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吃一驚:原來49年前工資這麼高》一文的準確性?

傳送門:大吃一驚:原來49年前工資這麼高

南昌起義前後,老百姓究竟苦到什麼程度?剛好我手邊有幾本書,其中兩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憶錄,一位是張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可看出當時的生活狀況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水深火熱。

武漢的紡織女工一月30多塊大洋

這兩本回憶錄對大革命時代的記述,主要是工人運動,那我們便沿著他們的記述往下看吧:張金保曾經擔任過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婦委書記。上世紀20年代中期,她從鄂城鄉下來漢口第一紗廠做工,一個月後,「領到半個月的工資——7塊大洋,另外半個月的工資被廠里當作押金扣下了。我拿著錢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意味著我每個月可以掙14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第二年,張金保一人看管兩台織布機,月薪30多塊錢。「這樣,我的生活好些了,開始有了點積蓄。」

或許是不能淡化「萬惡的舊社會」,否則怎麼要起來鬧革命呢?所以張金保才這樣說「14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而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仁則毫無顧忌地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5塊錢。」與此同時,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有趣的是,這種連紡織女工都不如的工資水平,居然比北洋軍閥時期的淞滬警察廳還要高1至2元錢。《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的一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你相信嗎?一個紡紗女工的工資,竟然高過巡長和科長!而在當時,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麵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煙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應為兩百斤;1包麵粉,應為44斤。

文中列舉的數字是否準確且具有代表性?


沒看過原書胡扯八道的結果,我很多年之前就寫過的東西,貼過來。其中作為基準的物價有所變動,我也就不逐一修改了。

《真實》一文描寫:

南昌起義前後,老百姓究竟苦到什麼程度?剛好我手邊有幾本書,其中兩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憶錄,一位是張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可看出當時的生活狀況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水深火熱

武漢的紡織女工一月30多塊大洋

這兩本回憶錄對大革命時代的記述,主要是工人運動,那我們便沿著他們的記述往下看吧:張金保曾經擔任過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婦委書記。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她從鄂城鄉下來漢口第一紗廠做工,一個月後,「領到半個月的工資——七塊大洋,另外半個月的工資被廠里當作押金扣下了。我拿著錢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意味著我每個月可以掙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第二年,張金保一人看管兩台織布機,月薪30多塊錢。「這樣,我的生活好些了,開始有了點積蓄。」或許是不能淡化萬惡的舊社會,否則怎麼要起來鬧革命呢?所以張金保才這樣說「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

哦,工資是30多塊,我們來看看物價:

《真實》一文作者引述的米價

而在當時,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二號梗米1石14元

我找到的北京米價

《北京地方志》&>&> 「物價志」:

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直奉軍閥再次開戰。10月,吳佩孚軍潰敗,北京地區百物騰貴,麵粉每百斤價格達銀洋8.27元。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北京市1月面粉價格每百斤銀元8.4元,3月漲至8.7元,6月漲到9.3元。

上海米價(上海價格志 &>&> 第一章農副產品價格):

民國15年蘇浙旱災,更因北洋軍閥齊燮元和盧永祥、孫傳芳和張宗昌先後在上海附近混戰,導致米價扶搖直上。8月,曾高達每石17.85元。

民國16~17年逢豐收,米價分別降到14.77元和11.17元。民國16年發生蝗災,秋後米價回升。

民國18年11月開始,每石粳米超過15元。民國19年4~5月,糧價繼續上漲,最高達到24元,引起社會不安。

下面問題來了,北京的糧價一目了然,上海的價格又如何,一石摺合多少市斤呢?

《真實》作者指出【原文中的"石",應為156斤】這是對的,因為清代【南方大米一百升,其重為百六十斤】楊絳先生也在《阿菊闖禍》一文中說:一石是160斤。

換算一下:27年上海米價約為14/160*100=8.75元/百斤和同期北京米價基本相同。

那麼張金保的工錢(30塊大洋)如果在上海大概能買到多少大米呢 30/8.75*100=343斤 14塊大洋可以買160斤大米,看起來很鼓舞啊。

折算成人民幣呢?

《上海市場大米批零價格穩中略有漲跌》2009-8-19

8月18日,上海糧油零售市場價格行情,其中:10kg小包裝粳米(普通)為35.66元/袋;散裝粳米(普通)為3.29元/公斤

以大米折算的話,張金寶的工資(30塊)約為343/2*3.29=564元人民幣 (14塊)約為263元人民幣。

用同樣的方法以豬肉折算:

《真實》作者說【豬肉1斤0.28元】看了一下應該是批發價(注意,批發和零售價格相差很多哦):

上海價格志 &>&> 第一章農副產品價格&>&> 1928~1949年(1~5月)鮮豬肉批發價格(年度平均價)

1928年35.39元/50公斤

1929年28.60元/50公斤

1930年29.82元/50公斤

09年8月27日批發市場 大宗價(元/公斤)

上海曹安批發市場 豬肉16

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 豬肉 15.45

折算一下30/0.28*16/2=857元人民幣

張金保用420元人民幣(14塊)「勉強糊口」是很客氣的說法了,不像作者心理陰暗。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上海的物價和武漢的能一樣嗎,上海的工人收入又是多少呢?

我們去考察一下民國上海工人的收入,看看張金保所在的行業是什麼情形……

民國16~25年(1927~1936年)名義工資:這一時期工人工資總的水平要高於民國16年(1927年)以前,每日工資大致為0.5~0.6元,每月工資大致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機器、絲織工人每月工資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繅絲、火柴、棉紡工人每月工資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上海工運志 &>&> 第四篇工資生活與福利 &>&> 第二章工資水平)

照這個說法,大家的收入也就是400多塊人民幣,這個收入在現在的上海生活,大家覺得如何?

再具體點,看看《上海罷工——中國工人政治研究》(美) 裴宜理是怎麼記述的:

英美煙公司不同部門工人的勞動條件是相差很大的。1926年,機器間技工(修理全廠機械設備)的平均月工資為30元以上,捲煙部操作工是20元以上,而包裝部(工人數量68%)的女工平均是13元,煙葉部(15%)的女工則平均每月只有10元多一點。男工一星期有50一100支香煙的補貼,女工一年50支。P192-196

繅絲業絕大多數緞絲廠每張機子僱用2到4人,每個大縹絲廠擁有的工人數在500至1000間。婦女和童工佔了被僱用者的95%。廠主大多為江南籍資本家。P235

上海絲織工人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些幸運者佔據著技術崗位,薪水高,人們往往稱之為貴族工人。20世紀20年代,世界經濟給絲織業帶來了繁榮,但是幾年後,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恐慌,1931年全國的大水災,九一八事變導致東北的淪陷,1932年中日之間在上海發生的衝突,絲織業在這連續不斷的驚濤駭浪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前景暗淡。大部分的小廠確實經不起這許多襲擊而關門了,成千上萬的熟練織工被迫失業。P249-250

上海每小時工資收入1932年

絲織業 0.112

棉紡業 0.044

繅絲業 0.034

上海每小時工資收入1930-34年

絲織業 0.096 0.091 0.112 0.104 0.087

繅絲業 0.044 0.041 0.034 0.038 0.029(這些數字沒提是男工、女工還是均值)

p262

算一下,一個「貴族工人」拿到30塊的話每月要工作多久?30/0.112=268個小時,也就是說上海灘「幸運」的「張金保」們每天干10個小時,每月幹上27天就能得到900元人民幣的工資了。如果你不幸去了繅絲廠、棉紡廠、或者捲煙廠,同樣的工作時間,你的工資就僅有300來塊人民幣了。

300塊人民幣,再加上家庭,在上海生活算不算水深火熱呢?

但《真實》一文作者說這種生活很不錯,因為:

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則毫無顧忌地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五塊錢。」

首先當時的陳存則不是見習醫生,而是學生,這個區別至關重要。

【原文】【我在中醫專門學校讀書的時節】,呵呵,陳同學還沒有獨立呢。

【原文】【每月由四伯父給我零用錢二元,包括鞋襪及膳費車費。那時一頓午餐,吃得省儉一些是銅元八枚,要是吃得豐富一些,要小洋二洋。】
事實上就算是伯父給的這二元,也僅夠每天吃個中午飯罷了。如若每頓都「吃的豐富些」,只能吃10頓哦。至於其他伙食,住宿等等雜用顯然不用陳同學自己掏錢。

【原文】到重點了 【我雖然每月只得薪金八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氣概為之一壯。內心有說不出的快樂,外表上也覺得飄飄然,因為當時八塊錢是有很多東西可買的,我除了添置衣衫鞋襪之外,還陪母親和弟妹上菜館去吃了一餐。記得那時的「和菜」,四菜一湯是一塊錢。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餘五塊錢。】補充一句薪金8元是陳同學打工所得,不是做醫生而是【為丁福保先生做抄寫和剪貼工作】,

看原文,陳同學用4個「銀元」(8+2-1-5)就能過一個月了。

《真實》作者沒算上四伯給的兩元,和請客花去的一元,以至於後文反覆說「3元過1個月,3元過一個月」挺好玩的。

這位陳同學,要是在社會上混,用120塊人民幣「吃過用過」一個月還能氣概為之一壯,那真是很厲害啊。「外表飄飄然」倒是很有可能,那是餓的。事實上他是不指著這幾個小錢活著的。

綜上:陳先生描述的僅僅是學生時代自己花零錢,買中午飯的經過,哪能和居家過日子相比。不過《真實》一文的作者也就當真了。並且成為了他全篇立論的基礎——3元錢可以讓一個成年人快快活活過一個月。要照這麼折算,「張金保」們的生活還真是很快樂,不過現實遠非如此。

《真實》一文還這麼描述物價: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擔3到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 個銅板買兩塊。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則提到:1929年,每塊銀元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大米1擔3到4個銀元

——《真實》前文不說是【物價低廉二號梗米1石14元】么?在這裡1擔不等於1石(dan)么?

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

哎呦,26年陳先生一個學生【吃得省儉一些是銅元八枚】這六七位同學吃的想來十分節省。

至於雞蛋《文化人的經濟生活》是這麼說的:

【原文】【以主要食物的價格計算:1930—1936年大米每石10圓左右(當時1石=160市斤),合每斤6.2分錢,豬肉每斤2角錢,白糖每斤1角錢,食鹽每斤2—5分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雞蛋每斤2角錢。】乘以30換算一下,6塊錢一斤呢,不便宜。順便提一句【豬肉每斤2角錢】是35年歷史最低價(而且得去批發),之前沒有這麼便宜,以後也再也沒有了。

有意思的是《文化人》的作者和我估算的銀圓價值相同【1928年以後的十年內,中國的銀圓、國幣和法幣比較堅挺,只在1937—1938年間物價水平(受抗日戰爭影響)有輕微的上漲,但仍保持基本穩定。所以30年代的經濟情況便於用同一的物價、幣值標準來和現在作比較。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實際購買力估算,1930—1936年銀圓(或國幣)1圓,約相當於今人民幣30元左右。】

《真實》一文又說:

包惠僧是湖北黃岡人,參與領導過二七大罷工。他在回憶錄中寫到:北洋軍閥「用一套福利設施的辦法籠絡員司、麻痹工人,在交通部內設有鐵路員工福利委員會及職工教育委員會,在鐵路上也組織了一個員工聯誼會,福利機構遍布在各段各廠各站,大的車站,都設有扶輪學校,主辦中小學教育,專收員工子弟,一律免費,每年年終發雙薪,季節發獎金,這些小恩小惠從局長員司到工匠為限,小工卻沾不到邊。」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資不過二十多元,工齡長、技術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於小工和臨時工,那就苦極了,從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時間除正規的十小時而外,還要給員司和師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與一般政府機關的中下級職員差不多,比人力車工人、碼頭工人、紡織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況與生活情況就比較苦,他們的工作時間長,收入少,工作還沒有保障。」

具體的福利制度,除免費的扶輪學校外,包惠僧沒有多談,但另一本《中國近代史通鑒》則透露了一些:在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之下,京漢鐵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勝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兩身工作服,六十歲退休,工資照發」。

上文其實是包惠僧和凌楚藩的對話(凌是鐵路工人),談話中專門討論了鐵路工人的「福利制度」,可不是「沒有多談」,凌楚藩是這麼告知包惠僧的:「工人福利方面,也是徒有虛名……福利機構……花錢不少,所用的那些人,都是一無所長的特權階級的私人,這些傢伙營私舞弊,貪污腐化。福利費真正用到工人身上的,那是很有限的……一般的工人生活都很苦,沒有心思幹活」

嗯,是有這種福利,我還能提供個更狠的【武漢四局:備兩艘拖輪接送女工上下班,並派警衛保護女工路途安全。】看看,多麼和諧。但遺憾的是這僅僅是一小部分工人。提供福利的是有數的幾個工廠。被作者「碰巧」都挑出來了。要知道還有更牛的單位呢:

民國17年(1928年)前後郵政各類人員月薪:

類別 每月工資(元)

洋郵務長1200~1875

洋副郵務長1050~1200

華郵務長1050

華副郵務長787.50~937.50

郵務官240~690

郵務員82.50~450

郵務生35~150

揀信生21~71

郵差19~68.5

出自 上海工運志&>&> 第四篇工資生活與福利 &>&> 第二章工資水平

震了吧,郵差收入70元,牛不牛?但這些顯然是塔尖人物,八卦一句,杜月笙以有郵政職工做自己「弟子」為榮。

《真實》一文又說:

綜合張金保和包惠僧的記述來看,大同小異,即二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無論是鐵路上還是紗廠,工資都不低;不同之處是,張金保沒有談到小工,包惠僧則多次提到。然而,即使按小工最低工資8塊錢,也完全吃得飽飯。在上海當見習醫生的陳存仁,同樣的月薪,吃了用了,還剩下5塊錢呢。包惠僧自己也在書中提到,只要3個銀元,就可以在旅館包吃包住1個月。

3個銀元的神話就不要提了,估計作者又對包老爺子搞了什麼春秋筆法。可憐的小工就抱著

240塊人民幣「被吃飽飯」了。

至於「小工」問題,嘿嘿。

我們來看一下民國期間真實的僱用方式 (上海工運志 &>&> 第二篇僱用制度 ):

1、學徒工制

【學徒每月的「月規錢」,20世紀30年代一般約0.4~1元,個別有二三元,這些錢大致相當理髮、洗澡的費用。有些行業、企業在年終發給學徒「鞋襪錢」,無一定標準,有的第一年6元,第二年8元,第三年10元;有的第一年12元,第二年16元,第三年24元。】樂觀點看,每月3元(90塊人民幣),剛好【吃了用了】哩。

【大隆機器廠學徒民國16年(1927年)後實行月工資制,每日為2角2分,例假、事假、病假均無工資,廠方也不供給伙食(每月自付伙食費四五元)。大百貨公司學徒(練習生)通常領取工資(商業企業一般都供給職工伙食),永安公司月工資民國19、20年(1930、1931年)為4.79元、3.6元,大新公司民國27年(1938年)為2.71元。學徒如損壞東西,要照價賠償;如患病工傷,藥費自理。不少學藝契約明確規定:學徒如遇生病死亡,店方概不負責。一般學徒滿師要在4年左右,5~6年以上的也不少見。】

附圖:

2、養成工制

【養成工制度是一種變相的學徒制度,沒有師徒關係。該制度產生於日本,「養成工」一詞直接來自日文。民國11年(1922年)前後,養成工制度首先引入上海的日商紗廠。養成工主要是女性,年齡多在14~18歲。訂契約的養成工不得中途退出,嚴禁與外界接觸、同老工人來往。一些日商紗廠將養成工集中在一個車間,由東洋婆子(日本女工頭)監督勞動,放工後,不許回家,集中住在工房。英華里(又叫養成里)、月華里都設有日商紗廠的養成工工房。工房區域有圍牆圍著,大門緊鎖,門口有專人看守。養成工不能自由外出,家屬不能隨便探望。住在廠外工房的養成工,上下班時都由工頭或包工頭帶著。】

3、童工(12歲以下)

【童工的工資比成年工人低得多,成年工人中的女工工資一般低於男工40%左右,童工工資最高不過為女工的70%,一般為50%左右,工時卻和成年工人一樣。在紗廠和其他工廠里,他們和成年工人一樣干12小時一班。】

4、包身工

【20世紀20年代初,包身工制度首先在公大、內外棉、喜和等日商紗廠中實行。招工時,包工頭與包身工的家屬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訂立「契約」,規定由包工頭付給包身價銀,一般為20~40元,以30元為多,有的一次付清,多數則分次付清。包身期通常為2~3年。包身工的年齡越小,包身價越低,包身期越長。】(「貴族工人」的代償品,算算她們的月工資是多少,一月一元(30塊人民幣!)而已,不過包吃住,具體吃住水平可參看《包身工》一文)

再上份文書:

【憑中言明,包得大洋三十元整,以三年期滿,此款按每年三月間付洋十元。自進廠之後,聽憑招工員教訓,不得有違。倘有走失拐帶,天年不測,均歸出筆人承認,與招工員無涉,如有頭痛傷風,歸招工員負責。三年期內,該女工添補衣服,歸招工員承認。倘有停工,如數照補】

《真實》一文又說:

尋烏,太偏遠了,位於閩粵贛邊境的深山裡,我們還是以大城市作例證吧。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資一般為20元,雙職工家庭年收入為400 元以上。技術工人、小學教師、醫護人員等家庭的月收入超過50元,達到小康水平;中級職員、工程師、中學教員、醫生、記者、作家、律師和一般演員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則進入中產階層。

——嘿,作者的標準好簡單哦,在上海雙職工家庭年收入400*30=12000元,兩個人一個月賺1000元就算小康了?

我們來看看上海工人實際的收入與支出:

民國16~25年(1927~1936年)實際工資

與前一時期相比,這一時期無論是名義工資,還是實際工資都有一定的提高。就本期而言,民國20年(1931年)以後,名義工資不斷下降,直到民國25年(1936年)才有所回升,由於同時期生活費指數下降速度更要快些,因此實際工資呈上升趨勢,民國22年(1933年)至頂點,指數為115.99,其後雖下降,但仍高於民國19年(1930年)。以米計算的實際工資變化情況也大致相同。上述各點從下列表格中可以看得比較清楚。

我們已經說過了,《真實》一文作者反覆陳述的「陳醫生3元過一月」的故事是虛假的。作者在在此之上構築的種種推論也就無法成立了,《真實》的作者並不真實。

上海工人的生活到底是不是「水深火熱」,大家看上表就可以得知了,我不多言。


假的

上海市當年有一個歷時多年的社會調查,調查範圍遍及多個行業的數萬職工。

我以前寫過,按照大米,豬肉、食用油、糖這些東西的價格折算。30年代一個銀元購買力大約相當於現在的60元-70元。

當時普通男工大約是一個月1300元人民幣,但是當時沒有八小時工作制,沒有星期日,工人勞動時間很長,摺合到小時工資很低。

當時男女工差異是很大的,女工大約是800-900元,童工比較慘600元。

30銀元屬於男工裡面的很高的工資了。張金寶那個30多元疑似不是銀元,而是紙幣。漢口工資不會比上海高那麼多。

補充,我正八經的去查了一下武漢的紡織廠工資,當年武漢的工資還真不比上海低。只是張金寶個人不一般。她所在的武漢一廠平均工資是12.9元(男工,女工平均),她拿到14元超過平均水平是相當不容易的。

後來的30元,應該是她跳槽去泰安紗廠當工頭才拿到的,這個在工頭裡面也是高工資了。當時裕華的工頭是20元。張金寶的30元相當於現在的小主管中的高工資,不具備普遍性。

原文紡織女工拿30個大洋,類似於現在說碼農一年拿50萬一樣,把華為小主管的工資當所有碼農的工資。

這樣算美國平均家庭收入才5萬多美元。這種寫法就是說中國碼農超過美國一家人賺的錢。屬於以偏概全。

當時的印刷業需要工人有文化,算高收入,最低的月收入也有38元,最高的(加年終獎)達到73元。算現在要4000-5000元了。收入只相當於今天富士康普工的加班工資,但是地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華為碼農吧。

科長30元是扯淡!

民國工資根據《民國暫行文官官等官俸表》,蔣介石這個級別的能拿到800元大洋的月薪,摺合人民幣48000元。市長級別的也有300-400大洋,相當於18000元到24000元。一等科員這種中低等公務員有140-180元,收入也不低,最低等的辦事員收入在60元左右。

當年公務員是金飯碗。摺合購買力過來,不過是3000-4000元的水平,但是從相對地為看,辦事員都比工人中的金領多,放到現在就是科員拿30萬的水平,TG公務員待遇其實是不如民國的。

巡警工資低是真的,當年的巡警和今天的警察是兩個概念,屬於末流職業,參考老舍的《我這一輩子》,但是當年的警察是有不小外快的。

至於實習醫生的8塊銀元,購買力不過500元左右,比女工工資還低,不知道他底氣從哪來的。

當年的高收入除了政府高官,還有大學教授,知識分子。高曉松他老爺這個級別的動輒就是300-500大洋。可能與封建傳統有關。文人待遇很高。這個級別很爽,因為當年保姆,廚師都很便宜(保姆管吃住一個月給3-5元零花就可以),去館子吃飯也便宜。當年能當工人的少,能當保姆的多,和今天形勢完全不一樣。

當時上海的房價不便宜,租房租一大間要20-30個銀元,亭子間(樓梯下面的小房間)也要10個銀元。單身男工女工都是租不起的。一家人住一大間是正常的。

吃飯也有統計,大米白面還是能吃飽的,魚肉就很少了。燃料,水電都是錢,夫妻兩人一家月收入40元,一年基本剩不下錢。如果孩子多,再有老人一起住,那就很苦了,大米白面都是問題。

這個樣本是民國最好的時候——無戰亂的黃金10年,最富裕的城市——上海的生活水平,其他城市要差一些,農村就更慘了。

就是說民國1949年前平民生活水平的高峰,就是上面的水平,兩口之家沒孩子,大米白面能吃飽,一家人能租住一個幾平方的房子,一年沒有餘錢。窮的有多慘你就想吧。

革命真不是吃飽了撐的。


上圖是1919年前後的上海工人工資,高低相差十倍,收入最高的機匠一天也就1-2銀元。20年代中期30元銀元一個月,即使在上海也屬於高收入工人了,遑論在武漢?

實際上,工人階級的內部分化是貫徹資本主義社會始終的事情。民國時候的工人就有明顯的上層和下層的區分。總體而言,民國時期的工人可以分為兩類:1)收入和教育水平都較高的技術工人,一般原先是工匠,通過特權性的行業公所組織起來。2)收入較低,文盲率高的非技術工作,一般是來自北方的農民,通過工作場所內的幫口組織起來,對幫口幫會的依附性強。

同樣是紡織業的一部分,繅絲工人屬於後者,絲織工人屬於前者。武漢的情況我不太了解,我用上海的來舉例吧,下圖摘自裴宜理的《上海罷工》。

「技術崗位」、「薪水高」、「貴族工人」、「西裝革履」、「看電影」、「吃西餐」。這就是那個年代的IT工人啊!

再看題目中引用的文章

大吃一驚:原來49年前工資這麼高

我拿著錢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意味著我每個月可以掙14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第二年,張金保一人看管兩台織布機,月薪30多塊錢。「

也就是說月薪30塊大洋是因為他一個人看管兩台織布機,高資本有機構成的工人享受高工資,這不是資本主義的常見現象么?

然而,在存在一批操縱多台機器、收入高、教育水平好、生活小資化的貴族工人的同時,還有許多工人是低技術、低教育水平、低收入的半文盲前農民。

《上海人力車夫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書》,《社會半月刊》第1卷第1期(1934年)P103、107:

只有9%的車夫能識得該市街道上所有的標誌

車夫們對「生活」、「改良」和「救濟」之類的「抽象」辭彙完全不懂

民國時期,中共的在城市中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在面對一個複雜的、分化的工人群體去進行工作,因此也十分注意劃分「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的群體採用不同的方式開展工作。

延伸閱讀:

革命中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 江津的梅菲斯特的回答


請搜《民國很黑噠,大家不要萌他》

摘錄:

  二、是誰在懷念民國時代?

  上面已經說過,就整個社會的各階層而言,民國有民國的好,新中國有新中國的好,具體就要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個人收入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究竟是哪些人,在懷念那個「無比美好」的民國時代?

  請大家在這裡先看兩份工資單:1918~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CCC主CCC席曾在北大圖書館擔任管理員,而著名海歸學者胡適則在北大當教授。

  ——毛圖書管理員的月薪不過8塊大洋,胡教授的月薪卻高達240塊大洋,兩者相差30倍!

  事實上,當時的胡適雖然從海外鍍了一層金歸來,但在北大參加工作的時間還不長,名聲也遠不如後世,月薪還不算最高的。同一時期,北大中文系主任陳CC獨CC秀的月薪為400塊大洋,相當於毛管理員的50倍——再過幾年,北大教授的月薪還要再翻一倍,平均達到500塊大洋,而圖書管理員的月薪卻沒怎麼上漲。

  而更要命的是,胡適教授的240塊大洋,一般來說每個月都能按時發放。而毛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卻總是被拖欠,直到離職也沒能全部拿到手。據說他先後幹了半年,最後卻只拿了三個月的薪水,相當於減薪一半……

  嗯,此外還有陳獨秀主席在日後為什麼會右傾投降,而胡適又為什麼堅持右派立場,也可以從這份工資單上看出一點倪端——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嘛!

  事實上,真正的問題還不止於此。

  平心而論,假如我們工薪階層能夠拿到2000~3000元的工資,基本滿足溫飽、接近小康,那麼就算看到某位高級白領能拿十幾萬的月薪,是自己的幾十倍,大家最多也就在私下羨慕一番,只要自己的日子還過得去,就不至於會發展到階級仇恨的程度。

  可問題是,毛圖書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在當時的實際購買力,到底有多少呢?

  由於民國時代戰亂頻繁,各地物價的變動幅度極大,光是米價就經常上下波動好幾倍。基本上是越到後面的年代,通貨膨脹就得越厲害。而且城市與鄉村、南方與北方的物價水平相差也很大。如果在比較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張冠李戴,用上海的收入去比山西的物價,用20年代的物價去比40年代的收入,用鄉下豐收時節的糧米收購價去比大城市工人的收入(可參考《多收了三五斗》),就很可能得出一堆非常荒謬的結果——而這也是當代「歷史發明家」們常用的一種移花接木之術。

  舉個例子來說,前些年,河南鄉下的白菜收購價一度跌到一毛錢一斤,讓農民們賠本得欲哭無淚。可我們有誰在城裡買到過一毛錢一斤的白菜?光是運費就有採購成本的好幾倍了啊!

  同理,如果現在讓人拿著上海的收入到青海的西寧去生活,也絕對會非常寬裕,但問題是根本辦不到。

  回到正題,當太祖進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民國才建立了六七年,尚未進入最黑暗的年代,大洋的幣值還算堅挺。根據《民國經濟史》提供的數據,在1919年的北京消費市場上,一塊大洋應該可以買20斤米,8斤豬肉,購買力最多相當於如今的40元人民幣。

  而毛圖書管理員的8塊大洋月薪,只能摺合如今的320元,還不夠當代很多城市的標準。

  更要命的是,首都北京又是全國僅次於上海的物價高昂之地,毛管理員的8塊銀元月薪在湖南老家已經算是高薪,可在北京卻實在是不經花——雖然這8個銀元可以買到160斤米,可是他在北京除了吃飯,還要吃菜,要買衣服,要交水電費,要買煤球做飯,還要買報紙和火柴、香煙,尤其是還要交房租……

  當今的「北漂一族」,想必都對北京的房租之高昂深有體會。而太祖當年的北京房租水平,雖然沒有眼下這般誇張,但同樣也不會便宜到哪裡去。

  ——現在的320元人民幣,在不少地方應該也可以買到160斤米,可有誰能用320元的收入過日子?不信的話,讓你到北京拿320元招募一個圖書管理員試試看?恐怕就算是兼職的也招不到吧!

  而胡教授的240塊大洋月薪,卻可以摺合為當今的9600元人民幣,完全夠得上現代大學的標準。若是放到那個烽火四起、餓殍遍地的民國年代,更是已經要歸為富豪一類了!

  很顯然,讓勞動人民們拿著30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元,與拿著300元工資看教授們月入9600元,絕對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情——前者還只是一般的羨慕,而後者就是恨得眼睛都要紅了。

  ——富者有阡陌之田,從來都不是革命的理由;貧者無立錐之地,才是造反的原因!

  總之,在民國年間,大學教授是一個非常體面的職業。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大學教授們的工資水平遠高於社會的平均工資,過著非常優越的物質生活。如此高薪之下,北京的大學教授和講師們,自然有很多錢去逛琉璃廠,買書籍報刊,買古玩字畫,生活充滿了小資情調。

  北洋政府的那些軍閥們,雖然外表看起來頗為粗野魯莽,彼此之間總是打來殺去的,但對知識分子倒是十分的客氣。哪怕在財政上捉襟見肘,也從來不曾虧欠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薪水。就算是魯迅這樣總喜歡與執政當局鬧彆扭的刺頭兒,教育部門也不曾扣了他的每月300銀元高薪。

  而這些教授們的職位通常又很穩當,既不像商人那樣可能因為投資失敗而破產,也不像官員那樣隨時可能因為政權更迭而被無故罷免,還居住在治安相對良好的大城市裡,不像鄉下地主們那樣要擔心農民抗租、土匪劫掠、軍閥勒索,堪稱是鐵飯碗中的鐵飯碗。所以,他們的幸福生活常常讓後人感嘆不已。

  再回過頭來看看當代,在如今國內的沿海一線城市,大學講師的月薪通常在6000元上下,副教授8000元,教授*****元。而門衛、勤雜人員的薪水,最起碼也有2000元左右。兩者僅僅相差3~5倍而已。

  對於這樣被大幅度縮小的收入差距,廣大勞動人民認為是理所當然,甚至覺得這些教授的收入已經夠高了,更何況在教育機關的編製內,很可能還有分房子之類平常人享受不到的優厚福利。

  如果把大學門衛、勤雜人員這些人的收入,壓縮到民國年代的標準,也就是原來的10%,月薪只有200元左右,而物價指數不變,福利待遇全無,此外還要時常拖欠薪水……我想他們應該就可以充分體會到當年毛圖書管理員在幹活時的心情了——「……我對政治的興趣繼續增長,我的思想越來越激進……我在李大釗手下在國立北京大學當圖書館助理員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摘自斯諾的《西行漫記》)

  所以,勞苦大眾們就算對當今社會有些不滿,也絕對不會懷念那個月薪320元人民幣的民國年代。

  而當今的很多「磚家叫獸」們回顧歷史,卻覺得心裡非常不平衡——在他們看來,時代在進步,知識應該更受尊重,知識分子的薪水也更應該與時俱進,跟愚民們拉開差距才對!

  哪怕是按照民國時代的「落後標準」,他們最起碼也該拿2000元的30到50倍,也就是月薪6萬到10萬才算是合理啊!可現在政府才肯給民國標準的1/10!!真是太不尊重知識分子了!!!

  ——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授,可以很輕鬆地在北京買一座四合院。而現代的大學教授,想要在北京弄個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廳,都要幾乎買到通州那邊的地界上去了!

  對於這些人來說,當代社會給他們提供的待遇,遠遠不如民國年間的高標準,自然要滿腹牢騷,並且無限懷念那個「美好的年代」。而他們又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也是最擅長玩筆杆子的一類人,自然有本事在筆下「發明」出無數描述民國時代美好之處的「新思維」、「新發現」了。

  ——正如我們在政治課本上學到的那樣,一切問題從根本上講都是經濟問題!


毛澤東:中國佃農生活舉例(1926年)

地點:湖南湘潭西鄉。

時間:民國十五年。

假定事實:一個壯年勤敏佃農,租人十五畝田(一佃農力能耕種之數),附以相當之園土柴山,並茅屋一所以為住宅。此佃農父母俱亡,僅一妻一子,妻替他煮飯餵豬,子年十二三歲,替他看牛。這個佃農於其租來之十五畝田,可以全由自己一人之力耕種,不需加僱人工。因窮,田系販耕,沒有押租銀可交,所以田租照本處通例要交十分之七。

第一 支出之部

(一)食糧。佃農和他的婦人每人每年吃谷七石⑴二斗,小孩吃谷三石六斗,三人共吃谷十八石。每石時價四元,共七十二元(大洋⑵,下同)。

(二)豬油。三人至少每月吃豬油一斤,一年十二斤,每斤二角五分,共三元。

(三)鹽。三人至少每月二斤,一年二十四斤,每斤一角三分(銅元四百三十文),共三元一角二分。

(四)燈油。每月煤油至少一斤,一年十二斤,每斤七分(二百三十文),共八角四分。

(五)茶葉。一年至少十斤,每斤二角,共二元。

(六)工資。三十六元(此農人如不租田耕種,可往人家做工,一年可得工資三十六元,今不做工,便損失此項工資了)。

(七)種子。每畝四升,十五畝六斗,值洋二元四角。

(八)肥料。買牛漿,洋一元買二千四百斤,放一畝,十五畝共支糞錢十五元(如買豬糞,一元買二千斤,可放一畝,共十五元。如買豆子,每一石價九元,每一石毛谷田打豆三升,每畝有六石毛谷,應打豆一斗八升,每升價九分,共洋一元六角二分,十五畝共二十四元三角。如買菜枯——油菜子粕,每四十斤價一元,每斤二分五厘,每畝要打枯五十斤,價一元二角五分,十五畝共十八元七角五分。但豆與枯餅,種十五畝田之佃農無資格放)。又十五畝田須打石灰一千五百斤,每千斤價二元,共三元。二項共十八元。

(九)牛力。租牛,包秧下田(謂包犁好至秧可下田),每畝租價一元,內除人工二角四分(本來租牛人工在內,但前面假定事實不加雇外面人工,故此佃農應往他家做零工彌補此項犁田人工,而於牛力租價內將人工除去),計七角六分,十五畝共十一元四角。作十五畝田之佃農,總是自己餵了一頭牛,且牛可踹糞,安得不喂?今以喂一頭牛論,買一頭中等牛,要費本錢四十元,依本處每元絲銀百兩息穀八石推算,四十元合元絲銀三十兩零七錢(大洋一元三角合元絲銀一兩),計每年息穀二石四斗五升六合,每石價四元,值洋九元八角二分四厘。

(十)農具消耗。

(1)犁二架。十五畝田,每年要用二架犁。每架毛犁彎一角。毛犁底、犁把手、犁箭三樣共一角。毛貨做成犁要一個木匠工,工食三角四分三厘(木匠工價一元七工,每工一角四分三厘,伙食二角)。犁頭、犁(金+別)四角。上桐油半斤,一角五分(每斤三角)。一犁共一元零九分三厘。二犁共二元一角八分六厘。

(2)鐵耙一架。六元,可用十年,每年六角。

(3)耙頭二把。每把五斤,一元四斤,二角五分一斤,每把一元二角五分。二把二元五角。可用三年,每年八角三分三厘。

(4)鋤頭三把。

(a)挖鋤一把。五斤,一元四斤,一斤二角五分,五斤一元二角五分。可用十年,每年須含鋼一次,七分(二百三十文),十年七角。以上共一元九角五分。以十年均分,每年一角九分五厘。

(b)田鋤一把。三斤半,八角七分五厘。可用五年,每年含鋼一次七分(二百三十文)共含鋼三角五分。五年共一元二角二分五厘。每年二角四分五厘。

(c)藁鋤一把。一斤半,三角七分五厘,可用二年,每年一角八分七厘五。鋤頭三把,每年消耗共六角二分七厘五。

(5)打禾桶一個。木料一元,釘子、鉗子一元,木匠工八個一元一角四分(每元七工),木匠八工伙食一元六角,上桐油三斤一元,擋折一床(包做五串,每元三串三百計)一元五角,共七元二角四分,可用二十年,每年三角六分二厘。

(6)籮筐六擔。包做每元三擔,共二元。可用二十年,每年一角。

(7)絡腳六擔。每擔百文,共六百文,合洋一角八分,只用一年。

(8)鳶箕四擔。「長攜」、「鉤索」各二擔,每擔一角,共四角。只用一年。

(9)撮箕三個。一個打禾用,一個曬穀用,一個盛米用,共值一元,可用十年,每年一角。

(10)風車一架。六元,可用六十年,每年一角。

(11)曬穀用具。谷篩子一,勻耙一,扯谷耙二,共一元五角,可用十年,每年一角五分。

(12)南盤一個。一元,用五年,每年二角。

(13)米篩二把。二元,用十年,每年二角。

(14)推子一張。二元,用四年,每年五角。

(15)碓一張。二元,用三十年,每年六分七厘。以上十五種農具,每年消耗六元六角零五厘五。

按⑶:農具之消耗固為一大項,而開辦的本錢之利息乃為一更大項。十五種農具之置備共費本錢三十九元五角五分六厘,以二分月息計,每年利息九元四角九分。單農具一項已如此之巨,若將所有支出費用計算利息,當為一驚人之數,本篇均未計入。

(十一)雜用。季節慶弔通情送禮,人客來往煙酒招呼,及此外一切零星用費,每月至少一元,全年共十二元。

以上十一項共計一百六十七元三角六分五厘五。

按〔20〕:衣服一項,每年三個人至少要穿六丈布(即兩匹布),布價每尺八分,共四元八角,染水、縫工在外。但普通貧農的衣服都是由女人做了穿,很少耗錢買布,故上面不列。

第二 收入之部

(一)田收。每畝年獲谷(稻)四石,十五畝,共獲六十石,交租四十二石(十分之七),自得十八石,每石價四元,共七十二元。

(二)餵豬。每年四十元(每月三元三角,至少有此數)。

(三)冬季或砍柴,或挑腳。一冬可尋錢二十元。

(四)工食省余。九、十、十一三個月出外砍柴挑腳,不在家裡吃飯做事,應從支付項下除去這三個月一個人的伙食和工資。每月伙食二元七角四分(谷六斗二元四角,油一斤二角五分,鹽十一兩九分),三個月共八元二角二分。工資每月二元五角,共七元五角。二項共十五元七角二分。

以上四項共計一百四十七元七角二分。

第三 結論

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

即每年一百四十七元七角二分之收入,還須假定在下列六個條件之下才有可能:

(一)絕無水、旱、風、雹、蟲、病各種災害。

(二)身體熬練,絕無妨礙工作之疾病。

(三)精明會轉計(本處會轉計謂會計算)。

(四)所養豬牛不病不死。

(五)冬季整晴不雨。

(六)終年勤勞,全無休息。事實上呢,六個條件具備者乃很少的,尤其是第三和第五個條件。窮苦佃農總是老實者多精明者少,在生存競爭十分劇烈之今日農村,此點關係榮枯極大;而冬天往往風雨連綿,害得窮苦農民大大減少砍柴挑腳之收入。至第一條之天然災害,第二條之疾病,第四條之牲畜病症,都是在所難免。第六條則表示中國之佃農比牛還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則全無。然事實上佃農不能個個這樣終年無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懶,虧折跟來了。這就是中國佃農比世界上無論何國之佃農為苦,而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變為兵匪遊民之真正原因。

這種小部分靠正業大部分靠副業,計算起來每年虧折一長項之佃農生活,在中國現時重租制度之下,是極其普遍的。許多佃農每年盡其勤力所獲之副業以與生活相掙扎,還覺得可以勉強遮敷不甚感虧折之苦者,則以工資一項全不計算之故。

(本文乃與佃農張連初君會談之結果。)

根據《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單行本

(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叢書之一,一九二七年三月版)刊印。

注 釋

⑴本書中的「石」和「擔」,有的是容量單位,有的是重量單位,它們所表示的量各地不完全相同。這次出版時均照原文排印。

⑵本書中的「大洋」(光洋、雜洋)、「小洋」(毫洋、毛洋)、「銅元」,這三種貨幣之間的比值,在不同地方和不同時期不完全相同。這次出版時均照原文排印。

⑶本書正文中的「按」和「注」都是毛澤東自己加的。


與考據無關

即便此文列舉的數字都真實可信吧

那麼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

反正我覺得作者想引出的結論就是

「民國工人工資都這麼高,有什麼理由造反?可見還不是被共黨煽動的」

如果是那樣的話,倒是讓我想起了這個圖(感覺發出來就會掉友善度)

順便,這是個老文了,至少在2009年我就見過這個文章了,現在看來,原作者似乎沒有想到此文的精神會和這張流傳甚廣的圖發生衝突?


這是真的,49年前我國真正實現了人人百萬富翁,出門不拿個幾百萬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民國時期工資欠薪情況比前幾年農民工欠薪有過之而不如,毛澤東當年擔任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宣傳部長的時候工資是120塊錢一個月,而且是工資最高的時候,最終欠薪六個月……


當然是真的,那個時候家家都錢多的拿錢生爐子,小孩沒事點火燒錢玩,遍地土豪。


是時候拿出來了


智商鑒定器。

身邊有信了這帖子的朋友,你可以:

把他拉黑;

跟他借錢;

先跟他借錢,再把他拉黑。


我把全文截取出來,關於那8元錢的事,這事就是個學生勤工儉學的事


堯舜時代平均壽命才十來歲,糧食也少,真是暴君。


嗯,原來當年民國的革命者都是閑得無聊了

一邊拿高工資一邊還非要干造反這個殺頭的買賣

嗯,民國真是太自由了,果然萌萌噠~~~~~~~~~


題主數學不好,還是沒買過東西?

這個物價是如今的1/30-1/100左右l,換

算一下14塊大洋月薪的消費能力與如今

420—1400月薪大致相等。


三天兩頭罷工遊行,他們閑得?


大吃一驚,北京租房只要77元!


說的是真的,月工資壘起來那可是幾噸紙幣啊,現在一輩子都掙不到這麼多錢。


各個回答評論區下挺可愛的一個人~

當然,我也是個無聊的人


為什麼偏偏選了個49年對比?為什麼不選所謂的黃金十年?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黃安態度轉變,發表《致台灣同胞聲明》並刪除舉報周子瑜的微博?
如何評價2015.12.26下午,台灣三立電視台主辦的台灣副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
《圍城》里方鴻漸這樣的人在當代社會受不受歡迎?他去非誠勿擾、非你莫屬或者來玩知乎情況又會是怎樣?
國民黨作過哪些惡?
武昌起義的湖北新軍後來去哪了?

TAG: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