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歷史書里習慣稱呼民國人物的別號?

尤其是國府那邊,孫文,蔣中正,汪兆銘,都是有名有姓的,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書里習慣稱呼中山、介石、精衛這些別號,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國共雙方都有,例如:洛甫(張聞天)、博古(秦邦憲)、王明(陳紹禹)


這個問題不成立。

1)這種案例在中國歷史上廣泛存在,並非民國特例。

史書通常使用歷史人物最常見、影響力最大的稱謂。因為種種原因,某人多以字、號、化名、筆名等為人所知,本名反而不為人所熟悉,那麼史書中就使用此稱謂了。中國一直有「以字行於世」的說法,出名的比如:屈原、項羽、劉伯溫、唐伯虎。

2)問題中所舉的例子不僅是「別號」,包括了化名、字、號、筆名等。

對於民國人物,「不以名行」的情況通常有:

a)化名

這種情況最多。化名通常是特定場合、從事秘密工作、或安全因素所需,後來此化名長期沿用、或作為筆名為人所知。如:

孫中山:孫文流亡日本時化名「中山樵」,時人多稱為中山先生;

博古:化名,來源於其俄文名「博古諾夫」;

洛甫:化名,來源於其俄文名「伊思美洛夫」;

凱豐:參加秘密工作時化名「開封」,音轉為「凱豐」

又如 王明、陳雲、彭真、黃敬、江青、康生

其實中共領導人物大都有化名、筆名(如李得勝、伍豪),不過大多不再沿用。

b)以字行:

通常是老派人物,如 蔣介石、蔣百里、吳稚暉、張靈甫、劉伯承、梁實秋。

有兩個特例,毛岸英、毛岸青二人,名遠仁、遠義,初名永福、永壽,也以字行。

c)別號

長期沿用,或作為筆名為人所知。

如:汪精衛、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郭沫若

d)外國人中文名

如:吳庭康、李德

e)筆名

如劉少奇,少奇為其筆名之一。「魯郭茅巴老曹」這些專業的作家就不列舉了。


約定俗成了吧。

比如,明清皇帝大多以年號稱呼;而之前多以廟號稱呼。


推薦閱讀:

如果光緒晚於慈禧殯天,中國有可能實現君主立憲嗎?
毛澤東和蔣介石表示欣賞和崇拜曾國藩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蔣介石和毛澤東懂外語嗎?
蔣不反共,國民黨在大陸會亡嗎?
最早訪華的西方特使是如何與中國皇室交流的?

TAG:中國近代史 | 歷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