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部電影的貢獻,編劇的作用更大還是導演的作用更大?

比如一個劇情片(Leon,Seven之類),編劇決定了故事走向,劇情結構,而導演只是把劇本畫面化而已。如此,為什麼導演反而比編劇更出名?


一部電影的成型,是導演和編劇等其他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從拍攝前故事的籌備,到拍攝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所做的調整,都離不開導演依據具體情況的控場與調整,不自己編寫劇本的導演通常會有一個好的編劇做搭檔。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模式通常更倚重於劇本、編劇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導演的話語權被製片人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但對於「作者電影」來說,導演基本上都要自己寫劇本,表達一個電影作者自己的主觀意願,闡述自己真正想說的話。

拍攝第一部影片《冬春的日子》時,就是當時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對身邊人生活的觀察體悟寫了在北京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因為沒去過東北,也不敢妄做猜測以免影片失真,只能到了拍攝地現場,結合實際狀況和調整和處理。這是單純編劇做不了的,調整隻能導演來做,導演清楚要怎樣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以及怎樣的細節更能打動人。

畢竟,電影是一門影像的藝術,而文字構成的劇本是一個影像成型的基礎。導演需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掌控和藝術手段的運用,結合自我的主觀表達、蘊藉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象的活動影像表達出來。所以導演之於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編劇、攝像、美術、演員等都是構成導演影像基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在中國現行電影環境下,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編劇只是輔助導演完成電影的工作人員。 (任何國家的好導演,都會重視編劇的作用。但在國內環境下,編劇對最終電影的形態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美國,好萊塢製片體系中製片人對一部電影的作用最大。導演和編劇都是實現製片人意圖的工作人員。獨立製片中仍然是導演作用更大,不過這種獨立製片電影一般導演都會兼任製片人和編劇。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具體的人,而不是他的職務。

但是從整個電影的最終產品來看,一般來說,導演還是要大於編劇。

編劇通常工作非常單一,僅限於劇本,或與劇本相關的。

但導演需要做的更多,資源的配置、分工,能請的動有料的編劇合作,並達成良好合作結果,大多取決於導演。此外,簽下有份量的演員,牛逼的攝影和後期製作團隊,說動出品人啪啪掏錢,這都是導演的工作。當然這也不過是一部分而已。

如今中國電影依舊是導演中心制說的就是這些,別說的好像導演就是完成劇本的影像。

好的編劇,應該懂得導演的工作,並儘力配合。

因為總的來說,儘管編劇是電影故事的基調,但畢竟只是整個電影作品的一環,即便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一環而已。

就這個角度來說,一個電影作品,有時候監製的貢獻更大,是監製作品。


不用懷疑,真正體制建全的影視圈,比如好萊塢,導演的作用,確實有,但其實不大。

很簡單的例子,那麼多美劇,那麼多紀錄片,誰去管導演是誰?可為什麼作品的水平整齊呢?這,就是成熟的電影工業所致。

因為,導演是技術工作,可以用分鏡表加強,可以用master method的拍攝方法,把全部鏡頭取下,現場有演出(戲劇)導演幫你指導演員,後期有剪輯,甚至特效出來救場,所以,吳宇森說的好,「在好萊塢,只要你不超期、不超支,你就有飯碗可端。」

影史上重要的導演,都要身兼製片,或至少,身兼執行製片,這樣的人,才能有一定的高度,從根本上去影響一個影片的全盤方向。而能身兼二職的好萊塢導演,基本上,屈指可數。

有任何說法,想說「導演比編劇重要」,我是不同意的。除了上面一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真正的大導演,都會強調編劇的重要。

就像黑澤明說的,黑澤明的話,大意是:「一部電影,在劇本寫作時已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剩下的百分之十,只是儘可能把它拍出來,不要離劇本太遠。」

ps:

最好的例子,愈進步的圈子,導演愈消失。比如,廣告。


先拋出幾個結論:

1、導演與編劇的關係不是CEO和產品經理的關係,而是主廚和食材採購的關係。編劇提供優秀食材,導演烹飪出美味。當然,做好一道菜還需要調料、火工(攝影、剪輯、配樂……)

本來不想摻和,看到這話我真是不說不行,直接把編劇降格成了機械的採購者,抹殺了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和編劇作為一部電影源頭性工作的地位!影視工業不是看幾本認識電影的理論書籍就行的。

從邏輯上來說,比喻很容易產生偏差,而這個比喻更是有很大的偏差。

為什麼說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因為視覺上主要是把編劇寫的劇本拍出來,把故事講好。

電影方面,要看導演在視覺方面有多大的擴展和改變,在電影上這方面的自由度是很大的,所以導演的地位更加突出。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導演來拍同一個劇本可以差異很大,但這並不能代表導演起的作用比編劇大。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同一個導演,不同的編劇當然寫出的故事也不一樣,那是不是編劇比導演作用大呢?

其次,在劇本階段,影片的調性、視覺風格,其實已經建立。編劇絕對會考慮影片的基調,甚至鏡頭。我的一個朋友寫的驚悚片上了院線,劇本和成片我都看過,基本是按照劇本來拍的,不過成片沒有完全排除劇本的那種驚悚感。

正如yofilm所說,成熟的工業體系,導演的作用不會有那麼大,工業體系的作用是產品的標準化、流程化都有一套成熟規範,不同類型片有各自不同的拍法,像我朋友的驚悚片,換個導演來拍,只要是按照劇本來拍,並不會差別太大,講的還是這個故事。其實我認為劇本其實也決定了一部電影的上限,我這個說法乍聽來挺奇怪的,但是相信從事過編劇、導演的應該知道,一部電影他的定位、劇本的思想,決定了這部影片在導演以及後期階段直至成片,它所能達到的高度。這麼說吧,小時代的劇本,換科波拉來拍也不可能像教父那樣,除非科波拉改動劇本,不過這樣他實際參與的是編劇的工作!在好萊塢導演是不能輕易改動劇本,詳細情況我不知道。所以我說,劇本也提供了這部電影能達到的上限。

目前電影主要還是讓觀眾欣賞故事。導演的階段也是為了把故事說好,當然現在中國的環境你可以改劇本,改得好不好就只能呵呵了。

有一些導演參與編劇工作,沒掛編劇名,這更說明了編劇的重要性,而非相反。

我絕對尊重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重要性,我也絕對認為目前影視圈編劇畸低的地位必須得到糾正的。


一個好的電影。一般都是導演和編劇對路產生的。理念等相通。所以最重要還是編、導能夠更融洽對電影的貢獻大。具體可有歷史中外現今上各種參考。


你們竟然忘了攝影指導的存在?


不用懷疑,多數情況下,電影導演都比編劇重要。

先拋出幾個結論:

1、導演與編劇的關係不是CEO和產品經理的關係,而是主廚和食材採購的關係。編劇提供優秀食材,導演烹飪出美味。當然,做好一道菜還需要調料、火工(攝影、剪輯、配樂……)

2、好導演可以拯救爛劇本,再偉大的編劇也沒法拯救爛導演。

3、編劇決定下限,導演決定上限。

很多人看電影只能看到劇情和演員,理所當然認為編劇最重要,導演只是個翻譯而已。我試著給大家展示些其他的……

戲劇依賴編劇,因為戲劇的精髓是對白。然而電影藝術跟戲劇不同,因為電影有自己的語言。電影用鏡頭說話,鏡頭能表現動作,再生動的文字描寫也比不上一個鏡頭(這裡指對動作的表現力)。導演需要考慮怎麼用電影語言(攝影、場面調度、剪輯……)去表達自己,講述故事。

假設劇本只有一句話:」我獨自站在荒野中「。我們試著用不同的鏡頭: 如果用大遠景,可能突出自然的宏大壯麗;如果給大特寫,可能突出人物的焦慮緊張;如果從高角度,可能突出人物的困境無助;如果用仰角,可能突出人物的強力和野心勃勃。不同濾鏡、色彩對情緒表達的影響大家都能猜到。

本質上我們是通過一個景框來看電影,所以導演要去把握場面調度、景框內的構圖。景框的中央在視覺上最重要,是注意焦點;景框的上部象徵權威和信仰;景框的下部代表服從和脆弱;景框的左右邊緣象徵未知。驚悚片經常把重要視覺因素放在景框外,因為觀眾總是害怕看不見的東西(比如只讓我們看到一個影子,一件衣服)。

導演可以利用構圖,利用聚焦去引導觀眾視線。攝像機鏡頭就是觀眾的眼睛,演員們的站位不是隨便來的。一般有正面、四分之一側面、側面、四分之三側面、被對鏡頭等。同一個鏡頭裡的演員們往往有不同站位,跟自身角色有關。如果能看到演員的正臉觀眾會覺得親密,反之則感覺神秘。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遵守某些空間距離如果陌生人離我們太近,入侵了個人距離,我們會感到不舒適。攝影機同樣會利用這些距離。當鏡頭比較近時,空間緊張,被攝主題限制感較強,鏡頭比較遠時空間寬鬆,象徵自由開闊。很多越獄片就在電影前半部分使用緊的取景,製造張力和封閉感;在主角越獄成功後用寬鬆取景,象徵自由解放。

剪輯對電影的影響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不再展開說。在敘事上,不同的敘事方式(倒敘、插敘)也能將同一個故事演繹成不同的版本。此外,演員、聲音、布景等等等等的重要性就無需贅言了。

導演即使不親自攝影、剪輯,也會最大程度的介入。布景的搭建、演員的選擇和調教,體現的都是導演的意志(你非要說製片方我也沒辦法)。

在電影語言面前,電影劇本就比較尷尬了。電影劇本本身就為轉化成電影的中介語言,在文學價值和可讀性上又不如文學小說或戲劇劇本。對一部電影的貢獻來說,編劇是和演員、攝影師、剪輯師一個層面的,導演是另一個層面。

早期電影時代,導演根本不在乎劇本。即使現在像戈達爾這樣的導演也很少用劇本,他通常有幾個idea寫在紙上就開拍了。有些大導演(像伯格曼、科蒂埃、愛森斯坦)都自己寫劇本。很多美國的導演如格里菲絲、卓別林、伍迪艾倫、科波拉、諾蘭都是編導合一。大部分好的導演都會參與編劇,但也會聘請好的編劇來幫他們推展意念,費里尼、特呂幅、黑澤明等都是這麼工作的。

美國製片長鼓勵集體創作劇本。不同編劇擅長的東西不一樣,有人擅長對白,有人擅長喜劇、結構、氣氛,有好的意念不善於執行,也有人會補救爛劇本。因此銀幕上掛名的編劇不見得正確,尤其有些導演,如希區柯克、科波拉、劉別謙,對劇本最後定稿往往有諸多貢獻,卻很少掛名。

以上是我閱讀《認識電影》一書的總結,關於編劇的最後兩段基本是照搬原文。


坦白地說,對於電影而言,導演作用大於編劇;而對於電視劇而言,編劇作用大於導演。這是兩種藝術產品各自的特點所決定的,前者不僅要求故事,還對場景、剪輯要求特別高,這些也催生了人物造型、美術設計、攝影、燈光等技術層面的要求提高,這些對於技術方面的掌控,更要求導演來進行綜合控制,而這些方面如果失敗了,電影也不太可能會大成功。而對於電視劇,最重要的是故事和節奏,這個主要就是看編劇的能力了,所以國外電視劇的導演都是隨時可以換的,完全不存在問題。


編劇決定一個電影的上限,導演決定一個電影的下限。

你看一下老謀子前期根據莫言、蘇童、余華等人的小說改編的電影

再對比一下老謀子後期自己編劇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之類電影就明白了


這問題就是電影圈的論捧逗 摺疊了吧


我想從四個方面來簡單談一下這個問題。1、舉例。我拿David Fincher大衛芬奇的《顫慄空間》和《社交網路》來說明。2、電影製作與拍攝方面。3、類型電影中的編劇與導演要求。4、編劇與導演的同一。

1、Part 1

這是David Koepp寫的《顫慄空間》(Panic Room)的一頁劇本內容。

這是這頁劇本的電影片段。

戰慄空間—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xMDI2NTQ0.html?from=s1.8-1-1.2

以上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電影片段中有哪些內容是劇本里的,哪些不是,以及David Fincher是如何將劇本文字轉化成鏡頭語言的。還有配樂、運鏡、角度、那把沒有轉開的鎖等等,這些都是劇本里沒有的。想要把這頁內容拍出來的方式非常多,但David是一位與常規電影語言分道揚鑣的人,他用烙有他鮮明影像風格的方式表達劇本。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

Part 2

這是Aaron Sorkin寫的《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的經典劇本片段。

這是電影片段。

Jesse Eisenberg 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網路片段—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2NjUzMzM2.html?from=s1.8-1-1.2 1233333

可以看出來,這一段全是對話。David Fincher在選擇如何導演這一段對話戲裡加了很多人物的反應鏡頭,這些都是劇本里沒有寫到的。以及什麼時候進的配樂,對對話節奏感的加強,突出表現Mark的才智與傲慢等等。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讓題主更直接主觀的感受到劇本語言與影像語言之間的差異,以及影像語言的重要性。

2、電影,永遠都是導演的藝術,但優秀的導演都會強調編劇的重要性。電影是視聽語言的精髓集成,它不是小說那樣只是文字的藝術,電影需要導演將劇本轉化成鏡頭並按一定邏輯連接起來,這對導演的劇本轉化能力要求特彆強,而這一過程往往和電影的其它工種息息相關,比如攝像保證鏡頭運動的專業性和技巧性,燈光保證影片的電影感、層次感(這一點很重要)等等,而題主說「導演只是把劇本畫面化而已」,明顯低估了導演的能力以及缺乏對電影製作的基本了解。在生產和製作方面,大製片廠制度建立起一整套電影生產體系,把劇本創作、電影拍攝、後期剪輯等各個環節精確化,成批生產電影。通常一部電影劇本要經過三四層不同人的審閱最後到達導演手中,這幾重審閱過後,劇本內容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一部犯罪片可能變成了西部片,第一主角的性別、事件發生的地點也可能發生改變。所以,當製片人與編劇有矛盾時,往往編劇會屈從於製片人。

3、類型電影中的編劇和導演,我發現這一點好像其它答案中都沒有提到。

大家都知道類型電影是流水化生產的,這不僅是指製作的流水化,更是指劇本寫作的流水化。在電影業的發展過程中,基於經濟的考慮,實驗性的製作不斷讓位於標準化的製作。根據觀眾喜好,發展出一種誘人的、有利可圖的敘事性電影表達方式,強化了成功的故事和技巧的重複性,製片廠也就越來越倚重得到驗證的故事公式和技巧,這就是說,特定類型電影的編劇被「固定下來」,只要這種故事可以賺錢,就會一直拍下去,保證影片既按套路發展又富有時代變化就行。「速度與激情」、「碟中諜」、「碟影重重」、漫威系列都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說,在類型電影中,編劇只要按照公式化的情節、定型化的人物來寫,就基本不會出錯。當然,導演也是按照好萊塢的敘事方式、圖解式的視覺形象來導的。但在類型片中,導演的角色比編劇要更為重要一些。

4、在美國獨立電影中的導演和編劇幾乎都是同一人,都是自編自導,像大眾所熟知的昆汀、諾蘭,還有科恩兄弟的18部影片、伍迪艾倫、理查德柯蒂斯、安德魯尼克、蓋里齊(英)、邁克爾曼等等,在這種編導合一的情況下,兩個角色都很重要。作為導演,他是最了解自己劇本的人,他知道如何將自己寫的東西表現出來。

最後,電影就跟籃球一樣,是一種團隊合作團隊藝術,有些人活躍於幕前,有些人居於幕後,沒有誰比誰更重要。一部電影中,導演有多重要,編劇就有多重要。


普通電影編劇的作用更大,文藝電影導演的作用更大,二逼電影製片人的作用更大


對於目前的中國電影來說,能意識到編劇的重要性的導演對一部電影的貢獻最大。


個人覺得分兩種情況

1是編劇主催,找導演來把自己的劇本表現出來

2是導演主催,導演看到了一個認為好的小說,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展現出來

一個是表現編劇的內容 並且符合原小說的情況 另一個是導演發揮自己的想像創意 用另一種手段表現他自己對小說的理解。

如果只看兩個人之間的貢獻,我是這麼理解的。

當然樓上說的都對,我只是一分為二的說了。那些說編劇貢獻大的就是我的情況1.說導演貢獻大的就是我的情況2.


其實要看是否屬於「作者電影」。即,是否屬於工業流水線上的產品。

法國提出「作者電影」這個概念之後,歐洲幾乎全默認了,電影的唯一主人是導演。我採訪杜琪峰和韋家輝的時候他們告訴我一個故事,在銀河映像早期拍片時,他們都對監製,導演,編劇這幾項credits,其實並不較真。很多時候實情是兩個人聯合導演,以及和其他人聯合編劇,統籌的太多,他們有少數時候索性在影片裡寫明擔任監製,讓執行導演或第一副導演掛名導演。恰好有一次,他們的一部片子參加影展,去到國外。所有的電影媒體問題只問給導演(實際只是執行導演或副導演),而完全不要杜韋兩個人的答案,但實際上,這位掛名導演很多問題也未必回答得上來,畢竟創作意圖也不全是他做主。這件事之後,杜韋就開始很嚴格的寫credits了,導演,編劇,監製都寫的很詳細分明。因為在「作者電影」這個範疇裡,電影就是屬於導演的。

而當然在工業裡,導演常常沒有全權負責。並不是說他們不重要,而是他們的權力被侵蝕了。比如Hollywood,當年的邵氏和電愗?,普通導演的權力都被監製或公司所侵蝕,只有大導演不會。

至於有人提到了電視行業,電視和電影絕對是不同的,電視行業裡的導演,它的職能只相當於電影裡的執行導演或副導演,甚至更低,電視行業裡的Creator的職能才是電影行業裡的導演。

來說說編劇。編劇的重要性在於,他要寫出一個故事(幾個),串起數個人物。但是電影不只是一個故事,電影是多元的。很多導演在寫影評的時候,常常會寫道,某某電影劇本不足,但導演挽救了這個故事,或者某某劇本原本寫得很好,但導演沒有拍好。有的電影的影院版普通,但導演重新剪輯之後就好看得多了,同一個劇本,還別說重新導演,就連重新剪輯下,重新組織下材料都可以完全不一樣,何況是導演的水準不同呢?導演對電影的掌控是最終的。


嚴重反對最高票,怒答。

首先說明一點,編劇非常重要,尤其對於劇情片而言。但是,題目問的是對電影的貢獻誰大誰小。這個比較級問題是有絕對確定的答案的:導演貢獻更大。

第一,普及一個常識:任何一個多工種協同製作的行業,每一個工種都非常重要,但就貢獻參與比來說,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相對貢獻更大。(大哥們,別說都重要了,這是一個比較級問題)

第二,題主的困惑,主要來自於對電影製作方式的不了解。電影是一個典型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鬥集群。但其中導演擁有最大的指揮許可權(所以一般認為電影是導演的個人作品),導演可以全權決定拍什麼,怎麼拍,指揮演員,調度現場,當然有時候也會受到製片(老闆代表)的掣肘。職能賦予的決策權和否決權已經體現了導演的貢獻。

第三,以上是從職能上講,從創作上來講,電影最重要的是電影語言和影像敘事。合格的導演在腦海里要有成片和分鏡,包括影像風格和色彩,景別景深等等。編劇的劇本里一般是沒有這些內容的,因為不是每個編劇都同時會導,即使有的本子里有這些,那就相當於把導演的活幹了,你還當什麼編劇?(所以好片經常是編導合一)。

第四,請勿用個例推翻行業常態。任何協作型行業都會有某一工種某一名家特彆強勢,甚至反客為主的情況。

第五,總結一個比喻,電影劇組就像一直軍隊。導演是統帥,編劇是軍師和參謀,製片是監軍加發軍餉的。說重要都重要,但比較級的問題里總有一個是貢獻最大的。

最後,逐條批駁最高票。

第一,好萊塢導演相對不重要,是因為電影工業高度發達,類型片模式清晰,每個工種都極度專業,導演只要照方抓藥就行了,比較省心。但是,牛逼的導演在拍類型片時仍然可以體現自己的風格,並且能讓其他工種顯得更牛逼,這就是為什麼演員都想跟大導的原因。

第二,高票認為大導演要同時是製片才叫牛逼。這是顛倒因果,其實是因為大導很多都有自己的公司,自己就是老闆當然就同時是製片了。

第三,也是最具有槽點的,高票認為越發達的行業導演越消失,比如廣告。有導演的廣告都是電視廣告,電視廣告比電影成熟?廣告是創意行業,在較短的篇幅內廣告原案已經完成了導演需要考慮的事情,這時的導演是純技術工種與攝像沒區別,當然不出名了。事實上廣告導演mv導演都屬於初入行的過渡工種,很多知名電視電影導演都有過拍廣告或mv的經歷。


編劇和導演並不是分開的,編劇其實就是導演的一部分。


真正成熟的樂團是不需要指揮的,原因很簡單,最牛逼的作曲家已經把譜子寫好了,樂團全是藝術家,你就站在台上拿小棍比劃兩下就行了。

真是這樣嗎?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少,可是都錯了。指揮是樂團的靈魂,所有人都要按他對樂曲的理解進行演奏。套用一句老話:好樂團需要指揮,壞樂團不需要,他們需要節拍器。

電影圈也一樣,如果沒有導演藝術家,那麼這個行業將如黑夜沒有星星,暗淡無光,了無生趣。

本欲詳談,無奈爪機無力。


現在電影海報上動不動都打上XX(導演名字)作品。後面是一排主演,然後是製片什麼的,你看豆瓣上很多電影都不掛編劇名字,只有導演和主演,貢獻高低一目了然。

從宣傳上、署名字體上、回報上,導演和編劇都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且現在導演越來越喜歡弄七八個編劇來做劇本,而導演肯定永遠只有一個(齷齪司機彭氏兄弟這種聯合導演還太少),這也是導演稀釋編劇作用的一種形式。影評人動不動就講導演在某段的某個情節里,表達了自己某種情懷巴拉巴拉,拜託這個可是和原劇本一模一樣的好嘛!寫劇本的時候導演還沒確定要導這個片子呢!但現在成了導演的情懷,導演的思考,導演的表達。也有很多編劇做的工作甚至只是整理導演的構思,變成劇本,電影的想法到底出自導演還是編劇很難分得清,一般默認出自導演。所以很多時候編劇對整個電影的貢獻非常模糊,存在感弱。觀眾都喜歡聽故事圖簡單,電影一概算導演的。編劇們經常念叨這句怨念十足的話:劇本很重要,編劇不重要。

之所以電影可以打上XX作品,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國內電影工業不成熟,很多還停留在導演中心制,導演兼任了很多製片人的工作或者本身就是製片,所以目前這種形勢也無可厚非,以後會出來一批成熟製片人,導演和編劇的關係會更加明確。也就沒什麼好比較的了,各干各活。


推薦閱讀:

如果要追究網劇《盜墓筆記》劇組責任,責任該怎麼劃分?
周迅版的《紅高粱》有哪些優缺點?
日劇白色巨塔和半澤直樹的異同點有哪些?
《大好時光》如何評價編劇王麗萍?
為何在觀看喜劇的過程中人們共情 empathy 心理沒有發生作用?

TAG:電影 | 導演 | 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