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上的硬體圈子有種強烈的不認可低壓CPU(U結尾)的傾向?

3代i7的時候超極本大規模鋪貨,主頻不到2GHz的低壓U占絕大多數。當時技術不成熟,SSD價格高昂以及CPU製程不行超極本體驗太差,讓人們覺得低壓U不能買可以理解。

但為什麼這幾年低壓U主頻迅速提升,以及加入了28W的產品線(4258U,4558U,5257U,5557U,6267U,6567U這幾款)以後,U的主頻甚至可以超過前代H結尾(6567U的睿頻可以達到3.6GHz),15W低壓U的主頻也達到了可用的水平,但為什麼還是有人鼓吹低壓U無用論呢?莫非真的是低壓CPU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么?


其實這樣的感覺主要就是來自這個比較雞賊的命名方式。我周圍的朋友,包括懂一點點硬體的,他們對於i7 6600U 和i7 6700HQ這兩個CPU的概念都是只看重前面的「i7」,他們選擇本子的時候也只是一定要「i7」+XXX,而不管後面的字母。

然後我們來看看它們的Benchmark對比:

而很多奸商在宣傳的時候,當然不會刻意去提自己的這個「U」結尾的含義,而只會以i7的名號來宣傳。心裡的想法一定是——「賣CPU的都這樣命名了,又不是我的錯」。

HQ系列以6700HQ為例,TDP是45W。
而U系列以6600U為例,TDP是15W。

其實U系列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果你的性能已經足夠滿足我的需求,那麼更低的功耗能帶來更好的散熱和更長的續航。7代CPU的本子20+小時的續航,用HQ可是辦不到的哦!

所以我挺同意樓上的答案的,就是大家其實很少噴輕薄本用U結尾的CPU的,因為輕薄的定位,就決定了超低電壓版的CPU是最適合它的,因為沒人用輕薄本是沖著性能去的,都是首先輕薄,性能夠用即可。

那麼噴有兩個原因了:一是以同是i7混淆概念的。二是在性能本、遊戲本上配U結尾CPU的

訂閱號:OrangetechA


因為網上吼的最多的人,只買得起一台電腦而且是筆記本電腦,價位就是 4000-5000 的那種「通用家用筆記本」;而這個價格區間偏偏是奸商宰人最多的區間。

在這個假設下,大多數用戶是給定預算最大化性能(而不是給定性能要求最小化預算),那麼任何降低性能期望的東西都會被黑的。


因為很多小白菜買了帶u的CPU來會在網上問打遊戲為什麼會卡


這裡面是有歷史遺留問題的。U結尾的意思不是低電壓而是超低電壓(Ultra Low)。早年(2008年前後,Centrino2時代),U結尾是垃圾的象徵。性能勉勉強強打字上網,自然大家不買賬啊。買一個筆記本又不是上網本,續航長了一點但是能做的事情太有限了。再加上XP時代很多程序對雙核優化有限,U系列主頻只有1GHz多一點,單核性能孱弱。當時除了U之外還有低電壓的L系列,這個是性能和續航散熱之間的中庸的選則。U系在Core 2和初代i時代,一直都是不被待見的。2代i系列是沒有U的,2xx7M處理器就是U系列的化身。3代3xx7U又重出江湖,不過這時隨著整體性能的水漲船高,早已不再是當年上網本的性能了。但是自然有被當年U系坑過的人把這種情緒帶到了現在,但現在U系早已不是垃圾。

另一個原因就是硬體圈裡里一些人只看性能,他們哪怕不玩遊戲也只看性能。根本不在乎筆記本是要考慮重量、散熱和續航的。P8600的性能足以滿足我打字上網看視頻的需求了,當然性能越高越好啊。不過續航和

第三個原因就是一些廠商,本子是磚頭本子,雖然是低壓U,但是續航還那麼差,還打著遊戲本的旗號在賣。


不是不認可低壓U。主要是電腦廠商濫用低壓U生產一堆坑害消費者的電腦,外加奸商為了利潤大肆藉此忽悠小白用戶,所以才反感低壓U。


所以我建議他們老老實實上船


我好像沒見過幾個人批判輕薄本上低壓U的吧?

該批判的是這種東西ThinkPad P系列 P50s-ThinkPad官網

像這種2cm的扁磚頭還上低壓U糊弄人才是我們批判的主要對象。而且這東西44+48Wh的超大電池容量是犧牲了機械硬碟位換來的。搭載的獨顯M500M是930M換皮,TDP只有33W,低壓I7滿載15W。最離譜的是這東西定價上萬。

2cm+的扁磚頭,低壓U,犧牲了機械硬碟換來的雙電池還只有92Wh。這是什麼概念呢?

舉個例子。藍天P系列「輕薄」本的先驅,P650SE(機型太老,藍天官網已經沒有相關數據,用後繼型號P650HP代替。P650HP與P650SE的厚度,電池容量基本相同)。

藍天Clevo

由圖可見,同樣是15吋的機器,用著和thinkpad P50s差不多的厚度,藍天P650SE不僅上了45W的標壓CPU,75W的970M,雙機械硬碟,連電池都是60Wh。要是藍天能像按聯想那樣,把機械硬碟位換成電池,這本子的電池容量妥妥的超90Wh。以差不多大小的模具里,藍天塞進了標壓U,移動次旗艦卡和四硬碟。thinkpad P50s身為工作站,性能居然比差不多大小的遊戲本差了一倍以上。

而且藍天的這款機器在神舟手上只賣7200。

如果藍天的遊戲本跟P50S比是跑偏了,那好,同樣是商務系列,同樣是犧牲機械硬碟,雙電池延長續航,這是XPS15(這裡懶得再去傻多戴網站上翻precission5510的參數諸元了。拿XPS15頂下包。反正是一個模具)。 XPS 15 微邊框(銀色) | Dell 中國大陸

最厚厚度只有1.7cm,電池容量卻也達到了84Wh,配的也是標壓45W的6700HQ,顯卡還是45W的GTX960M,而且由於微邊框,機器比起P50S還要小一大圈。

硬體圈鄙視的真的是低壓U本身么?我看未必吧。

當然,無腦黑的另算,那些屬於最典型的半桶水晃蕩,不解風情又不識時務。放在哪個圈子都不招人待見。


感覺intel對於低壓U的補貼/回扣非常高。

低壓U普遍高同型號標壓U$20。

但是

低壓U絕大多數會縮供電四相變三相甚至二相。

這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縮散熱……


畢竟那群人不論啥都追求極致的性能,連筆記本都是,不過2核心和4核心的性能差距確實很大。

密集型cpu使用的人或者對cpu敏感者建議使用非低壓U。續航時間要求高的就搞低壓u。

比如我現在就是i7-6700HQ(之前是4720hq)。用之前的4720hq跑ps里3d,渲染速度是15early的mbp13 2.9ghz的2倍,當然還有一個surface pro4 m3版本以應對高續航要求的場景


低壓U對於注重續航的超極本來說確實比標壓更合適 但是你真要去比較頻率就是上了Intel的當了 使用低壓U的筆記本基本都散熱感人 睿頻3.6G? 5秒真男人


低壓U帶個不差的顯卡一樣可以玩遊戲,比如宏碁的那款E1-572G,i5 4200U+HD8750M,性能是上代i3的,但是遊戲起來還是不含糊,當年3000塊非船的另一好選擇。

之所以無腦黑低壓完全是因為廠商定位問題吧,做個只有核顯的1080P超極本,比如某良心想,定4000塊,不懂的看著外觀好就上車了呢,買回去不能玩遊戲就怒了。

所以低壓雙核完全就是給6000以上的商務本用的好嘛,針對那個不差錢的受眾群體一點也不坑(滑稽),輕薄長續航能打字做PPT就是他們的要求。能用標壓的機型非要用低壓這就非常值得商榷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廠家的集體跟風。本來低壓雙核除了打字做PPT或者輕度遊戲之外,什麼也做不了,真正對CPU要求高的應用,哪怕是有SSD,該卡該慢免不了的。

都是雙核的時候,哪個頻率高選哪個,所以i7 5500U干不過i5 3320M不很正常么?低壓雙核真正要用,還是選頻率高點的吧。


確實存在一部分無腦低壓黑,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廠商出於利益濫用低壓U。

客觀講,低壓U性能確實比標壓的低,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低壓U就不好。具體情況來看,低壓U適合那些對性能要求不高或者要求長續航時間的機型,標壓U則適合需要高性能的機型。


說到底還是價格問題,4200U 5200U 6200U都太辣雞了,而且要賣到4000-5000檔位,大家當然想批判一番,5400轉的HDD,4G內存,辣雞TN低分屏,還都是低壓入門I5U + 低端入門顯卡,如果賣2500的價格大家還是很喜聞樂見的。

低壓U也不錯的,搭載Iris核顯的那批,4278U、5257U、主頻也不低,都是2.5G起跳,睿頻上3.0毫無壓力,功耗才28W,顯卡都是Iris 5100 6100,完全沒有入門獨顯存在的意義。。。

通常搭載這些U的主機一般都是8G內存,SSD,高分IPS屏幕,價格可都是8000起跳。。。

沒錯,就是水果macbook pro系列。。。。

如果WIN本子能做到4000塊,高分IPS觸控屏,搭載銳炬CPU以及核顯,續航8小時起跳,MSATA SSD,我相信大家肯定是買買買~

———————————————————————————————————————————

果然,現在小米出了一款,與我設想的差不多,低壓U+入門獨顯(好於銳炬核顯)+ M.2 256G SSD +雙硬碟 + 金屬機身 + 高質量IPS屏幕(雖然解析度主流)價格4999


硬體圈子裡,很多人都很在意命名。

一部手機,下代性能不及上代會不會被吐槽?低端機表現超越旗艦機會不會被吐槽?

那這打著i7旗號的u表現還不如桌面i3,又怎麼會被認可?

畢竟很多人就是沖著i7的名號買的,然而又分不清低壓和標壓的差別。。。


因為很多小盆友不懂得所謂「性價比」的「性」是指對特定的用戶在產品的預期生命周期內的合理需求滿足的程度,而不是簡單的跑分能跑多高、主頻有多快、容量有多大之類的屬性。

他們不明白這世界上每個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人重視性能,有些人重視功耗,有些人重視價格,有些人重視穩定性,有些人看視頻,有些人聊QQ,有些人玩網遊,有些人玩單機,這些人的選擇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那麼強的性能。而在不需要的性能上的投資,實際上是一種浪費。

而按這些人的邏輯而言,這世界上應該只有渣土車一種車輛,價格便宜馬力強,能拖能拉不怕撞~


這個,電腦圈看不慣/對性能低的一方的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不是一直都存在嗎……

Sometimes people are just assholes, get over it.


對於「硬體圈子」

玩硬體的很多都是追求極致性能

對低壓u有偏見很正常吧

另外說性價比的 追求性能的人和性價比這個詞從來不沾邊

i7和i5的性能提升和價格根本不成比例

另外買適合自己的就好,你需要便攜高續航就買低壓本

你要高性能就買標壓,

要性能又要續航,那你只能多背幾塊電池了。。。。

就像跑卡吧去問rmbp13能不能打遊戲被嘲諷是活該

可是某些牌子打著遊戲本的旗號賣低壓u的不倫不類的本子坑小白,

那些未入學的大學生要買電腦,男生大部分肯定要打遊戲的,

懶得解釋的時候只能簡單講一句低壓u不好了。


還是那句話放在這裡,好壞看需求,你做ppt看網頁玩玩小遊戲低壓U當然夠用,但你說了你要玩孤島要玩戰地,我怎麼可能承認低壓U???


感覺之前低壓帶來的性能弱勢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畢竟i5低壓比不上i3標壓,i7低壓比不上i5標壓這種現象讓人不得不黑一下。對於很多非硬體狂熱愛好者來說,他們可能只是大致知道最新的CPU是幾代,可能並不會關心某個具體型號CPU的性能變化趨勢,更不要說之前被視為「渣渣」的低壓處理器了。所以很多人就忽視了這幾年發展的很好的低電壓CPU。

不過如果他們自己要買電腦了,那他們一定會把各種天梯圖搞得明明白白。


因為3代4代低壓u默認主頻過低 性能相對同架構標壓u低很多

並且22nm製程不算省電

所以起初低壓u不算受歡迎 當時的超極本也不符合「超極」之名

5代開始 採用14nm製程 更加省電 並且默頻大幅提升

(i5 4200u 1.6g, 5200u 2.2g, 對比4200m 2.5g)

同時6代開始 標壓i5進化成與桌面端i5一致的4核4線程

可以說i5低壓接過了原來標壓i5的擔子 頻率略低一丟丟的情況下 tdp更低 散熱壓力更低同時性能也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就現在而言真正不認同低壓u的

大概只剩下無腦黑了吧


推薦閱讀:

哪位大神可以幫忙分析一下i7 7700與i7 7700k的區別?
AMD新公布的「線程撕裂者」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能否將Intel再次拉下神壇?
i7 6700k和i7 5820k那個CPU更好?
在 AMD 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越靠近晶圓圓心,切割出來的 CPU 體質(質量)更好嗎?

TAG:中央處理器CPU | 硬體 | 電腦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