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滿清可以很大程度的接受漢文化卻對西方文明極度排斥?


滿清早年也是接受很多西方文化影響的,比如通過西方傳教士來造大炮、修正曆法等等。但是西方文明伴隨而來的基督教是反對偶像崇拜的,把中國祭祖等習俗歸結到偶像崇拜裡面了,早年利瑪竇等人不糾結這個,故意忽略以融入漢文化的形象出現當然沒問題。好像到了康熙末年,教廷趨於保守,專門派人來東方下令要求信教的教徒不許祭祖、要搗毀祠堂等等,這樣一來和漢文化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滿人自然站在漢文化一邊禁止了基督教,拒絕了西方文明。

PS: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信教者勿怪。教廷這幫傢伙純屬蛋疼,對東方文化純無了解,直接要刨漢文化的根,不被反彈才怪。


很簡單,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這個政權建立依靠的是強大的軍事力量。這種軍事力量帶有很大的野蠻性,靠的是相對比較原始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以及生活於偏遠苦寒之地養成的剽悍尚武的民族風氣。歷史上,類似這種政權,往往都是在短暫的雄起後,迅速的衰落。清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那麼長時間,一是在明末撿了個天大的便宜,二是因為他們的統治集團對自身的劣勢有清醒的認識,使得他們可以採用一些辦法來彌補自己。具體說就是漢化。清朝早在入關前就已經開始漢化進程,1636年皇太極該國號為清,仿照明朝設立內三院(相當於內閣),六部等中央政府機構,任用范文程、寧完我、洪承疇等漢臣。入關後,清政府很快回復了科舉制度,以延攬士紳階層。為了獲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清朝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打扮成儒家文化的繼承者和捍衛者。他們一方面強調滿洲傳統,維持滿洲根本的軍事傳統,另一方面積極學習儒家文化。清朝皇帝多明君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嚴格按照傳統儒家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標準產品。總的來說,清朝統治者的政策在維護自身統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打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魔咒,統治中國長達26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就很難說是件好事了。清朝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也是「中華」,就不得不對任何外來文化採取排斥態度。康熙皇帝比較喜歡西方的科學,但他也只能在紫禁城裡喜歡,他要是對天下臣民大力宣揚這些外來的玩意兒,立刻就會被許多人將其與蠻夷聯繫在一起,懷疑他企圖以夷變夏。總之,清朝統治集團的少數民族身份,讓他們自己和天下漢人都變得十分敏感,雙方都在小心翼翼的維持這彼此的好感,西方的那些玩意兒,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我覺得這和是不是滿清關係不大,不如說是漢文化,或是儒家文化對西方文化的排斥。蒙古帝國的疆擴包括了現今中國、蒙古、北亞、中亞,最遠觸及歐洲,東西方文化第一次能如此近距離的融合,但是最後的結果是西融合了東,東排斥了西;徐光啟在協助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時是經受了當朝很大的壓力,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出版之初就被預言於科舉無用,正式出版後反應也極其慘淡。私以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儒家思想是隔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原因,這其中「器」得不到重視,而且「道「尚不完備;後來器得到了重視,但是道依舊不完備,還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直到甲午之戰慘敗,有志之士才紛紛覺醒。

縱觀華夏歷史,除了極少數朝代對手工業者有特殊優惠政策,大多數時間內,無論是國家僱用還是個體手工業者均是社會地位地下,待遇微薄,根本不存在激勵機制,社會學者或埋堆於古籍中做著毫無意義的考據,或利用職權貪污受賄,醉生夢死。而西洋人的許多服飾,習俗對當時尚未開化的許多中國民眾來多算是異端物,很容易和一些「都市傳說」扯上關係,像教堂之列的選址又常常侵佔風水寶地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這些都加劇了民眾官員和傳教士的對立。再加上滿清是弓騎出身,以尚武為榮,乾隆年間就詔令八旗子弟習武,對器物之流毫無興趣,甚至深惡痛絕。馬嘎爾尼曾經向福康安展示最先進的火槍,但福康安卻冷冷地表示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種技法,歷來沒什麼稀罕。


因為漢文化本身就對西方文明極度排斥。。華夏文明都強調華夷之辨,強調王化,說中國皇帝有道統,主宰世間的正義和道德,人聽他的話就是好人,不聽就是逆賊,就是野蠻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臣服於皇帝的,天也不願意讓他存活,殺死他們是合情合理的榮譽行為。

這樣的背景下,西洋是化外之民,康熙乾隆給英國人的國書都寫著說英國人不遠萬里,仰慕王化之類的話,認為西洋人不懂得社會秩序、文明發展之類的大道理,不懂得程朱理學的智慧等等,是一門心思要站在高處來教導洋人的,可發現洋人並不虛心學習,因此排斥。

中華文明,長久的時間裡,自認為是天下中心,是唯一的文明者,其他國家或多或少都是野蠻人,都是無道的,只有中華文明是承天之命。就像基督教燒死那些科學家一樣,他們不願意承認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國人也不願意接受中國樣樣不如洋人。

至於說滿清起家於苦寒之地的,遼東是苦寒之地嗎?瀋陽苦寒嗎?黑土地、北方糧倉被你說的好像是西伯利亞一樣。。那塊土地從先秦就有肅慎,東胡,再後來高句麗啊,渤海國啊,契丹,蒙古,金國,哪個不是吃的腦滿腸肥的,神tm苦寒之地,松嫩平原,捏把土能擠出油來,支個鍋就有傻狍子自己往裡跳,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現在中國的北大倉。明朝廷多次剿滅建州女真,動輒搗毀屯村,不留活口,但他們總能迅速恢復元氣,靠的就是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啊。

(建州女真是伍德蓋人的窩中孬種,斗敗了才南逃到三江平原,伍德蓋人在烏蘇里江和黑龍江那片晃蕩,現在大多成了俄羅斯人,伍德蓋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的倚樓人,倚樓人給北齊進貢的時候自稱肅慎,三國志里就記載這群人愛養豬,吃豬肉,穿豬皮,倚樓人就有長久的畜牧經驗,而且寧古塔出土過倚樓人一千七百年前的石弩和箭簇。倚樓人養豬、會種地、還愛捉毛皮動物,並且擅長捕魚,還會造船,還會養馬,倚樓人的貂皮在中原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是珍寶級物品,所以說都是人類,誰也別瞧不起誰,哪個撈起來家譜都能給你拽幾千頁,吹這個牛逼實在沒有必要。東北這片土地,扶餘人啊,高句麗人啊,女真人啊,都是很悠久繁榮的文明,但也有跡象可循,這些東胡都擅長射箭!肅慎的箭在周朝時可以說冠絕中原,倚樓人在漢書地理志里的記載是射箭專射人眼,你算算有多准吧。女真跟扶餘人鳥不清,扶餘人是漢族早期血統加盟者之一,因此說女真是漢族分化出去的都可以,漢武帝甚至更早的戰國時代,這群人就歸附了華夏文明,你看不起滿人的時候,就已經暴露了自己不學無術的本質,還是那句話,瞧不起誰呢。。)


西方人文思想的傳播必然威脅滿清的殖民統治


個人一點淺薄的看法:滿清一開始是有自卑的,畢竟漢文化太博大精深他們也是能夠看清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統治以後在他們看來滿漢文化已經是一家了或者說漢文化已經臣服於滿族,他們擁有了強大的漢文化於是認為自然不需要其餘的蠻夷文化了自己已經是天朝上國。


你這句話的前提是錯誤的。滿清根本沒有接受中華文化,而是「接收」了中華的物質與文化。滿清也沒有排斥西方文化,只不過排斥被西方痛扁罷了!如果滿清可以對西方大舉入侵,佔領西方,奴役西方人民,享受西方的物質與文化,那麼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滿清「接受」了西方文化?簡直荒謬到了極點。換句話說吧,滿清之所以「排斥」西方文化,是因為它「接受」不起,換句話說,就是打不過!


個人觀點:

滿清樂於接受的不是漢文化,而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不斷衍生完善出的維護封建皇權的儒家文化,並且這一文化在清朝逐漸走向集權的巔峰(宋朝的士大夫,明朝的言官,清朝的文字獄。。。)。只要看看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漢人官僚的所作所為與人生理念追求(無貶低文正公的意思,只是認為時代的局限性,其思想上略有一些奴性),你就明白為啥滿清這麼愉快的接受了你所指的漢文化。

西方帶來的文化,起源於雅典的民主政治,雖然西方也有中世紀的封建黑暗時期,但經過文藝復興(14世紀到17世紀),西方人文主義盛行,新興資產階級崛起,思想上開始不斷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到晚清時期已經是不知革了多少次皇帝命了,斷了多少皇帝的頭了。換你做皇帝,西方這個你接受么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教科書你看多了


蠻夷啊蠻夷~對於那時候的滿清來說西方是蠻夷啊 !蠻夷的文明有什麼好學的呀?

除此之外,那一群長得像鬼一樣的人種看著就沒有親切感~對於女真來說,漢文化相對來說接觸的比較深呀~他們的印象裡面,出生的時候漢人就在自己的旁邊~就算是敵對的利益關係,也在他們心裡有合理存在性呀~那西方算啥子咧?有些國家聽都沒聽說%過呢(? ??_??)?


正因為接受了漢文化,也就是儒文化,就不會再接受西方文化


我覺得有一種情緒衝動意氣用事在裡面。清人能得天下,和漢人的帶路黨們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是能夠認可部分漢人的東西的,對一部分漢人的感情應該也還不錯。洋人給滿清的印象一開始就不太好,湯若望還算比較順應中華風俗,很多來中國傳教的洋人死板的很,馬嘎爾尼來中國也是吵了一架,所以,清人對洋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比較糟糕的。


我國自有國情在此,我國的制度是適合中國發展的特色制度,決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其實你的問題是可以當作兩個問題來看。首先,接受漢文化是不得已也是大勢所趨。就歷史上非漢王朝而言,滿清對漢文化算是比較壓制的,遠不如元代來的輕鬆開放。但是在現實面前,滿清基本上在文化先進性上遠不如漢人,入主後,基本上傳承明朝的政治制度(當然文字獄、奴才思想比明朝更甚),科舉制也一併承襲,民間文化習俗自不必說(剃髮易服另當別論)。而對中國漢文化最大的傷害在於抹殺思想,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百花齊放就奠定了華夏文明的主旨即開放。而滿清的逆行註定了對漢文明傳承的局限性。

其次,對西方文化的抵制也恰恰說明滿清對漢文明傳承的不透徹。漢人自古對外來文化有著極強的包容性與開放性。數千年來不斷的吸取外來優秀文化並將自己的文明智慧廣播於東西方。我們其實是自信的。而到清朝,經濟、商業貿易出現倒退自信與自負自大這種矛盾加劇了我們與西方的隔閡。國力貧弱才是其根源。


推薦閱讀:

文永之戰和抗日戰爭的區別是什麼?同樣是侵略為什麼我們只記住了抗戰?
香奈儿5号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一集:葉劍英為什麼說當務之急就是要穩住上海?
北洋水师官兵在甲午海战时训练有素吗?

TAG:歷史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