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決終極問題帶來的虛無感?


我說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在大學時候,大約是大三下吧,我不知怎麼的,突然發現我快樂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是有限的,換句話說就是我突然明白,我終究一死。嗯,怎麼說呢,有點可笑,但是我真的震驚了,真的是無力感和虛無感,我在大半夜可以熟睡的時候突然就驚醒,然後坐起,一身冷汗.....衣服都可以汗濕的那種,眼鏡睜的大大的。想想我自己終其一生可能知道我名字的不超過一千人,能記住我的估計只有我的後代,而且最多也就幾代之內,只有我最多就是個家譜中的三個漢字,更可怕的是,我可能無法有任何社會成就,而且無法正面的影響他人,無法讓他人記住我曾經在浩瀚的時間長河裡記得還有一個我來過,最最讓我難以接受的恐怕是,我將再也無法看見這世界的一草一物,再也無法用手去觸摸世界也無法用大腦去思考我看的世界了,我會越想越害怕,然後就是流汗和發抖,眼睛也不敢眨一下,好像生怕錯過一絲一毫的時間和生命.....

-——————大致背景情況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看見你的這個問題會無比的親切(請允許我用這個詞^^),我後來用了很長的時間自己慢慢的竟然走出來了,嗯,簡單的說說吧:

1:我快要畢業了,要找工作或繼續讀書,壓力山大,我忙碌的壓根忘了我還是個憂慮的想著終極問題的年輕人了~~

2:朋友聊的多,玩的多了,再怎麼形容朋友間的交流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前提是,朋友是積極的,樂觀的,而且有共同話題的~)

3:其實,終極問題就是,那只是個問題,沒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我忘了在哪看的,「如果明天能有真理,那我不願意活過今晚」很多樂趣是在尋找答案的路上,而不是答案本身。

4:跨學科的學習很有幫組,我從熱愛哲學文學政治學,到對量子力學,化學,數學以及茶,電影,互聯網產生興趣都有一定的幫助,不只是知識的寬度拓寬,而且看世界和思考的方式都會有所改變。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

PS. 突然想到一本書對我的轉變也有一定積極作用《自卑與超越》BY Alfred Adler,裡面提到,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大致歸納為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問題,每個人對於這個三個問題做反應時都表現出對生活終極意義的最深層次的感受。即:如何謀求職業得以生存,如何在同類中獲取地位和如何調整自身以適應人類的延續。


我倒覺得虛無感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認清一切都是虛無,才比較容易看淡人生。需要克服的是因此而來的惰性,因為覺得什麼都沒意思。找個業餘愛好是個好方法。


休謨有一段話可作答案:

Most fortunately it happens, that since reason is incapable of dispelling these clouds, nature herself suffices to that purpose, and cures me of this philosophical melancholy and delirium, either by relaxing this bent of mind, or by some avocation, and lively impression of my senses, which obliterate all these chimeras. I dine, I play a game of backgammon, I converse, and am merry with my friends; and when after three or four hours』 amusement, I would return to these speculations, they appear so cold, and strained, and ridiculous, that I cannot find in my heart to enter into them any farther.


終極問題的虛無感來自於終極問題的無法解決以及對現實意義的否定。

可以依靠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解決。

譬如,你可以多將精力放在工作中和家庭里,與自己所愛的人多交流;四處走走,盡量以感知去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用解決終極問題所需要的理性。

當然,你也可以繼續深入的思考這些問題,並因此產生成就感;學哲學,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信宗教,從另一個視角去理解這個世界。

但是,你永遠無法完完全全擺脫這種感受,因為這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終極問題——這也是虛無主義,不可知論以及荒謬主義的源頭


虛無感,或者說處於某種狀態時發現找不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一切的生命存在的價值都只是人賦予的,是主觀的,可有可無,可大可小

那麼也就可以說一切的生命存在,一切的努力實踐都是徒勞無益的

仔細回想

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時

一定是在用大腦思考著,並且是以一種獨立的,置身於一切之外的姿態思考著

此時的我似乎已經看到了未來的自己,看到自己病老死去的樣子,看完了自己的一生

由此問:人生這百來年到底有什麼意思呢?!

這是一種孤立的,原子式的思考方式

是一種與外界斷絕關係的我的結果

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

當自己和親密的朋友在一起時,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時,在成功時,在快樂時。。。。。。

我們有這種虛無感嗎?

當我們處在這種與他人緊密相連的關係中時

當我們在實在的行為中創造,改變外界環境時

我在拓展,延伸自己的存在

我不在是一個原子式獨立的存在

而是一個複雜的聯繫網中的部分

並且這網是不停變動的

我在這網中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而且這價值是無窮的

所以思考的同時

生活

有強烈的虛無感時打個電話給自己的愛人,家人,朋友

會有驚喜


@走刀口:立馬著手下一個問題,人生沒有終極問題。

其實終極問題並不虛無。向終極問題的每一步接近都需要工具和智力上的飛躍。比如,怎麼讓猿類了解社會、經濟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對它們來說就是虛無。可是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虛無。但是古猿為了生存進化的腦,進而湧現的語言,最終導致了社會的發展。最後讓我們理解了這些概念。

每一次向終極問題的進步都需要一個奇異點。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向下一個奇異點進發。你在人類的工具鏈條上發揮自己的力量,使用你創造出來的工具的人就能倍增力量。


取決於給你帶來虛無感的終極問題是什麼:

1.假設終極問題是宇宙、空間、生命本質、物種起源這類自然科學類問題,目前集合全人類的認知尚不能做到對世界的全面了解,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與探索一直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由於無法一窺全貌,就只能憑藉感覺去總結歸納,如果說全社會的認知目前只是達到一個象腿或象鼻子的程度,那麼個體的認知由於時間和了解範圍的局限便也許只是大象的一根汗毛罷了,也就是說,這種虛無感的形成是由於個體本身認知局限,然而個體並未體察到自己的局限與狹隘,那麼,去探索並發現更多的知識更大的世界便有利於我們擺脫這種虛無,生而有涯而學而無涯,世界的廣袤足以填補你生命長度的所有虛無。

2.假設終極問題是死亡、生命、個體的卑微與短暫這類哲學問題,羅素在《幸福之路》「拜倫式的不幸」這一章提到過:

我自己也曾有過這種情緒,似乎一切都是空虛;我擺脫這種情緒,不是通過任何哲學手段,而是由某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行動需要所促成。如果你的孩子病了,你會覺得不快但你不會感到一切都是空虛;你感到,孩子的康復是講理所當然要關心的大事,而人生是否有終極價值這類問題,你根本不會去理會。一個富人可能會、而且常常會覺得一切皆空虛,不過要是他正巧丟了錢,他就會感到,下一頓飯絕不是空虛的了。這種情感來自於自然需要的太容易滿足。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對一定量的生存競爭較為適應,而在佔有巨大的財富卻不需付出任何努力時,在他的一切奇怪念頭極易得到實現時,單是生活中這一努力的缺失就使他失去了幸福的一個根本要素。一個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人往往會認為,願望的滿足並不能帶來幸福。如果他有點哲學思辯的氣質,他便會得出結論:人生的本質就是不幸,因為擁有了自己所要的一切的人並不幸福。他忘記了,需求對象的殘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正如羅素說的,當你由於生活的無趣而空虛,便把自己投入到社交與生活瑣碎中去,當你由於生命的消亡而虛無,便把自己投入到與親人的天倫之樂中。

幸福之路第二章開頭寫到:

正像人類歷史的許多時期一樣,今天,在我們中間有許多聰明的人總以為自己已經把所有早年的熱情看透,從而確信再沒有什麼值得為之生活下去了。持這種觀點的人正在變得極為普遍。他們雖然並未得到真正的幸福,卻為這不幸感到慶幸;他們將這歸之於宇宙的本質,認為這是開明人士應持的唯一可取的理性態度。他們對自己的不幸的誇耀,使那些較少世故的人對其真誠表示懷疑,認為對痛苦表示欣賞的人實際上並不痛苦。這種看法過於簡單。這些受難者無疑在他們的優越感和洞察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這不足以彌補純樸快樂的喪失。我個人從不認為,不快樂還有理性、優越可言。聰明的人只要情勢許可,是會感到快樂的,如果他發現對宇宙的思考一旦超過了某一極點就會使人痛苦,那麼,他就會轉而考慮別的問題。這就是我在本章所要說明的觀點。我想奉勸讀者請君,無論出於何種理由,理性都不會將禁令加諸幸福;不僅如此,我還堅信,那些真心誠意地把自己的哀怨歸之於自己對宇宙的看法的人,是本末倒置了。事實是,他們之所以不幸,是出於一些他們並不了解的原因,而這種不幸便使得他們去思索自己生活於其中的世界裡那些惹人不快的方面。

思辨這項人類獨有的技能,常常讓我們為自己的思考而興奮與快樂,但豐富的感性與波動的情緒也常常讓我們陷入到世界不可知、問題不能解的虛無與落寞,我們在自己設定的思維框架里不斷放大並渲染自己的感性,很容易陷入偏執虛無的狀態,「這些受難者無疑在他們的優越感和洞察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補償,但這不足以彌補純樸快樂的喪失。」 所以,擁有簡樸的情緒與複雜的思維使我們能在在保持理性的同時擺脫虛無,感受充實。


立馬著手下一個問題,人生沒有終極問題。


強迫自己忙起來


我也在大三大四以及畢業之後一段時間,被這個問題困擾過好長時間,胡思亂想下還寫了不少文章。這兩三年的時間裡,給自己帶來的負面作用是:覺得幹什麼都是無意義的,無論找工作還是工作,都提不起勁,成天沉浸在這種想法中。

我倒不是害怕或者畏懼死亡的到來,而是在腦海里進行各種各樣的假想式的「動腦遊戲」,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人從哪裡來,人要到哪裡去,有沒有靈魂,究竟有神還是不可知的造物主,不同生命形式間的轉化究竟是否有規律(例如輪迴之說)等等等等。我在不停閱讀和思考,希望能找到答案。我自己也一度想出一套邏輯嚴密、可以自圓其說的「造物主理論」,但是很遺憾,這是浮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任何根基可言。而現代人,包括我在內,無論幹什麼都是講實證的,這套東西可以自己和自己說著玩兒,不可能當做理論指導人生。

其實,我也早就知道,人類有著經驗的限制,不可能超出經驗去認識事物。這也是為何虛無的原因之一吧,人類有著追問的好奇心,但在很多問題上卻始終無法突破。科學可以把一個物體無止境的細分,估計卻始終無法解釋清楚,最微小的那個東西是如何誕生的。

話說回來,我是如何走出的。我現在總結了一下,應該就是這幾個字:時間和妥協。我也曾一度很想搞哲學研究工作,但我細細權衡,若要鑽研喜愛的西哲,我必須要學習德語,出國研修個幾年時間。但一則我知道自己語言天賦不高,二則勇氣意志力不夠(這似乎說明我還沒有太喪心病狂)而且我喜歡的僅僅是本體論這套形而上學的哲學,於是還是只作為一個愛好吧。

時間長了,工作忙了,漸漸對這些問題就麻木了,也就是偶爾在閑下來的時候湧上來。但最終的解決還是哲學上的妥協,算是對「存在」的一種領悟吧:認識並承認局限性;對自然及生命抱有敬畏;對於命運和轉化機制,我現在用隨機論和不可知論來說服自己;對於造物主和人的關係,我現在用「它在搞實驗」說服自己。所以,我信世上有神,但它會不會和人產生交集是另外一回事,至於死後之事,那就死後再說吧,其他時間,我對身邊的人好,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成天琢磨著爭鬥。

總之,我現在沒那麼多困擾了,死的腦細胞少了,人也發胖了。


1、如果你願意信仰一門宗教,這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我個人喜歡佛教——有觀點認為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了解佛教,你會知道世間的事情都是因緣聚會而成,你會了解「無」、「有」的辯證關係,從中能得到終極關懷。我相信佛教除了個人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外,還得益於以下資料:有關瀕死體驗、輪迴的文章及視頻,楊絳《走到人生邊上》,南懷瑾《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美)布萊恩·魏斯《前世今生來生緣》,和凈空法師《凈空法師說佛(佛學十四講,認識佛教)》。另外也可以看看柏拉圖《菲多》(楊絳譯)。看完這些,相信你對人生會有更多的認識。

2、如果你不願意接觸或信仰一門宗教,那就去做一些對你來說有意義的事情。我認同愛因斯坦說的(大意):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獲得多少,而在於貢獻多少;和李開復的(大意):假如有兩個世界,一個有你,一個沒你,讓有你的這個世界因為有你的存在而有所不同。假如一切最終都會消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生物的繁衍有什麼意義?個體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相對宇宙的時間來說,文明的時間微不足道,更別提個體存在的時間,而這些最終都避免不了消亡的命運——所做的事情,所留的痕迹,都是無意義的,而只是想著口腹之慾,更是可憐又可悲。這麼一想確實無助和悲涼。這些我們都左右不了,那我們就把目光放在眼前,在你生命長度的這些時間內,是有意義的,在你活著的當下,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對我來說,就是追求幸福,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更大一點的意義,就是使自己幸福的同時,幫助他人獲得幸福,使整個社會的幸福最大化,讓更多的人因你而受益,這就是我理解的意義。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種虛無感里包含了孤獨感。

彷彿落入了不被任何人理解的境地,旁人的任何回應都沒有說到自己心裡,「我當年也這樣但已經走出來了」面目可憎。

可是,虛無又有什麼關係呢。去做當下最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什麼都看穿了其實有一種懶惰的因素存在。而讓人區別於神的點就是人無法不去不懶惰。

人同時也是社會的動物。光是索取,而不貢獻是會遭遇不幸的-這就是宇宙恆定法則。我們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扭轉自然法則-能量守恆。虛無感是一種某些philosopher選擇的消極狀態。首先認識到我們是沒有永恆的,卻想無限的接近永恆;相似,我們不能參透一切,做事或者思考的太純粹,就失去了變成人類知識的意義。


「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是誰把幻光看作幻光,便沉入無底的深海。」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馮東與@濤吳是站在兩個不同的緯度上(科學和宗教)來解釋問題的。

原題是——怎樣解決終極問題帶來的虛無感?

這是在科學的緯度上來提出的問題。在科學無法回答的領域出現了哲學。

在人類文明系統下的三大構成體分別是科學、宗教和藝術。這三者相輔相承,螺旋交匯共同支撐起每一個文明的高度。科學的目的是求真,手段是證偽,但是永無盡頭,所以科學之路是最辛苦的。在這個求索的過程中虛無感是正常的,除了堅定信念不斷前行,沒有別的好方法了。

宗教的目的是求善,手段是信仰,對於一切有了唯一的堅定不移的信,自然就不會有空虛感。這個方法相對非常有效,會讓人們的目標和動力非常明確,對於最終結果也會非常坦然。藝術的目的是求美,發現和創造一切美的事物和思想,手段是共情。藝術的道路是孤獨的,因為在內化萬物,引動情感的過程中,情緒的巨大壓力會讓藝術家敏感細膩的內心難以承受,即便能吃飽飯的富二代也會被壓垮(梵高),更遑論風餐露宿的旅者。


高三因為這個問題困擾不已,整個人都沒有了動力,覺得每天都沒有意義,在煎熬。


後來一位同樣被這個問題困擾的同學給了我一個解決方案:既然一切都虛無,那這個終極問題同樣虛無,思考它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是忘掉這個問題。


於是我嘗試從虛無的漂浮狀態中拔出來,腳踏實地地開始生活,把那些俗世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目標。後來我恍然大悟,就算終極問題真的存在,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不在當下。人類的智慧是一直在發展的,而我所處的這個人類智慧階段很可能是無法解答這個問題的。只有順應人類的發展規律,讓人類的智慧更加強大,這個答案才可能有後世被給出。


所以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去完成這些俗世的目標,參與到價值的創造里去。順應時代,就是在推動人類發展。我順應了這個時代,那麼我就在幫助後人解答這個問題,同時,我也在用我的方法解答這個問題。


我想說,關於終極問題的思考不得所答,導致虛無感,是現實教育中的一個大漏洞.

執政黨宣揚無神論, 大多數人沒有宗教信仰, 盲目倡導所謂"科學發展觀",最後的結果是這個國家的人對生命缺乏感恩,對世界缺乏博愛,對生活缺乏熱情.

作為典型被無神論荼毒童年的成年人一枚,我來說說我的心路歷程.

10歲,11歲吧,那時候是最初思考到"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若我終將一死,我為何來到人世". 那時因為正經歷著一些小孩子的孤獨, 雖然有玩伴,但是更多的時間是一個人. 所以開始觀察父母,老師,各種長輩. 他們每天上班,但是他們並不清楚他們在忙些什麼,他們有的很辛苦,但無一例外晚上看電視時都會討論工作中的爾虞我詐,他們把自己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認為是對下一代的責任,並把自己對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也就是我們身上。.

這在我看來無法理解. 所以我認為長輩們的生活並不幸福。雖然在春晚和作文里總被套上幸福的殼子. 所以,我認為大人們都是不說真話的。其實他們很痛苦,繼而作為他們的希望的承擔者,我也覺得很痛苦.所以我認為人生來就是痛苦,生活的意義在於承受痛苦.每個生命都只不過是執政黨壯大或者是歷史前進的一粒小砂子, 他的生不由得自己,死也不由得自己, 執政黨和歷史在前進中會碾死我們,由此獲得前進.生命的意義,只是歷史的犧牲品.

後來12歲左右,開始讀一點詳細的歷史故事,關於帝王將相的那些故事."為什麼偉人是偉人,而我是我" "為什麼有人被拿來崇拜,而有人只能成為崇拜者" "帝王將相,大多都是心狠手辣的人,但是為什麼同樣的殘忍,歷史中卻有對成王敗寇不同的評價". 那時候我家樓上住著一對母子,據說那個二十齣頭的兒子是吸毒者,很少見到人。但是曾經有兩三個凌晨,不知道誰跟誰吵架,各種哭聲罵聲不絕於耳無法入睡。後來沒多久,再也看不見樓上的兒子了。再不多久,也聽不到樓上母親的聲音了,據說是搬走了,也有人說那個兒子死掉了。這時候鄧爺爺死了,我不明白他到底有多大貢獻,竟然要全國每個人都不能玩樂不能唱歌.所以我得出自己的結論,每個生命終有一死,生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選擇如何死亡. 人的一生可以卑微也可以偉大,所以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若不能名垂千苦,就一定要遺臭萬年.這個想法很有用的幫助到我用功學習,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很可怕。

進而到了13歲的樣子.曾經去學校旁邊一家古老的庵院旁拜見一位老先生.當時為了見這位老先生回家很晚,被父親狠狠訓斥.他說那位老先生就是個"怪老頭",讀了幾本古書就賣弄玄虛,招了小女生過去喝茶,肯定是不懷好意.但怪老頭其實什麼玄虛都沒說,倒是我提的問題比較古怪,諸如"人是否有靈魂" "生命來為何因,去為何果" 「生命是否經歷輪迴」之類。老人都一一作答,雖然答案並不清晰.但是我從他那裡受到啟發,然後開始讀道教的啟蒙書,開始相信人有靈魂,靈魂有輪迴。終於理解世界上存在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和事件,並不是科學不夠完善,而是世間確有真神.神不是一個人形的偶像,而是宇宙誕生的力量.人生為經歷痛苦磨難而來,為靈魂升華而死亡。做好事,是能加快靈魂升華的。做壞事,只能加重來世的苦難。從此以後,所有的行為都要被清楚的界定為「好」或「壞」,「對」或「錯」。

同樣在初中 ,開始看漫畫。有一部叫做「東京巴比倫」的對我影響很深。星史郎替昴流擋了一刀,沒了一隻眼睛,少了一隻眼睛的星史郎冷笑著。他說昴流不應該傷心,因為他是自私的在做這件事情。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對每個人的內涵不同。但是幸福都是自私的,所以人生來都是自私的,他們只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幸福。有的人雖然說總幫助其他人「做好事」,那是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無私在奉獻自己,而是因為看到其他人的笑容他們就能感覺到幸福。這段話被同學的父親認為是極端恐怖主義的邪說,卻成為我最初人生觀的一部分。那時候,我憎恨這個世界,嘲笑這個世界,所以我想改變它。我當然無法改變它,於是我只想躲起來一個人修行。但是沒有選擇離家出走或者直接出家的原因,竟然同樣是因為「東京巴比倫」。因為這本漫畫,我定義我的人生是為了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而活,其他的什麼天下大事都與我無關。輕賤生命是愚蠢的,愛才是靈魂的出口。看到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也就是我的父母,好友們,看到他們開心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我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於守護他們的笑容,我的追求就是讓他們每天都感受到幸福。首先我自己生活得快樂健康,是讓他們快樂最基本的要素,所以我要讓自己快樂,讓自己健康,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才能守護他們。哎呀真感謝這段話,每每想出家,想出走,想自殺的時候,我想起這段話,想起父母看到我的屍體時他們將多麼傷心,我就決定繼續賣乖著活下去。

到此為止,基本能對付下去那些虛無感了。下面這些也有故事,但是我都已經不記得了。

接下來還需要學會感恩。感謝神,給我這僅有一次的作為人類的生命機緣。感謝父母,用他們的心血來養育我的生命。感謝所有愛我的人,用他們的愛讓我溫暖和快樂。神和愛我的人在我身上傾注了愛所以成為我生命的重量,我不能自己去輕視它。

然後需要學會博愛。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熱愛一切的生命。出於對神,對父母,對一切愛我的人的感恩,我應該以同樣的愛回報他們。我的愛,與我的生命同在。我用我的愛,去守護一切我愛著的人和生命。

最後學會愛生活。為了守護我愛的人,我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健康,更強大。一方面我可以不成功,但是我必須成長,成長越快越好。另一方面,對於神和父母給予我的珍貴的生命,我應該盡情去享受它的美好。享受生命的過程,享受吃,穿,住,行,旅遊,玩樂的每一個機會,也是我成長的過程。

到此結束。。。。大概這是我有生以來最長的一篇字了。

西方國家小孩早在懂事開始就有條件從教堂和聖經中懂得感恩,博愛和生活。但是在執政黨的教育制度下,缺乏對「人生」,對「愛」,和對「生活」的教育。導致我們居然要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去從旁門左道上,從「怪老頭」那裡,從痛苦中去尋找理解。有多少人從來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又有多少人在思考中走錯了路。回頭看看我最早的那些對人生的看法,如果延續到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是多麼消極又可怕。難怪在這個執政黨下有那麼多藐視生命的商人和政客,那麼多牛鬼蛇神的故事在這個神奇的國度發生。

我要寫出來,只是希望有一些人,比我能更早的開始思考感恩生命,博愛,和生活的問題。至少,在我的基礎上,我希望,至少有一部分人,能比我更早的找到答案。歡迎指正。


感謝邀請。

去做事!!!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魯迅


為毛我考慮到「存在」、「宇宙」、「時間」、「無盡」等問題的時候,感覺都很振奮,覺得這個生命的消逝之後,會以另外一種形態出現,無論是有感還是無感?天生的樂觀精神?


客觀地認識和感受自我,承認現實,即可自由穿梭於虛實之間。


推薦閱讀:

亞里士多德提出存在不具有單義性的依據是什麼?
心理學的基石是什麼?
當我們談論「符合邏輯」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雞認為先有雞後有蛋,蛋認為先有蛋後有雞,這類問題該怎麼從哲學角度解釋?
嚴格運用邏輯學去談戀愛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TAG:思考 | 哲學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