣的),在閱讀這些例子的時候,理解其核心觀點就好了,沒必要強行讀懂每個例子的邏輯是啥,想跳就跳,畢竟他那個時代人的思考方式跟我們略有差異,尤其是在價值取向上,中國人往往缺乏對西方價值的了解和認同(我也是讀了不少才慢慢接受那種家孩子去向)。

2.作為一本從出版到臨死前都在修改的書,這本書反映出了斯密在長達30多年間的思想轉變,更為重要的就是第一版與第六版所出現的巨大的編排差異,增訂的章節分別對應了當時社會清教徒的再次崛起、資本主義精神萌芽的出現(這裡可以聯動下韋伯《新教》,你就會發現在品德描述方面有太多即視感了)和啟蒙運動中自然科學勝利後理性精神對哲學領域的入侵,順帶腦補的多點的話還有漢諾威王朝時期的對外政治影響的影子。

3.自然理性教徒本質。這裡實際上是反映了持自然理性的流派對笛卡爾理性、神學和傳統的經驗主義的反擊(如果我這裡對後面提到的三個流派有理解問題的請指出)。這裡就要提到牛頓的影響,在我看來,不管牛頓是不是真的瘋了,真的皈依上帝了,他所提出的「第一推動力」本質上跟斯密在書中所提到的「自然女神」是同一個性質的東西,非先驗非經驗非神學,而是至高無上的自然神的作用。不過接下來還是要說說關於這個「自然女神」的東西,這裡就不展開了。

自此序的解讀完畢。 ------------------------------- --------------------------------------------------------------------------------------------------------

書中基本概念的結構關係構建:

一種基礎情感——「合宜感」 :

這種合宜感可謂是斯密在書中所確定的第一個概念,也是斯密所構建的「社會」中「自然女神」教給人們唯一的行為準則。這個準則與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道德」、「法律」、「規範」等等制度化概念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因為這種合宜感是「客觀」的,並不存在歷時性。

所幸斯密的這種合宜感在今天看來也並沒有完全消失。這種合宜感往往是我們現代社會中具有一定道德感的人都能理解和認同的行為準則(你可能自己做不到,但是也不會認為這種合宜感不合理)。整個第一章實際上就是在說合宜感的產生以及如何去界定合宜感,並且這種合宜感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日常行為的判斷,在第一章中由合宜感所延伸出來的「自製」、「可敬」、「可鄙」、「讚美」等等情感是後面章節的重要組成元素,斯密認為這些情感是我們日常情感中的「基本形式」(壯哉我塗爾干),因而第一章讀懂這些情感會讓我們對後面的理解更加便利。

但在具體的情感論述中(第一章第三篇第三節),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社會道德價值的變化對於人們具體行為性質的判斷也產生了變化(資本主義精神的出現對社會的改變),在這裡斯密更像是意圖「復古」的孔夫子

這種對有錢有勢者的欽佩乃至幾乎崇拜,以及對貧窮卑賤者的蔑視或至少是忽視的傾向,雖然是地位差別與社會秩序賴以建立與維持的必要基礎,然而,他同時也是我們的道德情感所以敗壞的一個重大且極普遍的原因。

斯密的這種想法在我們社會學裡面就是社會文化對社會階層劃分的影響(當然他那時也沒有社會學),這樣的道德價值轉變影響了合宜感的「客觀」性,因此斯密在課堂上(書中),想要傳達的就是一個自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如何去樹立這樣的合宜感。(畢竟他教的是貴族,萬一以後是偉人了呢)

一種基礎判斷標準——合宜感:

第二篇和第三篇就是講合宜感及其延伸情感用到具體的社會評價中(其中有些比較有細緻區別的情感還是需要特別理解的,即第二篇第二張和第三篇第五節,如果有需要再具體分析吧),功過感和自我評價往往是體現一個人道德情操最為顯著的情感(我們現代社會也這樣嘛,一旦出了什麼事情,大家就一窩蜂的去表明自己的立場,還要昭告天下拿來知乎問問「如何看待叉叉事件中的叉叉態度」)。因而斯密在這兩章說明為什麼他所堅持的合宜感是能夠起到這樣的客觀標準作用(實際上他也沒說錯,只不過這種「合宜感」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太「迂腐」了?),同時人們的自我評價是如何受到他人功過感的影響。而我們在評價自我的時候所遵循的「道德規則」,有哪些「道德規則」是符合合宜感標準存在的。

而第四篇、第五篇主要說的就是非常非常實際的「當時」社會中由於生產力提高後(當然還是貴族或者是士紳階層的生活),相應的社會風氣改變後合宜感的情況。推薦第五篇第一節進行仔細閱讀,如果你的三觀不正的話這節有扭正你道德觀的作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斯密在這兩篇中所透出的實用價值主義是與他堅持的合宜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認為針對同一現象,在野蠻社會和文明社會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儘管這個標準跟社會文化有關),可能在這裡斯密本人也陷入到了現實與理想之間差異的自我煩惱中。但不管怎麼樣,合宜感依舊無可置疑的是人們行為情感判斷的準則。

最後,跟我念一句「效用價值論大法好!勞動價值論洗洗睡!」

唯一神——自然女神:

【這幾天是跑去看關於自然哲學的東西了,我還是覺得這方面的我講的只能算是一家之言,甚至只能是一種片面的理解 ps:公選哲學課講的東西又不到霍布斯...】相對於後面塗爾干更為直接明了的「社會意志」,斯密的自然法理精神使得他筆下的「自然女神」遊走於理性和經驗之間(區別於純粹自然法和純粹經驗主義)。縱觀全文,斯密的「自然女神」並非是不近人情的,她往往是人們在面臨現實道德認知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來做裁決的「中立者」,但是這裡就存在一個隱含前設,即她並不會反對人們之前所做出來解決方案,那麼這個自然女神是不是先認可社會的經驗法則再進行「公正裁決」的呢?起碼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面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據說他在《國富論》中通過對社會經濟運行的闡釋實際上承認了某種程度上的社會意志的存在,希望有看過兩本書的人給解答一下了。)

實際上我還是傾向於這個「自然女神」是具有「自主性」社會意識的化身(之前保存的草稿跪了,這裡就留著大家討論吧)

道德的基準——他人評價

關於這裡斯密採用的手法我比較傾向於本來就是為了教學使用,順帶斯密也認為人類社會道德的具現化就是通過他人對自身行為的評價而展現。

(順帶一提,這樣的道德判斷取向在霍布斯時期就有出現,我在看利維坦的時候覺得斯密還是很認真的看了霍布斯的這本書然後從中提煉出不少自己的看法)

不論是霍布斯還是斯密,「他人」往往是具有普遍化的概念,這裡的「他人」一般都是客觀並且公正的價值觀,代表的就是「自然女神」在全社會中的普遍意志,「他人」都會遵守的道德規範。

重視他人的社會評價,並將這種社會評價 視為一種「社會意志」是判斷集體道德的方法之一,而「合宜感」則是這種社會評價最為現實和直接的體現,因而也被斯密當做最為基礎的衡量價值。不過在我看來,這種衡量價值得以存在的基礎就是一個價值觀相對穩定的社會背景,不然放到當下中國,像斯密這樣的論調一定會被人批得要死。當然,這也應該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情況,因為社會中的潛規則往往比規則更多,對於中國人來說,隱藏於表面行為認知下的真實想法太多,想要概括出最有共識性的價值判斷難度確實不小。

---------------------------------------------------------具體章節的分析----------------------------------------------------------

前五篇前面都有提到過其作用,如果還有邏輯疑問的話歡迎提出來一起思考。

我覺得重點就在如何理解最後一版才加入的第六篇和大改後的第七篇。

而具體在第六篇中重要的是第二章第一節之後的內容(前面的內容從我們社會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社會教化和在社會權力場域內身份位置相關的東西...講得比較爛了現在)。

重點講的就是在自然法準則下的國家體系構建,這樣的國家應該遵照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價值標準——基於全人類的愛,而這種思想也為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全球資本主義發展是如何促進全人類的福祉奠定基調。

尤其是對民粹主義和專制性質的政黨政治的描述,實在讓人不得不感嘆很多明明一兩百年前都講過的東西為什麼人類仍舊要重蹈覆轍...293頁開始的論述是神斷言

第七篇主要說的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三種人生觀為基礎的哲學理論的「斯密評價」(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折中派),我個人倒是覺得斯密跟斯多葛學派的大多數觀點還是比較相近的。

其實通過論道德哲學這篇,斯密的重點在於將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的觀點由來闡釋清楚,並且讓讀者在進行比較了之後,自己內心做出適合的選擇。

實際上做一個好的人和形成一個好的國家在斯密看來都是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作為一個希望推動全世界人民福祉的理論家,他的《道德情操論》實實在在的提出了如何做一個「好公民」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時至今日在我看來也遠遠沒有過時,尤其是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論述,作為每一個生活在這樣體制下的中國公民,更加值得我們深思未來的走向。

【關於第六和第七篇還是有點偷懶了,不過這兩篇應該算作是比較容易看懂的,也沒啥難度的兩篇,如果有需要的話再進行更改吧...氣死了今天友善度被扣到不能評論,呵呵呵呵呵呵】(我真沒有跳票,沒有!)


學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成書方式,亞當斯密可是牛頓的粉絲


一切科學分為自然(外界)學科和精神(內在)學科。精神學科又分為四大類,邏輯學,美學,倫理學和政治學。本書是倫理學,國富論是政治學,亞當斯密為什麼寫了《道德情操論》後又寫了《國富論》,乃是同一個宗派對各個不同領域的學問的研究和解決而已。學術界有些爬得很高的人,比如教授級的,都在不懂裝懂,說什麼諸如是要反對自己過去的觀點之類的,那是錯誤的。除了這兩本書,亞當斯密本來還計劃對研究人類的其它領域的學科:美學和法學等,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構成整個龐大的學術體系,當然最後沒有完成,所以,你學經濟學的應該知道,目前,與《國富論》相對應的法學體系,也許並沒有建立,哪怕在西方,因為我們並不能指望,後人構築的體系能達到斯密的水平,而和他相一致,所謂聖人只是代天立言,但能完完整整地待天立言的人並不少見,我們很難期待,尤其在社會學科上,幾個人寫出的結論都一樣,但真理卻是只有一個的。普通人根據常識,一看到經濟,就想到貪錢,一看到道德,就想到不貪錢,所以往往弄不動這兩本書的關係。其實從哲學的高度上來理解,經濟學,乃是研究人類與人類之間互動的規律,原因和結果的學問;而倫理學,則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和心理受什麼因素影響的學問。我們可以看到,倫理學相當於對某個單獨的人的思想和行動給予了剖析,而經濟學,則是研究一群人的互動。很明顯,你不先弄清單獨一個人的行為思想機制,你就無從了解一群人的行為思想機制。而且,對一群人的行為的研究,必然會牽涉到單個人的研究的結論。所以,這兩部書,就可以連起來了。還有,對於政治經濟學和倫理學,我們還可以通過對經驗和常識做一個大體回顧,來領悟一下它們同時存在的合理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唯利是圖的嗎?不是。那是大公無私的嗎?顯然也不是。唯利是圖一定是錯的嗎?不是,它有時是錯的,但也有時是對的。大公無私是對的嗎?不是它有時是對的,有時也是錯的。這兩本書,連起來,正是在詳細地分析告訴我們,唯利是圖,什麼時候是對的,什麼時候是錯的。大公無私,什麼時候是對的,什麼時候是錯的。在利己和利他之間,應該遵循什麼樣的比例,在道德和義務上才是合理的,而且,在後續的發展結果上,也才是有利的。


道德情操論的關鍵詞梳理手稿,分分鐘看懂這部倫理學經典的核心思想。


亞當斯密將美德分為審慎(利己),合宜(克己)和慈善(利他)。參見 《道德情操論》與《中庸》--《可以量化的經濟學》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被追捧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比較奇特,是因為小區里的一個瘋子偶爾囈語到這本書,比較好奇所以讀了一下。個人感覺這本書放在他所在的時代的確是本偉大的著作,把人類的各種情感理性、客觀的分析了一遍。但感覺現在讀起來很多東西比較「常識」,像一本科普讀物。個人淺見~~


當時西方主流道德的總結吧,沒有什麼過人的觀點,沒有什麼亮眼的言論,比較淺顯,對經過網路時代衝擊的現代人來說,沒有看的必要。

我剛看完,裡面說認為孟德維爾的絕對自私說觀點錯誤,我覺得亞當斯密還是當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就好了,倫理學能不碰就不碰,根本沒天賦。


推薦閱讀:

道,梵,空性,上帝是等價的嗎?
如何回應意外考試悖論?
康德將「空間」作為兩種感性主觀形式之一是否合適?
如何理解「萬物皆數」?
了解真相有哪些方法?

TAG:哲學 | 道德 | 倫理 | 道德情操論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