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包含哪些內涵和文化?


建築是石頭的史書。中國古建築是中國人民生產生活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和反映之一。可以體現人們的自然觀、地域特點、等級制度等。

一、崇尚自然的觀念。古代重視風水觀念,建築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選擇都講究有山有水,和諧共生。

二、南北地域特點。中國古建築有南北兩大源頭,南方居住方式由巢居到干欄式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是"樹上落下來的",體現木的特點,精巧細膩;而北方居住方式由穴居到半穴居再到地面建築,被稱為"地里長出來的",體現土的特點,厚重敦實。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吊腳樓,天井,北方的四合院,窯洞等。

三、森嚴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屋頂式樣、開間數、建築色彩、彩畫式樣等方面。屋頂式樣中,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太和殿為天子的朝堂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比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等級更高。開間數,指兩根柱子之間為一開間,通常有九、七、五、三等開間數。九居單數最大,因此九開間一般都為皇帝專用建築。因有"九五之尊"之說,如天安門為九開間進深五開間,取皇權至高無上之意。建築色彩方面,黃紅綠藍等級依次由高到低。故宮建築屬皇家,一般為黃頂紅牆。一般來說,除文廟外,其他建築採用黃頂紅牆屬僭越。彩畫式樣方面,和璽彩畫為皇帝專用,旋子彩畫(菊花圖案)一般為大型寺廟使用,蘇式彩畫才能一般為民眾所用。其他還有,屋上翹角的多少、中間踏步道(有丹墀為最高級)、方位(左祖右稷)等,也可以用建築區別使用者的等級。


「建築顯著特徵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傳統中各國建築,雖然也有儒家市容理性的內在品質蘊含其中,但基本的文化傳承卻並不那麼理性。古代中國人對於建築的認識,雖然也兼顧使用與舒適,但基本的建築思考,卻被牢牢地限定在船嘔吐那個思維的框架之內… 建築充分體現儒家禮制的規範,建築的選址受制於由超自然力所左右的風水理念,建築中充滿了大量象徵性符號,而其建築空間的基本構成,揶揄傳統中國文化中的方位象徵圖示密不可分。」

——《東西方的建築空間》王貴祥

以上兩段其實是為題目的不確之處做了一個註解:什麼是「文化」、「內涵」?一般說古建築,「是什麼」是比較常關注的問題,比如具體的結構、範式、材料,這些是很理性的部分。那麼」文化內涵「呢,就涉及到「為什麼」,其中又包括可關於實體的意義空間的象徵路徑的劃分方向的確立起點與終點等等,這是個非常龐大的體系,至少值一屋子書,一屋子不夠再來一屋子。

簡單來說,先民的繪畫和建築都旨在用一小片空間體現對於整個宇宙的認知。我來說其中很小一個關注點。

在西方的文化里,人和神的界限是相對模糊的,從神話到猶太教興起的上帝崇拜中都蘊含著「人通過努力可以直接成神」的模糊希望,無論是金字塔,還是衛城,還是萬神殿,都體現著一套對於「上」的狂熱追求。

而中國文化中有很獨特的「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的觀念(就是說天地斷絕溝通,天神不降臨人間,凡人也不能升入天界),阻絕人類對於「上界」的妄求。子曰:「不事生,安能事死?」這個態度很明確:請大家都將精力老老實實地集中在大地上。而中國的建築(群),無論是從西周就存在的合院式民居,還是宮殿群落,還是城市本身,基本的空間模式都是帶有高度符號化方位特性平面布局

可以說,中國的古建築理念是用平面構造出出金字塔,既然高度本身不能成為追求的指標,就只能用位置來做文章。

出於對太陽東升西落的樸素觀察,西方包括現代教堂在內的公共建築一般都會追求東西走向的軸向。我們的先民也並不會直接忽視這麼顯著的現象,古中國方位意識中的東西向強調也延續過很久。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鴻門宴的座次;再比如距今4000-5000年的寧夏林子梁遺址的洞窟建築均開門向東,其中最重要的神壇式場所也是面東的(1)。這種東向崇拜在我國少數民族控制地區的建築群中持續到了更加晚近的年代,比如遼金時代的寺廟建築,如上下華嚴寺,就作東西布局。

那麼漢族建筑後來為什麼演變出北面為尊的傳統呢?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觀點是,這來自於巫占祭祀活動中對於星空的觀察。在對天象產生的注意中,北斗七星的地位日益提升,蓋因先民無法區分事物間的相關性與因果性,故認為北斗七星的活動決定了四季、冷暖、耕收等重要的地面變化。戰國所著的《鶡冠子》中就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記錄。而北斗七星圍繞著旋轉的那顆似乎永恆不動的星,也就順理成章地具有了天下至尊,「眾星拱之」的概念。天像的秩序是宇宙秩序的反映大地也需要遵從宇宙秩序,因而建築物開始有了坐北朝南,天子「南面而治」,人眾「北面稱臣」這樣固定的秩序(2)。

當然,地理老師會說,中原文化起源的區域受北半球溫帶季風影響,冬天寒冷多風,只有坐北朝南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溫暖充沛的南來陽光,而避免冬天寒風灌進屋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認知,也很可能是最早那一批確立了房屋方位的人的考量之一,但文化的形成中有大量的科學選擇會非科學地流變成約定俗成的「規矩」而被因襲下來,後人在重複時往往只會在意這是祖宗規矩,而很難想到「這事兒很科學嘛我也同意」——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認同或不認同的選擇權。(不光中國如此,比如哈拉爾或Koshi飲食禁忌,最開始也是出於食品安全考量而禁止食用豬肉、自死物...等一系列根據現代食品衛生標準處理後就完全正常清潔的食物... 然而現在的宗教禁忌還有多少人會去評估它對於現世的必要性呢?)

對於北向的獨尊必然的帶來南北向軸線的強調。這種強調一般是用一系列重要公共建築物或門闕的引導來實現的。

周禮所記載,宮殿分外朝、治朝、燕朝三層,而自外朝到燕朝又公需要通過五座門:

「王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阿房宮的描繪也提到:

「先做前殿阿房… 自殿下抵南山,表南山之間以為闕.... 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以南邊群山為層層門闕,一直通達到北方玄武第六宿的營室宿,這是始皇建阿房宮的氣魄。

這種軸線觀念的影響有多遠呢?遠在西域的交河故城,即使因為地理條件限制(建在兩河間一塊狹長台地上),沒有一個規則的城市形狀,但從南大門進去,便是一條全城最寬闊的大道,大道南北各有一座大寺坐鎮,猶以北佛寺至為宏偉,而這條路也串起了城中最重要的官署建築。

「尊北」這個觀念以不可撼動的城建模型被保存了數千年,一直到清代完善了的紫禁城中。在如今因為某廣場的建設而拆除了中華門(清代稱大清門)之前,也是有從南至北,從外至內排布的正陽、大清、天安、端、午五座大門(還可以加上太和門和乾清門,構成一個捋直了的概念上的北斗七星直指最中央的紫微星)。

這一個由外到內的軸線當然可以說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森嚴的階級觀念,但如果要細細去摳字眼的話,我認為準確來說,這個尊北的「傳統」其實依然是現象。那麼文化是什麼?文化是,有這麼一天,我們意識到了3000-4000年以前祭台上的先民向深空中的那一瞥。

————————————————————————————————————

Reference:

(1)李文傑,《中國考古學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

(2)王貴祥,《東西方的建築空間》,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所有,甚至某綠色教在中國的建築都能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特點,具體什麼是天人合一,參考八卦。


i 關注了lqr


古典模數制,禮制,匠作,天人合一的哲學。


中國傳統建築很重視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

的統一,建築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在自然環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


每朝的建築,都能間接的反應當時的人民生活


中國古建築主要包含 宮殿城牆 ,錦繡園林、亭台樓閣、寺廟道觀。不同種類的建築,文化內涵是不同的,但是都很重視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


這也能問,這是靠一生積累的感悟,怎麼回事,你不能自己去尋找答案


沒法概括的問題能不能不問


不同地方的有不同的文化內涵,限於自己的見識先不妄言具體指向哪些,樓主可以讀讀梁思成或者其他關於建築史的書籍,當然,我覺得文化總有共通之處,中國人的一切文化總也就能在建築上體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劼?
福科與葛蘭西關於權力的看法最大的差別在哪?
香港當今著名知識分子與有社會關懷情懷的文人有哪些?
如何入門文化研究(Cultral Studies)?

TAG:創意 | 建築 | 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