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內業》「凡物之精,此則為生」怎麼理解?

這一句話「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講的是精

後面「是故民(陳鼓應先生的觀點『民』應當是『此』之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

後面卻在說氣。

這個應該怎麼理解?

我看有的人說,「此則為生」應該為化則為生。這樣理解固然講的通。

可是「精」化氣怎麼理解?

(後面內業有: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後面心術下中有「一氣能變曰精」「一物能化謂之神」)

以傳統的先秦諸子的觀點怎麼理解這個事情?

按道教的元氣論觀點又怎麼理解這個精和氣?


道家認識是,天地不能自生,生天地者太極,太極不能自運,運太極者真精。

精本身不是物質,而是描述的一種類似動力的東西,是最原始的力量,它能夠運轉太極,生成天地,而萬物由天地所生。

在《列子》的《天瑞》中也說了「天地含精,萬物化生。」,說的便是這個理。

《內業》後面有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

便是對開頭的詮釋。

由於「精存自生」,而因為真精生成得了天地,而天地含精,化生萬物,所以萬物也含精,所以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

這裡的精與氣是兩個概念,精以為氣淵,氣自此處而來,真精本身是永存的,並不會轉化掉。

「是故民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民氣由精而來,而精能自生,所以試圖通過強制的力量來壓制民氣是不可行的,只能通過德來進行安撫。


玉皇經說: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又說: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又說:

三者一理。

我想著,這可能就是道教認為的精氣神三者的關係總論吧。


謝邀。

《雲笈七籤》云:「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

《沖虛真經》曰:「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按《玄綱論》:「太虛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真一運神,而元氣自化。」

又「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氣也。授天地人物之靈者,神明也。」

精至為神,又曰精謂神之至靈者也。

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萬物亡,此謂神明。意同「陰陽不測之謂神」。


推薦閱讀:

關於修道積德的問題?
弗洛伊德與道教、佛教有什麼相通之處么?
道士应该接受进化论吗?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慈」作何解?難道是「慈愛」嗎?不與「不仁」有所背卻?
土地公公的神職是負責什麼?

TAG:道家 | 道教 | 黃老道 | 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