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怎麼理解休謨的邏輯呢?

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並且用「太陽曬,石頭熱」以及「白球撞,黑球動」為例反駁「因果聯繫」的存在,可是我們的理解里「太陽曬」就是「石頭熱」的原因。怎麼理解休謨的邏輯呢?


在談談休謨的懷疑論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他的認識論。休謨認為,我們心靈中的想像力其實上不過是基於我們心靈中的觀念重組--休謨稱之為「知覺」。休謨將觀念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印象」和「觀念」。所謂「印象」,就是最為原始的思維素材,可以理解為單一的感官經驗,例如視覺所接觸的紅色,被刀扎的痛楚,或是看到嬰兒的愉悅。當我們運用理性對印象進行加工(即思考這些印象),就具有了觀念。有些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型論,觀念可以被理解為印象的摹本。沒有印象,我們的心靈就如同荒原,一無所有。更詳細的論著可見《人性論》。

休謨的懷疑論實際上是對於「因果性」的懷疑。試問,我們是如何認識到因果關係的?實際上就是對於相關性(correlation)的歸納推理。如果我們不斷地經驗到A發生在B之後,而且A與B由緊密聯繫,那麼我們就斷言B是A的「原因」。

但這樣認識因果性真的正確嗎?舉個例子,一個農婦每天早晨九點給火雞餵食,火雞觀察發現無論是晴天雨天,無論空氣乾燥濕潤,無論農婦心情愉快還是焦躁,都會雷打不動地給火雞餵食。於是火雞得出結論:在任何情況下,農婦都會在早晨九點給我們餵食--直到感恩節,農婦在早晨把火雞都殺掉了。

休謨想要說明的是:相關性無法保證因果關係。兩個現象被觀測到一萬次,一億次沒有特例而具有相關性,亦不能說明他們具有因果關係。好比一個女孩子,連續十次穿著綠裙子出門,正巧每次出門後都造成了股市大漲,可以得出結論女孩穿綠裙子出門導致股市大漲么?顯然不可以。以此遞推,一百次,一千次也無法得出這個結論,因為相關性與因果關係無關。

同理,我們不能證明牛頓三大定律--因為力學問題本質上是通過實驗歸納找出來的規律,就算做無數次實驗證明了一個定理,只要出現一個反例,體系就會轟然崩塌。休謨的懷疑論說明了就算你做一萬次實驗證明了某個結論,也無法證明第一萬零一次實驗的結論與前一萬次相一致。例如你摔雞蛋和雞蛋碎了先後緊密發生,並不能推導出結論:摔雞蛋導致雞蛋碎掉。這就是休謨懷疑論的精髓--抬杠。它認為,因果律是人類的心理錯覺。我們對於世界的一切認知,不過是受限於我們的經驗而已。

休謨的懷疑論毀掉了因果律,否認了理性分析的作用。普遍規律被拋到一邊,科學實驗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歸納,理性主義變成了獨斷論,經驗主義--雖然休謨就是個經驗主義者--也坍塌掉了。這就是休謨所引發的哲學危機,等到了康德時期,這個坑才被填住。


休謨沒有說這是一種「錯覺」(吧?),而是說,這種因果性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習慣的基礎上:就是說,「太陽曬是不是導致石頭熱的原因」不是「我認為太陽曬會導致石頭熱」的合法性依據,這個依據實際上是「我每次看到太陽曬到石頭上,石頭都會熱」的經驗習慣(後來科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的可見光並不是導致石頭熱的全部原因,紅外線和紫外線也會傳遞一部分的輻射能量,大概佔到一半)。所以我們談因果關係時,涉及的不是一種「理性的」、絕對無誤的判斷,而是一種「相信」——我們依然可以按照平時的生活方式生活,依然可以宣稱太陽曬石頭熱,但是它的基礎不是什麼明白無誤的絕對的東西。


要想理解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得先從他最最一開始的論點說起。

首先,休謨想解釋人類的認知。他提出,我們對事物的每一個idea(概念,想法)都是從 impression(感知印象)而來的。idea其實就是一個稍微不那麼生動的impression,存在於人類的腦海之中。那麼現在就有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因果關係」這個想法,那這個想法肯定也是從一個感知印象開始的。所以休謨現在的任務就是找出到底是什麼感知印象讓我們會有「因果關係」的想法。

休謨想啊想,覺得根據平時他對於「因果關係」的經驗,所有因果之間的關係都有三個特徵:priority,succession 以及 necessary connection。Priority指因必須先於果,succession指因發生之後馬上會有果,necessary connection指因之後必然有果。休謨覺得,之前兩個特徵很好觀察,但是第三個necessary connection卻似乎很難通過觀察確認。於是休謨現在要開始研究我們對於「因果之間的必然性」這個概念是從哪一個感知印象得來的。

休謨接著提出,我們對於因果之間的必然性necessary connection的概念其實只不過是我們經驗得來的的constant conjunction,即時常發生的連接關係。舉太陽曬,石頭熱的例子,我們其實無法知道太陽一曬,石頭100%就會熱。但是由於我們之前重複無數次觀察到太陽曬石頭熱,太陽曬石頭熱,太陽和石頭之間的時常發生的連接關係,我們就假設了太陽曬了之後石頭必然會熱。那怎麼用休謨之前最一開始的感知印象論點來解釋呢?休謨的意思是,當我們每次看到太陽的時候,我們會有一個對於太陽的感知印象,並且這個印象是非常生動的。由於之前所觀察到的重複了無數次的太陽曬石頭熱,即太陽和石頭之間的時常發生的連接關係,當我們看到太陽的時候,太陽的感知印象的生動性自動傳輸到了石頭上面,使我們有了一個對於石頭的生動印象。所以我們對於太陽曬石頭熱的概念就是從這兩個物體間的連接關係和印象生動性的傳輸中得來的。

現在就很好理解為什麼休謨說「因果關係」是我們的錯覺,是一種習慣啦!錯覺是因為我們無法100%知道因果之間的必然性,我們只能通過觀察知道因果之間的重複連接關係。我們之所以會覺得有因果關係,是因為我們反覆觀察到因之後會有果,所以習慣性地每當看到因就會想到果。

Happy Reading!! :D


我個人的理解是,休謨反對的是把因果關係理解成一種必然關係,因為一切知識來自我們的經驗,而我們的經驗沒法支持任何必然的關係。

所以我覺得,休謨完全可以同意我們日常說的,太陽曬就是石頭熱的原因,沒問題。但他想說的是,你不能把這個關係看成是:太陽曬加上其他外在條件就「必然」導致石頭熱。為什麼呢?因為你從經驗得到的,只是每次你看到太陽曬,加上哪些外在條件,石頭就熱。你從經驗里得到的,只是這倆事兒總是相繼發生。但你沒法知道它們倆之間是不是有必然聯繫。

哪怎麼解釋有些人就是認為這是必然聯繫的呢?休謨說,這是你習慣了。你每次看到太陽曬,摸摸石頭,石頭就熱。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就「習慣的」認為它倆有必然聯繫。但是,你得看明白,這個必然是來自你自己心裡的習慣,不是外界自然。換句話說,是你,是人,把這倆事兒必然聯繫在一起的。外在世界展現給我們的,只是這倆事兒老是一個挨著一個而已。


偉大的習慣

其實休漠後來自己也慫了,因為因果太可怕了

本人民哲,這都是吐槽


因果關係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一隻被試驗的小白鼠偶爾碰到槓桿後,吃到了食物,起初無意的碰觸,在經過反覆碰觸夠變成了一個因果關係,小白鼠學會觸碰槓桿得到食物,於是食慾得到了滿足。

人類如同被上帝實驗的小白鼠,但是人類特別相信自由意志和理性自主,特別相信自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

因果關係在理性那兒成了邏輯推理,理性對規律的理解。

因果關係在佛家眼裡只是參禪的過程。如何參禪?

因果關係在道家眼裡就是悟道的過程。如何悟道?

到了康德那裡就有些意思了,康德先驗哲學與道家文化:有物先天地生,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我們一直認為德國哲學與道家文化沒有聯繫,這只是我們認為而已。道家文化在德國地位一向很高。深受中國道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有兩個一是德國一是日本(唐朝的文化以道家文化為主體,日本信奉的是道家而不是儒家)。其次,康德講了如何悟道的問題,那就是先天綜合判斷。中國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不錯,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有道家文化,足矣!

康德分別在純粹理性的批判、實踐理性的批判和判斷力的批判中分別描述了真善美,而善以真為依據,而美則使得善得以踐行。但這些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早已有之。一是天理,二是知行合一。康德在論證最後階段與王陽明的心學已經高度一致。

在歐洲文化覺醒階段,中國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只是當它用另一種表述說出來時,我們竟絲毫不覺得和我們的文化有密切聯繫。


休漠一定是在撞球房完成他的實驗工作的,因為他的很多例子都是關於撞球的。休謨指出當我們說A球撞到B球並且導致B球開始滾動時,事實上,感官提供給我們的資料僅僅是A球移動(嚴格地說,甚至不是「A球」,而只是「灰色的球形感覺材料從左滾到右」),然後是A球和B球相接觸,接著是休謨觀察因果關係B球的滾動。我們從未看到第三種叫做「原因」的東西。不管我們觀察這種運動多少次,我們看到的只是同樣的東西: A球滾動,撞到B球,B球滾動。

假如我們回敬休謨說:「但是事情總是如此發生,而且將來也會這樣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討論因果關係。」休謨回答我們不知道過去總是這樣發生,而且我們當然也不知道將來總是這樣發生,因為我們從來不具有「將來」的感覺材料;所有感覺材料都是現在的,此時此地的。所謂的自然法則只是信念的產物;我們「捏造」了它們,休謨說道,就如我們捏造上帝和天使。休謨總結道(誰知道他是不是認真的),哲學似乎把我們引入到了一條死胡同,因此我們也許應該棄哲學研究,轉業放羊。

《為什麼做個好人很難?——倫理學導論》([美]唐納德?帕爾瑪)

覺得這本書中的解釋更加大白話,貼一下。

BTW,為了幫助理解,可以看下Hume"s fork(休謨之叉)——「是」推導不出「應當」。後來,康德在《純粹理論批判》里給出反擊:我們只能通過頭腦的加工認識現象世界,而永遠也不知道真實的本體世界。


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有限歸納」。

簡單來說,我們所說的「因果關係」都基於我們的「經驗」,或者說是基於經驗發現的一種「規律」。

不管這種經驗和規律多麼有一致性,比如太陽的東升西落,它都是一種「有限歸納」。即使這種歸納在時間線上從時間出現,到現在的時間節點一直都保持一致。但你仍然沒辦法保證,在下一刻這種一致性是不是仍然存在。

例如,關於上面的『太陽總是東升西落』,或許可以說這是因為地球圍繞太陽旋轉轉,背後有相對論來支撐因果規律,但是相對論本身同樣也是基於現有宇宙結構得出的理論。但是下一刻太陽突然不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有一些非常好的隱喻,可以更好理解這種基於有限歸納的「因果關係」,比如《農場主的火雞》這個隱喻故事。


因為休謨說從特稱判斷得不出全稱判斷。


當一件事總是指向另一件事我們把這叫做因果關係,這可能是內在關係的體現,也可能不是。只根據這些表象我們無法嚴謹地推導出結論。


想來寫在評論下討論不如直接寫答案,所以我就貼過來了。

下面是評論@歸伶昌 的。我知道手機肯定at不到人,額...

額,個人感覺講講具有普遍性的因果關係不能由個別經驗的歸納邏輯得到所以一定是個別和具體的,所以是習慣而不是真理好點。個人觀點~

休謨將經驗主義傳統發揮到極致,這是前提。

正確理解他應該這麼說:你們這些做實驗的渣渣,你們做再多試驗都沒用。世界那麼大,你們沒本事把全部事物都看完是不是?所以你們覺得因果關係成立只是因為你們的生活範圍內你們看到的成立,超過這個範圍成不成立你是不知道的,因為超過這個範圍的東西不在你的經驗中,所以你也不知道因果關係在那成不成立。那麼,靠譜點說,因果關係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而僅僅是我們思考的習慣。


手頭沒有書,發一張當時讀的時候拍的照片吧。(原諒我懶,讀書從來不記筆記,看到重點就拿手機拍)


在休謨看來「太陽曬,石頭熱」,這並不是物質的邏輯,而是物質的事實。我們關於因果關係的理解並不是真正基於可理解事物,而是基於觀察的一致性。既然所有推理都是基於一個假設的存在,那麼你可以把石頭的存在看做是物質事實,那麼太陽曬石頭髮熱這也可以看成一個物質事實。

Without experience we can"t make any prediction about what will cause what.

依賴因果關係我們渴望推出一個絕對的結果,而一切其實都不能確定是否準確絕對,因為我們並不能確切的知道前提,正如不能確切的知道「太陽的曬」和「石頭的熱」。

在我看來,後來了解到的量子力學裡面的不確定性原理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休謨的思想。正如海森堡所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錯誤的並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簡單明了的說法:

前提:經驗論。我們從感性經驗和感覺中獲取知識。人心是白板,外界現象印在心裡,留下痕迹,通過思考形成觀念,知識。

認識永遠超不過感覺。

論證:我們看到太陽曬,石頭熱是事實。但看不到原因,結果這些抽象概念,那憑什麼說客觀世界有一個原因和結果!

因果關係如何來?

答,印象多次重複後形成一種習慣性聯想。一看到前後相承的現象,就習慣性想到因果關係。

習慣聯想只是主觀建立的,只有主觀效力沒有客觀效力,不是客觀規律。有偶然性,但沒有必然性!

休謨不否認客觀規律,只是說我們不知道。


看到評論里不少人提到太陽曬石頭的例子,我突然想到六祖慧能的一則公案,風未動,旗未動,仁者心動。以前不是很明白這則公案,看了今天休謨的這個說法,覺得對理解這段公案或許有點幫助。風吹,旗動,太陽曬,石頭熱,意思很相近。慧能說仁者心動,不僅連「心理習慣」都否定了,甚至連「風吹,「旗動」都否定了。休謨的說法里至少還存在太陽曬,石頭熱這兩個相關性事件,從這個角度講,慧能的「懷疑」似乎更徹底。


推薦閱讀:

想學習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思想,從哪本書入手比較好??
如果作惡能換來所有人的幸福,你會果斷的去做嗎?
給物體一個力,為什麼它要改變運動狀態?不要告訴我是牛二!!!?

TAG:哲學 | 休謨DavidHume |