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所有的割據勢力都想鯨吞天下;而北宋末年,各地割據勢力為什麼只甘願佔山為王、不思進取,為什麼有的朝代英雄輩出,有的朝代只會出一堆縮頭烏龜?


我猜,樓主說的北宋末年的割據勢力,是指方臘、宋江之類的大寇?這和漢末、唐末的地方武裝割據是兩個概念吧?草寇和地方軍閥的條件、心態、目的都有很大差異,不可等同視之。


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不妨先來做一番簡單的推理:

首先,一個人的力量是及其有限的,所以「有的朝代產生不了能夠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

那麼為什麼有的朝代能夠英雄輩出呢?想必當時有其它因素的輔助。

這些因素是什麼?貴族和門第。

讓我們看看2個案例,之後便一目了然了:

一.山東豪俊

「山東」在秦朝指的是秦國故地以東的六國地界,當地還有很多」戰國遺老「,即封建貴族存在。秦漢年間中國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還沒有徹底完成,所以這些遺老們仍舊殘存著一絲希望和一定的力量。他們本來就對秦朝心懷不滿,所以當他們看到連農民都起義了,大家都覺得顛覆秦朝的時機到了,所以在他們的領導下,短短3年內秦朝就滅亡了,又過了4年,新的朝代就建立了,這很大程度上是封建貴族的殘餘力量在起作用。

二.郭子儀

郭子儀那個時代,自己國家的首都都被人佔了,皇帝都逃了,就這樣,郭子儀硬是力挽狂瀾,實現了大唐的中興,這在後世幾乎是不可想像的。這倒不是說郭子儀的能力是多麼的蓋世,而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都分布著很多的名門望族,朝野上下是很重視地方上的發展的。所以每座城池都有相當的糧食儲備和兵器庫存,這為郭子儀的逆襲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另外,門第貴族的存在使得廣大的民眾可以有所依附,不至於陷入群龍無首的無政府狀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門第能夠把民眾組織起來抗擊叛軍的侵擾,這些都非常有利於以後唐政府恢復敵占區的統治。

在上述兩個因素的作用下,郭子儀等愛國將領才得以」再造唐室「,而由於缺少這些因素,文天祥就不能興復大宋。所以,從表面上來說,正是社會中由於缺少貴族、門第、藩鎮一類的單位的存在,才導致中國在唐以後出不了什麼」大英雄「,或者說,個人的力量太有限了,若沒有貴族、門第的支持,一個人終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貴族、門第雖然有維護統治的作用,但是其負面作用就是造成了社會會階級的固化。中國人像世界各國人民民一樣嚮往平等,所以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貴族和門第勢力都推出了歷史的舞台(*),因此在理論上,自宋至明,中國算是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然而這其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其主要表現為首都若丟失國家即失去了組織和抵抗能力(因為散布在全國上下的力量不易被再組織起來)以及造反者的破壞性大於建設性(因為反叛者不容易在短期內召集到優秀的幕僚,李自成是也)。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感覺中國歷史上越往後越是缺乏英雄。

其實這個問題在明末清初時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因為明朝遺老們感覺就算再平等若國家保不住就像零前面少了個一。顧炎武就提到他遇見過的一個翡姓村莊,其中居住的全是翡姓人約三千餘,他說,這才是抗擊清軍的力量所在啊。這翡姓村莊就是當年門第勢力的殘餘。黃宗羲也在其著作中提出,以後中國要搞外封建而內郡縣的策略,就是邊疆地區設一個封疆大吏統管一切,內地還是設立郡縣來管理。

總之,中國歷史後期鮮有英雄出現是個好現象,也有大問題,這意味著中國,按錢穆之語演變成了一個「扁平化的社會」。

-----------------------------------------------------------------------------

(*) 門第勢力的消亡是在唐朝通過科舉考試完成的,有趣的是,科舉考試正是一輩門第出身的大政治家所大力推廣的。

-----------------------------------------------------------------------------

筆者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亦沒有系統學習過歷史學,以上文字純屬個人心得分享,僅供參考,若有紕漏,不吝賜教。


東漢的門閥世族興旺,袁紹,孫吳,曹操等等梟雄要麼出身大家族,要麼曾依附於大家族。這些士族豪強世代為官,有田產、有聲望、擁著大量農戶,在各地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組織能力,亂世即傭兵自保,割據一方。

自東漢到魏晉南北朝,門閥政治是中國政治重要特徵,有人說這一時期是世族與皇權的共治。東晉說「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所指的琅邪王氏,就是一個世族。

隋唐廢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舉取士,目的是擇取人才,削弱門閥任官系統。但即使如此,在唐代,前面說的琅琊王氏還是有四人官至宰相。

唐末的黃巢之亂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傷亡,富饒的家園與產業也慘遭破壞,而華北世族引以為傲的貫冊族譜也流失,世族衰落。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97%A8%E9%98%80

唐末興起的不再是士族豪強,而是藩鎮武人,宋代的對武將的防範也加深。至此地方的自組織能力喪失殆盡,地方既喪失了對抗中央的能力,也喪失了外族入侵時,自行抵抗外族的能力。內患既去,外患日重。

之後出來作亂,反抗朝廷的大多是些饑民流匪,缺乏地方根基和政治遠見。即使後來慢慢轉型了,由於這些人在前朝往往地位不高,所以對前朝的文物制度都缺乏好感,破壞性強,建設性弱。

世族--軍閥--流民,造反者的素質就是這樣不斷下滑啊。


提問的確實很扯淡.

首先北宋末期分個蛋蛋的裂,應該是想說五代十國吧.

然後分裂和統一天下的心態問題.

以三國為例,除了曹操袁紹劉備都是矢志掃平天下的人之外,你可曾看過其他哪個諸侯不是固守一隅以致束手就縛?

劉璋據兩川,劉表居荊州,張魯占漢中,個個都是鎮守一域威震一方的,守成有餘,誰又願爭霸天下來著.便是董卓得了洛川,被十八路諸侯攻擊,還不是嚇得屁滾尿流躲回長安從此便安逸享樂不思進取了.你可見董卓坐擁天下雄兵挾天子征伐天下?

而五代十國時期多數國家也都是佔據了一小塊地盤,然後抓緊享個樂保個太平就可以了.

五代十國時期只有佔據地盤最大的五代才敢於稱帝,其他的都只敢稱王,還往往要前往五代的中央朝廷遣使求取冊封王號.比如錢繆的稱號全都是唐和後梁後晉給冊封的,錢王,吳越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等等.

而 這種王和帝的局勢就足以說明一點了,有心稱霸天下的本來就只有五代,其他十國都是在一邊玩著的蛋疼傢伙.只不過五代內部交替頻繁國力消耗嚴重有心一統天下而無力.


瞎扯淡 北宋末年哪來的割據勢力

北宋的軍隊調動全由中央決定,將領調動頻繁,而且加強中央軍,削弱地方軍隊,而且地方全是文官主政,沒有東漢末年那樣產生大量割據政權的條件


思進取就是侵略?讓老百姓過舒服平靜的日子就是不思進取?

扯淡的問題


宋朝是趙匡胤篡取了已經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而建立的,趙匡胤為了防止其他人效仿自己,於是極端重文輕武、崇文抑武,深恐武臣篡國。

嚴復說過: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惡為善,姑不具論,而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 嚴復面對的歷史背景是晚清的屈辱和落後,中國人到晚清成那個樣子就是宋朝開的頭,中國近代的落後宋朝是有一部分責任的。

著名歷史學家賀昌群先生曾經指出:自近古以來,中國人之文弱性,大抵皆淵源於宋。

宋代政治重文輕武,學術思想重王抑霸之結果,遂使文武分途,武者既不學無術,文者則好為黨爭而不負責任,不切實際,專以文章斗其議論。

宋朝皇帝竟然因為進士李光輔習武善擊劍而不用李光輔,將李光輔遣還。

《宋史》卷六 本紀第六:(咸平五年)五月……代州進士李光輔善擊劍,詣闕。帝曰:"若獎用之,民悉好劍矣。"遣還。

代州不是別的地方,就是雁門關的所在地。邊關的人習個武不很正常嗎?結果中了進士,宋朝卻因為他習武善擊劍而不用他。

即使宋史大家鄧廣銘、王曾瑜也承認宋朝弱、軍事弱、軍隊差。並且承認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240-241頁指出: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很差,作戰能力很低……《鄧廣銘全集 第六卷》656頁指出,宋朝對外軍事能力弱是由宋朝一系列「守內虛外」的政策造成的。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指出:宋朝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由於宋太祖以武將黃袍加身的來歷、宋朝守內的第一要旨就是猜忌和防範武將;宋朝軍制以束縛武將才能,降低武將地位和素質,削弱其指揮許可權和主動性、靈活性,犧牲軍事效能為特徵;

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還指出:宋軍招剌太濫、揀選不實、訓練很差、軍法廢弛、軍政腐敗、軍紀敗壞、官員對軍士役使和刻剝、軍隊營利性經營、輕視騎兵建設、以文制武、兵權分散、將從中御,這些是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

在宋朝這種長期抑武的環境下, 割據勢力無法發展成漢末那種有能力鯨吞天下的勢力。


北宋末年地方沒什麼割據勢力啊? 我猜你是不是想說唐末和五代十國的小分裂時期。

與北宋對壘的就是遼帝國(契丹,916~1125),基本上是跟北宋一同壽終正寢的。

南北宋的轉換其實是連續的,只不過史學家人為地將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稱為南宋(1127~1279)。

在北中國與之並存過的政權有金(女真,1115~1234)和西夏(党項,1038~1227)。

要說不思進取的,不是什麼割據勢力,而是當時的正統,南宋。


所以會有百年一遇、萬里挑一這樣的說法啊

我覺得江山並非是代代有人才出的

而且往往是一兩個人才獨領風騷幾千年


確實,三國時,魏蜀吳都想統一。之前袁紹也明確想統一。五代十國,北方不少君主。比如漢,晉,也許是自身實力不足,根本沒往南打。南方的不是做開門節度,就是閉門天子。別說往北統一,只有南唐中主在南方有滅國之戰。其他的,往往打下一塊區域後就想著自守了。


北宋首要問題不是內患,而是外憂。

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因此小股割據勢力自然不敢跟擁有80萬禁軍的政府相抗了

而三國時期群雄逐鹿,都有坐擁天下的機會,漢天子有名無份,只能悲劇的被諸侯忽略了


因為北宋末年的主要矛盾是女真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五京地區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割據勢力算什麼。


我不懂歷史,但印象中,三國時期也並非割據勢力都想得天下。


推薦閱讀:

中國各朝如果出現在同一時期(不論本朝),最終統一的會是哪個?
劉錡作為兩宋之交的抗金名將,其戰略戰術屬於什麼水平?在抗金戰爭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如何評價宋朝?
如何評價宋太宗?
為什麼好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發生在宋朝?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歷史人物 | 東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