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劇透?
那麼多人討厭劇透,乃是因為他們被人無情地剝奪了劇透的樂趣。哈哈哈。
當觀眾按照電影情節發展,對主人公產生了移情作用,開始將自己代入到劇情中,電影劇情就象真實生活中令人捉摸不透的命運,觀眾會產生一種和命運抗衡的錯覺。當觀眾成功猜對了劇情的走向,他們彷彿在虛擬的世界中戰勝了命運,從而獲得了一種無上的快感。當觀眾猜錯了劇情的走向,他們仍然會感受到許多對生活和命運的感慨——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一切「錯誤」都是安全的,只在兩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內有效。只要字幕升起,觀眾們就可以帶著滿足和唏噓離開這個他們彷彿可以掌控的世界,重新投入到外面的殘酷真實中去。
這一切的前提,是觀眾要保持對劇情(也就是虛擬世界中的命運)的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未知。如果你是一個可以預言明天的人,明天的太陽對你來說就會毫無樂趣,因為你早已經在失眠的夜晚想好了所有可能的應對措施。對於電影也是這樣,而且更糟糕的是,對你劇透的那個人,因為他對電影的理解肯定和你不同,他就彷彿是一個糟糕的巫師,預言了許多語焉不詳的囈語,你費盡心思猜測,並以此為依據和命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後還是沮喪地發現——媽的!我猜中了這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
對於認真的觀眾來說,這是讓人感覺非常沮喪的一件事情。而對於劇透來說,只有優秀的電影被劇透才可能產生這種效果。那些劣質電影,別說劇透了,就是倒貼給我錢,我都不會有興趣知道劇情的。為什麼有人那麼討厭「劇透」?
優越感被奪走。前面提到,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成為劇透者的需要和可能,那麼一旦被劇透,劇透的權利就無端被人搶了先,從而也就失去了劇透帶來的樂趣,難免會心生懊惱。
享受過程被阻斷。很多觀眾最關注的是劇情如何發展,非常享受猜測和推斷未知的過程。而被劇透恰恰就阻斷了這一過程,讓其興緻全無。所以,對於喜歡探索未知劇情的人們來說,必然會豎起反劇透的大旗。
完滿感被破壞。心理學的完形流派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完滿」的心理感覺。「完滿」是一種心理概念,可以讓人獲得愉悅感。如果觀眾觀看一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沒有受到劇透者情感和評價的干擾,看到結局時就會收穫一種完滿感。這種愉悅感,就以高愉悅度來體現。但如果曾被劇透過,那麼這種完滿感就遭到了破壞。這種缺失感,就以愉悅度的降低來體現。這也就是為什麼被劇透之後,會覺得乏味無趣的根本原因。
劇透詳細信息:http://www.lansin.com/weekly/detail/119678以劇情主導的電影被透當然痛心,因為看它的目的就是跟著劇情做一番跌宕起伏的處女航。不是處女沒意思。比如看《不可撤消》,有人告訴你這是倒敘呢,這人用滅火器把那人捶死,是因為那人強姦了他喜歡的人呢。那這片子還剩啥?但有的電影就真無所謂被透,比如看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有人說這房子後來給燒啦,so what?
想起馬伯庸一文《劇透的藝術》
【有一次聚會,A在席間忽然感慨,說現在市面上沒有任何一種電子娛樂設備能夠支撐全程,所以他決定今年回家帶一些耐讀的書。我們問他選了什麼書,A回答說《三國演義》。
「什麼?你竟然還沒看過《三國演義》?」
「沒怎麼認真讀過……」A老實地答道,渾然不覺他已經喚醒了惡魔。周圍所有的人眼睛都紅了,大家彼此對視了一番,一起對他笑眯眯地說:「你知道嗎?諸葛亮後來死了。」「我知道!」A完全抓狂了,他淚雨滂沱。我從來沒如此快樂過,原來《三國演義》也是可以劇透的。】劇透的藝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1ee475010009ja.html再談劇透的藝術 http://maboyong.blog.163.com/blog/static/12026814920099264735434/粗略地談一下吧。我所理解的對於劇透的討厭有兩種:對於電影欣賞這一「旅程」的扭曲與破壞,和某些劇透中可能出現的對於片中本應交給觀眾的模糊的部分-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部分-的劇透者自己的見解或判斷。
第一個原因很好解釋。劇透之後被劇透者會了解片中的故事大概和重要轉折,這樣片中的伏筆以及依賴於觀眾對作品發展的未知所策劃好的部分就會被完全毀壞(對於被劇透者)。沒法在別人激動是時動,沒法在主人公命懸一線時捏一把汗,真的是一種對觀影體驗的謀殺吧。 當然了我也認識一些人對於某些體驗深惡痛絕因此主動尋找劇透來給自己「打麻藥」。第二點就可能相對沒那麼容易理解了。簡單的說就是劇透中可能會出現對於被劇透者具有相當引導性的部分,影響了這個人獨立的做出見解。比如對於黑客帝國的結局,我的父親堅信世界太平,我的母親相信其實所謂真實世界也只不過是另一層Matrix。原因在於他們看電影前已經有一批已經看完的同事進行了劇透...
以上為本人的不完全看法,希望有幫助。這也是我的第一次回答問題。
這就像覬覦了很久的姑娘終於答應跟你回家了,你還沒來得及興奮呢,瞬間她上上下下的衣物被人施了魔法全都不見了。
反對被剝奪劇透權利這一說法。
人是好奇的動物,都有為了滿足好奇心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慾望。劇透剝奪了我們滿足自己好奇心的權利。
或者說人類是想像力豐富的動物,對於未知事物有自己的想像與期待,人們可以在探究事物實質與自己想像做對比,從兩者的落差中獲得精神興奮的感覺。 比如,小學考完試領卷子;古代結婚掀紅蓋頭;
劇透者讓你沒了這種興奮。
在等待老師念分數的時候,你心裡會想:這次感覺卷子不難,不知道能不能考90分以上?會不會被表揚?調座位時不知道有沒有機會挑到好座位,和班花坐一起?嘿嘿嘿!就在你滿心期待時,旁邊小胖說:剛剛交作業看到你卷子了,76分,考的不賴,比我強完了! 有沒有想大耳刮子甩起來的衝動????
因為殺死了好奇心
人對未知有天然探索了解的本能,告訴答案就是剝奪了他探索的權利。
國內填鴨式的教育,就是殺死好奇心的過程。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迷茫焦慮?
就是因為他們好奇心已經別人殺死了,沒有探索求知慾沒有發自內心喜歡的愛好。
我就不說當年央六某影視資訊節目放完禁閉島預告片完了直接告訴觀眾結局,致我至今沒看禁閉島。
你都被劇透了,了解劇情了,那還去看電影/電視麼?好吧,就算你去看,你的期待,緊張,刺激也要減去大半。
拿小說來說吧,別人會告訴你其中哪些話哪些劇情讓其印象深刻,這個會在你腦中留下印象,那麼看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想那些話那些劇情呢?等看到了就恍然:哦,原來就是這句啊~原來就是這樣啊~~但如果沒被劇透的話感覺就不一樣了,或許讓你有感觸的是另外的片斷。
懸疑片,尤其點睛之筆是在最後的 - &> 比如SAW1恐怖片,劇透後會變為搞笑片 - &> 你看你看,它馬上要從電視機里爬出來了,要爬出來了
推理劇,劇透後會變為木偶戲 - &> 任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非常厭惡劇透,而有的人卻喜歡先看結局再看內容?
※為什麼不喜歡別人看我?
※如何寫心理學文獻綜述?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爐石傳說開卡包的方式是否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