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過印象最深刻或者對你人生最有指導意義的書是哪一本?讀後感是什麼?

大學畢業三年,這三年竟也不知不覺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深深地有那種「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感覺,合計起來讀了也近有50本書,都是自己喜歡的,讀書筆記積了不少。最近離職三個月期間竟也精讀了十幾本,包括泛讀以前度過的書。不禁開始反思讀書的意義。關於「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的疑問,這是我看過的最巧妙的一個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你的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我認為題主所謂的「對人生最有指導意義」的書,應當是不存在的。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世界觀也不同,何來什麼指導?就像算命先生似的,他能算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嗎?如果可以,為何不算算他們自己?

現實中,愛看書的人不多。畢竟手機方便,什麼資料都能搜出來,書籍當然也不在話下了。

某次在圖書館,看見一位女生邊看書邊掉淚,過了一會兒卻又笑了。忍不住過去瞟一眼是什麼書,果然不出所料,一本現代小說。

小時候,那時連課本上都有各種語錄。

某日,看見大家都在神秘兮兮地傳看手抄本,費了老大的勁,才發現是《歸來》。不知許了多少願,終於弄來看了一個晚上,我被書中的蘇冠蘭和丁潔瓊給吸引住了,非常感動。第二天還書後,居然還能回憶良久。直到某日看到書店中有改版的《第二次握手》,閱讀後發現,已經沒有了手抄本的激情。

記得班上同學們都期望將來做蘇冠蘭和他的瓊姐。

N久以後,上班的同事們都迷上了天龍八部,連總工程師講話時不時地引用武俠語言,頗有歸隱峨眉的味道。

但這些書,是不是與人生道路能真正地掛上鉤?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看過的文學書也不少,有古典的《紅樓夢》,有《亂世佳人》和《斯嘉麗》,有《林海雪原》和瓊瑤系列,還有三毛的《哭泣的駱駝》,有現代的《泡沫之夏》。感覺越是現代,小說的深度和意境就越差。

在學校圖書館裡,可以泛讀各種讀物,覺得還是傳記要好看得多。例如科學家傳記《居里夫人傳》、《愛因斯坦傳》等等,給我的印象很深。

最近,不知怎的愛上了民國時期林徽因的文學作品。林徽因的建築系列,文筆優美,又能了解中國古建的風貌,而她的《你是那人間四月天》,更是文學精品,很值得一讀。

多看書,的確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以及表達方式。

例如瓊瑤作品,儘管千篇一律,儘管內容不過就是情男弱女,但她的文字十分優美,在加上若干詩句,整篇作品十分典雅。例如她的《我是一片雲》和《剪剪風》,這種寫作風格,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我。

在文檔或者畫作中配上一首詩,這種情調是最美的,讓人倍感親切。當然,寫作難度也比較大。

我覺得,最不值得閱讀的就是所謂人生哲理類讀物。這種書真是蒼白而又無聊,讀後讓人沉湎於惆悵和落寞。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很有韻味。自己的未來如何走,沒人知道。但只要有心、有情、有目標和方向、有友誼和協作,這條路就能走得通。

人生路漫漫,回首都是情。何需讀指導,空負你我心?

白雲幽山遠,天涯路沒茵。關前雪嶺險,山後艷花明。


謝邀。到目前為止,真正對我人生起到指導意義的書,是《當下的力量》。我讀的是英文原版《The Power of Now》,作者是Eckhart Tolle。

這是一本讀起來容易,但真正理解起來很難的書。因為作者說的很多東西,你看著很簡單,但是實踐起來很難,而且往往是有了親身體驗之後,才會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很多書你讀一遍,提煉出兩三頁的精妙語句就不錯了,然後你可能就會放到一邊。但是這本書可以放在枕邊,常讀常有新的收穫和理解。

比如說裡面提到的「Ego」的概念,我自己的翻譯是「小我」。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裡,我們很多人的生活到底是為了真實的真我,還是這個虛的「小我」而生活,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沒想過。

比如我們總是在擔心未來,為工作為買房為結婚生子而焦慮,而忽略了你所擁有的當下的生活,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擁有當下。

說了那麼多,具體的還是要讀者自己去閱讀去體會。總之,這本書讓我的生活多了很多平和,少了很多焦慮。誠心推薦給大家。

2017年1月19日更

最近在看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寫得太好捨不得放下書來,已經很久沒有遇到一本這樣的書了!趕緊來推薦給大家!


首先我想說,忘記才是常態,看了書,若是不忘記,跟沒看差不多。

但說讀的書最後成了骨與血,感情上是升華了,意思也到了,但卻欠一點直白。

所以我想探討一下,到底書里的什麼成了骨與血。

首先,市面上大部分的書,裡面有用的內容,大約就是一兩句。更有不少書,看目錄就可以了。

被簡介騙,被腰封騙,被營銷騙……題主如果看過很多書的話,應該能明白我說的意思。

那些只有一兩句有用的內容的書,我們只要把那一兩句有用的內容擇出來就行了。

日積月累的擇出來,我們就有了一個筆記本。

有一種理論說,腦子的空間是很珍貴的。能用外部存儲器存儲的東西,盡量用外部存儲器存儲。

我很認同這種觀點,所以事實上,我們記在筆記本上的那些有用的內容,也不是最有用的。可能我們會記住它,也可能我們在溫故知新的時候看到,卻彷彿像第一次看到似的。

所以這些不是骨與血,而是肉。

進而,我對題主的問題中提到的「印象最深刻」的理解是:那些常駐在腦子內部的、一問就會想起來的書。這些書里的內容與我們的個性、經歷交融,構成我們最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處事能力。

這才是所謂的骨與血吧。

每個人經歷不一樣,常駐在腦子內部的書自然也不一樣。

看到題主問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海鷗喬納森》。

沒看過的話可以在知乎上搜一下。很短的寓言,很快能讀完。

寫長是本事,寫短更是本事。這本書可以反覆讀,有隱喻,但不晦澀。有能量,但不雞湯。

在這個階級固化的時代,如何讓自己平凡但不平庸,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責任感和壓力讓我們熬過白天,熱愛和專註讓我們度過黑夜。

對我來說,這本書常駐內存。平時不一定記得,但你一問我就能想起來。

此外,夾帶一點私貨。

我推薦題主去看一些編劇和故事創作原理方面的書。

雖然書的類型和內容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書,尤其是故事類的書,基於基本相同的創作原理創作出來。這些創作原理本身又有著複雜的社會、人文、心理、歷史背景。

如果你願意看的話,你會發現一些故事創作原理的書是可以指導生活的。

當然,殊途同歸,或許不同專業的知識和原理學精了都能起到指導生活的作用。

但別對指導意義太深究,因為很有可能,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書是下一本。


《莊子》吧,據說這是一本用符碼寫成的書,能解讀的話,很多問題都會看得比較透吧,但對常人而言,只要從中學到如何戒掉裝逼這個程度也就夠了,畢竟「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所以不妨看看,兩年前參照JT叔叔的解讀,隨手做了部分筆記,是否偏離主旨不好說,權當由讀《莊子》所引發的思維片段吧,摘錄如下:

1、
救世主情節

出於對現實的抵觸,對自身的不滿,而在我與他人的交互關係中營造出有力的幻象,以幻象中的力感與成就來對抗現實中的虛榮的自己,在幫助別人地過程中,本能地將自己列為施恩者,而別人則成為被施恩者,在這種恩欠關係中確立自己的主體地位,尋求自身的存在感;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私心,而以大公無私的姿態去行為造作,覺得自己付出而沒有相應的回報,又必然心有不甘,在這兩種情緒信念的支配下,而沉淪於偉大與悲情的陷阱之中糾纏而不得出。

2、
躁鬱症

執著於「偉大自己」這一幻象的構建,將自我的知見與真理等同,並以之為標準尺度衡量他人的作為與想法,通過他人的認可與讚歎攫取自我滿足感,沉醉於此種外來的自我滿足之中無法自拔,一旦抽掉外界的認可,必生狂躁與空虛,形成類似於黑洞的結構,永遠在消耗中生存,我執的饑渴進一步發展到極端便成修道病,患者需要將自己置於世界的一端,以世間實相掌握者的高度,去評判、憐憫、救度「受苦受難的芸芸眾生」,「我」成為了造物主、救世主的代稱,此種人已經是藥石難醫了。

3、欲成為真人,必先成為真小人

「真」即承認現實,不去逃避,不去辯論,不去偽裝。小人一方面或可理解為渺小之人、弱者、不完美的人,承認自身的這種有限性,不去以幻象對抗之,倘只以反面對抗此面,必會越來越遠離真實;另一方面,小人也可理解為與眾人思維觀念和信念結構中那個存在相對立者,小人之小乃在於其不符合大眾之價值評判標準中之優先者,然大眾之價值體系之形成並非出於先天,非先驗,也不具有自然而然的合理性,乃是由於習俗、觀念、利益等眾多因素演化而成,故具有對象性與時空性。真小人以其真故能回小向大,進而泯滅小大之辨,以為真人,道德譜系由人構建進而約束人,人亦可跳出此種譜系,能成人,然後超人,不在人道,焉談天道,煉虛合道,無實何虛,虛實環抱,守一而已,一與非一,環抱扣合,則泯然眾別。

4、
逍遙遊

以靈魂人之立場去活肉體人的一生,此世之生存類似於一個更大的存在中衍生出來片段,類似於遊戲玩家與遊戲角色,從遊戲中獲取愉悅的前提在於此遊戲有意義、有趣,須要一種類似於克服障礙、打怪升級的設置,平淡無奇、一路順風的設置反而是不被歡迎且毫無意義。假若人以一種自己的本初狀態去玩這個遊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被介入的其他因素干擾,是謂真小人,「真」謂其具備本初設置,「小」謂其與「大宇宙」(彼岸主導)相應,此種狀態下的人自助天助,因為自即天,為一體,如遊戲中的喜怒哀樂引起遊戲者的共鳴,身未臨其境,而心同此理,人正是基於此種天然同理心,與大宇宙相應,進而與大宇宙下的其他人相應,如失樂園之前的伊甸園的狀態,此種天然同理心非以習俗演化而成,而類似於一套程序設置之初的通用標準,但此種狀態卻很難保持,在遊戲的過程中會介入各種因素,或好或壞,或近或遠,如同木馬,使人疏於防備,進而被感染,此種過程中產生了分別、標準、道德、邏輯、主客等,肉體人被異化,被植入各種框架,如信念結構、道德模式、行為標準等,這些因素割斷了肉體人與靈魂人的聯繫,如同與大地之母失去聯繫,也就失去了力量之源,人看似變得自由,實際上卻越來越無力,而自由與力量往往並肩而行。由於肉體人的異化,其必然越來越偏離此種遊戲的本旨,無法通過在此世的生存中積聚足夠力量以回饋長養彼岸主導的那個靈魂人,靈魂層面存在的自我也就無法獲取足夠的愉悅,此時他會試圖通過一些方式重新溝通已被阻隔的聯繫,夢境就是其中一種,而疾病也是其中一種,我們或可將疾病理解為彼岸之我對此岸之我的一種告誡與警醒,令我能夠及時清除不必要的程序,重新投入到正常的遊戲模式之中,一旦這些警醒得不到回應,便是遊戲結束而重新開始的時候了

5、
修道病:逃避自己的黑暗面,對抗自己的本能,一旦自己的作為與幻象中的自己相違背時,有很強的負罪感,試圖通過修行的方式抹去此種負罪感,並以一種病態的催眠式的方式強迫自己變成某種類型的人,進而相信自己就是那種人,當某種念頭(如善念)發得太過分時,就會適得其反,反而跌落到正常人以下的狀態

6、修行路徑:消除代償反應,擁抱自身的黑暗面,此為修行者入門之資格,覺知到並且承認我們人不是上帝那樣全知全能,我們所認知到的不一定就是宇宙的真相,以「不知道」為原點,對自己的信念觀念都應加上「嗎」。隨後則須「支離其德」,信念結成一團方為人格,人格中各部分不斷糾結在一起,並不斷從外界吸納各種結構加入其中,如同一團亂麻,塑造出了「我」這個概念,「支離其德」即是將這些信念結構打碎掉,遇事是便不會陷入固定的結構中,也多了選擇,能夠以自己期待的方式重構自身,這一過程多了自由,也多了想像力與創造力。但信念結構鬆掉以後,我執坨坨得以消除,由於這些障弊潛表意識溝通的因素得以消除,潛在意識便能夠進入到表面,從而支配表面意識,此時外境便難動其心了


我總覺得每一本書,每一個人,每一句話,每一眼你見的世界,於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畢竟那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知為何人們總想量化一些東西,什麼都想排個榜,可能因為生命有限,一分也不想浪費吧,總想找到最好的,最有意義的,然而事實是,沒體會過糟粕也不會懂得精華的妙處。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我一年閱讀量就十幾本,自己覺得不適合回答

就直接引用白岩松的話吧:

我常常被問到 「對你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最讓你受益的書是什麼?」,我總是這樣說:「對我最有影響的人是我媽,沒有她就沒有我;最有用的一本書是新華字典,沒有它我認識不了那麼多字。」

另:有個錯別字你改了唄,看著難受………………


《有一種心態叫捨得》都是一些人生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 人生哲理挺多

《山海經》這個就不多說了 魑魅魍魎啦啦吧啦的 挺好看 長知識~

《納蘭詞》這個我每天晚上睡覺前拿出來看一篇 手寫一遍 非常的nice.. 好像不用刻意也能夠背下來一些好的詩句


談談我個人的讀書感悟,最近在讀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講到曾一生中的五大塹,如果沒有過去類似或相近的經歷來互相映襯,我想這些所謂的經驗不會在我腦子裡停留太久,更別提為我所借鑒了,所以讀書的前提是足夠的人生閱歷。


我就看過10本不到。

性學三論,舌戰手冊,少有人走的路,禁忌的功能,資本論,道德經,黃帝內經,還有一本法律的書《高手》


有情難逍遙

——《天龍八部》讀後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每每念及這些書名,那金庸先生刻畫的人就一個個從腦海里蹦出來,帶著鮮活的生命,和獨一無二的個性。不同於情詩的溫婉痴纏,不同於革命的鏗鏘堅硬。兩斤牛肉,一壺美酒,何處不可是江湖?

金庸先生用自己的筆觸,將文化融進了江湖,借江湖抒發了千年來中華人民的精神。《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從始而終貫穿著儒家仁愛思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懷著滿腔熱血,鎮守襄陽,胡奴不進,岌岌可危的國家得以短暫安定。《神鵰俠侶》中的楊過,則偏重於道家。「老子追求清靜無為,莊子追求隨心所欲。」楊過一生執著於以「我」為中心,任外界紛擾,我自逍遙。這般態度讓部分讀者感到不理解,但他這般自由心態,理應羨煞多少在社會泥潭裡掙扎的人兒。

儒家,道家,最後是佛家——《天龍八部》。

陳世襄先生曾評價《天龍八部》:「細緻博弈醫術,上而惻隱佛理,破孽化痴,俱納入性格描寫與故事結構,必亦宜於此處見其技巧之玲瓏,及境界之深,胸懷之大,而不可輕易看過。」我並不能於此看得十分透徹,但於喬峰身上,卻又恍惚學到些什麼。

「天龍八部」願為佛教用語,指的是神道的八種怪物。在金庸先生的筆下,他把這八部分別蘊藏在了書中的八個人物身上。喬峰對應的是天神帝釋天。勇敢、正義、戰鬥力爆棚。性嗜酒,與結伴兄弟段譽的結交,便是幾大缸醇香美酒促成。江湖上人人敬仰他是一條豪爽的漢子,但終其一生,始終沒能走出一個情字。夏濟安先生對《天龍八部》總結了八個字: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恰如其分的體現了佛家「無常」思想,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難遂本心。

若說命運弄人,那它在喬峰身上的玩笑開的可是夠多。名揚江湖的喬幫主,帶領丐幫懲惡揚善,伸張正義。卻因為馬夫人的「怨情」,遭到陷害,為江湖所不齒,他冤不冤?他從小失去父母,在少林寺學藝長大的他被少林針對,視若父親的玄苦師傅,把他拉扯大的喬氏夫婦都被神秘人殺害,他冤不冤?他父親在雁門關被人害死,明白真相的他卻連父親的遺書都看不到。他為父報仇,卻一掌打死了自己心愛的阿朱。他尋找神秘人,為師傅他們報仇雪恨,到頭來卻發現,神秘人就是他的親生父親,他冤不冤?他試圖逃離這「情」字的漩渦,到頭來,終是為了一番家國情,為了遼宋兩國軍民,被逼死於雁門關。我想,當他把斷箭插進自己的心窩,以自己的鮮血來洗凈兩國多年戰火的時候,對他是否就是一種解脫?他被怨情所害,被親情所擾,為愛情所拋,為家國情所逼。但他從始而終,又做錯了什麼呢?整個故事裡,他都像是一個被命運戲耍的,無力反抗的悲劇。儘管他如此聰明、勇敢。究其原因,只怪命運弄人,有情難逍遙罷了。

道家說生死,曰「齊天地」,「坐忘」,只是叫人看開一點。佛家視生為苦,老死為必不可免。釋迦牟尼教訓弟子:「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冤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蕭峰的死,是否也是佛家的一種解脫?雁門關的死,震撼的不僅是萬千邊塞將士,還有萬千讀者。它不同於童話故事裡幸福美滿的結局。肅殺的邊疆上,是古希臘式英雄的莊嚴,他的死,既是一名英雄無法擺脫的命運,也是佛家捨身維護蒼生的主動選擇。

抱著看故事的心態捧起了《天龍八部》,帶著敬重與嚴肅的心放下它。我能從中感受到文化的精粹,思想的結晶。它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能讓每個人,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啟迪。人世無常,有情皆孽。在快餐文化蠶食的當今,我很慶幸維護心頭一片凈土。


謝邀,說實話我覺得如果真的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對我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是我壓根感覺不出來的。如果說看完能說出來的大部分都是雞湯,或者歷史,傳記之類的非文學書籍。

但是還是得談村上的小說。本來讀過的書不多,當初學校要求讀的什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類的充斥著無產階級思想的書統統沒讀過。但是村上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感知能力很是敬佩。

村上的小說主人公大多一樣,青年男人,獨來獨往,基本無家庭成員出現,朋友也少得可憐,工作穩定卻脫離群體,熱愛音樂,運動,自始至終與紛擾的世界格格不入,保持獨立的精神。與孤獨為伴卻十分愜意,並不在意他人或社會對自己的看法。大概二十多歲的時候極度需要去承受孤獨,需要保持獨立的思考能力而不被社會同化,但是年輕的時候又是內心最容易躁動的時候,所以才會對他小說里的主人公有一種敬佩之情,他們教人如何與孤獨共舞,把突如其來的災難看作是大不了的事。


唔,和第一的答案有點關聯,我可能是看了一本類似算命的書,對我的世界觀產生了深遠影響。。我認為算命這個技能,人人都有最好,有些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這種書人人都能看,看了都有很大的收穫,未嘗不可以就這麼看。

我讀的是《因果關係研究》,長征出版社,社科院哲學所維之先生寫的,內容吧,如題,因果關係研究,講了因果關係思想的發展簡史和因果關係的定義以及特性。

讀後感是什麼呢,命運是存在的且無法更改的,(未來是註定的)唔,很唯物主義的論證過程,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這本書怎麼著也得很有價值了吧。

雖然維之先生年紀大了些,語言風格不太好理解,文中的論證過程也是有一絲絲枯燥(我看來雖然挺難,但是很有趣),不過結論就是這,也算是一舉顛覆三觀吧,這書真的挺好,私信有資源喔


剛起步,我在反覆看勸學篇。意義?輔思助行吧。


50本其實真的很少,讀書是漸進的,很難說一本書就能改變什麼。真的要說,哲學類的書籍影響更大一些吧,無論于思維,邏輯還是人生態度。柏拉圖《理想國》,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羅素《西方哲學史》讀起來還算比較簡單的。

最近在讀《月亮與六便士》,印象也很深刻。


《聖經》,沒看過的白活了,看完就這想法。


"富爸爸窮爸爸",最大的影響就是做經濟決策時會去考慮"要買資產、不要買負債"


《死人經》,叫我在而立之年以後才明白江湖是什麼


平凡的世界

當時最苦難的時候看的,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蘇菲的世界


推薦閱讀:

为什么有些书要刻意揭示人性恶的一面?
不看新聞的原理是正確的嗎?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難道讀小說譬如世界名著小說就毫無意義嗎?
為什麼老師要求多看名著,少看網路流行小說?
「洪荒之力」用法是否規範?我們應該怎麼理解?

TAG:讀書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