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種,越往北越高大?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
01-15
恆溫動物分布在高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大,分布在低緯度上的個體常較小,這有適應的意義。個體的表面積以平方而增加,而體積則以立方而增加。就是說,面積和體積的比例隨動物體的增大而減少。這樣,分布在寒冷地區的恆溫動物,軀體較大就可以相對地減少體熱的散失,這對生存有利。 動物如此,人類亦如此,只有身材高大,才能保溫並維持生存,這也就是歐羅巴人種高大且其膚色白皙、眼色與毛色均淺的原因。寒帶人種只有增大體積才能保存體溫,也只有白皮淺色才能吸收陽光。中國人無論男女,身高、體重等諸多指標都落後於美國人,但在坐高和頭最大寬方面則又高於美國人,這一狀況決定著中國人在體育方面的能力發揮:它將在速度(田徑)和阻力(游泳)等方面影響中國等蒙古人種的競技能力,當然也會在平衡能力方面提供方便,正是地理與氣候的重大差別,人類便有了種族特徵與形態差別。
愛斯基摩人是矮胖體型,他們卻生活在北極怎麼解釋。也並非緯度越高的地區人就越高,差不多中緯度地區人的平均升高應該高於熱帶,而同在中緯度地區的人越往高緯度走人越高,大體這樣吧。我認為和人種進化的關係不大,主要是飲食和性選擇,物競天擇的可能性占的很小。溫帶以及寒溫帶地區都能吃到什麼,在古代以及遠古時期,食物相對單一,溫帶地區大多是草原地貌,這裡的人最早都是游牧民族,靠放牧、打獵為生。吃的是以牛羊肉為主的各種肉類,後有了主食,大多是蕎麥、大麥、小麥在5000年前開始種植,這些植物遍布與中緯度地區。小麥的營養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鉀,肉類顯著的營養是優質蛋白和鉀,鉀是讓人強壯的物質,讓肌肉收縮有力,而蛋白質尤其是牛羊肉的優質蛋白是讓人長高的物質,哦,忘了還有牛奶,再加上奶製品的鈣質,吃這些東西長大的人實在沒理由不是又高又壯的猛男。再看看熱帶及亞熱帶人都吃什麼,主食基本是大米,鉀含量極少,澱粉居多,牛羊肉這樣的優質蛋白攝入也很少,牛奶應該也比不上北方草原多,所以想長高很難。有人質疑熱帶地區有香蕉,鉀含量很高,但相比較小麥、大麥,以及肉類,其鉀含量還是相差很遠。再看看愛斯基摩人為什麼是矮胖型,生活在北極一定要減少散熱,首先這樣的體型最合適保暖,相反非洲人大都是細長型,另外還是飲食,常年吃富含脂肪的深海魚類及其他動物,讓體內脂肪堆積,更適合在北極生存。另外性選擇也是很關鍵的。如果有北方人長的又高又壯,但沒人願意嫁給他,高個子的人就難有後代,身高的遺傳基因就很難延續。選擇什麼樣的異性大部分取決於身邊是什麼樣的人,或者從小接觸的是什麼樣的人,在北方草原上,從小身邊都是高大的男人,成年少女很少會喜歡選擇矮小的男人做配偶,甚至至今北方女漢子都還對南方男人有偏見。這樣一代代的選擇下去,這一族群的人的身高優勢自然得到遺傳,只能越長越高。相反遠古時期生活在熱帶的女性可能不會喜歡身材高大的男性,因為他和周圍的人太不像,看起來就是個怪物,舉個例子,如果僅考慮身高因素,我想沒有多少女性會覺得姚明是夢中情人,因為太高了,所以性選擇也決定了熱帶地區的人的身高在長時間內有雖然也在增長,但比不上高緯度地區的人。可能自然選擇或者物競天擇的理論就只適用於愛斯基摩人了,沒有厚厚的脂肪就別指望在北極活下去。
高大的人皮膚面積比較小(相對於他的體積), 散熱速度比較慢, 冬天不容易凍死.進化千萬年以後就這樣啦
波利尼西亞人表示不服,世界最強壯高大的民族在熱帶。
其實都答錯了。更冷的北極熊體積要小於幾個棕熊品種。我認為是更能吃。因為,三伏天,即使北方人也吃不進去。會掉膘。到了熱天會輕很多。長期處於熱帶的人。更是不能吃。你能相信印尼男人平均身高只有162嘛?
與經濟狀況和地形等自然條件也有關。
華北,東北多平原
北方冬季4到6個月不能採集食物,體格龐大儲存能量更多,冬季狩獵和搶奪食物時的優勢更明顯,存活機率更高。熱帶一年四季均可採集,對體格的競爭不明顯。
纖維,包括動物也是越寒冷體型越大。
和吃有關。
首先天冷吃得多,吃得多營養就多,營養多身體長得就高。
天冷的地方植物生長慢,蘊含的營養就多些,不是熱量。我能說古代中國人的平均身高是世界第一嗎?對這個問題我覺得是營養問題吧,畢竟像鄰國日本的平均身高在趕上來的原因,就和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國民日均喝奶量提升有很大關係
推薦閱讀:
※中年發福比例高是因為代謝減緩還是運動缺乏?
※你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類滅絕方式?
※人類站在生物鏈的頂端是不是已經犯了人類中心主義錯誤,人類進食是否應該有罪惡感?
※科技進步速度如果遠遠超過人們思想進步的速度會有問題嗎?
※如何評價柯潔與AlphaGo的第三盤棋?
TAG:人屬動物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