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二戰有種小車扛大炮的感覺?
二戰蘇軍的斯大林坦克44噸扛122mm的火炮,47噸的kv坦克都敢裝152mm的榴彈炮,而德軍56噸的虎式才扛88mm的火炮,為什麼火炮口徑差這麼多,連30噸的t34都有85mm的火炮,難道蘇軍不考慮後坐力的問題嗎?
蘇聯這不叫小車扛大炮,叫充分利用載重。以最著名的T-34為例,採用了傾斜裝甲造型,六角炮塔,力求不增加重量而提升防護能力。在32噸的坦克上裝載了85毫米炮,缺點就是車內空間狹小,人機功效降低。(圖為T-34-85)
而德國坦克由於動力系統的特殊設計,不得不增加車高,提高總重,也無法採用大傾角的傾斜裝甲。
(56噸重的虎式才裝載88毫米炮)當然德國坦克的複雜電台也是罪魁禍首之一,車長不能兼任通信兵,無端增加了一個乘員擠占車內空間。但即使是英美,也沒有蘇聯這麼喪心病狂地壓榨載重和車內空間,造出來的坦克一樣比蘇聯重。(42噸重的M26潘興僅裝載了90毫米炮,防護還不如裝載了100毫米炮,總重不到40噸的T-54/55)這是因為被槍斃了的圖哈切夫斯基大縱深戰役理論指導下蘇軍戰術需要。
大縱深戰役理論要求重型坦克撕口子,中型坦克快速機動到敵人後方。因此坦克有著重要的破壞作用,撕口子的重型坦克不用說,直接面對敵人各型公事防線、中型坦克也有很大可能和敵軍步兵交戰、破壞後勤,兵站,等。因此非常注重發射榴彈的能力。
蘇聯的火炮不僅口徑大。榴彈的威力也大。美國因為無法調和榴彈和穿甲彈威力,在謝爾曼上搞了一個75一個76,而蘇聯的思路簡單多:先滿足進攻時榴彈的需要再研製穿甲彈。二戰期間蘇聯生產火炮的水平較低,所以需要擴大口徑以滿足穿甲能力的要求。
英國的17pdr,口徑76.2毫米,AP穿甲彈全重35磅,彈頭重17磅。
蘇聯D-5T,口徑85毫米,AP穿甲彈全重16kg,彈頭重9.2kg。
比較可知,蘇聯和英國同類型的坦克炮,蘇聯口徑更大,炮彈全重卻基本一樣。英國彈頭重量輕並有著更多的火藥來推進。因此毫無疑義的,英國17pdr的穿甲能力比蘇聯D-5T強得多。
二戰時德三往一號戰車底盤上放了一門s.I.G.33型150mm重步兵炮,SO?
突擊虎笑而不語
誰告訴你不考慮后座的問題了?
你覺得為什麼T-34換了大炮塔才能裝85炮?
你覺得為什麼T-34不能裝100炮?
你覺得為什麼不把107mmZiS-6丟到馬桶頭上?
你覺得為什麼毛子不把受援助的瓦倫丁裝上76炮?(英國給某個型號的瓦倫丁安裝過75mm炮)
呵呵
德三浪費噸位要你多嘴?
原因很簡單,蘇聯彈藥技術落後,只能用口徑彌補。蘇聯在大戰期間還在用單基發射葯和無被帽穿甲彈,導致口徑大一個級別穿甲能力才能相當,上面有人列過數據了。
44噸的10式也用的120嘛……(果斷偏題)
我的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m56蠍笑而不語
光看火炮口徑而不考慮身管比是不行的,看看美帝的M4-75跟M4-76就知道了!
我猜你肯定忘了美帝八噸不到抗了個90炮的m56.
單純比較口徑是沒有意義的,還有很多因素決定了坦克炮的適裝口徑。
比如KWK40,主要裝備於4號坦克的後期型,比如H型和G型,它的后座距離為480毫米,而類似重量的T-34/85裝備的S53坦克炮雖然口徑大了10毫米,但后座距離只有280-330毫米,那麼炮塔內部的空間哪個需要更大就不言而喻了。
KWK40 炮彈長度495毫米,S53炮彈長度629毫米,相差遠沒有后座距離差的那麼大。
那麼結論就是,理論上兩種坦克炮的適裝性基本一致,蘇聯人對炮塔容積的要求還要低一些,再加上犧牲一些人及功效和彈藥基數,裝備大一個級別的火炮很正常,沒有任何技術上的難度。分明是我大德意志具有搞笑利用車重的天賦。
難道拿衣服的題主以為後坐力只與口徑有關?88/71和75/70笑而不語
毛子堪用的發動機就那一款你打算這麼辦?學德國人神速開發?謝謝你沒有魔法大廠,只能湊合著用。
推薦閱讀:
※這輛坦克是什麼型號?
※挑戰者2的裝甲防護,與梅卡瓦4比如何?喬巴姆裝甲的特色在哪裡?
※虎式是否是二戰德軍的錯誤選擇?
※坦克世界裡的斯圖亞特彈夾炮真的存在嗎,什麼工作原理?
※土耳其的 阿勒泰 式(阿爾泰 式)坦克性能怎麼樣?聲稱是按照德國豹2 坦克的標準開發的。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