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後國人瘋狂地購書,大家為什麼這麼喜歡湊熱鬧?
01-15
不要過度敏感於圍觀湊熱鬧之類的灰暗面。其實這跟湊熱鬧沒啥關係,擇優取之是人之常情。你有過用掉大把時間看完一本書,然後恨不得把作者拖出來海扁一頓的慾望沒?不用把時間浪費在選書上,直接去買去看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的作品,豈不雙贏?親,你可以不信茅盾文學獎,但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可以信一下的吧?
其實,我覺得「湊熱鬧」是十分有理性可循的選擇。人類從漫長的進化中反推出了這樣的「湊熱鬧」經驗:即便不能一眼分辨利害,也無法用Bayes" theorem精確計算每一好事和壞事在已知狀況下真正存在的概率,但潛意識裡卻不停地運用著擇優選擇的從眾邏輯。表現在,大家都說好的或者看起來挺好的,在很多時候好的幾率確實會大很多。趨利避害,是基於表象但講究效率的逆向選擇,為了高效生存。
從眾對個體而言是趨利避害的理性選擇。但如果所有人都選擇趨利避害的行為的話,就會演變成群體無理性。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大概可以用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分析之。(此處省略一千字)
人類在認知上有遺傳/天生的生存智慧,但在元認知的運用上卻未見得那麼柔韌有餘。人人都有辨別優劣的能力,困難的是對事物之間聯繫的判斷,這才是明智和瘋狂的區別所在。好東西值得擁有,但有多值得我去擁有呢?了解主觀自己比了解客觀事物來之不易,就這樣的。
都這樣,別老是扯什麼民族性,沒意思。得獎對每個作品都有幫助。就好像這次艾美獎給了《國土安全》,第二季立馬收視率上去了。
看了這麼多評論,感覺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尤其是對待國人的看法上。
首先說下我的看法:1. 大家去買莫言的書肯定是有需求的,有些人可能是好奇、有些人可能是為了求知。2. 要說大家是追風,我不認可。試想:一個對文學毫不感興趣的人,怎麼可能去追風呢?所以能夠買書的人,至少說明他是有自己想法和追求的。對於其他人說國人是在追風,我覺得很多人都是對國人有很大的偏見,總是認為國外月亮圓~
愛搶書的不只是國人,諾貝爾他老家人也這麼干。提問者大可不必為同胞感到羞愧。
(參見南方周末的報道http://www.infzm.com/content/81989 《1000本,終於賣光了》)當然,國人和瑞典人在瘋狂程度上肯定有區別,我想這也正常:一個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項頒給了你鄰家二大爺,你——總得有點兒好奇心吧?另外,相對科學而言,文學本身就是屬於大眾的。我敢打賭,就算哪天某位中國籍科學家拿了諾獎,他的論文集也不會被弄到淘寶上去賣的:諾獎作品再晦澀再先鋒,也比paper好讀。大家都來跟這種風兒,這是多好的事兒啊!!!
大部分答案真是讓人忍不住要噴!
試問你為什麼覺得三國紅樓好,為什麼簡愛亂世佳人好?你生下來就知道嗎?你是妖精吧?
一個人要吃飯但不知道哪個菜館好,肯定選招牌響亮最出名的那一家。一個人要欣賞國畫,肯定要選齊白石張大千。這還用懷疑嗎?
當你對一個東西了解得沒那麼深刻也不徹底的時候,選擇知名度最大或公認的優秀作品必然是最優選擇,公眾或權威的認可說明其肯定有優點並得到肯定,余華的作品也不錯,但你知道么?
你不知道莫言是因為你根本沒有關注過中國作家這個群體和作品,你有偏見甚至無知,承認不就完了,看過兩本中學生必讀外國名著系列就要裝,逼格也太低了。
很多非文學出身的人因為無知而做評論亂放屁我很能理解,但一些人滿口贊另外作家並冠上本世紀最偉大莫言就配提鞋之類的只能讓我苦笑。
我不知道這些人如何定位自己,但你的個人喜好實在不值一提。難道奧巴馬當總統也需要得到你的認可嗎?
=========================================
我承認我國內作品讀得不是非常多,但萌芽收穫也常看,長篇也就讀過不到十幾個作家,但在中國鄉村小說這個領域,文字運用和情節推動寫得好的莫言肯定排前三(特別是文筆結構上,其實很多作者的作品很相似,不知道誰學誰的,這也是中國作家的普遍問題。)。
但莫言的小說有個優勢,短句多,易於翻譯,這個對於全是老外的諾獎意味著什麼自不用說。余華其實也是有意向這種寫法,討好老外獲獎。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另說。
猜到會這樣,沒辦法,國人就是這樣······為什麼國人愛湊熱鬧我想過,但是想不出來,因素太多了,建議重新再去提問「為什麼國人愛湊熱鬧」。
近日,買回了整套莫言。
不經意間,發現了隱藏於書名之中的秘密。。。哈哈
在傳出莫言有可能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我沒有讀過一本莫言的書,身邊有同學不知道莫言是誰。但在諾貝爾文學獎出來之後,大家都去找莫言的書看。自我分析:首先是好奇。莫言的書究竟怎麼樣?他的作品怎麼能打動評委?其次就是所謂的跟風或者說是為了裝門面吧,想著有一天被問到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時,竟然一問三不知。贊同@Chandy 的一句:「雖然一定程度上存在跟風,但是對於好學的人,我相信那是一顆求知若渴的心在做崇。」
我感覺這種事情沒必要上綱上線,就把這種情況理解為廣告效應好了。
因為大家好奇,得諾貝爾獎的人寫的東西都具體是些什麼。
購書是個消費行為。從這個角度理解的話,莫言獲得諾獎,就像某新品牌在一年一度的春晚倒計時階段做了個廣告。諾獎的招牌及影響力帶動了莫言書的熱銷。
第一,滿足好奇心,隨便看看,了解了解
第二,莫言獲獎不僅是文學圈裡的事,還是一個社會事件,社會事件就代表談資,就跟聊天的時候聊國家大事一樣
還有,神煩老國人國人的,好像自己真的深入接觸過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似的。。。第一個華人諾貝爾獎,難道不應該支持一下嗎?還是你想說中國女排奧運總決賽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是屁民?
這個問題隱含著 「看那著幫low人,只會跟風只會裝蒜,趕緊來一個和我一樣遺世獨立清楚明白高貴的人和我一起嘲笑一下無知的群眾們吧」 的意味。。。。
跟風湊熱鬧是人之常情,和國人沒什麼關係吧莫言獲獎,很多人好奇,很多人看到商機,很多人願意去了解,很多人為了增加和人聊天的談資,很多人有文學追求,很多人為了裝點門面書房,有人讀過他的書現在也願意拿起來看第二遍第三遍莫言得到的是諾貝爾獎,不是村委會發的榮譽證書,而且他的價值得到了一個權威機構的認可,這算一件大事,本身就有足夠高的關注度,我只是好奇lz為什麼不去跟風,是因為本身就看過而且不認可呢,還是為了裝逼顯示自己的不跟風?
全世界人民跟喜歡跟風,要不那個什麼Style怎麼會這麼紅
又不是什麼壞事
別什麼事都蓋個大帽子
樓主才是別有用心平時很少看書,正好有這麼機會,買幾本書,跟旁人炫耀一下。潛台詞:我也是文化人!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人拒領過諾貝爾獎?
※屠呦呦的獲獎感言是真的嗎?
※諾貝爾獎有哪些年給了神經科學領域?這些獲獎者的成就是什麼,有怎樣的重要性?
※居里夫人的工作很難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你感到自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