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隨心所欲會遭天譴嗎?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是說化自然於無為之中,順應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壞自然之道。「萬物與我為一」就是讓我免除了物我之別,大小之分,體驗「無往而非我之妙」。「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順應自然,免除物我之別而融與天地萬物之間。如果像上面所述,莊子提倡天人合一,那麼,精神境界上就不存在「禁忌」,「限制」這一類的說法了吧。可真正的逍遙於天地之間,說實話我覺得有點……可怕。因為人姑且先不說性善性惡,可我們心中應該都有某種「神聖」的東西成為尺度,衡量,規範我們做事的方法與界限。莊子難道就真的如逍遙遊,齊物論所述,無所畏懼,暢遊天地嗎?不會遭到逾矩的天譴么?
謝邀。題主所擔心的恐是莊子心中沒有了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而逾越天道遭受天譴。其實是混淆了天道和人道的概念。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的究極就是自然,自然是什麼?不是大自然,是本來如此,是本我,是真我。這就是天道,換而言之,返璞歸真就是天道,就是上天的法則。
天道是大規律,人道是小規律。過去人們講仁義禮智信,忠愛孝悌城,這是人道,當下,人們奉行自由民主法制,這同樣也是人道。綜上所述,莊子被直接天譴的概率不大,比如被雷劈死。但有可能遭受人譴,如得罪了君王被誅。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天譴吧。因為人姑且先不說性善性惡,可我們心中應該都有某種「神聖」的東西成為尺度,衡量,規範我們做事的方法與界限。----------------------以上是題主問題的說法,呃,侵刪?-------------------------------------碧岩錄第一則『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云:「廓然無聖。」以上是個一個禪宗故事。某種意義上講,禪宗和老莊在一些問題上的觀點是一致的。至少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意見很類似,那就是並沒有什麼神聖的東西作為尺度和衡量來規範我們做事的方法與界限。那麼,人要如何做事情呢?答案是無我和自然。莊子在《大宗師》里描述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很多人把這當做打坐導引吐納冥想的目標,這也沒錯。但個人覺得這講的其實也是處事之道。忘掉自己的身體,不要被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擾亂心神,也不要考慮所謂的常識和傳統,根據事情本身的道理來面對事情。僅此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從世界裡排除出去來面對世界,這樣對內得到清凈和自然,對外全身養生。《金剛經》說「一切法無我。」便有異曲同工之妙。
舉個例子來說或許更加明白一點。漢高祖約法三章的第一條便是「殺人者死」,而現在廢死的風潮也很流行。這裡便出現了一個典型的知乎體疑問:「如何看待『殺人者死』的傳統道德倫理和『誰也無權剝奪別人生命』的廢死思潮之間的矛盾呢?」
用莊子的方式來分析的話,大概會是如下情景:支持殺人者死的人,他們支持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固有的觀念里等價交換更重要;支持廢除死刑的人,他們支持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固有觀念里珍愛生命更重要。一個看重公平,一個看重生命。哪個對?都對。就像《齊物論》裡面說的辯論贏了的不一定對。兩邊都有自己的道理,而且邏輯通順。一邊覺得公平是神聖的準則,一邊覺得尊重生命是最神聖的準則。那麼,實際操作起來選擇哪一個?世上最大的悲劇和煩惱不是正義輸給了邪惡,而是兩個正義互相衝突。在莊子看來,選擇的依據不應該是選擇者的觀念傾向於哪一個。思想、準則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應該拋棄,物也沒有好壞對錯只說,這些都是「我」的觀念和看法而已。所以應該拋棄,也就是把「我」從選擇中提出出去。然後人再依據現實的情況來做出選擇。題主不妨自己腦補一下一個注重公平有報仇傳統而且貧窮落後的地方貿然廢除了死刑,和一個富足發達大講生命的價值的地方忽然開始執行死刑,對他們自己的社會會有什麼樣的衝擊。所以支持行為抉擇的,不是觀念,而是現實。不是人自己,而是事物本身。觀念是人觀察世界得到的結論,但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觀念未必跟得上。一旦跟不上,觀念變成了人的束縛。不如直接面對現實,讓現實自己決定。拋開自己的慾望、情緒,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來應對事物,這個就是所謂的「合於自然」、「合於天道」。合於天道又如何會有天譴?而且,如果在面對世界的時候,拋開自己,一切無我,那麼天譴這個概念和害怕這個概念都是沒有的。一個人所有面對的就是事情——行為——結果。仍然用上面的例子來解釋。一個人和人有矛盾,這是事情。然後他沒有選擇協商,而是直接殺人,這是行為。接下來,法律判處他死刑,這是結果。法律判處他監禁,這是結果。他被受害者家屬殺掉報仇,這也是結果。哪裡來的天譴這一說?簡單講,人就是面對事情,做出抉擇,然後承擔結果。只是大部分人不肯承擔結果。更大部分人會在抉擇中摻雜進事情之外的東西。就好像剛才的例子,協商、殺人都是選擇項。莊子這裡看,殺人多半是摻雜了情緒的選項。所以他才認為要在看待世界的時候拋棄成見和固有的觀念,這就不會產生個人情緒,更不會因為情緒而干擾後面的抉擇,就好像庖丁解牛一樣。佛教講的因果最大的意義其實也在於此。因果論最大的意義本身就是告訴你做了事情會導致後果,而不是說人這輩子吃了豬肉下輩子就變成豬。如果題主感興趣,其實可以去看看克里希穆拉提的書。禪宗的公案千奇百怪,因為禪宗信奉實修,認為一旦給你講明白道理,你就只能從知識的角度上去認知,反而會阻礙你去真正體驗。莊子的書時間久遠,雖然很好,但是古文便是一道障礙。克里希穆拉提的書相對更加淺顯易懂。而且三者恰好有一定的共通之處。隨心所欲不逾矩也是孔子的境界…………隨心所欲的極限是不逾矩…………問題是這個矩是他自己認為的矩也即禮…………道家追求的是與道相合…………莊周求的是逍遙…………境界是真人…………真的意思是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做什麼…………認為什麼是對的其餘所有人認為是錯的那也是認為是對的…………道家是定義真假善惡儒家是以旁人真假善惡定義的…………
謝邀……(第一次被人邀請答題好意外啊,其實不是很懂莊子這些,只能說一點我自己了解的……)天人合一不也包括順應自然之道嗎,大概自然之道也算一種「限制」吧。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和對現實社會的徹底超脫,他的這種觀念帶有對抗現實的意味,也與社會發展規律相悖。然而現實畢竟不能超脫,精神更無絕對自由,所以其實他同時也主張「安時而處順」。
一切都在天地之中,何來天譴。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我為我所做的一切承擔責任。所以為了避禍。就要做好事不做壞事。用一句凡俗的話來講
兜不住肯定會遭天譴其實這世上很多人都是笨蛋,真的,玩些小偷小摸的太多了
聰明的都會玩死人
而且有人死了也不知道天譴你可以理解為超出了人的世界觀的假想,善惡在於心之一念,莊子已經超脫出善惡的概念而去追溯人所存在的本質,就如同我們看遍世界發展,動植物生老病死,人也一樣在冷靜的境界里和自然界有什麼區別,同樣的生老病死,不要把人放的位置太高。
天人合一,我所認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意義,我所行就如同天地規則,肉體無法超脫精神沒有極限。我就是這自然界世界甚至宇宙的一部分,感悟到了記錄下來給後人體悟。
從心所欲不逾矩——《智慧篇》六十七
渾沌草
「十五致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階段境界論。
今天在中央電視台頻道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談「人生之道」,過癮,於教授講得好!只是對「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是因為時間問題沒有深刻講解,好像到手的仙桃沒入口,遺憾!
我只好不揣冒昧替于丹教授補講。
「從心所欲」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從心所欲的至高境界是「隨性而動」,隨心所欲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個前提條件:「不逾矩。」「逾」指跨越、超越、走過去,「矩」指度,即範圍、尺度、法度,「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就是: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法度」是什麼呢?「法度」就是天道,自然法則,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就是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就是鄉俗,就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如此一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含義就是: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不踐踏民風習俗,不破壞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違背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員還有黨紀,教徒還有教規戒律,子女媳婦還有家法等等。)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忍、讓、廉等君子應遵循的日常言行範圍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想什麼就想什麼。
人到七十就應該達到如上「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終身所達到的境界如此而已,他所倡導的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因為「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孔子的教導有麻醉人性的一面,如果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都按照孔子設想的理想標準做人,這將確實不失為一個「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和妻柔、人皆互愛,」自然、和諧、祥和、寧靜、無爭的社會,問題是,人都變成羊了,若一旦有人變成了狼,所有的羊就遭殃了,且對狼毫無辦法,越是好人越吃虧,越是壞人越佔便宜,孔子到了晚年已經意識到他的教導的危害性,所以他感嘆「朝聞道,夕死而已。」孔子也想求道,雖然「子不欲怪力亂神,」但對道還是心神嚮往之,見了老子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自感低了一大節,只能仰望。所以,與其學孔子,不如學老子。
按照以上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說,大家感覺如何?我的感覺只有一個子:累!要了解天道,要了解自然法則,要了解憲法法律,要了解黨紀教規,要了解規章制度,要了解民風習俗,要了解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忍讓廉恥,要了解人權,等等,等等,若不了解,肯定「逾矩」,不累死才怪。
如何是好?
答案是: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如此,怎麼做都是對的,怎麼說都是正確的,怎麼想都是合適的,這叫「正,邪亦正;邪,正亦邪。」如此,可以「不易中變易,變易中不易,」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聯合國制定的各種憲法法規,到各國制訂的國法法律,到形形色色的這法那法,到宗法家法等等,法規越來越多,條目越來越細,可這世界越來越複雜,問題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唯有走上帝之道,才是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最簡潔有效的道路。
孔子可以當小學老師,老子可以當中學老師,佛陀可以當大學老師,耶穌可以指導研究生,生命禪院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生命禪院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禪院草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人或組織,但是,生命禪院就是和諧寧靜祥和穩定,禪院草個個積極奮發努力向上,禪院草之間親密無間願為對方割自己的肉,如果全球人類都如此,人類豈不進入了天堂?
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從心所欲不逾矩,」現在就開始,七八歲就開始。
2006-10-7
無所謂,是因為人道的道德規則約束不了他,就如螻蟻思考人的做法一樣,境界不一樣,自然理解不了,逍遙於天地,身合大道,既為天道,存天理,滅人慾,都不具有人的屬性,沒有人的慾望,怎麼會遭天譴?逆天才會遭天譴!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已經不是普通人,不會超出底線,能遭天譴的那種慾望已經沒有了,不管再怎樣隨心所欲,也不會過。
當然你也可以理解成為無心作惡不偏不私?
隨心所欲而不逾規…… 孔子72歲的境界?然後過了不久………他就沒了……
咱看看高中都學過得這段: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你會覺得這是說一個人牛逼到想幹啥就幹啥,力量強到任何規則都無可阻擋嗎?
他的本意應該是,辨識世界的規律,超脫出時間空間的束縛。就是說,他這境界和一般人沒什麼關係,對你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連知道都不會知道,達到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般的存在。
推薦閱讀:
※「夏蟲不可以語冰」和「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意思有相近之處嗎?區別在哪裡?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閱讀道家的經文有沒有哪些禁忌?比如哪些是普通人不能看的?看了有盜法罪?
※羅素在《中國問題》扉頁上引用了莊子渾沌鑿竅的故事有什麼深意?
※如果莊子遇到了群體性嚴重災難時會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