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不斷呼籲恢復繁體字?
簡化是歷史的必然!甲骨文到楷書中間有什麼,有金文→小篆→大篆→隸書啊!字體越來越簡單,簡單的東西更容易記住 更容易書寫 更不佔內存,這是事實!可為什麼還有人堅持繁體?
我就想知道更不佔內存是怎麼得出的...
拿臆造的事實推導出歷史的必然……可以,這很硬點。
「簡化是歷史的必然!」
歷毛線的必然。毫無了解就別瞎摻和。
你既然說簡化是必然,我和你說,本來的第一次簡化字把「覆」「像」作為「復」「象」的繁體,後來推出第二次簡化字又廢除了,現在用的基本是第一次簡化的方案,但恢復了「覆」「像」二字(大家竟也習慣了),你說哪種是必然?還有古代「黑」「曾」一般寫成「黒」「曽」,比現在簡單;古代「網」「罔」都寫成「網」或「岡」字,後來加了「亡」表示聲音變成「罔」,再加「糸」分化出「網」;甲骨文的「手」「丑」是一個字,後來成了兩字;古代四寫成亖,五寫成?,七寫成十,十寫成丨,不是越來越繁嗎!對了,「繁」字本來寫作「?」。
甲骨文到楷書中間有什麼,有金文→小篆→大篆→隸書啊!
你想說什麼?描述文字演變完全錯了,而且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隸書、楷書很大程度是書體不同,簡化字、繁體字只是構件不同。
字體越來越簡單,簡單的東西更容易記住 更容易書寫 更不佔內存,這是事實!
你學了「般」字,要學「盤」就比「盤」好學。要說書寫,楷體「長」卻比「長」順手。繁體草書比簡體楷書還簡單好寫,想想若是愈簡愈善,為什麼草書不用來當正字呢?佔不佔內存有什麼關係???我覺得你應該去支持二簡字或是拼音。
為何有人不斷呼籲恢復繁體字?
這我不知道。人各有由。
可為什麼還有人堅持繁體?
為什麼英語是「世界語言」,資料最多,最方便前沿,還有人堅持漢語?
文字,特別是漢字,除了作為文字的工具性功能以外,還承載了文化。通過字型也賦予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寓意。
當今,有人反對簡化字可以理解。我並不是一味反對簡化字,極其難寫的漢字確實應該簡化。但是,我反對很多「合併字」。這導致了生活中,不同意義的內容用同一個字表述,無法體現區別。
所以我認為從「體現不同含義的區別」和「漢字本身美感」的角度,應恢復部分繁體字,但不應該全盤恢復。堅持傳統字,並不呼籲恢復繁體字。
有些字的簡化是合理的,原字過於複雜不方便書寫,簡化後的漢字有的來源於俗字慣用字,不失其意:
釁蠶晝龜蠅鹽-釁蠶晝龜蠅鹽有些字雖然不複雜,但簡化後仍能成體系,有一定道理:寧擰檸-寧擰檸,韋偉緯-韋偉緯,驗檢劍撿-驗檢劍撿有些簡化歸併了原來通行的多種同音同義的異體字,使漢字更為規範,比如回字。但是有些字不合理,破壞了漢字原本的結構關係,像是白字、錯別字。
有些簡化字真的是逼死強迫症系列:漢艱難歎,觀歡權罐灌,鄧燈瞪登漢艱難嘆,觀歡權灌罐,鄧燈瞪登壞懷≠杯≠環還寰嬛
壞懷杯環還≠寰嬛壤嚷讓≠上壤嚷≠讓上同一聲旁的有的簡化有的不簡化,異聲旁的反而混到一起了。類似地,原本同一聲旁,後來因簡化方向不同或部分簡化,造成字形體系混亂的例子還有很多:楊湯場腸陽傷殤觴-楊湯場腸陽傷殤觴撩繚遼療-撩繚遼療過鍋堝蝸-過鍋堝蝸補輔捕浦-補輔捕浦躍曜耀-躍曜耀
樣漾-樣漾幣斃蔽-幣斃蔽確榷-確榷屬燭觸-屬燭觸有的則是同一部首,某些字簡化,另一些字則保持原結構,比如四點水在魚和魯等字簡化為一橫:魚魯,而黑、熱、熟則不簡化。有的一組有諧聲關係的字被團滅了:
彎巒孌孿戀變-奕弈亦彎巒孌孿戀變奕弈亦(字形略有不同)營螢熒瑩縈鶯(榮字也可以包括進來,今歸日母屬特殊變化)營螢熒瑩縈鶯
有些多字變一字,一字變多字:瞭-瞭(~望)、了(~解)乾(~坤、~燥)-乾(~坤)、干(~燥);干、榦、乾(~燥)、幹-干鐘鍾-鍾,後後-後,雲雲-雲,發髪-發,表錶-表,並併並-並,複復-復,制製-制,系係繫-系,准凖-准,臟髒-臟,谷穀-谷,歷曆-歷原有的諧聲旁強行改為不相干的結構:
怪不從聖(聖),鄰(鄰)不從令,進(進)不從井,壩(壩)不從貝,選(選)不從先,協(協)蘇(蘇)不從辦(辦),標(標)不從示,濱繽賓(濱繽賓)不從兵以及隨著現代北方話的形成,看似諧聲實則古代不諧聲的改為了諧聲旁,這些字的讀音差別至今還保留在某些方言中:億(億)憶(憶)藝(藝)不從乙,園(園) 遠(遠)不從元,礎(礎)不從出,艦(艦)不從見,犧(犧)不從西,縴纖殲(纖殲)不從千當然也有簡化後歸為諧聲旁的反例:護(護)-戶,膚(膚)-夫,郵(郵)-由
還有一些字,字形不那麼複雜,不是經常要寫的字,或者組詞範圍也很有限,亦不屬於任何一個必須隨偏旁簡化的體系,單獨把這些字拎出來簡化,很令人費解,比如這些字:鄧洶湧踴躍劉礎廟骯鄧洶湧踴躍劉礎廟骯等等等等,暫時想到這麼多例子。每個人有自己的習慣和見解,不能強加於他人,用繁體的自己在合適的場合用就行,大環境下畢竟還是簡體。用繁體的實在不必覺得自己逼格高人一等,或者是振臂高呼要恢復繁體,漢字有幾萬,一個人能全部會寫會認嗎?用簡體的也沒必要覺得繁體就是裝逼,簡體字書寫認讀效率更高,但是會認會寫一些傳統字的寫法也是很好的。兩方都有缺點,互黑實在沒意義。簡化根本就不是漢字發展的必然,擇優才是漢字發展的必然。
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場合來說,文字的用處僅限於表達(日常)含義,對於這些人、這些場合來說,簡化字更合適些。不過對於少數人、少數場合來說,文字還會有一些其他意義與用途,例如分辨古籍中的字形,或者用它來增強民族凝聚力(有這個效果乃是事實)。對於這些人、這些場合來說,傳統字形更合適些。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環境中(亦即上文的「場合」),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自然就會有各種主張。
反共
作為文字專業的學生造次兩句。簡化字的背景是新中國為了快速掃盲,普及常用字而做的決策。而且簡化字的數量其實不多,這個大家可以查看簡化字表、規範漢字表,也就幾千個。日常生活學習當中最常用的字也就千把個,次常用的也就兩三千。所以說,目前大學畢業生識字量超過四五千的,都非常不容易了。很多希望恢復繁體字的意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認為簡體字割裂了漢字的形義關係,其次大家會認為不熟悉繁體字造成大家在傳統典籍學習上的困難。其實不然,文字的簡化是必然趨勢,書寫的簡便是自然而然的要求,所以在傳世文獻當中會有大量的俗寫和簡體,也就是孔乙己說的「茴有五種寫法」。其實漢字的形義關係在形體上並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也就是說漢字不論是簡體還是繁體,都是符號化的文字。有人覺得漢字構造有象形、指示、會意等,從字形結構上能體會到文字含義,常見的說法就是「讀字讀半邊」。其實並不能,你讓不認識字的人看漢字,不論是「馬」還是「馬」,他都聯繫不到動物的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簡化和繁化有區別么?有人又說,甲骨金文很多象形字,讓人「視而可識」。是的,甲骨金文的確多,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少數,甲骨金文當中,數量最多的還是形聲字,這是和現在一致的。甲骨金文再象形的字,沒有辭例和傳世文獻的對勘誰也認不出,誰也讀不出,畢竟畫一個線條化的動物,可能是虎,可能是犬,可能是狼,你說到底猜哪個?所以說,漢字一直都是符號化的文字。現在的簡體字也是一套成熟的符號,能夠讓我們隨心所欲地表達詞語和句子,這就是合理可行的。如果非要聯繫到古籍學習上來,那又得說不好聽的了。中國的文化知識,歷來是精英教育。想想看,從文化昌明的宋代以來,歷代讀書識字的人真的很少,傳播文化,延續經典真的只是少數人的事。絕大多數的職業和人群真的沒有機會和必要去接觸古籍。其實現在大陸學習繁體字的人很多,專業的就有古文字、古文獻、音韻訓詁、古代文學等,此外書法篆刻也要求很強的繁體字能力。但總的來說,現在的社會生活,用到繁體字的地方真的太少了,既如此那為什麼要真假大家的識字難度。港台現在通行繁體字,但你拿一本《說文》、《廣韻》他也懵逼啊,認識的字太少了。中國的文字數量太多了,好幾萬。但我們用常的也就幾千,剩下的字沒有簡化,誰想學自己可以去學。港台也不教常用字以外的漢字,教也教不完。如果說,誰真的覺得繁體字好,完全可以自學,畢竟在熟悉簡體字的情況下,學習繁體字並不會那麼痛苦陌生。就當自己再學習幾千個單詞。如果想閱讀傳統文獻的話,最好還是掌握常用字的繁體字。有人會覺得難,會覺得祖國沒教你……那麼既然你都已經打算為「往聖繼絕學」了,那麼先下點功夫認識幾個字有什麼可抱怨的?
首先,為什麼文字要簡化?
因為書寫方便,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字,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
但計算機時代改變了一切。
計算機時代你再複雜的字,和簡單的字打出的過程是一樣的。
計算機使得文字的簡化的最大意義——書寫方便,失去了意義。
正如現在很多人表現我好開心,不會打「我開心」三個字,而是發表情包了。。。
很顯然,如果在書寫時代,在紙上畫一個惟妙惟肖的周傑的肖像,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超過書寫「我開心」三個字。
但計算機時代是一個把至簡化至繁的時代。
所以在計算機時代,文字簡化已經失去了意義。他們是賣筆芯的!
哪個寫來覺得順手就寫哪個唄,哪來那麼多上綱上線?
在日本寫了幾年的日語我就覺得日文漢字簡化方案寫得順手(攤手)
因為輸入法裡面可以打繁體字;word也可以自動簡繁轉換了。
民國其實沒有書上寫的那麼浪漫那麼好,但是很多小知識分子一味地捧民國臭腳。啥東西一旦陌生化了就高大上了許多。比如古董,比如儒學,比如繁體字。好久不被先生拿鞭子抽,皮痒痒了唄。好久沒讓洋人跪著打,覺得不自在了。好久沒跪著高呼青天大老爺萬歲,覺得自己不自由。好久沒用繁體字,覺得嗨這東西就是牛逼!你們都不懂它的好!
聞道有先後,人的認識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在每個認識水平都有很多人。
簡體字可以更快速表達,書寫,有些簡體字雖然單獨寫會導致誤解,但是聯繫上下文可以得出精準意思,假如聯繫上下文還是有奇義的話,繁體字也不會更好。有些人認為繁體字更好看,從藝術的角度上看,小篆,大篆,宋體都比繁體字好看,哪怕是甲骨文比也繁體字有藝術價值得多。所以從實用性,到藝術性上,都不應該繁體字復辟,否則就會出現例如壹隻憂鬱烏龜的無奈事情。
你不覺得現在支持繁體字的人都喜歡作么?剛用習慣的東西就想著扔。我仍然相信繁體字恢復後還會有人叫囂著恢復簡體字。no zuo no die這句話不是人們覺得押韻而想出來的,是天生的。
因為香港和台灣在用繁體字,日本漢字也接近繁體字,而跪舔這港台日是政治正確,僅此而已
我猜
一方面是有些人現在正在用,重新學簡體需要成本另一方面,現在傳統文化的制高點開歷史倒車,不是一件刺激又輕鬆的事情嗎╰(*′︶`*)╯也有人真的覺得繁體字好看吧,比較同意 @樂只君子 的答案化繁為簡,在文字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這方面,確為趨勢。日本和新加坡都進行了漢字簡化。但別忘了漢字承載的東西遠遠不止一個,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反對的原因。在這些領域並不全然如此。比如書法,歷史研究,考古,設計等等領域。再比如喜歡拿繁體字這個標籤來裝文化人這個既實際也有意義的事情上面。
老祖宗的有些東西不可丟,確不假。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中國大陸主流的人不用繁體字?
※令狐沖的「沖」是否必須寫作兩點水的「沖」?
※那些不管什麼都喜歡用繁體字的人,是真的熱愛傳統文化、還是裝逼?完全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嗎?
※為什麼使用繁體字容易引起部分網民的反感?
※在網上厭惡粵字,喜歡繁體字,這種心態對嗎?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