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在文化上既能高雅又能三俗?
日本既有諸如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對人性有深刻認識的作家,又有各種低俗整人節目,av之類的盛行。這種情況有什麼原因。這之間不會衝突嗎? 雖然人已經不在這了,還是想@佐藤謙一
我想補充一點,最開始我認為日本在這兩方面做的都比較極致,這是比較個人化的想法,(有人認為東北二人轉比日本整人節目還要俗,我也沒話說,這都是個人的看法)至於雅,我沒說日本文化能高到哪去,但在全球來說,起碼是有其獨特性的,有認知度的。 這方面來說,中國文化上有日本文化的覆蓋面廣嗎?動漫我懂的不多,但是歪就歪了吧,反正也是在日本文化里的。還有...我知道我讀的書不多,不用每個人都提一遍吧。我會去認真補課的。
( ?Θ?Θ)?
問題不成立。
這個地球上所有文化都同時存在高雅與低俗,不只是日本如此。
題主你把全人類的共性誤認為某種文化的特徵了。這種情況有什麼原因呢?無非就是人性很複雜罷了,都有七情六慾。
高雅與低俗的衝突和共存,全世界文化圈內都存在。或者說,流行文化與高雅文化,天生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與不可割捨的聯繫。蘇軾高雅嗎?他喜歡用妓女的鞋子行酒令喝酒。
莫扎特高雅嗎?他寫信時經常提到的詞是糞便。馬三立、劉寶瑞、侯寶林、馬志明、李伯祥、馬季、姜昆、郭德綱。來告訴我,誰高雅,誰低俗?對於你補充的第一點,日本人也並沒有在這兩方面都做的比較極致,這確實是你很個人化的想法。
因為同時在高雅與低俗都走向極致的那些文化全都自我撕裂、崩潰掉,然後完蛋去了。能留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必然是能夠在內部找到平衡,兩極互補,正常生長的文化。
關於第二點,所有文化都有其獨特性。
不論是民族性的還是地域性的,無一例外,根本沒什麼稀罕。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西方文化為主流的世界。
別否認。從審美到價值觀,我們一直都在接受西人的標準熏陶。在這個環境中,日本文化的認知度在西方世界也並沒有高到哪裡去。許多老外中日不分的程度,在中國人或日本人看來,是很可笑的。
這和那些開中餐館兼賣壽司的越南人脫不開干係,但此現象對所有文化群體來說,都是正常的。不同文化圈子彼此打量時,初始永遠是獵奇的。只有專業學者或狂熱的愛好者,會從客觀的角度來深入學習異文化。現在世界上,日本流行文化比較吃香,覆蓋面則確實比中國要廣很多。
請注意,這僅僅是指流行文化而言。如果多多留意海外的藝術品拍賣信息,倒是能得出不太一樣的結論。至於流行文化的風靡,如何才能真正將本民族的文化核心輸出,則是另一個話題了。針對這個問題本身,倒是也沒什麼好說了。
因為問題本身是錯誤的,所以也就不成問題。不過看到樓上諸君針對日本文化的討論,一時話嘮病犯,還請允許我啰嗦啰嗦。
———————————我是啰嗦———————————
作為一個沒讀過什麼書的粗人,咱們來聊聊日本文化吧。0v0
為了避免爭議性的話題,就不說太細了。以深刻或膚淺,來籠統評價一種文化,並不恰當。
正如高雅與低俗並存在所有文化中,深刻或膚淺也同時存在。只是各種文化,都會有一種符號般的特色,不論在任何載體中都鮮明可辨。我一直相信,地緣影響民族性,民族性造就文化。
中國人充滿實用主義的文化核心,必然與我們這要人命的地理環境有干係。民以食為天的背後,是要被迫鼓搗出梯田這種悲情造物的無奈與堅忍。見過美國農民種地嗎?他們中很多人耕地喜歡轉著圈耕一塊圓,不是四方。因為省事兒。
(鑒於有人糾正我,這或許是灌溉系統的關係,這點確實值得探討。不過他們浪費確屬實情。)那四個空出的邊角呢?就不管了。因為他們地多……我們呢?坡耕地。說回正題。
日本文化的符號是什麼呢?概括的說,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物哀。如何理解日本人的物哀?這是種一天25小時,每小時61分鐘,無時不刻的哀愁。榮華易逝,朝不保夕。一草一木,都可以引發他們對世事無常的感慨與憂思。他們會莫名其妙的傷感起來,所以顯得格外陰柔。
織田信長如此不凡的人物,面對今川義元的大軍,該當是異常壯烈的吧?
而信長在發動桶狹間奇襲之前吟誦的是什麼呢?據傳他跳起了敦盛之舞。低唱著:「人間五十年,與天地較長久,如夢又似幻。一度享此浮生者,豈得長生不滅?」沒有不破樓蘭誓不還的豪情,而是感慨著人生的短促無常。在中國武將看來,恐怕格外別緻。這可能也是和日本的地理有關係。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而且是個天災頻繁的島國。在日本人發現自己是住在四個大島嶼上之後,他們就開始發愁了。每一次天災,都會引起世界末日的聯想。四面環海的悲劇就是,沒處躲沒處藏。不僅是天災,人禍亦如是。
如果你被上泉信綱追殺,從甲斐逃到南九州,他還不罷休,那除了跳海就沒路可跑了。
中國大陸就不一樣了,你惹了天王老子都不怕。要麼鑽進蜀中,要麼遠遁絕漠。「嘻嘻來打我呀笨蛋。」劉知俊要是早點跑路,王建也拿他沒轍啊。或許這就是日本人平時生活中一團和氣的遠因。
不能隨便惹事兒,否則爆發衝突後,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那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於是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一個特點,既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什麼意思呢?
就是在他覺得沒有把握時,他會表現出最大的韌性來承受這件事情。而一旦他覺得有信心了,就會以徹底的行動力與決心來將這件事進行到底。生或死,菊與刀。皆因日本人生存環境獨有的危機感,培養了他們這種消極預期。
在充滿危機感的生存環境,促生了多愁善感的情緒。
「啊,今年的櫻花多美啊。不知明年還能一起來看嗎?」&<——日本人「啊,今年的桃花真美啊。約定十年後再一起來看吧!」&<——中國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栗子。
請注意,我絕對不是在說,只有日本人多愁善感。所謂物哀,也僅僅是一種情緒而已。日本人只是在文化中更加偏好這種情緒,表達在方方面面。將其總結為哀愁,也並不全面。或許稱為感動,更加合適。
這種感動的本質,則確實是基於對世界與生活的易碎,而發自肺腑的無奈。人類的情緒都是共通的,因此日本人的哀愁,也常常能打動人。
但是請注意我之前說過的,不同地緣族群必然有不同民族性格。
不同民族性格,則必然誕生不同文化特徵。這種遍布纖毫的物哀,是否適用於其他民族,完全因人而異。只有相處在與他們那種時時刻刻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的環境類似的境遇下,才能更多體味其內核。
不然在品味日本的文藝作品時,總會有隔靴搔癢之感。「是的,我知道這東西很感動人。但是到底在感動個什麼玩意啊?」幾乎所有文化都因為其特徵,在某一方面有局限性。
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局限性了。他們跳不出物哀的思緒,永遠被困頓在憂傷的格調之中不可自拔。因為朝不保夕的危機感,所以對身前力所能及的小事,會格外的認真。
這也是日本文化特別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我每次踱步在日本街頭,都有一種置身於lomo鏡頭內的錯覺。每一處都太細緻太精巧了,甚至於過分。後來仔細看了看在日本拍的照片,突然恍然大悟這種lomo感由何而來。
其實很簡單,他們在狹小空間里把東西擺的太滿了!瑣碎卻不雜亂,擁擠而不局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在日本的商店內,轉身是個技術活。平時粗手大腳慣了,非常容易碰到東西。往好處說,這是細膩。往壞處說,這就是小氣。這小氣並非指吝嗇,而是說格局。
因為朝不保夕,所以對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分外珍惜。也因為對眼前事物過於珍惜,根本看不到更廣大的空間。不過這種小格局,也是日本人幸福感的來源。就和中國農民無法理解美國紅脖子轉圈耕地一樣。
因為我們沒那麼多地啊!日本人也是,他們格局小,易傷感,因為他們住在經常地震颱風海嘯的島上。我曾受日本文藝作品的影響,對許多日本事物心嚮往之。這其中大部分是食物……
不過在親口嘗到那些號稱令人感動到想哭的美食後,也並不覺得萬分感動。親眼看到金閣寺時亦如是,不過如此而已,沒什麼大不了。這或許是因為我一個粗人沒什麼品位,但根由可能是兩方面的。
其一,我到底不是承載日本文化的個體,對他們的事物感受能力有限。其二,日本人對待身邊事物比我更珍惜,也更容易感動。當然札幌拉麵真的非常非常好吃,雖然我沒有哭出來。金閣寺也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可能是因為我中國古建築看習慣了……對於現今的東亞流行文化,日本無疑是有貢獻的。
台灣、香港、中國、韓國,都在受日本的影響。我曾經聽過一個段子,是說中島美雪養育了港台流行樂。有所誇張,但有事實依據。因為相似的地理環境,也許台灣是對日本文化感受最深的。
不過如前所述,日本人無處不在的物哀情節,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亞洲國家。而且這種情節在各種文藝載體中,闡述某些題材時,會受到局限。我至今讀過所有的日本人所創作的歷史題材作品中,沒有不小家子氣的。
山本兼一、淺田次郎、司馬遼太郎,等,還有我最喜愛的幾位漫畫家之一的安彥良和先生。這小家子氣,並非詬病他們的文采或觀點,而是缺少宏大、遼闊的歷史滄桑感。他們喜愛以某一人物的視角呈現片面浮光,卻甚少讓人物站高一階,描畫時代的潮流。簡單說,如果讓日本作家來寫《交際花盛衰記》,恐怕故事的中心就會駐留在呂西安身上。
伏脫冷大神與整個糜爛的法蘭西都將成為呂思安悲劇的陪襯。那依然會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但就不成為人間喜劇了。當然不能這樣苛責人家,畢竟這很難。反正我做不到。
至今我在描寫歷史故事時,都在拙劣的模仿安彥良和的技法,於大師身上獲益良多。就是他媽的賣不出去……如果以人生境界來概括,日本人長期停留在見山不是山的層面,無法達到見山還是山的通透。
只是他們在自己這個層面做的非常棒,但受限於先天的拘束,難以超脫。中國人因地緣的惡劣,有不同於日本人的苦難。他們是不想死,我們是不怕活。日本人很容易達到人生的第二層境界,中國人則在三種層面中跳來跳去。比較沒節操。這三種境界彼此之間則是沒有優劣的,因為每一層皆有其無可替代的幸福。
見山是山,何其幸哉。見山不是山,何其幸哉。見山還是山,何其幸哉。而根據我現實生活的經驗判斷,你每多看到一層境界,恰恰證明你面對了更多痛苦。這又是何其不幸的事情。一盞茶,一杯酒,皆是一場榮華雲煙。
伴隨天邊高鳥的鳴叫,看著櫻花瓣紛紛落下。在凋零之美中感受稍縱即逝的青春。然後潸然淚下。中國人則或許到了松傾鶴死桑田變的時候,才會在概嘆中放聲大笑,酒灌愁腸吧。體現在各不同載體中,不論流行文化還是高雅文化,都可見日本人這種物哀傾向。
或許這就是某些人會斷言日本人淺薄,另一些人又堅信他們高深的原因。無非就是因地緣造就的民族性格,對異文化的排異反應程度不一而已。更別提不同載體內的不同文化創作,又必然會呈現不同的水準。他們那股子看啥都感動的勁兒,有時候也確實讓人膩得慌,會不定期產生審美疲勞。而且文化這個東西,你是不能單以某一載體來評斷的。
諾貝爾獎又如何呢?誰都知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獎項,其鼓勵的意義,應該要大於實際的肯定。把一個歐洲人搞的文學獎項拿來衡量亞洲作家的水準,這是很可笑的事情。莫言不以諾獎而高大,老舍更不以諾獎而不朽。
除非你把諾貝爾文學獎當做商業的獎項來看待,把它當生意經。不然我們自己文化圈內文學作品的水準,應該由我們自己來評判。事實上現在諾獎的作用似乎還就是商業性更強一些。按照我的說法,其實所有受眾,對異文化產物的接受能力都應當是有限的。
而對本文化創作的認同應當為最高。事實上在日本、韓國內,也確實是這個趨勢。瞧瞧韓國人現在對自己電影產業那了不得的自信吧。為何偏偏在我國內呈現一個相反的趨勢呢?在年輕群體中更尤其嚴重。請記住我的話,文化本身絕對沒有優劣,更沒有淺薄與深刻的定性。
一個滄桑的秘魯人也可以把南美排簫吹的很有深度。那麼必然不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有問題,還是文藝創作上做的不夠吸引人吧?可慶幸的是,隨著傳媒產業內的巨大變動,這個問題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請多給我們的流行文化一點時間。姑且發一番妄言,隨意閑談,全是胡說八道。如有異議,實屬平常。「日本既有諸如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對人性有深刻認識的作家,又有各種低俗整人節目,av之類的盛行。」
題主啊,這不是每個國家都會存在的情況嗎?
任何國家都同時存在核心文化和消費文化。如果一個國家裡的每個人天天都在談人性,您受得了嗎?現在每當想起《棒球英豪》裡面的情景都覺得感動——我們的目標是甲子園啊,還有《足球小將》中的那種體育精神。結果08年,就中國辦的那屆奧運會,我看到了日本棒球隊,甲子園出來的啊,這是他們在奧運會上最後一次亮相了,因為之後奧運會就取消棒球了。結果日本隊對陣中國隊,中國隊是第一次進入奧運會,我就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日本人,活生生的把一個中國隊員鏟退役了!我當時,我操%……¥%#¥%。真真是瞄準了腳去鏟的,太狠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家都是最後一次奧運會,這點體育精神都沒有?
沒錯,所有文化都同時存在高雅與低俗。但是日本太明顯了,明顯到讓一個鄰國的普通國民都能感受到的地步。我每次提日本都百感交集,一方面我特別喜歡日本的體育動畫和推理、科幻小說,一方面日本的男權思想、戰隊文化和極端民族主義又讓人作嘔。這種矛盾是非常明顯的,我自己都覺得自己精神分裂,我就琢磨,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我試圖把他解釋為「漫畫里都是騙人的」;或者我自己長大了,自然就不愛看動畫了。有些人也解釋為政府的宣傳,曾經中日關係好,現在不行了。但這樣的解釋,依舊無法抹去我看到孫悟空變成外星人,鳴人變成影二代時的失落。直到我最近看到了下面兩個答案:
在日本生活過的中國人怎麼評價日本經濟和文化? - 匿名用戶的回答
如何看待麻生太郎嘲笑鳳凰衛視記者的行為? - gilbertglaze 的回答
我恍惚感覺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哪裡了——日本衰退了,確確實實、真真切切的衰退了。
我喜歡的那些動畫都是90年代引進中國的,80年代畫的,反應的70年代的事情。而我所厭惡的那個日本,是現在的日本——這個充滿了社會達爾文主義,連單獨吃個飯都怕被排擠,弱者拔劍指向更弱者的日本。我熱愛的那個日本已經沒了,被麻生這幫孫子給敗霍完了,他們真的是一幫孫子,一幫戰犯的孫子。作為日本鄰國一個普通人,對於日本衰退最大的感受就是漫畫中血統論越來越濃厚。
為此我特意搜索了近幾十年的日本知名動畫,找出了主角父親的職業,做成下表(年份以動畫版為準):
從上表中藍色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接班文化本身確實比較濃,但早期接的都是一線的戰鬥工作,沒有宣揚階級固化和血統優越,而是強調童年時期的耳融目染、言傳身教。其他沒有接班的主角有——聖鬥士的主角在孤兒院和姐姐相依為命,櫻木花道來自單親家庭。足球小將更是沒有血統論,主角的父親是船長,出身高貴的守門員是男三號,男四號一開始因為崇尚暴力被當成反面教材。龍珠第一部並沒有透露主角身份,第二部的時候孫悟空才成為賽亞人下級戰士的孩子,但那也只是「面對現實」;鳥山明直面了現實的血統問題,但是又強調,努力很重要,而且前後戰鬥力反差之大、下手之狠,都讓人心疼貝吉塔了,這其實是對血統論的一種掙扎。第一部的火影其實也一直在強調「努力的天才」,我也一直以為劇情會按照老的套路發展,主角會是一位烈士的遺孤(因為已經有一個傲慢的風影二代了,對應足球小將中的守門員和龍注中的貝吉塔)結果……,那種感覺就像是……
三觀盡毀,當然,這麼容易毀滅也算不上什麼三觀。後來就越來越爛尾了,提出了一大堆終極的哲學問題,戰爭與和平,怎麼改變人與人之間的叢林法則?如何不讓弱者的劍指向更弱者,最終只能以最弱者的死亡為終結?怎麼改變火影世界的各種不平。提出了一大堆問題,但是!沒解決……火影的結尾並沒有答案,自來也說一定會有答案,結果漫畫里沒答案……為什麼?因為現實中的日本,這些問題照樣沒有解決。官僚主義、戰隊文化、門閥政治、男權思想、極端民族主義,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當一個社會無法用更加積極的東西去團結起來的時候,只能找一個共同的敵人;男權思想會直接導致成人文化的興盛,因為男女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社會的不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找不到老婆、而找到老婆的人感情也不好。這些問題上面兩個答案都有提到,還有這個:晝顏:物化是悲劇的起點 - 心理時評 - 知乎專欄雖然作者表明無意批評男權,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就這樣,越來越大的壓力,越來越高的自殺率,強者可以把壓力轉嫁給弱者,弱者只能沉醉於AV、H漫和對中國的仇視。我熱愛的那個日本,那個孕育了《銀河英雄傳說》和星辰大海夢想的日本……沒了……
這對中國又是好事還是壞事呢?沒錯,鄰國衰退了,但是這個衰退了鄰國並不友好……
首先我吐槽一下,所謂的深刻的村上春樹和東野圭吾。強烈建議你看看太宰治和夏目漱石的文章。如果說語言優美的話,志賀直哉的《在城崎》,川端康成的《雪國》都好過以上兩位。追根溯源,日本文化源於中國文化。根據加藤周一的理論,日本文化是「雜交文化」,它是根植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各國文化生長出來的雜交的文化。所以這種文化表現出一些很明顯的特點,例如可以很快的吸收外來文化(不具排他性),文化較為多樣(多樣性)等等。其次,日本文化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缺乏典型的階級性。比如中國的文化,唐詩也好宋詞也罷,多數都屬於貴族(文化階層)專屬的文化。他們有一個小圈子,他們寫文章常運用一些類似暗語,只有圈子裡的人才懂的典故,由此排除了圈外人進入圈內進行文化創作的可能性。但日本就不大一樣。比方說武士階層愛好的茶道,後來漸漸受到了傳統貴族的接受和發揚光大,由此形成了傳承至今的茶道世家。還有原本由平民傳唱民謠,進入宮廷被編成催馬樂等等。所以在日本文化里,高雅的就是低俗的,低俗的也是高雅的,無非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就像我國的京劇,以前也不過也是通俗的,現在反倒成了高雅了的。
另,村上有點冤,因為他幾部偏通俗向的作品賣的太好了,儘管本人是嚴肅文學作家,但卻被評論界和讀者釘在通俗文學上面。至於東野圭吾,確實代表不了日本的嚴肅文化。
首先強烈反對 @姬軒亦君的答案。
姬軒亦君批評日本文化淺薄,卻避開了日本文學不談。早在1968年川端康成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此後在1994年大江健三郎亦獲諾獎,難道可能是因為淺薄?而村上春樹在當今世界文學界首屈一指的影響力也不必多說了吧?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渡邊淳一等人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恐怕也會讓中國作家們望塵莫及了吧?批評一個國家的文化,居然能夠避開文學,真是讓人咋舌。而日本文學早早便在世界文學中佔據一席之地,在亞洲更是首屈一指,其積累與深度怎可能以膚淺稱之。再者,姬軒亦君拿動漫說事兒。動漫本身就是一種大眾消費文化,能給人娛樂和放鬆就算是合格,能夠給人感動和領悟一些道理已經算得上超額完成任務。其實速食麵沒有五星級飯店的口味不可笑,您卻以速食麵口味平淡來批評日本文化,這才是真正可笑的。那麼,中國的速食麵又有什麼味道呢?中國動漫停留在什麼水平大家也略有所知吧?難道世界人民都可以拿這作為理由來批評我國文化膚淺?
此外,我還想舉幾個例子,分別是押井守監督的《攻殼機動隊95劇場版》,大友克洋監督的《回憶三部曲》,今敏監督的《紅辣椒》。這三個都是姬軒亦君口中所謂沒內涵的動畫作品,但其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探究可能到了中國動漫和影視界都難以企及的高度。最後,我想說說最可笑的漢詩問題。日本從白鳳文化時期到當代,一直都有人在寫作漢詩。漢詩實際上就是我國格律詩,所用文字、押韻方式、相對相粘等要求與我國完全一樣。而且,的確日本人寫的漢詩有姬軒亦君所言「格律沒問題,但也僅僅是格律沒問題而已。」但是,日本人那是在用外語寫詩。在用外語寫詩有木有!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還出現了相當的佳作,完全是值得敬佩的問題姬軒亦君居然拿來批評。
而如果您想批評日本詩歌,應該去拿和歌和俳句說事兒才對吧?那才是用日文寫成,用日語誦讀的真正的日本詩歌。還有就是,您最後所說的那種「陰柔」是有學名的,叫「物哀」。而據我個人觀察,姬軒亦君擅長的內容為中國歷史,但其幾乎在所有問題中賣萌抖機靈,而在中國歷史以外的領域內觀點十分粗暴、知識又很膚淺。
僅以個人身份對姬軒亦君提出批評。同時對其答案有相當多人贊同表示遺憾。至於問題本身,我基本認同 @Bloomsbury君的看法,不過是核心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區別,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貼一篇舊文,可能偏題了一點,也回答了一些,請各位大神不吝賜教
霓虹日本文化中,極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日本人可以雅到整日對著竹子喝茶賞花,潔白寬大的和服,一舉一動儘是禪:然而
日本人俗則可以俗到任何不堪入目的東西都能設計進綜藝節目里,極盡男女挑逗下流之能事。東京大學博物館裡尚收藏有一幅名畫,內容是幾個男子互相對著放屁,
那屁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令人反胃。禪與惡的對立,最好的例子,是改編自鬼六原作的電影《花與蛇》,一部SM調教片,而其中負責把女主「調教成最棒的女
人」的,竟是一個一本正經的和尚。於是一面是女主慾火焚身的妖嬈,一面是和尚紋絲不動的打坐。突破羞恥的極限,便是解脫,或說是真,這樣粗暴的對立便很簡
單地傳達出某種哲理,儘管國內不少人將之奉為經典,但我卻不太欣賞。日本人吃的東西不硬,從某些方面來說導致了日本女子的牙齒不整齊(又黑我龍澤羅拉)。想來日本料理,不是軟糯的壽司,就是滑溜一口吞下肚的生魚片,紀錄片《壽司之神》里二郎看似簡單捏一下的那一口米飯,可以花掉人一個月的工資,還讓人沒脾氣。
美式幽默是不正經地做正經事,所以笑點通常是「傻」字,特點是直白,比如「冷幽默」;英式是正經地做不正經的事,所以笑點是「壞」,笑點隱晦而值得反覆回味的「英式沒品笑話」;
日式是正經地把不正經的事當做正經的事去做,笑點是「二」,好吧……也可以叫做「萌」。這
是知乎上有人對三者區別的傳神概括,二郎手下的弟子,要整整練習十年才允許開始煎雞蛋,某徒弟煎了200多個失敗品(不知道怎麼失敗了)總算成功後,得到
了二郎的讚賞,居然激動得哭了起來。煎雞蛋自然不能說是不正經的事,我聯想起耳機圈裡那個著名的笑話,某人嫌火力發電不好,居然搬家至珠三角,非要用水
電,說這樣音箱的音質才好,儼然已成了玄學。同樣,二郎對食材苛刻的要求,對刀切厚薄的變態控制,值得贏得人們的稱讚,但又讓我看到日本文化中的極端——
極端的標準化,甚至於無意義。這也藏在綜藝節目里一遍遍的」空妮七瓦「和九十度鞠躬里。
人說日本人的這種似乎天生悲觀的特質緣於日本四面鄰海的地理位置,不時的海嘯,地震建立起他們的憂患意識,似乎讓他們對於死亡也更加親近。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等名家都是自殺而亡,日本人對於死亡的態度 不像中國人那麼避諱,路口現實的每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入殮師》
等,無不傳遞出一種微妙的情感,嚴肅中有那麼一點嚮往:黑暗中流露出一線光明。
極端的意思是不拖
泥帶水,沒有過渡,黑 或
白,勝利或切腹,在這種極致中尋求他們語境下的尊嚴,有時也可以理解成逃避。有人說日本科技過於發達,人與人之間充滿隔閡 ,冷漠。而傳統文化卻並沒有在
高科技的衝擊下消失殆盡,從動漫日劇新聞里我們知道了日本廟會上要撈金魚要吃墨魚丸子,要去搖大鐘等等一系列文化,其中不少師承於中國,而中國一邊嚷嚷著
文化侵略,一邊放任母狼拿著平底鍋敲打老公,毫無內涵的
製作。日本人喜誇張,綜藝節目里純屬客套的大聲「死過姨奶」,《神探伽利略》里湯川學那些虛張聲勢毫無意義的公式,《足球小將》里球速快到擠扁足球的抽球
射門,想像力豐富,所以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成熟:同時,一切皆可惡搞,惡搞皆可色情。
品的話,不知為何買到的日本小說和看到的日本電影少有令人失望的。又或者日本的之所以為日本的——和風——究竟是在於什麼構成了這一整體。我以自己比較熟
悉的村上春樹為例,村上筆下的主角大多無父無母,一個人孤獨地煮著義大利麵條,細細把玩品位爵士樂。而日本式溫情,人數也常常不會太多,一個小家(《多田
便利屋》),幾個朋友(《電車男》),想要宏大一點,我在奧特曼里見過,在抗震救災的宣傳里見過,絕大多數情況下,日本的文藝作品講求的是私人性,於是細
膩,能直抵人心,從而百發百中,容易被文藝青年們接受,進而產生一種默契,「誒,這不是霓虹么。。」
我經常聽到同學以日本AV的存在來詆毀日本民族是個變態的民族。從這一點看,題主看到了兩面性,已經很好了。
只要不是政教合一或專制國家,就有人拍AV。為什麼?這難道不該怪需求AV的消費者嗎?而且就我的經驗來講,日本的AV喪心病狂程度遠不及歐美A片。作為一個正常男性,觀看日本AV應該都是沒有障礙的。但歐美A片可不一定,那畫面太重口我真的不敢看。讓我疑惑的是可沒人說歐美是變態國家的。
然後說說文化的深度問題。某些東西你不懂日語是真的無法欣賞。小說還好,俳句,短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類型。會日語(起碼有一定水平)但卻不喜歡短歌的我想應該沒有吧。我忍不住了,再分享下那首妹控神作:
妹の 小さき歩み いそがせて 千代紙買いに 行く月夜かな由於本人工科生,記性不太好,涉獵也不廣,原諒我忘了作者名字…這短歌的畫面感,營造的氛圍有多美!!我簡直能想像出穿著和服的妹妹在前面踱著小步,偶爾回頭望望哥哥,同時露出的微笑!!作者最後是拿前面一句來修飾「月夜」,這是有多傲嬌!!想寫的明明是妹妹,最後卻假裝在看風景!你們能想像這畫面嗎?有些答主黑日本動漫的同時,順便黑了下日本文化沒深度(咦,我是不是說反了)。在我看來,有沒有深度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拿日漫來說,EVA就屬於大家喜聞樂見的有「深度」作品。但EVA黑不服了,什麼反映人性影射現實都是扯淡,EVA只是痞子孤芳自賞著講一個誰也看不懂的故事,中間還穿插著一堆意義不明的提高逼格的心理描寫。我舉雙手同意,但我仍然覺得EVA有「深度」。因為我每看一次,都會對劇情有更多理解,跟朋友能夠就某些劇情進行討論(不是吐槽)。我覺得,文藝作品深度就在於此。選修課老師曾放過黑澤明的《羅生門》,雖然有很多人受不了那種年代久遠的作品都睡過去了,但結束之後卻有很多人在認真討論它的劇情,以及想表達什麼東西。我覺得這足以證明《羅生門》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你仔細想想,你有多少次從電影院出來想跟朋友就剛看過的電影聊點什麼,卻不知道聊什麼好。反正這幾年好萊塢的特效大片都給我這種感覺,除了霍比特人(其實針對霍比特人的討論也比較偏重於吐槽了)。
日漫給過我很多感動。這是國漫比不了的。對於我個人來說,日漫擁有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也有催人淚下的,也有讓人熱血沸騰的,甚至也有一些稀鬆日常治癒心靈的。當然也不乏糞作,但數量多了這也沒辦法。不說國漫了,我覺得它現在完全沒資格來比(火鳳燎原等作品有很多粉我知道,喜歡或不喜歡是個人自由吧?我就不覺得那東西那點好了,以前看過一些,後來慢慢懶得看了)。像電影拍的如日中天的美漫,個人認為世界觀太混亂bug太多太沒邏輯,也不如日漫(個人看法,也請別來說服我)。
我以為喜愛中國古典文化的人都會喜歡日本文化,但看來我錯了。雖然中國文化更多的是壯闊,而日本文化則用「物哀」二字概括,但總覺得其實這二者有很多共同語言。最後再談一下「內涵」和「深度」,就像有人喜歡古典樂交響樂,而有人喜歡Beatles,老鷹樂隊之類;這種話題更像是討論喜好—對於我這種音樂盲,我覺得交響樂之類歌詞都沒有談什麼內涵深度…有人可能會說大眾對於俗雅也是有分辨的,但我覺得你讓大眾對Beatles是否有內涵進行投票,結果可不好說。「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這是美國的一位人類學家在二戰快要結束期間的研究成果——《菊與刀》,詮釋了日本這種矛盾的民族性格。
哪個民族不是這樣的?只不過商業化程度不同。
不衝突說明人家文化自由。
因爲日本人在文化上既不高雅也不三俗。
任何國家都有兩面性。
而日本可能稍微突出一些。原因大概不能脫離歷史地理。
日本是島國,資源緊張,土地偏狹,但又面朝大海,生存危機感常有但又不至於絕望。古代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但近代又迅速西化,軍國主義爆棚然後戰敗只得種田,現在雖然領土上不算大國,但影響力仍然不小。我看了幾部大河劇,感覺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日本在文藝創作方面,能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比較自由一些。比如新選組,是日本遭遇西方列強時,德川幕府招來的保安隊。假如按中國的標準,幕府是腐朽的統治者,新選組無疑是歷史的逆流。但是大河劇新選組裡,則倒幕的和保幕的勢力中都不乏有理想的人。相比之下,中國可能臉譜化重一些,好人壞人要分明,彷彿好人永不出錯,出錯了就不是好人。我記得看到過有位日本學者說過日本文化屬於陰X(生僻字,忘了)文化,說日本人總是能透過表面看到事物本質,覺得世界啊人生啊多麼不容易啊,因而物哀,但日本人仍然總抱有一絲希望,人生總是要繼續,所以取國名為「日本」,崇尚追求光明和太陽---包括日劇日影也總是給你展現各種社會陰暗但又不失告訴你暖心和希望的那面。所以上面說日本人留在見山不是山的層面我不太同意,感覺日本人是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雖然是山但又已不是山大家艱難的緩緩前行吧的很擰巴很日本的境界,已經到了特殊的定義的感覺,這全世界都僅日本一家。 需要注意的是,物哀文化只是日本做的明顯了點,不代表日本沒有樂觀主義文化,比如有部日本電影描繪了落語大師去世前後大家以笑容面對的故事。中國人經常傻樂,十年後大家再玩吧---也反映出中國傳統社會的固化
剛從日本回來,第二次去
最大的體會,日本文化很儘力,很認命,很有絕望感,可高雅三俗?這兩個相對概念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雅俗兩分。橫向比較,日本文化的特點不在於雅也不在於俗。
而在於那種明天可能就地震掛了今天也要認真畫好這一筆遣好這一句的努力和認命。
靜寂,日本文化的特色,我的理解,靜而專心,寂而儘力並認命。當你看到一個雜貨鋪的後院能有一絲禪韻,簡單暴力的評價就是對這位鄰居的不尊敬。當年看完日劇《女帝》,發現他們居然可以把一個普通夜店女努力成為一個最牛逼的夜店女的故事拍得如此勵志時,我已經發出過不可思議的感嘆。
我對日本文化了解極少,但感覺就是他們是個走極端的民族,溫和中庸從來不是他們的主張,這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題主的問題了。即使我們接受了日本文化淺薄的結論又怎麼樣?這能阻礙我們喜愛和尊敬日本文化嗎?而且,理性的喜愛和節制的崇拜能證明我就是個淺薄的人嗎? 哪個個體哪個國家不是在最大化利用既有文化積累來做出對世界有益的貢獻?從傳播和影響他國人民這點上來說,美國才是文化上最淺薄而最有價值的。真正的問題關鍵應該是對文化的投入建設力度和文化本身建立的國家利益和形象。這點中國還不學著點?如果諸君的討論還停留在歷史優越感上,哎。
反對所有批「淺薄」批出優越感的。
------正面回答-------
題主所說的文化獨特性和符號化,以及其他答主批評的基於歷史短暫和地理狹隘而生的「文化淺薄」 是相關的,從論證上來看,說日本文化產品題材覆蓋廣泛但如速食麵一樣無味,恰好說明了,在特定文化層次上,日本整個國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之深。
「就那麼點歷史也敢談文化,死那麼少人的戰爭也敢稱殘酷」 而我們恰好不是該學習他國對歷史挖掘之深,探討之頻繁嗎?從國民閱讀量上可以很好的證明吧?另一點,文化產業化,AV俗,動漫俗,但人家做成了支柱產業,美國不也是把影視做成了大產業嗎?不但在本國佔據巨大市場,而且席捲全球。這個歷史短暫的美國,地理狹隘的日本,不斷的錘鍊淺薄之術,在全球作出了文化旗幟,這點上,即使淺薄,又如何?
第一,本國國民文化素質平均水平不高,敢「指責」他人淺薄?
第二,對世界對他國影響貢獻不足,敢「妄論」他人之「淺薄」?所有指責淺薄的人可能不是「讀書不多」,但一定都是「讀書不夠多」的。這個世界上 有人既愛看托爾斯泰同時愛看周小平,既喜歡普羅旺斯又喜歡保定,既相信巴菲特又相信宋鴻兵,既聽巴赫又聽狼愛上羊。用IE刷知乎,在馬爾地夫吃著海鮮泡速食麵,在希望的田野上做廣播體操,帶著尼康砸豐田,日本人沒什麼奇怪的。
其實所謂的「俗」,都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東西,是我們最原始的訴求,食色,性也。我們生氣,激動時,容易脫口而出是,什麼?是髒話。而所謂的「雅」,是不甘於普通需求的人,去思索,去追求的東西,他們整出一套需要花時間成本去學習、思考才能掌握的 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不僅僅是反映人們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種提煉,升級,不是人人輕易就能掌握,享受的。難得到的,我們稱之為「雅」。所以雅與俗,本來就是人們需求不同程度的反映。日本人肯正視自己,在這兩方面都下了功夫而已。不要太看不起俗,那是最真實的自己。
這種問題就跟問為什麼有的人既喜歡看片打炮又喜歡詩詞歌賦一樣。有的東西就是本能需求,有的東西就是提高逼格用的,這很矛盾嗎?
推薦閱讀:
※日本的和尚真的像朝5晚9里的一樣嗎?
※月曜夜未央的松子是個怎樣的人?
※為什麼日本遊戲市場如此封閉?
※如何評價BBC紀錄片《不要和日本人談性》?
※如何看待日本「竊中華而自居」的思想?
TAG: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