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某上海女生對快餐店服務員說「在上海做服務業要會說上海話」的熱門微博?

在新浪熱門微博看見一條轉發量很大的微博:大意是一個上海女生去快餐店點餐,對服務員說你在上海做服務業要聽得懂上海話。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這條微博的觀點呢?


做個思維實驗:

如果一個並非上海本地人,嘗試跟別人講滬語,但是不純熟,你覺得人家最有可能會怎麼看他(注意,不是你個人的看法,是你對於社會風氣的推測)?

A.歡迎你的努力,我樂意幫你提高水平

B.鄙視,切,YP冒充上海人

作為對比:

如果一個廣東人,嘗試跟別人講國語,但是不純熟,你覺得人家最有可能會怎麼看他(注意,不是你個人的看法,是你對於社會風氣的推測)?

A.歡迎你的努力,我樂意幫你提高水平

B.鄙視,切,廣東人冒充大陸

可能跟這個問題不是很相關,但我覺得這個才是問題的核心:挺滬語的爭論的焦點是挺講滬語這個行為還是把滬語作為界定身份的符號?答案是B的那個語言,是被賦予了身份識別功能(進而進行歧視)的,或者比如討論這個語言的時候說「我身份證是XXX開頭的」有助於減少敵意的,那麼也是。

繞開身份歧視這個大象講其他,只是在隔靴搔癢而已,而在身份識別然後歧視的心態下推動這個語言,只是類似擴大自己的利益地盤而已(能否成功另說),這種狀況下,就算真的大家都遂了這部分人的願學了語言,他們還會抱怨你搶佔他們的資源,額外還會抱怨你雞賊的裝成他們的一份子,並且尋找下一個身份識別點,呼籲保護加強。。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語言本身在這些身份歧視者人群體中地位會高漲,而在外部人群看來,則會被鄙視,去學的人,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顯得有點鑽營而諂媚(黑人也中有因acting white的原因被鄙視的狀況)。這個環境是不利於語言擴散發展的。並且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討論都是對圈外人的冒犯,進而強化B答案,真正純正目的想保護髮展某語言,應該是壓制這種言論和相關的討論才對。

真的要發展某個語言,不管是法語還是什麼,一定要努力把那個思維實驗的答案維持在A

另 太陽底下並無新事:

Geno"s Steaks 的英語點菜單風波當年鬧得也很大,略有不同,不過foxnews後期最積極跟進這個事實很值得玩味

28日早晨update:哦,有關身份歧視什麼的,月經貼,也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李子暘的這個文章:推介新詞——本兒逼,別被標題嚇到,裡面還是講點道理的。

28日中午update:

評論里又有各種:啊呀,也有好人啊,素質差的外地人確實該被噴之類的「不相關」事實討論了。我說的意思是,如果,搞歧視,承認,拿到桌面上來說,比藏著掖著拐彎抹角否認再懷著這種心態去似是而非地討論其他東西,要簡單得多。

把人打包討論判斷的(比如外地人、上海人),固然省事兒,也是很多時候很多人的默認策略,代價就是會產生分類歧視。不因自己的實際的特質,只是因為膚色或者出生地的特質被區別對待(哪怕僅僅是「被覺得容易xxx」,哪怕事實上是符合統計數據的),對個體來說,基本上這就是一種冒犯——至少你簡單粗暴對待人家了,沒有認真核實個體情況就直接下了結論——那這種情況下你又何德何能有資格要求人家不簡單粗暴地對待你(比如認為你的群體高貴冷艷)?網路時代,偏見的傳播力量只會更大。

沒素質是該被噴,但是各種言論明著說或者暗示「外地」的人有更高的比例可能沒素質。。。那不同樣也是找噴嗎?要談論這種比例當然可以,但是你的那個團體被扣上狹隘和無知的帽子,也別意外。特別那些逢人就問「儂上海寧伐?/儂會得剛上海話伐?」的人不但自己反被鄙視,還狂拉仇恨進而讓整個群體一起被瞧不起,更是怪不到別人頭上去。

正確的討論方法也很簡單,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範例:我鄙視不尊重別人語言習慣的人,我鄙視地鐵公交亂擠亂用手肘的人……這麼說話不好么?乾乾淨淨,一定要拖泥帶水的上海人外地人的,累不累啊?


我比較建議大家看見類似微博一笑而過,當成是推手,不評論,不轉發。才是。


最近關於上海話的話題越來越多,做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14年的外地人,我正好在這裡說下我的想法吧。

首先,我是很喜歡上海朋友跟我說上海話的,一種語言就是一種城市文化,用當地語言跟人交流,有趣,而且又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現在上海政府在推廣普通話,我也是很支持的,因為普通話是語言差距很大的中國人能夠正常交流的保障。南腔北調,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交流語言,很可能出現兩個不同地方的人無法交流的情況。但是感覺現在政府的推廣有些過頭,甚至有些對上海話的打壓,很多場合都禁止使用上海話,這樣使得很多上海本地居民對普通話產生了抵觸情緒。現在很多上海小朋友都不太會說上海話了,這不能不說這是個嚴重的問題。

這條微博里的這位小姐,她的反應肯定是過激了,因為拒絕用普通話與聽不懂上海話的店員交流,損害的無疑是她自己的利益。但是我覺得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雖然從這單個案例來看她有點過激,但結合大環境來看,她發泄的是一種在自己的家鄉說家鄉話卻受限制的一種憤怒。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店員的回應不是那麼友善,造成她反應過激。這個沒有相關反饋,就不胡亂揣測了。

另外,她的話語中也透露出了對來滬外地人的不滿,這個不是什麼秘密了,因為來滬工作的外地人素質高低不齊,有一部分人的行為的確是非常不當,這也讓很多上海人非常不願意這些外地人呆在上海,影響他們的生活。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但是也是沒有辦法的,上海是屬於全中國的,你沒有權力要求別人不要來。很多素質上的問題也是由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造成,不能一味指責別人,換位思考,如果你生在一個貧窮落後的地方,你敢保證自己的素質就能一定比這些人強嗎?這也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問題。只能說讓全國人民都能富裕起來,這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1.我個人認為博主表達的訴求本身並不過分。一方面,本地人習慣使用本地的方言點餐無可厚非,如我剛到四川,也同樣發現四圍充斥的都是四川話,這樣的語言氛圍是積久而成的,是他們生活的構成,我並不理解為是一種排外或歧視。另一方面,服務行業可能面對一些年齡較大的顧客,他們可能只會說方言而不會普通話(比如我外婆,很努力地想學普通話,但是就是蹩腳讓人聽不懂),那麼這類服務行業在培訓的時候是不是也需要考慮到這部分人的需求,沒有讓員工學會基礎的方言確實該餐飲企業存在疏失。

2.博主這種群嘲式的表達方式十分有問題。訴求本身沒有錯誤,但是博主的語氣,語言,諸如一連串氣憤的感嘆號,YP這樣的字眼,表明博主這條微博的本意並不是想要解決問題,而是在變相地秀優越感,這樣真是毫無道理可講,所以大家氣憤,指責樓主,是正常現象。

3.除此之外,這條微博之所以這麼火,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其他地區的人因為早前固執的刻板印象,對上海人多少有一點兒惡意的揣測。以前總聽說上海人雞賊,精明,看不起人,問個路還會趾高氣昂的對你翻白眼兒,致使我對上海人印象真是差到不行。但前段時間一直在上海治病,相處下來,會發現上海人大多非常熱心,善良,那些老阿姨雖然說話絮絮叨叨有時候還有些刻薄,但是心眼兒其實都很好。所以,如果博主說的不是上海,而是我們擬態認知中比較和善的城市,我們也許就不會這麼生氣的群起而攻之了。

4.歧視外地人的上海人確實是存在,數目也不小。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條微博下的評論。叫好的人還真不少。但是相比整個大群體,他們只是極小極小的一部分。上海是個迷人的城市,上海人大多很可愛,一顆老鼠屎可壞不了一鍋粥。


此微博最惡劣的不是要求店員說上海話,而是稱對方 YP 。

如果這都不算歧視,那就沒有歧視了。日本人也大大方方的稱呼中國人為「支那人」好了。

知乎關於上海的問題總會冒出政治正確裝逼犯們談什麼「多數少數」,「特例通例」。無視奧卡姆剃刀,繞著彎的圓各種似是而非的「道理」。

但是,如果我所在的城市有人這麼稱呼別人?與其做個政治正確裝逼犯,我個人更願意站出來承認:

的確,我所在城市的人,給這個城市丟臉了。

如果我可以代表?那麼我代她說一聲 : 「對不起!」


我就不戰了。

用最善意的揣測來看這件事,可能是博主被服務員的態度所激怒,一怒之下,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圍脖;

用最惡意的揣測來看這件事,可能就是這個發圍脖的妹子真心素質就那麼一點點。

服務業應當為顧客提供很好的服務,顧客是上帝,但不代表顧客說什麼都是對的,什麼要求都應當無條件滿足的。掃盲文:消費者憑什麼就是「上帝」,事實上這個口號是被曲解的。

然後,上海本身是一個人口流動非常大的城市,在快餐店裡,店員如果優先使用上海話來交流,可能產生另一個問題:前來遊玩的外地遊客聽不懂,是否可以發一條微博說:「上海人真排外啊,去快餐店吃個飯還不用普通話,老子怎麼聽得懂你那嘰里咕嚕的嗶哩——語?!」但是,不得不說,店員理應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練習聽懂上海話。這是提升品牌價值,增加用戶良好體驗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最後,上海人並沒有那麼排外,至少我接觸的人當中,沒這麼明顯,通常所說的YP,是針對那些低素質的人,當然,也有非常偏激的當地人,會把這個詞濫用、亂用,可是我們卻不應該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結論,如果妹紙是因為服務態度受了氣,發了這條圍脖,我認為情有可原,即使語言過激,如果妹紙本身就是一個不分青紅皂白的人,那我只能路過,並且弱弱的說,有句剛句,儂老爹阿奶是江北擰伐?

另外,這件事情,真心不用扯到地域優越感上,這玩意兒哪兒都有,和地域無關,只和人有關。

謝絕轉載,我怕噴子!


上海人路過。

單就提問的問題,如果這小姑娘是因為優越感刁難別人,小姑娘肯定錯。

但我同意許勤的觀點:

這條微博里的這位小姐,她的反應肯定是過激了,因為拒絕用普通話與聽不懂上海話的店員交流,損害的無疑是她自己的利益。但是我覺得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的,雖然從這單個案例來看她有點過激,但結合大環境來看,她發泄的是一種在自己的家鄉說家鄉話卻受限制的一種憤怒。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店員的回應不是那麼友善,造成她反應過激。這個沒有相關反饋,就不胡亂揣測了。

想說另一個問題,個人覺得這也是為啥現在上海人對外地人態度會這樣那樣的原因,如果有回答不到位,各位上海同胞包涵

上海年輕人現在普遍越來越不會說上海話(滬語,包括上海本地話——浦東話,這是上海內部區分是否是上海真正本地原住民浦東人的,還有上海以外地區認為的上海話——寧波上海話,這是解放前傳入上海的主流外地語,後來主的上海話其實浦東話和寧波話的融合)

所以上海人(至少三代在上海,認為自己已經融入這片土地)、上海本地電視台、電台、媒體、學校、社會上現在都在大力拯救滬語。上海人對外人的排斥,我覺得應該三個方面

1.比如隨地吐痰等,公共場所弄得髒亂吵的行為,可能在家鄉養成習慣了。還有外地人在上海因找不到工作、或遭遇騙子、或一下子見到大都市繁華的不平衡或迷失,造成的各類刑事犯罪

2.搶了上海人大量工作(政策上的人才引進,當然低端工作,比如建築工之類7、80年代還有上海人做,現在上海年輕人確實不願意吃苦嫌不體面做這個了)

3.最嚴重的一點,感覺文化上被消滅,上海話的消失為代表的就是意味著文化的消滅。個人覺得,上海人不是太在意外地人在上海安家,最憤怒外地人在上海反客為主,慢慢消滅了上海文化。舉個不恰當例子,大量外地人移民北京,最後老北京話、老北京文化、老北京生活方式、老北京衚衕之類的都沒了,北京人願意嗎???!!!

假設發生戰爭,上海成戰場了,先打了起來(我不希望發生戰爭,是假設),或者假設上海空氣霧霾之類污染越來越嚴重(我不希望有污染嚴重,假設),各位外地朋友,你們會不會回老家?你們還可以會老家。我們上海人呢?你們把上海當什麼了,真正愛上海嗎?不再讓此問題出現在自己首頁,看到有人對上海及其上海人的攻擊就憤怒!!!對回答者中對上海人的攻擊表示憤怒!!!

上海人本身也沒需要、也沒想請外地人來建設上海(是國家引進人才政策原因,國家政策期望這樣來建設上海,國家層面的政策我也不懂、也不方便、也不能說什麼,咱們尊重國家政策),但問題是外地人自己要來的,來了建設上海了,我們也感謝,哪怕是移民了,上海也海納百川會接納。但來了還自說自話、反客為主消滅上海文化,上海人願意嗎???!!!

附上視頻

視頻封面王廠長版《喜歡上海的理由》MV視頻

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

帶著我所有情懷

第一次乾杯 頭一回戀愛

在永久的純真年代

追過港台同胞 迷上過老外

自己當明星心情也真的不壞

成功的滋味 自己最明白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城市的高度它越變越快

有人出去有人回來

身邊的朋友越穿越新派

上海讓我越看越愛

好日子 好時代

我在上海 大家都在

上海是我長大成人的所在

帶著我所有情懷

第一次乾杯 頭一回戀愛

在永久的純真年代

追過港台同胞 迷上過老外

自己開酒吧心情確實也不壞

成功的滋味 自己最明白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城市的高度它越變越快

有人出去有人回來

身邊的朋友越穿越新派

上海讓我越看越愛

雖然我變成了一個老男孩

不能再做那偶像派

生活的壓力卻沒讓我變壞

在這不斷前進年代

好日子 好時代

我在上海 大家都在

好日子 好時代

好心情 別離開

老朋友卻最實在

都在上海我們的最愛


  1. 做服務業,能聽說本地話是必備的業務技能,這與尊嚴無關。

  2. 對於聽不懂自己話的人橫加指責完全沒有必要。

  3. 至於地域歧視,實在是沒自信的表現。


曾經我也覺得服務業說普通話是一種標準語言,但是自從我在香港生活了一陣子之後,就多少改變了看法。

比如在香港,再比如在廣州(此處個人經歷),跑到一家快餐店,你尚未開口,服務員多數是會以粵語來詢問你:「需要點些什麼?」如果你以普通話來點餐,多數的服務員會立刻切換回普通話,不論說的有多不標準,但至少,她試圖以你的母語來為你服務,又或者,實在是不會普通話,但是她至少能明白你說要點的是哪份食物。

所以我的觀點是,餐飲服務業的行業規範,在能夠使用通用語言與消費者交流的同時,需要至少能夠聽得懂當地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有需要的人群服務

很多人指責微博中的女子反應過激,進而進一步孜孜不倦的提到了「上海人排外」的話題。但是其實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女生之所以有了如此的反應,無非是有了「服務員聽不懂上海話」,「別人很兇的過來幫腔」兩個前提。其中「聽不懂上海話」屬於業務不精,「過來幫腔」則徹底激怒該女子,進而炮轟。一經微博的傳播,導致事態擴大。

其實大概你仔細去搜索微博,會發現這樣類似的炮轟不甚枚舉,只是這條湊巧被大V轉發了而引發討論。

過於敏感。

最後,更好的掌握當地語言能夠幫助外來人口融入當地社群。

最最後,你們所以為的「典型的上海人的缺點」,其實只是這座城市的極少部分一群人,與其他城市一樣。


來。

1.真功夫有錯,錯在沒有讓員工接受本地文化的學習。

服務業人員在當地從業應該學習聽該地的方言,這不是規矩,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

2.當然,當從業人員不具備這個素質的時候,是否就認定他是不合格的呢?

必然就不是的,他給你提供的服務里是包括他業務流程中的一切,而當出現了他暫時無法獲知的事情發生時,這只是不夠好,而不是不夠格。不夠格的是提供了地溝油餐飲的小餐館和讓你辦一個居住證要跑四五次的公務員們,那才叫不夠格。

至少,你在這裡所付出的金錢,得到了相應的回報,而跟你交流方言,只是他的附贈服務。

注意,這是加分項,不是必須項。

3.所以,所有帶有地域歧視的人是否該好好審視自己。

這包括,外來務工的選擇性並不一定就是「非常想來這地兒賺錢」,是的,不一定就是,這是基於國家的政策而選擇的,而你們所有擁有良好政策的城市,只不過是恰巧在一個不錯的地方且時任領導人是你們那出來的所以國家扶持的特別好而已。

那麼,更過分的話就是,我可以說就是你們那地兒出來的人讓這個國家變得越來越水深火熱而你們還對此有優越感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么?

4.好,我對我上述不冷靜的言論道歉。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對擁有地域歧視的人道歉。

5.所以啊,大家都只不過是在這個社會裡摸爬滾打的最低階層,何不互相包容?

當然,這句話是對所有仍然擁有自主意識的人說的。

可摺疊。


作為消費者他有充分的權利抱怨、抵制他認為沒有提供足夠服務的商家。但考慮到快餐中語言並非主要服務,而且中國推行普通話作為通用語,這個抱怨力度很弱。而且普通話也不太可能是服務員母語方言。大家都不用方言。公平省力,較勁純屬給自己鬧心。

總之,會說上海話可以作為加分項目,但並不能作為基本要求。

當然,如果該消費者只會說上海話,那就另當別論,可她明顯會說普通話。

若從上海人的語言執著甚至歧視外地人的角度解讀,服務員自然會反唇相譏。老實說,作為服務員,反唇相譏是不專業的。除非消費者有明顯的人身攻擊。

同樣的邏輯擴大使用範圍後,服務員也可以對消費者說:「你要在中國生活就講普通話,有種你讓上海獨立去。」這顯然是強詞奪理。國家推行普通話,我們從小學普通話,難道只是用來方便外國人的?

個人推測:這事情中,雙方都醜態顯露。一方作為國際化都市的市民沒有使用通用語的包容心。另一方作為服務業從業者不能剋制自身情緒禮貌的回應。

最後,排他是人類通病,請大家不要掉進地域性批評的誤區。不靠譜的人到處有,無論他出生在哪,做什麼職業。

補充

有人問服務員錯在哪裡。

直接描述『讓我說普通話』『男的兩眼一瞪凶得要命。』可見態度不能讓當事人滿意,尤其是眼神問題。

當然我沒見過現場,也有可能是當事人自己曲解服務生的態度。有鑒於這種奇葩出現的概率較低,我更傾向於服務員的態度也不太好是事實。

其實問題往深了說,是營業自由和消費權利之間的關係問題。

我的觀點是:哪怕消費者要說法文都行,他可以提出要求。但這不是核心服務,不能滿足不該批評的。

服務員依照公司規定,除歧視消費者的身份、性別等侮辱性理由外,可以不接待顧客。當然,從技術性角度說,拒絕服務的態度必須良好;從基本禮貌上講,不良好也不應該有反感。

這事件中的消費者用一個不充分的理由提出了合理要求,導致惡果。服務員的回應估計也不怎麼好,被消費者的負面情緒影響了,跟著起舞。服務員不能要求消費者用普通話,他沒有權力這麼做,只能請求詢問,禮貌地表示無能服務。如果消費者糾纏,可以要求他離開。


本人在武漢,一直很喜歡永和大王,味道很好而且價格實惠,每隔幾天都要吃上一頓。自從看到微博上說上海真功夫店的服務員不會上海話,我非常震驚!今早,我像往常一樣到了武昌一家永和大王分店,特別用武漢話點餐。果然,服務員什麼也沒聽懂,居然還反過來要求我使用普通話,說真的,當時我很生氣,因為我感受不到優質服務,作為服務業,他們根本不了解服務業的真諦。從這一刻起我已經徹底絕望了,我決定再也不去永和大王用餐了。別了,永和大王!

(via sina BarTall_14)

敬告上海女生:

你是上海的,但上海不是你的。

尊重是相互的,刻意為難打工者是令人不齒的。


不要當真,這種人只有吃真功夫的時候才會拿上海話刁難服務員。要是在日本料理,服務員不說日語她都覺得不正宗。


本來想評論@采銅老師的答案的,寫著有點多,就還是單獨貼出來了。

作為一個在成都讀書的廣東人,我那天晚上看了微博隨口發了一句「真功夫在廣東的很多店裡也都是說普通話」就上床看書了,結果中途下來查資料才發現被一群上海人噴了好幾條黃浦江。他們很傲嬌地認為是上海「仁慈」也很「委屈」地幫著解決了全國1500萬+無處可去的外來務工人員,還有人說出「想想別人到你家拉屎是什麼感受,你們就理解了」這樣的話語。

少俠年少無知,情緒有點不穩定,就對著一個微博簽名寫著自己的夢想是去海南的人嘲諷了他們的優越感,接下來的話讓我真的很震驚,因為他們竟開始把地域攻擊上升到汶川大地震,說當年他們捐了很多錢,讓四川人先把錢還給他們。

但我這時已經冷靜下來了,關了電腦就上床睡覺,沒有過多爭論,只是想說,雖然我是一個廣東人,他們對四川人的攻擊其實我是「站著都不中槍」,但拿汶川地震來說事,真的是太過分了,那些沒去看過大地震重災區的人不知道那幾個小時是怎樣的滿目瘡痍,我周圍那些重災區的同學,真的都是從廢墟中爬出來的,有一個室友就在地震中失去了爺爺奶奶和小妹,每年512他都會寫文章,每次看都想流淚。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一個會說粵語和潮汕話的廣東人,我也很理解每一個有自己方言、有獨特文化的人對其它文化的入侵是很敏感的,但在真功夫、KFC、麥當勞這種地方,要求會說普通話的人用普通話交流,真的沒必要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上面有知友說得很好,如果顧客真的不會說普通話,那飯店應該爭取找會說上海話的員工來為顧客點餐(只是爭取,沒有的話,商店接受損失就是了,也沒到文化入侵的高度),但原博主明顯是會說普通話的(不要告訴我她那條微博是用上海話寫的,而我還看懂了!!!!),這個時候還這樣上綱上線,我只想說一句話:

賤人就是矯情!!!


我是上海人。

我在上海的時候,一定會首先用上海話來跟服務員交流,如果他聽不懂,那我會改成普通話。

我覺得服務就是一個對等的交易,你給我良好的服務或者商品,我給你金錢的回報。

上海的大多數人畢竟還是上海人,他們的家人也是上海人,他們在家就是說上海話。使用母語進行交流是他們最舒服的方式。想要服務業做到更好,讓客人輕鬆舒服就是最重要的,這樣能帶來最大的回報。

如果提供同樣的商品,但是服務過程中你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交流,我自然願意為這樣的服務回報更多的金錢。

如果你不能滿足我的這種需求,那麼我可能會忍耐一下。

但是如果你竟然膽敢對我的這種正常合理的需求提出兇狠的質疑,我覺得這已經不是所謂服務了,這是一種抵制消費者的態度。我們這些小小的個體能做什麼?就是抵制這家店。

試想,一個在上海本地竟然嚴厲要求上海人說普通話的商店,他們對於其他人的服務能好到哪裡去呢?這是服務的本質,態度,而不是什麼地域歧視。

我在上海的任何一家小賣店買煙,用上海話要「金上海,10塊額」,從來沒有得到過任何惡意的反饋,至多有5%的人聽不懂而已,那我再換普通話。

我又沒有在廣東要求服務員聽懂上海話。

強烈反對上面的某位以老闆和服務員做對比,我給老闆打工他給我錢,而我給錢服務員她提供服務給我,這是一回事么?這種不對等的對比,才帶來了各種偏激的地域歧視。


在所有的移民城市做生意,業主都可以選擇只做某個人群的生意,就象是好多海外城市裡的中國超市,擺明不關注本地原住居民的購物需求而專做中國移民生意的。

同理,僱員不會講當地語言當然可以,那麼本地客戶不會講普通話和不願講普通話的就自然選擇不去你的店裡消費。

商家要不要做這些生意是商家的選擇,客戶也可以自由選擇商戶,就這麼簡單。


這年頭都靠一條微博定性一個人乃至一個群體了。


生不齣兒子的農民被生齣兒子的農民歧視;

農民被城裡人歧視;

三四線城裡人被一二線城裡人歧視;

某幾個省被其他省歧視;

大陸人被港台人歧視;

黃種人被黑人歧視;

黑人被白人歧視;

美國人被歐洲人歧視;

啥時候更高級文明的外星人一出現,

全地球的傻逼人類就特么都老實了。


美國這麼多非裔黑人,沒見他們到美洲的時候要求其他人講非洲話嘛


語言只有交流互動才能活下去

個人覺得之所以最近幾年上海話這麼備受關注

主要是因為上海人與其他地方人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了

我猜本地人可能會覺得上海話是僅存的上海文化之一,如果消亡那上海豈不就毫無特色了?

我理解他們對上海話的感情和鍾愛。

不過社會越發展,就越以便利為前提,對於方言,還是順其自然吧。

不強制,不刻意,不做作。

想要讓更多外地來滬的人學說上海話,我有三個建議:

1.政策強制推廣(目前看是不大可能)

2.企事業單位優先聘用會上海話的(現在已有很多)

3.靠上海話自身魅力去吸引。(好像路還很長)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網路上黑印度的新聞和段子層出不窮?
自己擁有一間餐廳或者咖啡館是怎樣一種體驗?
你见过哪些你觉得特别好看的logo?
OS X 有哪些令人无法忍受的缺点?
你在非洲法語區有哪些有趣或難忘的生活工作經歷?

TAG:上海 | 微博 | 調查類問題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