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pdf 版看完大部頭專著是怎樣一種體驗?

比如 PRML, CSAPP,或者其他理工科的那種幾百上千頁的書,想知道一直對著電腦能靜下心來看書嗎?


跟這裡很多人感到的不一樣,我覺得看PDF比看紙版舒服。當然,這就沒什麼「體驗」可以給大家分享了,因為就是比較舒服。只能當作告訴大家也有這樣的人。

我讀紙版課本和論文時非常依賴於劃書和記筆記。照理這樣的人會很不習慣電子版。我大概本科開始接觸學術論文。當時就是使用的Acrobat Reader來閱讀。但是我很快就習慣了,主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用高亮工具來代替「劃書」,二是通過分屏實現一邊看正文一邊看參考文獻。另外我英語還可以,我掃讀很快,所以我看論文時滑鼠一直點在進度條上反覆拖來拖去的。相比之外,紙質論文就要好幾頁紙翻來翻去很煩。

習慣看論文之後,我開始看大部頭。最開始是Atkin的Physical Chemistry。後來的大部頭包括Bird的Dynamics of Polymeric Fluids第1卷等。我會記得哪部分內容大概在進度條哪個位置,滑鼠點著滑塊翻來翻去。有時我甚至都覺得看這些書不用記筆記了。忘記什麼你一滑就滑到前面去,忘記十次你就回看十次,最後全記腦子裡,無筆記。身邊的人可能會看暈,但我感覺很順暢。早年計算機運算能力和內存都比較小,用滑塊翻的惟一不爽就是機子卡。現在的電腦基本沒有這個問題了。

我後來帶師弟、帶學生,有時會跟他們講事情,當場搜paper讀paper解決問題,以此來示範很多問題可以自己查找文獻解決。這些paper也都是我現搜的,我當場示範怎麼抱著一個目的來找文獻,並且迅速判斷一篇文章沒用,或者迅速找到最核心的論文。一開始,我以為障礙主要在於思維,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要找什麼樣的答案。後來發現障礙主要是英語,他們往往不能像我這樣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立馬拖進度條,幾下就拖到文末,文中該抓到的句子卻都能抓到。我掃讀PDF就抓到的信息,學生可能研讀兩天紙版都沒get到。

後來用了平板電腦和手寫筆之後,閱讀電子版的體驗就更佳了,風馳電掣的感覺。自我研究以來,有一個核心研究主題的文件夾里有幾千篇文獻,我認真看過的至少超過八成,滾瓜爛熟的保守也有五成,靠的是EndNote、搜索和OneNote。我訂閱的RSS列表,新發表論文一個月不看就有1000+條目,靠的是手機NextGen和OneNote。儘管坐擁上千篇論文,可是每當我要總結某個topic,靠著OneNote和EndNote,我就已經知道那80~200篇相關的論文是哪些,進一步精讀和作詳細筆記。以上這些我全都可以在上下班的地鐵上站著做,十幾G的PDF跟著我跑,需要攜帶的只是一部平板,一支筆。如果沒有EndNote、沒有Acrobat和Drawboard,沒有搜索技術,沒有智能手機、沒有4G、沒有SSD、沒有雲,我根本沒辦法handle現在我所享受的信息吞吐量。如果我每篇paper都要列印出來看,一篇paper翻來覆去看幾天,稍微看兩分鐘屏幕就「頭暈目眩」就不行了要去刷會兒知乎了,那我乾脆去天橋討飯得了別做學問了。

其實,還有很多人,哪怕是紙質書,也是翻幾頁書就看不下去,看書久了頭暈。這種人閱讀量首先就上不去。一些以閱讀量為門檻的事情就與他們無緣了。知乎還有很多人回答任何問題都秀一遍他的思維導圖。我很不理解,你花另外的時間把一個思維導圖畫出來,那為什麼不幹脆當場直接在你思維上形成導圖?不直接放腦子裡,去依賴紙媒介,就好像叫一個四維空間的生物向三維空間的生物解釋問題一樣,只能看個投影。我想很多人喜歡搞思維導圖純粹只是為了好玩,自己找個借口是對學習有幫助,實際上只是無法真正長時間地學習。光是你把你那個思維導圖調整得更好看更酷炫然後截圖發到知乎上騙贊的那點兒時間,夠你重新讀一遍那個你剛讀幾句就暈眩的傅獻彩《物理化學》了。


回答評論區的問題

Q: 請問幾百頁的要一頁頁的導出圖像然後組織嗎?

A; 如果大家覺得麻煩,可以私信我,我把我之前所用的到工具也分享給大家,這樣大家就不用花時間還去找軟體了,操作上的問題也可以問我哈

另外關於PHOTOSHOP的批處理,我已經幫一些不懂PS的朋友編輯好一個調色動作,只要載入動作批處理就行了

實際上並不繁雜,個人覺得我提供的方法不會太麻煩把?

如果這些麻煩算小菜的話,書籍的閱讀理解感覺才是正餐

Q: 你這樣看能看幾本哦,太麻煩了!

A;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看下邊的這些步驟。每個步驟實際上都是加深印象的一次機會,磨刀不誤砍柴工把

整個過程熟練之後,十多分鐘能搞定,如果這十多分鐘能幫助提高閱讀大部頭的效率,還是非常超值的。

其實,看完PDF大部頭的核心是 時間管理,細分之後然後把細分的小塊,一個個的擊破

同時,筆記在你第二遍 第三遍的精讀和複習當中能起到很好的組織作用

Q: 我是買個佳能ip1188,每章列印出來。

A: 哈哈。我個人的話,這樣列印一是太佔位置,列印紙列印,一般會比原書還要厚撒。於是,耗材又是個顯性成本了

--------------------------------------2016/05/29更新------------------------------------------------

看到了 @殷守甫 兄和題目下邊的一些回答,好像都沒談到如何看完那?

那我分享下我個人的一些經驗,

首先一個聾人學生,話說也不能算學生了,已經畢業一年在家

像前幾年網上學習資源很少,視頻也沒字幕啥的。

於是乎,搜集資源和看PDF成為我大學業餘時候的一個樂趣。

之前看PDF,也是挺蛋疼的

總結了下之前看PDF的幾個問題:

1、看久了,頭昏腦脹,想睡覺,看不下去。

2、不能堅持看完整本書,有可能看了幾頁就跑去干別的了。

3、書看到一半,你要是讓我說出第二章講什麼?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現在正在讀的這是第幾章,無法有個整體框架

後面接觸到了時間管理,腦洞一開,新技能GET√

關鍵點——細分整本書,總結了一個字:

拆!!!

STEP 01 拆分

1、首先,利用軟體(一般閱讀器都有拆分功能)把PDF拆分為單個頁面文件,「導出為圖像」

2、進入輸出圖片的位置

按照所拆分書籍的章節,創建文件夾並以章節命名。

將單個頁面文件按照頁數,放入對應的章節文件夾。

3、完成之後的效果

如果書籍的章節很多,你還可以按需求創建3個part文件夾

分成上中下 例如 123章節為上,456中,789下

分割為小塊,利於安排時間,和分配任務,提高任務完成的可能性

比如:今天打算把第一章節看完,沒看完不睡覺。

而不是看到那一頁折個角

這樣做的好處,很明顯,容易形成知識體系框架

而且,每個頁面是由你自己放入章節文件夾當中,對於每個章節的頁數多少,或多或少心中有數(一般也頁數多,這個章節內容會更為重要)

舉個栗子,上次你看到了 ——第三章 第55頁

這時你必須先瀏覽選中章節文件夾,找到所屬的章節名稱。這無意識中加深了對知識層級框架的印象。

然而我看紙質書籍,反而就是看到哪折個角,或者塞個書籤。錯過了一個加深印象的機會,當然,你也可以每次都瀏覽紙質書籍的目錄,不過紙質書籍目錄章節下邊會有二級標題,這些小標題會讓你分心,加上目錄的分頁,也很難形成大的脈絡

STEP 02 閱讀

在閱讀整本書的時候,使用普通看圖軟體打開圖片

同時在每個章節文件夾中,再新建一個TXT文本文件,當然你也可以用WORD可以添加圖片,不過還是建議TXT,複習的時候很快

一邊看一邊做筆記。

許久之後,當年你重新閱讀這個章節,打開先前的TXT筆記

給自己先過一遍,很快就能讓你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更加事半功倍

PS : windows安排窗口的快捷鍵

win + ↑↓←→

對於看久了,頭昏腦漲,我覺得因為是紙質書籍的PDF,頁面中白色留白區域所佔的面積很大

以我個人經驗,

灰色比白色更加耐看

因為黑色有後退消失的視覺感受,白色的視覺感受是向前出現的,所以看純白太久感受到疲勞。

同時,頁面轉成大面積的灰色,文本變為白色,在視覺上,反而更容易聚焦,

想想在黑暗中看到白光。和白天看一個黑點。後者可能很難引起你的主意,更容易讓你專註與閱讀。

彩色圖多的,目前我自己也沒辦法,只能降低亮度觀看

如果像是理科之類,利用Photoshop,以文本為主或者黑白的書籍,

對頁面進行反相,調整色階將最黑設置為一個較亮的灰色,最白設置為稍微帶灰。(純黑純白對比太強,看著也很累)

再創建一個調色動作對章節文件夾,進行「批處理」調色,就可以得到我上邊圖的效果。

最後,細分好調整好之後,接下來就是制定計劃,慢慢蠶食這本書

好的,這就是個人看PDF的一些經驗方法

哈哈有點民科的味道,但確實爽

希望對大家有用

END


所以這種書我一般列印出來看


看了一下@殷守甫同學的答案,還有其他同學的答案,感覺不敢苟同,因為討論的重點有所偏離。

所謂「用 pdf 版看完大部頭專著」是一個複合概念,但很多答案對其的理解只是圍繞著PDF和看這兩個關鍵詞。支撐這兩個關鍵詞的另一個關鍵詞是:閱讀軟體。實際上,我們的閱讀體驗並不是來自於 PDF,而是來自於閱讀 PDF 的軟體,不同的軟體帶來的閱讀體驗差別極大。

讀博四年,我在閱讀軟體上下的功夫很多,因為我深知一個好的閱讀軟體給人帶來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效率的提升是多麼顯著。同樣的一個 PDF 文件,你用最簡單的閱讀軟體讀,和用一個能夠幫助你整理思路的閱讀軟體讀,效果差別巨大。很多同學提到了Kindle,在我看來 kindle 是最不適合閱讀 PDF 的工具。 在此特別說明一下,我有三個 Kindle,對 Kindle 的使用經驗很豐富。我安裝過多看(已經卸載),甚至幫助協調過多看和Kindle破解方的權益問題。我也同時也越獄安裝了 Koreader 等 PDF 插件,安裝了各種字典。但做完上述工作,我認為我對於Kindle 閱讀 PDF 的功能透支已經接近極限。因此我目前用 Kindle 主要閱讀一些軟學術著作,比如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一些 PhD研究方法的書籍,一些小說,等等。Kindle是一個非常好的閱讀工具,但是它不是為學術研究設計的,因此我們需要對於它的功能有明確的認識。

在此,說一下我閱讀 PDF 的工具。我使用 Mac,前期主要利用 Nvivo 來閱讀 PDF,這個工具應該被很多人熟知,是做質性研究編碼的一個主要軟體。但是國外很多人用 Nvivo 來讀 PDF,因為它具備很好的信息整理,歸類,思維導圖建立等功能,是做文獻綜述的大殺器。簡而言之,你可以把不同 PDF 文件上的信息歸為一個個節點,每一個節點代表一個知識元,以後你每一次需要用到這個知識元的時候,只需要打開它,你之前整理的所有相關論文里的信息全部都在裡面,輕輕一點自動跳轉到 PDF 的段落。你還可以導入語音,視頻,截圖,筆記等各類文件,同時用思維導圖來整理這些知識元,構建二級甚至三級知識網路。在國外,Nvivo 基本是每一個高校都會購買的軟體,我很驚訝的是,國內對於 Nvivo 的使用經驗接近於空白,我在網路上能夠找到的課程都是台灣老師講授的。如此有用的一個PDF 閱讀軟體,卻不為中國學生說熟知,實在非常遺憾。

下面是 Mac 版本的效果,這是我自己標註的一本書的重要概念,存於相應的節點中。另外最新版的 Nvivo 貌似沒有中文版本,因此是英文界面。

這裡特彆強調一下,Nvivo 的 Windows 版本相對比較好用,Mac 版本的 UI 雖然還不錯,但是整體功能比 Windows 版本差了很多。我之前一直用虛擬機使用 Windows 版本的 Nvivo,後來發現太耗內存,頻繁死機,所以最後放棄了,選擇了下面我介紹的軟體。

我後期使用的一個國人自己開發的PDF 閱讀軟體:Marginnote。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關於 Marginnote 的答案,再次轉載一下:

作者:山羊月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59451/answer/9472164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去年某天,我無意中發現了這個軟體正在做免費推廣,於是乎下載之。

如今它已經是我必備的科研軟體,筆記早已上百條,甚至為此拋棄了很多收費軟體,因為最難得的是軟體作者本人的勤奮,我提議的很多功能,比如標籤強化,比如語音記錄等等,全部在作者手上一一實現。最近的測試版里還有我建議的另一個功能:mindmap模式和大綱模式的混合顯示功能,自從我提出到他實現,僅僅兩周時間。

有些諷刺的是,這個軟體在國外的評價遠比國內火,很多翻譯(比如韓語)都是外國志願者自己做的,我曾經和作者說他如果在美國早就發財了——他是中國人,目前還在工作,這個軟體是他兼職的作品。他加入的一些功能,比如筆記自動導出到anki,其實就是專門為老外定製的——為此我專門花了163元買了anki的手機版,專門學習了如何製作anki的卡片。我有時候不得不感慨,的確還是老外識貨,anki的很多功能其實是體現在它的插件上,結果很多國內學生不懂英文覺得它垃圾,殊不知它是國外最火的記憶軟體。它的境遇和marginnote同病相憐,只能說明珠蒙塵。

這個軟體唯一的缺陷就是作者力量太薄弱了,而且攤子越鋪越大,mac版上線了以後很多差評,但老外的差評里都是恨其不爭——都等了這麼久你就給我這個?作者本人也有苦衷,時間精力都有限。雖然他愣把價格定在200多元,老外也真掏錢啊,其實我看了下國內的銷量也不錯。

中國蘋果商店裡那些花哨的軟體,有多少能在國外的蘋果商店存活?哪怕有一兩個個評價都不錯了!他的作品竟然能讓老外心甘情願做志願者去翻譯,這就是差距。

我覺得這個軟體早晚會流行起來的,至少我會幫他宣傳(我沒拿過一分錢)。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只要是用蘋果設備的,都應該有兩套marginnot,一個ipad用,一個mac用。這也算是出口轉內銷吧。

真希望有一天中國的蘋果商店裡不再是滿屏幕的三國網遊,而是有這麼一兩款可以真正為科研和學習所用的軟體。

我和這個軟體的作者至今為止已經做過了多次交流。我親眼看著這個軟體如何從英文走向韓文,走向日文,走向更多的國家。我不由得一次次感慨:為什麼牆裡開花牆外香?

  • 很多同學可能不知道在論文閱讀過程中建立思維導圖整理邏輯聯繫的重要性。一圖勝千言,這是我目前正在閱讀的論文和建立的導圖。如果你看了這張圖還不理解,說明你平時閱讀論文可能沒有走心。

  • 所有的筆記都可以做成 Anki 的卡片。你現在甚至不需要去購買 Anki 的軟體就能背誦知識點。當然如果你買了也可以一起導出

  • 背誦卡片還有更高級的應用技巧,比如利用截圖功能結合塗抹重點之後製作出這樣的背誦卡片,對需要大量讀圖的理工,醫學,美術等專業的學生尤其有用。

  • 論文中遇到生詞可以選擇製作背誦卡片,將單詞學習和論文閱讀做有機結合。這個卡片的製作也是比較高級的功能。

  • 上文說的混合模式就是這樣子,非常方便整理思維導圖和筆記之間的關係。

  • 可以把自己的錄音作為筆記加入到 PDF 里,比較方便手機端(這是我當年建議的功能)

  • 可以用軟體內置瀏覽器瀏覽網頁,並下載為 epub 格式作為參考書放入當下閱讀的文獻筆記本內。這是維基百科搜索 consumption 的詞條,下載後效果就是電子書,所有鏈接都還保存著。

  • 所有筆記都自動同步入Evernote 和 dropbox的賬戶里,方便移動端的使用。為此我花了300大洋買了 Evernote 的高級會員。

  • 下面只是ios 版本的一部分評價。

說下這個軟體和 Nvivo 的比較。Nvivo 還是有些臃腫,這個Marginnote 卻非常的輕盈,有 iPhone,iPad 和 Mac 三個平台,筆記可以互相傳導。同時這個軟體還直接和 Anki 有很好的對接,非常適合需要背誦一些知識的學生。最重要的是,這個軟體的售價比 Nvivo 便宜多了。

同時這個軟體也有缺陷。Marginnote標註的PDF和筆記似乎沒法被其他PDF軟體讀取。同時 Marginnote 的UI設計有些丑不說,很多界面和功能的引導做的不好,學習曲線比較高。當然,Nvivo可能更高。最後,Marginnote還存在很多 Bug,目前正在等待下一個大版本更新,後續功能會進一步加強。

最後,我個人的理解是:處在當今這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對於信息的整理,對於軟體的學習,實際上是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中國學生對這種能力的訓練和思考遠遠不如西方國家的學生。我們甚至都沒有建立起利用軟體進行高效的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意識。非常可怕的是,我們的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意識還系統性的停留在對於「書本」和「筆記」實體的迷信階段。這種實體誠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卻完全無法阻擋科技進步的腳步。我們的意識如果不更新,我們終有一天會發現我們自己信息整理和利用的效率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學生,而這種落後導致的後果,就是信息壁壘,就是科技壁壘,就是發展壁壘。

最最後,講真,我覺得很多同學可能是跟風看一陣熱鬧,過了就過了。也有很多同學堅持迷信書本和筆記的實體性體驗的重要性,對軟體的使用不屑一顧。但這些軟體的價值,我想只要是真心投入,細心琢磨過科研的同學都會懂的。工具在那裡,人用不用是一個主觀選擇的問題,用的好不好是一個客觀效率的問題。兩個邏輯需要澄清:首先,一個工具如果不好用就不會被廣泛接受;其次,它被廣泛接受也並不代表它就對你好用。

科研本來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我局限,不斷突破自我局限的過程。這種發現和突破,也存在於對於科研工具的態度上。

PS: 本答案是放入我自己收藏夾里的我自己寫的第一個答案,因為我覺得它有實用的價值。


有一種記憶很模糊很紊亂的感覺。

紙質書看的時候,其實也算一種「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手感,和著書的紙張和厚度,是和和記憶是聯繫在一起的。也許我的筆記做的不是很細,但我大致知道,手摸到那個位置,左下方大概這麼幾行,有這樣一個觀點。也許,很多年以後,我的筆記本早已經找不到了。但只要讓我再摸到這書,哪怕是再版的這書,大致都可以把握一點方寸。我知道,大約到了這麼厚的地方,作者切入了這樣一個問題。我不記得細節了,但我知道,細節們約莫就是那麼厚, 翻過這麼厚的地方,這件事講完了,後面也沒什麼看頭了。

電子書就不行了。只能記很細的筆記。有時可以複製,就有一大坨原始筆記;有時還是要自己打字,稍微精簡一些,盡量做逐章的歸納,盡量綱舉目張。但還是無濟於事。等到看完的時候,全然感覺不到各個章節大概也多厚,也就不知道各個分論點各自佔了多少地方。對於整體的謀篇布局,就是少了一點理解。搜腸刮肚,想要感覺一下全書——腦海中依稀只有滾動條嘩啦啦的聲音,像是指甲從黑板上划過。直到很多年後,再看自己的筆記和歸納,勉強可以復原出那書的中心思想,但就是覺得這些骨架從來都沒有被撐起來過。

我想,那沒有厚度的書,關於她的記憶也是平的。


pdf… 我在2004年,用屏幕只有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小mp3單色屏幕,看完了txt格式的東野圭吾20本小說,資治通鑒,中國佛教史。要不是因為理工科的公式不能寫入txt,我估計照樣能看完。所以像現在有大屏幕電腦,有平板還有墨水屏的kindle,還有啥不滿意的…原版的國外機械和發動機相關課程還有英飛凌的1800多頁的晶元材料,都是看pdf看的…出國的應該更多了。


gtm里有本書叫做foundations on hyperbolic manifold.就是本磚。gtm雖然是教科書系列,但其實不少書就是一本《看懂xx領域你需要懂的全部知識合集》

我要拿這本去講課。。。。那就得好好讀書然後自己寫講稿。

後來我發現這本書太厚了。你根本壓不住,一般的重物壓著壓著就滑下去了然後書就合上了,很煩。我只能下個PDF把我自己顯示器旋轉90度看書了。

當然這和我道行低有關,厲害的教授都是看完一遍書然後直接不帶講稿去上課的。。不像我這種學藝不精的渣渣


大二大三時候學生物化學,由於是基地班,所以這節課要「雙語教學」。懂的人都知道「雙語教學」是什麼鬼。我們上課的PPT是英文的,老師的教科書主要用的其實是傳說中生物化學「聖經」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我不記得一共大概有1070多頁還是1700多頁了。老師給我們發了它的pdf版本,參考教材是王鏡岩的綠色皮兩冊的《生物化學》。基本上沒幾個人在看英文版的教材,都是看王鏡岩,但是我當時一直都是用的Lehninger的pdf在學習。後來某天去我科的圖書館,發現外文館竟然有舊版的Lehninger的實體書,只允許館內閱讀不允許外借,就偶爾去一下圖書館讀讀實體書。

現在想想還是很神奇,自己的第一本大部頭專業教材類書籍竟然不是計算機類的書,而是大學時候的教材。當時一般就是學完一課,就讀相應的幾章,所以自己也不會覺得讀得一直沒有盡頭很痛苦。外國的教材很神奇,不知道是英文表達更簡潔還是什麼緣故,短短几句話就可以講明白原理,而且圖畫的更準確更好看。

然而第一學期的生化才考了60多分,當然這門課掛科率在我們這麼多屆中常年超過60%。但是我還是非常憤怒。從那以後對任何生物方面的專業都非常厭惡。後來分子生物學上我帶了筆記本去上課,當時看了Legally Blonde,覺得那樣看起來生產力很先進,我自己也覺得用電腦記筆記效率更高,結果被那個娘們當著全班面說我在玩遊戲不要臉。呵呵,都去他媽的罷。後來分子生物學我也是沒有用國內的教材,但是我買的是中文版的,雖然翻譯不如原版流暢但還是比國內的教材強多了。

後來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又萌生了還是寫代碼去的想法,先是在自己的Nokia N9的小屏幕上上下班途中看別人在網上寫的Python教程,後來在上下的地鐵上花不到一個月讀完了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不過這個是實體書啦。之後工作中還讀過很多非大部頭的技術書,比如JavaScript DOM編程藝術、iOS編程那個Big Nerd Ranch啊什麼的……不過工作後一般就是電腦上試讀一下,看看哪本求更好,然後買實體書看了。

如果家裡不是特別困難,建議還是盡量買實體書。計算機類的書,國內出版社都把大部頭的英文版單獨出版了,一般名曰「影印版」,價格最多也不超過100。實體書雖然不好攜帶,但隨手一翻感受也不一樣。有機會最好也要去摸一摸真正的原版進口書,每一頁都是銅版紙彩印,翻開後非常震撼和感動,讓你立刻產生一種「這麼好的書我一定要認真的讀」的衝動。

PDF如何效率高,就是斷網,斷網,斷網。不然讀了一會一定會覺得頭疼,然後就去刷知乎了(我現在就在這樣啊)。下載好了,去咖啡廳或者自習室看。

最近我收了個二手的Surface 3,才2000出頭,愛不釋手,越用越喜歡,簡直神器,這個尺寸看pdf不能再優秀。不用裁邊什麼的這麼麻煩。而且Windows下的翻譯軟體,有我從大學開始就在用靈格斯,裡面各種字典都有,我大學時主要用湘雅醫學大詞典,覆蓋幾乎全部的生物學醫學方面辭彙。計算機類的辭彙普遍比較簡單,就那幾個,我現在基本上現在也不怎麼用計算機的專業詞典。而且它最可愛的地方還包括可以看chm格式的電子書!畢竟是Windows系統呀~多少優秀的(盜版)原版書和文檔(一看就是搞Java的)都被做成了chm格式有木有!

真羨慕現在的孩子,我那個時候要早早去自習室占最後兩個靠插座的位置,不然筆記本的電池只夠3小時,現在孩子們帶個平板就可以維持至少8小時的學習了。所以這麼好的條件,一定要好好學習啊!


我以為我買平板之後是這樣用

事實上是這樣用

多麼痛的覺悟

咳這才是同一個平板。。


有一種冰清涼絲滑的觸感。

用平板電子書看的時候,其實也算一種「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手感,和著屏幕的光滑和堅硬,是和和記憶是聯繫在一起的。也許我的注釋得不是很細,但我大致知道,手滑到那個位置,右側往下大概這麼幾厘米,有這樣一個觀點。也許,很多年以後,我的平板早已經找不到了。但只要讓我再拷貝這本書,哪怕是再下載的這書,大致都可以把握一點方寸。我知道,滾動條大約到了這麼下面的地方,作者切入了這樣一個問題。我不記得細節了,但我知道,細節們約莫就是在滾動條的那個位置,再往下一厘,這件事講完了,後面也沒什麼看頭了。

紙質書就不行了。只能記很很有限的筆記。甚至還不能可以複製,就有一大坨原始筆記;有時還是要自己第二次記錄整理,稍微精簡一些,盡量做逐章的歸納,盡量綱舉目張。但還是無濟於事。等到看完的時候,全然感覺不到手感,也就不知道各個分論點在滾動條的哪個位置。對於整體的謀篇布局,就是少了一點理解。搜腸刮肚,想要感覺一下全書——腦海中依稀只有嘩啦啦翻書的聲音,像是夏天用蒲扇驅趕討厭的蚊子——那還是算了。直到很多年後,再想看自己的筆記和歸納,勉強可以回憶起那書放在書架的位置,但就是覺得它們再也沒有被拿起過。

我想,那沒有長度的書,關於他的記憶也是短的 :)


有段時間課很多,回家備了課就睡不了覺,睡了覺就備不了課,於是就用平板在地鐵上備課。iPad+goodreader+mdict+面向地鐵門備課(與列車前進方向平行站立就不用拉扶手了)=完美省時

現在已經很習慣電腦看PDF了,打算考個試,大概十來本幾百頁的書。PDF打開,再開個Word或txt小窗口,邊看書邊打字記筆記,可調整格式,不會留下塗改痕迹,比手寫字漂亮工整,對我這種強迫症來說簡直完美。如果電腦不方便攜帶,拷進u盤或微信文件傳輸助手,只要有網有電腦,就可以繼續看書學習,不用扛一堆書和筆記本滿世界跑。

不用扛很多書,輕鬆方便省錢不累,就是看PDF大部頭的最佳體驗啊!


我看了兩遍C++ Primer, 一遍CSAPP,就感覺抄代碼好方便啊,23333……


根據實踐經驗,用平板電腦看沒樓主說得那麼累。

一般先做點預備工作,比如:

1、先在電腦上剪裁四邊,修一下頁邊距;

2、用軟體分割PDF文檔成若干份(如1000頁的文檔可以分成無份)。

預備工作做好了,拷貝到iPad里看。


平板電腦就是為此而生的啊……

我身邊的理工科的同學大部分買iPad就為了看書和論文。


說個比pdf更厲害的吧

初中的時候,那時最流行的是mp4

大概就是這樣的

看著屏幕還挺大不是,不過我買的是這樣的

這就有點尷尬了……

之後我知道了一套書,他叫「德川家康」。我花了整個初中把這本書用這個mp3看完了。眼睛飆到了400度

----------------------------

評論裡面的各位,你們都暴露年齡了啊哈哈哈


每次都為了省錢,都會看PDF版,看了幾天後就想,這書挺重要的,還是買紙質版吧;然後下次需要買書的時候想,上次狠心破費買了書,這次就看PDF吧,然後看了一段時間後又想,這書好像挺重要的,還是買紙質版的吧。。。周而復始。。


長篇就看了本專業一前輩的博士論文,四百頁左右。我的經驗是用acrobat隨時加書籤,備註,用紙筆做分段總結,做成思維導圖的形式。看完後感覺和看紙質書差不多。因為是英文的,電子版查詞比紙質方便,效率感覺更高。


PDF算什麼……MP4的算什麼……中考前那半個月我每天回家根本不想學習,在讀完了家裡書架上所有的書之後(總數大概超過五百本,從兒童讀物到言情小說,從85年的刑法教材到五年量的讀者文摘,從解剖學彩圖冊到當代詩歌選,應有盡有,初中三年,我全都讀完了 )………………

我拿起文曲星,大概用了一個多星期,看完了它自帶的一本小說-----荊棘鳥,約52萬字

讀完之後依然很無聊於是把自帶遊戲 搬箱子 玩通關了,一直到今天我也沒見到另一個能把這遊戲玩通關的人,不是別人不聰明,是因為別人沒我有閑

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一個月之後的中考

我依然考上了重點中的重點高中呀(之前差點暴露身份,改)

後來上了高中又用MP4看完了哈利波特7,主要是零花錢不夠買正版書,盜版又覺得對不起我的哈利,同桌非但不勸止,還建議我用黑底黃字,說是不費眼睛,還真管用……不愧是來自於用手機看完韓寒全集的人的建議,我到現在也這麼看,確實不花眼

出國之後更買不起書了(國外的書真是死貴死貴死貴的!)在試圖帶了四五本小說結果因為超重被機場大爺一頓當眾為難的經歷之後,改ipad了,下班沒事就看書,大概看完了十來本長篇,還有數不清的短篇,各類型都有,然小說為主。

看了電子書之後再有沒有看完一本紙質厚書那種砰一下合上然後摩挲封面回味細節的經歷了,因為電子書根本感受不到這本書到底有多厚,只能看到章數可是具體不知道每章多少節多少頁,對我來說書的厚度現在只分兩種:1.這就看完了?又得找書看了? 2.怎麼才特么看到一半?我都看了半個月了。

教材也基本都是看電子版,主要是因為紙質太貴,一本書頂我小半月生活費。好處是搜索關鍵字方便,壞處是即使highlight重點仍然記憶不深,如果是那種考記憶點的課,期末考試就會把省下的書錢連本帶利的討回來

好吧,體驗嘛……大拇指一直按鍵有點麻,沒了

-------------------------------------------------------------------------------------------------------------------------------------------

評論區評論很有趣……只想解釋兩句

1.我的回答重點一直在「對著電腦能靜下心來看書嗎」,答案是能,我想說明不僅pdf能,比pdf更次的條件也能,順便打趣了一下曾經用文曲星看小說的經歷而已。我在最後明明寫了大學教材我也是用pdf看的,在國外學習過的人都知道大學教材多數都不是專屬大學教材,而是被老師選中的「大部頭」拿來教課,這算不算扣題?。小說確實不屬於理工科成百上千頁的書,但是我當初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沒有「理工科」三個字,早就寫好的草稿一直沒有發出去而已。用pdf看書,需要的不僅僅是耐心。

2.有人寫了一大段文字就為了證明「有些人(就是我咯?)為了追求數量,顯示優越感,讀的書沒什麼含金量,看的都是閑書」。我……真是real服氣。請問你哪位啊我還用得著跟您顯擺?滿篇的打趣在您眼裡都是裝逼。我並沒有考上清華北大耶魯哈弗,也不敢自稱什麼「家」,讀了這麼多閑書,頂多是個「雜家」。


福昕pdf閱讀器邊看邊做筆記不能更爽!不用抱著書,不用拿筆,躺著就能開搞。巔峰的時候,我一天可以對著電腦看8-10個小時的pdf書籍。

不知道500多頁算不算大部頭?

例如這本:選擇的藝術 (豆瓣)

別看這本是講設計軟體的書,其實也比較燒腦。

而且還是A~V畫質。

放到100%看掃描畫質:

我表示我近年來看的大部分出版的書籍都是點的pdf電子版或者epub電子版。當然,掃描畫質太差太差的我會選擇放棄。

我的眼睛貌似對電腦屏幕的適應性比較高,當然,當然,最好在電腦旁邊開一盞檯燈照著,不然眼睛還是會不舒服的。

======================== 更新 ==========================

最近又看完了2本編程書籍,一本500多頁,一本300多頁,在閱讀體驗方面又有一些新發現。

1、如果買個23寸以上的顯示器,那麼整個屏幕可以同時以A4紙的大小顯示2頁一起看,爽!

2、這個PDF閱讀器記錄了你做的每一個筆記所在的頁碼以及內容,點擊就會定位到你做筆記的地方。

3、最逆天的是,你做的文字筆記還可以搜索到!這一點絕對是超越紙質書的。例如我想搜索this關鍵字的用法(前提是你做了文字筆記),搜索時勾選包含注釋:

然後就直接定位到了:

你說爽不爽?目前看完的PDF書籍的總頁數,保守估計也超過1萬頁了。(大概30本300多頁的書)

可惜的是,我覺得這個閱讀器現在做得越來越臃腫了,所以我用的還是很多年前的版本。


買了一台印表機


推薦閱讀:

正無窮除以i等於無窮,這個是如何得出來的?
如何評價 YouTube 頻道 3Blue1Brown?
國內外做基礎數學的人的現狀如何?
關於數學的兩個問題?
√2為什麼能用線段表示,而像超越數e,π卻不能?

TAG:程序員 | 自然科學 | 數學 | 物理學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