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不超過150g,這真的可能嗎?
第六期《生活相對論》中張緯晉給明星嘉賓提出了幾條生活公約,其中有一條,是「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不超過150g」,即一個小小的牛奶瓶,可大多數人的生活中,每人每天大概會產生一大袋垃圾,甚至更多。所以這樣的公約,嘉賓真的可能實現嗎?如果是換做我們自己呢?
不能。
只能轉移。
家裡不開伙,每天都出去吃,自己家的廚餘垃圾,當然是零排放。但是餐館的廚餘垃圾的排放量算誰的呢?
家裡用的電,如果是火電。那就要燒煤燒完沒就會有粉煤灰亂七八糟的那些算不算垃圾呢。家裡如果用了手機就會涉及到各種金屬的開採。還有稀土那麼那些尾礦渣算不算垃圾呢。
雖然做不到那麼極端,但是能少製造一點兒就少一點總是沒錯的。從《生活相對論》這期的節目中不難看出來,張緯晉是一個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他年紀輕輕,投身於環保事業,將設計與環保相結合,創造出了非常多令人驚艷的作品,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敬佩的事。
而在生活中,他也始終踐行著深刻的環保理念,無論是用餐時還是工作的時候,時刻把「拒絕浪費」這樣的想法放在心上,不知不覺間,會少製造非常多的生活垃圾。
在節目中,他和嘉賓簽訂了每人每天只能產生150g生活垃圾這樣的一條公約,而在他的帶領下,嘉賓們也身體力行地投身環保,雖然許多觀念仍舊未達標準,但可以看出,每一個人都在為努力做到自己承諾的事情。
150g的生活垃圾就是牛奶瓶的大小,確實對於生活來說,有一些苛刻。
節目之中,嘉賓與藝人兩天一夜的相處,做到這個雖然困難,但並非不可能。只要在這期間更多的注意和警醒自己,一天150g生活垃圾的標準,我覺得是可以達到的。
但兩天環保容易,難的是,將環保觀念深入人心。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在環保這個觀念上,就做得不算太好。
早年間難降解的塑料製品泛濫,其中大多是一用即扔的一次性用品,在大量的消耗和浪費之中,對環境造成了很大傷害;
而自古以來的所謂酒桌/飯桌禮儀,又是待客時要雞鴨魚肉,樣樣具備,只有吃不完剩下一堆,才是有面兒;逢年過節的時候,自己家中也會做上一大桌菜式,吃上個好幾天,最終進入垃圾桶;
在家庭生活之中,垃圾分類存放和丟棄的觀念至今也未普及,大家習慣於將各種垃圾歸到一起再進行處理,這其實很不利於環境保護;更別說在小城鎮處,有許多地方直接將垃圾不作處理,拋進河海這種行為了;
在部分年輕人的心中,吃東西不吃完,一次性用品的風靡,繁複美觀的禮品包裝等做法與觀念早已成為習慣,在群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下,大部分人心中沒有保護環境的概念。
而這些,才是「環保生活」最大的障礙。
看完節目,我始終認為,張緯晉的目的不在於150g的生活垃圾製造標準,而在於,將環保的觀念,深植於每個人心裡。
他身體力行的做一個環保人士,去廢品回收站回收垃圾,耐心的提醒每一個人吃飯時不要浪費,將廢物利用,設計製造成有趣的商品,在繁華的街道擺攤售賣,這樣全心的投入,是因為對環保生活的熱愛和擁簇。
在他的推廣和發展下,有許多人知道了環保材料也可以設計出藝術品;他們理解了環保生活的核心,不是忍耐和壓制,而是熱愛和創;而像是《生活相對論》這樣的節目的播出,則更為廣泛的傳播了「環保生活」的理念。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將環保觀念深植於心,同張緯晉一般,身體力行的做一個環保主義者。
只要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那麼一根環保的繩時刻警醒著自己,在吃飯,工作,玩樂的時候不時提醒自己,要減少浪費,做一個環保的人。那麼,即便每日創造的生活垃圾仍舊多於150g,那麼長久下來,我們所保護到的環境,也將遠遠多過這個數字。
發現環保的有趣之處,從心底熱愛環保事業,我們能夠創造的美好未來,會是想像之外的無窮無盡。到那時,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不超過150g,則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件事。
當然不能了……難道你整天打開窗戶張開嘴吃風嗎???
講個大實話,越窮越環保,越講究越浪費,他自己定的目標之下別人為了他目標的完成做了多大的工作。環保不是一個人的環保,從來都是一個體系的環保或者一個完全能夠獨立生活體的環保。所謂完全獨立體是指不依靠群體的關係就能自己活著。
覺得少了,感覺現在生活垃圾越來越多了!
推薦閱讀:
※容易對事物產生沉溺、成癮的特徵是可遺傳的嗎?
※想到死後就會被人遺忘、被世界遺忘,越想越委屈、越憋悶,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
※如果已經覺得很努力了但是還是得不到預想的回報你會怎麼樣?
※為什麼人特別是女孩都喜歡懶慵慵的、慢條斯理的小動物?
※心理學與宗教的聯繫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