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東正教國家,還自稱羅馬帝國衣缽傳人?
雲石君的問題都挺好的,不過回答的水平太低了。從1054年的基督教分裂,一下子蹦到1453年的拜占庭亡國。別說羅斯受洗了,就連這中間關鍵的幾百年,就這麼糊裡糊塗的消失了。
毛子為什麼信奉東正教?因為這是國家演化過程中,一定會經過的程序。
早在公元前800年的時候,斯拉夫人的祖先就已經在維斯瓦河一直到頓河廣闊的東歐平原上定居了,到了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提到他們的祖先是涅夫拉人,可以說這是關於斯拉夫人據史可查的最早記錄。在之後的2000多年裡,斯拉夫人受到來自東方諸多游牧民族向西遷徙的影響,諸如歷史上的徐西亞人、薩爾瑪特人、匈奴人、安瓦爾人、突厥人、蒙古人等等。斯拉夫人受於這些壓力,或者被迫臣服,或者大規模的遷徙,最後他們逐漸分化為現在的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三大群落,散布在中歐、南歐和東歐一帶。其中,西斯拉夫人成為了波蘭人、捷克人的祖先,而南斯拉夫人成為了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的祖先,東斯拉夫人成為了俄國人、烏克蘭人的祖先。
羅斯最初可能是居住在羅斯河一帶東斯拉夫部落的總稱,因羅斯河而得名。古羅斯人居住的這塊地方寬廣平坦,水網密集,交通十分的便利。向北沿著德涅斯特河等河流可以進入到波羅的海,向南沿著頓河、奧卡河、第聶伯河到達黑海,沿著伏爾加河到達裏海。這裡發達的水路系統被稱為東歐大水路,也稱瓦希水路。瓦是指瓦蘭吉亞人(又譯瓦良格人),是當地人對諾曼人的稱呼(部分也稱維京人),希指的是希臘化的拜占庭。這條水路的主幹線是沃爾霍夫— 第聶伯河水路,大約長1500 公里,從芬蘭灣的東頭開始,經涅瓦河(大涅瓦湖的湖口)、拉多加湖的西南部、沃爾霍夫河、伊爾門湖、洛瓦季河,接著從波羅的海水域到黑海的通道,沿烏斯維亞恰河、卡斯普利亞河、盧切薩河、西德維納河上游(在那裡發現了一個通往波羅的海的出口),以及斯摩棱斯克地區通往第聶伯河的連水陸路。從那裡開始走第聶伯河,接著通過基輔地區重要的交叉點、第聶伯河中難通過的石灘部分,通過鄰近赫爾松(科爾蘇尼)的通往黑海的出口,以及其他通往克里木的拜占庭領地。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東斯拉夫人是處於一種鬆散的原始社會狀態,他們生活在森林附近,以漁獵為生,兼以耕種採集,盛產木材、貂皮、蜂蜜蜂蠟及其他森林物產。不過這個地區的其他的手工製品十分的缺乏,如金屬製品、陶器、紡織品、香料、奢侈品等。古斯拉夫人和其他地區的互通有無,逐漸催生了當地的貿易。由於這條水路是通往波羅的海和拜占庭的必經之路,所以當地的斯拉夫人便在河流的彙集點或者某些險要地段,設立了帶有軍事防禦色彩的居民點,這些居民點逐漸變成商業城市,如諾夫哥羅德、波洛茨克、斯摩棱斯克、柳別齊、基輔等,這些城市後來都是俄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之後的發展中,這些地區形成了15個同源的部落組織,分別以某個城市為中心,彼此之間互有衝突,矛盾不斷,缺乏內部聚合的統一力量。而最終促使他成為一個政治上的整體並且進一步登上歷史舞台的,是在公元8—9世紀時期中諾曼人的到來。
公元8世紀初的時候,諾曼人的商隊就向沿著歐洲沿海及沿海的河流四處擴張,從那時候起,他們大規模的武裝商隊就已經進抵西德維納河,深入到奧卡河腹地,強迫當地的斯拉夫人繳納貢品。諾曼商人,或者說來自諾曼的武裝商人,那是俄國人的說法,而我們普遍稱他們為維京海盜。他們和別人打交道首先看你打得打不過他們,遇到強者他們是商人,遇到弱者他們就是強盜,劫掠是他們貿易的源泉,貿易是他們劫掠的補充。在之後的一百年里,本身是外來人的諾曼人憑藉手中的利刃,逐步奪取了當地王公貴族的權利,成為了當地的統治者。到了9世紀中葉的時候,一支來自瓦蘭吉亞的海盜——留里克三兄弟,奪取了北方城市諾夫哥羅德王公的權利,並且他命令他的二弟駐守白湖(別洛耶湖),他的三弟駐守伊茲鮑爾斯克,以穩固羅斯北部的統治。不過此時的留里克還算不上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們依舊保持著那種濃厚的掠奪屬性,依靠強大的親兵隊伍,大肆搜刮財物,因此他們的暴烈行徑激起當地人的憤怒。諾夫哥羅德的貴族集團奮起反抗,當地斯拉夫人對他們積怨頗深,紛紛響應,差點推翻了他們的統治,直到留里克在兩個兄弟的支持下才鎮壓了這次起義,首領瓦丁姆被處死。後來他的兩個弟弟相繼死去,留里克便奪得兩個弟弟的權利統一了整個北部地區。
另外一些諾曼人則是控制了東斯拉夫人的南部地區,這個地區以基輔為核心,首領分別叫做阿斯科德和迪爾,他們也是依靠親兵衛隊奪取了當地的統治權力。諾夫哥羅德是當時北方的商貿中心,基輔是南部的商貿中心,但是由於基輔這裡是水路的彙集點,也更加靠近繁榮的拜占庭,商貿更為發達,財富更多,使得留里克有了吞併基輔的野心。公元879年,就在他想南下奪取基輔的時候,不幸病死。他的兒子伊戈爾年幼,留里克的一個親屬奧列格得以攝政王的身份執政,他繼承留里克的意志,立志奪取基輔。其相繼奪取了處於基輔和諾夫哥羅德之間的柳別齊和斯摩棱斯克等地區,為進一步沿著第聶伯河南下奪取基輔,做好了準備。據《往年紀事》記載,當奧列格的船隊靠近基輔的時候,他命令士兵藏在船艙內,派人去見阿斯科德和迪爾說他們的同鄉商人邀請他們商談,當這兩人到達的時候,包圍了他們,指著伊戈爾對他們說,他是留里克之子,他才是王公,接著就殺了他們,埋在山上。從此,奧列格把首都從諾夫哥羅德遷到了基輔,並稱他為「俄羅斯諸城之母」。憑藉著基輔四通八達的交通,奧列格繼續著他的四處征伐,直到他死去。
奧列格沿著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進軍基輔
奧列格的死因頗具傳奇色彩。一個巫師曾經對他說,你最喜歡的那匹馬將會害死你,於是奧列格就把自己的愛馬丟給侍從飼養,不再騎它。幾年後他的馬死了,奧列格傷心的來到自己愛馬的遺骨旁邊悼念,他看著自己愛馬的遺骨說,我總不會死於這具遺骨吧。可是從遺骨里爬出來一條毒蛇,咬了大公的腿,奧列格果然死了。俄國詩人普希金以這個傳說為素材,創作了「先知奧列格之歌」。
當奧列格統一了南北後,按理說應該進入到封邦建國的國家階段,但是由於這裡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依舊十分的落後,建立封建國家的制度成本顯得十分的高昂。比如各個部落群體分散在東歐大森林內部,森林在古代時期是行軍打仗的禁區,其維持軍事威懾的難度很大,而且當地還沒有一種廣泛使用的文字,無法制定法律,也無法登記人口,統一賦稅。所以,奧列格既沒有封土,也沒有封臣,而是通過一種「索貢巡行」的原始方式統治這個國家。羅斯大公率領自己的親兵衛隊去每個地方巡視,然後收繳自己看中的財物,除一部份分給自己、親屬和親兵衛隊外,另一部分則是和拜占庭做生意,交換一些必要的武器、紡織品、其他手工製品和奢侈品。
王公的「索貢巡行」並不是按照一定的數量和手續進行徵稅,完全依據王公和親兵的喜好,其在索貢中,往往是看到什麼就搶什麼,所以,被征服的居民往往因為此而發生反抗王公的暴動。到了伊戈爾王公在位時期,他往往把這種嚴厲的收稅方式,去懲罰那些不聽話的地區,並且其本人也是死在這種殘酷的收繳制度上。
在基輔的西面,有一支自由的德列夫利安人,伊戈爾的數次征伐使得他們被迫臣服於基輔,淪為被奴役的地位。公元943年,德列夫利安人一些不服從行為得罪了伊戈爾,兩年後,伊戈爾率領自己的親衛隊收貢。伊戈爾名為收貢,其實是在報復,把當地的德列夫利安人搶掠一空。但伊戈爾對此仍不解恨,在回基輔的時候又對他們放言,我還會回來收繳更多的東西。德列夫利安人忍無可忍,在當地首領馬爾的領導下,拿起武器消滅了伊戈爾的衛隊,捉住了伊戈爾並將他殺死。因此,在《往年紀事》的描述中,伊戈爾的死是因為他過度貪婪。伊戈爾死後,他的兒子斯維亞托斯拉夫年幼,由他的遺孀奧莉加攝政。有意思的是,奧莉加也是通過這種「索貢」的方式,報復德列夫利安人。奧莉加帶領親兵包圍了德列夫利安人的首府伊斯科羅斯坦,但是久攻不下。於是他聲稱只是索取一份微薄的貢品,每戶出三隻鴿子和一隻麻雀,便撤兵。德列夫利安人不只是計,欣然同意。奧莉加將收集到的鳥記上火絨,把他們點燃,鳥兒拖著火焰飛到城內引發城市大火,奧莉加趁機消滅了德列夫利安人。
================================================
說到這裡先暫停一下。一些人可能要問,說了這麼多,和毛子為什麼會成為一個東正教國家有什麼關係呢???
大家別急,因為在轉到正題前,大家需要知道羅斯這個國家是怎麼來的,以便能夠聯結下文中的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有個傳說是這麼說的。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教士都來羅斯公國傳教,都想讓弗拉基米爾大公信奉自己的宗教。大公聽說伊斯蘭教教規嚴格,不能喝酒吃肉,所以就pass了伊斯蘭教,改信東正教。
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並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整個羅斯公國的建立,從斯拉夫早期城市的形成,到留里克奪取諾夫哥羅德,再到奧列格南下吞併基輔,最後到伊戈爾的索貢統治,背後都是瓦西大水路所推動的。斯拉夫人所在的東歐地區生產力並不高,到處是森林、沼澤和草原,他們只能用當地的一些農產品、盛產的森林特產,甚至奴隸,去換得其他地區的武器、衣物、香料和奢侈品。而對外交流的渠道就是這條瓦西大水路,它支撐著這個國家的財富來源。同時,瓦西水路貫穿整個基輔羅斯的南北,依靠這條交通動脈,羅斯的歷任大公維護著國家的統治與征伐。而在之後羅斯公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強盛中,這條聯通南北歐的水路依舊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只不過由這條水路的陸地部分,逐步延伸到了更遠的希臘化的拜占庭和伊斯蘭化的中東中亞地區。
當地斯拉夫人一開始信奉的是多神教,教派不一。大多數人信奉的是從北歐傳過來的原始宗教,被當地人稱為泊倫教,這個教崇拜戰神、雷神、農業神。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好萊塢大片《雷神》,所以,大家也應該知道一個事情,雷神托爾是北歐神話中的人物,既是戰爭神,也是農業神。也就是說,當地的主要宗教是跟著諾曼人一起,從北歐傳過來的。這就和西方國家殖民美洲的過程相似了。
不好意思,放錯了。
===================================================
為什麼當地人不再信奉泊倫教,改信東正教了呢?原因有三。
一、
泊倫教是一種原始宗教,他的形成和初始的劫掠有非常大的關係,宗教的意識形態是崇尚的是武力,遇到矛盾時,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然而這種意識形態只能存在於國家形成的初期,當國家逐步統一之後,一定會追求內部的穩定,這就導致了劫掠為基礎的意識形態和追求穩定的政治局面的矛盾。
所以,當留里克和奧列格完成了基輔羅斯的初步統一後,作為繼承者的伊戈爾就面臨穩定國家的任務,但是其採取的政策並沒有多大改變。其對外採取掠奪式征服,對內採取是傳統的索貢巡行的方式來統治,並沒有放棄其海盜屬性。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反抗,最終在945年征服德列夫利安人的過程中被殺。
伊戈爾死後,其子斯維亞托斯拉夫年幼,由其夫人奧莉加攝政。奧莉加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在看到以往的以索貢巡行為主的政策遇到越來越大的反對後,為了穩定國內的局勢,對一些地區暫停了索貢巡行的政策,改為固定的稅賦。並為了穩定和拜占庭的關係,於955年出訪君士坦丁,並且受洗為基督教徒。
有種說法很有意思,是說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被奧莉加的智慧和美貌吸引,向娶奧莉加求婚。奧莉加靈機一動提出改宗基督教,並請皇帝作為他受洗禮時的教父。結果,父女是不能結婚的,使奧莉加拜託困境。
其選擇成為基督教徒,並不是這種傳說所描述的,也不是簡單的要改變拜占庭對其的蠻族印象,更多的是看中了基督教對其穩定國內有很大的意義。
基督教除了宣揚唯一的上帝外,還宣揚原罪論,主張十誡,不在世上贖罪就要下地獄。更關鍵的是,拜占庭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領袖也是精神領袖,信國王就是信神,信神就會得永生,這個就十分符合其統治了。而在其死後,選擇用基督教的方式舉行葬禮,可以看出當時基督教在當時已經被一些人廣泛接受了。
二、
信奉多神的斯拉夫人,在文明程度更高的拜占庭人看來,打不過就做生意,打得過直接就搶,毫無文明和道德可言,就是一蠻族。所以,雙方因為這種文化、思維的差異,而產生了不對等的貿易關係。比如,一開始時,伊戈爾想和拜占庭進行較為和平的貿易,但是拜占庭人難以接受他們生活習性,就限制他們來的人數,並且僅限於城外交易,伊戈爾表示完全無法接受,兩次攻打君士坦丁。
拜占廷皇帝君士坦丁七世在他的《帝國行政論》中第九章,也記載了從基輔至君士坦丁堡的貿易路線,生動地描述了伊戈爾這些羅斯人對拜占廷的「充滿苦難的、可怕的、繁重的航行」:
11 月份,大公帶領親兵從基輔到東斯拉夫各部落徵收貢賦,等到來年4 月,當第聶伯河冰雪融化,大公立即帶領親兵將貢物裝在用空樹榦做的獨木舟里,順河而下回到基輔。整個5 月份,他們都要為即將來臨的遠航做準備。6 月,從基輔順河而下。途中羅斯人要經過九個險灘,佩切涅格人會在最危險的險灘上阻擊他們,搶掠財物。經過險灘後就到達聖喬治島,四天後到達第聶伯河河口,從這到博斯普魯斯和君士坦丁堡只需幾天行程。如果順利的話,從基輔到君士坦丁堡整個旅行需要六周時間。
所以,為了想更好的和拜占庭人做生意,一些羅斯人開始改信基督教。這一點和阿拉伯人順著東方航路,把伊斯蘭教傳到孟加拉、東印度群島和中國東南沿海的過程非常的像,都是想用文化認同來對等貿易。
到了944年的時候,伊戈爾到君士坦丁和拜占庭簽貿易條約。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存在普遍現象,伊戈爾的一些親兵,以及一些配有金印的諾夫哥羅德大貴族,都是基督教徒。並且在雙方簽訂條約後,伊戈爾及其使團一起在聖伊利亞教堂對著十字架宣誓信守條約規定,並且允許拜占庭在基輔建立基督教教堂。
三、
拜占庭先進文化在基輔羅斯的傳播,也促進了基督教在這裡的傳教。羅斯人居住的地方,在非常長的時間裡是沒有文字的。直到863年,精通斯拉夫語的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二人,受摩拉維亞大公的請求,前往基輔羅斯傳教。
西里爾發現當地人別說文化了,連最基礎的文字都沒有還傳播個毛啊。其為了方便傳教,就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將斯拉夫語字母化,並新增加了9個字母去對應希臘語中沒有的音節,把這些文字教授給當地人。其本意是為了傳播聖經,傳播基督教,但是也無形之中傳播了這些文字,並且逐漸被當地人用來記錄和結算。在經過了100年的潛移默化後,其先進文化的主體越來越傾向於拜占庭,這都加大了當地人對基督教的接受程度。當弗拉基米爾將基督教定位國教之後,一直到1453年滅亡,拜占庭就一直是羅斯人的文化母國。
所以,羅斯公國最終信仰基督教是有其政治、經濟、文化基礎的。簡單來說,政治基礎是土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即使基督教沒有傳播到基輔羅斯,一羅斯公國在追求穩定的過程中也會演化出類似的宗教/道德/意識。經濟基礎是樹根和樹榦,是羅斯屹立存在的基礎。羅斯公國長期和拜占庭的貿易關係是不對等的,為了追求這種對等關係,諾夫哥羅德的大商人信奉基督教正是這種原因。文化因素是羅斯公國成長的養分,窮人羨慕富人,落後仰望先進,這是人之常情、社會常青。基輔羅斯接受基督教,有點像東亞的日本朝鮮接受儒家文化,這兩種文化這都是有利於國家統治的。
但,宗教信仰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基於每個人心中的,以此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如果大部分人都是這種價值判斷,那麼社會一般性的行為準則就誕生了。如果你想改變這種社會一般性準則,只能強制來改變。
到了980年,弗拉基米爾消滅了兩個兄弟,一統整個基輔羅斯後,基督教無論是整個國家的穩定,還是對大公的集權,都是極為有利的,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愈發箭在弦上。而最終把這個扣響的扳機,是拜占庭危機。
987年,拜占庭國內發生佛卡斯叛亂,叛軍很快控制整個國家,其北方的保加利亞人也趁虛而入。一帶雄主君士坦丁八世(瓦西里)最後僅僅剩下君士坦丁,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向提出弗拉基米爾求援。弗拉基米爾要求要和他聯姻,將安娜公主嫁給他,並且支付一大筆股傭金。瓦西里說他妹妹只能嫁給東正教徒,弗拉基米爾需要將基督教定位國教。
據說,在此次將拜占庭的基督教定位國教前,弗拉基米爾慎重的考察了羅馬基督教、拜占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最終認為政教合一的拜占庭基督教更合適。
內部趨勢有了,外部也來了有利條件,弗拉基米爾就動用自己的親兵,搗毀各種神像,把市民趕到第聶伯河河邊,強制他們接受主教的洗禮。這次事件被稱為「羅斯受洗」。有意思的是,如果弗拉基米爾接受拜占庭基督教,那就意味著拜占庭皇帝是他的精神領袖,自己就要低一等。為了對等起見,弗拉基米爾將自己受洗後的名字改為瓦西里。
至於為什麼俄羅斯自稱第三羅馬,有空再說。
@雲石 自問自答的這位又在胡說八道,誤導他人。
按照這位答主所說,俄國是在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伊凡三世大公迎娶索菲亞公主之後才改信東正教的,於是答主全文只有莫斯科公國,這就說明答主的俄國史和東羅馬史都沒有好好學。
歷史上東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是公元10世紀的事情,比莫斯科公國早了四五百年,而且當時東斯拉夫人選擇東正教的原因不是因為東羅馬太弱 而是因為東羅馬那時候正在巔峰 那時候的東斯拉夫人是東羅馬帝國的仰慕者而不是繼承者。
10世紀的時候,那時候東斯拉夫人剛剛在東歐平原上面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基輔羅斯公國,基輔羅斯公國有一位傑出的女大公奧莉加於公元955年親自前往東羅馬帝國 拜訪了皇帝君士坦丁七世,聽說君士坦丁七世甚至愛上了這位女強人,不過奧莉加大公只是皈依成為東正教徒,並沒有答應君士坦丁七世的求愛。於是奧莉加成為基輔羅斯第一位信仰東正教的統治者,不過他的兒子斯維亞托斯拉夫並沒有成為基督教徒,依舊是位異教徒,然後就是斯氏的兒子弗拉基米爾大公。話說那時候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是巴西爾二世,那時候也是馬其頓王朝的巔峰期,巴西爾二世四處征戰,在攻打叛軍的時候需要弗拉基米爾的支持,弗拉基米爾同意將自己的北歐禁衛軍借給巴西爾但是前提是巴西爾二世要把自己的親妹妹安娜嫁給他,這是東羅馬帝國第一次要把紫宮出生的公主嫁給蠻族,巴西爾二世答應弗拉基米爾的請求但是要求弗拉基米爾一世皈依東正教。弗拉基米爾本來就想用一個統一的宗教來管理整個公國,正好東羅馬帝國國富民強,正好處於鼎盛階段,而且東羅馬帝國離基輔羅斯較近,況且東正教王權大於教權的特點也吸引了弗拉基米爾,於是你情我願之下,弗拉基米爾一世正式皈依東正教,而且讓基輔的所有市民都接受洗禮 成為東正教徒,這一年是公元988年,這件事史稱「羅斯受洗」,從此東斯拉夫人正式成為東正教徒,直到今天,而巴西爾二世也獲得了基輔羅斯的禁衛軍,這就是著名的瓦蘭吉衛隊,所以這件事,兩國各取所需。所以,雲石先生,強答題目的時候還是多看看書吧攤開地圖,你會發現,基督教覆蓋全球範圍之廣,從歐洲,到南北美洲,再到大洋洲,都取得了主導權,雖然中東地區是伊斯蘭教的天下,東亞東南亞地帶多信佛教,南亞以印度教為主,但亞洲也沒能完全阻擋基督教的擴張。基督教全然已在世界站穩了腳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大宗教。
一路走來,基督教也不是順風順水。成立之初時受羅馬帝國當權極力打壓,等待成為合法宗教時,基督教又遭遇了兩次重大分裂,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系統。
關於基督教受羅馬帝國打壓,雲石君在之前的文章有做說明,這裡便跳過。現在來說說,基督教的第一次分裂,即天主教與東正教分崩離析。
公元1054年,天主教與東正教正式分裂,基督教的這種分裂,與羅馬帝國的分裂是一脈相承的。
公元395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後不久,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以亞平寧半島為核心的西羅馬帝國,和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分裂,受地緣層面影響頗深。簡而言之,羅馬帝國所在的環地中海地區,版圖遼闊,地緣結構相對鬆散,各板塊獨立性較強,又缺乏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本部核心板塊,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羅馬文明的擴張成果,確保對板塊內各邊緣板塊的有效控制,羅馬在政治上只能一分為二。
政治分裂後,雖然東西羅馬帝國仍在一個文明和政治體系之下,但分裂帶來的影響也很明顯,再加上兩大地緣板塊在民族、語言、文化上的天然差異,東西羅馬帝國的差異性就更加突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國。而東羅馬帝國在政治上繼續延續羅馬衣缽,自此,在政治上,二者已無關聯。
政治紐帶都斷了,那麼東西兩大教會分裂也就在所難免。就以東羅馬帝國來說,在失去了義大利發祥地後,教會在發展過程中便帶有本土化色彩,巴爾幹本土的原生次級文明體系與希臘文明融合。而接替統治西羅馬版圖的蠻族,因亞平寧這塊羅馬文明發祥地在他們手上,免不了受羅馬傳統文明輻射,並逐漸拉丁化。
當然,無論是希臘化的東羅馬,還是被拉丁化的蠻族,都處在歐洲這個整體地緣板塊,種族和文化傳承也都系出同門,所以,二者在宗教文明體系層面,都保留了基督教信仰。但礙於地緣格局的相互獨立,以及政治和次級文明性(民族、語言、風俗)的差異,使得各自信仰的基督教會顯露出越來越強的對立和衝突。而這種對立和衝突在西羅馬滅亡之初的幾百年里並不明顯。
那是什麼加深了二者的對立和衝突呢?
首先,隨著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的強勢崛起,東羅馬在東方面臨著強大外部壓力,亞洲和北非的領土不斷被蠶食,國力大衰;
其次,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水平的提升,西歐、中歐等原西羅馬治下的蠻荒之地被逐漸開發出來,實力越來越強,因這些地區與君士坦丁堡地緣關係疏離,所以在羅馬教廷的管轄下。
如此一來,東羅馬帝國走下坡路,而羅馬教廷轄區卻一路向上。東羅馬對西部基督教世界的政治影響力也變得越來越小,而羅馬教廷對於君士坦丁堡普世教會約束也越來越不當回事。此消彼長之下,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教會大分裂,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與羅馬教皇互相開除對方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為東正教和天主教兩大體系。
一山哪能容二虎?正式分裂的兩大教派獨自發展,又相互廝殺。
不過,天主教和東正教面臨的形勢不一樣。對天主教而言,最大的敵人來自東方。而東正教和東羅馬帝國,卻是腹背受敵,地處伊斯蘭世界與西部天主教世界夾縫中,哪有什麼好日子過。這也就決定了東正教和東羅馬帝國發展不順。
1453年,尊奉伊斯蘭的奧斯坦土耳其帝國攻佔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是東正教最大的政治支撐,帝國一滅,東正教遭到的打擊是深重的。雖然,東正教並沒有被奧斯曼土耳其明文禁止,但它卻是受到嚴重的歧視,如此一來,大量東正教徒為了日子好過點,不得不轉投伊斯蘭教。往日東正教的輝煌不再。
如果東正教就此一蹶不振,也就沒有今天依然和新教、天主教,並列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的東正教。
東正教為什麼至今影響力還如此之大呢?
說得沒錯,就是因為俄羅斯。
自古政治聯姻的例子數不勝數。東羅馬帝國滅亡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東羅馬末代公主索菲亞,他的目的是要名正言順的接過東羅馬和東正教的政治遺產及意識形態衣缽。後來,莫斯科公國強勢崛起,消滅蒙古系的金帳汗國,發展成為俄羅斯帝國。而東正教又有了強勢的依靠,俄羅斯帝國使東正教勢力再次強大。大家要問,為什麼俄羅斯要皈依東正教?
這還得從俄羅斯的地緣環境說起。
俄羅斯地處東歐,而這裡是被傳統歐洲的邊緣化的板塊,離羅馬、君士坦丁堡以及巴黎、維也納等傳統歐洲文明核心區距離沒那麼近。再加上這裡太過寒冷,在農耕時代,大規模開發難度大,因此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而游牧名族的生產能力落後,這就決定了該板塊不可能出現強大的文明勢力。
再來看看,東羅馬帝國滅亡的時間,15世紀時的歐洲已進入中世紀末期,雖然還在耕時代,但是長期積累的技術勉強能支撐對東歐草原的大規模農業開發。在這種情況下,農耕屬性的莫斯科公國強勢崛起,逐漸取代了游牧屬性的蒙古系金帳汗國對東歐草原的統治權。
雖然與南歐和西歐相比,東歐草原的農耕潛力有限,但是這裡面積大啊,可以開發的地區多呀,一旦東歐開發程度提高了,就會提升莫斯科公國的實力,逐漸成長為歐洲主流文明勢力之一。
這是莫斯科公國的硬實力。既然自己國家裡產不出高質量的軟實力,那就只有靠外援了。而其也是歐洲文明圈的一份子,也是農耕經濟主導的國家,接納基督教也就順理成章。
不過,莫斯科公館為什麼要選擇沒落的東正教,而非基督教的主流天主教呢?原因有三。
第一,天主教世界的意識形態核心遠在羅馬,與東歐草原相距太遙遠。就算加入天主教世界,天高皇帝遠,莫斯科又能從羅馬教廷那裡得到什麼直接好處呢?而如果僅僅是要以一個極端邊緣組成部分而存在,那麼莫斯科又怎能有成為歐洲一流地緣勢力呢?
第二,礙於自身開發較晚的東歐草原,文明形態也會顯得落後,受到了歐洲傳統勢力的歧視,莫斯科公國表示很難過。
第三,從地緣政治格局來說,要想壯大國力,俄羅斯有向西開疆拓土的必要,吸納中東歐相對優質的地緣板塊,這樣一來,又會與天主教世界發生衝突。一旦那麼多了,作為羅馬教廷,也會從自身利益考慮,去支持與自己地緣關係緊密、受自己影響更深的中東歐本土勢力,而莫斯科只能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
綜上,莫斯科公國如果加入天主教系統,好處沒多少,約束倒是不少。
既然天主教沒戲,那就再看看東正教。
第一,雖說落水鳳凰不如雞,東正教是遭了大難,但它高貴的血統還在啊,基督教的嫡系的身份是改變不了的。如果莫斯科公館接納了東正教,不但可以汲取東羅馬帝國和希臘系文化的營養,同時也彌補了莫斯科公國文明形態落後的不足。
第二,東羅馬帝國已滅,東正教最大的靠山已倒,雖然東正教會在希臘重建,但一是希臘格局太小,二是是奧斯曼土耳其管轄範圍。再看看,那時的莫斯科公國已初步具備歐洲一流勢力的實力,是一直潛力股,接納東正教後,就有可能取得東正教的主導權,還能順道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政治遺產。這種一石二鳥的事情,莫斯科公館做夢也會笑醒的。
第三,再說說莫斯科公國對外擴張之事。向西,其要與天主教世界爭奪中東歐;向南,要跟奧斯曼土耳其爭奪黑海巴爾幹,乃至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這些地方有的是東羅馬帝國故土,東正教勢力影響自然不小。接過東正教和東羅馬的大旗,那就意味著俄羅斯潛在的支持者多了起來,有利於對外擴張。
上述分析,不得不說伊凡三世是個老謀深算的人,娶了索菲亞公主,抱得美人歸,還順帶將東正教捧為莫斯科公國國教為己用。
當然,事態像伊凡三世所期望的哪有發展。之後,莫斯科公國不斷做大,席捲東南歐,正式發展成俄羅斯帝國。時間在拉近一點,俄羅斯大舉東擴,全取北亞、中亞,成長為世界級的大帝國。
沙俄成了東正教的救世主,東山再起後,繼續與天主教,以及後來的新教一起玩耍。
說完了東正教,再說俄羅斯。在得到東正教的加持後,俄羅斯算是完成文明化,也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型國家。但是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俄羅斯又突然遭遇了一次大難,幾乎差點亡國滅種。
這是場什麼大難?為什麼會對俄羅斯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04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系列原創文章
在希臘正教成立之後,東派教會通過中亞和巴爾幹向東南歐發展,傳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喬治亞、亞美尼亞並在俄羅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俄羅斯正教會進而成為這一地區勢力最強的教會。
俄羅斯正教原屬於君士坦丁堡教區管轄,到了14世紀,隨著基輔地位的下降,都主教府遷移到弗拉基米爾城,開展傳教活動,發展東正教勢力。15世紀下半期,俄羅斯統一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已經成形,中央集權開始得到加強。隨著莫斯科地位的提高,都主教府又遷移到這裡。1288年教會中心從基輔遷至弗拉基米爾。1325年起莫斯科成為都主教區中心。
1439年希臘正教和羅馬天主教在義大利弗洛倫薩舉行宗教會議,通過東西教會複合的決議。拜占庭帝國滅亡後,東正教所在各東方國家先後臣服於土耳其人,俄羅斯正教會乃自命為東正教會的首腦,宣稱俄羅斯政權承襲羅馬帝國,莫斯科就是「第三羅馬」。
1589年莫斯科都主教區改稱牧首區,其都主教約夫為選任第一任「莫斯科和全餓牧首」,從此俄羅斯正教會正式脫離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管轄。1653至1665年牧首尼康實行改革,統一禮儀,教會勢力日益增長,終於同沙皇政權發生衝突,尼康被革除教職。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對教會再次進行改革:頒布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取消牧首制;成立主教公會,由斯揭凡·雅沃爾斯基擔任其首任主席,正教遂成為俄羅斯國教。
《全球通史》第十五章《傳統的拜占庭文明》:早期俄羅斯人不僅同南面請文明中心進行貿易,而且還借用了它們的某些主要的文化,尤其是拜占廷的基督教。在此之前,異教的俄羅斯人一直崇拜各種自然力量,將這些自然力量化身為某些神,如熱光之神達什伯格、雷電之神佩魯恩和風神斯特里伯格。當時既沒有寺院,也沒有僧侶。宗教儀式僅限於向廣闊天空中的諸神的天然形象獻祭。據11世紀末至12世紀基輔僧侶編纂的編年史記載,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認為,斯拉夫人的原始的眾神崇拜很不合適。他-一考慮了諸宗教代表所闡述的各自的論點,甚至派使節前往信奉這些宗教的國家,聽取他們的彙報。最後,弗拉基米爾拒絕了天主教,因為"我們在那裡看不到榮譽";拒絕了猶太教,因為猶太人的上帝太不強大,無法使他們繼續留在耶路撒冷;還拒絕了伊斯蘭教,因為它戒肉禁酒,而他認為,"喝酒是俄羅斯人的樂趣。沒有這種樂趣,我們就無法生存"。因此,弗拉基米爾決定贊成東正教;他的使者們為在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看到的儀式而傾倒:"……我們不知道是在天空,還是在人間。因為人間沒有如此壯觀、如此美麗的景象,簡直叫我們難以形容。"
推薦閱讀:
※請通俗且簡潔地講解一下羅馬帝國為何分裂?
※霍諾里烏斯皇帝在任期間,羅馬帝國內出現了哪7個僭主?
※羅馬帝國號稱強大為什麼羅馬軍團單次戰役規模都沒能和同時期中國比肩?
※羅馬帝國各行省省會是不是有很多小城市?
※東、西羅馬帝國在政治上有什麼區別?導致兩個帝國的滅亡時間相差了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