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豆瓣首頁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改版?
豆瓣首頁又改版了,直接讓用戶設置個人訂閱!訂閱分為「相冊」「音樂」「讀書」「電影」「同城活動」這幾個大塊,之後會根據你的個人喜好來推送各種信息。
任何產品的更新都需要時間去體驗觀察,不說這樣改好不好,只說一些第一直覺的體驗細節吧。
1. 「首頁設置」訂閱內容時,每一項選項前的圖標表義不太明確,最初我以為一個+號已經是表示默認關注了,結果滑鼠移上去才知道,默認是未選中的。不知道大家感覺如何,反正我自己是花了3秒鐘才反應過來的,第一感覺不太好。
2. 目前的首頁推薦內容使用timeline形式來展示,根據之前豆瓣猜的使用經驗來看,timeline的更新是需要一個時間的。那問題就來了,由於timeline頂部更新緩慢,在某一時段內,用戶都會是順著timeline往下讀的狀態,那如果用戶此時刷新頁面,頁面勢必會回到timeline頂部,用戶想要找回剛才翻看到的地方,沒有頁碼的timeline簡直是一種挫敗和災難。更新:@liyamin 反饋現在刷新後已經會自動跳到上次閱讀的進度。3. 任意一條內容,比如一本書,其觸發新頁面到完整內容頁的點擊點也太少了吧?
如下,只有亮部可以被點擊,其他暗部均不能點擊。我理解豆瓣有節制的設計考慮,但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很自然的在timeline里閱讀正文內容,讀到最後,發現被截斷了,想繼續閱讀,這時候,發現居然沒有繼續閱讀的鏈接,哦,我需要點標題。
這種被打斷的感覺很糟糕,我需要思考,哪裡可以點擊,哪裡不能,而可以點擊的範圍又是如此之少,用戶不是閱讀是掃描,這樣的設計用戶的大部分試錯點擊都會得到無效的回應,感覺很糟糕。另,每一項內容都有一個「精選熱點」又是什麼意思?欄目嗎?怎麼還是沒辦法點擊。以上,僅為個人體驗。豆瓣的推薦做過頭了。
無論如何推薦,無論何等精準,這種唾手可得的大街貨,不構成我愛豆瓣的理由。
作為有一點探索精神的豆瓣用戶,挖掘到長尾內容,併產生共鳴,是件讓人興奮的事,雖然越來越多的產品讓我停留在豆瓣上的時間銳減,我依然不會放棄探索的方式尋求喜歡的內容,那是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豆瓣離社區越來越遠。
友鄰沒有在豆瓣分享內容的動力,這才是豆瓣急需解決的問題。
但是你系統向我推薦,以彌補友鄰信息的不足,是多麼拙劣的做法。
我會相信一個人興緻勃勃地說「這部電影超好看啊~(陶醉狀)」,我不會相信一台計算機冰冷的講「我猜你喜歡」。
豆瓣需要聚合
每一個豆瓣產品單獨拿出來,無論是FM、電影、同城、小組、部落、九點等等,都精美絕倫(對不起我有些失態了),同類產品都難以望其項背。正是這些優秀的產品,把豆瓣首頁架空了。如果把豆瓣比作劇院,那豆瓣的首頁就是劇院的大門,通過後即關上,沒人關心門的設計是否精美,更有甚者是直接從後門進來的(如百度)。
如果這些產品通過一種合適的方式凝聚起來,豆瓣就不是現在這樣了。文藝青年和民間高手依然把豆瓣作為自我展示的舞台,偽文藝青年、偽藝術愛好者還是願意進豆瓣這家劇院觀看節目。
不會因為我衣冠不整或是貧下中農就被排擠在外,如此優秀的那些產品聚合在一起,總能編排一出適合我的、雅俗共賞的舞台劇,豆瓣於是更加包容。
但是導演不是那麼好當的,豆瓣的PM們可算得上是學術人才(對不起我又失態了),要把這些互聯網的「科學家」聚在一起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是何其困難,又有誰能夠駕馭?
姑且把這次首頁改版視作是豆瓣的一種嘗試,這齣戲有些拙劣,不過已經超那個方向邁進了,我很期待。我只是在想,我個人習慣,在只看了某個日記,某個相冊,某個書,某個電影的一點點摘要就點「想看」「喜歡」么?!no !no! no! 我完全不會,一定要點擊內頁看詳細我才會有反饋行為。
是不是不喜歡這個新首頁?但是又覺得偶爾還是能發現一點有意思的東西?
趕快試一下這個插件: http://userscripts.org/scripts/show/138811
可以在廣播頁面,直接用一個快捷鍵就閱讀新首頁的內容,並把豆瓣LOGO的鏈接設為廣播頁面。豆瓣從很早以前被FACEBOOK迷惑過,做了一段時間的廣播和FEED。其實很長時間的數據都沒有辦法支持這樣的想法繼續走下去。在首頁的用戶行為非常少,因為豆瓣從來就不是一個強關係的社區。
豆瓣訪問量最高的產品是什麼?電影,豆瓣FM,豆瓣小組,豆瓣讀書。
其他的產品和以上的相比,其實數據量要小很多。豆瓣想從推薦入手做發現一切的這個想法,其實持續而一直努力著。但是,豆瓣這樣的邏輯是否真的是對普通一個簡單的用戶是有價值的?
從我一個普通用戶來說,我可能需要微博幫我推薦信息,需要豆瓣FM推薦音樂,需要豆瓣電影推薦電影,但是我想不到我為什麼需要把一大堆東西糅雜在一起推薦給我,這其實本質上依然是豆瓣幾年前那個失敗的FEED流的加強版本而已。
我相信在幾年前豆瓣的用戶數據無法支持的產品,在今天依然是無法支持的。
豆瓣有一群質量非常高的用戶,也擁有非常強大的在媒體發現的能力。很期待豆瓣做出某些驚艷的產品,改變我們的某個小領域的發現,而不是要做一個很大的卻無法落到實處的發現藍圖。曾經本著連接全世界的產品都失敗了,一個想鏈接一個學校學生的花名冊卻成為了偉大的產品。
(請勿轉載,引用到任何地方,僅僅寫自己的觀點和知乎上的朋友分享,不願意被轉載和引用,謝謝!)1.首先明確一下,豆瓣最近的幾次首頁,都是針對新用戶的。老用戶沒有必要使用首頁。所以各位就暫時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這個事。(乃們本來也不用首頁!)
2.和上一版的首頁相比,區別有3點:(1)減少了同等大小區域內的內容量,相對應的同一條內容所佔區域增大了。
(2)將「喜歡」、「想讀」、「要參加」等這些按鈕放置到更顯眼的位置(3)增加了「首頁設置」從這個改版上來看,豆瓣到底想幹什麼?我認為,豆瓣的意思是:讓新用戶靜下心來,感受內容,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更好的閱讀內容的習慣。(當然這麼做讓很多刷慣了微博的人瞬間逃走,或者盲目的說要增加「不喜歡」、信息量少。至於說豆瓣猜的不準,我覺得那是豆瓣猜的問題,不是首頁的問題)
至於這麼做對不對,我沒法評價,但我認為有那麼一點點價值。
另外,好奇心讓我退出又看了一眼登陸頁。沒有改變。
所以我還是感覺到,多多少少有些設計思路不統一。
不看這個問題,都不知道豆瓣又改版了。這說明1,我已經不是重度用戶了。2,我根本不關注首頁。3,我對改版這件事情,早就麻木了。引申出來的結論就是4,改版的目標用戶不包括我等了5,豆瓣的目標用戶不包括我等了老嘍.........
所以,既然不相干,就忍住吐槽的慾望吧,豆瓣的PM拿錢也得幹活是不,哈哈
豆瓣非資深用戶表示,首頁只用頂部的導航,其他的幾乎不用。
我認為需要追加一個 「不喜歡」 或者「忽略」 按鈕。
在初期針對每個用戶的口味模型沒有完善的時間裡,這個按鈕絕對比「喜歡」要有效果,有效率。其次是排版問題,應該壓縮條目高度。文字說明應放到一行,最多上一行,下一行。
before答回信:如何短期提高聽力口語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日記
Joyce說: | 親愛的小荷,你好!我是一名學習英語,日語,法語的大四國貿生。之前在hammer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他說你是英語大神,於是我關注了你。 | 這幾天瀏覽了你的豆瓣說說,對你的英語實力感到很佩服。 | 不瞞你說,我喜歡語言,但是自己的口語跟聽力卻總是提高效果不明顯。臨近畢業了,心裡會很著急。不知小荷能否就我的英語口語跟聽力提一些具體的建議跟改進措施呢? | 在此先謝過了啊! Hi Joyce, 首先不要著急...
after熱點日記 | 1106人喜歡 今天下午
答回信:如何短期提高聽力口語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日記 熱點日記 | 1106人喜歡 今天下午
Joyce說: | 親愛的小荷,你好!我是一名學習英語,日語,法語的大四國貿生。之前在hammer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他說你是英語大神,於是我關注了你。 | 這幾天瀏覽了你的豆瓣說說,對你的英語實力感到很佩服。 | 不瞞你說,我喜歡語言,但是自己的口語跟聽力卻總是提高效果不明顯。臨近畢業了,心裡會很著急。不知小荷能否就我的英語口語跟聽力提一些具體的建議跟改進措施呢? | 在此先謝過了啊! Hi Joyce, 首先不要著急...
那麼碩大的button是為pad瀏覽設定的嗎?排版不緊湊,內容量太少!將「豆瓣猜」以timeline的形式呈現?哪個產品經理想的鬼主意?!
撇開豆瓣首頁改版是為了新用戶還是老用戶的改版目的的問題
就在訂閱完成後的第一眼,往下拉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強大的無力感~~~~因為看到「影評」「書評」「文章」「相冊」混亂無序出現的時候,忽然眼睛不知道應該停留在何處了然後... ...1、就我作為一個讀者的角度而言,我看影評、書評、和普通文字的時候,關注的內容是不同的。於是,在首頁的時候,我的瀏覽方式就得在這幾種之間不停切換,非常麻煩2、而且不知道大家看影評和書評是什麼習慣,對於我而言,豆瓣恰恰是我看電影之前做決策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我一般會把當下最熱的幾部電影介紹和評分都看完,然後決定我先看哪一個,那些不堪。所以和我有同樣習慣的同學就可以不用關注電影這一欄了。如果大家普遍要~~~
3、另外就是事實上,首頁能提供的內容太少。
關於首頁的改版
倒是可以參考一下以前google的個性化首頁——反正都豆瓣的首頁也就是想推薦一些精品內容。那麼說是不是可以考慮和google一樣,放幾個窗口在首頁上任君選擇與擺放。窗口裡面就只現實標題或者其他的一些東西,如果點開裡面的內容,則讓內容以一個很大的彈窗的方式現實(就和人人小站的交互類似)這樣做的好處:
1、首頁的內容雖然種類多,但是由於相同的東西都放一個框子里,所以離得近了,大家也好判斷是哪一類的東西了2、這種格式下,豆瓣不論是想做個性化推薦還是熱門推薦(畢竟有些特別精華的東西是人人都想看的,比如《失戀33天》的那篇文章,我也是過了一年多才看到的。)都可以再上面輕鬆實現。3、若豆瓣還有新的應用或者功能上線,也可以放一個小小的布告欄在上面通知用戶使用。說著說著,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會想到微信的那一堆插件~~~o(╯□╰)o不過google的個性哈首頁和微信的插件還是有一個很微弱的聯繫的,畢竟他們都是從一大堆毫無聯繫的插件中,由用戶自己設置之後擺在一個平台(界面)上的嘛~~~這聯想~~額對於這樣類google個性主頁的擺放形式,大家的意見呢?~
(看著豆瓣的文藝氣質,就覺得每個框框應該變成像便簽紙或者隨意貼一樣的外形~~額·)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明顯比那幾個讓我一眼都不想往上瞅的方格子推薦好么?
這其實就是個有演算法推薦的輕博客首頁。雖然第一版每個人結果都是一樣的。(我之前點了那麼多喜歡,原來並沒有收集數據啊)
這是個挺好的把豆瓣UGC內容集中呈現的出口。當是一個個性化雜誌看就好了。一直覺得豆瓣上的熱門推薦沒什麼意義,玩豆瓣的意義在於分享自己的喜好,再依此尋找同好,而不是知道大部分人喜歡什麼
是時候招一個好點的UI設計師了
先不評論產品不吐嘈設計。認真翻完所有頁仔細瀏覽後,發現一個現象,點擊慾望最強的是日記,其次是相冊和活動,都是人產生的內容。音樂、圖書、電影這些結構化的實體內容完全沒興趣。不知道別人是不是同感?可能的原因:1、人味:之前用過的timeline全都是UGC內容,背後都是人。突然冒出不帶人的因素的專輯、圖書等,混合型的timeline無所適從。2、信息本質:日記相冊活動本身就是可消費的內容,音樂電影圖書是"東西"還不是內容,離真正的內容還有一步。3、期望值:微博知乎的timeline不可預期下面的具體內容但可預期內容類型和範圍,豆瓣這個混著太多類型,不期而遇也要先給點預期吧。
我感覺像一個夕陽網站在垂死掙扎(當然不單是指這個改版)。
兩三年前,我每天睡覺的那幾個小時內,友鄰廣播可以刷三頁,都是凌晨刷出來的。到一年前的時候,一天能刷一頁差不多了。現在不太清楚,因為好多認識的人都不上了。
看那個文案多糟,全是推薦「最近流行的」XX給你,不是要去中心嗎,不是要長尾嗎,豆瓣以前能吸引一些人,靠的不是一窩蜂去擠最熱門的大路貨。其實,現在的豆瓣首頁說白了就是個性化推薦。
那麼以下幾點就顯得相當重要:
1)推薦的時效性。豆瓣現在選用的是timeline的形式,然而這是否必要?用戶核心的需求是與喜歡的事物不期而遇,使用這樣的表現形式,反而會降低推薦的時效性。每一次打開首頁,推給我的內容都未見變化。久而久之,意趣索然。
2)快速篩選信息。優秀的推薦機制在表現層上必須能做到一點,就是幫助用戶快速篩選信息。豆瓣新首頁採用一種類訂閱的方式,著實提高了用戶的閱讀成本,並不能達到快速篩選信息的目的。為什麼說是類訂閱模式?在我的理解里,訂閱默認的涵義是這已經是用戶喜歡的東西,他希望持續關注。而個性化推薦則是,把你覺得用戶喜歡的東西推給他。而現在的豆瓣新首頁,不過是穿著訂閱外殼的推薦。在此基礎上,用戶是否能快速篩選就更重要了。
3)長尾信息的挖掘。豆瓣存在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對於長尾信息的有效挖掘,給特定的群體喜歡的東西。然而現在的新首頁在這方面做的還是差強人意。
以上是覺得此次豆瓣改版不足的地方。
而這次改版有一個明顯的進步,就是設置了「喜歡」、「想看」、「看過」等按鈕。個性化推薦是基於大量的用戶行為之上的,而這幾個看似不起眼的按鈕激勵用戶產生更多的用戶行為,從而形成正向的循環。收集整理了一些我認同的觀點和建議,加上自己的看法整理如下:問題:@郎啟旭提到了觸發新頁面到完整內容頁的點擊點太少解決:可以參考書評影評的設計,或者加個「展開」。我一直把這設計當作豆瓣的獨創,為什麼這裡不用?問題:出現不感興趣的內容解決:有許多提到加「不喜歡」按鈕,個人覺得意義不大。可以考慮在每一條信息的右上角加個小叉,用戶可以刪除不喜歡的信息。問題:排版不緊湊解決:主要由於一些日記、相冊和推薦的活動、書籍、電影、音樂混到了一起。建議給每一個類別設成一個Tab,針對每一個類別重新設計信息流的展現方式。如成員動態(日記,相冊),像tumblr的設計,用戶頭像在左,文字在右,轉發評論也附帶上,喜歡的按鈕獨立最右(多數人右撇子,和滾動欄在右一個道理);喜歡的東西(讀書、電影、音樂、應用(東西下的都可以出來)),如果是好友推薦的,就出現好友頭像(豆瓣猜不給力,好友互推就應加強,而不僅僅是個微博消息),東西除了相關信息外,再加個熱門評論在下面,想讀/看/聽/用之類按鈕的在最右,理由同喜歡;最後是活動,左邊顯示活動時間,活動信息圖片下還可加參加成員的頭像,「要參加」最右。評價:這次改版終於增加了我在首頁上停留的時間。我想豆瓣把各種內容混到一起,只是想擴大興趣的範圍,不單單是書電影之類的實物,也包括社區中其他成員的活動和其發布的信息,從而使豆瓣朝社會化媒體轉變。可是,幾乎所有的社會化媒體或者社交網路都是用戶關注的在首,大眾話題為輔,豆瓣社區首頁熱點卻反其道而行,沒有一條和我的豆瓣猜相符,也沒有我關注的成員、小組、小站的內容出現,不知是為什麼。
覺得沒有類似時間之類的標記,不容易讓人感覺到feed的變化。
雖然是timeline形式,而且過一段時間信息其實是會更新的。但是短期內,比如我點擊了喜歡、想看,或者是還未存在的「不喜歡」,比較希望的是刷新後會有相關變化。而不是我需要再等待一段時間才會改變。個人感覺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說後台周期性處理數據。但是一般用戶會感受到這個延後。從個人使用經驗來看,豆瓣首頁的內容推薦正是我想要的,是書、影、音、同城等大模塊推薦內容的集合。發現好內容是豆瓣的最大價值,現在仍會去友鄰廣播去扒拉好友推薦,首頁和友鄰是發掘內容的主要區域。但是新版首頁效率低下,改版後難以適應:
1. 列表中,幾類推薦混雜在一起,對下一條內容完全無預期,不同情景下,每個人對各類的偏好程度通常是不同的,例如旅行前,可能會關注書和音樂的推薦;可是如果把這四類都拎清楚,分成大類,又難免與各大模塊的頁面內容有重合(糾結ing...)
2. 列表中,書、影、音、活動很難一目了然,沒有明確的類型標題或者icon,需讀了內容之後,才好分辨是什麼內容。書、影和線下活動採用一樣的單元格布局,看圖片真心不能一下分清是電影海報還是書封面
3. 最左側每行內容前面的按鈕在我使用的時候覺得非常有障礙,。。。我還沒看內容呢,先讓我看一堆按鈕,同時按鈕遮擋了內容的起始位置,不能在瞬間捕捉到有用信息並開始閱讀,橘紅色通常是警戒色,很搶眼,我的餘光總是不肯放過它...當閱讀完畢後,目光已經挪到整個單元格的右下區域,操作時卻需要將眼睛和滑鼠移至左上角...
4. 每個單元格標題和正文差別比較小,對於瀏覽為主要行為的頁面來講,降低了效率;標題和圖片是最吸引也最需要用戶注意的地方,可是圖片在右邊,好吧,看了圖,再找標題,哦,中間還要越過一排橙色按鈕...話說,相冊推薦內容的標題又在圖片下面,很難找的哦...
5. 一直在納悶首頁列表的排序是怎樣的,看了上面的回答,原來是time line...yy下,如果是timeline能不能在已讀和未讀之間有個小間隔呢
上一版本的詭異首頁,用了很久之後竟然有點習慣了,白白當時bs了半天,這一版看來看去會習慣么?慣性真可怕...推薦閱讀:
※2013 年 06 月 08 日豆瓣首頁匿名改版的邏輯是什麼?
※福根兒是誰?
※豆瓣東西有哪些豆列值得推薦?
※為什麼很多人稱讚美劇《迷失》為神劇?
※為什麼獵場還沒播豆瓣就一群人打一星難道是穿越去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