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後蘇軍取消了軍?

二戰前,各國編製基本上是集團軍-軍-師。戰後,蘇軍取消了軍,變成集團軍-師,這是為什麼?


謝邀

先糾正一下,二戰時各國編製基本上是集團軍群(方面軍)-集團軍-軍-師。戰後,蘇軍取消了隸屬於集團軍的軍,變成方面軍-集團軍(軍)-師。

我們先不管二戰時期的狀況,就看二戰結束之際蘇軍的狀況。此時在紅軍陸軍中存在著兩大類軍:

一種是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它們下轄若干個(坦克旅、機械化旅、摩托化旅……)。

一種是步兵軍,它們下轄若干個(一般是步兵師,極個別情況下有步兵軍下轄一個機械化師的情況)。

它們都是蘇軍中的高級戰術兵團,然而這兩種軍是在不同的時期、出於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撤銷的。

1、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的撤銷

在1945年6-7月之間,主要是出於裁軍和整頓的目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被縮編為坦克師機械化師,原來下屬的那些旅則縮編成了團。在這次裁減中,坦克和機械化單位從軍-旅-(團*)營變成了師-團-營,指揮層級沒有減少。

總體而言蘇軍還是更青睞於師-團-營的這種「經典編製」,不喜歡旅-營制,旅對蘇軍而言一般是臨時性或者特別任務性或者專業兵種的編製。

*在機械化旅和摩托化旅內可能存在一些「團」,然而這些團直轄連,實質上相當於營。

2、步兵軍的撤銷

在1945年到1957年之間,蘇軍集團軍中處於坦克師/機械化師和步兵軍並存的狀況。相對而言,由於步兵師的戰鬥力比坦克師/機械化師弱得多,因而蘇軍傾向於將其在步兵軍的編成下使用。

蘇軍在1946年左右實現完全摩托化。1947年,每個蘇軍步兵師都獲得了一個坦克自行火炮團。然而對蘇軍而言,有限機械化的摩托化部隊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戰爭(尤其是核戰爭)對摩托化單位的生存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摩托化的步兵部隊和機械化的坦克/機械化部隊又很難兼容,就像解放軍組建第1機械化師後面臨的問題一樣。基於這些原因,在1947到1957年間,蘇軍一直試圖給自己的步兵單位增加機械化設備和能力,其目標是完全機械化。終於在1957年蘇聯軍隊盼來了這樣一個機會:赫魯曉夫宣布蘇軍裁軍1/3。裁軍一般同時意味著精兵政策,因而在同年,蘇軍進行了一次大的編製改革,其新編製表中不再包含「步兵師」——「步兵師」和「機械化師」同時被新的「摩托化步兵師」所替代,而摩托化步兵師實際上就是機械化師的升級形態。

在這種情況下,步兵軍就是不再必要的了:在之前的十年里,作為基本戰役軍團的集團軍直接指揮坦克師和機械化師,並且證明效果不錯,那麼在如今的集團軍和坦克師/摩步師之間就不需要設置中間指揮層級。因而就在步兵師轉變為摩托化步兵師的同時,步兵軍被撤銷了。蘇軍中遂基本不再有高級戰術兵團

3、陸軍軍和集團軍並存

在1957年後,蘇軍仍然存在一些「軍」,和步兵軍(Rifle Corps)不同,這些軍名為「陸軍軍」(Army Corps)或者直接叫「軍」。雖然這些軍的領帥機關往往來自1957年之前的步兵軍,然而這些軍和集團軍是平級的,而且軍下轄若干個摩步/坦克師(當然,比一般的集團軍數量少,頂多3個),相當於一個小號的(簡編的)集團軍,屬於較小的基本戰役軍團從1957年直到現在,蘇聯/俄羅斯陸軍都處於集團軍和陸軍軍並存的狀態

這樣的軍通常存在在遼闊然而意義不大的次要方向的二線、三線區域,諸如80年代後期的北高加索軍區擁有第12軍、第34軍第42軍三個軍。當然也有例外,比如1968年開始的蘇軍駐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部隊集群中即包含一個由2個師構成的第28軍。

集團軍和軍是可能互相轉換的,比如土耳其斯坦軍區的第1軍在友鄰單位第4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前往阿富汗之後,經擴編,在1981年改稱第32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988年蘇軍阿富汗集群開始回撤,該集團軍又縮編為第1軍;1989年第4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解散,第1軍吸收了原第4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下屬單位,在1991年自己又變成了第40諸兵種合成集團軍。類似的狀況在其他軍中也大量出現。

當然特例也是有的,在極個別情況下陸軍軍可能隸屬於集團軍。比如在1957-1960年間,上文提到的喀爾巴阡軍區的第28軍便直接隸屬於第38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具體狀況不明。一些信息源指在80年代遠東軍區的第25軍隸屬於第51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不過另一些信息源指出第25軍一直為遠東軍區直屬。

還有兩個特例:在1982年蘇軍新一輪合成化和戰役機動集群的建設中,分別以第120近衛摩步師和第18近衛坦克師為基礎組建了第5獨立近衛陸軍軍第48獨立近衛陸軍軍(注意,只有這兩個陸軍軍番號中含有「獨立」)。這兩個軍編製極端特殊,每個下轄2個坦克旅,2個機械化旅,獨立空降強擊團,獨立直升機團,炮兵團,防空火箭團等等,其中坦克旅和機械化旅由坦克營和機械化營(合成營!)構成。這兩個軍類似於大號的師,本質是高級戰術兵團。在1989年6月這次試點告終,兩個獨立陸軍軍改回師,具體此處不再詳述。


贊蘇翻譯回答。

另外補充兩點:

1 步兵軍作為高級戰術兵團的定位以及蘇軍集團軍-師指揮鏈的中間環節,在二戰之後沒有被立即放棄,我認為有繼承自二戰的組織編製的慣性,蘇軍在戰後初期指揮-通信能力不足和戰役理論沿襲二戰情況的多種考慮。

戰後初期蘇軍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平時的編製方案實際上是 集團軍=2/3個步兵軍(1/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某種程度上是基於二戰中蘇軍將獨立坦克旅/團和機械化軍配屬合成集團軍各層級部隊用以突破防禦或者佔領防禦地帶的編製模式,把配屬裝甲機械化部隊融合進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編製內,使之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步兵軍建制內的配屬坦克自行火炮團的步兵師突破防禦,軍建制內的機械化師擴大突破口,這一模式和二戰中機械化軍/坦克軍配屬步兵軍作戰的模式類似)。二戰中蘇軍以集團軍為戰役兵團——方面軍級戰役布勢中的獨立戰鬥方向的指揮機關,同時步兵師則僅僅承擔遂行具體戰鬥的作戰任務。儘管在1946年蘇軍編製改革中大幅度提升步兵師的編製和裝備水平,但是延續自二戰的領率機關指揮能力,通信保障能力和作戰經驗使得保留步兵軍作為中間層級非常必要。

從戰役理論的視角來說,二戰中蘇軍的集團軍進攻和防禦理論都要求集團軍建制內部隊區分為第一梯隊和第二梯隊(特別是進攻戰役理論),且有持續進攻作戰能力,因此步兵軍層級得以保留。另外,基於二戰裝甲機械化作戰的多樣性和戰役中可能出現需要集團軍在戰鬥方向上分散兵力的情況(舉例來說,比如滿洲進攻戰役中的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俄斯特拉發進攻戰役中的第18集團軍),也需要集團軍建制內有中間指揮層級予以協調。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1946蘇軍編製方案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建制內可能包含的部隊容量規模差異很大(從4個師到9個師不等),這種較為靈活的編製方案也是對上述戰役理論需求的回應。

2 那麼,1957年編製改革為何裁減了步兵軍這一層級?除卻蘇翻譯的解釋外,我認為還有下述原因:

蘇軍戰役理論調整。知友們可以關注1960年前兩本蘇軍的專著,《軍事戰略》和《現代戰爭》(不知後者是否有中文),這兩本著作開始將全面核戰爭條件(注意這個前提,就是各類型核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各個層次全面使用的情況)作為蘇軍戰役理論的前提。因此,蘇軍陸軍部隊的編製調整即圍繞這一目標展開。這個理論內容個人認為比較龐雜和系統,如果高度概括其特點就是:僅以西歐平原機械化作戰為條件,快速,單一進攻梯隊,進攻部隊密度提高/進攻方向集中, 高消耗,第二梯隊方面軍快速替換前沿部隊。大家對照上述特點,即可知在這種作戰理論中,原有的步兵軍層級變成了集團軍進攻作戰中的累贅

蘇軍機械化水平提高,裝甲機械化裝備的充實和通信保障能力提高。這一點蘇翻譯已經提及,我就說一些深層次原因。戰後初期蘇軍儘管將部隊調整為摩托化,但是技術裝備的缺乏和工業生產能力的局限,以及國民經濟乏力的限制,使得蘇軍的裝備水平實際上並不充實。但隨著1950年代蘇聯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工業設計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使蘇軍的裝甲車輛,運輸工具和通訊器材得以更大的數量列裝部隊。在此情況下,蘇軍將原有的步兵師和機械化師統一為新的摩托化步兵師。新編製中,集團軍的指揮通信和保障能力得以直接覆蓋到師級部隊,而師本身的裝備和保障能力也在提高。另外,不再需要通過步兵軍來協調原來的步兵師+機械化師組合模式的進攻,而可以以集團軍建制內的摩步師以單一模式進攻(參考上文的戰役理論)。步兵軍就變得沒有必要了。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蘇軍在1957年調整中儘管裁掉了軍這一中間環節,但是集團軍的裝備和作戰能力並未減弱,反而增強。1946編製中集團軍平時編製4-6個師,一般組合為2-4個步兵師+2個機械化師,1957編製調整後集團軍編製(理論上適用於西歐作戰的戰時編製,不完全反映平時狀態)5個師,內含4個摩步師+1個坦克師。集團軍建制內師級部隊數量並未減小,但新編製的摩步師和在1957調整中廣泛編入合成集團軍的坦克師極大擴充了集團軍建制內的裝備數量,在兵力數量浮動不大的基礎上增強了突擊能力

3 在蘇翻譯提到的軍和集團軍並存時期(儘管我認為Army Corps或許翻譯為部隊集群更合理?),我個人認為Army Corps的存在可能是基於特殊戰區需求,比如北歐/北極,高加索和伊朗北部地區,中亞,遠東等(當然並非所有特殊條件戰區都存在,所以僅為個人的猜想,存疑)。當然,也可能是作為留待擴充的簡編集團軍存在。總之,1957後的Army Corps和集團軍處於同一等級的部隊建制

4 戰役機動集群及其應用個人認為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但本人了解甚少。希望同樣關注蘇軍編製的知友能予以補充


蘇軍對機械化師和摩托化師規定的戰術正面是30公里,假設一個戰役集群有3-4個師的話,作戰正面就可以達到100公里左右,這完全就是二戰中集團軍甚至方面軍一級的作戰寬度了,很明顯從編製效率上來說就多出一級指揮級別。這樣裁掉軍就很正常了

當然這是基於高度機械化和核大戰條件下的,如果假設沒有核武器而且爆發了類似於二戰規模的全面戰爭的話,軍的編製很快又會出現,因為大量機動性不強的部隊會需要一個上級單位來指揮


推薦閱讀:

武器發展史上有哪些潮流是全世界一起都看錯了?
為什麼現代坦克沒有電動的?
如何評價豹2坦克的防護水平?
微博上的「美國大兵凈多」是否真的是美國大紅一師軍人?
不考慮核原料來源問題,普通人做出原子彈有多大難度?

TAG:美國軍隊 | 軍事裝備 | 陸軍 | 蘇聯軍事 | 軍隊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