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以前封閉就失敗了,現在的蘋果還是封閉的,它卻成功了?


因爲一個東西成不成功不是因爲開放或封閉,而是因爲好不好。如果開放好,就開放,如果封閉好,就封閉。Be pragmatic, not ideological。


怒答。

首先得說,成功還是失敗,是個階段性指標。蘋果的策略到目前為止沒失敗,不代表過兩年也不失敗。但,將蘋果的成功和失敗歸結為封閉,是個將複雜局面過分簡化的說法,不太可取。

簡單比較一下 2008 年以來,蘋果在移動上的成就,與 1984 年前後的區別:

第一,喬布斯治下的蘋果一直是一家追求提供完整體驗的公司,這意味著它要有從軟體到硬體的控制力。那就必須得承認,這種控制力是與時俱進的:當年麥金塔電腦雖然也是驚世之作,但別忘了,那不過是個小團隊的孤軍奮戰,你看那段時間的歷史,喬布斯老得跑到日本去取經、去談判,跑到德國去找工業設計外包,連滑鼠都是在矽谷找的設計公司外包的,諸如此類。雖然是橫空出世的產品,但更多是理念上的,從硬體配置、性價比上,確非跨時代。但二十多年過去,蘋果早已變成行業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公司:蘋果可以優先享受所有的新技術、新生產工藝、新材料,甚至很多關鍵物件的工廠他們都參與投資了,甚至把某些零部件買斷,這就讓蘋果獲得了兩個相對業界絕大的優勢:核心技術的排他權或優先權,及性價比

想想,從金剛玻璃、多點觸控,到 10 寸屏,到視網膜顯示屏,光在顯示這條線上,蘋果一直是壓著行業走,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差的。這是多大的價值?

再想想,以前大家都說蘋果的東西貴,但那怎麼也是幾年前了,現在 Macbook Air、iPad 的性價比,有什麼同類產品可以做到?

獨家技術和性價比,就像倚天劍和屠龍刀一樣,擁有一樣就可以號令江湖了,可今天蘋果同時擁有兩者:它有的時候打新技術牌,有的時候打性價比牌,有的時候混著打。這確保了蘋果是今天出貨量最大的廠商之一,和利潤最豐厚的廠商,沒有之一。

手中有量,心中不慌啊。

第二,任何一家公司,如果想成為一個平台,必須有足夠大的開發者群體構成產業鏈,形成生態系統。說白了,能給別人分錢。

當年麥金塔的一個問題,是不能幫產業鏈上的其他人賺足夠多的錢。而相對的,兼容機最大的價值就是量大,為 Wintel 開發軟體,能養活自己,甚至能賺大錢。想想有多少公司是靠 Wintel 起來的?EA, Blizzard, Intuit, Lotus, Adobe... 當年 Adobe 還是蘋果投資的,但因為蘋果銷量不夠大,在喬布斯回歸蘋果時,Adobe 都不開發適配蘋果的軟體了。

但現在 iOS 互惠的產業鏈,大家都看得到。這世界上至少有幾十萬家小公司在 iOS 相關的產業鏈上發展,甚至有些人賺到了大錢(Angry Birds),有些人因此成為數十億美元公司(Square, Instagram)。

眾所周知,封閉和開放是利弊互現的:而現在蘋果正享受著封閉帶來的好處(統一、不需要大量適配、能夠開發出最高品質的產品、一攬子解決支付問題等等),但它又沒有遭受封閉最容易遇到的問題(銷量達不到 critical mass)。所以產業鏈在跟著蘋果走,而不是跟著 Android 走。

至少在短期內,我們還看不到 Android 在統領開發者這件事兒上完成大翻盤。

第三,還有更多的理由可以列進來:品牌(一個銷量增加 200% 的光環),網路效應(蘋果用戶特有的存在感是一種變相傳銷),經驗(聖鬥士是不會兩次輸給同一招的!)等等,這都是當年的蘋果所不具備的。但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前面提到的兩點:出貨量 + 生態系統。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封閉」的蘋果刀槍不入了。它依然有很險峻的挑戰要面對:

一個是,如果說過去幾年蘋果享受著新技術帶來的光環,比如它有視網膜顯示屏而同行沒有,那它就贏了。可當幾個核心指標都達到了一個閾值,接下來的變化就不那麼吸引人了,無論電池、CPU 還是屏幕、相機,如果蘋果找不到新的能顯著超越競爭對手的技術,那行業規則就會從「同樣的價錢,買更好的技術」變成「更低的價格,買同樣的技術」,那個時候蘋果的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

第二是,雖然蘋果擁有著近乎無敵的產業控制力,但還有一家公司也有類似的能力,就是三星。韓國同學們是真真正正的擁有一條自己的端到端的產業鏈……那麼,在拼性價比的時候,它至少不會輸給庫克。

第三是,安卓還是在實實在在的成長。它終歸還是得讓蘋果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不過,話說回來,過去十年來,蘋果一直是靠享受「頭啖湯」獲取利潤的,它的問題有且只有一個:能不能找到下一個大市場並把它初期最豐厚的利潤颳走。只要能,封閉還是開放,並不重要。


蘋果的封閉與開放

蘋果在80-90年代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封閉導致的!到今天看看,當年走開放體系的PC廠商們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IBM賣了PC業務,Gateway沒了,Compaq沒了,HP和Dell在苦苦掙扎。對比今天蘋果的Mac業務持續增長和利潤率,你能說蘋果封閉是失敗的嗎?從漫長的30年歷史來看,走封閉路線的蘋果笑到了最後。

第一代Macintosh不太成功主要是因為產品過於超前,而且價格偏高,且產品定位在於教育和家庭市場,市場有限,因為當年電腦主要的市場在企業需求,而不是教育和家庭需求上,沒有找對市場方向。當然,喬布斯或者說蘋果的基因到現在也是教育和個人市場,在企業市場一直不太靈光,這也是為什麼喬布斯搞Next商業很失敗的原因:基因不對。

多說兩句:斯卡利在趕走喬布斯以後一直堅持了封閉策略,並且在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了蘋果的持續增長。90年代以後年蘋果在Windows3.1衝擊下開始下滑(敗在產品不如Windows了,而不是封閉問題),93年董事會要求開放MacOS操作系統授權,但斯卡利堅持封閉,所以被董事會fire了。93-97年開放授權MacOS才讓蘋果迅速的滑向了破產的邊緣,到97年中喬布斯掌權以後又封閉了MacOS,蘋果開始復興。

這段歷史很耐人尋味:蘋果封閉的時候總是強大的,盲目開放了就完蛋了。所以縱觀整個90年代蘋果的興衰史,蘋果衰落不在於封閉,而在於產品做不過競爭對手微軟了。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蘋果應該放棄硬體,授權MacOS操作系統,這樣就沒有後來的微軟了。即便不考慮喬布斯被阿蘭凱洗腦的那句名言:「每個熱愛軟體的人都應該自己做硬體」,實際上蘋果公司如果想嘗試兼容各種硬體,妥協各種兼容性,沒有軟體和硬體的配合,操作系統的開發難度會指數級上升,MacOS操作系統絕對不會比同時代的Windows更好。事實上微軟也是在80年代初就秘密研發Windows,為何搞了10年才成功?

看過《蘋果往事》那本書的人應該印象深刻,在80年代初硬體那麼有限的條件下,如果不是Mac軟體硬體工程師緊密配合,MacOS這種圖形操作系統絕不可能出現在那一代硬體上。

蘋果的興衰歷史和封閉不封閉沒什麼關係,主要在於產品的競爭力上,如果什麼時候蘋果的產品軟體和硬體都不如競爭對手了,那就真正到了快完蛋的時候了。


我認為如果管理的不好,那就是弱點,如果管理的好,這就會是蘋果最大的優勢。

在 iPhone 發布會上喬布斯引用了 Alan Kay 的一句名言: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他也一直是這樣做的。

最上面那句話喬布斯 1997 年剛回歸蘋果時在一次大會上說的,當時蘋果瀕臨破產而微軟正蓬勃發展,無數的人批評蘋果的這種封閉的方式。

「不論是在一個人身上還是在一個公司里,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你最大的優勢或許就是你最大的弱點,或者你最大的弱點就是你最大的優勢。一直以來人們都覺得,蘋果的完全垂直整合就是蘋果最大的弱點,蘋果自己設計硬體,設計軟體,設計用戶體驗,蘋果也自己做市場推廣和銷售,很多人不停地督促蘋果拋棄硬體產業,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弱點。我不認同,我認為如果管理的不好,那就是弱點,如果管理的好,這就會是蘋果最大的優勢。」

1999 年他又說到了這個問題:

兩年前我剛回到蘋果的時候,蘋果正承受著鋪天蓋地的批評,他們說蘋果是最後一個垂直整合的電腦公司,應該打破這種狀態。但是那種開放的模式,極大地減慢了創新,比如說現在用同樣的價錢可以買到容量更大的硬碟,但是我們的行業有什麼變化呢,一點變化都沒有。蘋果公司是僅剩的一家設計所有環節的公司,硬體,軟體,市場營銷。我認為這是蘋果最大的戰略優勢,我們還沒有什麼計劃,所以現在看起來,我們有巨大的虧損,但是如果有了合適的計劃,這將是蘋果最核心的戰略優勢,我認為這個行業還有著巨大的創新空間,而且蘋果公司會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創新得更快。

人們有時候對我說,你所在的行業是世界上變化最快的行業,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我們行業是世界上發展最慢的行業。

我給你舉個例子,當我們研發 iMac 的時候,我們決定使用一項叫做 USB 的新技術,我們推出 iMac 不久,就接到因特爾一個高管的電話,他問:「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 USB 嗎?」我們說不知道,他說:「是因特爾五年前發明的,這五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讓 PC 產業使用這項技術,但是你們只用了 30 天就一下子跳到了我們的前面,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自己製造硬體,自己編寫軟體,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這些方面有所創新。

除了可以更快地創新以外,他說蘋果之所以封閉,是因為他們想給消費者最好的用戶體驗。《喬布斯傳》里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做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們是控制狂。」他解釋說,「我們做這些是因為我們想創造偉大的產品,因為我們關心用戶,因為我們願意為全部的體驗負責,而不是去做別人做的那些垃圾。人們在忙著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他們希望我們去做我們最擅長的。他們的生活很繁忙,他們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是整天想著怎樣整合他們的計算機和電子設備。」

目錄 從喬布斯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好的精神與品質?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參考資料

1997 WWDC喬布斯問答全中文字幕【泰迪翻譯】

2007 iPhone發布會中文字幕

Steve Jobs at 44 (Michael Krantz)

《史蒂夫·喬布斯傳》


開放和封閉歷來都是偽命題。做平台的,要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技術和商業兩方面都要找到這個平衡。很顯然,微軟/Intel找到了這個平衡,蘋果也找到了這個平衡,桌面Linux、Android都沒有找到。

開源是對商業的反動。因為商業就是靠供求關係來實現的,開源完全打破了供求關係。適當的封閉能夠保證供求關係,保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核心盈利能力;適當的開放能夠保證商業鏈條的建立,保證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過度開放和過度封閉都不是好現象。


我這裡將問題中的封閉理解為不提供硬體標準(也許也沒有標準)和操作系統不對其他平台授權,而不是操作系統的封閉(事實上,很多人對操作系統開放的理解不一樣,有的認為是完全開源,有的認為是開放開發平台。)。而我將問題中提到的成功,理解為商業上的成功,即為從市場上賺到更多的利潤。

范凱(Robbin)的觀點,我不能全部認同。

——「蘋果的興衰歷史和封閉不封閉沒什麼關係,主要在於產品的競爭力上,如果什麼時候蘋果的產品軟體和硬體都不如競爭對手了,那就真正到了快完蛋的時候了。」

封閉導致成本相對較高,而成本肯定是影響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PC時代和智能機時代的背景是有差別的。對多數用戶來說,當時PC是從沒有到擁有。而智能機時代,是從一個只有簡單的手機升級為一個具備更多功能的手機。一個是革命,一個是升級。而成本對於革命性的產品尤其重要,看看福特汽車當初成功的例子就知道了。

在IT行業,是贏者通吃的,微軟和英特爾通過成本優勢佔領市場以後,競爭對手自然死翹翹。

那麼蘋果為什麼能在智能機的時代崛起。成本法則不管用了嗎?

當然不是。

首先我想說,蘋果真不算貴。蘋果成本控制和定價非常出色,看看iPAD的定價,看看iPhone的合約價。相比那時候一台麥金塔電腦2.5K美刀,就算是單賣的iPhone, 對用戶來說簡直算賺了(說的有點誇張了) 。而且iPhone用戶在手機用戶的基數中還真的不大。所以成本法則沒變,而是蘋果把價格將下來了。

其次,蘋果從上一次的失敗學會了建立產業生態的重要性。拉攏運營商,善待開發者,是蘋果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說蘋果在設備上不夠開放,那麼在商業合作上,他是相當Open滴。

還有,產品很棒,不多說。

再一次,贏者通吃原則。iPAD找不到競爭對手了。

最後總結,蘋果上一次失敗,很大部分原因歸結為封閉,設備上的封閉導致商業上的封閉。而如今蘋果的成功,是他從之前的失敗學到了更多的東西,也變得更開放,懂得和開發者,創作者和運營商共享利益。而說到設備上封閉性,我同意Robbin,那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推薦你看一本書:浪潮之巔,裡面有講到關於蘋果和喬布斯從剛開始到現在的整個歷程。關於蘋果的成功與失敗,把它歸結於是否封閉,這個命題本身就不成立。我覺得它以前失敗,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情勢所逼,例如微軟的崛起,壓住了蘋果;而現在的成功,是因為它的創新與人們日常需求的符合,例如ipod和iphone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追求,讓大家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僅表達下自己的看法


蘋果不是因封閉而成功的,是因開放而成功的。

原先的蘋果電腦,只能裝蘋果系統,不能安裝 Windows。後來的蘋果電腦改用 intel ,並且官方支持安裝 Windows 以及 Linux 等各種系統。這是一種典型的毋庸置疑的開放,而這種開放的後果是:Mac 電腦的銷量井噴。蘋果電腦改用 intel cpu 之後的那一年,銷量增長率達到了極其恐怖的速度。這足以證明開放的優勢。

原先的 iPod ,其工業設計以及功能受到了大家的喜愛,但是這個 iPod 上無法進行任何自定義的操作,無法通過編程來擴展。

後來的 iPod ,增加了各種功能,甚至增加了手機功能(其實 iPhone 就是一個增加了手機功能的 iPod 而已),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允許開發者自己寫程序在上面跑的功能,還增加了 appstore 讓你發布交流自己寫的程序。於是,開放又一次成功了。

嚴格的說,你只能指責蘋果不夠開放,但不能說蘋果不開放,因為蘋果最大的兩個成功,都是因為開放所致。


蘋果在80-90年代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封閉導致的!到今天看看,當年走開放體系的PC廠商們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IBM賣了PC業務,Gateway沒了,Compaq沒了,HP和Dell在苦苦掙扎。對比今天蘋果的Mac業務持續增長和利潤率,你能說蘋果封閉是失敗的嗎?從漫長的30年歷史來看,走封閉路線的蘋果笑到了最後。

第一代Macintosh不太成功主要是因為產品過於超前,而且價格偏高,且產品定位在於教育和家庭市場,市場有限,因為當年電腦主要的市場在企業需求,而不是教育和家庭需求上,沒有找對市場方向。當然,喬布斯或者說蘋果的基因到現在也是教育和個人市場,在企業市場一直不太靈光,這也是為什麼喬布斯搞Next商業很失敗的原因:基因不對。

多說兩句:斯卡利在趕走喬布斯以後一直堅持了封閉策略,並且在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保持了蘋果的持續增長。90年代以後年蘋果在Windows3.1衝擊下開始下滑(敗在產品不如Windows了,而不是封閉問題),93年董事會要求開放MacOS操作系統授權,但斯卡利堅持封閉,所以被董事會fire了。93-97年開放授權MacOS才讓蘋果迅速的滑向了破產的邊緣,到97年中喬布斯掌權以後又封閉了MacOS,蘋果開始復興。

這段歷史很耐人尋味:蘋果封閉的時候總是強大的,盲目開放了就完蛋了。所以縱觀整個90年代蘋果的興衰史,蘋果衰落不在於封閉,而在於產品做不過競爭對手微軟了。

一種說法認為當年蘋果應該放棄硬體,授權MacOS操作系統,這樣就沒有後來的微軟了。即便不考慮喬布斯被阿蘭凱洗腦的那句名言:「每個熱愛軟體的人都應該自己做硬體」,實際上蘋果公司如果想嘗試兼容各種硬體,妥協各種兼容性,沒有軟體和硬體的配合,操作系統的開發難度會指數級上升,MacOS操作系統絕對不會比同時代的Windows更好。事實上微軟也是在80年代初就秘密研發Windows,為何搞了10年才成功?

看過《蘋果往事》那本書的人應該印象深刻,在80年代初硬體那麼有限的條件下,如果不是Mac軟體硬體工程師緊密配合,MacOS這種圖形操作系統絕不可能出現在那一代硬體上。

蘋果的興衰歷史和封閉不封閉沒什麼關係,主要在於產品的競爭力上,如果什麼時候蘋果的產品軟體和硬體都不如競爭對手了,那就真正到了快完蛋的時候了。


封閉其實是蘋果競爭對手進行偷換概念的誤導。

封閉對普通用戶來說並非遜於開放

Linux足夠開放,普通用戶會覺得它用戶體驗出色嗎?

大眾會本能的以為開放比封閉好,卻並不清楚開放意味著什麼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蘋果的成功和失敗,和所謂的開放與否關係不大。

這是一間一直堅持創新和少妥協的卓越公司,中途曾經一度偏離了一點方向(跟天才喬布斯離開也有關)。


以前蘋果的產品定價明顯過高,這幾年變得合理多了

更重要的是,自從蘋果換用Intel CPU以後,蘋果電腦既能運行Mac OS X又能運行Windows,一下子就成了很多人心中「划算」的電腦了


當產業還處於不成熟期時,採用蘋果封閉策略,由於可以掌控端端的能力,因此可以具有相當的競爭優勢,蘋果推出iPhone時,正是智能手機不成熟的時代,因此蘋果可以取得成功。

但是當一個產業成熟之後,技術已經普及,零部件已經標準化之後,開放系統由於在產業鏈方向具有更大的優勢,因此開放系統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當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基本處於由不成熟向成熟產業轉換的階段,這將是蘋果這類封閉廠商走下坡路,開放廠商逐漸取得市場優勢的過程。


現在應該說蘋果沒有封閉,而是有限開放。

某些時候沒有邊界其實是很可怕的

windows的平台開放性兼容了眾多的軟體,也催生了病毒。

達人們當然不喜歡不能自由馳騁的平台

但是蘋果畢竟是消費電子產品公司

客戶面對的是那些普通用戶,誰會沒事編個東西玩玩測測的?

歸根結底還是一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開放過頭的話反而會傷害商業利益。

Andriod算是很開放,但是它的結構非常碎片話,兼容性比IOS差太遠了。

這個就造成了它硬體的支持成本很高,造成了利潤率的下降。


大企業成功的奧秘在於培育龐大的產業生態,並把自己變成該產業生態體系的核心。

簡要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1976年,APPLE公司由兩個Steve在一間車庫裡創立。其中一個就是被譽為在美國歷史上可與福特和愛迪生比肩的美國產業巨人Steve P Jobs(以下簡稱喬布斯)。當年,喬布斯年僅21歲。兩位創始人因個人興趣利用一些電子元件拼裝出第一台個人電腦樣機APPLE-I後獲得了一筆微不足道的風險投資。隨後他們開發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電腦APPLE-II並且迅速實現商業化銷售。

APPLE-II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使得APPLE公司在創立四年後旋即IPO,成功登陸美國創業板NASDAQ,成為美國資本市場耀眼的新星。很快,APPLE公司的業務被美國計算機巨頭IBM盯上。IBM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牌公司,早年靠磅秤、打孔計算機等產品起家,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發展成了一家製造大型計算機的行業巨頭,其計算機產品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和行業客戶(IBM後來將PC業務出售給中國的聯想後,繼續退守原有領域)。而APPLE-II則是面向個人用戶的產品,簡稱PC。因看不慣APPLE公司獨佔新興的PC市場,IBM公司宣布也跟隨APPLE公司推出個人電腦,其產品簡稱IBM-PC。由於APPLE-II在PC市場具有先發優勢,市場認同度很高,粉絲眾多,IBM決定祭出一個法寶——開放IBM-PC的體系架構,允許其它廠商生產兼容機,藉以衝擊APPLE-II的市場份額。IBM之所以敢這樣做是因為它有利潤豐厚的大機(伺服器)業務,對PC市場哪怕先把水攪渾,隨便逮幾條邊魚也都滿足。而APPLE公司則不行,因為它的生存與發展完全依賴PC市場。與IBM對PC市場採取的開放戰略相反,APPLE公司採用了封閉技術體系的戰略,以防止其它兼容機廠商進來分一杯羹。

IBM-PC的開放戰略很快奏效。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在內的大量新興IT公司不斷加入到兼容機的生產行列,如DEC、富士通、聯想、LG、康柏、DELL等。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降低製造成本,IBM和這些兼容機的同行們紛紛展開了外包行動,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零部件外包給報價低的供應商。IBM公司甚至把PC的核心軟體——操作系統外包給了一間叫做微軟(Microsoft)的小公司。在隨後的十多年,圍繞在IBM-PC周圍的兼容機、計算機零部件和外設的廠商因分工推動的專業化程度迅速提高,成就了驚人的規模效應:產品的價格持續降低、性能不斷提高、產能急劇提高,一個龐大的PC產業生態得以形成(除了CPU和硬碟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絕大部分計算機配件被轉包到了進入「改革開放」的中國進行製造)。

為了與IBM及其產業生態同盟進行抗衡,APPLE公司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轉入艱苦卓越的封閉式創新。在APPLE-II之後,1984年推出的新產品MAC電腦首次在業界引入滑鼠,採用圖形操作界面。由於圖形操作界面所需的配套應用軟體和硬體的性能要求與字元操作界面相比有巨大提高,光憑藉APPLE公司一己之力進行軟硬體全包,其開發難度可想而知。這就是導致APPLE公司的MAC系列產品一度難產的原因。為了集中精力帶領研發團隊進行創新技術,喬布斯為APPLE公司找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百事可樂的那個賣糖水的Sculley先生)。而這個職業經理人在入職一年後竟然因不滿喬布斯團隊的巨大研發投入、以及無法忍受新產品發布的遙遙無期,居然聯合董事會炒了創始人喬布斯的魷魚。

喬布斯不得不拋售了APPLE公司的全部股份、凈身出戶,開始二次創業。他創辦了NeXT公司改行從事伺服器操作系統的圖形化以避開與APPLE之間的禁業協議,他後來又收購了一間叫皮克斯的動畫工作室主攻3D動畫。幾年後皮克斯電影公司被迪斯尼公司併購。通過換股操作,喬布斯成為迪斯尼公司的最大個人股東。

就在喬布斯遊離於PC主戰場之外的12年里,那個叫比爾蓋茨的大男生率領微軟公司異軍突起。

微軟早年靠做BASIC語言的編譯系統起家,後來說服IBM將DOS的操作系統外包給微軟。而微軟實際上並不是DOS系統的初創者,而是從別人那裡買斷了QDOS的源代碼經過擴展升級後再以每個拷貝收取一個License費的形式轉賣給IBM,開創了軟體也能賺錢的商業模式(在微軟之前,軟體都是以硬體廠商附贈的形式交付用戶)。當比爾蓋茨看到喬布斯搞出了圖形化操作系統後,決定跟風,研發適合IBM-PC體系的圖形化操作系統~Windows系統。

從1985年,微軟公司推出了模仿Mac OS的適合於IBM-PC體系的圖形化操作界面的山寨產品Windows1.0,但這一產品並不成熟。直到1995年推出成熟產品Windows95,歷經10年打磨,微軟公司終於震驚了世界。而這十年時間,微軟主要靠DOS系統撐著,期間研發的Windows3.1甚至都比不上Mac OS操作系統。但微軟最終勝在建立產業生態上。微軟做到了兩點:一、軟體平台化,允許其它軟體廠商在Windows平台上開發各類應用系統。微軟甚至出售Studio等開發工具幫助第三方軟體廠商開發Windows應用軟體;二、Windows支持「即插即用」,對所有遵循其介面標準的計算機硬體和配件廠商提供驅動支持。這兩個法寶一出,整個PC產業界開始以微軟為中心進行聚集。微軟成了PC產業界之王。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中生代只知比爾蓋茨而不知喬布斯的原因。

1997年,在舊部的擁戴下,喬布斯回歸,重新執掌APPLE公司。

喬布斯首先從產品的外觀設計開刀,推出iMac系列產品。其特點在於產品具有半透明的五彩繽紛的外觀;簡化產品結構、減少了主機與外設之間的線纜;提高了顯示器的視覺效果。緊接著,APPLE又推出了同樣具有迷人外觀的筆記本電腦iBook系列。通過Think Different等一系列市場營銷活動,APPLE公司重新喚起了世人的注意。喬布斯甚至與微軟公司打起了專利權的官司,原因在於微軟的WINDOWS系列軟體侵犯了APPLE公司的Mac OS的若干專利權。為了息事寧人,比爾蓋茨與喬布斯私下達成協議,專利權問題庭下和解。繼而由現金儲備豐厚的微軟公司向APPLE注資擁有APPLE公司30%的股份以解決APPLE公司資金周轉問題。同時APPLE公司宣布委託微軟開發基於Mac OS的OFFICE軟體,把這個大冤家拉入Mac OS的軟體生態體系。

經過喬布斯復出後三下五除二的幾個招數下來,APPLE公司恢復了元氣,開始了基於開放體系的創新之旅。

2001-2002年,APPLE公司小試牛刀,推出mp3播放器iPod,正式進入消費電子領域。iPod在產品外觀設計上傳承了i系列的精緻外觀。更為關鍵的是,它在音樂產品的來源上,開創了iTurn Channel模式(iTunes)——即:APPLE公司通過建立網上商店、簽約唱片公司洽談版權合作、實行付費下載的全新商業模式,推動了數碼音樂的電子支付與分成的全新業態的形成。這一模式為後來的App Store打下基礎,進而建立了以APPLE公司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體系。

APPLE在iPhone時代的巨大成功是因為它已經打通了開放式產業集群的六脈。詳見我的PPT,《怎樣才能成為下一個X布斯》http://www.docin.com/p-272501365.html


因為蘋果成功了,才造就了現在很多人提的蘋果模式。並不是因為它選對了模式才造就了它的成功。

模式這個詞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做事情,有的時候人多力量大,有的時候人多力量散。不同時期,不同事情,需要的做事方法不同。早期pc是人多力量大,封閉的蘋果就失敗了。現在的手機是人多力量散,封閉的蘋果就成功了。等到再次出現人多力量大的局勢,蘋果又將失敗。


封閉開放都是相對的,蘋果現在的成功,並不是對微軟PC的成功,而是依託在windows的PC的巨大成功下,在移動終端領域新興市場的成功,在PC市場跟微軟相比,蘋果還是失敗的。兩個不一樣的市場無法相提並論。

在新興產業早期是封閉優秀體驗的天下,而過了早期技術市場都成熟普及之後就是開放的天下,蘋果封閉模式適合產業早期,找到新興市場獲取早期超額利潤,而持續性的找到新興市場,超出市場想像力的優秀產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很難持久,終將被淹沒在人民戰爭中。

喬布斯雖然希望做大眾市場,做的也是大眾消費品,但他採取的市場路線,是不可能統治全球整個產業的,僅僅能夠獲取在產業中的一小部分,雖然他的產品更好。

蘋果對兼容機廠商品牌惠普戴爾聯想之流,對android廠商三星htc中興,無疑是成功的,但對於整個兼容機行業背後的掌控者(舊微軟新android),就市場份額和長期利潤而言,則是失敗的。

有人會說蘋果90年代曾經開放過操作系統而失敗了,但那時微軟已經取得了壟斷地位,一家新進入者以同樣的業務,是挑戰不了壟斷者的。


喬布斯有所成就的原因在封閉系統的「封閉」二字嗎?我看來並不是的,他有所成就是因為他的「系統」二字,現在很多人捨本逐末,誤以為封閉是喬布斯成功的根源,很愚蠢,很可笑,他的系統剛出來的時候,那時應該是那種java系統獨霸天下的時候吧,但是很明顯,他的ios系統較之java系統無疑是劃時代的發明,無論是在簡潔性,美觀性,以及易用性上,早已甩開java系統幾條街,而他封閉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是技術壟斷,防止自家系統被偷竊,以保證ios技術的領先性;二是妄圖把ios整個系統打造為一個封閉的生態環境,使人們離不開它。但在我看來,這種行為有利有弊,但弊端遠遠大於利,目前手機系統,無非是ios和安卓兩家,而安卓手機不論從市場規模來看已經甩蘋果幾條街,就手機流暢性而言,安卓和蘋果又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呢?之所以蘋果現在還能苟延殘喘,無非是靠富人的救濟罷了。但從發展規律來看,蘋果以一家公司來抗衡整個世界安卓化的潮流,毫無疑問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蘋果現在也就只能偏安一隅,而無進取之可能了。如果當初ios不封閉自家與外界的聯繫,估計現在ios的影響力會遠遠大於現在,不過很可惜,目光短淺是西方人的通病,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忽略了長久的發展,很可笑。


一堆人說了半天,關鍵就是現階段蘋果對手太弱了。當年封閉的對手是開放,現在封閉的對手是半封閉。首先硬體架構不統一,PC開放到電腦城一個鋪子都能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機呢,門檻再低也得做個方案,找個代工吧,還得移植一下OS吧。然後,軟體,Windows對Mac OS,iOS對Android,你們自己比較。

什麼時候你網上買一堆硬體,找個喜歡的殼子,啪啪啪一安,下個Android一裝,用得流暢價格又低的時候,那才是當初麥金塔面臨的環境。


世界本就是一圈輪迴。


推薦閱讀:

喬布斯為什麼很喜歡 Bob Dylan 的歌曲 One Too Many Mornings?什麼打動了他?
喬布斯是怎麼激勵他的員工的?
看了喬布斯傳的樣章,你還願意買嗎?
如何評價法鯊版的《史蒂夫·喬布斯》?
乙川弘文(Kobun Chino Otogawa)對喬布斯的思考方式產生了什麼影響?他們之間的事情有沒有詳細的記載?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