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考上清北的比例是否占很小,即無自招加分。裸考黨和自招黨日後在清北的發展分別如何,區別明顯嗎?
一直到高三,我才完全明白清北重自招輕裸考的現實,所以原先,因為是強化班,班裡好多人去各種競賽,我只是專心學習課內。前不久學校選出一批人進行冬令營的輔導,其實就是自招了,反正是一系列排名方法,我也不清楚。總之我沒有上,然後又查到自己的北大夏令營沒拿到優秀營員,所以,所以,所以就只有裸考一條路了。
我也安慰過自己,說放好心中的渴望,可是不搏一搏怎麼行呢?
這個問題問得不成熟,不知道會不會被噴。應該會逐步完善。
希望前輩們指教,談談對裸考和自招的一些思考。謝謝大家的回答,真心。
還有八十天,全力以赴學習中!謝謝大家的回答與關注,也希望這個問題能給更多的人帶去啟發!謝謝!
清華這邊我熟悉一些,北大那邊不知道,我猜應該差不多。
以江西2016年的數據為例(自主統招相得益彰,清華大學在贛招生規模創新高-搜狐教育)
今年,清華大學在江西的招生規模創下近年新高,總共錄取95人。其中,本科一批次理工類共投放20個招生計劃,實際錄取21人;文史類共投放3個招生計劃,實際錄取5人。
按照題主的意思,這21+5==26個人是裸考的?
不,不是的。真實的裸考上線的更少一些。比如理科第一名計逸雄,本身有領軍計劃的降40分錄取的資格;我是第29名,差不多壓線,但是我本身有將40分錄取資格(獻醜了)……(其他人有些忘了)但是,凡是分數夠了,即使是有再大的優惠,招生組都會讓他們通過統招進來,比如計逸雄。這裡面有清華北大招生組的暗中博弈,具體就不說了,我也講不太清楚。所以,如果是按照題主的意思,如果完全沒有什麼加分算是裸考的話,那麼,裸考上清華,確實很難很難。這種意義上的裸考上線的,一般屬於高考人品爆發,突然考得很好。但是,事實上,大部分錄取清華的人,在高考之前就差不多已經被清華鎖定了。
如果你平時成績很好,高二暑假有暑期學校,在暑期學校了表現突出,之後會有自主招生的優惠。如果你平時成績很好,自主招生(嚴格來說是「綜合評價」,對應於北大的「博雅計劃」)還有一塊是領軍計劃。如果你對某一個學科有興趣,高二暑假其實還有一些學科營,像工程物理夏令營之類的。如果你是走競賽這條路的:如果你進了國家集訓隊,那沒話說,直接保送。
如果你是止步國家一等獎(也就是金牌),一般是降一本線錄取的優惠。還有國家二等獎等,應該也有優惠,具體不記得了。如果你是止步省級一等獎,從2015年開始,省級一等獎也可以參加清華的秋令營,表現好同樣可以得到優惠。所以,通過這麼多的篩選,在高考之前,基本上,清華已經鎖定了能夠上清華的目標。
其實一個省裡面優秀的人也就那麼多,如果上面的那些項目你多參加過幾個,就會發現老是碰得到熟人。高一的時候參加西部數學邀請賽,江西代表隊有黃國正(2015年數學金牌,現在清華數學系)。高二參加暑期學校,暑期學校是故意打散了各地域的人,所以沒碰見什麼江西的人(不過暑期學校同寢室的,我們四個後來有三個進了清華),但是上學期體育課上有一個人走上來和我打招呼,說在暑校看到過我。高三剛開學物理競賽培訓,認識黃成宇(2016清華自主招生競賽類要考試的人中唯一被認定的,現在清華,專業電子信息)。高三剛開學物理競賽,實驗複賽認識姚振翮(現在清華機械學院)和何煒華(現在清華機械學院)。高三上學期清華金秋營,又碰到姚振翮(數學物理雙省級一等獎,獲得降60分錄取資格)。……
所以說,加分(保送、降分錄取)只是清華給已經認定的人一顆定心丸,讓他們能夠更安心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高中都很優秀,確實建議至少學一些自招水平的知識。課內的簡單知識點每天重複太多次也沒有什麼意思是不是?能學一點數學物理競賽那是更好的。據我所知(看看我的圈子),我看到的很多優秀的朋友,都是競賽高考兩手抓、兩手硬(此處競賽一般是數學物理,其他競賽在江西學的人感覺比較少),比如前面提到的姚振翮,雖專攻物理競賽,數學幾乎要進省隊,平常也曾甩下第二名40分以上。理科狀元計逸雄在高一就得到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理科第四名彭逸凡也是高一就得到數學一等獎……不說了,對我們來講都是過去了……
今年在大學的時候,母校也有來參加冬令營之類的,我去接應他們,又感到時光流逝啊……不過,回到現實,我該滾回去繼續學習了,不然就只有過去可供回憶了→_→謝邀。
重新關注到這個問題,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諸如「裸分上清北越來越難了」的文章反覆在朋友圈刷屏。文中簡單列舉了教育部公示的清北特殊類考生名單,得出一個足以在朋友圈裡冠以「震驚」的結論:裸分上清北的考生不足三分之一。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裸分上清北,真的不再是主流了嗎?
先把結論說在前面:
第一,考清北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裸考還是加分都一樣。
第二,有相當大比例裸分過線的學生也有加分,不管加分還是裸考都能考上。
第三,各種加分政策確實聲勢浩大,但真正佔到的比例,其實被嚴重誇大了。
第四,誇大自主招生作用的人,非蠢即貪。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創知路教育幫(czljyb),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2014-2017:新格局下的名校之路
2014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國務院出台了「國發〔2014〕35號《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一輪的高考改革開始。
也是在這一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發生轉變,清北主導的「北約聯盟」、「華約聯盟」等高校聯盟解體。次年,北大「博雅計劃」、清華「領軍計劃」出現,高校綜合評價招生在多省市開展。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9月進入北大的3000餘名學生當中,超過60%的學生都擁有各項特殊類招生的加分。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60%的學生,沒有加分就上不了北大。
在「聯盟制」下,各中學參加自主招生的名額均通過「校薦」提前確定,而獲得「校薦碼」的基本條件仍然是學生在學校的年級排名。最終,仍有為數眾多的加分獲得者,僅憑高考分數就越過了清北線。
2017年,特殊類招生已拓展到了保送生、特長生、自主招生、綜合評價、農村專項以及在新高考改革省市的綜合評價招生模式。
有人將這些特殊招生類型的資格獲得人數或加分人數簡單的相加,然後草率地得出裸分已不是主流路徑的結論。
可是,取得加分並不意味著錄取。
有的學生拿到了加分,無奈高考發揮失常,用上加分也沒錄取。
有的學生高考成績就足夠突出,不必加分也能過線。
當然,還有一部分獲得加分的學生,選擇了其他院校。
來自重慶的Z同學,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簽約北大元培學院,在自主招生中獲得「降一本線」的優惠,在2017年高考中仍然取得了全市第五名的成績。
來自湖北的L同學,北大環境科學暑期課堂優秀營員,通過北大自主招生考核獲得北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30分降分,最終卻選擇了清華。
來自陝西的W同學,通過北大築夢計劃考核獲得了10分降分,卻無奈高考發揮失常,用上加分也無法過線,最終錄取東南大學。
從邏輯上說,這些學生都不應算作通過特殊類招生錄取的學生。
事實上,這些同學也確實沒有出現在特殊類招生最終的錄取名單中。
況且,在2017屆考生中,還有500多人同時獲得了多個清北加分。
在同一年中,他們不可能錄取兩次北大,或者既錄取北大又錄取清華。
2017年清華共有3300餘名內地本科新生,北大校本部(不含醫學部)共有2819名內地本科新生。即便算上300餘名通過浙江三位一體或上海綜合評價錄取的學生,靠加分和保送錄取的學生人數也未能過半。
其餘50%的學生,仍然是憑藉高考裸分進入北大清華。
清北如此,其他985高校、211高校,裸分比例只會更高。
2017年自主招生加分人數最多的高校是四川大學(878人),第二多的是武漢理工大學(833人),其他高校自主招生加分人數多在600人以下。即便認為所有學生都用上加分,相比一所學校本科新生兩三千人的量而言,不靠裸分的學生,真的是不多。
你還覺得,裸分不重要嗎?
清北到底想招什麼樣的學生?
我們姑且妄自把自己擺在高校的立場上去想一想:
一所頂尖高校,在招生過程中要實現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 首先,要招到想招的學生。
」君子三樂「之「第三樂」,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招生工作最基本目標,就是招到想招的學生。
第一,是各省高考的高分學生。
既包括「狀元」,也包括其他高分考生。高校對高考高分考生的青睞,從近年來高考出分後對「狀元」的爭奪就可見一斑。
第二,是五大學科競賽的頂尖競賽生。
每逢全國決賽,各大高校招生諮詢宛若招聘會。在目前的政策下,國家集訓隊保送,金牌簽一本約,其他競賽生通過多次簽約考試爭取降分,多層次的招生機制儼然已形成。
在前兩類學生中,高考分數越是突出,競賽成績越是搶眼,專業選擇的自由度就越大。「狀元」且不說,對數學物理集訓隊保送生,高校往往也能開出「專業任選」的優厚條件。
第三,是在上述的選拔機制下難以識別的學生。
這就需要用更為精細化的考評方式進行選拔。
當然,這也是在許多機構造勢之下,讓很多家長抱有不切實際幻想的一類。
◆ 其次,得完成招生計劃。
如果說招到想招的學生是「質」的要求,那麼完成招生計劃,就是「量」的要求。每年高考後招生工作緊張進行的過程中,直到最後仍有個別學生無法確定報考意向,使得招生工作難以完成。
當然,高考出分後,填報志願時間緊任務重,很多學生和家長沒有充分的時間了解和思考,也加劇了在專業選擇面前的茫然無措。
很多高中生,在此前從未認真思考過自己將來希望投身的領域,對專業不夠了解,對自己也不夠了解。很多家長甚至抱著「好不容易考那麼高分數,一分也不能浪費」的心態,過於功利地看待專業選擇。
凡此種種都導致了:熱門專業學生扎堆,冷門專業招生壓力大。
◆ 最後,能獲得積極的社會評價。
高校的分數線不是憑空來的,裸分上線的最低分在哪裡,分數線就在哪裡,分數線不過是招生計劃和考生分數的配給罷了。
然而,每逢招生工作一結束,各路媒體總跑得飛快。標題無外乎「文理狀元錄了哪裡」「學霸們錄了什麼專業」「高分考生更青睞誰」,但凡有高校分數線下滑,就好似得了個大新聞。
招生不僅是關乎高校切身利益,更關乎「顏面」。
當然,作為中國Top2的高校,清北還需要為促進教育公平、改良招生選拔機製作出表率。農村專項計劃、特殊人才選拔機制則應運而生。
那麼,清華北大,到底想招什麼樣的學生呢?又或者說,想上清北,到底有那幾條路徑呢?
並不好走的第一條路:競賽體系
◆ 國家集訓隊保送
進入競賽國家集訓隊,意味著競賽生的實力在同齡人中已屬頂尖水平。從清北的角度來說,已無需再通過後續考核來識別和選拔學生。對應的是「直接保送」且「專業任選」的寬厚條件。
◆ 全國決賽金牌簽約
取得全國決賽金牌也是學生實力很好的體現。事實上,在清北金秋營中取得條件約的學生,簽約生效條件往往也是「國決前180名、150名或120名」。
按目前的政策,數理化國決金牌儘管無法直接保送,但仍然可以直接獲得清北「降一本線」簽約。換言之,對數理化競賽來說,金牌就足以讓清北識別學生實力。
◆ 其他具備實力的競賽生
除了國家集訓隊和金牌外,競賽生若是希望通過競賽獲得清北降分優惠,都需要在取得省一或進入省隊後,再進行至少一輪的選拔。
對學生來說,這些競賽營是一次次爭取加分的機會。
對高校來說,則是一次次識別學生、選拔學生的途徑。
那麼,競賽營普遍採取全國競爭的方式,就順理成章了。
省賽前的競賽營,能夠提前識別並鎖定具備省隊實力的競賽尖子。
省賽後國賽前的競賽營,則意在篩選因發揮失常落選省隊的種子選手,以及潛在的金牌競爭者。
當然,即便同樣是省隊或省一,不同省份間學生水平的差異是難以忽視的。
在湖南、湖北、浙江三個競賽強省,數理化競賽生一旦進入省隊,就有機會直接簽約清北。在強省的一些競賽強校,「飛測/飛簽」也能夠提前鎖定頂尖競賽生。
國賽後的北大生科營和清華工科營,則根據各院系選拔學生的不同要求,對未取得滿意簽約的學生進行再次選拔。在北大2016年底舉行的生科營,選拔方式和考試科目,都非常有利於競賽一般省份的數理化競賽生。
等到次年3月,自主招生報名前,清北已將暑期課堂(學科營)、清華文科營,以及此前獲得簽約的學生收入麾下。此時再想報清北自招的競賽生,面臨的是已經提高到國決銅牌水平的門檻。
當然,站在高校的立場上,只不過是對還未取得簽約的學生進行最後一次篩選。
有很多學生覺得,北大在金秋營等競賽營當中,給的簽約不如清華有誠意。事實上,如果考慮到北大在數理化集訓隊和金牌中,已經招到了相比清華要多得多的學生,那麼在後續的選拔中勢必就會更加慎重甚至挑剔。
被有意忽視的第二條路:高考-綜合評價體系
「高考是不是一個有效的選拔學生的途徑?」這個問題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內。從高校招生的實際情況來看,不管自主招生、綜合評價如何聲勢浩大,高考仍然是受認可的選拔機制。
◆ 難識別的,從來不是集訓隊和狀元
清北一年有多少裸分上線的學生呢?
正如前文的數據,扣除清北特殊類招生錄取的學生,仍然有約3000名考生,最終憑藉高考裸分越過了清北線。
按分錄取,本就是現有招生機制能夠認可並接受的錄取方式。別說清北,甚至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招辦,也常常向剛剛邁過清北線,但對選專業無比糾結的考生,拋出「除XX專業外任選」的橄欖枝。
正如國家集訓隊和金牌獲得者一樣,「狀元」和高分考生實際上是太容易識別的一類群體。即便沒有各種特殊類別招生,這類學生也能夠脫穎而出。
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的特殊類招生,恰恰是為了選拔那些難以識別的考生。
◆ 綜合評價:提前發現「潛在的高分考生」
高考畢竟有偶然性,「一考定勝負」也曾飽受詬病。
事實上,在依靠高考裸分進入清北的學生當中,有相當比例的考生本身就具備加分。而早在高考之前,這部分學生就已被高校所「識別」。
北大博雅和清華領軍的審核標準是學生歷次大考的年級排名。早在兩個計劃公布之初,簡章中就有「年級排名原則上應居前1%」和「年級排名前5%優先」的字樣。
當然,不同水平的學校,年級排名所反映的學生實力也是不同的。換言之,實力不濟的學校,年級第一的學生也未必能取得考試資格;實力強勁的學校,即便超過5%的學生也可能通過初審。
以年級排名作為審核標準,使得無論是取得考試資格的學生,還是最終獲得加分的學生,都有很大概率是最終高考高分的學生。即便他們發揮失常,已獲得的加分仍然能夠幫助他們進入名校。
相應的,博雅領軍的降分就以10分、20分、30分為主。只有極為優秀的學生(對應初審「優秀評級」),才可能獲得60分或一本線的大額降分。
同樣的,寒假開始的清華人文社科冬季體驗營也正是想在北大博雅計劃開始之前,提前鎖定一批優秀的文科生。年級排名,也是清華文科營唯一的審核標準。
清北在浙江的三位一體招生、在上海的綜合評價招生看似頗有「替代」高考之勢。但實際上,「三位一體」和「上海綜評」資格的取得,也有賴於年級排名和選考成績/等級考成績。
在每年暑假,清北向全國範圍內實力強勁的重點高中發放「邀請碼」,邀請綜合成績極為突出的學生參加北大優秀中學生暑期學堂和清華暑期學校(即「綜合營」)。通過綜合營考核的學生能夠提前獲得博雅/領軍/文科營/三位一體/上海綜評的資格。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在高考前,提前識別並選拔出「潛在的高分考生」。如果按照比例計算,博雅領軍獲得加分的人數(2757人),正好佔到了清北特殊類招生加分人數(5450人)的一半。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放眼於其他有資格進行綜合評價招生的高校,以年級排名為核心的綜合成績,都是取得資格的必然要求。換言之,課內成績不夠,綜合評價這一涉及人數範圍最廣的特殊類招生,就將與你無緣。
◆ 對高考選拔機制的有限調整
當然,高校的綜合評價的存在,不僅是對「一考定終身」的修正,也是對高考的科目和考試難度的有限調整。且不說浙江三位一體招生和上海綜評,即便只看博雅領軍,也不難發現綜合評價的存在並不是高考制度的簡單照搬。
博雅領軍筆試中區分度最大的數學、物理、化學,考試難度高於高考,低於競賽。
在「減負」對於普通學生已然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情況下,清北的綜合評價實際上對頂尖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
在2017年1月的清華文科營,筆試數學中出現大量高考理科數學的知識點,以及更多令理科生都感到壓力的超綱知識點。在這場考試中,在平時學習中安於高考文科數學考察難度的文科生,就會被淘汰。
毫無疑問,對於要考博雅領軍的學生來說,如果系統學習過競賽或自主招生等超綱內容,勢必會在考試中具備很大優勢。而這,也是高校樂得看到的。僅僅有突出的年級排名,顯然是不夠的。
從2015年開始的清華領軍計劃,筆試一向採取「海選」的模式。初審過6000多,筆試淘汰一半以上的學生,已成常態。領軍筆試文科考察「數學語文(歷史)」,理科考察「數學物理(化學)」。在高淘汰率的筆試之下,那些傳統高考科目下較難出頭的「數理化偏科」理科生,在迴避了「語文英語」之後,就更容易脫穎而出。
這一切,都是高校根據自身選拔需要,對高考機制的有限調整。
被誇大的第三條路:自主招生
談完了競賽、高考和綜合評價,我們再來談談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制度出現的伊始,其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
但還是得把醜話說在前頭:
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身上的「才能」或「潛質」,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和高估。
在一些無良機構的攛掇之下,「造論文」、「買專利」、「混各種低質量的比賽」,甚至在機構的蠱惑下,幻想著自己孩子能夠以此獲得60分甚至一本線的降分,實現低分上名校。有些家長,在上述努力紛紛失敗後,不去思考自己怎麼被機構收了「智商稅」,卻反過來埋怨高校是「應試教育的幫凶」。
自主招生是為了選拔傳統選拔機制下無法出頭的人才,但絕不是捷徑。
在清北的招生體系中,包括兩個部分:學科營和高水平獎項特長。
◆ 暑期課堂/學科營:精細化的雙向了解
北大12個專業的暑期課堂(學科營),包括信科、工學、化學、天文、地學、哲學、史學、藝術、國關、考古、環科、城環,面向的是對開營專業有濃厚興趣的優秀學生。
在實際的審核過程中,學生的年級排名是相當重要的標準,但相比綜合營以及綜合評價會適當放寬。在此基礎上參考學生提交的其他材料,例如競賽獎項。
參加學科營的學生,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將會參與各個專業舉行的活動。一方面,學生對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各個院系也能夠對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潛質進行更加精細化的考察。
在化學暑期課堂中,許多在此前並無化學競賽經歷的學生能夠直接進入大學的實驗室,完成化學實驗操作。在哲學暑期課堂中,學生除了聆聽哲學家們的講座,還需要參與各種哲學命題的小組討論,並完成小論文。在史學暑期課堂中,歷史系的教授甚至會直接參与到學生的討論中。
在實時考評機制下,是確有實力,還是渾水摸魚,一目了然。
通過考評的學生能夠獲得北大自主招生對應專業的考試資格,在第二年的高考後參與北大自主招生筆試(語數外)的考核。
2017年北大自主招生中,共有200餘名暑期課堂優秀營員獲得了對應專業的降分資格,並有近100人最終錄取到了相應的專業。2017級北大新生中,天文、考古、藝術、環科院系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通過學科營錄取。
即便學生沒有通過學科營或自主招生筆試的考評,每年仍然有相當比例參加過學科營的學生,在錄取北大後仍然選擇曾參加過學科營的專業。
從北大自主招生(學科營)的加分情況來看,30分以上加分的比例超過了一半,並且有相當比例的學生獲得了降一本線的優惠。與綜合評價相比,自主招生(學科營)的降分幅度要大得多。
通過學科營的方式,使得高校能夠更加精細化地考核學生是否具備相應學科的潛質和特長,對確有潛質和興趣的學生,再通過語數外基礎學科測試的考核後,給予更多的降分。
相應的,也紓解了招生過程中,學生盲目扎堆熱門專業帶來的招生壓力。
清華的丘成桐數學夏令營和工程物理學科營亦有異曲同工之秒。但在2017年後,招生壓力暫時被「擱置爭議」的大類招生模式所隱埋,將學生了解專業方向的過程放在了入學後,卻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的招生之困。
◆ 極個別的特殊才能和獎項
競賽體系、高考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之外,其他特殊才能和獎項還包括:藝術生(高水平藝術團)、體育生(高水平運動隊)、外語類保送生。當然,還包括諸多所謂的「高校認可的」獎項。
2017年清華北大自主招生名單中:
具備清華招生簡章中「國學特長」,取得資格並通過考試,獲得「出土文獻」或「經學」專業加分,最終僅4人憑藉該加分錄取。
憑藉新概念作文大賽、北大培文杯、創新作文大賽、葉聖陶杯(特等獎)取得資格並通過考試獲得加分的學生中,最終僅10人通過自主招生加分錄取。憑藉「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及其他含金量較高獎項取得資格並通過考試獲得加分的學生中,最終僅7人憑藉該加分錄取。
當然,十分惋惜的是,其中有部分學生雖然取得了加分,但最終卻栽在高考上,用上20分、30分的加分也無法錄取。
「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和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教育部網站上公示,培文杯和創新作文大賽直接由北大中文系、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主辦,新概念作文大賽則是在業內廣受認可的比賽。
即便如此,最終憑藉特殊才能和上述獎項錄取的學生,僅占特殊類招生人數的1%,錄取總人數的0.3%
更不用說一些含金量更低的獎項了。
比如每年評近八萬多省級獎三萬多國家級獎的「語文報杯」;
比如自我標榜「唯一權威英語賽事」可實際上只有12所高校招生簡章略有提及的「英語能力競賽」;
比如由西南財經大學主辦的動輒收幾千元培訓費的「財經素養大賽」。
這些獎項的含金量幾何,過來人恐怕心裡都有數。
一些無良機構動輒收個幾萬塊,幫學生「造」所謂的論文、買「專利/實用新型專利」、混「名不見經傳的獎項」,含金量又能有多少呢?
你的心裡,難道沒有過一絲懷疑嗎?
想上清北,我到底該向何處去?
◆ 大多數人走的路:年級排名
走綜合評價或是清華文科營,紮實的年級排名是取得考試資格至關重要的條件。即便是走暑期課堂/學科營,年級排名的門檻會稍稍放低,但仍是獲得入營資格的核心條件。
對大多數人來說,高中三年努力學習,提高年級排名,提高最終高考成績的期望值,就是合理的手段和目的。
裸分不是不重要,恰恰很重要。但僅有裸分是不夠的,在學有餘力的同時,應該學習競賽或自主招生等超綱內容,或是對心儀的專業作深入的了解。
大多數人會走的路,或許乏味無趣,一點也不酷,但在相近的稟賦之下,恰恰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少部分人會走的路,如不是老天爺賞飯,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調動的資源,只會更多。
◆ 部分人走的路:學科競賽
對頂尖學生來說,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學習競賽已成必然。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憑藉競賽進入清北。
2017屆考生中,僅有860餘名競賽生通過保送或簽約的方式進入北大或清華。其餘學生,即便取得了競賽省一乃至進入了省隊,仍然是通過學科營、或博雅領軍、或僅憑高考裸分,進入了清北。
這意味著,完全通過競賽途徑進入清北,對數學、物理、化學競賽生而言,至少需要進入全國前250名;對生物和信息學競賽而言,至少需要進入全國150名。
否則,放棄高考課內的學習,就是不明智的選擇。
對大多數競賽生來說,努力提高年級排名,通過綜合評價或學科營(自主招生),甚至完全回到高考之中,就是必由之路。
◆ 極少數人走的路:特殊才能
當然,除了競賽、高考-綜合評價、學科營(自主招生),仍然有極少數學生能夠憑藉高水平的獎項和突出的特殊才能能夠獲得清北降分。
獎項有多少含金量,所謂的「才能」有多少真材實料,也絕不是聽設獎機構或申請學生的一面之詞就能決定的。硬性條件不夠的學生,在初審環節就無法通過。
通過自主招生初審後,又會對學生進行更加精細化的考察(如現場命題作文、成果答辯),沒有真材實料的學生也會被直接淘汰。
路徑是存在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但如果不是自身稟賦優越,需要付出的努力只會更多。
最後仍然要給焦慮迷茫的家長和學生一個衷告:
把自主招生當捷徑的人,只能不斷被別人直道超車。
彼此交織影響的「雙螺旋」
鼓吹「裸分難」的機構往往會說,清北是「標杆」,是「風向標」。事實上,清北對裸分的重視,絕對超乎他們的想像。
但他們有句話還是說對了:
清北就是「標杆」,就是「風向標」。
2017年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中明確就要「競賽生」,然而除了復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外,其他高校幾乎都招不到足量的競賽生。
有相當多通過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985高校自主招生初審的學生,僅憑優異的年級排名就取得了考試資格。
中國政法大學自主招生甚至開出了「競賽國二」的條件,2017年初審結束後法大主動披露的信息顯示,具有該競賽獎項的學生人數為0人。在通過法大自招初審的660人當中,有405人僅滿足諸如「品學兼優」等模糊條件。
年級排名,絕對比想像的要重要。
很多機構自以為看清了「風向」,以此來鼓動家長掏腰包購買所謂的「幾萬塊保過初審」的服務,造「論文」、買「專利」、混「獎項」。花錢買的到底是機會,還是一種單純的心理安慰?
站在這些機構的立場上,如果學生憑藉年級排名就能通過自主招生,那他們的「價值」又體現在哪裡呢?還會有那麼多家長會選擇「幾萬塊保過初審」,會選擇造「論文」、買「專利」嗎?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傳統高考選拔模式下,「一刀切」或「一考定終身」有其弊端。在新高考試點省市,高校選拔要求和新高考考核模式的齟齬也愈發突出。
在國務院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了「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競賽-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高考」錄取方式,恰恰呼應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競賽體系和高考體系,彼此纏繞,相互影響。
除了最頂尖的競賽生和高考學生之外,其餘競賽生不能拋棄高考,其餘高考生不能不碰競賽。
在此基礎上,學科營/暑期課堂、創新潛質、特殊才能、農村專項、特長生等特殊類招生作為補充,構成完整的名校多元錄取體系。
恰似「雙螺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創知路教育幫(czljyb),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不同意所謂「能得到降分的大多不需要降分」的觀點。
在衝擊清北的過程中心理因素其實占最終成績的很大一部分,同樣「有實力」裸考上清北的人,讓他真去裸考和給他降線20分,兩種狀況下考生的心理完全不同,這會極大的影響成績。特別是過去某些考後報志願,一志願不平行的地方,裸考清北給很多高分段考生的壓力是極大的——因為去不了清北就只能去北理工北交大這一梯隊的學校了。利益相關:某高考300分上清北的直轄市考生(裸考)、復讀生(有自招加分)。謝邀。有競賽加分、自招經歷的學生在一些低年級課程的學習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大學畢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很多也會泯然眾人。
我個人體會是裸考黨比例不高。但我猜測主要原因是,如果你是一個能裸考上清北的人,之前通過其他途徑拿到加分或保送的幾率也比一般人高……
清華不知道。來了北大的話,基本上就全靠你的個人奮鬥和歷史的行程了。
就講個故事。
高中同班一共12個人考上清北。履歷各有千秋。
狀元是兩個,有趣的是此二人從未學過競賽也未弄過自招,綜合測評也並不十分突出,無任何博雅領軍加分。當時出分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沒想到。正因為這兩人沒有慾望,才能專心於高考的卷子,才不會因為情緒而影響發揮。
剩下的人里,3清華4北大都是平時成績很好,博雅領軍自招得到加分的同學(包括答主),很遺憾我們都不是裸分上線的,當時那幾十分加分對我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炭。鄙省是高考難度很大的省,這類加分自然多多益善。
另有3人是競賽降一本線來的,高考上並無很大壓力。
同學裡面還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在學校各次考試中穩居前三,我們都覺得他清北穩了,最後發揮很一般,自招也沒考好,只能去人大。
結論:博雅領軍自招能考就考;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高考偶然因素很大;不要盲目自信也不要太過喪氣。
至於到了大學以後……我覺得真的沒有什麼區別。清華不知道。北大誰管你是狀元還是金牌還是裸考壓分數線上來的。在北大喜歡成績的有成績的玩法,喜歡社團的有社團的玩法,喜歡混社會的有混社會的玩法,各個流派互不干涉,基本上就是大型開放世界,你想怎麼玩都可以玩出花兒來,沒有固定加點。
這個問題給我答太合適了。我一直夢想去北大學化學,參加了各種夏令營和自招,但後來夏令營的加分被莫名取消,自招的加分名額也突然縮減,我又沒有競賽,於是最後一氣之下裸考去了隔壁。2012年黑龍江691,清華線669,北大線674。應該說裸考上清北是存在很大的僥倖成分的,主要需要這麼幾個條件。1.當年題要難。如果高考題簡單,那麼在高考上拉開的分值就會很小,有利於有加分的考生,不利於裸考考生。2.基本功紮實,準確率要高。在壓軸題上,我們不可能競爭得過那些智商比你高得多的競賽生,你的優勢在於小題的準確率。任何一個小小的筆誤都會使得其他地方再優秀也無法彌補這個損失。3.不能偏科。任何一科的低分都意味著其他科無法彌補的損失。4.保持樂觀心態。因為沒有加分,所以除非你是北京考生,否則切忌將目標定在清華北大。可以定一個差一點的學校。要意識到裸分考清北是運氣為主的。總之,除了實力以外,裸分上清北意味著你不能有任何一點「失誤」。達到清北的實力是不難的,任何一個C9的學生事實上都有這個實力,但是不失誤這一點確實非常非常困難,需要長時間有意識的練習。但是這個「不犯小錯」的習慣一旦養成,對你的未來有很大幫助,有時候甚至比智商對你的幫助更重要。
競賽自招領軍這些亂七八糟加起來不會超過1000人。清華一屆收3300人。裸考比例並不小。而且那些競賽自招領軍很多裸考也上線了。
至於覺得周圍大多數人都有加分有可能是因為你在城市的重點中學。縣城上來的幾乎沒加分的。強答一發。坐標T大六字班物理系,我們開學前在(水的一比)的QQ群做過(很不完全的)統計。大概競賽保送和降分能佔到一半,剩下的一半是自招和裸分上。據我不多的了解大概這些人裡面百分之七八十都有自招或者領軍降分做保障,也有一些人自招同時裸分也過了。大概理科系競賽生比例的確會略高一些吧,不能代表T大總體水平。反正上了大學以後怎麼樣這種事情,起碼從半年的經驗來看,我覺得自招和高考貌似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大學以後學的都差不多(水,比如我),競賽黨大部分其實也差不多,只是在(低標準的)物理課的時候上課睡覺也能拿高分因為學過,學習能力感覺都差不多。但是大牛無一例外都是競賽黨(qwq),有時候聽他們討論四大力學會感覺生無可戀。嗯就這樣。
我覺得你真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反正擔心了也沒用,不如好好準備高考吧。
北大和清華在我的了解之中從來都不是重自主輕高考的,反過來還差不多。而且能參加自主招生的人裡面,像上面很多答主說的那樣,大部分人水平還是比不能參加的高的。
可能你心裡現在憋著一股氣,覺得學校對你不公。這種感覺我那時候也有。但是單純的憤怒是沒有用的,唯一能幫助你自己的是你的努力。
畢竟,你只要考得比分數線高就可以了。別人考得好不好,和你其實並沒有太大關係。好問題!看似小處著眼的問題其實蘊含著宏大的時代背景。
以我接觸的上百個樣本來說,TP的裸考黨的綜合素質(包括最為核心的學業素養)在入學的時候是要明顯遜於自招黨的。
概括的說,強弱關係大約為:
綜合素質:競賽保送黨≈自主招生黨&>高考裸分黨
純學習能力和基礎:競賽保送黨&>&>&>自主招生黨&>≈高考裸分黨 (大於號數量代表稀缺程度)
本問題主要討論的是範圍是自招黨和高考裸分黨兩個集合,所以暫且把競賽黨放到一邊,但是討論中還是會不可避免的提及。
這個首先要談到自主招生的歷史沿革和誕生背景。
初始狀態是上古時期(類似分段函數範圍可表達為【1952~1966】~中斷10年~【1977~1984】)那是一個真正的一考定終身的年代——連某人的女兒都只能進華北電力大學的大專,不管能力之外有資本是否為0都可以忽略不計。
鐵板一塊的局面並沒有持續多久,此後的中國教育和考試製度一直處在持續而劇烈的動蕩之中,圍繞的核心點有兩個:
1.人才選拔需要(國家利益) 2.階層或區域的利益(強勢集團利益)理科競賽元年始於1984年,顯然是出於第一點原因——聯賽制度以及隨後催生的保送制度讓一群真正的拔尖人才脫穎而出。幾乎與此同時,基於第二點原因,以1985年上海高考開始自主命題為序幕的另一條主線也拉開了帷幕。
之後的幾十年,這兩條最為核心的主線一直不斷螺旋演進著,時而碰撞在一起。這幾十年的中國教育本質上是中國社會階層演變的晴雨表。它不僅能夠反映中國社會板塊的變化,同時倒逼教育官僚部門做出改革,在維持社會穩定和擴大強勢利益集團的面前做出一個傾向性的決定。
回到本題,自主招生黨的誕生背景是高考的風險性——高考雖然基本是靠實力,但是仍然有不確定因素。雖然置信區間80%的波動範圍在3%以內,但一旦中招,就是TP和復蛤甚至浙大三本的差距。
大家熟識的已經自殺卻永遠活在我們心間的大V某勃就是例證——聯考湖南狀元,一個來自四線城市郴州一中的天才,居然秒殺了長沙四大名校的學神們。本來可以保送,卻被老師勸說放棄,走向了高考裸考的不歸路——由於那段時間魔獸世界很火,買一聽可樂玩一個小時,某勃在喝了幾箱可樂之後,終於因為血液中碳酸含量過高在考場上大腦短路,連錯六道選擇題,無奈進入了浙大三本。
更不用提天才王垠,一個高二數學隨便能做到140+的人,在高考居然滑落到了川大五本。
再者,高考制度和競賽制度並不能選拔所有的人才,譬如輪子哥和敏敏,編程天賦異稟,但語文這些東西就是沒感覺,所以分別進入了皇家理工六本和北工商九本,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日後面試來自TP復蛤的精英。
70到90年代的那二十年高考是寒門子弟的黃金時代——從試題角度做技術分析,那時候的高考考試模式相對僵化,完全拉不開差距。有這樣幾個內核:題海戰術的演練,失誤率的嚴苛,關鍵題關鍵分的低方差。
基於以上背景,日益壯大和富裕起來的一二線城市的中產階層的家長坐不住了——他們中的很多都是黃金時代上來的幸運兒,深知其中的僥倖。教育的改革本質是這群人的訴求,但是會用一種隱秘的方式,漸進地進行。
於是,自主招生在素質教育輿論先導的浪潮之下,鋪陳開來了,本質是——一二線城市家庭通過地域優勢給孩子上的一個保險。其實是通過制度創新在競賽和高考中間開闢了一個緩衝地帶,並且通過運作,把蛋糕做大,進而吞噬了底層考生的利益。
那麼你問:裸考黨和自招黨日後在清北的發展分別如何呢?
基礎方面前面也說了,裸考黨會佔劣勢,但這個劣勢多半是由於平台劣勢造成的,並不能作為後期潛力的依據。關鍵在於在進入大學之後能否「上道」。儘早「上道」是關鍵,我見過很多學霸進入TP之後始終上不了道,迷失在洪流之中,邊緣化,勉強畢業,乃至退學,甚至自殺——清北每年的自殺率在0.15%,除了情感問題的,多半是環境的融入和自身的定位出了問題。
考慮到中國地域的差異反映在教育平台的差別,以至於即便是頂尖學神,也不能保證自己在進入清北的時候是最高水平——譬如是韓衍雋,在高中的時候競賽戰績並沒有到最頂尖的水平,源於安徽省的競賽培養水平有限,競賽強省,比如北京,江蘇的某些大神,可能在大一入學的時候會在某些方面碾壓韓神,但由於大家在一個平台之上,鯰魚效應馬上起了作用——在一個環境之中的潛力差別馬上高下立判。
類似的例證可以參看最近幾年清華特獎(包括第一輪候選人)的情況,你可以看到入學的頂尖群體集合與畢業的頂尖群體集合只存在部分的交集。
也就是說——裸考黨和自招黨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只是前期的平台差別,並不能說明後期發展的問題。再者,裸考黨在更為嚴苛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也自然有自己的優勢,不必妄自菲薄。
在清華大學這樣的地方,談當前的優勢和劣勢是很Loser的行為,真正的精英們會用勤奮和實際行動把看似懸殊的差距在很短的時間抹平——已經退出知乎的某用戶,2015年清華特獎獲得者狗爺(現在MIT攻讀理論物理)是化學競賽黨出身,入學的時候完全沒有優勢可言,甚至還有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想必是比自招黨和裸考黨的差距要大得多的。但經過一年多的穩紮穩打,不僅追上了,而且完成了彎道超越,GPA在物理系名列前茅,並且在高年級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他的paper作出後不就,就被巴黎高師引用。但這個成績是靠一本書一本書堆出來的,這或許也要感謝之前的化學競賽經歷——化學競賽雖然被認為是立刻競賽中最沒用的,但多少也鍛煉了他對於碎片信息體系化的能力和海量信息的短時間接受能力吧。
對於絕大多數高中生而言,可能還到不了這樣的信息處理強度——而所謂高考黨和自招黨,甚至高考黨和競賽黨的差距,對於一個真正想在北清這樣的平台學點東西,做出一點成績的人來說,好比40公里五萬人馬拉松,起跑線上100米的左右的差距,簡直可以歸為「實驗當中可以忽略的誤差」。
這種心理的本質是對於學習難度的恐懼,然而沒有什麼卵用。
因為,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非名校三線城市高中生」的路途將會被進一步堵死——葛軍的開天闢地是真的狼來了,之前偶爾爆出的均分不到及格線的高考試卷只是提個醒而已,高考試題改革將進一步提高難度,將智商不夠的考生淘汰出去——畢竟,未來中國人口紅利的喪失會逼教育部門痛下狠手,把原本在本科混日子的群體全部趕到職業教育的體制之下,因為未來中低端勞動力的緊缺才是大問題,而作為國家「劊子手」的教育部門,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一環,擔負著趕羊和殺羊的任務...16級線下2分學生來強答一個,放心啦題主你這個問題不會被噴的。
先明確一下「裸考」和「裸分上線」是不一樣的。裸考即沒有任何加分,裸分上線的同學可能有自招/領軍博雅的加分,但他們的高考成績已經過了分數線(dalao們會在高考分數和自招和綜合評價一起碾壓人的…)
清北裸分上線的人還是佔大多數,但其中像你說的「裸考」的同學確實越來越少了,更大一部分是手裡有加分的。其餘則是高考沒過線靠優惠政策來的。
作為一個過來人看這個情況,談談自己想到的兩個原因。
一是現在高考的不確定性太大,我們暫且認定每個同學在考試期間身體健康(絕不會發燒拉肚子什麼的),但是試卷難度,你的臨場發揮,以及後期閱卷可能有的一點小偏差(我的學長學姐在14年的經歷以及我同學在今年的經歷,都說明這一點真實存在)都是考場上的考生無法控制的。以上任何一點小問題,在高考中撞上了可能就是10分,一些水平在分數線左右的同學可能會掉到下一個檔次的學校。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多回答里都說起上清北都需要一點運氣的原因,個人奮鬥之外還有一些我們不可控的因素。
二是對於一些課內優秀的同學來說,綜合評價與課內成績並行不悖。先談一下綜合評價,這個本身就和你的課內成績掛鉤,成績好才能拿到資格的。所以他們需要靠這些優惠政策為自己增大容錯空間,即便是北大博雅的線下10分,也能在不小心錯個選擇題的情況下拉一把。自招主要是針對競賽/科創的,我和高中班裡同學都沒親歷過…我市top2高中的同學@你若幸福 跟我說過一些(我也會邀他來答一下這個題)。在此就感性地談一談,競賽非常突出的同學很早就能拿到一本線或者60分,這個優惠對他們的意義不止在於保證升學,更在於給他們一年的時間去學習更深入的知識,而不是把時間精力全部用在準備應試(即訓練一些套路,反覆練習減少差錯等…以後毫無用處)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清北確實在有意推出多級招生政策…然而目前眼界尚淺,過會兒再邀一個有經驗的人來答一下吧,希望能給你更全面的幫助。
以上這些進入清北的方式並無高下之分,而個人以後的發展也不會只因為線上/線下,或者是有無競賽等有所區分…畢竟那些都是過去了,如今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最後對題主說幾句題外話,其實我高三的經歷和你很像,理科差,沒競賽,在高三波動最大的一段時間裡又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機會…後來因為某些狗屎運才跌跌撞撞進了現在的學校。再回看那段時間,可能正是無處訴說的脆弱和絕望讓我覺得只有專註課內一條路可以走了。正是覺得自己別無選擇,才會心無雜念的專註學習了一段,然後在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試里發揮超常,於是有了後來一些好事。
所以題主,你大可不必為錯過的種種感到惋惜。順便說一句,其實北大綜合營優秀營員比例特別低,沒拿到真的沒關係…但你還有靠課內成績拿到領軍/博雅的機會,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就專攻課內,儘力彌補漏洞,穩定成績且拿到較高的年級排名。
最理想的狀況就是高水平穩定發揮+綜合評價降分,如果不能,二者有一個也很好。祝好:)不知道答題的有多少是清華的。
作為學生,能夠做的,就是學好知識,認真考試。會的題目,保證不出錯。日常學習中,把不會的東西都學會。
我是憑本事上的清華。
管好自己,就可以了。比例不是很大。個人感覺身邊沒多少有加分的,你說個領軍初審通過都有人膜來膜去。
至於心態問題,換個角度想:這些有競賽加分或是博雅領軍優秀穩進清北的人若是回到過去,放棄競賽全力高考,基本也能進。實力是內在因素,途徑很多樣。既然同學已經確定了高考這一條路那就放心備考吧,他強任他強,做好自己。答主曾經搞競賽停課一學期,最後沒有任何競賽加分或自招優惠(班上有多人降分或保送),一心裸分考清華。結果考的很爛,到了隔壁。所以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同學加油。希望明年能在園子里(或隔壁)看見你。謝 @鄒琂 邀
首先告訴題主一個比較好的消息:北大夏令營沒有得優秀也有參加博雅計劃(即北大對非競賽黨的自主招生)的機會,只要一模二模考好就能拿到通過甚至優秀(至少30分)關於第一個問題,邀請我的那位同學談的也很多了,我也很認同她說的兩點。
這裡只補充一點,自招、保送的比例整體不高,但不同的高中/大學不同院系之間有差異。比如PKU的數院、物院、化院、生命科學學院以及THU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錢學森力學班,電子系,數理基科班,數學系的競賽黨較多,其他系則不是那麼多。在有競賽傳統的高中,如北京的RDF、十一、四中等學校自招比例較高,但即使如此這個比例也不會超過一半(RDF今年略特殊,這個比例接近里55%)。你選擇的專業決定你和競賽黨的競爭的壓力,從而對你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一定影響。自招方面,我默認是通過學科競賽取得名額或依靠競賽所學到的知識在考試中取勝的。
想重點談談對未來發展的前景的影響,也就是第二個問題。1,高考前利用高三學習更多知識的確可能,但這僅針對那些【保送】的同學,即不需要參加高考就能被錄取的同學。對於拿到降分的同學,除非是降到一本線,否則還需要花大量時間應對高考。60分也不過是考砸兩門課的事。2,高考後從知識方面來講,競賽所能提供的幫助大小為信息競賽&>=化學競賽=生物競賽&>=物理競賽&>&>數學競賽除了在知識上面的幫助,競賽提供的幫助還有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上的,簡單的說就是幫助你儘早適應這個學科。還有一點,參加競賽對心態的調整。競賽圈dalao太多,省一之上有省隊,省隊之上有國一,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毫不過分。在這一點上競賽圈和Top2的環境非常相似。反正我身邊的競賽黨都比XX市XX縣狀元低調謙虛的多,抗打擊能力也超強。如果題主沒有學習競賽但想進入理科院系學習,那麼的確可能會和那些同學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大一這一年,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這個學科。但如果進入的是工科、經濟等院系,那麼差距會更小。事實上,知識上的差距將只會存在於高數,普物,大化這些基礎課上。一旦進入專業領域,所有人將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總之高考生相對競賽/自招生差距客觀存在,但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大,更不是不可克服的。以上內容或許對題主現在沒有什麼幫助,以後選專業的時候可以看一看。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注重課內,因為一模和二模成績是能否拿到自招名額的直接依據。若學有餘力,可以適當看一些更難的內容,包括江浙一帶的壓軸題,往年的自主招生考題等等(讓那些去參加冬令營的同學給你帶一本,清北校園內的報刊亭有得賣)。這些不僅對自招有幫助,也能夠拓展思路,提高應對可能出現的高考難題的能力。
總之加油!正常來說的話,人數應該是高考》自招》保送吧。這年頭競賽的十分加分也不好拿了,高考黨基本都能算裸考了。不過話說回來,加的那十分大多數情況下不怎麼影響能不能錄,對專業選擇的影響倒是大一點(踩線分段的一般都會保守一點,我那屆有個踩北大線的去了復旦)。
與隔壁的大型開放世界不同,貴清成績不好就沒有話語權。對於理科生,數學成績是前期的重中之重。
比如上周一場面試,教授們讓一個英語連四級都考不過的人進了,把我掛了,就因為我數學沒有那個人好。
然而後面請來加州大學的大佬作報告,進了的那個人連中英文混合講座都聽不懂。
就因為我數學不好。然而我的專業跟數學並沒有多大關係。面試的那個組織做的事也和數學沒多大關係,反而是幾乎每周都會請國內國外的大佬做英文報告。
所以說到底貴清的正統加點還是成績。隨手說幾個宿舍吧(可能不太適用於這幾年
我們宿舍:4個人都沒參加過高考,2個競賽保送,2個保送生考試
隔壁宿舍:2個競賽保送,1個實名制,1個自招加分
另一邊的隔壁:3個競賽保送,1個自招
再隔壁:2個實名制,1個自招,還有1個不太清楚,可能也是實名制
另一邊的再隔壁:2個保送生考試,2個自招
……我們宿舍靠樓梯,不存在對面宿舍
所以從這個樣本來看,貌似不存在裸考的???當然這是理科院系
------
之前和同學打麻將,一個高考狀元三個競賽保送
就可以對狀元說:你一個人的高考成績比我們三個加起來還高了700多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