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郵儲銀行引入區塊鏈這件事?

1月10日,郵儲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生產環境,新推出的資產託管系統以區塊鏈的共享賬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共識機制等四大機製為技術基礎,選取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投資顧問、審計方等五種角色共同參與的資產託管業務場景,實現了託管業務的信息共享和資產使用情況的監督。

這個系統於2016年10月上線後,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免去了傳統託管系統中重複信用校驗的過程,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60%~80%,對於金融行業影響巨大。

現在區塊鏈很火,國務院將區塊鏈寫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17年肯定會有很多公司布局區塊鏈,大家怎麼看像銀行這樣的機構引入區塊鏈?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郵儲銀行的一小步,中國金融領域的一大步。這是一句開玩笑的話,也有可能是一句實話。區塊鏈作為一種分散式共享記賬技術,從它誕生以來,其安全、便捷的特性就引起了金融業的關注。

全世界政府部門,美國、印度、荷蘭都在研究之中。中國的中央銀行關注區塊鏈技術也有兩年以上的時間,其17篇研究成果連載於中國金融第17期刊之中。

區塊鏈這麼火,那什麼是區塊鏈?舉個例子就是,你給小明轉100塊錢,正常情況是銀行或支付寶把你的賬號扣掉100塊錢,把小明的賬號增加100塊。區塊鏈就是,你給小明轉100塊錢,這件事情的日期、時間、參與人及交易金額記錄、複製、共享給使用這個系統的每一位用戶。你給小明100塊錢這件事已記錄在了所有用戶的賬本中,並且這個賬本還不會被篡改。

具體技術原理見下圖:

以郵儲銀行推出的資產託管系統為例,在使用區塊鏈技術之前,資產託管因為單標交易金額大,參與方多,之前都是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比如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以及投資顧問,他們之間如果想要發生交易,需要依託電話、傳真以及郵件的方式來反覆進行信用校驗,這個過程是非常複雜、且費時費力的。

郵儲銀行通過區塊鏈將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以及投資顧問在內的多個不同金融機構放在一個網路上,大家共享數據,資產的最新信息可以實時查詢,信用校驗的流程就會變得非常方便,可以極大的降低銀行的業務成本。

有人會問,如果不使用區塊鏈,直接用將這些參與方的數據放在一個資料庫上不行嗎?當然不行,因為機構之間是不能互相信任的。誰建立資料庫誰就擁有修改數據的許可權,因此他們必須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確保別人不會修改數據,並通過對賬的方式來保持賬本的統一等等。

區塊鏈的意義在於從技術層面解決了機構間信任的問題,機構可以放心的將自己的數據跟其他機構共享而不用擔心被篡改。並且機構間的交易也變得非常便利、快捷,不需要經過第三方驗證,而且24小時不宕機,業務處理效率高;安全性高、可以保護數據安全和商業秘密。

這是中國銀行業首次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相信後續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進來。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因為銀行業務系統24小時都工作,不需要人工審核的業務就可以隨時辦理。銀行的信用成本降低,我們辦理業務的手續費也存在下降空間。前段時間發生的某銀行銷戶事件,如果應用了區塊鏈技術,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具體情況就不展開了,總之,我對銀行和區塊鏈的合作是很看好的。

------------------------------------ 補充分割線 --------------------------------------------------------

評論區里提到哪種區塊鏈才是最好的區塊鏈,對聯盟鏈的看法有較大的分歧,我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區塊鏈現在還在初級階段,所謂的聯盟鏈、公有鏈和私鏈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節點的准入機制,不同的業務場景可能適合不同的准入機制。比如郵儲銀行這類金融機構可能對隱私安全的要求比較高,會選擇私鏈。一些互聯網企業、保險企業,對交易流通要求比較高,可能會選擇聯盟鏈,比如布萌 。那做數字貨幣的,像比特幣,毫無疑問會選擇公有鏈,3種鏈都有自己適合的業務場景,現在下結論太早了。


大型企業引入區塊鏈,是想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借勢,得拭目以待。畢竟區塊鏈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路要走,能解決什麼痛點恐怕連儲蓄銀行自己都不清楚。

下面是正式回答

---------------------------------------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一位女士,她存了28萬港幣在某銀行,很久沒有動用。等她去辦業務的時候,櫃員說她在這家公司沒賬戶。

女士心想:「不可能啊,我電子銀行賬戶還能登呢?」然後用電子銀行的賬號查到了賬戶。但櫃員接著告訴她,有賬戶,但這個賬戶沒有錢,所以被銷戶了?

女士再心想:Excuse me?我沒動過怎麼就錢沒了?此處有一番爭執,櫃員一直強調:「銀行怎麼會少你的錢呢?」女士後來找到了之前的賬單,3月份還有28萬,4月份突然清零並且沒有轉賬記錄。

後來櫃員進去打電話,才告訴女士說是他們把女士賬戶裡面的錢以本票的形式寄給了女士很老的一個地址,此前女士既沒有授權銀行這樣做,銀行也沒有打電話來進行確認。後續在女士的維權下,驚動香港警方、動員媒體力量,這個故事有了個較圓滿的結果。(具體不描述了,感興趣的一定要自己搜索,腎都要氣炸)

先不考慮銀行做法是否合規的問題,單純就解決方法來看,區塊鏈或許可以防止出現類似的情況。

區塊鏈的優點在於信息的公開透明、並且不可篡改。一旦用戶對自己的賬戶信息了如指掌,並且銀行也不能篡改,之前張女士和櫃員關於是否存在賬號、賬號是否有錢的爭執就不會存在。即使到了本票那一階段,只要用區塊鏈將流程規範化,比如賬戶有錢就不能開本票,開本票必須通知賬戶人等等,後續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雖然區塊鏈有很多優點,但作為一項新技術,它在銀行領域的應用是需要時間的,我認為會經歷三個階段。

一、初級階段,銀行將數據寫入區塊鏈。

區塊鏈賬本是公開透明的,全網參與記賬,一旦寫入,無法篡改。張女士在銀行里存的錢如果寫入區塊鏈,那關於這筆錢的所有信息都會被記錄在所有節點上,比如賬戶和裡面的錢被誰操作的都會被記錄下來,並且銀行也不能抵賴。

第二階段,把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結合。

智能合約,簡單介紹就是從代碼層面寫好程序,一旦觸發條件,就會自動生成結果。比如,你跟別人打賭,明天如果下雨,你就賠100塊錢給別人。然後你寫一個程序,把你和別人的賬號、資金、判定是否下雨的條件都寫進去。一旦下雨,你的100塊錢就自動被打到別人賬戶,如果沒下雨,你的錢就是安全的。

銀行也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將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結合起來。規定除非滿足某種條件,比如:除非賬戶裡面的錢為0並持續一年才會銷號,開本票必須賬戶人授權,而避免銀行內部人員黑箱操作。

基於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銀行會按照智能合約之前設置好的程序忠實的執行。

從代碼層面寫死程序,減少人為因素,降低考驗工作人員職業操守的機會,那麼張女士的錢,安全的躺在賬戶里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同時,因為是程序自動生成,可以極大的減少人力成本,快速便捷更高效。銀行櫃檯總是排著的「長龍」相信會短很多。

第三階段,區塊鏈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能就不需要銀行了,或者說不需要現在的銀行。

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記賬技術,節點和節點之間可以自由交易,不需要第三方來審核記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銀行的存取款功能已經被區塊鏈完全覆蓋,而且成本更低廉,24小時不宕機,更方便。甚至區塊鏈可以記錄節點上所有用戶的交易記錄,在徵信方面,比現在的銀行信用審核體系更全面、更可信。一旦這個鏈條足夠龐大,裡面有資金、有完整的信用記錄,投、融資等行為也不是不可能,甚至比銀行更開放透明、成本更低。有點像進化版的互聯網金融。

金融的本質是信任,區塊鏈因為去中心化可以建立起信任,傳遞價值,那麼依託法律建立起信任的銀行,在區塊鏈的發展下會變成什麼樣?或許被互聯網金融機構彎道超車(目前已有很多專註於區塊鏈技術的新興公司,從理念或技術上看,碾壓hei銀行幾條街,具體公司請自行搜索),或者積極接納新技術,將自己的業務本質轉向金融服務平台。


我也是才知道有這個,抱著學習的態度看了看,覺得很有創意,積極的作用肯定有,但是突然冒出點陰謀論思想…在我理解,這就是各家各戶的眾多帳本弄成全社會一本賬本,如此導致做假賬的成本很高,物理上不可能,確實安全、便捷、經濟。但,這是不是也就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不說犯罪分子利用,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呢?一旦被攻破後果不堪設想。再有可能性,我覺得如果是一種技術手段,那能寫就能「改」吧(只是你有沒有權和能),要是核心的問題在於前後有時間節點導致不好改局部的話,那一個鏈條甚至相關的其他鏈條全改可以不,做一本全社會的假賬現代巨型計算機應該可以?不知道不敢講。另外,跳出這個事本身看全局,全社會的機關、團體,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業務都加入進來,光人力資源就要節省多少?那就業率就會成為另一個關乎區域鏈存在和推行的攔路虎?歡迎交流指正。


個人認為郵儲銀行引入區塊鏈不是真的想做去中心化的記賬體系,銀行是中心化記賬體系的既得利益者,不會主動接納有可能會對它的市場和業務產生衝擊的技術,最多是試試水。而且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意味著它必須面向大眾才有生命力,才能「不可篡改」,銀行做的區塊鏈必死。

為什麼這麼說?銀行基於安全穩定的因素考量,他們搭建的鏈都是私鏈。

區塊鏈分為共有鏈、聯盟鏈和私鏈三種,望文生義就是,按其開放程度來劃分,目前比特幣和以太坊就是共有鏈,他們這種模式最能體現區塊鏈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但極客風格太濃,在效率和使用感上並不適用於商業化環境,比如交易確認太慢,對使用者代碼要求過高等等。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正式因為這一批追求自由的極客,才有了區塊鏈的誕生。

私鏈就是指一些大型機構建立的鏈,比如郵儲銀行這個,已經有人評論過,節點太少,不具備公信力,也很容易被黑客攻擊。

聯盟鏈可以說是共有鏈和私鏈的結合體,或者說優化版本,聯盟鏈的節點是事先選擇好的,節點間通常有良好的合作關係。在提高效率的同時,又保證了數據的一定隱私性。這種形式在目前來說,是最符合社會發展進程的,它既保證可信,又為創造新價值提供基礎,同時符合目前的技術狀態和民眾意識,雖然欠缺公有鏈絕對的開放性,但區塊鏈現在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只能喝粥,不能吃肉。

當然,現在這三種區塊鏈都有自己的商業價值和目標用戶,最後誰會成為被留下的金子,還是要待時間證明的。


就郵儲落後的科技水平,不用區塊鏈用傳統的it方法做系統更新也是可以的。這個新聞主要是為了1,省錢。2,做新聞。3,推廣形象,市值管理。

國內最先做區塊鏈試點的銀行都沒吱聲呢,郵儲後做還叫得最歡。

評論裡面有吹噓區塊鏈幹掉銀行的回答可以不用看。1,區塊鏈是手段,不是市場競爭主體。2,說區塊鏈取代銀行或者貨幣的,要麼不懂區塊鏈,要麼不懂金融。3,懂金融的童鞋都知道監管對區塊鏈是啥態度,it行業的童鞋可以死心了。

更新:

[cp]【鯨播報:經濟參考報稱虛擬貨幣不能成為法外之地】13日,該報稱,貨幣虛擬化實際上是法定貨幣數字化,比如支付寶等支付形式,所採取本體還是人民幣,而非虛擬貨幣——比特幣。前者改變支付方式,後者則是改變貨幣發行根本規則,挑戰了央行權威。比特幣非理性繁榮和市場高度投機傾向,已成潛在風險點。 [/cp]


其實參與方那麼少(託管銀行就一家,其他的也是可數的,如何保證其他參與方會在別人交易時候記賬?沒有了挖礦的激勵),形成分散式記賬有什麼用?效率會不會沒有集中記賬那麼好?

感覺只是無紙化了而已,然後佔了區塊鏈概念的光?

請指正


通過引用前一個塊哈希的資料庫叫區塊鏈,只是防篡改,git也是這個乾的,為什麼突然就可以「從根本上實現信任」?

全人類共同參與共識才是實現了信任,和是不是塊鏈結構無關。中心化機構搞的所謂區塊鏈只不過是個披著密碼學外衣的破資料庫。

現在不少號稱運用區塊鏈技術的產品,不提怎麼共識,只會一遍又一遍說哈希塊鏈能實現無法篡改,這是毫無意義的。公開共識演算法並且能讓其他人參與共識才有信用可言。


我們知道郵儲銀行運用了區塊鏈技術做資產託管系統,但用的是什麼區塊鏈呢?題主提出了這個問題,想必對區塊鏈是什麼已經有所了解。它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徵,是分散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但是區塊鏈並不是一成不變,以上的認識是發展好多年才形成的。就像准入機制不同劃分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區塊鏈的技術要素比如共識機制已經衍生了很多版本,比特幣是POW,以太坊是POS,小蟻是dBFT等等。這些技術特點和設計目標的差異就會演變成不同的區塊鏈框架,所以儘管還在發展初期,但是區塊鏈世界已經非常繁榮啦。

我找到一條新聞,郵儲銀行是通過與IBM的合作,採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Fabric的功能與以太坊類似,也是一個分散式的智能合約平台,適合開發複雜的自定義業務流程。同時,它和小蟻一樣都設計的是基於拜占庭容錯(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模型的共識機制。所以Fabric適合用於定製各種特定業務的聯盟鏈,包括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也就是說郵儲銀行運用的區塊鏈選型倒是沒錯,順利進入到概念驗證階段。


不把全網算力都拉進來,分分鐘被51%攻擊。


搞個有內涵大新聞,差不多就是這樣。

沒透露具體細節,不好具體評論,直覺「呵呵」。再說一句,區塊鏈跟雲平台有本質區別。


不知道是私有鏈還是公有鏈,如果是私有鏈,鏈上成員太少,容易造成幾方串通一氣,失去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意義。


順應國家大戰略。在技術層面上,區塊鏈很可能成為新金融的核心技術,所以都在實驗。然而區塊鏈技術,對用戶體驗而言,也就是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區塊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的賬務處理,而郵儲過去5年IT規划走的是物理集中、邏輯集中(大數據集中)中心化的路子,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信用卡讓用戶設置密碼支付,把盜刷風險轉移給用戶,這問題都沒解決掉,扯犢子搞區塊鏈,郵儲無救。


大家都關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什麼的。其實就這個業務來說不是非區塊鏈不可。一方面央行在研究數字貨幣,作為銀行總是要跟上腳步。另一方面低成本也是區塊鏈一大優勢。


推薦閱讀:

中低頻交易中如何處理 aliasing?
讀金融不出國,在國內讀研有沒有出路?
想考 CFA,但无任何金融背景,该从何学起?
大陸考CFA的流程是怎樣的?

TAG:銀行 | 科技 | 金融 | 區塊鏈Blockch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